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热点5全球变暖作文 全球变暖的时政热点文案

2019-03-14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热点5全球变暖作文 全球变暖的时政热点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热点5全球变暖作文  全球变暖的时政热点文案

热点5全球变暖作文 全球变暖的时政热点文案:

热点5全球变暖
气候变暖会使区域降水量发生改变、促使冰川和冻土融化、危害生态系统的平衡等,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为高考考查热点问题,如2015年海南卷第13~14题的“全球变暖的区域差异”,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Ⅲ第10~11题的“全球气候变暖的表现”,2018年全国卷Ⅰ第43题,全球变暖对世界种子库的威胁。预测2019年高考地理仍然会以区域植被、环境等变化为背景考查全球气候变暖表现和影响等。
在全球范围内,云层分布面积、纬度或高度的变化将影响全球的温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强于云层的温室效应);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强于云层的削弱作用)。研究发现,自1980年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云层多少没有明显变化,但高空云升高(云层厚度和成分无明显变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的趋势明显。据此完成1~3题。
1.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表明()
A.极地东风减弱B.中纬西风减弱
C.低纬信风减弱D.副热带高压减弱
2.高空云升高较明显的季节及其气候效应()
A.夏季、变冷B.夏季、变暖
C.冬季、变冷D.冬季、变暖
3.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将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A.中低纬度增多,高纬度也增多
B.中低纬度减少,但高纬度增多
C.中低纬度增多量大于高纬度减少量
D.中低纬度增多量少于高纬度减少量
答案1.A2.B3.C
解析第1题,由于全球变暖,使得两极地区与中纬度地区热量交换活动减弱,相应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弱,极地东风风力减弱,从而导致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故答案选A项。第2题,由材料可知,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强于云层的削弱作用),使得大气保温作用更加明显。夏季由于太阳辐射量大,高空云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使得空气温度上升,空气对流活动更加强烈,高空云升高较明显。故选B项。第3项,由材料可知,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强于云层的温室效应),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使得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中纬
度地区由于低空云数量减少,对太阳辐射量的削弱作用减弱,获
得的太阳辐射量增加;同时中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于高纬度地区,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中低纬度增多量大于高纬度减少量,故选C项。
近几十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新疆冰雪资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对该地区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活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下图示意新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地区1960~2010年气温、降水、冰川零平衡线(冰川零平衡线是冰川积累区和消融区的界线,在零平衡线上,冰川的积累和消融达到平衡)和冰川面积变化。读图完成4、5题。
4.该地区1960~2010年气候与冰川变化之间的关系()
A.冰川零平衡线高度波动上升,冰川退缩
B.气温、降水的变化与冰川面积变化呈正相关
C.降雪减少,冰川融化量增大
D.气温升高,冰川补给量增大
5.气候的变化可能对新疆绿洲农业产生的影响()
A.农作物生长期缩短,低温冻害减少
B.蒸发旺盛,冰雪融水减少
C.降水增加,水土流失加重
D.气温升高,冰雪融水和灌溉用水增多
答案4.A5.D
解析第4题,图示该地1960~2010年间,气温、降水波动上升;冰川变化特点:冰川零平衡线高度波动上升,冰川面积减小,冰川退缩。选A项正确。第5题,该地气温整体上升,气候变暖,农作物生长期延长,低温冻害发生不一定减少;由于气温升高,降水可能减少,荒漠化加重;而由于气温升高,冰雪融水和灌溉用水增多。选D项正确。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西藏色林错流域图。2017年6月17日,我国启动第二次青藏高原大规模综合性科考,色林错流域由色林错与其周边诸多河流湖泊互相串通构成,色林错湖面海拔4530m,属于构造湖,与青藏高原诸多大湖一样,色林错湖水清澈,透明度高。湖滨水草丰美,是藏北重要的牧业基地之一。因全球变暖导致冰
川融化以及降水量的增加,几十年来湖面面积不断增大,已超过纳木错成为西藏第一大湖。
(1)分析色林错水体清澈、透明度高的自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球变暖对高原的降水、冰川、冻土、蒸发、风等因素都有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变暖,色林错流域内陆面蒸发量增加,而湖面蒸发量有所减少,试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色林错面积不断增大可能对当地带来的不利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流域内多冻土,土质坚硬,流水难以侵蚀;气候寒冷,土壤发育差;水温低,浮游生物少。
(2)气候变暖,陆面因冰川融水增多,冻土融化,地面湿度增加,所以蒸发量增加;因为气候变暖,该地区降水增多,云层增加,削弱了太阳辐射,导致湖面蒸发减少;同时随着气温升高,该地区的风力有所减弱,不利于蒸发。
(3)湖边优质牧草地被淹没,牧民被迫需要搬迁;周边湖泊可能相连,影响附近交通联系。
解析第(1)题,色林错水体清澈、透明度高与色林错所处流域内多冻土,土质坚硬,流水难以侵蚀;气候寒冷,土壤发育差,水体含沙量少;水温低,浮游生物少等条件有关。第(2)题,随着全球变暖,陆面因冰川融水增多,冻土融化,地面湿度增加,所以蒸发量增加;因为气候变暖,该地区降水增多,云层增加,削弱了太阳辐射,导致湖面蒸发减少;同时随着气温升高,该地区的风力有所减弱,不利于蒸发。故出现了全球变暖后,色林错流域内陆面蒸发量增加,而湖面蒸发量有所减少的现象。第(3)题,色林错面积不断增大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如湖面拓展导致湖边优质牧草地被淹没,牧民被迫需要搬迁;周边湖泊可能相连,影响附近交通联系。
7.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长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冰川、冻土、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的典型区。源区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分布高寒灌丛、高寒草甸、高寒草原等植被类型。源区内根据植被生长状况及土壤水热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冰冻期(10月中旬~次年4月上旬)、生长前期(4月中旬~5月中旬)、生长期(5月下旬~8月中旬)、生长后期(8月下旬~10月上旬)。源区内不同时期,尤其是冰冻期和生长期之间日均蒸散发量(水分蒸发和散发量的简称)差异显著。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指绿色植物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所累积有机物数量,是由植物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质总量减去自养呼吸后的剩余部分。长江源区NPP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整体分布呈现从东南向西北减少的趋势,研究区植被NPP的分布与该区域的植被类型和水热条件的地带性分异规律一致。
(1)分析长江源区不同时期蒸散发量变化特征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长江源区NPP空间分布呈现从东南向西北减少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年来,长江源区高寒草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分析该地区高寒草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及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冰冻期,气温低,地表水和土壤冻结,蒸散发量小;生长前期,气温回升,冻土融化,蒸散发量快速增加;生长期,气温高,降水增加,蒸散发量大幅增加,并达到最大;生长后期,气温快速回落,蒸散发量急剧减小。
(2)由东南向西北部海拔升高,热量条件逐渐变差;由东南向西北降水逐渐减少;东南部以高寒草甸,西北部以高寒草原为主,植被覆盖率由东南向西北下降。
(3)自然原因:全球变暖引起区域暖干化(或青藏高原鼠害严重,植被破坏)。人为原因:人口增加,过度放牧导致草地破坏。影响:草地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
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源区内根据植被生长状况及土壤水热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①气温低,地表水和土壤冻结,蒸散发量小的冰冻期;②气温回升,冻土融化,蒸散发量快速增加的生长前期;③气温高,降水增加,蒸散发量大幅增加,并达到最大的生长期;④气温快速回落,蒸散发量急剧减小的生长后期。第(2)题,据材料结合图示可知:长江源区NPP由东南向西北部海拔升高,热量条件逐渐变差;由东南向西北降水逐渐减少;东南部以高寒草甸,西北部以高寒草原为主,植被覆盖率由东南向西北下降。第(3)题,导致近年来长江源区高寒草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很多,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全球变暖引起区域暖干
化(或青藏高原鼠害严重,植被破坏)是引起该地区高寒草地面积减少的自然原因,而人口增加,过度放牧导致草地破坏是该地区高寒草地面积减少的人为原因。影响可从草地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等方面回答。
8.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数值越大,表示植被覆盖状况越好。植被覆盖度受区域气温、降水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很大。图1是陕西省某农业耕作区在农业耕作影响下植被覆盖度年内变化,图2是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某地近年来天然植被覆盖度年内平均变化率。
(1)分析图1中植被覆盖度年内变化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述图2中植被覆盖度平均变化率的主要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年来黄土高原地区气温升高较为明显。从气温变化的角度,分析图中所示区域植被覆盖度出现上述变化的自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该地区为一年两熟种植区,年内植被覆盖度变化与农作物生长周期基本一致;11月~次年2月气温低,作物生长缓慢,植被覆盖度较低且变化较小;3~5月及7~9月为作物生长期,植被覆盖度迅速升高并维持较高水平;6月和10月作物收割,植被覆盖度迅速降到全年最低。
(2)植被覆盖度总体有所增加;春、秋季覆盖度增加明显;6、7月份覆盖度有所下降。
(3)该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地区,近年来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有所改善,利于植被生长,植被覆盖度总体有所增加;气温升高使植被生长春季提前,秋季推迟,春、秋季植被覆盖度提高;6、7月份由于气温升高,蒸发旺盛,土壤水分缺乏,植被生长受到抑制,植被覆盖度有所下降。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图1表示为农业耕作影响下植被覆盖度年内变化,农作物的播种期和收获后植被覆盖率较低,成熟期植株密集,覆盖度较高;根据所学知识黄土高原区为我国暖温带季风区,一年两熟,11月份到次年2月份气温低,作物生长较为缓慢,植株较小,所以植被覆盖度较低;3月~5月,7月~9月植株生长较快,所以植被覆盖度增长较快;6月和10月为收获和播种期,植被覆盖度较小。第(2)题,材料图2表示的是植被覆盖度平均变化率年内变化情况,变化率大于0说明植被覆盖度增加,小于0说明植被覆盖度降低。总体看绝大部分月份植被覆盖度变化率大于0,说明总体上植被覆盖度呈上升趋势;具体表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图1表示为农业耕作影响下植被覆盖度年内变化,农作物的播种期和收获后植被覆盖率较低,成熟期植株密集,覆盖度较高;根据所学知识黄土高原区为我国暖温带季风区,一年两熟,11月份到次年2月份气温低,作物生长较为缓慢,植株较小,所以植被覆盖度较低;3月~5月,7月~9月植株生长较快,所以植被覆盖度增长较快;6月和10月为收获和播种期,植被覆盖度较小。第(2)题,材料图2表示的是植被覆盖度平均变化率年内变化情况,变化率大于0说明植被覆盖度增加,小于0说明植被覆盖度降低。总体看绝大部分月份植被覆盖度变化率大于0,说明总体上植被覆盖度呈上升趋势;具体表
现为1~4月稳定上升,4~5月(春季)快速增加;5~6月增速下降,6月份减少(小于0),8~10月(秋季)有所波动,增加较快;11~12月增速放慢。第(3)题,由材料近年来黄土高原气温升高可知,植被覆盖度随春季气温回升逐渐提高,因为气温的升高使春季植被生长期提前,秋季持续时间长,即春季和秋季植被覆盖度有所提高(变化率大于0),同时夏季(6~7月份)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植被生长较慢,覆盖度有所下降。

热点5全球变暖作文 全球变暖的时政热点文案:

1、全球变暖与城市“热岛”
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与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中纬度地区将会因气候变暖使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现在农业发达的地区将退化成草原;高纬度地区则会因变暖而增加降水,温带作物将可以在此安家。但就全球来看,气候变暖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主要的,得到好处的仅是局部某些地区。
城市的气温比近郊要高得多,犹如一座温暖的岛屿。我国最大的城市“热岛”北京,比郊区温度高出9.6度,上海与郊区的最大温差也达6.8度。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在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还有一个原因是城市中由混凝土、石料、砖瓦堆砌成的建筑群与柏油、水泥、陶瓷、石料等铺设的路面、人行道、广场,代替了原为植被、作物覆盖的自然地面。它们反射率小,热容量高,大量吸收太阳能。
2、物种迅速灭绝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人们乱伐森林、滥垦草原,以及环境污染,造成了野生
动植物栖息地或生长地的丧失和生活环境的恶化,再加上人们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使世界上许多种野生动植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
国际保护自然联盟1996年发表的濒危物种《红色警报名单》显示,世界现存4500种哺乳动物中,面临绝种的已占24%,而现存约9500种鸟类中,有12%即将灭绝。在已知的大约1万种木本植物中,濒临绝种的约占6%,其中1000种左右危在旦夕。每24小时就有150~200种生物物种永远告别地球,据资料表明,目前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比形成的速度快100万倍。中国是野生动植物十分丰富的国家,但是,中国生物的多样性正面临严重的威胁。被子植物中,濒危种有1000种,极危种28种;裸子植物濒危种63种,极危种14种,已有1种灭绝;脊椎动物受威胁的有433种。
3、世界水资源严重不足
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用水量不断增加,加上水污染日益严重,使许多本来可以
利用的淡水资源遭到破坏。目前世界上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已有20%的人口难以得到清洁水,50%的人口无法得到卫生用水。许多国家用水紧张,近年来美国、日本及东欧许多国家都出现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甚至连淡水资源比较丰富的俄罗斯与加拿大,有些地区也受到缺水的威胁。非洲的一些国家连年干旱,缺水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有人预计,水危机将成为21世纪城市里“最容易引起争端的问题”。
4、环境问题的全球性
环境问题不仅是某个国家或某个区域的问题,目前已经发展成全球性的问题了。一个地区发生环境问题,影响的范围往往会大大超过该地区。例如,酸雨随着大气的运动,能影响到很远的地区;国际性河流上游被污染,将使河流全流域遭受影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废气、废水甚至固体废弃物都可以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有些环境问题甚至影响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例如,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的破坏,会对全球的气候产生影响;大气中CO2浓度的升高和臭氧层的破坏,更是威胁着全人类。
5、我国的资源状况
从自然资源总量讲,我国许多种自然资源的总量都在世界前列,称得上是地大物博的
资源大国。但我国人口众多,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是很少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资源方面的基本国情。
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人均耕地占有量却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3;森林面积居世界第六位,人均森林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5;我国矿产资源储量总值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占有量相当世界人均值的3\/5……而且随着我国人口持续增多,各种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还会继续下降。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制约性因素。我国的资源还存在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特点。例如我国水资源南方多、北方少,耕地资源却南方少、北方多,很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6、大气污染
科学家发现,至少有100种大气污染物对环境产生危害,其中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
有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氟氢烃等。大气污染物严重危害人的气管、肺等呼吸系统。
造成大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是工业生产与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和尘埃,工业生产排放出的尘埃颗粒物还吸附了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还会发生各种化学反应,生成更多的污染物,形成二次污染。二氧化硫是大气污染物中最普遍的一种,它在大气中通过反应可形成硫酸烟雾,甚至形成酸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也是大气中常见的污染物,它们在阳光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可形成光化学烟雾。
大气污染物在空气中积累,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直接危害人类健康,而且使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污染物随风飘散,甚至影响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美国每年因此损失数亿美元,我国的损失也相当严重。
7、认识沙尘暴
沙尘暴,又称黑风暴,是发生在沙漠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沙漠地区的大量流沙,是沙尘暴的沙源,春季的大风是沙尘暴的凭借力量。
近百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垦荒,过度放牧,乱砍滥伐,使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大片土地成为裸地,随着荒漠化的不断加快,沙尘暴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了,沙尘暴的程度也逐渐加重了。2000年春季,首都北京连续八次遭到沙尘暴的袭击。据科学家计算,在一块草原上,刮走18厘米厚的表土,大约需要2000多年的时间;如把草原开垦成农田,则只需49年;若是裸地,则只需18年。从沙尘暴的起因与发展来看,人为破坏环境,破坏地表植被是沙尘暴最重要的起因。只有保护好植被,防止土地沙漠化,才能真正减少沙尘暴危害。我国的沙尘暴灾害可以说是俞演愈烈。据专家统计,从1952年到1993年,我国西北地区发生沙尘暴的次数是:50年代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的代14次;1993年发生了一次剧烈的黑风暴事件。之后,每年四五月份,甘肃河西走廊至少要发生一次,而在2000年,连续就是8次。据权威专家分析,在10—20年内,面对人口越来越多,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的现状,如果不采取得力措施,我国沙尘暴的频率、强度和危害程度还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
8、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沙尘暴
1934年5月12日,美国发生了地球上最严重的一次沙尘暴。这次沙尘暴起自美国西部平原。一股强风暴迅速掠过西部广阔的土地,将千顷农田的沃土卷起,并以每小时60—100千米的速度,咆哮着由西向东横扫了整个美国国土。连刮3天的这次沙尘暴,将美国西部的表土层平均刮走了5—13厘米,从而毁掉耕地4500多万亩,造成西部平原的水井、溪流干涸,农作物枯萎,牛羊大批死亡。
在历史上,北美大陆到处森林茂密,水草丰美,野生动植物十分丰富。随着美国的西部大开发,大片森林、草原被毁。美国人几乎砍光了从大西洋畔一直到大平原区的无际的森林,使土地裸露,失去植被保护,种下了祸根。
9、水俣病与痛痛病
1953年,在日本九州熊本县的水俣镇发生了一场奇怪的流行病。首先是出现了大批病猫,这些猫疯了一般,步态蹒跚,身体弯曲,纷纷跳海自杀。不久又出现了一批莫名其妙的病人,病人开始时口齿不清,表情呆滞,后来发展为全身麻木,精神失常,最后狂叫而死。多年之后,科学家们才找到这种怪病的起因:汞中毒。原来在水俣镇有一家合醋酸的工厂,在生产过程中用汞做催化剂,然后把大量的含汞废水排进了水俣湾。汞的毒性很大,在水中微生物作用下,转化成毒性更大的甲基汞,在鱼、贝等体内富集,人吃了这些被甲基汞污染的生物才得了可怕的水俣病。甲基汞会聚集在人脑中,损害脑神经系统,因此猫与人都疯了。
痛痛病也发生在日本。在日本富山县,当地居民同饮一条叫作神通川河的水,并用河水灌溉两岸的庄稼。后来日本三井金属矿业公司在该河上游修建了一座炼锌厂。炼锌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镉,整条河都被炼锌厂的含镉污水污染了,河水、稻米、鱼虾中富集大量的镉,然后又通过食物链,使这些镉进入人体富集下来,使当地的人们得了一种奇怪的骨痛病(又称痛痛病)。镉进入人体,使人体骨胳中的钙大量流失,使病人骨质疏松、骨胳萎缩、关节疼痛。曾有一个患者,打了一个喷嚏,竟使全身多处发生骨折。另一患者最后全身骨折达73处,身长为此缩短了30厘米,病态十分凄惨。痛痛病在当地流行20多年,造成200多人死亡。
10、噪声污染
噪声指人们不需要的声音,不论什么声音,只要令人生厌,对人们的生活形成干扰,就都被称为噪声。工厂里机器的轰鸣,道路上汽车的喇叭声,人群的喧闹等,都是令人头痛的噪声。有时节奏强烈的摇滚音、迪斯科等也会成为噪声,影响到人的生活及健康。
强烈的噪声会引起听觉器官的损伤,如果是长期在机器轰鸣的厂房工作的人员,其听力往往不及一般人。噪声还会严重干扰人的中枢神经,使人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甚至恶心、头痛。噪声对于人的正常生活工作也有很大影响,它会使人失眠,没有食欲,产生烦恼等不愉快的情绪。科学家还发现,长期受噪声刺激还会削弱人的免疫系统的功能,使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不断提高。
1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应负的责任。要求人们必须具有很高的道德水准,保护好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12、中国的家底与可持续发展
为了向高层决策提供参考,中国科学院做出《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该报告首次展示出中国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中国的国土环境具有先天脆弱性,明显超出全球平均状况。国土面积60%是山地或丘陵,70%每年受季风气候影响,55%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35%经常遭受土壤侵蚀的沙漠化,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世界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中国的人类活动具有明显的破坏性,高出世界平均水平3至3.54倍,每人每年搬动土石方数量是世界平均值的1.4倍。从隋朝至今,中国人口从约4600万增加到11亿,每年平均灾害次数也从0.6增至3.9,增加6.5倍。中国农业牧矿等12大类行业的发展成本均高于世界,世界平均用1美元办成的事,中国至少要花1.25美元。

热点5全球变暖作文 全球变暖的时政热点文案:

导语: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高考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阻止全球变暖的25件小事
1、购买有机食品相比于普通的种植土壤,有机土壤能吸收和储存更多的二氧化碳。如果所有的玉米和大豆都在有机土壤中生长,就能避免5800亿磅的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气中
2、用荧光灯代替常用的白炙灯荧光灯只用40%的能源就能达到相同的亮度,使用荧光灯,每年能避免300磅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
3、别让电器处于待机状态使用电器上的开关按钮,直接关闭电器,不要用遥控器。以一天看三小时电视为例,其余21小时里,如果电器处于待机状态,就白白的耗费40%的电量。
4、定期给车做保养定期保养你的车,有利于提高燃油效率,从而降低尾气排放量
5、用绝缘毯包裹电热水器用这样的方法,每年就能减少1000磅磅二氧化碳排放,如果将热水器的温度设置在50摄氏度以下,每年还能避免550磅的二氧化碳的产生。
6、定期给冰箱和冰柜除霜最好换一台自动除霜功能的冰箱,它们的能源利用率比你现在的这台高2倍。
7、购买本地出产的食物在美国,平均每顿饭从农场到你的餐桌都需要1200英里的长途运输。本地生产的事物省汽油又省钱
8、不要长时间开窗,让热量从房间流失开窗通风一般几分钟就可以了。如果让窗户正天都开着,在寒冷的冬天制热器为了保持室内的温度,会耗费很多能源,会产生高达一吨的二氧化碳。
9、用沐浴代替泡澡沐浴耗费的能源只?桥菰璧?1\/4。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还可以将淋浴喷头改为低流量的,便宜又舒服
10、冬天低两摄氏度,夏天高两摄氏度人们生活所消耗的能源中,几乎有一半用在了取暖上。冬天时,将室内温度调低两摄氏度,夏天调高两摄氏度,一年就能减少XX磅二氧化碳的产生。
11、增强房屋的御寒能力适当的在居室墙壁或天花板上采用绝缘材料,一年不仅能为你节省25%的供暖费用,还能避免XX磅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此外嵌缝和给窗户贴挡风雨条,每年能避免1700磅的二氧化碳产生
12、做饭时盖上锅盖这样做一顿饭能节约很多能源,用高压锅和蒸汽锅最好,能节约70%的天然气
13、回收有机废物温室气体有3%来自于生物降解过程中释放的甲烷
14、重复使用购物袋购物时拒绝商店提供的一次性购物袋,使用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既节约了能源又避免产生垃圾。一次性购物袋产生的垃圾不仅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对空气、地下水和土壤都会产生污染
15、保护全球的森林资源树木在燃烧和砍伐过程中。贮存的碳会释放到大气中。据统计,全球每年因砍伐森林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占质量的20%
16、种一棵树一棵树在生长过程中回利用光合作用吸收一吨二氧化碳。树阴还可以供人们纳凉,减少开空调的次数,帮你节省10%-15%的电费
17、明智的购物生产一瓶1。5l装的饮料所需的能源比生产3瓶0。5l装的饮料要少,建议购买大瓶装,这样能避免生产过多垃圾。使用再生纸可以节省70%-90%的能源,介绍森林砍伐
18、改用绿色能源在很多领域,人们可以利用风能、太阳能这样洁净、可再生的能源
19、节约用汽油
20、购买新鲜而非冷冻的食品冷冻食品生产过程中耗费的能源要多出10倍
21、少吃肉除了二氧化碳外,甲烷无疑是温室气体中比重最大的气体了,而牛是所有家蓄中最大的甲烷排放者,它们以草料为食物,并且是多胃动物,每次呼吸过程中都会释放大量甲烷
22、让冰箱和冰柜远离热源如果把冰箱和冰柜放在离炉灶近的地方受热,制冷就需要耗费更多的能源。举例来说,如果把它们放在温度高达30-35摄氏度的房间里,消耗的电量就是常温状态下的2倍,这样,冰箱和冰柜一年后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分别达到160千克和320千克。
23、缩减开车的次数,尽可能步行、骑车、与别人合用汽车以及乘坐交通工具
24、少乘坐飞机
25、定期清洁炉灶和空调,或更换过滤装置这样做每年能减少350磅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

热点5全球变暖作文 全球变暖的时政热点文案:

到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
(1)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2)臭氧层破坏在地球大气层近地面约20~30公里的平流层里存在着一个臭氧层,其中臭氧含量占这一高度气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臭氧含量虽然极微,却具有强烈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因此,它能挡住太阳紫外辐射对地球生物的伤害,保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然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冰箱空调等设备制冷剂的氟氯烃类化合物以及其它用途的氟溴烃类等化合物,它们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O3)作用,使其变成氧分子(O2),这种作用连锁般地发生,臭氧迅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坏。南极的臭氧层空洞,就是臭氧层破坏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里形成的,可是在一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薄,欧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因此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空臭氧层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的多。
(3)酸雨酸雨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等酸性污染物引起的pH值小于的酸性降水。受酸雨危害的地区,出现了土壤和湖泊酸化,植被和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建筑材料、金属结构和文物被腐蚀等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酸雨在五、六十年代最早出现于北欧及中欧,当时北欧的酸雨是欧洲中部工业酸性废气迁移所至,七十年代以来,许多工业化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防治城市和工业的大气污染,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增加烟囱的高度,这一措施虽然有效地改变了排放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但大气污染物远距离迁移的问题却更加严重,污染物越过国界进入邻国,甚至飘浮很远的距离,形成了更广泛的跨国酸雨。此外,全世界使用矿物燃料的量有增无减,也使得受酸雨危害的地区进一步扩大。全球受酸雨危害严重的有欧洲、北美及东亚地区。我国在八十年代,酸雨主要发生在西南地区,到九十年代中期,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
(4)淡水资源危机地球表面虽然2\/3被水覆盖,但是97%为无法饮用的海水,只有不到3%是淡水,其中又有2%封存于极地冰川之中。在仅有的1%淡水中,25%为工业用水,70%为农业用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可供饮用和其它生活用途。然而,在这样一个缺水的世界里,水却被大量滥用、浪费和污染。加之,区域分布不均匀,致使世界上缺水现象十分普遍,全球淡水危机日趋严重。目前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水,其中28个国家被列为严重缺水的国家和地区。预测再过20~30年,严重缺水的国家和地区将达46~52个,缺水人口将达28~33亿人。我国广大的北方和沿海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北方缺水区总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全国5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这些缺水城市主要集中在华北、沿海和省会城市、工业型城市。世界上任何一种生物都离不开水,人们贴切地把水比喻?quot;生命的源泉\"。然而,随着地球上人口的激增,生产迅速发展,水已经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珍贵。一些河流和湖泊的枯竭,地下水的耗尽和湿地的消失,不仅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威胁,而且许多生物也正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的河流改道、湿地干化和生态环境恶化而灭绝。不少大河如美国的科罗拉多河、中国的黄河都已雄风不再,昔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丽景象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了。
(5)资源、能源短缺当前,世界上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已经在大多数国家甚至全球范围内出现。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人类无计划、不合理地大规模开采所至。本世纪九十年代初全世界消耗能源总数约100亿吨标准煤,预测到2000年能源消耗量将翻一番。从目前石油、煤、水利和核能发展的情况来看,要满足这种需求量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在新能源(如太阳能、快中子反应堆电站、核聚变电站等)开发利用尚未取得较大突破之前,世界能源供应将日趋紧张。此外,其它不可再生性矿产资源的储量也在日益减少,这些资源终究会被消耗殆尽。
(6)森林锐减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地球上曾经有76亿公顷的森林,到本世纪时下降为55亿公顷,到1976年已经减少到28亿公顷。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对耕地、牧场、木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导致对森林的过度采伐和开垦,使森林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其中占绝大多数是对全球生态平衡至关重要的热带雨林。对热带雨林的破坏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尤以巴西的亚马逊情况最为严重。亚马逊森林居世界热带雨林之首,但是,到九十年代初期这一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比原来减少了11%,相当于70万平方公里,平均每5秒钟就有差不多有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森林消失。此外,在亚太地区、非洲的热带雨林也在遭到破坏。
(7)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1996年6月17日第二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发表公报指出: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到1996年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却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爱尔兰的面积。到二十世纪末,全球将损失约1\/3的耕地。在人类当今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8)物种加速灭绝物种就是指生物种类。现今地球上生存着500~1000万种生物。一般来说物种灭绝速度与物种生成的速度应是平衡的。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破坏了这种平衡,使物种灭绝速度加快,据《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估计,每年有数千种动植物灭绝,到2000年地球上10~20%的动植物即50~100万种动植物将消失。而且,灭绝速度越来越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发出警告:本世纪鸟类每年灭绝一种,在热带雨林,每天至少灭绝一个物种。物种灭绝将对整个地球的食物供给带来威胁,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损失和影响是难以预料和挽回的。
(9)垃圾成灾全球每年产生垃圾近100亿吨,而且处理垃圾的能力远远赶不上垃圾增加的速度,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已处于垃圾危机之中。美国素有垃圾大国之称,其生活垃圾主要靠表土掩埋。过去几十年内,美国已经使用了一半以上可填埋垃圾的土地,30年后,剩余的这种土地也将全部用完。我国的垃圾排放量也相当可观,在许多城市周围,排满了一座座垃圾山,除了占用大量土地外,还污染环境。危险垃圾,特别是有毒、有害垃圾的处理问题(包括运送、存放),因其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产生的危害更为深远,而成了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十分棘手的环境问题。
(10)有毒化学品污染市场上约有7~8万种化学品。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危害的约有万种。其中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的约500余种。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如今每年又有1000~2000种新的化学品投入市场。由于化学品的广泛使用,全球的大气、水体、土壤乃至生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毒害,连南极的企鹅也未能幸免。自五十年代以来,涉及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污染事件日益增多,如果不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将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严重的危害。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题目: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虽然铅在土壤中的溶解度低,且不易移动,但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不断开发和破坏,加上工业
的发展,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铅污染。铅对人体的毒害作用具有潜伏性和长期性的特点[1]。
由于铅中毒事件的不断发生,有关铅污染及铅毒害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1,2]。有
研究表明,人体血铅水平和土壤铅含量之间存在直接的关系[2]。要最终解决铅污染问题,一方面
应减少污染的来源;另一方面则要对已被污染的土壤进行治理和修复。本文就铅对土壤的污染及
其修复技术作一综述,为修复铅污染土壤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依据。
1土壤的铅污染
铅在地壳中的平均丰度为1215μg\/g。土壤铅含量一般在2~200μg\/g,平均变化幅度为13~
42μg\/g。全国土壤背景值基本统计量的结果表明,我国土壤铅含量最高可达到1143μg\/g,最低
为0168μg\/g,平均可达到26μg\/g[3]。根据来源不同,环境中的铅可分为“原生”和“外源”
两种。土壤成土过程中保留在土壤母质中的铅称为原生铅,主要来源于岩石矿物。岩石在风化成
土过程中,大部分铅仍保留在土壤中。无污染土壤铅含量大都仅略高于母质母岩含量。除母质母
岩风化保留在土壤中的天然原生铅以外,由于人类活动也可造成污染,引起土壤中铅含量升高。
通过尘埃沉降及各种污染途径进入土壤的铅称为外源铅。土壤外源铅主要来源于大气传输和沉
降。铅的密度较大,空气中的含铅颗粒容易沉降下来,不断积累在土壤里。
表170年代~90年代铅的全球产量
1975198019851990
Pb产量\/103t\/年-1343212344812343112336712
表1列出了70年代到90年代铅的全球产量。据统计,80年代释放到土壤中的铅达到796×
103t\/年[4]。人类对铅的开采和使用,打破了铅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平衡,造成严重的污染。
·12·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01年GUANGDONGWEILIANGYUANSUKEXUE第8卷第9期
?1995-2006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htsreserved.
1923年开始在汽油中加入铅用作抗爆剂以后,更加速了全球性铅的污染。因此可以说如今世界
上已难找到土壤铅含量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一片“净土”。Kabata-Pendias和Rendias[5]报道在靠
近公路的某一块土壤铅含量高达7000μg\/g。潘如圭等[6]研究了汽车尾气中铅对公路两侧蔬菜的
污染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公路两侧200m范围内生长的蔬菜均受到汽车尾气中铅的污染。管
建国[7]等研究了在金属冶炼厂周围和公路两侧200m范围内蔬菜的受污染情况,发现所调查的普
通叶菜的铅含量均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彭珊珊等[8]对我国一些常用茶中Pb进行了测定,结
果表明茶叶中的铅超过一般标准,应引起重视。
土壤中的铅大部分形成PbS,少部分形成PbCO3、PbSO4和PbCrO4等无机化合物,或与有机
物螯合。铅的无机化合物大多难以溶解,而且因受到下列因素影响,铅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也很
弱:(1)土壤有机质对铅的络合作用。土壤有机质的—SH,—NH2基因能与铅离子形成稳定的
络合物。(2)土壤粘土矿物对铅的吸附作用。粘土矿物的阳离子交换位点可对铅离子进行交换性
吸附。另外,铅离子进入水合氧化物的配位壳,直接通过共价键或配位键结合于固体表面。由于
铅在土壤中迁移能力弱,而且溶解度低,因而人为因素造成的铅污染大多停留在土壤表层,随土
壤深度的增加其含量急剧降低,20cm以下趋于自然水平。
进入土壤中的铅有可能被植物吸收,或溶解到地表水中,通过食物链和饮用水进入动物和人
体,进而影响人类健康。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具有不可逆性和远期效应[9]。
Page[2]等研究表明,人体血铅与土壤铅含量存在一定关系:
0112(Pb-B,μg\/100mg)=ln(Pb-S,μg\/g)-4185
这一关系式仅说明了某一地区的特殊情况,并无广泛适用价值,但它足以表明土壤铅含量与
人体健康有直接关系。
2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由于铅对人体具有很强的毒性,近年来对铅污染土壤的修复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铅污染
土壤的修复技术可以分为两大类: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又可分
为隔离包埋技术、固化稳定技术、PyrometallurgicalSeparation、化学稳定技术和电动修复技术等。
生物修复技术又可分为微生物修复技术和植物修复技术等。
211隔离包埋技术(isolationandcontainment)
该法采用物理方法将铅污染土壤与其周围环境隔离开来,减少铅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或增加铅
的土壤环境容量。具体措施为:以钢铁、水泥、皂土或灰浆等材料,在污染土壤四周修建隔离
墙,并防止污染地区的地下水流到周围地区。其中以水泥最为便宜,应用也最为普遍。为减少地
表水的下渗,还可以在污染土壤上覆盖一层合成膜,或在污染土壤下面铺一层水泥和石块混合
层。
212固化稳定技术(solidificationandstabilization)
固化稳定技术包括两个方面:采用化学方法降低铅在土壤中的可溶性和可提取性,同时采用
物理方法将污染土壤包埋在一个坚固基质中。Wheeler报道[10]将水泥、炉渣和石灰混合物加入污
染土壤中,搅拌均匀凝固之后,形成一个大石块,将污染土壤包埋在其中。也有人采用电导产热
原理给土壤加热升温,当土壤冷却后,土壤凝固成玻璃样块状结构,称之为玻璃化。该方法包括
三个具体步骤:(1)在土壤两端插上电极电流通过土壤形成环路,土壤温度上升并熔化。(2)在
自然冷却过程中,土壤凝固形成玻璃样土块。(3)在土块上覆盖一层干净土壤。这一技术已经实
际应用于铅污染土壤的修复。
·13·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01年GUANGDONGWEILIANGYUANSUKEXUE第8卷第9期
?1995-2006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htsreserved.
213PyrometallurgicalSeparation
在一定温度下,金属就会熔解或升华为气态。Pyrometallurgicalseparation技术利用这一原理,
将铅等重金属从污染土壤中“蒸发”出来以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蒸发”出来的金属可以再回
收或固定,同时富含金属的剩余炉渣也可用于进一步提炼[11]。铅污染土壤在高温熔化之前要进
行预处理,以促进铅的熔解。这一技术主要应用于具有较高回收效率的严重污染土壤(5%~
20%)。
214化学稳定技术(chemicalstabilization)
化学稳定技术就是应用化学反应将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氧化或还原,从而达到降低土壤中重
金属的活性[11]。对于铅污染土壤,可用还原剂(二氧化硫、亚硫酸盐或硫酸亚铁)将铅离子还
原,以减少土壤中铅的可提取量。这一技术也可作为其他修复技术(如固化稳定技术)的前处理
步骤。但必须注意的是,还原剂的施用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初步研究表明,施用石灰调节土壤
PH7可降低铅在土壤中的溶解度,减少植物对铅的吸收[13]。研究表明,施用羟基磷灰石[14]、水
合氧化锰[15]、磷灰岩[16,17]也可促进铅的沉淀,减少土壤中的可溶态和可提取态铅。Vidac和
Pohland[18]已将这一技术运用于地下水的修复。
215电动修复技术(electrokineticetechnology)
在污染土壤两端插上电极,接通电源后,土壤中的带电粒子向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最终积
聚或沉淀在电极上,以达到清除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目的。在欧洲,这一技术不仅应用于铅污染
土壤[19],同时也应用于铜、锌、铬、镍和镉等污染土壤的修复。
216微生物修复技术(microremediation)
微生物修复主要是借助微生物的生化反应来清除或稳定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根据原理不同可
分为生物还原沉淀、生物甲基化和生物吸附三种。生物还原沉淀是应用硫酸还原菌(SRB)将硫
酸根还原为HS-再与铅生成不溶性的Pb2S。生物甲基化是利用微生物将土壤中的重金属甲基化,
甲基化的金属更容易蒸发,可做为PyrometallurgicalSeparation的预处理。生物吸附是利用细菌细
胞和藻类来吸附地下水或其他污染水体中的有害物质。Leusch等[20]报道一种海藻(ns)
对铅的最大吸附量可达到369mg\/g。Rahmani等[21]研究了浮萍(Lemnaminor)对污染水体中铅
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浮萍在亚致死水平下也能有效清除水体中的铅。
217植物提取修复技术(phytoextration)
植物提取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超积累植物,将土壤中各种过量元素或化合物大量转移到植株
体内特别是地上部分,从而修复污染土壤[22]。超积累植物相当于一个太阳能驱动泵将土壤中的
过量元素不断泵到植株体内[23]。植物修复技术可分为两种,Salt等[24]把利用超积累植物来吸收
土壤重金属的方法称之为持续植物提取(continuousphytoextraction);而把利用螯合剂来促进植物
吸收土壤重金属的方法称之为诱导植物提取(induccedphytoextraction)。
21711持续植物提取(continuousphytoextraction)
运用持续植物提取技术来修复铅污染土壤的关键是植物超积累铅的能力。一般认为,只有铅
积累量达到1000μg\/g(干重)才能称为铅超积累植物[25]。已见报道的铅超积累植物有Brassica.
nigua[26],nsis[27],[27]和ifolium[28]。其中i2
folium的铅积累量最大,可达到8200μg\/g(干重)[28]。目前对于植物吸收、运输和积累铅以及耐
铅胁迫的机制研究甚少。Liu等[29]研究发现印度芥菜(Brassicajuncea)可在根部积累大量的铅
但只有极少部分运输到地上部。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根部细胞内存在高浓度磷酸盐或碳酸盐,
在细胞内近中性pH条件下,铅主要以磷酸盐或碳酸盐形式沉淀在根细胞壁或细胞内;另一方面
·14·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01年GUANGDONGWEILIANGYUANSUKEXUE第8卷第9期
?1995-2006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htsreserved.
铅从根部向中柱迁移的过程还会受到内皮层凯氏带的阻拦。Wozny等[30]认为铅进入中柱后随蒸
腾流被动运输到地上部分。运输过程中铅可能会与中柱内的阳离子交换位点结合,从而被固定在
茎部中柱内。研究表明,铅可与多种小分子有机物螯合[31~33]。推测铅也有可能与各种小分子有
机酸、植物螯合肽结合,减少与阳离子交换位点结合的机会,从而增加进入了叶部的数量。作者
在对浙江西部的某一铅锌矿土壤进行调查时,发现一种可高浓度积累铅和锌的植物,据初步调查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热点5全球变暖》作文,希望在写《热点5全球变暖》上能够帮助到大家,让大家都能写好《热点5全球变暖》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