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世人眼中的陶渊明作文 世人眼中的陶渊明是怎样的文案

2019-03-13 高考作文 类别:记叙文 15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世人眼中的陶渊明作文 世人眼中的陶渊明是怎样的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世人眼中的陶渊明作文  世人眼中的陶渊明是怎样的文案

世人眼中的陶渊明作文 世人眼中的陶渊明是怎样的文案:

世界名人对陶渊明的评价
鲁迅先生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梁启超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林语堂说,“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这是名人对他的评价,陶渊明是大隐士,而我在陶渊明的归隐中看到了诗化的归隐,归隐如诗般有意境和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在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仕隐情结一直是很多古代文人难解并深为之扰的一个情结。作为他们中的一员,陶渊明自不例外,且体现在他身上的这种独特、鲜明又执着的仕隐观是后代文人所不可企及的。
据说他最后一次从官场辞职时已经四十二岁了。这就是那一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著名行为。从此,他就彻底回到田园之中了。但陶渊明并没有从现实中抽身退出,从而成为一个虚无主义的隐士,相反,他更加真实的热爱着具体的生活,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没有遗忘他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陶渊明只是从仕途中退出,而不是从生活中退出,或者说,他从仕途之中退出,转身回到了自己更加个人化的生活之中。也正如木斋先生说的“出世但不离世”。这样,陶渊明才成为了陶渊明。只有我们置身于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之中时,我们才有可能成为我们自己。
陶渊明归隐后在他的诗上赋予了鲜活的自然气息,陶在自然与
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仿佛在告诉世界他的归隐像他的诗一般素雅而义无反顾。
也许说陶渊明是寂寞的,但寂寞也是一种美。他隐中恋仕,仕中恋隐,归依于隐。这也标志着他仕隐观的成熟。“真”可以说是陶渊明哲学思想的全部,没有矫饰,没有虚伪,没有违心。自然本真、生活本真、人性本真本来就是美。因为独具慧眼,对生活进行哲学思考,认识到真就是美,陶渊明才能将平凡生活艺术和美化。也正是“真”的显现。
陶渊明活在诗意里。作为一种生存方式,诗意成为一种人生哲学。陶渊明陶然期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实践着一种审美意义上的人生,这种美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是审美的至境,所以才会\"欲辨已忘言\"。
而除去陶渊明本人的品格操守不谈,除去陶诗的哲学佛理不谈,单单是他词句间独特的语言美,就让我钦慕不已。很难想像陶渊明是属于东晋那个朝代的人,当时的东晋文坛雕砌浮华之风盛行,而陶渊明的诗文风格完全与之相反,甚至比后世唐宋田园诗歌更为朴实自然。东晋时期产生的那些作品,早已经不住历史的考验而消声匿迹,唯有陶渊明,在千年的文学长河里闪烁着耀人的光辉。他的诗歌辞赋早已超越时代的束缚,由他的思想驭驾着自由驰骋.
再读陶渊明,领悟着他让千百年来人们称颂的情操与文采,自
己好像成了林语堂语中“自惭形秽”的人般自嘲。陶渊明在归隐的诗上施上了丰厚的肥料,长出了茂密的意境。他的归隐如诗,诗显归隐让他成为了独一无二的隐士,也让我们千年传颂。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在《水龙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辛弃疾留下的词作626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有60首,几乎每10首词中就有一首与陶渊明有关。辛弃疾在《念奴娇》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了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
喜欢他所创造的那种意境,五柳树下,八仙桌前,与无怀氏与葛天氏对饮,任酒杯中飘出一朵朵纯朴的菊花,高吟:“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然后则醉卧于菊花丛中,吟诗一曲,却给后世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飘然而至。

世人眼中的陶渊明作文 世人眼中的陶渊明是怎样的文案:

我眼中的陶渊明
洛川县中学
王军强
我不得不承认, 陶哥, 你的胸中是有一团英雄之气的, 虽然你的确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 人, 你一生一次也没有拿起过武器, 但是你始终有一个英雄的梦想, 总梦想着 “刑天舞干戚, 猛志固常在” ,总梦想着用干戈扫荡出一个清平的世界。而最后的结果是,你的笔成为你的 刀、你的剑、你的降魔杵,你用它驰骋于书卷诗文之间,终于成就了一个白面书生的霸业。 所以后来龚自珍在他的《杂诗》中说:“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 心事涌, 江湖侠骨恐无多。 ” 而你的成功也告诉我: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 ) 。 人生其实不就是这样吗?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我不得不承认,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你始终认为,在这凌乱而荒谬的世上,总该有一个地方,叫做桃花源。那里的人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苛捐杂税,没有横征暴敛,“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那里,仿佛就是后来的洪秀全所描绘的“太平天国”:“有钱同使,有衣同穿,有半同时,有地同耕。”因为你的描绘,才让后世的人们始终抱有对美好的想往,更有了追求美好的动力。
在我的眼里,陶哥,你是一个方向感特别明确的人,回归田园——就是你人生的方向。观菊、饮酒、赋诗、耕作就是你的日常。慢生活——这就是你的追求。而今天的我们却既忙又盲,把抽屉开了又关,关了又开,忙忙忙,也不知道忙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还是别人的目光。最终在钢筋水泥的丛林,成了路痴,一片迷茫,不知所向。
在我的眼里你永远是一个纠结的人,一个内心充满了矛盾的人,你渴望拥抱世界,最后却远离了红尘。你生活在一个黑暗的时代,你却无限向往光明。你的心灵荡漾着浪漫,你周围的世界却又如此现实。你的东篱下种着苗,可篱笆之外,却长满了黄蒿。你告诉我们:“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可是你又把自己泡在酒里,“寄酒为迹”,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声,饮酒饮酒。饮酒饮酒,不论贵贱,只要有人拜访你,只要你有酒,就会和客人一起喝酒。若先于客人醉了,你就会对客人说:“我醉了想睡了,你离开吧(我醉欲眠卿可去)。”你的率真就在此处吧。故而刘朝箴《论陶》中曰:“靖节非儒非俗,非狂非狷,非风流非抗执,平淡自得,无事修饰,皆有天然自得之趣;而饥寒困穷,不以累心,但足其酒,百虑皆空矣。”
可是我必须承认,尽管有过坎坷,你的后来应该很快乐。你受了世人的白眼儿,却也得到了自己的快乐。尽管这不是“五花马千金裘”的快乐,不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观尽长安花”的快乐。可谁又能说,这世上的快乐,只有一种答案,一种形式。登高以舒啸,临流而赋诗,手抚无弦琴,欢颜酌春酒。人生之至乐,恐怕也莫过于此吧!
在乱世的东晋,有一朵花,叫渊明。长在桃花源里,恬淡而自得。一朵洁净的花儿,一朵超越的花,一个快乐的花儿,一朵傲视红尘的花。

世人眼中的陶渊明作文 世人眼中的陶渊明是怎样的文案:

自古政坛多星斗,受用与不受用,只看政见合与不合罢了。而众多文人墨客就不受用发表感慨。表面看是时运不济,无明君赏识,实则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晋有陶渊明。陶渊明独爱菊,爱菊之隐逸、谈泊、超然。而在我看来,隐逸不如说是“安逸”更贴切些。晋,天下纷争,皇权飘摇:菊,超然于世,自得于己。晋,万民于水火之中,哀鸿遍野;菊,隐逸于山水之间,自诩清高。这就决定了陶渊明一生仕途的潦倒,还有后来人不绝的惋惜与赞赏。
但处于乱世之中的晋,需要的也许不是一个超然脱俗的隐士,而是千千万万个致力于民生的仁人志士。不能为君分忧,何谈君臣忠义?不能为民请命,何谈仁爱天下?不能救民于水火,何为志士仁人?窃以为,陶渊明身为一名儒士,却辜负了儒家出仕济民的本愿。
陶渊明为一己之不遇吟出“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错矣。作为父母官,应心怀仁爱,济泽百姓,敢于担当别人无法承担的重任,而他竟受不了些许讥讽。他放浪山林,悠然自得,美曰“隐逸”,其实不过是“逃避”,逃避现实对他那微不足道的不公。作为有才能的人,当然能够脱俗离世,悠然自得,而那些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黎民百姓,又要靠谁去拯救呢?
如若说陶渊明身居下位,心有余而力不足,那堂堂的楚国三闾大夫,又为何要自断退路?三闾大夫,朝中高官,却因不满奸佞当道,因而奋力谏言,最终触怒了楚王。当朝高官、宗室近臣却因不满奸佞小人,而自断退路,若心有不屈可退一步暂避锋芒,何必不顾实力悬殊与之冲突,做无谓的牺牲?何况奸佞的背后还有楚王的纵许。终于,含泪孤投汨罗江,忠义之举虽可歌可泣,但除了惊起一滩污浊的江水,和后人徒劳的哀叹,又能如何?
西汉贾谊以一句“不问苍生问鬼神?”向世人尽诉心中苦楚,博得众生怜悯。但据正史记载,汉文帝并非昏庸无为的帝王,反而是一位开明有为的君主。“文景之治”的开创,为汉武大帝建立丰功伟绩奠定了基础,更使他占得史书一席之地。贾谊,洛阳一介书生,却想汉文帝在顷刻间全盘接受自己的政见,的确有些妄想,仔细分析,贾谊倒是显得求成操之过急,气量太小罢了。
从政应为民请命,心怀仁义以济万民。如果你不能像曹孟德一样创造时势的话,那你就只有等待时机,等待一个最适合你政见的时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功成名就。

世人眼中的陶渊明作文 世人眼中的陶渊明是怎样的文案: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你有了解过《世人眼中的陶渊明》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世人眼中的陶渊明》,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世人眼中的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