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桃花源记译文作文 桃花源记译文全解文案

2019-03-13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桃花源记译文作文 桃花源记译文全解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桃花源记译文作文  桃花源记译文全解文案

桃花源记译文作文 桃花源记译文全解文案: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奇怪。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不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注释:
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市一带。
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
行:前行,走。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逢:遇到,碰见。
夹岸:溪流两岸。
杂:别的,其他的。
芳草鲜美: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芳:花;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非常。
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复:继续。
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词类活用)
欲:想要。
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
林:代指桃花林。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尽:消失(词类活用)
便:于是,就。
得:发现。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似的。
舍:舍弃,丢弃,文中指离开。
初:起初,刚开始。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仅。
复:又,再。
行:行走。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平:平坦。
旷:开阔;宽阔。
屋舍:房屋。
俨(yǎn)然:(古今异义)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严。
之:这。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种作:指世代耕种劳作的人。
衣着:穿着打扮。
悉:全,都。
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有更好的翻译:另外一个世界的人,因为桃花源人从秦到晋一直与世隔绝)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指老人。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指小孩子。(借代修辞)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并:都。
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乃大惊:竟然很惊讶。乃:竟然。大:很,非常。
从来:从……地方来。
具:全都。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yāo):通“邀”,邀请。(通假字)
咸:副词,都,全。
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先世:祖先。
率:率领。
妻子:(古今异义)古义:指妻子、儿女。“妻”“子”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的“妻子”今义:男子的配偶。
邑人:同县的人
绝境:(古今异义)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明显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绝:绝处。
复:再,又。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遂:于是。
间隔:隔断,隔绝。
今:现在。
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竟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在汉语的“无论”(古今异义)。
为:给。
具言:详细地说。
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叹惋:感叹,惋惜。
余:其余,剩余。
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至:到。
停:停留。
辞:辞别。
去:离开。
语:告诉。
不足:不值得。(古今异义)
为:介词,向、对。
既:已经。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词类活用)
及:到达。
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诣(yì)太守:指拜见太守。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即:立即。
遣:派遣。
寻向所志: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向,先前。志(名词),标记。(所+动词译为名词)
遂:终于。
复:再。
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高尚:品德高尚。
士:隐士。
也:表判断。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打算。(词类活用)
未:没有。
果:实现。
未果:没有实现。
寻:不久。
终:死亡。
问津:问路,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津:本义渡口。
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业:职业
原文回答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林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风景优美)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曲折、隐蔽、幽深)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暗示这个地方不存在。增强故事曲折和传奇色彩。
一词多义:
出:
(1)不复出焉:出去。
(2)皆出酒食:拿出。
寻:
(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2)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
(1)便舍(shě)船:离开。
(2)屋舍(shè)俨然:名词,房屋,客舍。
中:
(1)中无杂树:“中间”。
(2)晋太元中:“年间”。
(3)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
(1)处处志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志”。
(2)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
(1)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3)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
(4)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6)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
为:
(1)武陵人捕鱼为(wéi)业:动词,作为。
(2)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读wèi,介词,对、向。
遂:
(1)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2)遂迷:“终于”。
(3)后遂无问津者:“就”。
得:
(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
(2)得其船:得到,引申为找到。
闻:
(1)鸡犬相闻:听见。
(2)闻有此人:听说。
向:
(1)寻向所志:从前
古今异义:
穷(古义:穷尽;今义:贫穷)
从来(古义:从哪里来;今义:向来)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管)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的来源)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芳(古义:花;今义:气味芬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够)
间隔(古义:间离隔绝;今义:空间或时间上的隔绝)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路,探访。文中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多形容性格)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要(古义:邀请;今义:表示意愿)
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是“(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
省主语:
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从口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句意:〈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
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招待渔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翻译时一并补出。
省宾语:
例一: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句意:问〈渔人〉从哪里来。)
省介词:
例二:林尽水源(是\"林尽于水源\"的省略.)9.四个“然”①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②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③怡然自乐(怡然):愉快的样子④欣然向往(欣然):高兴的样子

桃花源记译文作文 桃花源记译文全解文案:

桃花源记
陶渊明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东晋孝武帝太远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芳草:芳香的青草。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讶。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异,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之:指见到的景象。
穷其林: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若:好象
5.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渔人就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便:副词,就。舍:舍弃,抛开,这里是“离开”的意思才:仅仅
6.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旷:空阔、宽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8.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9.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往来:代来往的人。种作:代耕种劳作的人悉:全,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
1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怡然:快乐的样子。
1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做了回答。
具:同“俱”,完全,详尽。
1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作饭,殷情款待。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赶来打听消息。
要:同“邀”,邀请。咸:副词,都,全。问讯:打听,探问。
1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同乡,乡邻。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间隔:隔绝,不通音信。
1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乃:副词,竟。无论:更不必说。为具言: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叹惋:惊叹。
1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延:邀请。
16.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渔人逗留了几天,告辞回去。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边的人说啊。”
语云:告诉(他说。“语”后省略了代渔人的“之”字。为:对,向。
17.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出了山洞以后,找到了他的船,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既:副词,已经,以后。便:就扶:沿着。向:原来的,先前的。志:用符号做标记,动词。
18.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进出桃花源的情况作了禀告。
及:到。诣:晋谒,拜见。
19.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渔人他们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即:副词,立即,马上。志:标记。
20.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
欣然:高兴的样子。规:打算。
21.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未果:没有实现。寻:不久。问津:探询渡口,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
桃花源记句子翻译考试版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译文: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译文: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译文:
5.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译文:
6.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译文: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
8.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9.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译文:
1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1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译文:
1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
1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译文:
1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译文:
1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文:
16.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17.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
18.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译文:
19.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
20.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译文:
21.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桃花源记重点字词考试版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
....。
..鲜美,落英缤纷
芳草:。落英:。缤纷:。。
3.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
异:。之:。
穷其林:。穷:。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若:。
5.便舍
..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便:。舍:。才:。
6.复行数十步,豁然
..开朗。
豁然:。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旷:。俨然:。属:。
8.阡陌交通
....。
....,鸡犬相闻
阡陌交通:。阡陌:。
鸡犬相闻:。
9.其中往来种作
..。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往来:。种作:。
悉:。外人:。
10.黄发垂髫
..自乐。
....,并怡然
黄发垂髫:。怡然:。
1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
答之。具:。
1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要:。咸:。问讯:。
1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妻子:。邑人:。
绝境:。间隔:。
1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乃:。无论:。
为具言:。叹惋:。
15.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延:。
16.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
外人道也。语云:。为:。
17.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
之。既:。便:。扶:。向:。志:。
18.及.郡下,诣.
太守,说如此。及:。诣:。
19.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即:。志:。
20.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
往。欣然:。规:。
21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
者。未果:。寻:。
问津:。
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第一部分(1段:层意:
第二部分(2、3段:层意:
2段:段意:
3段:段意:
第三部分(4、5段:层意:
4段:段意:
5段:段意:
相关中考题汇编(仅供参看题型
(03北京中考题11、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通风换气B.政通人和C.通宵达旦D.博古通今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缘:。2俨然:。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3分
1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____2林尽水源:____________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7北京中考10.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
..的一项是
..不同
(A.良田无论B.绝境问津C.问讯间隔D.交通妻子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便要.还家要:(2欣然规.往规: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1才通人翻译:(2便扶向路翻译:
1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3分
答:
(门头沟区2007年统练一1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阡陌交通
..交通:;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12.加点字与“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中的“咸”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皆.若空游无所依
C.百废具.兴
D.前人之述备.矣
13.翻译划线的句子。(3分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翻译:。
14.选出对《桃花源记》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种说法(。(2分
A.本文最后写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但“未果”,更增强了这个虚幻故事的真实感。
B.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人人平等、自由、自食其力的社会。
C.本文反映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否定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D.作者写到太守、南阳名士,说明作者并不存在逃避现实的思想倾向。
(06长春1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芳草鲜美(②屋舍俨然(
③便扶向路(④寻病终(
1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1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1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06苏州
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答:
10.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全文结构分析(源自教参,仅供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2、3段:写桃花源中宁静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
2段:描写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图景。3段:写桃花源中的社会风尚。第三部分(4、5段:写渔人出山以后的事,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4段:太守派人随渔人寻找桃花源,因迷路而不复可得。
5段:桃花源无法寻找。
(03北京中考题
11.答案:A12.答案:①顺(沿②整齐的样子
13.答案:①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②(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③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14.答案要点:①活动②穿戴③心情(照抄原句扣1分。
(07北京中考
10.答案:D11.答案:(1邀请(2计划;打算
12.答案:(1仅容一个人通过。(2就顺原路回去。
13.答案要点: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②桃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共3分。共四项内容。答出三项即可,每项1分
(门头沟区2007年11.(2分①交错相通②与世隔绝的地方
12.(2分D.13.(3分老人和小孩,都安适悠闲,自得其乐。14.D(06年长春11.晋代(东晋.陶渊明
1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
13.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1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15.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06苏州
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
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10.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11

桃花源记译文作文 桃花源记译文全解文案:

桃花源记
陶渊明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东晋太元中,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循,沿着)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有多远。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地上青草鲜红美丽,落花繁多。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异:对……感到奇怪)
渔人对此感到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6、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林在溪水发源地地方就到头了,于是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7、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才:仅)
(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8、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9、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1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悉:全,都)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1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儿童)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1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桃花源中人)看见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
14、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通“邀”)
(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
15、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咸:都;讯:消息)
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1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他们说自己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7、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间隔:隔离)
没有再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汉朝了。
1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渔人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
2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延:邀请)
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美酒和饭菜来招待。
21、停数日,辞去。
渔人在这里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去。
2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2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扶:沿着、顺着;向:原先;志之:)
渔人已经出来,找到了他的船,就延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
24、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诣:到,特指导尊长那去)
回到(武陵)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
2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向所志: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而不能再次找到(通往桃花源的)那条路了。
26、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规:计划,打算)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
27、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闻津者。(未果:没有实现;寻:随即,不久;遂:终于;问津:问路,访求)
没有实现,不久因病而终。后来就再没有问路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出自本文的成语:怡然自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世外桃源、落英缤纷、不足为外人道、与世隔绝、别有洞天、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曲径通幽、不论魏晋
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
妻子:古义,妻子和女儿;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滋味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今义,好像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文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句子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反映桃花源不易被人发现的词语是:山有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写桃花源环境优美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写桃花源宁静平和,人们生活幸福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译文作文 桃花源记译文全解文案:

《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
《陋室铭》刘禹锡唐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罢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周敦颐北宋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核舟记》魏学洢明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都按照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刻成的小船,应当刻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颗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并敞开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青色颜料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黄庭坚)一起看一幅书画卷。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卷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左端,右手指着书画卷,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转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书画卷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夫。在右边的人扎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脚趾,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夫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按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八扇窗户;刻有篛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书画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大道之行》《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三峡》郦道元北魏
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译文二:高高的山峰直插云天,清清的流泉明净见底。两岸石壁上,五色缤纷交相辉映。那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晓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百鸟的啼叫声交织成一片;夕阳即将坠落之际,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腾跃。这实在是人世间的仙境。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了。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高兴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以交谈之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好像积水,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翠竹绿柏的影子。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翠竹绿柏?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观潮》周密宋代
浙江海潮,是天下宏伟的景观。每月从十六到十八这三天海潮最为盛大。当潮水刚刚从远远的海那边过来的时候,仅仅像一根根白色的线;不久,渐渐的近了,就像玉砌的城墙积雪的山岭一般,接着从天边汹涌而来,潮水声如雷鸣,震撼激荡,淹没天日,气势雄壮极了。杨万里诗里所写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正是这种景象啊!
每年京城的长官到浙江检阅水军,数百艘战舰分列在江边;不久就演习五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各种变化,还有士兵在水面上乘马、耍旗、举枪、舞刀,就好像在平地上操练一样。忽然间四处冒出滚滚黄烟,人和船一点都看不见了。水炮爆炸,声响轰隆,好像山崩一般。等到浓烟散去,水波平静下来,江面上一条船的踪迹都没有了,只剩下被烧毁的“敌船”,随波漂流,逐渐远去。
几百名善于游泳的吴中健儿,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举十面大彩旗,争先恐后的迎着潮水游去,在阵阵巨浪中翻腾出没,忽隐忽现,但手中的旗帜却一点都不被潮水打湿,他们以此来自己的高超本领。
江岸上下十几里间,满眼是带着首饰的妇女,穿着华丽衣裳的游人,车马堵塞了道路,吃的、用的东西都比平时贵了一倍,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下来。
《湖心亭看雪》张岱明末清初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结语: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桃花源记译文》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写《桃花源记译文》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译文》优秀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桃花源记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