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高校概况:潍坊医学院作文 潍坊医学院百度文库文案

2019-03-07 高考作文 类别:其他 2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高校概况:潍坊医学院作文 潍坊医学院百度文库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高校概况:潍坊医学院作文  潍坊医学院百度文库文案

高校概况:潍坊医学院作文 潍坊医学院百度文库文案:

学校前身是成立于1951年的山东省昌潍医士学校,1958年扩建为昌潍医学院,1987年更名为潍坊医学院。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全国第三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自2002年起,学校与山东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学校现有15个教学部、系(院),设有16个本科专业,其中临床医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麻醉学专业是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护理学专业为山东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有2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是山东拾泰山学者”设岗学科,分子影像学为潍坊市“鸢都学者”设岗学科,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眼科学、口腔医学是山东省省级重点学科,免疫学实验室、应用药理学实验室是山东省省级重点实验室,整形外科学、眼科学是山东省学科带头人设岗学科,眼科学、肛肠外科学是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学校是同等学力人员在职申请硕士学位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护理学专业(独立本科段)主考院校、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山东省医学科技教育中心、山东省基层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设在学校。
学校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是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体解剖学、医学伦理学、病理学、生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药理学、医学影像学、护理管理学8门课程是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是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课程。近5年来,学校先后承担省级以上教学研究课题90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实验教学成果、优秀调研成果奖励24项。
近5年来,学校先后承担科技计划项目34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38项,厅局级课题162项;获省部级、厅局级科技成果奖励15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15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56篇;获国家专利24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部分科技成果进行了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主编的《社区医学杂志》、《潍坊医学院学报》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数据库来源期刊。
学校现有教职工1152人,其中,专任教师926人,博士、硕士学位人员562人;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有博士研究生导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00余人。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团队是山东省省级教学团队。先后有2名教师分别当选为党的十五大代表和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3名教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名教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获得五一劳动奖章,6名教师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或全国优秀教师,4名教师分别被评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工作者,11名教师分别被评为山东省十大优秀教师、教学名师或优秀教师,18名教师被评为山东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23名教师被评为省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3名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学校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科罗拉多州西部州立大学,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大学、哈尔科夫国立医科大学、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国立医学院,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加拿大萨斯卡通大学,日本产业医科大学等国外院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或合作关系。学校常年聘请外国专家来校任教,还聘请了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盖蒂谢克博士等多名国际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或特聘教授。
学校占地1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建有6个基础实验室、11个专业实验室,数字化互动和虚拟实验室达44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2亿元,图书馆藏书210余万册。有各类实践教学基地120余个,其中附属医院17所。
目前,学校有硕士研究生733人,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4915人。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形成了“志存高远、勤奋好学、知行统一、勇于创新”的优良学风,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肯定。在全国大学英语四级统考中,学生通过率曾两年位居全国第一,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近三年,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26项、三等奖46项。两届学生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专业知识统考,有4名学生进入全国前10名。学校先后6次作为山东高等医学院校代表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国家三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等奖项2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4项。近年来,学校本科毕业生考研率在30%左右,有的专业达60%;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学校连续17年被评为山东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先后5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获全国大学生校园文化优秀组织奖。学校被授予全国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先进单位、省级文明校园、省级平安校园、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学生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校园管理工作先进单位、伙食管理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58年来,学校秉承“厚德、博学、笃行、济世”的校训,弘扬“严谨、求是、勤奋、进缺的校风,不断开拓进取,加快发展,锻造了“自强不息、锐意进缺的潍医精神;形成了“厚德载医,塑心树人”、“厚基础,宽口径,强素质,重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培育了以医学教育为主体,医学及医学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学科专业特色,为国家培养本专科生和研究生4万余人,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高校概况:潍坊医学院作文 潍坊医学院百度文库文案:

泰山医学院的前身是山东医学院楼德分院,自1974年起独立办学,1980年由楼德迁至泰安,1981年经国务院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定名为“泰山医学院”。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4年获得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多年来,学校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继承传统,艰苦创业,教学、医疗、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步。“十五”期间,学校紧紧抓住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果断决策,乘势而上。2002年征地近3000亩建设新校区,该项目被列为山东省和泰安市重点建设项目。新校区的建设,使学校办学资源显著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领域不断拓宽,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高校。
目前,我校在职教职工1589人,专任教师111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385人。13名院士受聘为我校教授。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9713人,其中硕士研究生513人,本、专科生19200人。学生来自全国18个盛市、自治区。
学校设有社会科学部、基础医学部、临床医学系、人口与计划生育学院、放射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医学检验系、管理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生物科学系、国际教育学院、口腔医学系等16个教学院部系。有生命科学研究所、放射技术研究所、药物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所、运动医学研究所等科学研究机构。有各类实践教学基地182个,其中附属医院10所(直属附院1所、非直属附院9所)。
设有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物理学(医学物理学方向)、市场营销(医药方向)、英语等29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工学、文学、理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有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内科学、外科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神经生物学、药理学等1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骨外科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药理学为山东省重点学科,老年医学、影像医学为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脑微循环实验室为山东省重点强化建设实验室。
学校占地总面积30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77.2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达11亿元(不含土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196万元,各类图书256.56万册。初步建成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居于山东省高校先进行列。学校主办的《泰山医学院学报》为山东省优秀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教育、科研、医疗、文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日本、韩国、美国、英国、乌克兰、新加坡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医院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出国讲学、研修,与日本、韩国高校互派本科生交流学习。
坚持“质量第一”的办学观念,秉承“明德、学是、格物、求真”的校训,倡导“日新至善”的优良校风、“业精德馨、诲人不倦”的教风、“勤奋严谨、学而不厌”的学风,弘扬“登攀”泰医精神。坚持“以医学科学为主体,医工结合为特色”的发展思路,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就业率、考研录取率在山东省同类院校位居前列。
多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和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了“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等一系列创建活动,并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和优秀组织单位、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高校文明校园、山东省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山东省高等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高校概况:潍坊医学院作文 潍坊医学院百度文库文案:

第一章
现代免疫: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对其产生免疫应答(清除抗原性异物,或维持免疫耐受),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生理性防御机制。
三大免疫功能的表现:
功能生理表现病理表现
免疫防御抗感染免疫,防御病原微生物超敏反应或免疫缺陷
免疫稳定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耐受自身免疫病
免疫监视防止细胞癌变或持续性感染癌症或持续性感染
免疫的类型及特征:1、非特异性免疫(自然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皮肤及粘膜分泌物;第二道防线: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粒细胞】
特征:反应迅速,并非针对特定Ag
2、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和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两个分支【第三道防线:淋巴细胞、抗体】
特征:特异性、多样性、记忆性、耐受性、自限性
免疫学分类:1、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2、免疫学检验3、免疫药理学4、分子免疫学
琴纳(Jenner)——牛痘疫苗Behring与Kitasato北里——抗毒素(被动免疫)
巴斯德(Pasteur)——疫苗(主动免疫)Metchnikoff——细胞学说
Ehrlich(欧立希)——体液学说Burnet——克隆选择学说
第二章
抗原: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2、免疫反应性
全抗原:具有两种特性的物质半抗原:能与抗体结合产生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耐受原(变应原):可能引起病理性免疫应答即超敏反应的抗原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构成抗原的条件):1、异物性2、理化条件(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立体构象、物理性状等)3、其它条件(宿主因素、免疫方法)
【异物性:与自身成分相异或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前未接触过的物质。】
抗原决定簇(表位):是Ag分子表面有一定空间构象的特殊的化学基团,(其性质、数目、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特异性。
T细胞决定簇与B细胞决定簇主要特点:
T细胞决定簇B细胞决定簇受体TCRBCRMHC递呈必需不需决定簇构型顺序决定簇构象决定簇、顺序决定簇决定簇位置抗原分子任意部位多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簇性质多为加工变形后的短肽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等
共同抗原: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的不同抗原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特异性应答产物发生反应,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应答产物发生反应
抗原的分类:根据诱生抗体对T细胞的依赖关系: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在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之间,由于遗传基因的不同而表现的不同抗原。
超抗原(SAg):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
血型抗原:红细胞上含有A抗原即A型血,含有B抗原即B型血。
细菌外毒素:细菌的代谢产物,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强的免疫原性。
抗毒素:外毒素刺激机体产生的相应的抗体。
类毒素:经过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而保留免疫原性的外毒素。
佐剂: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先于或与抗原同时注入机体后,能非特异性地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1、病原微生物抗原2、细菌毒素抗原3、异种动物免疫血清4、同种异型抗原(红细胞血型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5、其它抗原:异嗜性抗原等
第三章
抗体(antibody,Ab):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被激活,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抗血清(免疫血清):含有抗体的血清。
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Ig≠Ab,IgAb
Ig的分子结构:
连接链(Joiningchain,J链):由浆细胞合成的多肽链。
分泌片(secretorypiece,SP):由粘膜上皮细胞合成的多肽。
Ig功能区与活性:
lVH和VL是抗原结合部位,结合抗原
lCL和CH1带有同种异型的遗传标志
lIgG的CH2和IgM的CH3是补体结合部位,参与补体激活
lIgG借助CH2通过胎盘,SIgA进行主动运输和分泌
lCH3是免疫细胞的Fc受体结合部位,介导调理吞噬作用和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lIgE通过Ig的Fc段(CH4)与肥大细胞结合,参与Ⅰ型超敏反应
l铰链区富含脯氨酸(Pro)和-S-S-,易弯曲伸展,利于抗原的结合,并利于补体结合位点的暴露(IgM和IgE无铰链区)
Ig的水解片段:铰链区对蛋白酶敏感,木瓜蛋白酶作用IgG分子重链间二硫键的N端侧,将其裂解为Fab段和Fc段。胃蛋白酶切在该二硫键之C端侧,产生F(ab’)2和若干pFc段。
水解效果IgIg
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应用于精制抗毒素)
2Fab+FcF(ab′)2+pFc′
(一)IgG:是血清Ig的主要成分,抗感染的主要抗体,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二)IgM:分子量最大的Ig,mIgM是B细胞最主要的BCR成分,最早合成和分泌的Ab,免疫应答过程中最早出现,人体天然血型抗体;临床诊断意义:胎儿或初生儿血液内出现IgM——子宫内感染,血清中出现IgM——近期感染。
(三)IgA:血清型IgA是单体,分泌型IgA为二聚体形式,sIgA是人体分泌液和黏膜免疫中的主要抗体,sIgA在局部抗感染、新生儿抗感染(初乳),Ⅲ型超敏反应。
(四)IgE:血清中含量最少,参与Ⅰ型变态反应,与抗寄生虫感染密切相关。
(五)IgD:含量很低,为单体,是B细胞成熟的主要标志,防止免疫耐受的发生。
生物学活性:
l特异性结合抗原,起中和作用
l激活补体,发挥溶菌溶细胞、联合调理作用。
l通过与细胞的FcR结合发挥生物效应
1、抗体的调理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增强其吞噬能力)
2、ADCC
3、介导I型超敏反应
4、选择性传递IgG
l具有免疫原性
将Ig作为抗原在异种、同种异体或自身体内进行免疫,均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产生相应的抗体,这些抗体可用血清学方法进行检测,因此称为Ig的血清型
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表达IgGFcR的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通过与已结合在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等靶细胞表面的IgG抗体的Fc段结合,而杀伤这些靶细胞的作用。
人类B淋巴细胞内存在Ig的基因库。
Ig产生规律:1、Ag进入机体后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分泌Ig进入体液;
2、初次免疫应答,先产生IgM,随后才出现IgG,Ab总量在血清中的滴度低,与Ag亲和力低,维持时间短;
3、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特异性Ab主要是IgG,潜伏期短且滴度高,持续时间长,与Ag亲和力较高;(直接刺激Bm)(有表格的)
4、实际应用:免疫接种时可采用多次接种加强免疫。
单克隆抗体(McAb):刺激一个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针对一种抗原决定簇的均一抗体。
多克隆抗体(PcAb):刺激多个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针对多种抗原决定簇的混合抗体。
基因工程抗体(GeAb):由基因重组技术制备的抗体。
第四章
补体(C):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与免疫相关,不耐热并具有酶活性,能协助抗体发挥溶细胞效应的球蛋白。也称为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的组成:
l固有成分:C1~C9,B因子、P因子、D因子、丝氨酸蛋白酶
l调节蛋白:备解素、C1抑制物、促衰变因子、I因子、H因子C1抑制物、I因子、H因子、促衰变因子(DAF)等。
l补体受体(CR):CR1~5,C3aR,C2aR,C4aR等。
补体的特点:(1)血清中补体含量相对稳定,不因免疫(抗原刺激)而改变(其中C3含量最高、D因子含量最低)(2)绝大多数固有成分以酶原或非活化形式存在(3)补体成分为球蛋白(4)补体性质极不稳定(5)具有非特异性:可与任何Ag-Ab作用
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参与成分:C1~C9激活物质:IC(免疫复合物Ag-Ab)
(一)识别阶段:Ag-Ab复合物产生补体结合部位暴露C1q结合Ig(2)C1r活化C1s活化C1qr2s2(C1)
(二)活化阶段:活化的C1依次酶解C4、C2,形成具有酶活性的C3转化酶(C4b2b),酶解C3并形成C5转化酶(C4b2b3b)。
(三)攻膜阶段:C5b~8复合物,与12~15个C9分子联结成C5b~9(MAC),插入靶细胞的脂质双层膜,造成免疫溶血、免疫溶菌等。
激活途径经典激活途径(classicalpathway)旁路激活途径(alternativepathway)主要激活剂Ag-AbLPS、肽聚糖、真菌多糖、葡聚糖、凝聚的IgA和IgG4等参与成分C1~C9,Ca2+,Mg2+C3,C5~C9,B,D,P,Mg2+启动成分C1启动C3启动C3转化酶C4b2bC3bBbC5转化酶C4b2b3bC3bBb3b生物学作用在特异性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起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起作用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1、溶菌、溶细胞作用2、调理作用3、介导炎症反应4、清除免疫复合物5、免疫调节作用6、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
第五章
MHC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编码人类该抗原的基因也称HLA(人类白细胞抗原)位于6号染色体上。(注意:提到MHC、复合体指的是基因,提到抗原或分子指的是“编码产物”)
人类HLA复合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人类最为复杂的基因系统。
MHC的分子机构:Ⅰ类:由α链(α1、α2、α3)和β2微球蛋白组成
Ⅱ类:α链(α1、α2)和β链(β1、β2)组成
主要区别MHCI类分子MHCII类分子抗原肽结合槽α1、α2结构域α1、β1结构域与T细胞共受体结合α3区——CD8β2区——CD4分布所有有核细胞表面主要表达于淋巴样组织中的各种细胞表面,如单核\/巨噬细胞(Mon\/MΦ)、树突状细胞(DC)和B细胞等APC
MHC限制性:T细胞与抗原提呈细胞(APC)、靶细胞相互作用中,在识别抗原肽的同时,还需识别与抗原肽结合的HLA分子。
MHC生物学功能:(1)抗原加工和提呈(外源性抗原—MHCII类分子,内源性抗原—MHCI类分子)(2)MHC限制性约束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3)参与对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4)参与精细的免疫调节(5)诱导免疫细胞的分化成熟及免疫耐受
在医学上的意义:(1)诱导同种移植排斥反应(2)决定了不同物种、不同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和耐受性,与肿瘤、自身免疫病等疾病的发生相关联(3)应用于法医学鉴定
第六章
CD分子:指的是与人类细胞发育、分化、活化有关的膜抗原,由于最初发现在白细胞上,故习惯称为白细胞分化抗原。
常用CD分子:(一)与T细胞识别、活化、粘附有关的CD分子:CD3,CD4,CD8,CD28,CD40L,CD2,CD58,CD28,CTLA-4
(二)与B细胞识别、活化、粘附有关的CD分子:CD19,CD21,CD81,CD80,CD86,CD40
粘附分子(AMs)全称细胞粘性分子(CAMs):是介导细胞间、细胞与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膜表面糖蛋白。
第七章
细胞因子(CKs):一类主要由免疫细胞和相关细胞活化后产生的高活性、多功能的小分子蛋白质。
细胞因子特点:1、结构特点:低分子量(6~60kD)多肽或糖蛋白,多以单体形式存在。
2、产生特点:产生细胞广泛_,细胞活化后产生,短暂的自限性分泌,自分泌、旁分泌形式为主,多源性和网络性_。3、作用特点:需要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功能,高效性、多效性、网络性、无特异性和MHC限制性。
细胞因子种类: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集落刺激因子(CSF)、肿瘤坏死因子(TNF)、生长因子(GF)、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
第八章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免疫器官包括:(一)中枢免疫器官(初级(一级)淋巴器官):包括胸腺、骨髓、法氏囊(禽类)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场所,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起主导作用。
(二)外周免疫器官(次级(二级)淋巴器官):包括脾脏(最大的免疫器官),淋巴结(LN),阑尾,扁桃腺,黏膜、皮肤相关淋巴组织等,是免疫细胞定居、增殖、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的不同亚群从中枢免疫器官进入外周淋巴组织后,可分布在各自特定的区域。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和淋巴器官之间反复循环。
第九章
免疫细胞: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相关的细胞的统称。包括干细胞系、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
淋巴细胞:分为T细胞、B细胞、NK细胞三类
(一)T细胞:淋巴细胞中数量最多,功能最复杂的一类
主要功能:受抗原刺激后,分化增殖形成效应性T细胞,直接发挥细胞免疫作用,辅助和调节体液免疫。
T细胞膜表面分子:(1)T细胞抗原受体(TCR)及TCR复合体:参与细胞活化的信号传导TCR、CD3(T细胞特有)
(2)膜辅助分子:1、CD2又称绵羊红细胞受体(E受体),E花结试验:可检测外周血中T细胞数量2、协同受体—CD4、CD83、协同刺激受体:CD28和CTLA4
(3)其他膜表面分子:细胞因子受体、CD40L、丝裂原受体(植物血凝素PHA、刀豆蛋白A(ConA)、脂多糖LPS)、MHC分子、激素和介质受体
T细胞亚群(根据TCR种类分)
?T细胞:占T细胞比例较少,约5~10%,参与早期非特异性免疫。识别抗原无MHC限制性,可归属于天然免疫细胞。
?T细胞:是主要的T细胞群,90~95%
?表达CD4:CD4+T细胞,识别MHCII类分子-抗原肽
主要作用:介导细胞免疫,辅助体液免疫,参与免疫调节
l辅助性T细胞TH:分TH1(介导细胞免疫主要产生IL-2、IFN-γ、TNF-β)、TH2(辅助体液免疫,主要产生IL-4、5、10、13),TH3
l迟发型超敏反应T细胞(TD,TDTH)
?表达CD8:CD8+T细胞,识别MHCI类分子-抗原肽
l细胞毒性T细胞(Tc,CTL)
l抑制性T细胞Ts:
1、阳性选择:T细胞的TCR——基质细胞表面的MHC;不识别,凋亡;识别的,继续发育;获得可具有MHC限制性的单阳性T细胞。
2、阴性选择:T细胞的TCR——基质细胞表面的自身多肽-自身MHC分子复合体;识别,凋亡;不识别的,继续存活成熟;获得具有自身耐受性的T细胞克隆
MHCI类分子选择CD8受体,CD4表达关闭
MHCII类分子选择CD4受体,CD8表达关闭
最终进入外周的是可识别外来多肽-自身MHC复合体的成熟T细胞。
(二)B细胞:
?BCR即膜免疫球蛋白(SmIg):多为SmIgD和SmIgM,可直接识别完整的、天然的蛋白质抗原、多糖或脂类抗原
?Ig和Ig分子(CD79a和CD79b):参与B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TCR中的CD3分子。
?CD19、CD21(CR2)和CD81——协同受体复合体,=T细胞中的CD4或CD8
?CD40——协同刺激受体=T细胞中的CD28配体为CD40L
?CD45——在B细胞的活化过程中参与和调节信号转导
B细胞亚群
?B1细胞(CD5+):主要识别非蛋白质抗原TI-Ag,产生低亲和力IgM抗体。主要参与抗细菌感染的黏膜免疫应答。无免疫记忆。能产生多种针对自身抗原的抗体,与自身免疫病相关。
?B2细胞(CD5-):即成熟的B细胞,主要识别蛋白质抗原TD-Ag,产生高亲和力抗体,行使体液免疫功能,有免疫记忆。
T、B细胞主要区别T细胞B细胞介导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成熟器官胸腺骨髓主要分布血液和淋巴结骨髓和脾脏表面标志TCR,CD2,CD3,CD4,CD8,CD28,CD40等,丝裂原受体,细胞因子受体BCR,CD5,CD19,CD20,CD21,CD40等,丝裂原受体,细胞因子受体主要功能介导细胞免疫,辅助体液免疫,免疫调节介导体液免疫,递呈抗原,免疫调节
(三)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不依赖于抗原刺激,能自发的溶解多种肿瘤细胞和被病毒感染的细胞。通过ADCC作用发挥抗肿瘤、抗感染和免疫调节作用。
主要功能:非特异直接杀伤靶细胞,作用广谱、杀伤的靶细胞主要是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较大的病原体(如真菌和寄生虫)、同种异体移植的器官等
第十章
抗原提呈细胞(APC):指具有摄取、消化、加工和递呈抗原能力的细胞。
包括:专职APC:本身就表达MHCII类分子,并以多肽片段-MHC分子复合体递呈抗原,又表达CD80协同刺激分子的APC。包括: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C)和B细胞。
非专职APC:在细胞因子刺激下,也可表达MHCII分子和协同刺激分子(CD80),而在普通情况下不具有抗原递呈能力。包括皮肤成纤维细胞、脑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
第十一章
免疫应答的类型:(一)根据免疫应答的细胞类型和效应:1、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2、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二)根据免疫活性细胞对抗原刺激的反应状态:1、正免疫应答2、负免疫应答(P102)
★(一)细胞免疫:(1)感应阶段:对抗原的摄取、加工、递呈的一系列过程
lMHCII类分子-外源性抗原肽递呈给CD4+T细胞
lMHCI类分子-内源性抗原肽递呈给CD8+T细胞
M与T细胞相互作用(双信号学说):第一信号——抗原识别信号(TCR识别抗原决定簇及自身MHC分子);第二信号——共刺激信号(B7与CD28)
(2)增殖活化阶段及效应阶段:1、CD4+T细胞增殖分化:
●Th1——活化并诱生巨噬细胞;介导细胞免疫,抗胞内感染等;介导炎症反应(具有效应T细胞TD作用);介导免疫损伤等
●Th2——参与调节B细胞激活
2、CD8+T细胞增殖分化:
●细胞毒性T细胞(Tc,CTL)——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等,特异性杀伤靶细胞
●抑制性T细胞Ts
★(二)体液免疫:(1)感应阶段:1、Ag的摄取、加工和递呈(同T细胞介导)
B细胞识别Ag的特点:1)识别蛋白质抗原、肽、核酸、多聚糖、脂类等2)识别完整蛋白质抗原的天然空间构像3)不需APC对Ag进行加工处理,无MHC限制
2、T细胞活化:双信号学说(同前)
3、T、B细胞相互作用\/B细胞活化(双信号学说)
BCR与Ag(B第一信号—抗原识别信号),B细胞加工递呈抗原→抗原肽-MHCⅡ复合体与TCR结合(T活化信号1)同时B表面B7与T表面CD28(T活化信号2)→T细胞活化→T表面CD40L与B表面CD40结合(活化第二信号—共刺激信号)另外Th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如IL-2(第三信号)→B细胞活化
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在T细胞活化之前,第二信号在T细胞活化之后。
(2)增殖活化及效应阶段: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和Bm,浆细胞分泌各种Ab产生体液免疫。
粘膜免疫应答:是局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第一道免疫屏蔽。
第十二章
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无应答现象。
本质:负免疫应答:需Ag诱导,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区别:非特异性低应答或无应答状态不是免疫耐受,是免疫缺陷、免疫抑制,无Ag特异性
形成条件:(一)抗原:1、性质2、剂量:高剂量抗原引起—高带耐受(T、B细胞均耐受),低剂量抗原引起的—低带耐受(T细胞耐受)。T:发生快,持续久B:发生慢持续短
3、入体途径4、是否加入佐剂5、抗原在体内的持续时间(Ag消失后耐受消退)
(二)机体:1、免疫系统的成熟程度2、动物的种属和品系3、免疫抑制措施的影响
第十四章
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又称过敏反应、变态反应。
I型超敏反应:1、特点:再次接触变应原后,出现反应时间快则几秒到十几分钟(即刻相),慢则3-8hr(延缓相);通常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延缓相反应可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2、变应原:接触或吸入性变应原、食物变应原、药物引起的过敏症
★3、机制:P137ppt17
4、常见疾病:过敏性休克(青霉素)、呼吸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1、特点:细胞毒型超敏反应;参与成分:细胞性抗原,抗体IgG、IgM,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等;细胞组织损伤
2、变应原:靶细胞、表面抗原(血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共同抗原、改变的自身抗原、药物抗原表位)
★3、机制:P142ppt28
4、常见疾病: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异嗜性抗原引起的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又称Graves病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1、特点:免疫复合物IC沉积:充血坏死、局部坏死为主要特征;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2、常见疾病:血清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高校概况:潍坊医学院作文 潍坊医学院百度文库文案:

温州医科大学是浙江省省属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可溯源至创办于1912年的浙江医学专门学校,1958年8月由浙江医学院从杭州分迁至温州建立,初名“浙江第二医学院”,后以校址所在地改名为“温州医学院”,2013年更名为“温州医科大学”。
学校1958年开始招收五年制本科学生,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有临床医学、中药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护理学等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设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现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1个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2个省重中之重学科和10个省重点学科。
学校有32个本科专业和1个七年制本硕连读专业,涉及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等七大学科门类。目前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不含独立学院——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其中博士研究生87人,硕士研究生2400余人,学历教育留学生620余人。学校已形成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及医护人员9300余人(含各直属附属医院),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400余人。学校本部现有专任教师1308人(不含独立学院),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72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45人。拥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教授评审权和10个一级学科副教授评审权。一批优秀教师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浙江省特级专家、省“千人计划”、省高校特聘教授、省“151人才工程”、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员、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重点(建设)专业10个、省“十二五”优势专业建设项目5个。获有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在历年全国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学校毕业生的成绩在全国百余所设有临床医学类专业的高校中一直处于前10%之内。
近年来,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90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37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5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其中3项排名第一,1项排名第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3项、中国药学会科技奖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7项。
学校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与18个国家(地区)的66所高校、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开展包括互派学者、联合培养博士生、互派留学生、合作研究等各种形式的合作项目。分别与泰国东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合作成立了孔子学院。
学校现有3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278亩,校舍建筑面积55万多平方米。图书馆文献215万册。学校主办、编辑出版5种学术期刊、1种学术报刊,其中3种期刊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为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学校拥有5所附属医院,其中4所为三级甲等医院,同时在浙江省各地设有14所非直管附属医院(临床学院)。
学校的发展定位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以医学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服务浙江,面向全国;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以上数据截止2013年6月)


结语: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高校概况:潍坊医学院》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写《高校概况:潍坊医学院》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校概况:潍坊医学院》优秀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高校概况:潍坊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