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作文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800字文案

2019-03-13 高考作文 类别:读后感 12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作文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800字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作文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800字文案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作文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800字文案:

“All happy families are alike, but an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
故事一开始就安娜的哥哥一家,嫂子发现了哥哥的外遇,而产生的一系列矛盾。朵莉有作为一个妻子和一个母亲的挣扎。作为一个妻子,她全心全意在家中操持,以为丈夫也是那么忠诚于她,却在发现真相的那一刻陷入了绝望。作为五个孩子的母亲,她在孩子们身上倾注了所有的心血和母爱,得到的却是丈夫的背叛。于是家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但是安娜的到来,却在某种意义上缓解了这种矛盾,她独特的个人魅力和才华让朵莉折服,也在某种意义上恢复了这个家庭表面上的和睦。但是奥布隆斯基虽然表现地无比懊悔,却仍然心性未改,游弋于各色各样的女子之间。从这一方面上,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女子的命运,为了家庭,为了儿女在忍耐,同时也让朵莉与安娜对比,朵莉的忍让,软弱与安娜的斗争性和反抗形成对比。
安娜一个美丽、活跃、丰富多彩的年轻妇人。被家长安排给了年长很多的工作机器卡列宁,在这方面为安娜的叛逆埋下了伏笔。遇上福伦斯基这样一个英俊,有财,有前途的上流人士,并与之坠入爱河似乎是故事发展的必然。安娜是真诚的,因为爱她把自己的所有都献给了福伦斯基;她是矛盾的,深深为自己的行为自责却又情不自禁的陷入爱河不能自拔;她是勇敢的,敢于向传统的势力挑战并追求自己的生活;她是单纯的,以为只要彼此有爱就可以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她是悲哀的,这样的反抗在与旧势力的抗争中注定是蚍蜉撼大树的可笑。相爱的甜蜜,怀孕的罪恶,私奔的抉择,快乐的相守,绝望的等待,在一次次挣扎与抗争后,她终究是精疲力竭了,精神也终于崩溃。选择了在
福伦斯基优秀、俊朗,曾经获得吉蒂的芳心,但吉蒂父亲对他的评价却不高,游弋于上流社会的花花公子,从侧面也反应了安娜的结局吧!折服于安娜的美貌与优雅的气质,也曾与她花前月下,也曾为她放弃过更美好的前程,然终不是她的良人。或许曾有过爱情,但谁又能说清那是真真诚诚的相恋还是痴迷一时的疯狂呢?或许曾有过美好,但当一切被摆上现实的绞刑架,再美好也只是镜花水月罢了。
最喜欢文中的一句话“if one loves anyone, one loves the whole person, just as they are and not as one would like them to be”.这样纯粹的爱,福伦斯基可曾给过安娜,他爱背后是否掩藏着他无从满足的虚荣心和贫瘠的精神世界,已无需追究。安娜的死不是他一个人的错,也不能只归咎她自己,甚至不是卡列宁、奥布隆斯基等等,是整个社会在自我转型中的弊端,对妇女权利的蔑视铸就了她的悲剧。
当卡列宁说出“a wife, according to church law, could not marry again while her husband was living”这样一句话的时候,或许还有对安娜的怜惜,或许是为了免于蒙羞,又或许是一种幸灾乐祸,这些都不重要了,我们看到的是安娜的命运和整个俄国妇女的命运,只能无声叹息。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作文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800字文案:

“一切的文学艺术都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杰作《安娜·卡列尼娜》对这句话作也了非常好的阐释。无法否认这是一幕悲剧,主人公的爱情命运是曲折的。福音书中提到,“你们当中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如此说来,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罪的,可见同情弥漫于每一个读者的心灵。直至合上书本,灵魂深处仍会受到强烈的震憾,仿佛从一个沉重的旋涡中挣扎出来,悲剧的色彩,作家神奇中颇见细 腻的笔触扰如茶般回味无穷,任缕缕清香在空气中蔓延……
安娜·卡列尼娜这个人物的性格,是俄国人特有性格的体现,带有很强的民族色彩。这跟鲁迅笔下的阿Q,孔乙己等悲剧人物是截然相反的。她虽然是外表柔弱的女子,但内心却是极其“叛逆”,或者说敢于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不违背自己的本质,在原则上做自己的主人,做主宰自己命运的神。这绝非是自我中心主义,相反我认为这是一种人性至上的体现。也许这在我们的国度是会被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所摒弃的,把她看成是一个不忠的妇女形象。然而在如今的时代,显然这种看法是不可取的,但绝非不可理解。作为中国人,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换句话说:我们被这种传统的枷锁牢牢禁锢,孔孟的“中庸之道”深深扎根在每个人的心中,充溢于大多数人的每一个大脑细胞。
如此看来她似乎是一个幸福的人,有过一段邂逅,在她看来曾经是完美的。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这个被压抑的生气勃勃的女人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这使她忘却了一切烦恼,恐惧,在幻想中只为了爱情而活。在这个既短暂又漫长的过程中,她也曾徘徊,犹豫,极度的矛盾使她忍受巨大的煎熬,难以适从。她想起了家庭与道德,但此中并没有是非之分,对错之分,只有理智与情感不懈的抗争。
爱情的力量曾使她几度冲破世俗的蕃篱,但自私、罪恶感很快会降临,将她团团包围。另一方面一种虚妄的狂热使伏伦斯基在一种征服感下迷失了自己。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是肤浅的,同时他并非丧失责任与义务,他是一个始终属于世俗的人,无力反抗,也就无法帮助安娜摆脱极度危险的精神危机,最终将其带入痛苦的深渊。
俗话说“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如同飞蛾扑向野火,决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对生活和理智彻底失望的安娜最终选择离开,这不是放弃,不是妥协;不是社会抛弃了她,是她抛弃了社会,是用她的方式找寻心灵的完全宁静……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作文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800字文案:

安娜毋庸置疑是美丽的,她如同芜草丛中的奇葩,她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感情热烈真挚,一种妩媚却真诚,充满活力而且轻盈,聪明又懂分寸的美。她热情感性,八年不懂爱情的生活,使她在遇到真爱时可以不顾一切,断然放弃名誉家庭甚至儿子。安娜,她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她正直不放荡。当她一经接受弗龙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勇敢地向丈夫跟旧生活决裂,她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她追求真挚的爱情,她也曾对弗龙斯基说:“爱,我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就正因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所能理解的。她是真诚单纯的,爱变爱的轰轰烈烈,无所遮掩,宁玉碎,不肯容忍自己欺骗。
卡列宁,这个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
这么一个冷酷的政界高官,一个从小便是孤儿不懂得爱只会追逐名利的人,一个让安娜八年后想起便会哆嗦的丈夫!他是现实卑劣的,为了前程娶下毫无感情基础的妻子,冷漠对待安娜与自己唯一的儿子。他,无疑不能给安娜带来她所心心念念的爱情。他和安娜的结合,在我看来,自始至终都是个错误。安娜心中对爱情的渴求与可列宁的冷酷无情完全无法磨合。所以,安娜之后才会如飞蛾扑火式的深爱弗龙斯基,因为他能带给她所谓的爱情。
我想在我看来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终不悔自己选择的道路:“假使一切要从头再来,也还是会一样的。”她鄙视那班贵族男女堕落虚伪的生活,在剧院里她向整个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美丽的头。
爱,只有简单笔画,却比想象复杂。安娜跟弗龙斯基的爱情,到最后可以说只是单行线。
安娜性格自身有着不可弥补的局限性,她曾对弗龙斯基说:“你要明白,自从我爱上你以后,在我一切都变了。在我只有一件东西,一件东西----那就是你的爱!”“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么都没有了。请记住这个吧!”她变成了攀扶在弗龙斯基这棵树上的一条青藤,树倒藤亡。弗龙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义,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飞烟灭。可是后来弗龙斯基对她的爱已愈走愈远。她内心永无休止的矛盾与痛苦,她对生活对自己目前处境的迷惘与恐惧。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个平衡的支点,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着一切的冲击。她爱得愈深便愈没有安全感。到了最后,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妇女使用的靠姿色与服装去吸引弗龙斯基的视线。企图牵住他日益冷淡的爱情。
安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而爱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安娜因为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对爱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爱情而活。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弗龙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龙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伏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人。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可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作文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800字文案:

去年冬天读文艺理论方面的书,发现作者极为推崇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书。后来偶然读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书,看到里面也提到了这本书,说是安娜第一次见到伏伦斯基就是火车压死了人,后来安娜选择死的方式也选择了卧轨,这种对称的情节是一种美。于是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今年终于抽出时间,从7月1日到8月4日,历经一个月时间,终于读完了。今天,我补完了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决定趁热打铁,把这些天在我脑子里盘旋的想法写下来留作纪念。
因为本书篇幅比较长,我担心自己没有耐力,就事先看了一下网上的简介,当时在我的想象中,一定是伏伦斯基不爱安娜了,所以她卧轨自杀了。如果这样的话,和《包法利夫人》就差不多了,后来我发现不是。当初读完《包法利夫人》,我不信服的一句评论是——社会压迫了包法利夫人,我觉得并不是,包法利夫人的不幸很大程度我觉得只能怪她自己。
可是,安娜不同。
安娜是一个美丽又聪慧的女人。伏伦斯基也是真心待她的。只要她能离婚,他愿意娶她。即使他没能离婚,他也放弃了很多和她生活在一起。他们吵架时候,他也多次主动低头道歉,在她死后,伏伦斯基痛苦不堪,整个人彻底颓废了。这些都能说明他对她是真心的。
安娜的悲剧确实在于社会。
书里有这样一句话——“夫妇之间的不平等,在于妻子不贞和丈夫不贞在法律上和舆论上受到的制裁都不一样。”
的确是这样。直到现在,在我们的时代,依然是这样。女人总是弱势群体,即使现在有一些平等,但是,女人总要付出更多。现在的女人为什么这么辛苦?因为又要工作又要顾家。
但是在我们的时代,如果婚姻不幸福,女人是可以离婚的,孩子也是可以争取的。但是安娜不可以,卡列宁不离婚,她就不能离婚。她就只能和伏伦斯基过着没有名分的生活,从而被整个社交界所抛弃,所排斥。
讽刺的是,伏伦斯基却可以随意出现在公众场合,也不被别人排斥,这就是男人和女人受到的不同对待。
正因为如此,安娜必须待在家里,无论读多少书,无论她多么聪明,但是被外界屏蔽的她,只有伏伦斯基了。而伏伦斯基虽然爱她,但是活着总要有其他的事情,他不可能日日夜夜只和安娜厮守。
而安娜,当她生活的重心只剩下不断去思虑伏伦斯基爱不爱她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悲剧了。没有谁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爱情也是。伏伦斯基不在她身边的每一分钟,她都没有安全感,生怕他爱上别的女人,生怕他离开她。于是,在一起时,就总在猜忌,总在吵架。伏伦斯基仍然爱她,但是他渐渐地不再有那么多耐心去哄她,安慰她。于是安娜就疯了,她不能接受伏伦斯基不爱她,她要报复他,于是她卧轨自杀了。
爱情像一枝玫瑰花,没有合适的土壤,花期并不长。而安娜不能接受她的爱情死亡,于是她就抢先一步死了,她成功了,她让伏伦斯基永远不能忘记她。但是,他们的幸福,也永远没有了。
而这,并不能怪安娜。
她是一个诚实的女人,她向卡列宁坦白了一切,可是,她却并不能获得自由。“安娜不爱她的丈夫。她要生活。上帝赋予我们心灵这样的欲望。”社会道德很少考虑一个人的灵魂,可是有的人她就是有精神需要的。安娜的丈夫卡列宁也算一个政要人物,她也衣食无缺,可是,她没有爱情,她想要爱情,怎么办呢?我们也常常这样评价一个人,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作什么呢?《平凡的世界》里少平非要离开双水村去闯世界,为什么呢?
什么时候,道德可以进步到怜悯众生,关注人的精神需要,那么一定有更多人可以幸福吧。而人生的质量,不在于外部的吃饱穿暖,而应该更多地取决于内心世界的丰盈吧。


结语: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写《《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优秀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