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大学作文 大学之道原文文案

2019-03-12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大学作文 大学之道原文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大学作文  大学之道原文文案

大学作文 大学之道原文文案:

被遗忘的角落,让爱流动
也许你去过很多地方:雄伟壮丽的宫殿,金碧辉煌的大厦,山青水秀的自然风景区……美好的事物总是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而有些平凡的地方,有些真正需要人们关心的地方和人们,却没能吸引住太多人的目光。那些地方被高楼挡住,那些人被别人遗忘。
不知你留意过没,也不知你去过没?在那大厦的背后许多陈旧的房子内里面住的什么人,生活是怎样的?在那贫困的地区在那不太亮的房子里,都有什么人在那里读书,他们学习的条件是否优越?可惜,忙碌的人们或许只看到富华的表面。曾经的我也是这样,只看到大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从没去多想大厦背后旧房子里的冷清与寂寞!不过还好,大学的生活给了我去深入了解的机会。
大一的下学期我有幸随学校的“颐和家园”团队去了老年公寓,他们因为种种原因(空巢、孤寡、单亲家庭……)住在那里,他们是弱势群体。当时陪他们有些聊了天,有消沉的有言语不清的有意识模糊的……有老人活动,我的搀扶得到的是他连声的答谢,有老人去厕所方便,我的帮助得到的是她感动的泪水,有老人情绪高想来诉说年轻的自己,我的耐心倾听与互动得到的是她兴奋地笑容,有的老人……选择他们说是因为它们具有代表性,大多数的老人,对世事冷漠,对生活比较悲观,但他们一开始并非是冷漠的。人间的沧桑让他们内心承受了过多的伤害:失去亲人的痛,被儿女抛弃的苦……在很多家庭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候,他们只能孤寂难受的度过每一天。他们是失望的,他们是悲观的他们总是对自己的生活不能重新找到希望……其实让他们积极安乐度过晚年很简单,只要能有人给以他们珍视他们的生活便会重焕青春。在此我只希望天下儿女能够在自己的父母年迈时可以把他们留在自己的身边,因为老年人的孤独是最怕儿女的疏远与不关心。
同样假期我很有幸的是,在我老家的一所小学我同那些孩子们共同生活了些日子。我同他们一块上课,偶尔同他们交流交给他们些个人生活经验。我了解到他们大多都是爸妈出去打工,在家由奶奶爷爷们带领,写爸爸妈妈的作文时很多人把爷爷奶奶写成爸爸妈妈,说带他们出去玩的人时,很多孩子说“喜欢让爷奶带着,可以向她们撒娇要各种东西,而爸妈却……”,说过年在家贪嘴时见了爸妈会收敛很多……怎么说呢,都说孩子的脸上满是春天,这是真的可是看到这么多的留守儿童我的心里始终都是隐隐痛心,对孩子来说童年缺少父母的爱就算他们生活的在安逸内心都会有所缺憾吧。于此我只希望,天下的父母能否适当放慢脚步可以不满足孩子们的物质但请尽力满足他们的精神与心理,同样更希望这个社会能够多出些爱心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希望我们能用我们恰当好处的爱心对待这些祖国的花朵,让爱温暖他们的同时也莫要爱得太过火热将这些花朵炙烤凋谢。
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当到处都是爱,这是我们所希望的。那么就请大家把自己爱的光芒散发出来,将社会照亮,努力温暖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
从我做起,用真诚去对待每一个人,用心去感动每一个人。以生命影响生命,我们一起前行,一路上散发自己的爱有你有我努力给孤独的人温暖。
流浪的味道
为什么要一次次地出门远行?
也许为了整理行装时的兴奋,为了想要呼吸一口异地的新鲜空气,为了与家人分别时的假装不舍、依恋,为了再次回来时加倍给予的亲情,为了沿途看到的陌生的脸以及他们嘴里吐出来的听不懂的方言,为了相视时不经意的一笑,为了这样陌生而又能够相通的相逢,去流浪。
在流浪中忘却,日日身处其间的现实,有时只有远行,让你抽身而出,让他们看着自己离去的背影,无可奈何。这时候远行的人骄傲的明白:我是我的,谁也不能把我左右。有人说带着钱在外面,那不叫流浪,一无所有的才是。我至今仍觉得,钱不是衡量流浪的标准,心里到底有什么,那才是重要的。
有些人带着东西东拍西拍,心里却想着回去后在城市中将要办的展览,有些人带着手机出门不时哇啦哇啦,像有无数指令等待他下发,他们都不可能有一颗真正适合流浪的心。
流浪一开始也许处于无意识,以后却会变成离不开的习惯,远行的人,渐行渐远,渐远渐行,家逐渐疏远成旅馆客房,家,变成无处不在,处处是家。远行者心中的天地渐渐容得下一切的是非恩怨,不再有什么难以割舍,不再有什么需要计较,真正远行者的表情,只会越来越从容淡泊,他们的皮肤带着阳光和露水的痕迹。
只有远行者才懂得远行者的快乐,只有远行者才知道远行者偶尔的忧伤。他们注定不会安于小小的温室,不再会满足于日常的按部就班,有人会嘲笑,说自己足不出远门,就照样可以通晓那些未去之地的一切消息,他们说远行根本不必,躺在沙发上就可以想入非非,不必亲力就仿佛知晓一切,但他们忘了,躺在沙发上他们手中拿着的是远行者万里迢迢拍摄的图片,看电视时偶尔认真面对的正是远游者拍回的录像,书上也随处是经过远游的人写出的精妙的文字,他们享用着别人远游的成果,反过来说人其实不必飞来飞去。
你可以通过图片认识一个城市,一片街区,记住一些和你生活的城市不同的风景和人的脸,但你不可能知道那些地方特有的气味,这就是亲临现场与画饼充饥的最大区别。
每一个地方,都有一个地方特有的味道,味道通过人的呼吸、服饰、语言、表情,道路的外观,当地人家里的摆设、端上桌的饭菜、孩子的眼睛...向你投射,你走过越多的地方,对气味的感觉便会越灵敏,你会对它们难以忘怀,你会越来越不能容忍单调,所以,每一次归来便暗示着不久之后的再一次出发。
你逐渐变成了一个在外漂泊的人,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人说这好不好,也许,流浪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你习惯了它,就再也离不开它。
关于爱情和家庭
之前网上一直在流传一种说法:同学年终聚餐了,小学同学在晒孩子的成绩,初中同学在晒孩子的照片,高中同学在晒自己的婚纱照,大学同学在晒自己的被子。
于此,不管是别人的嘲弄,还是自己的自我娱乐,都不关紧要,只要我们还在奋斗向前走就好。不过,实在的是步入大学前后,身边的好友确实有好多都准备了结婚,寒假前后结婚的好友尤为较多,这说明幸福在一步一步的向大家靠拢,幸福的气息也感染着我,一切祝福各种祝福,祝福大家找到了另一半。
看着你们的幸福,即便在上学的我与爱情、家庭多少有了自己的感触。
关于爱情:我相信会有忠贞不渝,我相信会有长长久久海枯石烂,我相信会有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碰到合适的人,只要你心存希望负责的在奋斗生活,那么这些美好的爱情就在那正确地方等着你。不要对自己怀疑,要相信即使生活中有很多的小不如意和意外插曲,我认为只要两个人互相信任互相努力都会战胜的。
很多时候爱情来的都是不经意的,幸福也是靠我们自己去争取和努力得到的。我的好姐妹A在2011年五月份还有犹豫他的朋友是否合适,这份幸福是否属于她,可在八月份的时候他们就回去订了婚并在十一月份结了婚,当然他们很甜蜜。就在她结婚那天我给她送祝福的时候,一直对爱情较腼腆的初中同学B原来也在2011年六月分订的婚,他跟自己女朋友的相遇的很偶然,也很让人觉得很微美。因为他们的结合仅仅是因为一个错误的电话,也仅仅是因为那个电话让B喜欢上了对方的声音……中间的过程不必多说,他们最终订了婚并且前不久结了婚。很好很好,也很幸福,丘比特这是连续射中了朋友们啊,希望这样幸福的箭在一直射向我的朋友们。于爱情,再次祝福朋友们的幸福,长长久久。
关于家庭:家庭是一个幸福的集合点,是爱情到亲情的组建地,它需要男人的担当,亦需要女人的理解与包容,更需要双方爱的维护。我认为真正组建幸福的家庭是要靠双方彼此给对方幸福的勇气,就像灰太狼红太狼的幸福:红太狼给了灰太狼在平底锅下幸福生活的勇气,灰太狼给了红太郎在吃不到羊的情况下仍幸福生活的勇气。
无论任何人,一直打拼着一直努力着都是为了让我们的家庭更幸福生活更完美些,扛着一个城市的压了,扛着信息时代对大学生的压力,追逐着这个光速前进的社会,都是为了实现我们的理想生活。在我内心深处没有什么比亲人和家更重要的了,天大地大,妈妈最大,自己的家最大。
生活在象牙塔的我们请放下那些无未的忧郁莫要浪费时间,莫要那么傻的坐在教室里很玩手机,宅在宿舍里很玩电脑,游荡于邻校之间老是聚餐老是玩……关于爱情和家庭,对我们来说不是遥远的,但一定是责任重大的,那么就勇敢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在目标恒定中专心致志的走下去。
回忆之前忘记之后
每个人都有无法忘记的人,思念会像这天空的寒风——青涩凄凉。
寒风吹起了那些遗落的风沙,从转身的背后,一直延伸到几千里外的眼角处,落荒着的脚印,我的苍白。思想还停留前段时间的温暖里,然而我不知道,突然其来的冬天来得那么理所当然。早就听身边的人说今年的冬天会比较冷,当时没想太多,那么多冬天都过了我是比较抗冻的人,至今没穿过羽绒服,而今不会太寒心吧。可是,它却让我体会了思念的点滴,就如这些说的一样:
思念是一份深深的情,思念是一份沉沉的爱,思念是一缕悠悠的牵挂。有多少文人为它而感叹,又有多少世间凡人为它而憔悴,为它心存希望。以前看到描述“思念”的文字,我只觉的是一种美,喜欢柔美伤感的我并没有体会到这两个字的真实意义,也就不只“思念”的滋味了。可自从遇上你,思念的种子就在我的心田间生根发芽了,它像春天泥土里的一粒种子迫不及待的破土而出。你的关爱像明媚的春光,照耀着这它。你的深情像雨露,滋润着它。让这棵“思念”的小苗迅速生长,枝繁叶茂。有距离,才会有思念。在茫茫人海当中,为什么偏偏遇上你,遇上你是我的缘。一切相信缘的我,应该感谢这个“缘”字,是它让我明白什么是情,什么是爱。这份情缘让我品尝了思念的滋味,甜美与幸福,忧伤与心痛,无奈与希望。所以,思念是一首略带甜美的诗,思念是一首略带忧伤的歌,思念是一个略带无奈的故事。在心痛的同时总是能给人于幸福与希望的。
会有来生吗?不企盼,不妄贪,只在今生的彼岸,种一树相思,埋半缕执念。剩下的流年,用心浇灌,用情培植,即使只开一朵,只开一瞬,亦艳极芳华,香过蔷薇。走过的烟雨,散落于红尘。想过会有永恒,但卑微的爱恋,终是抵不住,岁月的碾压。那些随风而过的誓言,最后的宿命,依然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执手相恋时,情若几许,爱有几分。但转身,即是天涯。情淡处,落满烟花。瞬间的迷离,遗失了自己。静静地伫立,于风过的崖头,依稀旧梦萦绕。但伸手牵时,滑滑的微凉落在指间。不该有梦,落寞的心语,只能诉于残阳。无语,亦无泪,只有淡淡的牵念,留守,日益苍白的华年。
那些描述思念的文字,是那样的唯美,与思念的人的心灵更是多了一份淡淡的忧伤。可是思念终归是思念,终归落给回忆的较多,然而我们却必须在忘记之后努力奋战,也还好思索了那么多之后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是唯一的而且不是别人的,其实人生很简单,每个人都是每个人的过客,这是从一开始就没变过的规律,新的会被旧的替代,旧的会被岁月遗忘。虽然很久一段时间内,我们会无法忘记回忆,会忍不住的去思念,但是请相信一切真的都会过去,只因有回忆才会有过去,所以我们只需坚持自己也无需过分苛求自己忘记。
回忆与忘记,很多时候是自己欲控而不能的事,那么就不必强迫自己,需回忆时便去大胆的坦然的思念,忘记时就给自己一颗阳光自信的心,快乐的走自己的路。

大学作文 大学之道原文文案:

前言:中华文化四要素:道统、天命、圣人、教化。行道从修道来,修道从教化来,教化从圣人来,圣人从天来,天从道来,道从诚来。
天地是道所造化,古今是道所运行,人物是道所生成;主宰这一切的是上帝,继承这一切的是圣贤,阐明生天生地生人物的道理而教化后世的,是经典的功劳。尽性事天的学问,没有比四书五经更完备的,正性立命的修养,没有比《易经》更详细的。儒教敬天配天的功德,可以说尽善尽美了。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朝闻道,夕死可也。”子贡说:“性与天道不可得闻。”
道统的源流,从伏羲开始,传至孔子,春秋战国,世道大乱,人心不古,相交征利,战乱不休。孔子奔走列国,明传教,暗传道,鲜有人知。儒家的“止至善、用极”,与道家的“得道”,佛家的“证果”同出一理,可惜世人不明儒教[真义],互相倡导的是[安章锻句]的文学,而搁置[生命实用]的学问于不顾,使得后世没承受[安身立命]的大利,这是先圣所料想不到的事。
儒门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讲的是为学之道,为人之道,为政之道,都是圣人之道。《论语》以学道为开始,以知命为结果;《孟子》以义利之辨为开始,以知天事天为结果;《大学》以格致为开始,以治平为结果;《中庸》以率性修道为开始,以中和位育为结果。
不读四书,会有四输:出口无章,处世无方,仪容不庄,生命无光。
《大学》是儒教教人的薪传,以内圣外王一贯的绝学,而立人道极则。其[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开展,由内至外,由己及人,就是恕道的极致发展。而[六步道功:止、定、静、安、虑、得]的心性修养,更由粗而精,最后臻于至善的极境。与佛、道、耶、回之教不相上下,更是当今的[救世良教],所以当今儒教应运,世界通行。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不好好学习。
下面我将自己从圣贤仙佛那里学习来的点点滴滴,书写在此,愿与有识之士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为挽世道为清凉,化人心为良善,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大学》一书,分七大纲领
一、全书总纲领(明德止善,是道功,教功,事功。立性体大道,成礼运大用。)
(一)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亲(新补处,仙佛所补。原来的文章里面没有),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是学圣学贤,是大人的生命学问,指所学是为了立身行道。在于使人恢复灵明的本性,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近能与最亲近的九族和睦相处,远能使天下百姓皆恢复光明的自性,作自我的新民。达到最圆满究竟的境地。
1、述明明德(德明荷担天命,完成家国天下的治道,首在格致。)
(二)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其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时候的圣君贤相要使天下百姓皆能恢复灵明的本性,先要治理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必先管理好他的家庭和家族,在伦理上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睦,妯娌相亲,充满天伦之乐。要想治理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必先修好自身的品格,言行相顾,舍己从人,虚心容物,二六时中,如对鬼神;要想修养好自身的品格,必先端正自己的心思念头;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念头,必先诚实自己的意念;要想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发先致其良知,良知即自性,不为形役,以良知应物,使内外皆明、皆知,即《中庸》的“自明诚”;欲致其良知,必须先格心物。将气禀所拘,物欲所蔽,一切传染习性都除去,恢复固有本然的善性。明白一切万事万物之理,不害物也不为物所害,而能善尽物用。
(三)原文:物格而后致知,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将后天的一切气禀所拘,物欲所蔽,传染习性都除去,恢复固有本然的良知。如是推广行远,尽量发挥良知的能力,善尽天职而化民,意念虽然还想为恶,已经得不到支持的友伴了,所以叫做诚;意念既然有了歇止之处,心就会跟着意念端正,心念居正,本性就会光明磊落,得以修养,自身既修,现于言行,大德感召,家人没有不俯首不受感化的,家虽千口,心只一念,叫做家齐;国是一家一家的集合,一家齐而众家慕,推广行远,家家都迎向春风,礼乐施行了;再用政令刑法辅助,国家就大治了;国治诸候响应,朝野仰望,天下怎会不太平呢?
(四)原文: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译文:《康诰.周书》篇里,周公对弟康叔训诫:你一定要访求商朝遗民中的贤人君子和年高德劭的长者们,请教商朝先人所以兴盛和灭亡的道理,而且务必要爱护人民。《太甲.商书》上说:人常常返照、护持上天所赋于人的本性。《帝典.尧典.舜典》说:能尽性至诚,光明原本崇高的德性。都是在说,人要使自己的本性常明。
2、述亲亲新民(圣人知新,亲亲仁民爱物,敬畏天命是根本。)
(五)原文: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亲亲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一切有形和无形的物质,都有根本和枝末。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的终结和开始。明白了这些根本枝末开始终结的道理,也就接近了解世界万事万物生灭消亡的真相。上自教养万民的领袖,下至平民百姓,都是怀恩报本,涵养性天的纯厚。如果根本扰乱,天子元首,替天行道,教养万民,不先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次第做起,内圣功足,以不言化诸国,以立身教万民,而能治理好家国天下的,是没有的事。应该看重的却看轻了,应该看轻的却又看重了,想把事情做好,也是没有的事。
(六)原文: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畏天爱民。
译文:商汤刻在铜盘上的铭文说:如果每日能够主敬存诚,洗心涤虑,借假修真,恢复本性之自然,就应该保持天天自新,新了又新。《康诰.周书》上说:使人民恢复自性的光明。《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篇》上说:周朝虽然是一个古老的邦国,但是文王能日新其德而及于百姓,故其天命常新。所以,在上的人能够敬畏天命,慈爱黎民百姓。
3、述止至善(明定、静、安、虑、得五德,行仁、敬、孝、慈、信五事,贵知止。)
(七)原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译文:知道将心止于何处,然后心才有所定见,外定其身,内定其心,心才不会飘浮不定,手足无措。这样身心皆定,内心就不会纷乱,不起妄想。身心长定久静,就能安泰和顺。身心安泰和顺,安于真静,光明生,智慧足,静中真机现。既安能虑,所安愈坚,所进愈真;若不能虑,则所安不能久安,恐会退转。常止至善之境,至真至诚,不退不出,久于其所,就会有所收获,即圆满内圣外王的道功,教功,事功。所以君子皆以止至善(即道家之“成真”、佛家之“证果”)为归。
(八)原文: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袅,止于丘隅。]子曰:[乌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译文:《诗经.商颂.玄鸟篇》上说:首都及其周围的地方,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诗经.小雅.缗蛮篇》又说:‘缗蛮’叫着的黄鸟,落在山里树木最茂盛、最安全的地方。孔子说:‘缗蛮’叫着的黄鸟,都知道止于何处,何况是人呢,还不如鸟吗?
(九)原文:诗云:[穆穆文王,乌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于国人交,止于信。
译文:《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篇》上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将他的德行推广行远,亲化民众。故岐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国风湛然像蔚蓝的苍天,民风光明像秋水般没有杂染。做为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为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为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为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守信。
4、总结纲领(德是圣德,善是至善。圣人治世,贤贤亲亲,安和利乐。完成道统慧命的传承。)
(十)原文: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
译文:《诗经.卫风.淇澳篇》上说:看那卫国淇水的转弯处,绿竹长得美好又茂盛,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道理学问的功夫,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养身心的功夫,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模样庄重,胸襟开阔,气度不凡,风度翩翩,这样一位仪表堂堂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
(十一)原文: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译文:这里所说的如“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先修至德以凝至道的学问;这里所说的“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练,省察克治的功夫。说他庄重而开阔,是说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风度翩翩,仪表堂堂,是说他非常威严、显赫、胸中一片光明磊落,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非常难忘啊!他的道德与事功达到非常美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
(十二)原文:诗云:[呜呼!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以此没世不忘也。
译文:《诗经.周颂.清庙之什烈文篱》上说:啊啊!前代的周文王、周武王,真使人难忘啊!上根利器的人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九族;对下根利器的平民百姓,则要先安顿身家生活,让他们获得既得的利益,然后给予礼乐教化,他们才会很乐意地接受。所以,前代的君王虽然已经去逝,但是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5、述格物致知(分别叙述明明德八条目。格物先格情之不正面而归于正,良知即现。)
(十三)原文:所谓致知在格物者:人知其所亲爱而僻焉,之其所贱恶而僻焉,之其所畏敬而僻焉,之其所哀矜而僻焉,之其所傲惰而僻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其苗之硕。]
译文:所谓致知,就是使良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明物性,正物性,尽物性。不为物所蔽,亦不为物所役。人对于自己亲爱的人,容易陷入溺爱而不自觉,要在情感发动时,同时启动良知的监察,导正爱的偏差,达到[亲爱而不溺],太爱自己也会有偏差。人对于自己贱恶的人,容易掉入轻贱厌恶遗弃而不自觉,要在情感发动时,同时启动良知的监察,导正恶的偏差,达到(贱恶而不弃)。人对于自己畏敬的人,容易掉入畏敬疏远而不自觉,要在情感发动时,同时启动良知的监察,导正敬的偏差,达到(畏敬而不疏)。人对于自己哀矜的人,容易因可怜同情他,于是生暗喜心而不自觉,要在情感发动时,同时启动良知的监察,导正哀矜的偏差,达到(哀矜而不喜)。人对于自己傲惰的人,容易掉入傲视怠慢而不自觉,在要情感发动时,同时启动良知的监察,导正傲惰的偏差,达到(傲惰而不慢)。在感情上喜欢一个人,同时在理性上能清楚他的盲点和缺点,,不因喜好情绪造成褒扬姑息的偏差。在感情厌恶一个人,同时在理性上能清楚他的优点和长处,不因嫌恶情绪造成废人废言的偏差。性情涵养要从感性而理性而空性,修成性情中人。父母看不见孩子的缺点,,因为溺爱太过;农夫看不见稻苗肥大,因为贪心不足。
(十四)原文: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物不得尽其情也。此谓物格,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孔子说:听断讼案,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没有一个人不能悟到本来的真实,也就是让人人尽性尽情,得见本真而没有争讼。这就是心物已证已明,明物则物不害性;明物就是明道,明道就是明命,明命就是明性。这就是知道万物同出一个根源。这就是真格物,慧聪而德明,气真而道立;意念诚,葆真以无妄,全性而明天。
6、述诚意(诚是慎独戒欺,意念真实无妄为诚意。)
(十五)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嗅,如好好色;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所谓诚实自己所发的意念,就是不要挟物欲来欺骗自己的良心正气。厌恶不好的气味,喜爱美好的事物。所以君子必须谨慎自己隐微的心念,不愧屋漏,无惭衾影。
(十六)原文: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之,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惧其独也。
译文:品德低下的人在寻常起居之间,天理不能战胜私欲,心心念念,都是声色货利,没一件好事。看见那些品性端正的君子,就会自惭形秽,愧怍不安,从而隐藏他们错失不善的一面,露出伪善的一面;在明人眼看来,从外到里,就像看透心肺肝脏那么清楚。这有什么好处呢?这就叫内行有愧而正气不足。所以君子必须谨慎自己隐微的心念。
(十七)原文: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曾子说:众多的眼睛都在看着,众多的手都在指着,难道还不够畏惧吗?富贵的人将房屋内外装潢舒适以安身;有德君子常德不离以道为家而光泽生命(自性圆明叫富,屋好比身体,性光圆明,流溢内外,哪有不润泽身体的?)。内心坦荡自在,身体自然安和舒泰。内在生命真诚,外在行为态度也就真诚;这就叫以生命对生命,以真诚对真诚。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7、述正心修身(修养之首,在端正身心四不正)
(十八)原文: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心有所愤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听,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所谓修身,就在于要使自己的心念端正,心能正,则身正(思无邪),故正心为修身之本。一个人掉入忿怒不平,火气就上来,是心倒了身也跟着倒了,这时情绪欲望反过来主宰天性,主人变成奴隶了。一个人因为恐惧而丧失信心,就妄想妄见,必招魔灾。一个人好乐心生,贪生贪得,不死不休,心也不得端正。一个人忧患生痴迷,执着不放,就会没完没了,心也不得端正。一个人亡失了心,身体就失去了主人,虽有耳目口舌,都起了不作用。那他看到的,都是非心之正(邪见),非不见也;听到的也非心之正(邪闻),非不听也;食到的也非心之正(邪僻之味),非不食也。所以修身养性就是要端正自己的心念。
8、修身其家(修身以诚而人服,反身无过而人从。)
(十九)原文: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译文:所谓其家之道的根本在于修养自身。尧舜之道,不悖于仁,统领天下,而天下之人从之;桀纣之君反其所行,暴虐于民,而天下亦从之,皆自身作则之效也。身仁而人从仁,身暴而人从暴。自己所发出的政令和自己所行、所好相反,老百姓不能服从。也就是给出无效的指令,白费力气。所以,自己本身能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去做,自己本身没有此缺点,然后才能去责备别人的缺点。潜伏于自身内心的存心,如果不能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要想以此去开导别人,使人明理,是不可能的。这就叫自身不修,就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9、齐家治国(诚身而后其家,忠恕之道备。人效法其家而可以为国表率。)
(二十)原文: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人也。
译文:所以治国必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不能教化家人,竟能教化国人,是从来没有的事。君子把一身看作是国,治身中的国,存天理遏人欲,用天性摄政权,主宰心身共同做事,于是安身立命。而后推于家庭,就是齐家。君子齐家的效果,可以为国人效法,就能治国了。能对父母尽孝,没有不尽忠国君的;能对兄长尽悌道服事,没有不恭敬长上的;能本着慈幼之道来爱人,没有不得众人心的。《康诰》上说:人人具有赤子一样的本性,君王爱护百姓,如同父母照顾婴儿一样,真诚无私地保民爱民,离仁民新民,安和利乐的目标就不远了。君王不顾天性,只靠制度文物来管教,是本末颠倒,就好比是先学养育孩子而后再嫁人。
(二十一)原文: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利,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译文:做国君的一家人能行仁义之道,以身作则上行下效,这个国家的仁义风气,就可普遍地兴盛起来;领导者一家人能行礼让之道,以身作则上行下效,这个国家的礼让风气,就可普通地推行开来。领导者贪求声色货利,全国就会陷入寡廉鲜耻的混乱。其相应就是如此,这就叫一句话能够坏事,一个人能够定国。
(二十二)原文: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译文:《诗经.周南.桃夭篇》说:桃花娇嫩,桃叶美盛,一个贤淑贞静的女子嫁到婆家,必能使家人和顺。既然已经能齐家了,自然可以教化国人。《诗经.小雅.蓼萧篇》说:兄弟之间和睦相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齐家之至,足以教化一国之人。《诗经.曹风.鳲鸠篇》说:自己的行为不出差错,德性可以端正四方的国家。只有当一个人无论作为父亲、儿子,还是兄长、弟弟都值得人效法时,然后老百姓才会去效法他。这就是要管理好国家必先管理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10、治平天下之一:明道立德以安民,忠信实善亲仁可得民。(此段言治国之本,在明道以立德,推己德以安人;拿得失作衡量,得国失国在君不在民。)
(二十三)原文: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悖。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译文:之所以平定下天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能够先修其身,以立杆见影。吾孝吾老,顺其心,养其身,尽力做好子道,上行下效,则一国民众,都能以老老之道而孝其亲;在上位的人能够吾敬吾长,谦恭忍让,尽力做好悌道,则一国民众,都能以长长之道而敬其兄;在上位的人怀抱悲天悯人的宏慈,照顾鳏夫寡妇孤儿独老,人民也会慈悲喜舍,不违背慈爱的人道。所以君子有度量事理,推己及彼,推己之心以度人的忠恕之道。
(二十四)原文: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恶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于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于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译文:上对下容易犯傲慢无礼:我们不愿意上位的人用不合理、不守礼的事加在我们身上,我们要存警惕的心为下属设想,绝对不敢用无礼的行为加在部属身上;下对上容易犯不忠不诚:我们不愿意下位的人对我们不忠,我们要存警惕的心为上司着想,绝对不敢用不忠的行为加在上司身上;前对后容易犯固执自是:看到前面的人做事固执不变通,刚愎又自以为是,我们要存警惕的心为后面的人设想,绝对不敢用固执自是的行为加在后面的人身上;后对前容易犯敷衍塞责:看到后面的人做事马虎随便,拖拖拉拉不负责任,我们要存警惕的心为前面的人设想,绝对不敢用敷衍塞责的行为加在前面的人身上;右对左容易犯抢功推过:看到右面的人做事抢别人的功劳,掩饰自己的过错,我们要存警惕的心为左面的人设想,绝对不敢用推过抢功的行为加在左面的人身上;左对右容易犯以牙还牙:看到左面的人遇到冲突的事,只会报复攻击而少宽容体谅,我们要存警惕的心为右面的人设想,绝对不敢用以牙还牙的行为加在右面的人身上。这就是尽其在己,而后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足以平定天下。
(二十五)原文: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僻,则为天下戮矣!
译文:《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篇》说:高峻耸立的终南山,山石堆积得又高又大,再远都看得到。太师伊吉甫啊,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要谨慎言行啊!人民都仰头看着你的行为。当家当国政的人,不可不小心谨慎啊!如果政令偏斜了或政策做错了,会遭受到天下人的羞辱,甚至杀戮。
(二十六)原文: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诗经.大雅.文王篇》说:商朝的前王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德业能够与上帝的心相合;到了商纣王失德失民心,也就失去天心了。周朝应拿商朝的得失作为借鉴,因为伟大的天命如果没有德业作基础,是不容易维系保持的。有道能得民心就可以保国,无道而失民心就失国。所以君子的大道:尚忠信戒骄泰。在民之上,以忠信为主,忠则(己无不尽),信则(人无不从);民从而焉,天亦眷之,故得民者得国天下;否则在民之上,骄则民受其虐,泰则民怨其暴;而众心离,民离而天亦弃之,此其谓失国失天下。
(二十七)原文:《康诰》曰:[惟命不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译文:《诗经.康诰篇》说:天命不与常,随着民心的向背而转移,(道先德),德立则得之,德失则失之。(道在善),善则得众而得国,不善,则失众而失国。楚书上记载着楚大夫王孙圉的话:楚国不把金玉当作宝贝,而以善德、善人当作宝贝。晋国子犯曾经说过:一个出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当作宝贝,只有把仁德、孝亲当作宝贝。
10、治平天下之二:同民好恶,进贤人退小人。(此段言好恶之道。为国者,好恶必公,以民为心;为民进贤退不肖,才能保国利国。)
(二十八)原文: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己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不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大学作文 大学之道原文文案:

排名高校名称总分办学资源序教学水平序科研与产出序质量与影响序省内序类型序1北京大学1002111京1综合12清华大学99.331222京2理工13浙江大学88.753536浙1综合24复旦大学85.254343沪1综合35上海交通大学80.956854沪2理工26南京大学80.098767苏1综合47武汉大学7779713鄂1综合58北京师范大学74.33194119京3师范19华中科技大学72.191114925鄂2理工310中山大学72.181422816粤1综合611中国人民大学72.12206148京4文法112南开大学72.0116111012津1综合71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0.59519155皖1理工414吉林大学69.7412101618吉1综合815四川大学69.5710121232川1综合916西安交通大学68.3917131711陕1理工517山东大学66.818251333鲁1综合1018哈尔滨工业大学66.59152210黑1理工619厦门大学64.8923201834闽1综合11
20天津大学64.2725182023津2理工721中南大学63.3615172147湘1理工822同济大学62.8822162620沪3理工92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2.5113213014京5理工1024华东师范大学62.530261921沪4师范225东南大学6121232446苏2理工1126大连理工大学57.9328332738辽1理工1227中国农业大学57.2924492535京6农林128兰州大学56.6635562324甘1综合1229西北工业大学56.6429243545陕2理工1330北京理工大学55.826284728京7理工1431华南理工大学53.9331462853粤2理工1532重庆大学53.5932373264渝1理工1633湖南大学53.0336412967湘2理工1734北京科技大学51.9940383656京8理工1835东北大学51.7837315355辽2理工1936华东理工大学51.7341573150沪5理工2037电子科技大学51.764304462川2理工2138华中师范大学51.4556423449鄂3师范339上海财经大学51.2295296627沪6文法2
40东北师范大学51.162593340吉2师范441北京交通大学50.9251345852京9理工2242中国地质大学50.4346534243鄂4理工2343中国海洋大学50.2454504057鲁2理工2444西南交通大学50.1647326761川3理工2545南京师范大学49.8149624642苏3师范546暨南大学49.4734683774粤3综合134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49.3933555948苏4理工2648上海大学48.9838653975沪7综合1449对外经济贸易大学48.76110357731京10文法350中国石油大学48.7366524572京11理工2751西北大学48.6845436073陕3综合1552苏州大学48.5742614180苏5综合1653云南大学48.5144474388滇1综合1754北京邮电大学48.3385516341京12理工2855中国政法大学48.0294716126京13文法456武汉理工大学47.8943584982鄂5理工2957北京外国语大学47.641023910719京14文法558中国矿业大学47.5863665265苏6理工3059北京化工大学47.4181673881京15理工31
60华中农业大学47.160485193鄂6农林261上海外国语大学46.87112448730沪8文法662北京工业大学46.7457745568京16理工3263北京中医药大学46.69100369251京17医药164湖南师范大学46.6348804877湘3师范665南京理工大学46.5639607569苏7理工3366西安电子科技大学46.5284456876陕4理工3467中央财经大学46.297638529京18文法768南京农业大学4655765679苏8农林369华南师范大学45.9865795470粤4师范770西南大学45.5758726283渝2综合1871东华大学45.482545796沪9理工3572北京语言大学45.341192711063京19文法873郑州大学45.2753696589豫1综合1974中央音乐学院44.977310010215京20艺体175中南财经政法大学44.7887856460鄂7文法976西南财经大学44.51108648454川4文法1077中国传媒大学44.1599778937京21艺体278中央民族大学43.9874927158京22民族179天津医科大学43.971034010871津3医药2
80哈尔滨工程大学43.7252759466黑2理工3681河海大学43.4967708385苏9理工3782中国药科大学43.41105789339苏10医药383中央戏剧学院43.011118111917京23艺体384中央美术学院42.941131059822京24艺体48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42.3650947292陕5农林486燕山大学42.317510450108冀1理工3887陕西师范大学42.2471907686陕6师范888北京体育大学42.11881109536京25艺体589湘潭大学41.79937370109湘4综合2090辽宁大学41.4786868287辽3综合2191华南农业大学41.4170877995粤5农林592北京林业大学41.2978938878京26农林693江苏大学41.24618880104苏11综合2294合肥工业大学41.0190848191皖2理工3995国际关系学院40.972711911844京27文法1196安徽大学40.8189967499皖3综合2397南昌大学40.76798973107赣1综合2498江南大学40.72778369117苏12综合2599大连海事大学40.15681019784辽4理工40
100西南政法大学39.931079711159渝3文法12101广西大学39.89599196102桂1综合26102内蒙古大学38.96968290111蒙1综合27103福州大学38.8311610878101闽2综合28104太原理工大学38.498311286106晋1理工41105东北农业大学38.36911029997黑3农林7106华北电力大学38.361069591105冀2理工42107东北林业大学38.247610910098黑4农林8108河北工业大学37.777299101113冀3理工43109四川农业大学37.710110310594川5农林9110新疆大学36.6469111103116新1综合29111长安大学36.578098106118陕7理工44112沈阳农业大学36.5498107113100辽5农林10113延边大学36.0992106104119吉3综合3011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34.4211411511590苏13理工45115辽宁工程技术大学34.33109113117103辽6理工46116江西农业大学33.34118114112110赣2农林11117陕西科技大学33.11117117109115陕8理工47118大庆石油学院33.03104118114112黑5理工48119山西农业大学32.34115116116114晋2农林12

大学作文 大学之道原文文案:

l《大学》名句欣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一章。道:宗旨,纲领。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德:德行。亲:更新。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定,心志的定向。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译文】
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赏析】
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
选自《大学》第二章。齐:管理。修:修养。正:端正。致:推极,获取。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
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赏析】
治国、齐家、平天下都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是修身的问题。有道德的理想人格具体表现在行为、节操之中,可行为节操由意念志向所决定,如果意念志向夹杂着私情物欲。表现在行为节操不符合道德规范。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诚,心灵自然能够体现在各种行为事物之中,心志不为物欲所诱惑,道德人格就由此建立。其实道德的修养前提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掌握做人道理。由此在推到这段话的前部分,要平治天下,开创一个道德的世界,就必须有一个道德的国家,国家由家组成,家由个体的人组成;最终归结到人的德行和道德人格。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
选自《大学》第二章。
【译文】
对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识就能丰富,知识丰富以后,诚意就能证实,诚意证实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养,身心修养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赏析】
这段话是对上一段话相对的复述。上一段话说明要明明德平天下,最终推到人要学习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而这段话强调通过学习,修养学问道德,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有仁德修养的人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两段话在说理逻辑上只是修辞手法上的先后而已都阐述的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止:达到。敬:恭敬。慈:慈爱。信:信义,诚信。
【译文】
作为君主,就要达到仁爱;作为臣下,就要达到恭敬;作为儿子,就要达到孝顺;作为父亲,就要达到慈爱;与国民交往,就要达到诚信。
【赏析】
《大学》在首章就阐述了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强调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知识,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修养品德,建立自己理想的道德人格。以“止于至善”为方向或目标,使自己无时无刻不在为仁行善之途上前进。所以至善之地表现在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事事物物中,像君主的仁,臣子的恭,儿子的孝、父亲的慈,国民之交的信等都可以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永远不止息。要想“止于至善”,就需要发挥知、情、意,全力以赴,不可懈怠,然后会有较好的成效。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毋:不要。恶:前一个厌恶,后一个污浊。好:前一个喜欢,后一个美丽。
【译文】
所说的证实自己的诚意,就是要不要自我欺骗,如同厌恶奇异的臭味,如同喜欢美好的色彩,这叫做自我满足。
【赏析】
这段话主要是对诚意的含义论述。《朱子语类》卷第十五中说:“格物者知之始也;诚意者行之始也。”即对事物能明白其理,以达到致知的境地,然后对于道理无所不明,可是,有丰富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守仁,明白事理并不一定能切实依理而行,唯意念诚实不欺的人,才能真正地为善去恶。这也是修身、正心的前提。所以说,让意念真实而无妄地依理而发,如同厌恶污秽的臭味,如同喜爱美好的色彩,不虚伪,不自欺,每个人应当以此自勉。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润:润泽,润饰。广:宽平。胖:安舒。
【译文】
有钱的人能够光彩他的房屋,有仁德的人,会修养他的身心,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所以君子一定要证实自己的诚意。
【赏析】
作为君子,一定要有诚意,在意念将发未发的瞬间要告诫自己,使意念真实无妄。由于意念是非,必然表现在各种言行上,而意念真诚又是美好道德品质的表现。所以有仁德的君子,做事光明正大,内心毫无愧疚,自然心胸坦然开朗,身体舒适健壮全归于诚意的结果。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贤:前一个贤是尊敬,后一个,所尊敬的贤人。亲:前一个亲近,后一个所亲近的亲族。乐:前一个以此为乐,享受之义,后一个喜乐,快乐。利:前一个以此为利益,得到之义,后一个利益。
【译文】
后代君子尊敬所应尊敬的贤人,亲近所应亲近的亲族,普通一般人享受所得到快乐,利用所得到的利益,所以才终生不忘记前代圣王。
【赏析】
这句话是对此之前半部分总结,前部分论述前代圣君止于至善的德行,人民敬仰,不能忘怀。形容更新民风的效果,以证明明德的作用,所以后世有德之贤士,有感先王德行的宏大,自然敬而仰之。后代君子继承前王的宏德基业,自然怀念感激,百姓享受安居乐业的快乐,所以才终生不忘前代圣王。说理充分,证明了“止于至善”的巨大作用。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一章。不恕:不能推己及人。喻:使人明了,使人接受。
【译文】
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
【赏析】
要治国,先齐家;不修身,不可以齐家。从修身到齐家,再到治理国家,是最自然的事,所以《大学》里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讓,一国兴讓”。一家之长修身与否,是家人的榜样,国君的修身,同样对人民起着表率作用,治国者的举止最能引起人民的注意,容易上行下效。治国者必须谨言慎行,务求言行一致,凡是推行的礼乐政令,自己能身体力行,并能慈爱人民,体贴民心,考虑养民教民之道,使人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满足。人民才会心悦诚服接接受其礼义教化、信守政令法制,才能要求别人。所以对君子而言,自己具备道德修养否则会适得其反。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二章。上:国君。老老:第一个老指敬重,后一个老指老人。长长:第一个长指尊重,第二个长指长辈。弟:悌,孝悌。恤:怜惜,救助。孤:没有父亲。倍:即背,违背,背弃。
【译文】
所说的平定天下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是国君敬重老人,人民就会崇尚孝道;国君尊敬长者,人民就会崇尚恭顺;国君怜抚孤儿,人民就不会背弃。
【赏析】
言传不如身教。齐家的关键是修身,身修才能教育家人。治国之道除了教化之外,还需政令,但毕竟以教化为本。这段话就是强调国君在治国中的表率作用。只要在上者有敬老尊长、怜恤孤苦的行为,则人民自会兴起孝、慈、不背之志。这只不过是能推己及人,人心比,都一理而已。为人君者若能洁身自好,修养仁德,实行仁政,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护而保有天下。这就是国君有道,不令自行,治国之道便是此理。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四章。道:言说之意,指治国的道理。
【译文】
就是说得到人民的心,就能得到整个国家;丧失民众的心,就会丧失整个国家。
【赏析】
儒家治国思想是为政以德,以礼治国,以民为本。这句话所阐述的道理和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同出一辙。在上位者,要重视民众的力量,把人民做为立国之本,因为民众的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存亡。有仁德的君主,应顺应民心,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宽以待民,善待民众,关心民众疾苦,让民众安居乐业。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自然保有天下。这种治国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注释】先自《大学》第十四章。【译文】财富积聚了,民众就会离散,财富分散了,民众就会集聚。【赏析】治理国家,财用之源来自人民的辛勤劳动。国君若能从爱民出发,节约用度,使人民能生活充裕,以达到爱民、善民、富民的目的,人民自然而然会人心归向,辛勤耕作,贡献国家。如果国君只求自己聚敛财物,满足奢侈荒淫的享乐,那么,所属臣下就会争财逐利,中饱私囊,造成内乱四起。既然不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人民当然不会努力耕作,导致人心涣散,人人见利轻义,上下都会陷于祸乱,最后招致国家败亡。所以,《大学》强调为上者要修养道德,公正无私,廉洁自律,与民同乐,拥有了人民,才是正真的拥有财富。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六章。拂:违反的意思。菑:古“灾”字。逮:及至。
【译文】
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赏析】
荀子在《哀公》中说:“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舟水比喻君王与百姓的关系,把君比做舟,把民比做水,水可载舟达到彼岸,亦可将舟掀翻沉没。可谓精辟至极。所以说:若为君者为一己的私欲,他的好恶有悖人民的好恶,以至失去民心,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必将是引祸至身,自取灭亡。由此可见,为君者要亲贤臣,远小人,以人民的好恶为好恶,符合人民利益的事便做,以民为本,此可谓为治国之道。使人人各得其所,以此获得民心。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六章。君子:指为君上者。道:修已治人之术。忠信:尽已之心而不违地物。骄恭:骄横放纵。
【译文】
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采用忠诚信义来争得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赏析】
在儒家的德政思想中,立信于民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孔子在《论语子路》里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即为君上者讲信用,人民就会以实情相告。为上者做到言出即行,表里如一,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人民,得到人民的信服,就会得到民心,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国家政权也因此而得到巩固。所以说,治国的大原则就是必须忠诚守信来争取人民的拥戴,骄横放纵,奢侈荒淫就会失去民心,危害国家。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七章。道:规律。生:生产。食之者:坐食俸禄不干活的人。为:创造。疾:迅速。舒;舒缓。财:物资货财。恒:时常,长久。
【译文】
增殖财富有个大原则,就是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就会使财富长久充足了。
【赏析】
这段看似论述蓄积财富的道理。实则以蓄积财富的普遍规律说明治国之理和修养个人仁德。在上者有仁德修养,能谨慎持守,不受私欲诱惑,推己及人,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戴而保有土地,拥有土地,人民又乐于耕作,不言而喻,财物必然富足。加之为君上者能知人善任,摒弃只会坐食俸禄、不会办事的鄙薄小人。这样,有贤德的人大公无私,能造福人民,创造财富迅速,用度节约,财富就会蓄积国库。当然,为了财富于道德廉耻而不顾,那便是不义之财,不义之财来得容易,失得快。
《大学》名句欣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一章。道:宗旨,纲领。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德:德行。亲:更新。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定,心志的定向。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译文】
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赏析】
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
选自《大学》第二章。齐:管理。修:修养。正:端正。致:推极,获取。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
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赏析】
治国、齐家、平天下都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是修身的问题。有道德的理想人格具体表现在行为、节操之中,可行为节操由意念志向所决定,如果意念志向夹杂着私情物欲。表现在行为节操不符合道德规范。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诚,心灵自然能够体现在各种行为事物之中,心志不为物欲所诱惑,道德人格就由此建立。其实道德的修养前提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掌握做人道理。由此在推到这段话的前部分,要平治天下,开创一个道德的世界,就必须有一个道德的国家,国家由家组成,家由个体的人组成;最终归结到人的德行和道德人格。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
选自《大学》第二章。
【译文】
对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识就能丰富,知识丰富以后,诚意就能证实,诚意证实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养,身心修养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赏析】
这段话是对上一段话相对的复述。上一段话说明要明明德平天下,最终推到人要学习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而这段话强调通过学习,修养学问道德,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有仁德修养的人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两段话在说理逻辑上只是修辞手法上的先后而已都阐述的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止:达到。敬:恭敬。慈:慈爱。信:信义,诚信。
【译文】
作为君主,就要达到仁爱;作为臣下,就要达到恭敬;作为儿子,就要达到孝顺;作为父亲,就要达到慈爱;与国民交往,就要达到诚信。
【赏析】
《大学》在首章就阐述了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强调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知识,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修养品德,建立自己理想的道德人格。以“止于至善”为方向或目标,使自己无时无刻不在为仁行善之途上前进。所以至善之地表现在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事事物物中,像君主的仁,臣子的恭,儿子的孝、父亲的慈,国民之交的信等都可以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永远不止息。要想“止于至善”,就需要发挥知、情、意,全力以赴,不可懈怠,然后会有较好的成效。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毋:不要。恶:前一个厌恶,后一个污浊。好:前一个喜欢,后一个美丽。
【译文】
所说的证实自己的诚意,就是要不要自我欺骗,如同厌恶奇异的臭味,如同喜欢美好的色彩,这叫做自我满足。
【赏析】
这段话主要是对诚意的含义论述。《朱子语类》卷第十五中说:“格物者知之始也;诚意者行之始也。”即对事物能明白其理,以达到致知的境地,然后对于道理无所不明,可是,有丰富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守仁,明白事理并不一定能切实依理而行,唯意念诚实不欺的人,才能真正地为善去恶。这也是修身、正心的前提。所以说,让意念真实而无妄地依理而发,如同厌恶污秽的臭味,如同喜爱美好的色彩,不虚伪,不自欺,每个人应当以此自勉。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润:润泽,润饰。广:宽平。胖:安舒。
【译文】
有钱的人能够光彩他的房屋,有仁德的人,会修养他的身心,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所以君子一定要证实自己的诚意。
【赏析】
作为君子,一定要有诚意,在意念将发未发的瞬间要告诫自己,使意念真实无妄。由于意念是非,必然表现在各种言行上,而意念真诚又是美好道德品质的表现。所以有仁德的君子,做事光明正大,内心毫无愧疚,自然心胸坦然开朗,身体舒适健壮全归于诚意的结果。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贤:前一个贤是尊敬,后一个,所尊敬的贤人。亲:前一个亲近,后一个所亲近的亲族。乐:前一个以此为乐,享受之义,后一个喜乐,快乐。利:前一个以此为利益,得到之义,后一个利益。
【译文】
后代君子尊敬所应尊敬的贤人,亲近所应亲近的亲族,普通一般人享受所得到快乐,利用所得到的利益,所以才终生不忘记前代圣王。
【赏析】
这句话是对此之前半部分总结,前部分论述前代圣君止于至善的德行,人民敬仰,不能忘怀。形容更新民风的效果,以证明明德的作用,所以后世有德之贤士,有感先王德行的宏大,自然敬而仰之。后代君子继承前王的宏德基业,自然怀念感激,百姓享受安居乐业的快乐,所以才终生不忘前代圣王。说理充分,证明了“止于至善”的巨大作用。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一章。不恕:不能推己及人。喻:使人明了,使人接受。
【译文】
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
【赏析】
要治国,先齐家;不修身,不可以齐家。从修身到齐家,再到治理国家,是最自然的事,所以《大学》里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讓,一国兴讓”。一家之长修身与否,是家人的榜样,国君的修身,同样对人民起着表率作用,治国者的举止最能引起人民的注意,容易上行下效。治国者必须谨言慎行,务求言行一致,凡是推行的礼乐政令,自己能身体力行,并能慈爱人民,体贴民心,考虑养民教民之道,使人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满足。人民才会心悦诚服接接受其礼义教化、信守政令法制,才能要求别人。所以对君子而言,自己具备道德修养否则会适得其反。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二章。上:国君。老老:第一个老指敬重,后一个老指老人。长长:第一个长指尊重,第二个长指长辈。弟:悌,孝悌。恤:怜惜,救助。孤:没有父亲。倍:即背,违背,背弃。
【译文】
所说的平定天下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是国君敬重老人,人民就会崇尚孝道;国君尊敬长者,人民就会崇尚恭顺;国君怜抚孤儿,人民就不会背弃。
【赏析】
言传不如身教。齐家的关键是修身,身修才能教育家人。治国之道除了教化之外,还需政令,但毕竟以教化为本。这段话就是强调国君在治国中的表率作用。只要在上者有敬老尊长、怜恤孤苦的行为,则人民自会兴起孝、慈、不背之志。这只不过是能推己及人,人心比,都一理而已。为人君者若能洁身自好,修养仁德,实行仁政,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护而保有天下。这就是国君有道,不令自行,治国之道便是此理。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注释】
选自《大学》第十四章。道:言说之意,指治国的道理。


结语: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所见过的《大学》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大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