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规律作文 文案

2019-03-07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规律作文 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规律作文  文案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规律作文 文案:

第六章
第一节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规律
一、思想品德及其结构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三、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指导下,按照社会规范行动时,表现在个体身上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驱使的、反映一定群体共同价值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道德是社会现象,其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外,还受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道德是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社会对其成员的道德要求,品德作为个体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个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关系。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2.联系:品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个人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和道德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个人的品德及其行为表现体现了社会道德的内容。
思想品德结构l思想品德结构是指人的思想品德的各个构成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l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及其多种要素按一定的方式联结起来,具有稳定倾向性的多维立体结构。心理子系统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信念等因素,人的心理是思想品德的基础。思想子系统包括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是思想品德的核心。行为是思想品德的外显因素和客观内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
l1、内在矛盾转化过程。l2、外部环境影响制约过程
内在矛盾转化过程知,即思想品德认识(先导)。情,即思想品德情感(催化剂)。信,即思想品德信念(关键)。意,即思想品德意志(内在条件)。行,即思想品德行为(外在表现和综合)。品德的心理结构间的关系
l道德认识在道德行为中起定向作用,道德感是道德行为的推动力之一,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感结合在一起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就成了道德动机。道德动机是道德行为内部依据,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外部手段。二者之间的沟通有赖于道德意志。值得注意的一点
l柯尔伯格是以习俗(convention)为标准l习俗是指社会习俗,也就是由社会认可共识而后形成的。换言之,习俗也就是社会规范,合乎社会规范就是道德行为。l但习俗是否等同于道德规则?请思考!柯尔伯格眼中的道德教育的任务
l基本命题:l儿童的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知的发展过程,是在儿童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使自己道德经验不段结构化的过程。而道德成熟水平最明显地表露在他的道德判断中。l学校德育任务:☆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教育者要根据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特点,循循善诱地促进他们的道德发展。☆学校、家庭与社会要创造条件,广泛开展各种道德教育活动,为儿童提供参与各种社会道德问题讨论的机会,形成良好的道德气氛,以激发他们去发现应遵循的道德标准,使他们的道德思维向更高水平的发展。外部环境影响制约过程
社会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的总和。它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国际社会环境和国内社会环境两大部分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以人们的社会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通过人的主体活动和人际交往等实践形式)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外部制约过程是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决定作用和人对社会环境的主观能动作用以社会实践为中介而构成的双向互动过程。l一个孩子如果被父母唾弃,这个家庭就是他的地狱;一个孩子如果被老师唾弃,这个学校就是他的地狱;一个孩子如果被父母和老师同时唾弃,这个世界就是他的地狱。l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童年的快乐是一生快乐的源头。童年的不幸是一生不幸的开端。l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胆小。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你的孩子生活在什么之中呢?——多萝茜?洛?诺尔特花季少年蜕变令人深思
l这是一起近日由福建省泉州市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系列盗窃案。作案时,3个疑犯平均年龄均未满20岁,其中两个刚满18岁。自去年以来,短短一年间,这3个犯罪嫌疑人在泉州各地先后盗窃14起,盗得各类化妆品、洗发水、彩电、摩托车配件、汽车轮胎、香烟、服装等物总价值三十多万元。家庭教育的缺陷
l本案中的张某,四五岁时父亲去世,八九岁时母亲改嫁他乡,后由其在安溪的三叔抚养。寄人篱下,三餐能混饱就不错了,谈何家庭教育。他渐渐失去了对家的归属感、温馨感,时常在外流浪,成了?°小混混?±。本案犯罪嫌疑人中的一对兄弟王明、王天(均为化名)从小就有小偷小摸的不良习惯。被判过刑的父亲整天忙于维修自行车,母亲则在猪圈、田地里忙,根本无心管束孩子。王明上小学时,学习成绩年年下滑,又经常与同学打架斗殴。对方告到家里,性情急躁的父亲不分青红皂白就把他吊起来打,王明从小逆反心理就十分强烈。当他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时,父亲惊觉后虽极力阻挡,甚至以脱离父子关系相威胁,但王明越加肆意放纵自己。他扭曲的心态在父亲数次苦苦劝解中得到极大满足,他说:?°父亲越反对我干,我就越要干。?±其弟王天说,家庭对他们来讲毫无吸引力。因为在家里除了挨打,就是挨打。王天读到小学四年级便辍学,后离家出走,与狐朋狗友为伍,宁愿住旅店,也不住在家里。启示一:家庭教育
l家庭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长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应该像园丁那样,小心呵护、教育孩子,一些信奉?°棍棒教育?±能成才的家长,从本案中是否能得到警示呢?学校教育的误区
l3名疑犯都是有劣迹的学生。据他们讲,平时在学校时经常受到教师、同学的讥讽,老师动不动就把他们当做反面典型“示众”。久而久之,自卑心理自然引发厌学情绪,最终导致他们提前结束学业,流入社会。纷繁复杂的社会接纳了这些辍学生。畸形的人生观,或者说是不良欲望在他们心中迅速膨胀。为满足自身享乐的欲望,精神空虚的他们自以为是地寻求一条赚钱的?°有效捷径?±。听听王天的述说:?°我发现与他们一起偷东西,钱来得那么容易,我花得那么开心。所以一有??赚钱?ˉ行动,我都积极参与?-?-?±这种“赚钱”行动就像吃鸦片一样,罪恶的欲望愈加强烈,他们的行为愈加嚣张,有一个月内竟连续作案11起。启示二:学校教育
l本案的3名疑犯均是辍学生。这应该可以反映出当前一个普遍、应引起重视的问题:中、小学生辍学后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l原因很简单。处于这种年龄段的青少年,性格、思维、行为可塑性大,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差,本是学做人、学知识的关键时期,一旦过早地走向社会,极易受到不良因素侵蚀、引诱。l他们的教师们面对这种结局,会不会扪心自问,学校到底应如何对待有劣迹的学生?社区环境影响不容忽视
l社区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影响极大,所以古时才有孟母择邻三迁之说。本案这3名犯罪嫌疑人均是同村人,从小一起长大、读书。不幸的是,他们所处的是一个极为不良的环境。该村有不少人长期从事诈骗、盗窃等罪恶勾当。王明面对检察官的讯问就说:“村里骗、偷已成风气。能骗能偷就是有本事,骗不到、偷不到就会被人耻笑、看不起。”启示三:社会教育
l如果社区内有一个很好很管用的帮教组织,如果能够严格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如果我们不是等到发案才去侦破,而是多加强对社区犯罪活动的调查研究,多做些预防性的教育工作,那么社区整体环境就会健康,风气就会好转,就会杜绝或减少一些像这起系列盗窃案的案件,也就会少一些青少年犯罪嫌疑人。由此可见:
l道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侵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道德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因此,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的方式完成,而由此所产生的影响最终也就变成了人的内在稳定的德性品质。学校对道德教育的作用何在?
l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人们在反思“制度化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各种局限性的同时提出了“非学校化”的主张。针对这一思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学校的功能是不可以取消的。传统学校德育的弊端
l检讨现行的学校道德教育,事实上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道德教育“人为、表浅化”、“孤立、封闭化”,德育课程知识化;单向灌输多,双向理解少;集体受教多,个体选择少;道德教育僵化而少活力,实效性不够,缺少魅力;德育未能成为有助于人生命发展、生活质量和精神心灵成长的工作!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l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第二节
l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定义l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l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l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环节l五、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定义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状况,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种“唤醒”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种体验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种理解的“视界融合”4、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对象的自我理解过程5、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对话的过程实现对话共享的条件
1、尊重彼此的观点2、尊重彼此的传统习俗或“经历”3、言论和行动的自由4、共同决定对话的形式和内容5、关心具体的生活经验6、通过具体行动(实践)验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
1、制定方案阶段;2、实施阶段;3、评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环节
1、确定目标,制定计划。2、实施影响,促成转化。3、信息反馈,评估控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
1、计划性和正面性。2、复杂性和社会性。3、引导性与长期性。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和规律
l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l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
l(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l(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1、基本矛盾: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2、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存在的根据。根据
(1)它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2)它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3)它规定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其他具体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矛盾
1、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之间的不一致2、教育着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3、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本人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4、教育要求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5、受教育者的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与满足这些要求的方式(条件)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之间的不一致
(1)教育者由于自身经验、认识能力与思维方式,以及思想觉悟水平等因素不能全面完整地把握社会要求,或者片面理解甚至曲解社会要求。(2)教育者内心并不认同教育要求,仅仅是出于职业要求而例行公事式地开展教育活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1)人格因素引发的矛盾。(2)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引起的矛盾。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本人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
(1)社会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之间的不一致。(2)社会要求与个人经验之间的矛盾。(3)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完成要求的实际可能性之间的不一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适应超越规律(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1、双向互动规律。2、内化外化规律。3、协调控制规律。适应超越规律
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既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基础和发展需求,又要超越受教育者的原有基础,体现社会思想政治品德要求的规律,简称为“适应超越规律”。双向互动规律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思想、信息、情感双向交流、交互作用的规律。内化外化规律
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内化外化规律
协调控制规律
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坚持和协调各方面、各种类、各阶段的自觉影响,又要努力控制各方面、各种类、各阶段的自发影响,实现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的辩证统一。复习思考题
1、试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2、简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其具体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规律作文 文案:

中国道德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对策
摘要:从纵向上看,中国道德教育思想可以分为五个时期,社会主义道德是一种新的道德类型,是从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中引伸出来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产主义道德的初级形态。各个时期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将从历史上道德教育思想的阶段性的比较中,作出理性的反思,科学的思考,从而跨上新世纪的通道。
关键词:中国道德教育历史现状及对策
一、中国道德教育的历史
从纵向上看,中国道德教育思想可以分为五个时期:中国古代道德教育可分为四个时期,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时期,主要是夏朝、殷商,这是中国道德教育思想的创始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时期,主要是从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道德教育自觉期;从秦汉、魏晋、隋唐到宋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期,这一时期是中国道德教育思想的成熟期;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期,明清时期,是中国道德教育思想的滞后期。社会主义道德是一种新的道德类型,是从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中引伸出来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产主义道德的初级形态。
第一、夏商周及春秋时期的道德教育思想
在夏朝和殷商时期,中国道德教育表现为一种自发性,其尊天、尊祖、和群的思想道德意识是自发形成的,也是自然扩散的,这个时期的道德教育的特色是德教与神教的混合,具有相当的神秘性,其道德教育的自发性是道德教育思想孕育期的基本特征。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道德教育从政治认识上的自觉走向理论探讨上的自觉,形成道德教育思想的百花齐放局面。
在西周,其道德教育思想表现为一种开创性,其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教育的自觉,这是西周明睿的政治家源于政治生活的直观感受,觉得在天与人的关系中,应以人为重,把道德意识固化在社会性的道德生活中,把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思想的社会性灌输,作为其政治性举措,以满足政治生活的现实需要,因此其道德教育思想是对以德配天,即以德辅政的一种政治探索,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政治色彩十分鲜明。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期,也正是希腊文化繁荣期,人类历史上的古代文明的辉煌期。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德教育思想表现为一种探索性。这一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不同学派激烈论辩,深化了对道德教育的认识,形成了不同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这是当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家,对社会转化现实的理性思考,对结束政治纷争、社会动乱现实的思想探索,其道德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理论色彩,具有学术性、多元性、系统性、竞争性特征,思路开阔,影响深广。
第二、秦汉至宋元时期的道德教育思想
从秦汉到宋元时期,中国道德教育思想经历了秦汉时期政治上的成熟,魏晋隋唐时期思想上成熟,宋元时期理论上的成熟三个阶段。
秦汉时期,其道德教育思想从主导性的形成走向权威性的确立。秦朝出于一统中华的政治需要,以法家道德教育思想为主导;汉初,出于结束几百年战乱后与民休息的需要,以道德教育思想为主导;经过著名的“文景之治”,汉朝国力鼎盛,汉武帝出于营建多民族统一的巍巍中华以称雄天下的政治需要,提出“独尊儒术”,以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绝对化、宗教化,以形成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绝对权威,适应了历史潮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奠定了中国道德教育思想体系的基础,使中国道德教育制度化(即模式化)、规范化(即定型化)。整个秦汉时期分别以法、道、儒三种道德教育思想为主导的时期的出现,说明了统治者已认识到道德教育一元化的必要,标志着中国道德教育思想在政治上的成熟。
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其道德教育思想表现为开放性,并呈现出多元涵容的丰富性,表明了道德教育的思想上的成熟。特别是在唐朝,对内以开阔的思路致力于儒、道、释、玄各种不同的道德教育思想的融和化合,对外则千方百计强化中华道德文化对域外文明的影响力,为大唐盛世添了彩。
在宋元时期,其道德教育思想表现为鲜明的哲理性、深层化、但也呈现出鲜明的保守性。宋朝的思想家以哲理性强化道德教育的通透力,强化道德教育的政治功能,使道德教育思想具有体系的严密性,逻辑的思辨力,理论的精微化,以至权威化到了“天理”的程度,反映了中国道德教育思想理论上的完善和成熟。但其道德教育思想中扭曲人性、疏离现实的弱点开始凸现,不仅积淀成为历史的惰性,而且成为排斥域外文明、抑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滋生的顽固壁垒,道德教育作用也因此开始蜕变。
第三、明清时期的道德教育思想
在明清时期,其道德教育思想表现为封闭性、滞后性,并趋向冲突性。在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型的“剧变”时代,面对新旧生产关系的矛盾、中西文化的冲突,统治阶级为了力挽封建制度的颓势,不能不以强化道德教育的保守性来加强对全社会的思想专制,以抗拒新的生产关系,抑制新的思潮,拒斥域外文明,从而延续封建主义的生存期,导致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步履艰难。
我们将从历史上道德教育思想的阶段性的比较中,作出理性的反思,科学的思考,从而跨上新世纪的通道。
第四、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思想
社会主义道德是建筑在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利益基础上的。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超阶级的道德是不存在的,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了社会主义道德必须以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利益为基础。无产阶级的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同全人类解放的利益完全一致的。社会主义道德同公有制经济相适应。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社会主义道德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并不说明它为资本主义服务,而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产物,是无产阶级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要求。从本质上说,它是与公有制经济相适应的,因为只有公有制经济才能满足全人类的利益。
社会主义道德以忠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它的基本点是:从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社会道德思想出发,坚持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保障社会掩体利益条件下,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结合;在二者发生矛盾时,自觉地、无条件地使个人利益服从于社会整体利益。
中国道德历史类型的交替变更,向人们展示了人类社会道德的丰富多彩和千姿百态的存在形式。在这种种形态的道德背后,是否存在着一条看不见的,但又能把这些不同类型的道德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呈现出一种规律性运动的主线呢?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具体地分析各种历史道德类型的本质特征的同时,运用历史的眼光、经济关系的眼光和阶级的眼光,辩证地考察道德历史类型的交替变更运动,真实地揭示了道德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中国道德教育曲折中前进,在斗争中发展,人类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进步的,前景是光明的。
二、我国德育教育的现状
道德教育在培养全面健康发展、具有自主意识、批判精神的可持续发展人才之当代学校教育中,地位举足轻重。然而,由于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德育评价的复杂性和德育成果的隐蔽性,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步入了“道德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我国德育教育有以下现状。
第一、重“智”轻“德”。对于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不难,难在真正从行动上重视起来。学校天天讲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大力抓好素质教育。而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德育教育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是以减少德育课程、挤占德育教育时间为代价。有些学校迫于社会压力,片面追求升学率,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现象,德育工作得不到落实,使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仍然是一种不争的事实。
第二、课程的育人功效被忽视。无论是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还是初高中的《思想品德》,都没有发挥出它们实施德育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第三、德育重管理,轻人格养成。德育的本质是灵魂的教育,它不仅塑造人规范的行为,还要培养其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灵魂。现在德育工作明显的不足就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规范行为和校规校纪的教育,通过校、级、班、组层层管理,把学生置于这张无形的网中,不出乱子即可。这种满足于抓外部行为而忽视深层思想情感培养,使德育成了单纯的行为训练,长期以往,将会使德育生命力日趋萎缩。
第四、德育内容滞后,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脱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广泛引进,使得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无疑,学校德育理应作出回应。然而,由于德育和生活社会缺乏建立广泛的联系,故德育内容显得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于是德育就成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不相干的东西,成了“来自天外的声音”,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认同,更难促使其内化。
第五、家校结合工作显得十分薄弱。大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单亲家庭、隔代看管、留守、寄养等情况也较有存在,家校联系、家庭教育这一块薄弱。
第六、网络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信息网络的迅速扩大,虽然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手段、新技术、新条件,但是也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网络对学校德育、对学生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正日趋明显。
针对上述存在的种种现状和问题,努力探索,并正确把握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特点、规律、思路及政策。针对上述现状做出以下几点对策研究:
一、建全考核制度,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入手,充分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
意大利教育家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不断深入的今天,德育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作为教育部门、学校管理者、教育工作者,要勇于接受挑战。学校教育长期以来没有真正解决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问题,因而在相当一部分领导观念中,认为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指标,出现了重“智”轻“德”、以“智”代“德”现象。德育与智育虽然同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达到培养人的目的,但从完成的任务看是有所侧重的,德育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思想觉悟,识别是非善恶,形成一定的品德与良好道德行为,它主要是解决学生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即如何做人的问题。
学校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应以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为着力点。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必然要求学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为智育和其他各育提供精神动力。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奠基阶段,是健康人生观的可塑时期。学校理应在学生思想品德成型阶段担当重任。有关部门应建全考核制度,扭转“唯智倾向”,构筑“道德长城”,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入手,把培育“德才兼备”的育人目标作为学校的指导思想,这便是改进德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二、加强中小学德育内容的相互衔接,使德育教育由近及远、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分层次推进。
首先,应根据《中学德育大纲》和《小学德育纲要》的要求,中小学德育的内容主要应体现道德品质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为基本内容的横向系列。在德育内容的安排上要围绕看一项德育内容,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螺旋上升。分阶段、分年级地确定教育重点,阶梯式地、连续地实施教育,形成德育的纵向系列,从而使各项教育内容互相渗透有机结合。使各个阶段的教育相互衔接、协调统一。
其次,要结合学校实际加大校本培训力度,针对中小学生不同年龄段身心发展特点和品德发展规律,落实相应的教育内容。传统的德育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实践性。我们有不少优秀传统的教育内容如国情教育、理想教育等。这些内容不是讲多了而是讲得不够,没有针对学生的年龄层次、个性差异及道德水平的基础,以致效果不理想。随着新课程的步伐,新的教科书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针对性与实践性,通过对中小学德育内容的规划,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小学德育教育体系。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加强中小学德育内容的相互衔接工作,努力开创新世纪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新局面。
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以及各项活动之中。
1.教育家徐特立说过:“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后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人。”教育家杜威说过:“没有离开智育的德育,也没有离开德育的智育”。这些名言都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处理好学科知识与德育的关系,知识教育与德育渗透的关系,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期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点,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求教学要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们要强调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的观点:开发各学科的德育资源,注重学科渗透,发挥各学科课程育德优势。各学科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在备课和上课环节上,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把握好教材中学科知识与德育的结合点,注重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真正体现“教材是对生活的总结、生活是对课本的延伸”这一宗旨。让每一个教师都认真参与,真正实现每一个教育者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设想。
2.寓德育于活动之中,以活动为载体,并使活动形式科学化、系统化。各种“主题活动”往往会给学生各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活动中,学生情绪愉快,态度以及兴趣极高,乐在其中。通过各种活动渗透德育教育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让学生以积极向上、乐观的的态度来认识周围的人和事,在活动中表现出有坚韧的意志、良好的道德品德、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品质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学生长大以后才会挺起胸膛去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四、创设多样化的德育方法。
现代德育宗旨,根本上是要使学生形成主体意识和自觉主动的精神,而传统的德育往往凭借“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生硬的方法实施强制性的灌输,极大妨碍学生自觉自愿精神的形成,所以,创新德育方法势必成为德育改革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德育方法创新主要表现为突破以往课堂坐而论道的局限,扩大德育的空间和影响。一是利用各种媒体与现代传播工具,对学生进行德育,提高德育的覆盖面、渗透力。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知识竞赛、社会活动等,使德育活动更具有吸引力,达到让学生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目的。三是通过校风建设和校园建设,发挥“无形教育”的熏陶作用。在具体的德育方法改革上,针对过去空洞枯燥的说教,变“刻意”教育为“无为”教育,如采用“陶冶”、“示范”、“暗示”等方法,另外还注意借鉴国外学校德育和心理辅导的方法,把“角色扮演”、“价值澄清”、“倾听”、“体验”等方法运用到德育中来。这些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体验,故易被学生所接受和喜欢。
五、进一步加大家校协作的力度
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可见,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学校,更重要的是需要家长的配合,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切配合,才能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孩子的思想性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而家庭教育给孩子的影响又是时刻存在的,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起着耳闻目睹的直观影响。所以老师和家长的联系就成为了孩子德育教育特别是心理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了。我们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有些家长的一些急功近利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方法和一些崇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做法,都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起到副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积极与家长配合起来,通过家庭走访、电话联系、家校联系卡、开家长会等各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思想发展、心理变化,并作好学生在校的反馈情况,让老师和父母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做出正确的指导。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最好的补充,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连接纽带。只有家校两方面共同努力,相互配合,达成共识,才能给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架起一座牢不可破的桥梁。
六、处理好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影响的问题
二十一世纪的学生被称为“网络一代”。因为网络文化具有及时性、虚拟性、交互性、共享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特征,再加上中小学生心理具有不成熟、不愿承担责任、又好新鲜、追求刺激、自由时髦的特征,网络文化闯入学生学习和生活之中便是历史的必然。它犹如一柄双刃剑,一方面给学校教育注入活力,带来生机;而另一方面给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行为带来不良效果,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如何正确引导中小学生合理地利用互联网络资源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面前的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必须首当其冲,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网络对学校德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它对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所造成的冲击是空前的,它对学生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但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思想重视,引导得当,管理到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精彩的网络世界必定会给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门艺术性科学。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勇于面对挑战,努力探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祖国建设栋梁之才。
如今网络对德育教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它对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所造成的冲击道德是空前的,它对学生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但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思想重视,引导得当,管理到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精彩的网络世界必定会给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门艺术性科学。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勇于面对挑战,努力探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祖国建设栋梁之才。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规律作文 文案:

大学生思想政治态度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指导他们的行为。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求通过理论教育,促使大学生形成稳定、端正的思想政治态度,由正确的思想政治态度来指导正确的行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我国的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当代大学生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态度进行研究。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态度表现如何?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又是什么?如何形成稳定、端正的思想政治态度?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态度的表现
1.大学生的表面态度和实际态度表现出不一致。一个人的言行所表现出来的表面态度和他内心的实际态度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目前大学生对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表面态度往往表现得端正和明朗,比如在调查中,他们都充分肯定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价值,都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扩充自己的知识面,等等。但是从大学生在思想政治课课堂上的表现可以看出,很多人往往一心多用,老师布置的书目基本上没有去图书馆查阅、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甚至考试作弊等广泛存在的现象都足以反映出他们的实际态度和表面态度的分离。他们的表面态度显得积极和肯定,而实际态度却因自身需要、教育者的特点、教学方式方法等多种因素的介入表现得敷衍、甚至冷淡。这种实际态度导致了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求甚解,不主动把这些理论结合到实际生活中去。
2.具体态度分散、易变,基本态度有待形成。具体态度是个体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所持有的态度,基本态度是在大范围内对行为发挥影响力的态度。通常情况下,只有当个体形成了明确的基本态度,才能够在基本态度的指导下表现出一致性的具体态度。笔者调查大学生对“助人利人”的态度,其中对“个人利益是唯一的现实利益”的看法中,有相当多的大学生认为个人利益才是实在的利益,他人利益、公众利益对自己来说都是虚的,明显地把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对立了起来;另外有近1\/5的人对这个观点持模棱两可的态度,这说明他们没有真正地掌握利他主义和公众利益的内涵,没有理解公众利益中也包含有个人利益在内。因此,当涉及具体的利他问题时,一些大学生的判断结果显示出矛盾状态,比如对于“先给钱再救人”这一个行为,虽然也有65.7%的人认为是不道德的,但是也有15.8%的人认为索取报酬也没有什么错误,还有8.7%的人认为索取报酬体现了风险重酬,是现代道德价值观的体现。从中我们看到,大学生所表现出的基本态度模糊、混乱,具体态度呈矛盾状态存在。
3.大学生理论知识欠缺,思想态度不稳定。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理论知识,而是为了让这些理论知识对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形成稳定、端正的思想态度。长期以来,很多思想政治课教师把思想政治课当成单纯的知识课程来设计和进行教学,忽略了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许多学生上课听热闹,下课就忘得一干二净,只有当期末考试时才临时抱佛脚应付考试。近几年来,高校思想政治课进行了深刻的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上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以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人气”。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上课时,为了避免讲授理论接受程度低的尴尬,把大量的教学时间用来讲授热点问题以迎合学生;不少思想政治课进行了考试方法改革,采用了材料分析、论文等开卷形式,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要求偏低,学生往往只有在考研和考公务员时才关注理论。结果出现不少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常常表现为人云亦云、随大流,充分反映出大学生理论知识欠缺导致的思想态度不稳定。
4.大学生的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并存。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新旧思想交替、中外文化交融、各种社会矛盾充分暴露的特殊历史时期,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社会对人才的渴求,大学生思考问题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和深刻。可以说,时代导致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处于一个极为活跃的状态。大学生渴望学习新知识,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这反映出大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态度。但是,由于他们的生活阅历不深,与社会接触不多,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和经验,对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的看法简单、片面。比如,在新世纪里,锐意求新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时代特征之一。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环境变革,既赋予了大学生强烈的求新意识,同时也加重了他们对“因循守旧”的旧做法、旧思维、旧形式的逆反和厌倦。对于小学、初中、高中一路学下来的政治课,大学生也把它注解为“旧”。既然是旧的,那就用否定、反面、被动、冷漠的态度来对待。因此,虽然近些年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人气”在不断上升,但是仍然有一些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是“老调重弹”而持消极态度。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态度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态度的复杂表现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其中既有教育者的原因,也有受教育者的原因;既有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现实的原因。
1.受教育者方面的原因。首先,大学生的主体需要表现得相当务实。需要是个体在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主体的愿望或意向。在人的心理结构中,需要是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的起点,是一种原动力。近些年来,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务实代替了务虚,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日益明显。大学生的需要特点表现出和社会大环境发展的一致性。被大学生认为是务虚的思想政治教育备受冷落。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学生越来越重视能直接给自己带来实惠的知识,对知识采取了急功近利的选择。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能否进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内化为他们的思想意识,能否对大学生的世界观的改造起到作用,最终要通过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来解决。但是大学生从小到大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一直是“你讲我服从”的被动形式,这种没有自我参与的学习过程只能肤浅地吸收了教学内容,结果大学生仅仅是把死记硬背的理论和原则存留在意识的浅层,稳定、端正的思想政治态度难以形成。
2.教育者方面的原因。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精神状态不能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形势的需要,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态度的形成。具体表现为:一是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缺乏职业自豪感,人心不稳;二是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人格魅力。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不负责任,发牢骚、讲怪话,把自己的不健康情绪带给学生;有的教师忽视对自己形象的塑造,使学生对他的教学内容产生怀疑;有的教师只顾自己埋头讲课,不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难以使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产生共鸣和情感交流。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参差不齐,大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稳定的基本态度,只有任具体态度在现实环境中左右摇摆不定。具体表现为:一是知识结构不完善。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人员除了专职教师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兼职教师,其中毕业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者不多,这种情况在一些理工科院校中更为突出。由于种种原因他们长期得不到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的进修机会,形成了思想政治课教师学科理论程度不高的现实。二是知识结构陈旧。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经验轻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中钻研思想政治教育的气氛并不浓厚,不少人对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缺乏足够了解,对许多新问题缺乏深入研究。而大学生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他们所缺乏的只是鉴别能力和判断能力。试想,当大学生发现老师讲的没有他们了解得多、没有他们了解得新,发现老师不能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其结果会是什么?必然是“其言不信”“其令不行”。
3.教学内容、途径和方法的原因。很长时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时代的新变化反映得不够全面,对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分析得不够深刻,对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缺乏介绍,因而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密切。大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所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本,虽然课本厚度不同,内容详略不同,但是基本理论框架却大体相同,这使求新求异的大学生觉得思想政治教育是老生常谈,常常在听课之前就已经将其拒于千里之外。再加上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教学仍然用传统的演讲式教学,没有多媒体等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受制于教学时间和空间,课堂讲授的信息极为有限,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理论教学的方法不满意。而且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对实践教学进行细致的规划,只是在寒暑假前布置社会实践任务,学生没有得到任何指导也没有进行任何设计就盲目进行社会实践,而评价学生社会实践的仅仅是一篇社会实践报告,学生和教师都认为这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4.社会现实方面的原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必然会深刻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比如,社会不良风气就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态度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党内出现了一些腐败分子,严重玷污了党的形象,损害了党的威信,败坏了社会风气。此外,社会上流行的“三大主义”,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也在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这些腐败现象和错误的价值取向同主渠道所宣传的正面教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引起了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摇摆不定的复杂态度。
三、促使大学生形成稳定、端正的思想政治态度的途径
1.加强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在大学生身上培养起社会所期望的正确的政治观、思想观、道德观和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就必须要求学生是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主体。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主体性,就必须把握大学生的主体需要和价值观发展特点,在教育中做到有的放矢,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成为尊重学生、激发大学生主体需要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非常明了大学生的需要和价值取向,重视大学生的优势需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丰富和发展他们的健康需要,疏导和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在此基础上,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规范,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逐步形成个体对思想政治理论和原则的认同和需要,使提升素质的需要成为学生本人强烈而内在的自觉要求。加强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就要尽量避免强制与单纯灌输的方法,而是要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讨论或其他有利于相互交流的方式,由学生自己掌握事实,明白道理,体验感情,形成看法。
2.培养一支高素质、有职业自豪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往往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有必要端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态度,使其对大学生的态度养成起一个榜样和示范作用。首先,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想信仰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坚定、正确和崇高的理想和信仰,才能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和教育途径适时适地地对大学生进行有关理想、信仰的教育活动,用正确的思想引导、激励大学生,勇敢地面对错误观念。其次,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和业务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精神状态会直接感染学生,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合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自己的修养,增强人格魅力和责任心,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在以理服人的同时还要以情动人,在课堂内外塑造自己鲜明的敬业形象。其三,要通过多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地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教师的后顾之忧不解决,就很难安心奉献。为了使他们能够安心地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充分肯定其工作的社会价值,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待遇,以增加其职业自豪感和安全感,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
3.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大学生希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真实可信。所以,改革教学内容要注意:首先,教学内容要有说服力,能够激发大学生接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先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他们关心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刻的研究,得出让学生信服的答案。然后,把学生急切要知道的答案贯穿在理论教育和方法指导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马克思主义对提高思维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增强理论修养、扩大知识面大有益处,最终激发起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其次,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实际需要和接受能力出发,这样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否则,再科学的内容学生接受不了,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改革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教学,还要启发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一些问题并做出相应的判断。比如,在日常道德生活中,我们经常要遇到一些道德两难问题。通过讨论,学生们自由地思考,并将其他学生的理由加以比较,冲突的观点就会迫使他们反省自己的道德观念。
总之,大学生稳定、端正的思想政治态度的形成是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态度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态度的稳定程度是不同的,也就存在着改变的可能性。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一方面要重视大学生的需要、价值观等心理特点,加强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教育者、社会环境和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态度的影响,最终促使大学生形成稳定、端正的思想政治态度,由正确的思想政治态度来指导正确的行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规律作文 文案:

实践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社会需要和实践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劳动教育、社会考察、志愿服务等实践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广泛的应用。
一、实践方法的含义及特点
实践方法是指投身于社会实践中,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能力,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的总和。科学实验、劳动教育、志愿服务等都属于实践方法。任何学科的发展和完善都离不开实践方法的运用,可以说,实践方法是所有学科发展和完善最基本的方法。实践方法的运用既要符合理论发展的规律,又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趋?荩?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实践方法具有科学性。一方面,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理论依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人的思想认识的目的,也是检验思想的标准。因此,实践方法的应用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具有科学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实践方法有理论方法作为补充和支撑的,理论论证的结论应用于实践,使实践有充分的作用依据,效果也更明显。
第二,实践方法具有综合性。这首先体现在实践方法不是一个单一的方法,而是包含劳动教育法、亲自体验法、社会调查法等具体方法在内的一系列方法的总和。其次,实践方法还需要借鉴理论研究的成果,综合运用其他方法,以便更好地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实践方法具有时代性。这首先表现在实践方法本身是要接地气的,要投身于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中,这必然要求其与时代接轨,反映社会需要和时代课题。其次,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必然衍生出一些新的介体,因此,实践方法的具体形式也要不断变化和丰富。比如,随着网络发展随之而来的虚拟空间的实践。
实践方法在具体学科中的运用能够更好地论证理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其次,实践方法的运用还可以丰富教育的形式,激发学科内含的活力。此外,实践方法的运用能够很好地配合理论的发展,更好地解决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二、实践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根据
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紧密相连,它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更是为实践服务。实践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广泛应用,并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
(1)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属性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之一。首先,它的来源离不开实践。它是对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总结的成果,从实践中来。其次,它的发展也不能脱离实践,需要实践为其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研究课题,其效果如何也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完善也是为了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提供服务,解决实践中人们的思想、道德问题。所以,其实践性属性就要求必须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运用实践方法,促进自身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现。
(2)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决不能恪守原有的理论止步不前,而是要总结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丰富原有内容,汲取其他学科的精华和先进方法。这必然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实践方法,为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从而促进理论的丰富和创新。
(3)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有效性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有效性必须从多个方面着手,包括教育主客体、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要素的有效性,只有各个要素和环节高效运行了,教育效果才会更佳。而教育者以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手段方法对教育对象施加教育内容,不能仅仅使用灌输方法,更重要的是使用实践方法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方法的有效会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带动教育者等其他要素的有效性,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效果的实现。
三、实践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体现
实践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重要方法,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中,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1)实践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实践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为实践教育法,即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方法,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方法。具体包括劳动教育方法,即通过义务劳动、家务劳动和实习工作等方式来进行,使受教育者明确劳动的意义、要求,认识劳动价值,从而培养热爱劳动的意识。社会服务活动,即运用知识、技能、体力等方式为人们提供帮助、解决困难的活动,如学习雷锋的活动、志愿者活动。通过服务活动使受教者加深对社会责任、社会道德的理解和体验,培养集体主义意识,强化奉献精神。社会考察方法,即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调查和分析,提高受教育者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能力的方法。如实地调查、调研等,获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而使思想和能力得到提高。
此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也离不开实践方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经常借助于其它社会实践活动来开展,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于实践活动中,潜隐地、渗透式地进行教育,使教育对象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无意识地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2)实践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科研中的应用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部分。而科学研究除了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等已有的理论材料外,还需要结合实践中的需要、问题和人们思想的困惑等进行创作,通过实地调研、考察等方式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考量,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如,要研究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发挥效用,就需要研究者深入实践,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具体了解各个层次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包括官员、大学生、青年、普通百姓等,分析现实认同状况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思想政治教育科研的不断创新尤其需要实践方法中社会考察方法的应用,深入实际,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社会现象中找寻科研的灵感。
(3)实践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领导和管理部门,运用一定的管理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活动过程。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管理手段的运用以及目标管理、计划管理、规范管理、信息管理和队伍管理等具体管理内容的实施都需要结合具体实践和工作进行,而管理效果的好坏也需要通过实践进行?z验。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形成过程、执行过程和总结反馈过程的具体实施离不开决策者通过实践方法对目的、任务、战略规划等各个环节的了解和把握,离不开决策者通过实践方法对考核评估标准、制度的规定,更离不开决策者对执行情况经验教训的总结。
四、实践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条件
实践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方法,但实践方法的运用不能太随意,一定要坚持相应的原则和条件。
(1)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转变思想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与时俱进,不断突破原有的方法和观念。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注重灌输方法,不关注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和实际需求,容易导致教育对象的反感,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这就需要教育者转变观念,发觉实践方法的重要作用,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运用劳动教育、志愿服务等实践方法,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方法,并促进知行转化。
(2)实践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经常发挥作用
实践方法要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要经常发挥作用。首先,要形成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法体系,为其作用的发挥更加科学有效。其次,要建立实践活动的基地,避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的实践活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循序渐进、扎实稳定地进行。再次,实践方法的运用要持之以恒。把实践活动、实践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常性活动,长期坚持下去,以便不断提高认识、化为内心信念,并形成行为习惯。
(3)实践方法要与其他方法相结合
每种方法的运用都不是单独进行的,而是要与其他方法相结合,已达到更好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丰富多样,包括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以及自我教育方法、比较方法、疏导方法等。每种教育方法都有其优点及适用条件。如,理论教育法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等有组织、有计划的集体学习,理论培训适用于各级党校、各个单位对干部、党员的短期培训。自我教育法适合于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以及自觉改正自己错误思想和行为。因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选择适当的方法,而这些方法的运用不是单一的,通常是交叉运用的,实践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要和其他的方法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优的效果。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要学习和借鉴其他学科的先进方法,通过分析综合融入自身的教育体系中。如,借鉴心理学的心理咨询方法、冲突缓解方法等,学习其他学科的系统分析方法、生态方法等。还要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运用网络教育方法、隐性教育方法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提高人们的政治思想道德水平。


结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规律》怎么写呢?其实习作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素材学习写作知识的过程,同时更是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自然的一种手段。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规律》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规律》作文应该怎么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