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素材加工六式作文 素材加工六式是什么文案

2019-03-12 高考作文 类别:素材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素材加工六式作文 素材加工六式是什么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素材加工六式作文  素材加工六式是什么文案

素材加工六式作文 素材加工六式是什么文案:

作文素材加工六式
六式:拔筋抽骨式、借尸还魂式、润色改写式、情景再现式、人物组装式、引诗入文式
一、拔筋抽骨式
概念:不论写作者所依据的材料是何种形式,也不管材料的长短多寡,一旦进入议论文中,就应该经过加工,加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即将原始材料加以浓缩概括,拎出其中精髓部分入文。
报载:19 世纪末的最后几个年头,美国康乃尔大学做过一个有名的实验,实验人员把一青蛙冷不防丢进煮沸的油锅里,这只反应灵敏的青蛙在千钧一发之际,奋力跃出锅外安然逃生!可半小时后,他们把这只死里逃生的青蛙丢进放满冷水的大锅里,并在锅底偷偷地加热,把青蛙置于温暖、舒适的“安乐窝”中,青蛙开始还悠悠地享受“温暖”,等到它意识到危险时,却全身无力,欲跃不能,终于葬身锅底。
一只青蛙被突然丢进滚沸的油锅中竟然能奋力跃出,安然逃生;然面却在慢慢加热升温的水中葬身锅底。我们如果把滚沸的油锅看成“逆境”,那么微温的水锅便是“顺境”。面对逆境,青蛙奋力一跃,化险为夷;身处顺境,青蛙得意忘形,终至丧命。两种不同的结果实在发人深省。
练习:
材料:一万多次的“失败”
爱迪生为了电灯的发明,投入了难以想象的精力和时间,进行了一万多次实验。但白炽灯发明之后,性能仍然不够稳定,因为灯丝的使用寿命短。爱迪生为了寻找合适的灯丝,可谓绞尽脑汁,几乎实验了他所能接触的一切植物纤维材料:稻草、纱纸、线、麻绳、马鬃、钓鱼线、硬橡皮、藤条,甚至是人的胡须、头发都被他用作实验材料,各种纤维材料达到了6000多种。但结果还是不能让爱迪生满意,总觉得灯丝的发光不够理想。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以竹子为原料制做的灯丝效果比任何材料都好,于是他马上下决心,要找到世界上最好的竹子。可是全世界共有1200种左右的竹子,哪一种最好呢?爱迪生出人意料地作出决定,组织了一支20人的调查队,拨款10万美元,到世界各地寻找各种竹子。爱迪生本人也亲自参加了这次活动。“苍天不负有心人”,数以千计的竹子被搜集到爱迪生的实验室。经过了无数次的实验、筛选、比较,爱迪生发现日本竹子性能最佳,用这种竹子制成的碳丝作灯丝,可持续工作lO00多个小时。
试验灯丝的故事告诉我们,恒心能使人经受住失败的考验。正是因为恒心,才使一切失败富有意义。有一位年轻记者曾问爱迪生:“爱迪生先生,您目前的发明曾失败过一万次,您对此有何感想?”爱迪生回答说:“年轻人,因为你的人行旅程才起步,所以我告诉你一个对你未来很有帮助的启示。我并没有失败过一万次,只是发现了一万种行不通的方法。”
“发明大王”爱迪生,为了寻找寿命更长的灯丝,屡次实验。他失败了一次又一次,可是他在饱尝失败痛苦的情况下,继续埋头工作。终于,他找到了钨丝。此时,他心中的苦涩,定化作了清甜的泉水,滋润他疲惫的心田。
二、借尸还魂式
概念:一件事情可以由多个角度去观照,积累的素材可以去按照自己的立意去进行分析,而不拘泥于原来作者的(引用)意图
例:
话题:变通
材料:自然现象:火山
火山不懂变通,为了自身情绪的释放自以为是颠覆一切,毁灭一切,于是平息后换来的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沉默,陪伴的是无数遗体和狼藉的声名。
积累是基础,关键是见解,实现靠分析。
练习:
话题:变通
材料2:勾践忍辱负重
从扼腕沙场的溃败中走来,从包羞忍辱中走来,勾践败了。于是他想:“我错了吗? 错了就要变! ”于是,他“执其手而与之谋”变堵塞言路为虚心纳谏;“吊有忧,送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变虐民为爱民,于是他“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变爱丝竹管弦为爱四方之士;于是他“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变高高在上为以身作则。
这一变,终于就通了。终于会稽山一声令下,他以破竹之势一举灭吴。飘扬的旌旗明证了变通者的智慧。
三、润色改写式
概念:有些材料与所写作文的语言形式相差甚远,引述入文,就必须加以改写。
材料 虹与桥 虹看到弧形的桥,向她说:“我说大地上的姐妹,我真羡慕你,可怜我自己。你的生命比我长久。”石桥回答:“你那样美,你在人们的记忆里是美的永恒。”引入议论文
例:天上的彩虹转瞬即逝,但在人们的记忆中它的美丽是永不磨灭的,地上的石桥实实在在,飞架沟壑之间,让人们从它身上大踏步前进,人们同样赞美它……
我要学会忍受,学会把伤痛转移,就像珍珠贝一样,重塑自己的伤口,在伤处磨练出一颗又大又亮的珍珠,闪闪发光,照耀自己的人生。
一枚贝壳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将无数的沙粒转化成一粒并不规则的珍珠,雨后的彩虹绽放刹那的美丽却要积聚无数的水汽。如果把这些都看成是一次又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成就了光彩夺目的珍珠和美丽的彩虹。
练习:
材料:大部分人都听说过霸王别姬的故事。刘邦背弃信义,项羽退守到乌江,走投无路,此种情景下,只好自杀。虞姬也殉情自杀。
引入议论性散文
当虞姬横刀,将一朵生命之情绽放成矛尖锋刃的湛蓝。我看到鲜红鲜红的血流过雪白雪白的颈。壮士掩面,乌骓悲鸣。
比比效果
四、情景再现式(想象)
概念:情景再现,即设置情境、场景、人物、情节,或艺术地再现历史人物在某一刻的细腻心理与行为,或诗意地再创造古典诗词意境,或刻画某一著名文学事件等,从而表达自己对生活生命的感受。
实用技巧,类似的写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准感情支点、点燃激情,便于更好的理解文章
感情的相交点是写好这种文章的重点,因此,必须找准彼此之间有无相同或相似之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文章主旨。
2、想象合理、加强细节刻画
对于想象的情节,必须要与当时的事件背景相一致,否则,情节也就成了无本之源。如果是展现人物,一定要对人物进行细致的刻画,突出人物个性。
例如:
月华如练,一轮相思独悬在藏蓝色的夜空,洒下万般愁绪。你身着一袭水绿色的长裙独坐在清冷的光辉下,娟影萧疏,纤纤素手弹奏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万般离愁,空灵而又落寞。茫茫苍穹,凝眸仰望,那广寒宫里的嫦娥独自守着孤寂的岁月,一年又一年,一守就是一千年。
练习:
作文题目:生活中,有许多疑问,有人好问,有人不好问,以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经典素材一:盲人提灯
有一个盲人,晚上出门总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到了,很是奇怪,就问他:“你又看不见,为什么要提着灯笼走路?”那个盲人认真地回答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当然不是为自己照亮道路,而是为了给别人照亮,让他们能看见我,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保护了自己。”
素材启示:为别人着想,帮助别人,其实是在为自己着想,帮助自己。时刻记住这样一句话:把自己当作自己,把别人当作别人,把别人当作自己。
素材运用:
“问”,点亮了生命的灯
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一个荒僻的村落中。漆黑的村道上,络绎的村民们在默默地你来我往。
苦行僧转过一条村巷,看到一团晕黄的灯从巷子的深处静静地亮过来。身旁的一位村民说:“孙瞎子过来了。”
僧人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一般地说他没有白天黑夜的概念,他挑一盏灯笼岂不令人迷惑和可笑?
僧人问道:“敢问施主真是一位盲者吗?”
那挑灯笼的盲人告诉他:“是的,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眼混浊”。
僧人又问:“既然你什么都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
盲者说:“现在是黑夜吧,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世界上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
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您是为别人照明了!”
“不,我是为自己!”盲人淡淡地答道。
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
盲人缓缓地问僧人:“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人碰撞过?”
僧人说:“是的,就在刚才,被两个不留心的人碰撞过”。
盲人听了,就得意地说:“但我就没有,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也更让别人看到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我了”。
苦行僧听了,顿有所悟。
他仰天长叹说:“我奔波天涯海角寻觅我佛,没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哦!人的佛性就像一盏灯,只要我点亮了,即使我看不见佛,但佛会看到我自己的。”
是啊,在生活中有许多疑问,有人好问,有人不好问,苦行僧就在一处不经意的问当中寻找到了自己踏遍千山万水都没找到的东西。是“问”
点亮了那盏生命之灯,既照亮了别人,更照亮了他自己,只有先照亮别人,才能够照亮我们自己。
为别人点燃我们自己的生命之灯吧!这样,在生命的夜色里,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平安和灿烂!
点评:本文以“盲人提灯”这一素材为蓝本,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展现出一幅盲人与僧人对话的情景,通过对话描写,提示出了文章的话题:问。即只有善于问,才能找到点燃生命的那一盏灯,从而提示了文章的主旨。
2006广东卷高考作文题:雕刻心中的天使
一个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刻一块尚未成形的大理石,渐渐地,脑袋、肩膀都露出来了,雕出了一个美丽的天使。一个小女孩看到了,问:你怎么知道天使藏在石头里?雕刻家说:石头里本没有天使,但我是用心在雕刻。请以雕刻心中的天使的为话题,写800字……
经典素材: 阿基米德之死。
公元前212 年,罗马军队进入了叙拉古城。统帅马塞拉斯下了一道命令:“要活捉阿基米德。”在战争失败后,阿基米德对现实采取了学者的超然漠视的态度,专心致力于数学问题的研究。有一天,阿基米德坐在残缺的石墙旁边,正在沙地上画着一个几何图形。一个罗马士兵命令阿基米德离开,他傲慢地做了个手势说:“别把我的圆弄坏了!”罗马士兵勃然大怒,马上用刀一砍,就杀死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素材启示: 一心为科学的人,心里装着的只有科学而没有自己,科学对他来说,就是心中的天使。
素材运用
专心做着几何题的老人(2006年广东考生)
一个老人在自己家中的地上,用石头刻画出一个个几何图案。
邻居家的一个少年慌乱的撞了进来,望见正沉醉在数学世界中的老人,犹豫了一下,还是叫出声来:“老爷爷,敌人已经打到城下了,我们的军队已经抵挡不住了,你还是快点走吧。”老人慈爱地望着少年,说道:“我不会有事的,你还是先走吧。”少年愣住了,老人缓慢而坚定地朝他挥了挥手,又埋头演算起来。
少年探头出门外,街道空荡荡的,全城的百姓几乎都走光了,只能听见乌鸦的叫喊和城门外隐约传来的战斗的声响。少年只得回过头轻声说道:“老爷爷,您保重。”然后轻轻地掩上门,离开了。 老人依然在认真地演算着,他用石块刻画出整齐的几何图案,书写出工整的公式定理。他认真得好像正在雕琢着一件惊世的工艺品。他的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脸上的表情不断地变幻着。他似乎已完全沉浸在数学的世界中,而将其他的一切抛诸脑后。
门外,零星的打斗声也已经消失,只剩下乌鸦不合时宜的聒噪。这座曾经繁荣的城邦似乎变成了一座死城。而他,似乎是这座城里唯一的一个人了。他依然在演算着。不过,他的眉头已经渐渐地舒展开来了,他停下来思考的时间逐渐减少,他书写的时间则越来越多。无尽的灵感正在他的脑中不断地喷涌出来,幻化成公式和公式的组合。
门外,许多杂乱的脚步声由远而近,接着又不断传来门被踹开的声音,这些声音预示着这个城邦正在遭受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
老人依旧在书写着,他似乎已无需经过思考。他平生的智慧与学识已经完全凝聚在他正在书写的证明之中。他这时高兴得就像一个小孩一样,因为他知道,他手上这件完美的工艺品即将完工了。
这时,门突然被踹开了,一个拿着长剑,一身盔甲的士兵闯进了屋里,他恶狠狠地问道:“你在干什么?”
老人没有回答,他在做着最后一步的工作。小心翼翼,一丝不苟,仿佛他就在雕琢着一个他心中的完美的天使。
终于,老人写完了最后一条公式。与此同时,士兵的长刀劈头砍下。
老人是笑着离开人世的,他已经没有遗憾了。他心中的天使,将永远地活下去。
老人是谁——阿基米德。
点评: 情景想象在这篇文章里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首先,小作者给我们虚构(想象)了一个广阔的战争背景,如“百姓几乎走光,只能听见乌鸦的叫喊和战斗的声响”,把战争的气氛营造得颇为紧张而扣人心弦;而阿基米德却只顾埋头于演算,为后文被杀埋下伏笔。然后再通过小男孩的催促把这一情景彰显得极为真实,对人物细节的刻画也极其成功。由此可见,对这一素材的运用,小作者达到了娴熟的地步。
要求:
1、情景再现法的要点是若即若离。
2、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为中心思想服务
五、“人物组装”式
概念:人物组装,即把几个或内容、或性质相同或相似的人物,按照一定的话题组合在一起,使文章显得丰厚而多彩,意蕴绵长。类似的写作形式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中屡见不鲜,因此常常获得阅卷者的青睐。
人物组装式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人物本质上相近或相似
人物之间要有一定的关联,即都与话题有一定的联系,不能游离于话题之外。
二、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这种素材运用的方法是多样化的,有的是运用2-3个人物共同说明一个道理;有的是通过排比共同阐述话题。
实用范例:
作文题:雕刻心中的天使
经典素材: 陶渊明、李白、苏轼
这三个不同时代的人物,我们对之再也熟悉不过了,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和自己独特的个性,要把他们串在一起,必须找到他们的共同:陶渊明看破尘世,以菊自喻,彰显出不嵴的品德;李白,为出世而狂饮,但并不沉溺于世俗之中,不得志时,仰天长笑,与明月为伴;而苏轼,一生不合时宜,一次次的被贬,满腹经纶却不爱重用。于是,踏波逐浪,与山岳相依,抒写自己的情怀。他们在世俗中,保持着自己心中的那份清明,而没有在尘世的中迷失自己的方向。以此相联,就可组成一篇立意高远的文章。当然,你也可以延伸出其他的话题,如意气,人与路……
素材运用 : 菊?月?山(2006年广东考生)
世事缤纷,好坏参半,雕琢出你心中的天使,才能使你在大千世界中不致迷失方向——题记
菊——天使
“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他,“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潜,才华横溢,满腹经纶,本想凭着自己的才华在黑暗中闪现一丝光芒,但是,官场里有太多的勾心斗角,有太多的尔虞我诈,他逐渐迷失了方向,他觉得眼前一片迷雾,终于有一天,他在“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之后,他回到山中,他在心中雕琢出了一束菊,从此把菊作为了心中的天使,让菊熏陶自己受污已久的心灵,他与菊对饮,和菊共眠,他又找回了自己的方向,眼前的道路再次变得清晰。
渊明,雕刻出菊,作为心中的天使,从此,与菊为友,
与菊为伴,终于找回了人生的方向,成就了南山隐士之名。
月——天使
“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原本心中无他事,只抱着“寒窗读书十年苦,只为一朝天下名”的信念,一心梦想着走入宫廷,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他不知道,那酒醉迷金的大门之后隐藏的是黑暗,是污秽,他也迷失了方向,虽有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汤,都不能使他快乐,因为他感觉到迷失了自我。终于,他喊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跳出了那本不属于自己的官场,他在心中雕琢出一轮明月,把明月作为自己的天使,从此,与明月为伴,再次过上了“举杯邀明月,对酒成三人”的游侠生活,他再次找到了自己,找回了人生的方向。
太白,雕琢出月,作为心中的天使,从此,与月共眠,抱月长终,也找回了人生的方向,成就了美酒游侠之美名。
山——天使
“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多么旷达,多么豪迈,他就是苏轼。其实,他也有过迷茫,仕途的不顺,官场的被贬,爱妻的亡去,给他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他也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但苏轼就是苏轼,他在心中雕琢出一座山,作为自己的天使,他感受到了山的博大,山的旷达,他拨开迷雾,再次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离开了纷扰。
东坡,雕琢出山,作为他心中的天使,从此,得到山之旷达,博大,也找回了人生的方向,成就了一代豪放词宗的美名。
先贤们都会雕琢出心中的天使,以保证自己不会迷失方向,朋友们,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让我们也雕琢出心中的天使,把握人生前进的方向吧。
点评:
在高考中,陶渊明、李白、苏轼三人常常被考生用来演绎各种话题,屡试不爽。本文作者觉得其中的奥妙。
作者选取三个人物作为话题话题“雕琢心中的天使”的本体,通过三个小标题“菊——天使”“月——天使”“山——天使”,进行并列式演绎,每一小节都是先叙述后议论,结构清晰明了,共同说明了“通过雕琢出心中的天使,人生才不致于迷失方向”这一主旨,紧紧扣住话题。在每一小节内部,都抓住了三人的共同特点:不与世俗合污。文章语言简练。虽然三个人物是常见的,但是,作者并没有简单的组装,而是按照文章的主旨进行叙述和议论,所以,立意深远。特别是最后一句,联系现实,有振耳发聩之效!
找找特点
“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试想,如果没有王勃开朗阔达的胸襟,哪能有他吟放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六、引诗入文式
伟大的诗人首先是人,是立体的活生生的人。“亘古一男儿”的陆游,既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豪情壮志,也有“莫!莫!莫!”“错!错!错!”的哀婉凄绝;“才人伎俩,真不可测”的辛弃疾,既有“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气冲天,也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清丽婉转;“沉郁顿挫”的杜甫,既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号,也有“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放歌;就连“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闺中女子李清照,也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男儿气概。(浅者偷其字)
母爱是游子临行时的牵手叮咛,是手中的针线,是游子身上的衣衫。游子啊,无论你走到天涯海角,母亲的爱都会紧紧的将你包裹。(中者偷其义)
借用诗句:
孟郊——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当江南的细雨霏霏飘洒,秦淮两岸香拥翠绕,是谁轻舞罗扇扑流萤,黯然伤怀于碧水秋云间的舴艋小舟?当渭城的轻尘沾上衣襟,塞外的羌笛悠悠吹响,又是谁身披蓑笠狂歌大江东去,挑灯醉看吴钩犹利?(深者偷其气)
所用诗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
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的追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坚守高洁傲岸的情操,是其不灭的追求。为了人性的真与美,为了身心的自由,陶渊明舍弃了官场的腐化奢靡,舍弃了所谓的功名利禄,依然归隐田园,南山的野菊年年开放,江河的碧波日夜荡漾,那是一位英雄对虚无的对抗。 带着圣洁去寻梦
王勃的名句来自借鉴
庾信 马射赋 云 :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王勃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马丁·路德·金借鉴了 旧约全书〉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
一切山洼都要填满,大小山岗都要削平,高高低低的要改为平坦,崎岖的要成为平原,耶和华的荣耀必然显现,凡有血气的,必一同看见。 旧约全书

素材加工六式作文 素材加工六式是什么文案:

一、素材加工
素材加工是普遍用得上的写作技能,在写作中,照搬素材的情况是很少的,通常都要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或是表达的需要,将作者已掌握的材料进行加工,使之由原始的素材变成文章中经过加工的题材。而在行文过程中,对素材的加工一般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要围绕题目和中心,二是要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感情。也就是说,对选定的生活现象素材,以及阅读中获得的书面材料,要删除与题目无关的部分,并注入自己的感情倾向。
下面我们先看一个加工前的素材:
记得有一次,在亲戚家吃饭,我觉得糖醋鱼烧得挺好吃的,就随口说了一句:“糖醋鱼挺好吃的,以后要是天天吃就好了。”妈妈听了,很兴奋地对我说:“你要是喜欢,每次回家我都给你做。”第二天,我回学校后,把这件事差不多忘了。过了几个星期后,我回家吃饭,妈妈特地从菜市场买回两条鱼,忙着烧糖醋鱼,即使累得满头大汗也不亦乐乎。
下面是经过加工后的情景:
去年春节,我在姥姥家吃饭。糖醋鱼就摆在我的面前,那种滋味诱惑着我,不知不觉间,我把糖醋鱼消灭光了!等意识到这一点时,我的脸红得像关公一样。母亲打破了尴尬的沉默:“姥姥的手艺实在太高超,你看……”说得姥姥心花怒放。在回家的路上,妈妈悄悄地对我说:“你要是喜欢,每天回家我都给你做。”
从此以后,鱼市场中天天穿梭着母亲忙碌的身影,几乎无一天例外。
有一次,风雨交加,狂风怒吼,母亲又患了感冒,我想今天我的糖醋鱼肯定泡汤了。
晚上回到家中,刚到家门口,门缝中就飘来了那熟悉的、诱人的香味。我真的不想进去,我怕我的眼泪不争气!我真的不想进去,因为我的内疚与自私!我真的不想进去,因为母亲那带着体温的糖醋鱼……
以上素材的加工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艺术真实上下功夫,为买鱼、烧鱼设置场景。二是在细节描写上下了功夫,不但有符合生活真实的对话,而且有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一来,母爱就表现得更加具体真实也更加强烈了。
在对素材引用表达中,为了更好地支持论点,我们还要对素材从语言上精心加工,使看似平淡的素材,熠熠生辉。请对比以下文段:
(1)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虽然是坎坷的,但他坚信他的理想一定能实现,正如他所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2)李白洒脱,不追求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吗?不能。
以上例(2)比例(1)要生动,更具有形象感。其中主要是作者(2)在处理素材时多用描写和想象,从而把相同的材料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理例结合
所谓理例结合,就是在作文中将举例和引用原理或名言相结合,使具体事例和科学原理、名人名言相得益彰,发挥更好的效用。特别是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既讲究理论论据,又讲究事实论据,事实可以直观地再现情景,引用可以借名人之语增强议论的力度,二者的结合是议论文常用的写法。
下面我们先看两个事例:
是爱迪生吧?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准备把蛋下锅煮五分钟,但是他心里想的是一桩发明,竟把表投在锅里,两眼盯着那个蛋。
是牛顿吧?专心做一项实验,忘了吃摆在桌上的一餐饭。有人故意戏弄他,把那一盘菜肴换为一盘吃剩的骨头。他饿极了,走过去吃,看到盘里的骨头叹口气说:“我真糊涂,我已经吃过了。”
这两件事其实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因为心有所旁骛,心不在焉所导致的……
忘不一定是坏事。能主动地彻底地忘,需要上乘的功夫才办得到。人之大患在于有身,能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而一个人只有到达忘我的境界,才能有大作为。
在上面文段中,围绕“健忘”这个主题,作者精心选材,通过“爱迪生”“牛顿”的事例说明“健忘”的含义、范围,之后又引用老子的话说明“忘不一定是坏事”。这些材料都为人们所熟悉,引用恰当有力,典型准确,很有说服力。试想一下,假如只有事例,或者只有引用,有这样好的表达效果吗?
三、组合排比
素材应用中的“组合排比”不是指一般的修辞手法,而是一种运用素材的方法。它也可以称作“多料合用”。这里所说的“多料合用”不是指一般的连续使用甚至堆砌同类材料的做法,而是指将同类材料进行精要的表述,组合在同一段落中,共同说明同一论点。其好处是显得滔滔不绝,材料充实,理直气壮,可以取得良好的修辞效果。在组合时,语言表达要注意精要整齐,排列顺序要合理(比如按时间先后,由远到近,由主到次等)。
例如下面这个例子:
江南,是你心灵栖息的地方。
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这里寻找到了生命的归宿。传奇女子三毛,浪迹天涯几十年,头发上什么风都沾有的她,一来到江南便哭了,像见到了亲切的老祖母,她终于找到了生命中可以停歇心灵的地方。江南巨贾沈万山,历经商场的风风雨雨,最后仍是定居在周庄的水边,不再争名逐利。还有不留名的文人隐士,或许他们也曾想金榜题名,仕途得意。然而日复一日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终于使他们累了,于是他们打点行囊,到了江南,终老于斯。(节选自2006年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栖息江南》)
文中用了三个例子,共同说明江南是心灵栖息的地方。这三个例子都很典型,一个是浪迹天涯的三毛,一个是“历经商场的风风雨雨”的沈万山,一个例子是群体形象,是中国古代曾经“仕途得意”的文人官宦。这些人都把江南作为生命的归宿,就更显出了江南的美好。这当然是单独一个例子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作者将同类素材排比组合,既在观点上加大了力度,丰富了内容,又在语言上显示出了一种气势,表现了一定的文采。这种用材的方法,是经过了作者主观的精选、加工,和那种无视内容的需要与否而堆砌材料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
四、避熟求生
高考大纲关于写作的“发展等级”部分有“材料新鲜”的要求。有些材料,从它诞生的时代看,未必属于新材料,但是由于人们知之不多或用之不多,因而也具有相当的新鲜感。然而事实上,高考作文材料老化是个严重的问题,总是“重复昨天的故事”,特别是喜欢应用历史题材,到古人那里去讨救兵。“李杜文章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作文材料如果老是陈谷子旧芝麻,谁会喜欢呢?“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时代进步一日千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选材也应当与时俱进,用新鲜事物代替旧陈事物,文章才能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性。传统材料当然也可以有,但新鲜的材料一定会给读者意外的惊喜。
有一名同学写以“考验”为话题的作文,他就没有选用杜甫、文天祥、苏武等历史人物的材料,而是将当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云南省保山市公安局副局长明正彬的事例写进了文章:
云南省宝山市公安局副局长明正彬,这个在刀尖上跳舞的人,在缉毒战线的最前沿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经历了无数次铁与血的交响。在毒贩子面前,他吓不怕,买不动,难不倒;毒贩子在他手下,过不去,藏不住,逃不掉。因为有他和他的战友,在考验面前挺得住,站得直,扛得动,所以我们才能享受清新的空气,灿烂的阳光。
这样的事例,贴近现实,时代感强,令人欣喜。
五、对比映衬
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是议论文写作中的两种论证方法。当你确定论点之后,就要用论据来证明你的论点是正确的。对比论证既是一种论证方法,也是一种应用素材的方法。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性质上相反的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能有效地说服读者,使作者的观点鲜明突出。因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比较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了。古人说“无反则正不显”,正反一对比,人们就会更清楚地发现真理,认清事物的本质。
例如这样一段话:贝多芬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跳跃;居里夫妇抛弃了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世界迈出了更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他们的人生轻松徜徉,嗅着人间的芬芳。而别里科夫被世俗束缚在套子里,葛朗台被金钱拖至了死神的身边,他们没有全力轻松地奔跑,最终被卷入世俗的浊流中……(选自高考满分作文《轻松起跑》)
我们面对同一个话题,总能找到正、反两方面的人物素材,运用对比手法将这两种人物放在一起作一个深入的比较,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自然会更加鲜明突出。这种方法可以广泛运用于各种文章的写作。

素材加工六式作文 素材加工六式是什么文案:

1.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反弹琵琶
“反弹琵琶”是逆向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所谓反弹琵琶,就是为了实现某项目标,有意突破常规,通过逆向思维来发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反弹”就是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去阐发新见解。对于一则素材,如果我们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思维,将使我们的作文创造出新境界,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能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让人打开思路,生疑质疑。“反弹琵琶”,是作文创新的重要方法,运用它,可以使文章标新立异,收到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例如: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说“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人说“老大徒伤悲”,我说“老大也不必伤悲”;人说“有志者事竟成”,我说“有志未必成”;人说“开卷有益”,我说“开卷未必有益”。这是从反向立论,把正的反过来说。当然,反的也可以正过来议,例如“异想可以开天”,“弄斧不妨到班门”,“对牛也可弹琴”,“五十步可以笑百步”等。作文时“反弹琵琶”,会使你打开一片新天地,不仅使文章内容丰富有波澜,而且可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使文章新意盎然。
要把“琵琶”反过来弹,关键在于摆脱习惯性思维,敢于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苏轼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事,长期沉浸在一个事物中,长时间受到环境过多的影响,会使人形成习惯性思维的固定模式,从而使人对事物的多元属性和它的本来面目看不清楚。这种模式还经常支配着人们按一定的模式去解决问题,尽管人们有时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或者觉得解决问题的效果并不显著,但因为他觉得这是轻车熟路,所以不思变革。然而,此时如果运用逆向思维,“反弹琵琶”,就会从长期浸染的事物中跳出来,产生“横看成离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从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运用这种技法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所提出的观点要与众不同,发前人之未发,化腐朽为神奇,使人产生新人耳目的感觉。二是所提出的观点要经得起推敲,具有合理性、逻辑性、现实性,能够自圆其说。如果把“反弹”误为“乱弹”,立论偏颇,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贻笑大方,甚至损害文章的思想性。三是并不是所有的素材都可以“反弹”。那些违反科学道理,有悖于人们共识和伤害人们感情的“反弹”,都是不合时宜的。如“螳臂挡车”,贬抑螳螂已成共识,你若想褒扬它,想借此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人们将难以赞同。
同学们,当你写文章按常规思路出现“卡壳”时,此时不妨来个“反弹琵琶”,相信你写出来的文章会新颖独到,更富有个性!
2.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一材多用
写议论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就可以多角度切入:
①金子总会发光的。烛子武是块“金子”,年轻时精力旺盛,才华横溢,但被埋没几十年而黯然失色。到了晚年,国难当头,才被委于重任,出使秦国,挽救了国家的危难。
②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和扶植。千里马就是烛之武,伯乐就是佚之孤。如果没有佚之孤对烛之武的充分了解和极力举荐,烛之武纵有多大才华也没有施展的机会。
③顾全大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烛之武年轻时未被重用,难免产生委屈和不满,但国难当头,他不计个人恩怨,毅然出使秦国。
④责已恕人,宽容待人。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不满,而是深深自责,连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⑤烛之武善于辞令,值得我们学习。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不一样,烛之武的外交辞令委婉曲折,柔中有刚,弦外有音。在今天市场经济大潮中,人际交往大大增加,不善辞令的人,将找不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材可以多用,但首先得有分析的头脑,才可能从同一材料中发现蕴藏着不同的意义。同时,运用材料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应根据不同观点的需要,作一定的取舍,在叙述时要突出和强化与观点相关的地方,其他无关内容可一笔带过。如果我们能做到一材多用,那么一则材料可论证几个不同的观点,可说明几个不同的问题,那么同学们头脑中库存的材料就会成倍增加,又何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呢?
就拿当前的金融危机来说,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正在一步步演化和扩大为一场全球金融危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不受影响。这个材料,我们就可以从以下多个角度运用:①危机与机遇共存;②面对危机人们有不同心态,不同心态必将决定不同的命运,人如此,国家亦亦然;③合作共赢:这是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要渡过危机,只有依靠各国的共同努力,团结合作。此外,还可以有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等不同立意。
3.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旧例翻新
在一些经典名著中,有一些众所周知的人物和故事,我国也有大量的古代寓言故事。这些材料常常频繁地出入于高考考生的笔下,成为高考作文素材中的“大众情人”。这些被人们习用的素材,由于与阅卷教师见面机会太多,就会产生审美疲劳。如果把这些内容巧妙地化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并赋予新意,就能化腐朽为神奇。这种“旧例新用”的方法,又叫做“旧瓶装新酒”。近年来的高考优秀作文这样做的很多,例如2000年的《三个和尚新传》、2001年的《阿Q新传》、2003年的《魏延的控诉》、2006年的《“草船借箭”三解》等。
所谓旧例,就是指旧材料、老材料。不但是指那些古代的、近代的历时已久的人物和故事,而且是指那些经常出现在一般文章和高考作文之中,长期以来被人们广泛运用的素材。或是因为众人皆知,太“熟”太“俗”;或是故事简单,内容单薄;或是千人一面,彼此雷同;或是缺乏个性,无趣无味。这些素材包括课本(主要是语文课本)中的人物或事例,也包括课外阅读中的经典作品和大众读物,还包括影视中接触到的人物或事例(如感动中国人物等)。一般而言,这类素材属于“经典”,但同时属于习见类,如果运用不好,将很难达到独特、新鲜的表达效果。高考作文中如果频频使用这些旧例,就有可能造成表达上的“似曾相识”和主题上的陈旧感。材料老化,是高考作文中一个普遍弊病。从根本上说,考生应当选取新鲜材料,包括从时间上看是新近发生的事情,从空间上看是身边发生的事情,这些对于读者来说都是新鲜的材料。但是,当我们找不到新鲜材料时,对旧有素材进行改造,也不失为一种“避熟就新”的途径。
旧材翻新,最重要的是从角度上出新。我们可以从历史上言之成理的“翻案文章”中得到启发,并作为我们翻新的榜样。如唐代诗人罗隐的《西施咏》:“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诗作一反古人“女人是祸水”的陈腐观点,历史地客观地分析了家国兴亡的原因,堪称“翻案之作”的典范。当学生明了事理之后,即可进一步对世上万事万物进行多角度审视。如写橡皮“一心盯着别人的错误,却浪费了自己的青春”,是批评橡皮狭隘;而写橡皮“为了帮助别人改正错误,不惜耗尽自己的生命”,则是赞颂橡皮无私奉献。此类多角度审视,则是旧材料翻新。
运用旧例翻新法有它特殊的好处。至少有两大优点:一是旧例很多,便于我们从容选择;二是旧例人们耳熟能详,易于接受,同时,经过改造后的旧例又融进了独特个性和创造精神,给人以新鲜感,能闪现作者的智慧。
4.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理例结合
所谓理例结合,就是在作文中将举例和引用原理或名言相结合,使具体事例和科学原理、名人名言相得益彰,发挥更好的效用。特别是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既讲究理论论据,又讲究事实论据,事实可以直观地再现情景,引用可以借名人之语增强议论的力度,二者的结合是议论文常用的写法。
下面是以“健忘”为话题的作文片段:
是爱迪生吧?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准备把蛋下锅煮五分钟,但是他心里想的是一桩发明,竟把表投在锅里,两眼盯着那个蛋。
是牛顿吧?专心做一项实验,忘了吃摆在桌上的一餐饭。有人故意戏弄他,把那一盘菜肴换为一盘吃剩的骨头。他饿极了,走过去吃,看到盘里的骨头叹口气说:“我真胡涂,我已经吃过了。”
这两件事其实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因为心有所旁鹜,心不在焉而已……
忘不一定是坏事。能主动地彻底地忘,需要上乘的功夫才办得到。孔子家语:“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闻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诸?’孔子曰:‘此犹未甚者也,甚者乃忘其身’。”徙而忘其妻,不足为训,但是忘其身则颇有道行。人之大患在于有身,能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而一个人只有到达忘我的境界,才能有大作为。
在上面文段中,围绕“健忘”这个主题,作者精心选材,通过“爱迪生”“牛顿”的事例说明“健忘”的涵义、范围,之后又引用孔子的话说明“忘不一定是坏事”。这些材料都为人们所熟悉,引用恰当有力,典型准确,很有说服力。试想一下,假如只有事例,或者只有引用,有这样好的表达效果吗?
再比如河南考生的一篇题为《以人为鉴知得失》的高考作文,其中心是不要过于相信自己,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作者既引用了“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的俗话,又引用了毛泽东关于群众路线的言论,同时又引用了典型的事例:一是讲三峡工程的决策者,面对记者说了一句朴实而深刻的话:“对三峡建设来说,最有价值的是反对者的意见。”二是讲国外很多企业家,为了让员工畅所欲言,经常组织一些“漫谈会”,鼓励大家“胡说”,从中寻找思维的火花。他们规定,不管是谁提出想法,不管提出的想法有多么可笑,大家都必须鼓掌欢迎,并齐喊“很好,很好”。显然,这比光引用,或光举例,效果要好得多。
当然,如果是写议论文,不只是要运用引证和例证两种方法,还要善于运用喻证、对比、类比等多种论证方法。
5.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素材加工
素材加工是普遍用得上的写作技能,在写作中,照搬素材的情况是很少的,通常都要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或是表达的需要,将作者已掌握的材料进行加工,使之由原始的素材变成文章中经过加工的题材。而在行文过程中,对素材的加工一般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要围绕题目和中心,二是要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感情。也就是说,对选定的生活现象素材,以及阅读中获得的书面材料,要删除与题目无关的部分,并注入自己的感情倾向。
下面我们先看一个加工前的素材:
记得有一次,在亲戚家吃饭,我觉得糖醋鱼烧得停好吃的,就随口说了一句,“糖醋鱼挺好吃的,以后要是天天吃就好了。”妈妈听了,很兴奋地对我说:“你要是喜欢,每次回家我都给你做。”第二天,我回学校后,把这件事差不多忘了。过了几个星期后,我回家吃饭,妈妈特地从菜市场买回两条鱼,忙着烧糖醋鱼,即使累得满头大汗也不亦乐乎。
这应该说这是一个很不错的素材,它写出了妈妈的爱。妈妈为我买鱼、烧鱼,但比较普通,比较简单,因为这些话都是通过作者的口直接说出来。缺少生活的细节,也就缺乏艺术感染力。读者可以相信妈妈是爱孩子的,但是并不能受到感动。
下面是经过加工后的情景:
去年春节,我在姥姥家吃饭。糖醋鱼就摆在我的面前,那种滋味诱惑着我,不知不觉间,我把糖醋鱼消灭光了!等到意识到这一点时,我的脸红得像关公一样。母亲打破了尴尬的沉默:“姥姥的手艺实在太高超,你看……”说得姥姥心花怒放。在回家的路上,妈妈悄悄地对我说:“你要是喜欢,每次回家我都给你做。”
从此以后,鱼市场中天天穿梭着母亲忙碌的身影,几乎无一天例外。
有一次,风雨交加,狂风怒吼,母亲又患了感冒,我想今天我的糖醋鱼肯定泡汤了。
晚上回到家中,刚到家门口,门缝中就飘来了那熟悉的、诱人的的香味。我真的不想进去,我怕我的眼泪不争气!我真的不想进去,因为我的内疚与自私!我真的不想进去,因为母亲那带着体温的糖醋鱼……
以上素材的加工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艺术真实上下功夫,为买鱼、烧鱼设置场景。二是在细节描写上下了工夫,不但有符合生活真实的对话,而且有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一来,母爱就表现得更加具体真实也更加强烈了。
在对素材引用表达中,为了更好地支持论点,我们还要对素材从语言上精心加工,使看似平淡的素材,熠熠生辉。请对比以下文段。
(1)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虽然是坎坷的,但他坚信他的理想一定能实现,正如他所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2)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吗?不能。
以上例(2)比例(1)要生动,更具有形象感。其中主要是作者(2)在处理素材时多用描写和想象,从而把相同的材料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6.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组合排比
素材应用中的“组合排比”不是指一般的修辞手法,而是一种运用素材的方法。它也可以称做“多料合用”。这里所说的“多料合用”不是指一般的连续使用甚至堆砌同类材料的做法,而是指将同类材料进行精要的表述,组合在同一段落中,共同说明同一论点。其好处是显得滔滔不绝,材料充实,理直气壮,可以取得良好的修辞效果。在组合时,语言表达要注意精要整齐,排列顺序要合理(比如按时间先后,由远到近,由主到次等)。
例如下面这个例子:
江南,是你心灵栖息的地方
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这里寻找到了生命的归宿。传奇女子三毛,浪迹天涯几十年,头发上沾的什么风都有的她,一来到江南便哭了,像见到了亲切的老祖母,她终于找到了生命中可以停歇心灵的地方。江南巨贾沈万山,历经商场的风风雨雨,最后仍是定居在周庄的水边,不再争名逐利。还有不留名的文人隐士,或许他们也曾想金榜题名,仕途得意。然后日复一日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终于使他们累了,于是他们打点行囊。到了江南,终老于斯。(节选自2006年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栖息江南》)
文中用了三个例子,共同说明江南是心灵栖息的地方。这三个例子都很典型,一个是浪迹天涯的三毛,一个是“历经商场的风风雨雨”的沈万山,一个例子是群体形象,是中国古代曾经“仕途得意”的文人官宦。这些人都把江南作为生命的归宿,就更显出了江南的美好。这当然是单独一个例子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再看一个例子:
读书人是要有点意气。或者说,书生意气本来就是指读书人身上透露出来的那种气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读书人追求知识以至完全摒弃一切杂念的意气;“身无分文,心忧天下”,是读书人踌躇满志、豪情万丈的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读书人高洁孤愤、藐视权贵的意气。(2006年高考湖北卷满分作文)
这段文字的中心就是第一句话。作者用了三个例子,组成排比,引用不同的名言、诗词阐述书生意气,分别表现了读书人的专心、忧心和雄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读书人的意气。当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这且不谈,这里要说的是,作者将同类素材排比组合,既在观点上加大了力度,丰富了内容,又在语言上显示出了一种气势,表现了一定的文采。这种用材的方法,是经过了作者主观的精选、加工,和那种无视内容的需要与否而堆砌材料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
7.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避熟求生
高考大纲关于写作的“发展等级”部分有“材料新鲜”的要求。材料新鲜,是指材料能够反映时代精神,能给人以新鲜感。有些材料,从它诞生的时代看,未必属于新材料,但是由于人们知之不多或用之不多,因而也具有相当的新鲜感。然而事实上,高考作文材料老化是个严重的问题,总是“重复昨天的故事”,特别是喜欢应用历史题材,到古人那里去讨救兵。“李杜文章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作文材料如果老是陈谷子旧芝麻,谁会喜欢呢?“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时代进步一日千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选材也应当与时俱进,用当新事物代替旧陈事物,文章才能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性。传统材料当然也可以有,但新鲜的材料一定会给读者意外的惊喜。
在写作构思时要注意:有些材料人人皆知,当同学们就同一题目写作文时,许多人往往会不约而同地想到这些材料。用雷同的材料写出来的文章往往千人一面,缺少个性。因此选材时要尽量避开人们容易想到的材料,尽量选取别人不容易或不能够想到的材料。材料新颖独特,文章才能引人入胜。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观察是作文素材最直接的来源,新颖的材料来自学生对生活独特的观察和感受。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总能引发我们思考,值得我们品味。从不同的事物中发现其共性,从同样的东西中发现其个性,选材方能避熟就生。生活因为有了许多的不可而显得丰富多彩,也因为有了许多的创新才充满美丽和期待。
同时,材料也来自学生对阅读的独特思考。“腹有诗书气自华”,文章是否有思想个性,以学生阅读和阅历的多少为前提。阅读的范围广,积累的材料多,学生的选材才能呈现多样化。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浅,见闻不广,必须通过阅读弥补观察的不足。阅读积累中,不是用概念化、公式化的思维方式对既有思想的作被动的接纳与传递,而是用独立的思维品质,博采众长,通过对材料压缩整合,孕育新鲜的思想,渗透作者的个人倾向。
中学生虽然阅历不深,但是我们自己的生活仍然是写作素材的一个富矿。我们很多考生没有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没有挖掘自己的生活这个“富矿”,而自己亲历的生活往往能够给文章增加“份量”,添加个性化的魅力。这里抄录浙江满分作文《教师手记》中的一段文字:“我忽然记起自己孩提时的那个黄昏,当父亲厉声质问是谁拿走了他放在桌上的零钱时,弟弟狡黠地指着我的口袋,然后一溜烟地跑掉了。我有些惊讶,却被父亲狠狠的一巴掌甩得火辣辣的生疼。是的,父亲一向是疼爱弟弟的,虽然我知道那钱已成了零食进了弟弟的肚子,可是有些既定的情感,是永远理性不了的。”这段文章用自己的生活经历,恰到好处地扣住“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而且事因亲历而生动,情因亲感而真挚,理因亲悟而深刻,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有一名同学写以“考验”为话题的作文,他就没有选用杜甫、文天祥、苏武等历史人物的材料,而是将当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云南省宝山市公安局副局长明正彬的事例写进了文章:
云南省宝山市公安局副局长明正彬,这个在刀尖上跳舞的人,在缉毒战线的最前沿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经历了无数次铁与血的交响。在毒贩子面前,他吓不怕,买不动,难不倒;毒贩子在他手下,过不去,藏不住,逃不掉。因为有他和他的战友,在考验面前挺得住,站得直,扛得动,所以我们才能享受清新的空气,灿烂的阳光。
这样的事例,贴近现实,时代感强,令人欣喜。
注意扩大视野,多读书报,多关心时事,特别是关注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的热点问题。平时应观看“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实话实说”、“今日说法”、“共同关注”等电视节目,阅读《中学生时事报》、《南方周末》等报刊,开展时事讨论,都是积累鲜活材料的好途径。如2000年高考满分作文《20世纪你美吗》,在谈到20世纪“有美丽、有悲怆、有璀璨、有痛苦,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一论点时,作者将生活中正在发生的热点、焦点事件纳入视野,注入笔端,如即将举行的以巴首脑会晤、久拖未决的菲律宾人质危机、电子邮件(伊妹儿)的出现等等。如此鲜活的材料充实文章,自然会博得阅卷老师的亲睐而冠压群芳。
8.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对比映衬
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是议论文写作中的两种论证方法。当你确定论点之后,就要用论据来证明你的论点是正确的。例如,你的论点是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你举的例子是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奋战到最后一局,谁也没有放弃,坚持到底,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就是正面论证。如果你用一些人半途而废最终没有成功的例子,就是反面论证。如果你将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结合起来,就构成正反对比论证,简称对比论证。因此,对比论证既是一种论证方法,也是一种应用素材的方法。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性质上相反的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能有效地说服读者,使作者的观点鲜明突出。因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比较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了。古人说:“无反则正不显”,即没有反面事物的映衬,正面事物中蕴含的道理就不那么明白。正反一对比,人们就会更清楚地发现真理,认清事物的本质。
古人说:“文有法,不拘成法”,运用对比分析,可以先反后正,先正后反或正反交叉使用,这是没有定法的。关键的问题是找准对比的着眼点,看看从哪一个或哪几个方面进行比较才能把问题分析透彻,达到预定的写作目的。
例如这一段话:“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顾炎武不做清朝的高官,……古今有志气、有骨气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禄为荣,膝下有节,自强不息。他们的高尚品质永远为后世传诵。相反,那些曾荣耀一时、富贵一生的人,现在却早已被时间的长河冲刷得无影无踪了。”它除了运用举例论证法之外,还运用了对比法。通过正反对比使论证更加周密,是非曲直更加明确,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对比论证方式的运用范围很广,因为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很多,中与外、古与今、大与小、强与弱等,都适合于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和阐明两者的差异可对立之后,是非昭然。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两类事物之间的比较,还可以是同一事物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进行横向比较,也可以进行纵向比较。

素材加工六式作文 素材加工六式是什么文案:

陈丹青说:“我所迷恋的是木心以及他这代人的语言方式,通透、温厚、泼辣,大道理讲得具体生动,没有学术腔。”木心自己裁剪制作衬衫,设计皮鞋,烧一手好菜,布置家居更是拿手好戏,点石成金。陈丹青说他平时特别喜欢看木心不慌不忙地一道道工序做菜的样子。他感叹道,这样无处不在的启发,根本无法效仿,因为渗透着人格。


结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素材加工六式》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素材加工六式》优秀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写《素材加工六式》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