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年作文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年度总结文案

2019-03-12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25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年作文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年度总结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年作文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年度总结文案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年作文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年度总结文案: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不仅担负着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重担,更加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接班人。我们更应该“中国梦”为我们的人生目标,而不应该局限于自己的梦想。在当代大学生中,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的部分分离,加上个人心理的主观排斥,导致了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在目前社会社会状况下,靠个人改变目前的状况是无法完成的,我们必须依靠学校和社会,尽快融入社会,合理的将自己所学用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够更好的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中国社科院蓝皮书分析指出,继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700万之后,2015年的毕业生人数持续突破700万,并超过去年的727万达到749万之多!目前中国待业大学生数量众多,并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中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的就业率(87.7%)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69.5%),这意味着将要有将有数十万大学生面临失业,目前在国家众多政策支持下,估计在2015年失业大学生也将不少,这个庞大的数字意味着社会上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严峻形势。
二、高校教育与社会所需对比
根据大学生学校、专业不同,可能就业率会有不同,但是在目前大学生就业普遍难的前提下,不仅仅是个别专业就业难,所以我们应当全面地看待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在大学的学习中,我们虽主要学习的基本课程和本专业的课程,但我在暑假一个月的暑期实习中,也渐渐发现课堂上学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很难很好的用于实践中。不仅如此,在实习中,我认识一个刚毕业的学长,他在单位工作一年了,从和他的聊天中,我得知虽然说法律专业相对来说专业较为对口,但实际上,当你真正离开学校,参加工作时,你会发现学习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是在大三就过了司法考试的学长,到目前我仍然看到他的书桌前堆积的诸多法律书籍,所以目前并只是不是学校教育出现问题,个人也有部分问题值得探讨。在实习单位上,他们需要的不只是专业知识,也需要其他各项综合技能,比如普通话、计算机、人际交流能力等,这些都是你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自己进入社会,了解社会所需,并在有限的时间中,学习社会必要技能,这样以后我们才能更好的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在本次实习中,我参与了一个案例讨论,主要是讲10几年前的法院判决未实施,现当事人要求法院强制执行。案情大致如下A与B是生意关系,A欠B几万元人民币,但A有货款为证,证明自己没有得到产品卖出的钱,这个案子在我看来,A理所应当付给B所欠款,但是在检察长仔细分析,直接说出A、B之间是否存在职务行为,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的部分分离。
三、单位对大学生要求
在本次我实习的单位中,尽管其中大部分人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只是较多,但是在此单位中,依然存在对应聘者要求过高,比如对一个检察员助理就要求大学本科学位,其实助理主要做的是整理文件,打扫卫生等杂活,并不需要过高的学位,造成了部分人才资源的浪费。
四、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剖析
一些研究表明,有一些高校毕业生宁可成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中西部城市和基层就业。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希望成为公务员或者在国有企业就业,更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①而且现象表明有意愿的大学生在基层工作时间也不长。对创新创业并没有多大兴趣,导致就业方式单一,待业人员不断增加。
(一)考虑去基层人数增多。在今年中国社科院的调查中,明确表示不愿意去基层等艰苦岗位求职的比例进一步下降,只占16.5%,“愿意”去的为31.6%;“可以考虑”的比例为51.8%,相比去年“可以考虑”的比例上升了将近13个百分点。②
尽管考虑去基层的人员在不断增加,但是实际在岗位上坚持下去的人数毕竟是少数,在基层呆不下去了。有将进入失业大学生行业,整个社会待业大学生人数依旧较高。
(二)对工作要求仍较高,缺乏创新。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眼光较高,难以进入企业基层,就算进入基层也无法长久呆下去。面对脏活、累活仍然无法切实的去做。中国大学生普遍缺少敢于创新的精神。中科院风雪中提到,我国毕业生真正创业者不足2%,“对比去年的数据,今年求职者表示想创业和考研的人数比例都有所上升,而选择直接工作就业的比例有所下降。”在毕业生创业上,熊汉忠表示,连续几年的调查发现,每年有创业意愿的人群比例都在20%上下,但实际上大学生毕业后每年真正走向创业的人群比例还不足2%,两者差距巨大。③
五、个人、学校、社会结合,共同解决大学生就业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形势严峻,不是从一个方面努力就能改变的,需要我们整合各部分,共同努力。以学校为媒介,将个人与社会良好的结合起来,更害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个人:端正态度,多去实践。我们很多青年人在就业无门,创业无经费,要保持平常心,大学生要尽早到社会上去实习,实习期间多参与实践,多问,从“学生”扮演过渡到“企业职员”,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要再做不理性的经济牺牲者。自己要好好结合社会特点与形势,结合自己的特点与优势,走好自己的就业之路,走好自己的创业之路,为尽早拥有第一桶金而理性投资、而努力奋斗!
(二)高校;教学与实践更紧密的相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鼓励大学生更早参与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更快适应学校到社会这一过程的转变。在学生心理素质上,鼓励、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到城乡基层、到中西部地区持续就业,缓解就业压力。
(三)企业:合理设置门槛,充分利用人才。一些企业埋怨大学没有培养出对口的人才,在招聘员工时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的提高,一味的追求高学历。本来只需要专科生就能完成的工作一定要本科生做,提高了入职的门槛,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因此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难度。同时,企业应该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不能希望每次引进的人才都能立马发挥作用,这对应届毕业大学生来讲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必须对他们加强培训,分担学校的教育压力。
结语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年作文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年度总结文案: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昨天(25日),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发布了XX年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对全国11所普通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截至7月底,毕业生就业率(“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达62.07%;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明显。
据介绍,该所已连续两年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去年不同,今年将毕业的研究生和大专生也列入调查对象。
男女生就业差距在缩小
【调查】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52.14%,女性毕业生的比例为46.62%,两者相差不到6个百分点,相比去年14个百分点的差距有所缩小。此外,两者对于可接受的工资起点也很一致,都主要集中在1000元—3000元。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认为,随着政府在消除就业歧视和实现平等就业方面政策导向性的增强,性别差异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影响尽管依旧存在,但程度已大为减轻。此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和女大学生比例增加有关。
研究生就业优势不突出
【调查】大专毕业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49.16%,本科毕业生为65.52%,硕士研究生为66.66%。大专毕业生和本科生中分别有61.93%和60.14%的受访者将预期薪酬定位在1000元—XX元,仅有19.77%和25.31%的调查对象将XX元—3000元作为自己的薪酬预期;而硕士研究生中的大多数将可接受工资起点定位于XX元—3000元,为54.12%。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发现,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虽然有来自人才市场的压力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不恰当使用,但更多的是与当前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培养特色不明显、可替代性较强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高学历人才抢占低学历人才就业岗位的现象,实质上凸现的是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问题。
大学生对政策知晓率低
【调查】在涉及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时,有21.62%的学生将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视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但是大学生却往往对政策的知晓率非常低,例如,在被问及学生对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的了解程度时,分别有11.18%和51.62%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和“不太了解”。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认为,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待提高。
表达能力欠缺成求职难题
【调查】有24.93%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而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另有17.26%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对这些能力进行分解发现,求职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自我表达能力欠缺,比例高达40.23%,比去年的调查数据高出近5个百分点,其次分别是外语能力、专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认为,虽然大学生已开始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但个人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建议大学生从基本做起,累积实力,在不断开拓创新中增长才干。
大学盲目求全无助就业
【调查】在学校的分类考察中,专业性较强的学校整体就业状况要普遍强于综合性院校,如中国计量学院的就业率达到了85.89%,高出一般性综合院校20%左右。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发现,单个的高校经常陷入类型定位混乱和层次定位混乱的双重困境。类型定位混乱,主要表现为综合性院校与专业性院校之间相比,分别不明显,特色不鲜明。从所调查的11所高校来看,尽管其学校名称有很显著的学科特色,但在专业设置方面却严重趋同,基本上都设置了经济学、文学、法学和管理学专业。层次定位的混乱,主要表现为综合性大学、本专科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之间的分工不清,互相串岗。在学校总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大学盲目求全必然会影响和分散优质的教育资源,也不利于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年作文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年度总结文案: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目前,我国毕业生就业已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统配”和“包当干部”,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实践证明,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市场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拓宽了职业选择面,使大学生求职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学生增加的同时,其就业困难已是我们现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原因分析
(一)社会方面
1.高校扩招影响
2008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
大学生就业日益走向“买方市场”,大学毕业生同层次间挤占岗位的效应仍将呈增强趋势。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时代走向“大众化教育”时代,大学生就业也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同层次、专业相似但来自不同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同质竞争,导致研究生不断挤占本科生岗位、本科生挤占专科生岗位。
2.经济过渡时期
我国仍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使大学生就业难,全社会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一是地理不平衡性。中国地域广阔、人口聚集不均、地区各种因素差异明显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形成,长短线专业的矛盾一时难以根本解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
大学教育发展比较缓慢,从专业的设置、教材的更新、师资的培训,到对学生培养的模式,远远没有跟上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二)学校方面
1.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特别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由于很多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而是立足于学校师资条件,在高校招生和专业设置上不是以社会需求为本,不是以学生就业和发展为本,结果导致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大量的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学以致用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却是用人单位招不到适合的专业人才。
2.缺乏正确合理的职业规划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确定实施方案。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激发大学生自身内部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地完善自己。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心理测评等方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等有清楚的了解,还需要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这可以帮助大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结合社会实际,以便给学生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三)个人方面
1.择业预期的落差
相当比例大学毕业生的择业预期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存在巨大落差,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内因。很多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仍然停留在不切实际的旧思维中,跟不上现实环境的变化,导致毕业生择业预期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错位现象普遍存在。由于这种不恰当的自我定位,使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出现了“就业不难择业难”的普遍现象,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宁愿待业也不愿“屈就”。
2.就业主体意识和职业发展规划意识缺乏
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和职业发展规划意识缺乏是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又一个重要内因。由于缺乏这两种意识,许多大学生上大学后失去了目标与追求,缺乏个人学习和发展的动力,不能结合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对大学生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就业求职时个人综合素质、专业实践能力、学习成绩、岗位资格要求等方面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造成就业困难。
3.自我能力的欠缺,
大部分用人单位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学历毕业生不用的状况,现在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有资料表明,一些高级技工的薪水甚至可以超过研究生。可见,用人单位更多的是从实际需要出发来选择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其招聘行为的理性化程度大大提高。而这样一种环境,无疑将给专科生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他们当中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将来会加入“未来的高级技师”这一行列。
二、对策探究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充分发挥政府就业方面的职能外,我们更要注重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素质的提高。
1.学校教育
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应力求合理配置。教育改革任重道远,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并对市场进行有效引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各层次人才。
要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并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和支持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开展毕业生求职技能培训,为在校学生提供多种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还要建立全员及全程的就业指导工作,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并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2.增强自身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
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大学生择业的过程中,素质高、能力强的大学生最有可能被录用。在校大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以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
同时大学生要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就业形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要树立创业观念、竞争就业观念、灵活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等新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把找工作和干事业结合起来,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总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应各个方面共同努力。要通过制度建设将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家长和学生都动员起来,确保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信息得到及时全面的收集整理、发布、传播和利用,在信息的指导下逐步实现供需平衡和供需衔接,并使学生得到职业规划的指导、培训和服务,从而提高择业的成功率。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年作文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年度总结文案: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迅猛发展,高等教育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大学生不再是等着国家分配的稀缺资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毕业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每年都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
在金融危机下的2009年,我国近611万的大学生面临就业,比上年增加50多万人。2008年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管制逐渐强化的一年,一些重大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基本形势。今年的就业形势稍有好转,但毕业生数量迅猛增加,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也存在偏差,扎堆现象严重,流向不合理,国家、社会、高校、毕业生个人还依然存在严重的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要找到根本症结,从高等教育的课程及学科要求、社会需求导向、政府扶持政策可行性、大学生自身等方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高校扩招与社会需求量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迅猛增加,短期内大学生供过于求。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很多行业的效率提高,已经淘汰了单一的产业链条,必然引起劳动力的短期过剩。因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新兴职业也不能满足毕业生数量上涨的要求,相当一部分企业所需的人才与学校所培养的毕业生不对口,从而不能实现高校毕业生最大限度的择业。高校越是盲目扩招,和社会需求的矛盾越发明显,就业市场就会进一步恶化,引起恶性循环,没有考虑社会、行业的用人要求,没有把社会需求导向落实到实际学习专业中去,对于学科本身的传承也是无益处的,学生学不到有利于就业的知识和技能,用人单位又盲目提高学历标准,把一些与用人工种无关的条件硬性加入到用人标准中,忽略效率与回报,培养与需求两张皮,最终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
2、大学生价值观念与就业观念的偏差
高校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对这一矛盾尤其深有体会。商品社会中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体系受到冲击,不重视知识的积累,理论功底较差又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总有就业就是靠家长人脉关系的思想。有的大学生满脑子的金钱利益社会观,有的大学生盲目跟潮,有的大学生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择业,还有的不能根据实际就业情况进行调整,这大大削弱了大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职业歧视,高估自己,扎堆公务员、国企,而未能及时预知自己的正确位置,致使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与自己擦肩而过。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太悬殊,自身的定位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必然会引起就业的困难。
3、心理问题
自立与依赖心理并存。多数就业有困难的大学生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就业问题,依靠自己去拼去闯,一是锻炼了能力,增长了见识;二是得到了面试考核的经验;三是通过自身努力得到的工作岗位,心理上很坦然,也加倍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但现实情况是,毕业生毕竟处在进入社会生活的边缘,还不能完全融入就业市场之中去,而且多数大学生本身自立意识较为淡薄,对学校、教师及父母仍然存在较重的依赖心理。有的毕业生不能也不愿吃苦,意志薄弱,缺乏自强自立的进取精神,没有明确目标,缺乏与困难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也没有克服困难的行动,他们认为既然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那就一定会有人管的心态,指望学校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或从政府、社会甚至亲戚朋友那里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这种自立与依赖心理的并存,也常常使这群大学生心里充满矛盾。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
国家和高校都在研究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途径和方法。作为教育的提供者,大学生的“生产者”,高校在就业工作中大有可为。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是高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就业中的引导及督促作用,也是衡量学校工作的重要标尺。辅导员要立足实际、发掘潜力、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打好大学生就业这个硬仗。近年来,随着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视程度的逐步提高,在各类高校中,已经形成了一批活跃在学生群体当中,知识素质较高,综合能力过硬的辅导员队伍,在学校事务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应充分认识到辅导员工作职责与角色的特殊性,让其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辅导员大多由年轻教师担任,年龄、知识背景、生活阅历等方面和大学生比较接近,先天有与学生沟通交流的便利条件,加之辅导员也是刚刚经历过求职的过来人,更利于成为学生求职方法与技巧的指导者,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言传身教,成为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心理压力、困惑的疏导者,可在帮助学生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健全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制度,加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目前,就业部门的指导工作成效不明显,究其根本还是学习机制不健全,还没有制度化,应当对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及思想政治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的专题讲座,并定期进行就业指导相关培训,鼓励一部分辅导员考取职业指导资格证书,认真地在实践工作中进行理论学习,补充辅导员在就业指导时的不足。另外,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和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由学校、人才市场举办招聘会等方式获得信息,信息渠道比较窄。高校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因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缺少优质的就业指导教材,宣传较少等原因,并不能与学生建立较好的服务联系。相比之下,辅导员反而更容易与学生建立服务联系,利用辅导员管理平台,提高辅导员的就业指导水平,给大学生带来专业、系统的就业指导教育,帮助他们积极、健康、有计划的就业,创造性地开展就业服务工作,无疑可以提高日常就业服务的工作效率,提高就业水平。调整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思想观念,正确择业,顺利就业。
四、结语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加上我国毕业生人数增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很大压力,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走访高校,提出高校应把毕业生就业作为重点问题来抓。但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与办法还在探索和实践中,政府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是件好事,但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国家重点帮扶及开展义务兵役、鼓励重大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吸纳毕业生、鼓励毕业生下基层制度、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等多种形式来
促进就业。高校更应积极实施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建立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机制,使辅导员真正成为学生职业规划的参谋者、大学生求职能力的培养者、求职技巧的指导者。


结语: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年》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写《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年》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年》优秀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