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作文 文案

2019-03-12 高考作文 类别:议论文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作文 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作文  文案

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作文 文案:

议论文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议论文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其实就是考察你平时的阅读积累。试问:你记忆的仓库里积累了多少东西呢?)
一、爱国
(一)事实论据
文天祥宁死不屈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杨靖宇献身抗日
民族抗日英雄杨靖宇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顽强战斗,弹尽粮绝,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壮烈牺牲。
科学家华罗庚献身祖国
着名数学家华罗庚拒绝美国优厚聘请,毅然回国,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此外,还有着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生物学家童第周、核物理学家钱学森……他们个个都满怀爱国之志,为国家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道理论据
1、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白马篇》
二、立志
(一)事实论据
1、宋朝文学家苏洵27岁开始发愤,立志就读,昼夜不息,结果大器晚成,终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明代画家王冕,少年时,立志要把荷花佳景惟妙惟肖地画出来。他不分昼夜地绘画,立志不移,后来成为当时着名的画家。
3、越王勾践被吴军打败,忍受奇耻大辱,给吴王夫差当奴仆。三年后,他被释放回国,立志洗雪国耻。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打败了吴国。
4、鲁迅弃医学文:鲁迅为改变国民愚昧思想毅然弃医学文,终于成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5、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二)道理论据
1、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2、鸟贵有翼,人贵有志。中国谚语
3、立志无恒,终身无成。中国谚语
4、有志者事竟成。范晔《后汉书》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二、拼搏
(一)事实论据
1、贝多芬拼搏成长:大作曲家贝多芬双耳失聪,顽强拼搏,创作出《命运交响曲》等世界名曲。
2、司马迁写《史记》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
(二)道理论据
1、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容国团
三、勤奋
(一)事实论据
1、王羲之:王羲之东晋有名的书法家。他每天坚持练字,日复一日,竟将整口池塘的水染成了黑色,像墨一般。于是人们把这口池塘叫作“墨池”,也叫“洗砚池”、“洗笔池”。
2、达·芬奇: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期勤奋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3、司马迁:从42岁时开始写《史记》,到60岁完成,历时18年。如果把他20岁后收集史料、实地采访等工作加在一起,这部《史记》花费了他整整40年时间。
4、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他为了发明电灯,阅读了大量资料,光笔记就有四万多页。他试验过几千种物质,做了几万次实验,才发明电灯。
(二)道理论据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
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3、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徐特立
4、“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了工作上的。”——鲁迅
四、毅力
(一)事实论据
1、张海迪砺志成才:张海迪自幼患有高位截瘫,几次濒临死亡边缘,可她学会了4门外语,翻译了16万多字的外国着作,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并自学了针灸技术,为群众治病1万多人次,作出了巨大贡献,
2、晋代着名书法家王羲之写字,用尽18缸水,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师。
3李时珍:花了31年功夫,读了800多种书籍,写了上千万字笔记,游历了7个省,收集了成千上万个单方,为了了解一些草药的解毒效果,吞服了一些剧烈的毒药,最后写成了中国医药学的辉煌巨着——《本草纲目》。
:4、马克思写《资本论》,呕心沥血,花了40年时间。
5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研究进化论,花了22年时间,写出了《物种起源》一书。
6法国着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历经12年的实验,不怕挫折失败,从几十吨的矿物中提取了几克镭。
(二)道理论据
1、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英·狄更斯
2、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居里夫人
3、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例。
五、逆境(磨难)
(一)事实论据
1.司马迁、张海迪等事例。
(二)道理论据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4、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
六、成败
(一)事实论据
勾践、爱迪生事例
(二)道理论据
1、失败是成功之母。
2、胜不骄,败不馁。
七、时间
(一)事实论据
(二)道理论据
1、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
2、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跟谋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鲁迅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4、白日莫闲过,光阴不再来。——陶渊明
5、你热爱生命吗?那么请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八、积累
(一)事实论据
1、李贺虽只活到27岁,但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其成功在于积累。他随身携带锦囊,一有灵感便记在纸上,放入囊中,晚上再将纸片拿出来整理。这样就积累了许多创作素材,最终成为一位着名诗人。
2、马克思为写《资本论》,阅读了1500多种书,留下了100多本读书笔记。他几乎掌握欧洲一切国家的语言,他在头脑里积累储存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和资料。
(二)道理论据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也可证明“毅力”)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3、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4、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九、团结
(一)事实论据
1、将相和的故事。(廉颇与蔺相如)
(二)道理论据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折不断。
十、自尊
(一)事实论据
1、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人折腰”,辞官不做。
2、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二)道理论据
1、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
2、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诸葛亮
十一、自信
(一)事实论据
1、美国着名的女作家海伦·凯勒,幼年因病造成又聋又瞎。她自信自强,14岁攻克多种外语,20岁考入着名的哈佛大学。后来成为着名作家。
2、张海迪幼年因病高位截瘫,她自信努力,成为作家翻译家。
(二)道理论据
1、一息尚存,希望永在。[古罗马]西塞罗
2、自我信心是伟大行动的首要条件。[英]约翰逊·塞缪尔
3、绝大多数的失败都是由于缺乏自信。英国谚语
4、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决。[美]爱默生
十二、求知
(一)事实论据
1、头悬梁,锥刺股。
2、凿壁偷光。
(二)道理论据
1、学问是光明,无知是黑暗。——屠格涅夫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学无止境
4、在学问上每前进一步,就更接近真理一步。——托尔斯泰
十四、节操
(一)事实论据
1、谭嗣同从容就义
2、齐白石不与敌伪合流的民族气节
文天祥、夏明瀚、刘胡兰等。
(二)道理论据
1、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
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3、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十五、机遇
(一)事实论据
1、诸葛亮待机而出:隐居隆中,后刘备三顾,始出山,助刘鼎足天下。
(二)道理论据
1、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旧五代史·晋书》
3000年来最动人的汉语名句: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论语)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同上)
10、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1、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12、有志者,事竟成。(范晔《后汉书》)
1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1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1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6、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7、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18、宁为玉碎,不为瓦金。
19、天生这材必有用。(李白)
20、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21、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22、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2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
25、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26、天下兴亡,匹人不责。(顾炎武)
27、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28、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尺,无欲则刚。(林则徐)
29、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30、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31、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32、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3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3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3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3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3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38、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3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4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4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4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4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44、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45、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46、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
47、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48、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4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50、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51、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汉书?枚乘传)
52、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
5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5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
5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刘备)
56、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西晋?陈寿?三国志)
5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东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58、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南朝?萧铎)
59、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太宗?赠萧禹)
60、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Nurfürdenpers?nlichenfürStudien,Forschung,zukommerziellenZweckenverwendetwerden.
Pourl'étudeetlarechercheuniquementàdesfinspersonnelles;pasàdesfins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людей,которыеиспользуютсядляобучения,исследованийинедолжны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вкоммерческих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作文 文案:

1.张伯苓的理想
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毕业后,他参加了“甲午海战”,但军舰一出海就被击沉,这对他触动很大。1899年英国强租我国威海卫军港,张伯苓亲眼看见,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国旗第二天就降下来了。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军,回到天津筹办学校。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1907年办起了南开学校。张伯苓一生全力办教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分析:只有祖国的富强,个人才有尊严。为此,张伯苓不余遗力地创办学校,希望能以教育培养振兴中华的人才,其爱国热情让人感动。
话题:“教育与爱国”“人生的目标”
2.于右任的临终诗
国民 党元老于右任临终前有诗《望大陆》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诗作于1964年公开发表,立刻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分析:祖国的统一和强盛是华夏儿女永恒的愿望。于右任的临终诗之所以能打动无数人的心,还在于他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引发了人们的共鸣。
话题:“故乡情”“月是故乡明”“殷殷爱国情”
3.一次成功就够了
以下是一个人一生的简历:5岁时,他父亲就去世了;14岁时,他从学校辍学,开始了流浪生活;16岁时,他谎报年龄参了军,而军旅生活也是处处不顺心;18岁时,他娶了个媳妇,可只过了几个月,媳妇就变卖了他所有的财产逃回了娘家;他曾通过函授学习法律,可不久又放弃了;后来,他卖过保险,卖过轮胎,还经营过一条渡船,开过一家加油站,但都失败了。
人到中年,他成了一家餐馆的主厨和洗瓶师,可因政府修公路而拆了那家餐馆,他又失业了;时光飞逝,眼看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而他仍一无所有。65岁那年,邮递员给他送来了他的第一份社会保险支票,他用这105美元保险金创办了自己的一份崭新的事业;88岁高龄时,他的事业终于大获成功。
他,就是窗体顶端窗体底端肯德基创始人——哈伦德·山德士!
分析:一辈子都在追求中,只要一次机会,你就会成功;如果你放弃追求,再多的机会,你都不会成功。
话题:“挫折是一笔财富”“困境与成功”
4.辛弃疾忧国忧民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分析:“位卑未敢忘忧国”,为国分忧,是每一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义务。
话题:“责任”“爱国”
5.宋庆龄的执著
宋庆龄自1913年开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谋求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里,经过护法运动(1917年)、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国共对立十年(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解放战争(1945—1949年),她始终忠贞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的美满幸福而殚精竭虑,英勇奋斗,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宋庆龄因此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分析:没有一颗热忱的爱国之心,宋庆龄能七十年如一日为祖国的解放和富强而殚精竭虑吗?
话题:“忠贞”“持之以恒”
6.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
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他曾尝试吃过蚯蚓、蜥蜴,在墨西哥斗牛场亮过相,闯荡过非洲的原始森林,两次世界大战都上了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9岁的他见一意大利士兵负伤,便冒着奥军的炮火上去抢救,结果自己也被炸伤了腿,但他仍背着伤员顽强前进。突然间,炮击停止,探照灯大亮,海明威终于回到阵地。原来是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奥军将领,下令放他过去。
作为作家的海明威,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超过莎士比亚,“干掉”屠格涅夫,把莫泊桑、斯汤达打在地上说胡话。决心下定,就得奋力拼搏。1949年,他的朋友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不服气,匆匆写了一部小说要超过人家,反遭失败。倔强的海明威爬起来再干,终于写出了小说《老人与海》,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他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但不能打败他!”
分析:是的,人是不能被打败的,只要我们心中有目标,有信念。即使过程艰幸,最终也能有所收获。
话题:“成功的曲折”“永不言败”
7.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
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分析:“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岳飞的忠勇故事千百年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每当外侮当前,人们总是以岳飞为榜样,坚决抵抗。
话题:“国难见忠心”“国家与个人”“忠君与爱国”

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作文 文案:

论据是议论文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事实论据和事理论据。事实论据指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它包括举事例和列数据两个方面。例如,有一篇发表在报纸上谈教育重要性的文章,为了论证“发展经济,教育先行”的观点,列举了日本战后发展教育事业的一系列确凿的数据,有力地证实了观点的正确性。
理论论据包括经典性着作中的理论,名人名言,党在不同时期的方针、路线、政策,科学上的公理、原理、定义、法则、定律、格言、俗语、成语、谚语,以及尽人所知并为人所工人的最普遍的道理等。选用作论据的理论必须是经过时间检验证明是正确的而且至尽仍有生命力的。经典着作中的理论,如是原文摘引,应避免断章取义;如是原意概括,应该符合原文的基本内容。
在掌握丰富的论据的同时,还要善于选择论据,就是能够选择那些真实典型,确凿可靠,能充分有力地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的论据。一句话,就是选择那些最能符合论点需要、为论点服务的论据。
1、吻合性原则
即要注意各个材料之间的侧重点,正确把握材料的中心,努力做到与观点的一致。
每一个材料可以用来论证的观点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角度。我们在选择论据时,要把握好材料的中心,弄清它的含义所在。特别是有很多材料,看起来能够用来论证同一观点,可细细体会,发现它们侧重点并不相同,彼此之间其实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必须对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辨析,区别不同材料所蕴含的要旨的细微差异。例如下面三个材料:
①爱国诗人陆游,生活在宋王朝遭受外族肢解的时代,他渴望祖国统一,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复兴中原。他在《示儿》诗中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突出地反映了这种爱国思想。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文天祥被俘后,已降元军的张弘范,一再逼迫他写信招降抗元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便毅然写了这首诗作了回答,表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③鲁迅先生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年轻时东渡日本寻找救国的真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表达了誓为中国人民献身的革命精神。
上述三例都引述了人物的诗作,都包含了“爱国”的内容,但是作为论据来说,这三个材料蕴含的主旨是有着细微差别的:例①表明的是渴望光复失地的爱国思想;例②反映的是为民族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例③揭示的是立志为国出力、报效祖国的革命献身精神。这种差别从所引的诗句和材料的语言表述中可辨析出来。因此,同样论述爱国的文章,如果提出的论点侧重于渴望收复被侵略者掠夺的国土,应用例①;如果侧重于不怕牺牲、誓死扞卫祖国,应用例②;如果侧重于拯救多难的祖国,将个人的前途同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则应用例③。经过筛选辨析,使之最切合论点的需要,才称得上是最恰当的论据。马马虎虎地选来敷衍充数,似乎也在论证“爱国”的论点,实际上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是不贴切、不严密的。
2、新颖性原则
选择论据,自然要挑自己熟悉的;感觉陌生、缺乏把握的,必然难以驾驭。但是“熟悉”不等于陈旧,如果选用的论据都是些尽人皆知的“陈谷子、烂芝麻”,虽然一点也不“陌生”,但是文章也没有一点新鲜感了。所以要选择最恰当的论据,包含了要选择新颖的时代感较强的新鲜材料。论据求新,要注意从时间上、空间上、角度上的求新。
新鲜材料从哪儿来?一是从生活中积累,二是从阅读中积累。例如以下两个例子:

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作文 文案:

作文中事实论据的作用很大。例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东西比轻的东西落地快。”伽利略却手持轻重不同的两个铁球登上比萨斜塔。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铿然巨响粉碎了禁锢人们头脑一千八百年的谬误。这就是事实的威力,可见事例的雄辩作用。
事实论据从哪里来呢?主要途径有三:一是取自生活(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切感受融进作品);二是取自历史(阅读中获取的名人名事);三是取自文学(文学作品中的人和事)。
要用好既典型又生动的论据,必须做到叙述事例时要高度概括,围绕中心、精选典型、分类列举、着意详略、叙中有议。不能为叙述而叙述,叙述应为议论服务;事例叙述完后要对所叙述的事例进行分析,要用简洁的语言提炼出所选取的意思,使得事例与论点之间建立起联系。同学们常犯的错误是:只叙述事例,不进行分析,形成“论据十论据=观点”的错误形式。其实应用事实论据写作文好比用砖垒墙,事例是砖,而分析议论则是砖与砖之间的泥,离开这些“泥”,墙就不牢固。用好事实论据有如下几种方法:
l、例后假设
即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如:
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青年时代一度希望成为一名歌唱家。他曾去报考一个着名的合唱团,竟被录取了。可是,他经过再三考虑,最终放弃了歌唱事业拿起了战斗的笔,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可见正确的选择使他的青春无悔,人生无悔。
叙述完一个事例之后,就得出了上面文字中画横线部分这样的结论,使事例和结论之间衔接不紧凑,结论也显得太突兀。此时,在得出结论之前要进行假设性分析:
如果高尔基没有作出这样的选择,也许几十年后,世界上只会增加一名平庸的歌唱家而失去一味文学巨匠了。可见正确的选择使他的青春无憾,人生无悔。
进行假设性的分析,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你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你举的例子是反面的,你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
2、例后评论
在叙述完事例后,为了密切所举例子和观点的关系,或为了突出事例所蕴涵的意义,要对其进行评论。如:
舍弃应该舍弃的,你便是智者。世界文豪高尔基在他的房间失火时,他没有顾及衣物、家具、财产,甚至没有顾及生命,从熊熊大火中救出的是几箱书。他舍弃了凡夫俗子眼中的财富,守株的是启迪心志、净化心灵的真正的财富。正确的舍弃,使他的人格独具魅力。再如:
安徽桐城有一条:“六尺巷”,起因是张、叶两家争地。张家主人乃当朝宰相,张老夫人致信给他,他回信却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家让出三尺。叶家深感惭愧,也让出三尺,便成了现在的“六尺巷”。那位宰相舍弃了自己面子上的威严,以宽容礼让的胸襟,大度能容之气概,化干戈为玉帛,止争斗于未起。如果没有超出常人的高风亮节,怎会作出如此的舍弃?
画线部分就是对事例的评论。因为有了这段评论事例所蕴涵的意义得以充分揭示,使事例和观点关系更密切。
3、例后比较
在叙述完事例之后,对所叙事例进行比较,找出相同,发现不同,能够使读者深刻理解所举事例的内涵,强化所论述的观点;或拿所叙事例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比较,突现写作的目的。
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数载耕耘。三九严冬,笔耕不辍;三伏酷暑,意兴犹酣。多少白日,三餐忘食;多少夜晚,独对孤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三都赋》轰动全城,一时洛阳纸贵。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为了揭示电和磁的奥秘整整奋斗了10年,10年中,他不懈地努力,却不断地失败;不断地失败,却又不懈地努力。10年之后,他成为揭示电磁奥秘的第一人。


结语:《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怎么写呢?其实习作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素材学习写作知识的过程,同时更是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自然的一种手段。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作文应该怎么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