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幼儿园戏剧教育的内容、途径和实施策略-最新资料作文 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文案

2019-03-11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幼儿园戏剧教育的内容、途径和实施策略-最新资料作文 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幼儿园戏剧教育的内容、途径和实施策略-最新资料作文  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文案

幼儿园戏剧教育的内容、途径和实施策略-最新资料作文 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文案:

幼儿园戏剧教育的内容、途径和实施策略
儿童具有戏剧天性。戏剧是儿童把握外部世界、认识自我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是以3~6岁儿童戏剧素养启蒙为核心价值追求的一种艺术课程,旨在引导儿童用戏剧手段表达自我、认识和理解世界,逐步丰富自己的经验,进而成为一个开放、会合作、有创造力的完整的人。
一、幼儿园戏剧教育的内容
当我们把戏剧看成是幼儿表达自我、认识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手段时,戏剧教育的内容就不再仅仅局限于“表演”了。在戏剧教育课程中,表达、创作和表演构成了戏剧教育的内容,它们共同承担了对儿童的“戏剧素养启蒙”。
1.戏剧表达
戏剧表达是指儿童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在假想的情景中,以角色或非角色的身份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想法。儿童的戏剧表达从模仿、造型、控制和情感四个维度展开。
这里的“模仿”是指用身体(或言语)对人、动物、事物各种特性及其细节进行动态性再现、复制的能力。小班幼儿主要模仿熟悉的人或动物,如模仿小兔子跳、小老鼠偷吃食物、妈妈对宝宝说话的温柔语气等。中班幼儿主要模仿常见的人物或动物,如模仿小鸭和母鸭散步、游泳、觅食的动作和神态,模仿绘本中狐狸要吃掉小猪时凶恶的表情和小猪害怕狐狸的表情,并能初步模仿常见的过生日、吃饭、洗澡等生活事件的过程。大班幼儿通过模仿学习一些新的经验,如餐厅礼仪等。在模仿过程中,幼儿需要调动以往的经验,并借助感官,用表情、动作、声音和言语表达出来。幼儿的模仿可以不完全相同,通常带有他们自己对模仿对象的理解,是他们自己特有的表达。
这里的“造型”在对于身体而言时,是指用身体塑造静止形态的能力;在对于言语和声音而言时,更多的是指角色的音质,包括角色特有的音色、音速、语气和语调等特点。造型是静态的、瞬间的,是对身体运动的一种静止化,凸显瞬间的表情、动作、声音和言语特质及个性。小班幼儿可以是对熟悉的水果、小动物之类的造型;中班幼儿造型的范围和丰富程度都有所扩展,例如可以是大树和小鸟、顽皮的猴子和着急的老汉、富有爱心的爸爸和儿子等角色;大班幼儿的造型则更注重细节,比如海底世界里水草丛的不同形态、将军和士兵的不同表情、花木兰着女儿装和男儿装时的不同气质等。
这里的“控制”是指对身体运动和言语的快慢、动静、轻重、高低、大小、远近等相对性的把握。戏剧表达不仅仅是张扬的,也是有一定约束力的。这种约束力被一定情景所规定,并彰显戏剧的张力。小班幼儿可以在教师的提示下,用动作表现快慢、轻重、高低、大小、长短等,用声音表现音量的大小等。中班幼儿对动作的轻重、方位等的表现都会有所控制。大班幼儿可增加对“远近”的控制,如用不同的音量表现小丑鱼远远地看见爸爸和回到爸爸身边时的情景。
这里的“情感”是指基于情感体验与理解的角色情感共鸣与表现。情感贯穿于戏剧表达的全过程,在模仿、造型、控制过程中都伴随即时的情感体验、理解、共鸣。比较而言,从小班到大班,幼儿的情感表现是按从简单到较为复杂、从外显到逐步内隐的规律变化的。
2.戏剧创作
戏剧创作的主体是幼儿,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在虚构的情景中将自己的想法转变为可感知的行动,以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幼儿戏剧与成人戏剧有不同的特点与规律,成人戏剧倡导“剧本创作先行”理念,而幼儿戏剧是以“角色创作”(或角色塑造)为先,在角色造型、性格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基础上,幼儿在教师引导下创作情节和场景。
就角色塑造而言,在一个场景中,从小班到大班,幼儿塑造的角色数量可由少到多。在小班,一个角色可与多个同一的角色互动。比如,小班戏剧主题活动“可爱的鼠小弟”,一个鼠小弟角色与多个幼儿扮演的大象(或猴子、长颈鹿等)互动。到大班,角色可增加到五六个。此外,从小班到大班,在角色塑造的内涵上可逐步从角色的外貌过渡到角色的行为特征、心理活动。比如,小班幼儿在扮演小兔、小熊、小老鼠时,只要能表现这些动物的体态、姿态即可,而大班幼儿扮演小丑鱼时就要表现出小丑鱼离家后各种复杂的情绪变化:开心、紧张、害怕、孤单、想念等。
情节的创作要紧紧围绕戏剧冲突展开。教师要引导幼儿在角色扮演中表现戏剧冲突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对戏剧冲突解决的不同看法,需要通过集体协商形成相对一致的观点。教师既可入戏,扮演其中的角色,以高支配的方式引导幼儿创作;也可出戏,不扮演任何角色,以低支配的方式帮助幼儿创作。前者更适合小年龄幼儿的戏剧创作或者有难度的戏剧创作,后者适合大年龄幼儿的戏剧创作或者难度不大的戏剧创作。例如,在中班戏剧主题活动“大树和小鸟”的情节创作环节,砍树人要砍树,破坏大树和小鸟的家园是冲突点,由此发展出了大树和小鸟失去了森林家园、小鸟寻找各种解决办法、砍树人变成种树人、大家重建美好森林家园等一系列情节。教师只为幼儿设计戏剧冲突,情节的发展需交给幼儿去创作。
场景的创设是融入角色塑造和情节创作过程中的,即角色都是在一定场景中出现的,随着情节的发展,场景也会有变化。“场景”需要一定的布景或装置来表现。但是,对于幼儿园戏剧教育而言,为了鼓励幼儿的想象,也为了教师的方便易行,场景可以完全是空的,教师和幼儿可通过共同协商,将一个活动空间想象成一个房间、一片草地、一片树林、一块田地等。教师和幼儿也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标志将一个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场景,如用两条线表示河流,河流两岸的场景便自然形成;用一条线表示大门,门里门外的场景就此形成。3.戏剧表演
戏剧表演在戏剧教育课程中有特殊的含义,它是指幼儿自己的“表演”:戏剧作品是幼儿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创作的;“表演”发生在幼儿园的各种空间,而不是正式的剧场;在幼儿相对熟悉一个角色之后,角色是可以经常变化的,而不必像成人演员一样扮演的角色是相对固定的;在一个班级中,演员与观众是流动的,而不是相互分离的;剧情细节可以让幼儿自由改变,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是一种开放式的表演,和成人演出的“儿童剧”有很大的不同。
戏剧表演看起来是戏剧成果的展示,其实其过程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幼儿是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的,是如何与其他角色交流的,是如何恰当地处理舞台空间(上下场、站位和走位等)的,是如何与观众互动的。教师无需急于求成,更忌拔苗助长,而要基于幼儿戏剧经验的不断建构,帮助幼儿积累舞台表演经验。
戏剧表演的样式(体裁)以音乐剧、木偶戏、哑剧、话剧为主。不同年龄的幼儿,戏剧表演的样式可不同,小班幼儿以音乐剧表演为主,初步开展话剧表演;中班继续开展音乐剧表演,丰富木偶戏、话剧表演经验;大班继续丰富音乐剧、木偶戏、话剧的表演经验,开始表演哑剧。这是对儿童戏剧能力和戏剧表演样式特性综合加以考虑的结果。学前儿童的戏剧表达多以肢体动作为主,言语表达难度较大,年龄越小的儿童越需要借助乐曲、歌曲、舞蹈以及木偶等辅助手段。〔1〕
二、幼儿园戏剧教育的途径
儿童戏剧教育作为儿童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像美术教育、音乐教育那样进入幼儿园课程呢?结合幼儿园课程组织形式,我们试着通过戏剧游戏、戏剧主题活动和戏剧工作坊三种途径将戏剧教育与幼儿园已有课程加以整合。
1.戏剧游戏
戏剧游戏是指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动作与表情、声音与语言进行感知、想象和表达的游戏活动。这一组织形态以其简短(3~5分钟左右)、有趣、灵活的特色,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主要可在幼儿一日生活的过渡、等待环节开展。此外,戏剧游戏也可渗透到各领域活动中去,作为教学手段加以运用。例如,在绘本教学中,戏剧游戏的运用可以使幼儿对绘本人物、情节、主题的体验更立体,表达更生动,理解更深刻。
2.戏剧主题活动
戏剧主题活动是指围绕某一主题,依从幼儿的戏剧经验,师幼共同建构的一系列戏剧活动。它从戏剧表达(角色的体验与表达)开始,发展到戏剧创作(戏剧冲突的创作和问题的解决),最终形成戏剧表演。戏剧主题活动完全可以与幼儿园现有的主题活动课程整合。和其他主题活动一样,戏剧主题活动也需要进行主题墙和区域环境的创设、亲子活动的安排等。在时间安排上,一个主题大约可以进行4周左右。主题的导入、戏剧表达和戏剧创作需要2周时间,随后2周可进行戏剧表演。戏剧表演包括剧本完善、角色塑造以及开放式的舞台排演,也包括服装、道具准备和场景制作。当然,在这2周时间内,可以适当安排其他领域或主题的活动,以避免任务单一而给幼儿带来倦怠感。一个戏剧主题活动结束后,如果有幼儿仍然对戏剧表演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可以让幼儿到表演区继续表演,以满足幼儿的需要。
3.戏剧工作坊
戏剧工作坊是指在专门的戏剧空间中,在区域活动时间,引导者带领少数幼儿(8~10名)围绕特定的主题,经由动作、声音、语言等共同创作戏剧的角色、情节和情景,并在创作过程中反映自身独特的经历,发展想象力、创造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种儿童戏剧教育的组织形式。如果说戏剧主题活动是为了适应当前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的需要,以集体教学为主,那么戏剧工作坊就是一种小组教学活动。戏剧工作坊的内容可以来自幼儿园正在实施的主题活动课程,也可以是戏剧活动自身的主题,还可以来自幼儿的各种生活事件。在这里,幼儿有足够的空间尽情舒展,尝试各种表达方式;也有充足的时间得到教师的充分关注,充分地与教师和同伴互动。每次工作坊的活动时间以30分钟左右为宜。
三、幼儿园戏剧教育的实施策略
戏剧教育活动和其他领域活动的最大不同是,教师要经常与幼儿以角色的身份互动,要借助多种戏剧教学策略。英国戏剧教学学者JonothanNeelands等人总结了70大类戏剧教学策略。〔2〕我们结合幼儿戏剧经验建构的需要、教师组织幼儿戏剧活动的需要,通过实践验证,对这些戏剧教学策略作了筛选,并按角色、情节和场景这三个戏剧要素进行归类,归纳出以下常用的策略。
1.角色塑造的策略
“定格”。这是最为常见的角色塑造策略,幼儿经过思考后将角色动作、形态用静止的肢体、表情造型表现出来。
“轮廓图”。这是指通过对角色的面部特征、服装、携带的工具等的描述、绘画和扮演,达成对角色外形以及行为方式的深度理解和表达。例如,中班幼儿对砍树人轮廓图的描述有:大嘴巴、大眼睛、大胡子,脸上有脏东西;穿着牛仔衣、牛仔裤、皮马甲;扛着斧头,提着锯子,背着绳子,等等,教师一边倾听一边画出来,由此幼儿想象中的砍树人形象就变成了画面,幼儿可据此扮演。
“雕塑家”。这是指参与者将他人“塑造”成一个雕像,以反映自身对特定主题及人们的想法。〔3〕参与者在摆弄他人肢体“塑造”“雕像”的过程中,表达了自己对角色外形、姿态的认识和理解。
“全班\/小组扮演”。这是指全班或一个小组扮演同一个角色,以满足所有幼儿的参与欲望,同时缓解幼儿在集体面前表演的紧张感。
2.情节创作的策略
“教师入戏和出戏”。这是指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带领幼儿创作情节,是最常见的以角色带动情节创作的策略。
“坐针毡”。这是指某个人(教师或幼儿)扮演角色,接受其他人的询问。扮演者可以坐在特定位子(“针毡”)、穿上某件衣服,或拿着某个物品来示意所扮演的角色。〔4〕比如,教师或幼儿扮演的“狐狸”戴上狐狸的帽子坐“针毡”,“小猪们”对狐狸提出有关会不会吃掉自己的问题,在狐狸与小猪的对话中呈现情节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良心巷”。这是指全体参与者分成两列,中间留有一个角色可以通过的空间,这个角色穿过这条“巷子”时,其他参与者以某角色或自己的身份提出意见和看法,或者说出对该角色的想法。〔5〕
“神秘之物”。这是指以物品的象征性来引出情节,比如一把钥匙象征着权力,那么它会是谁的钥匙?谁也想要拥有这把钥匙?
“会议或仪式典礼”。这是指以举办会议或者按仪式典礼的特定程序设计情节的发展。
3.场景创设的策略
场景创设的策略通常与角色创作和情节创作的策略一起使用。
“镜像画面”。这是指运用肢体形态,集体复制出一个视像画面,从而具体呈现某个生活场景或事件。其中既可以有对角色造型的创作,也可以有对场景的展现。比如,几个幼儿可以合作用肢体表现有山、有水、有花草、有树木的森林家园。
“故事地图”。这是指想象与描画故事中主要角色的行进路线、活动场景,这里既有情节的创作,也有对每一个情节发展的场景的描画。比如,幼儿绘制的小花鸭迷路后的路线图上有草地、树林、小河、小花鸭的家等,并说出了小花鸭经过这些场景时发生的故事,随后参考此故事地图作了即兴表演。
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不仅可以成为幼儿园艺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以成为幼儿园整个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有了戏剧教育的幼儿园课程,是更加完整的课程。

幼儿园戏剧教育的内容、途径和实施策略-最新资料作文 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文案:

学前儿童戏剧教育内涵思考
1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现状――贫乏
当人们艳羡英国人拥有悠久的戏剧传统与伟大的莎士比亚的时候,当人们感慨美国的百老汇激情歌舞剧经久不衰,并开创“创造性戏剧”先锋的时候,研究者不禁疑惑起来,巍巍大国、泱泱中华难道没有戏剧传统?不,我们有源远流长的传统戏曲和锐意进取、紧跟时代步伐的现代话剧,如何说我们没有戏剧传统?南京大学董健先生说,“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戏剧是离人最近的艺术,戏剧教育是最便捷、最适当的人文素质教育”。可是,真的,戏剧艺术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生命已经蒙上尘灰,戏剧不再因为我们的生命而鲜活;戏剧不再观照生活,我们的生活不再因为戏剧而增添趣味与色彩。何其悲也?
在我国,将戏剧纳入学前教育领域为众多实践研究者与理论工作者所不解。他们的疑惑是难道要让传统戏曲的身段与唱腔在幼儿园中复活,或是让学前儿童学会眉目传情、暗送秋波的表演功夫?人们只看到了戏剧的“演”的一方面,并没有更深层次去了解和理解戏剧的内在。当美国的创造性戏剧(CreativeDrama)被介绍到中国之后,人们发现原来戏剧可以这样演;当英国的DIE(DramainEducation)?TIE(TheatreinEducation)被引入国内后,人们发现原来戏剧还可以这样用。反观我国的学前教育,一直以来,故事表演、角色扮演、表演游戏等都是幼儿园老师与孩子所钟情和喜爱的,但正式探索戏剧与学前教育关系的研究尚处在初步摸索阶段。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一片大好,但学前儿童戏剧教育却处在“积贫”(2010-2020年)》,学前教育发展形势又“积弱”的“贫乏”状态之中。
2学前儿童与戏剧的内部联系
2.1假定性―学前儿童游戏与戏剧共同存在的基础
康拉德?朗格说过游戏是孩提时代的艺术,而艺术是形式成熟的游戏。可以说游戏与艺术之间从来就有着千丝万缕斩不断的联系。席勒说正是因为游戏的冲动使得模仿、创造冲动产生,从而产生艺术和美。斯宾塞则在席勒“游戏说”基础发挥了他的观点,认为美感起源于游戏的冲动。根据家族相似原则,戏剧也不例外。戏剧是与游戏最为接近的“行动的、真实的”模仿艺术。从戏剧的发生来看,戏剧起源于人类早期群体性的模仿游戏。如果说没有原始的巫术仪式活动,就可能没有戏剧的话,那么,没有人类游戏意识的觉醒,没有游戏动机的萌发和强调,原始仪式也就不可能演变为戏剧。从个体角度来看,戏剧是从儿童的游戏中萌芽,游戏以拟人化和客观化可以发展为戏剧。个体的戏剧萌芽是从童年期的角色游戏发展而来的,而角色游戏在无形之中发展了个体的“戏剧对话能力”,还丰富了个体的“戏剧艺术感受力”。所以说,游戏让戏剧发生成为可能,同时也是个体戏剧萌芽的开端。
研究者通过对学前儿童游戏深入研究发现,学前儿童的游戏正有着与戏剧假定性一一对应的特性。学前儿童游戏中的“有意自欺”与戏剧的“假定性”有着高度一致。所谓“有意自欺”,康拉德?朗格解释为“即游戏者在游戏中要把虚构的形象当成是真实的,这是一种介于信与不信之间的态度:一方面,为了要真正进入角色,感受某种在真实活动中没有的经验,自欺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这种自欺,又不是真正的自欺,而是一种佯装的自欺,他们明知自己是在自欺,却并不妨碍他们非常认真和严肃的态度来进行活动。”
学前儿童游戏的“假定性”特点还体现在他们热爱幻想、想象。康拉德?朗格的游戏分类中,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假象游戏,而假想游戏的必要条件是“假想、幻想”。戏剧是由编剧编出一个故事,导演与演员将故事解读完之后,由演员将故事演给观众看。观众则乐于听、看这样一个假的故事。殊不知儿童时刻都在用他们的头脑幻想出各种奇异的场景与故事。
学前儿童在游戏时自觉使用替代原则,巧妙转化时空,幻想出各种新奇独特的情境。他们在游戏的情境中体验真实生活中没有的感受,不正是与观众在虚构的戏剧情境中体验悲喜苦乐哀愁一样吗?戏剧缺少了假定性,则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与意义。戏剧如果是生活的完全复现,观众则没有必要坐在戏院看戏了。而学前儿童游戏如缺少了“有意自欺”与“假想”,那么学前儿童则会失去很多游戏的快乐,因为很多游戏离不开“有意自欺”与“假想”,即“假定性”。
2.2个体性与群体性―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需要与戏剧集体性特点相一致
人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是一切关系之和。学前儿童作为独立存在的人,也不例外,他们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在婴幼儿时期,儿童的主要社会关系是亲子关系。这一时期儿童的各个身体器官迅速生长和成熟,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做准备。随着动作和语言的发展,儿童大约在两到三岁的时候逐渐认识到自己和自己的力量,出现了儿童的第一次“反抗期”。儿童这一时期喜欢用“我要”、“我不要”等,事实上,这种违拗的现象是幼儿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同时也是幼儿逐渐实现自我独立的必经过程。这一时期,幼儿逐渐走出家庭的亲子关系,逐渐走向社会。
这里并不是说幼儿离开了亲子关系,而是指幼儿在亲子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加入更多的社会关系,也产生了更多的社会关系需求。学前儿童开始减少独自游戏、平行游戏、旁观者游戏,而逐渐加入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合作游戏或团体游戏中。在学前期,儿童处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幼关系之中。在幼儿个体意识觉醒,自我概念发展的同时,他们类属的群体性也正体现出来。作为学前儿童,与成人个体一样,都归属于某一群体关系之中,对群体产生依恋,想要成为群体中受欢迎的成员,不愿意离群索居。他们的表现受到群体的接纳和表扬时,他们便信心满满,受到排斥和批评则会感到孤独和自卑。儿童展现自己的个体性,引起老师的关注,或博得其他小朋友喜欢。无论积极好强的幼儿,还是退缩居后的幼儿,都期望在群体获得一定地位。所以他们有群体性参与的需要。学前儿童需要通过个体性的展示来获得群体的认可,实现个体性与群体性的完整统一。2.3冲突性―戏剧为儿童的冲突提供释放的沟渠
虽然冲突并不是所有戏剧的必要要素,但多数戏剧中会有冲突的存在。冲突或多或少,或激烈或微弱。戏剧中显现的冲突要比音乐、舞蹈、绘画中展现的冲突更为立体,更为直接。演员可以用直接的身体动作或言语动作表现出来。而观众也能直观感受到冲突的力量。音乐中的冲突是通过曲调、歌词来展现,舞蹈中的冲突是通过节奏、肢体动作表达,绘画则是通过色彩、笔触等静态画面来表现画者内心冲突或某种社会冲突。由此可见,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中的冲突表现比较内隐,需要较强的艺术修养、艺术领悟能力才能被感受得到。它们是非直接的,非可观的。戏剧中的冲突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冲突、个体内心冲突、社会冲突。正如所有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个体一样,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而临很多的冲突。有的冲突是看得见的现实冲突,是在具体场合下发生的,比如因为玩具争夺而引发的冲突等。而有些冲突则是隐藏在儿童身体里的。比如,小班幼儿刚进入幼儿园,“内心对父母的依恋”与“必须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之间产生的冲突”。这种冲突表现出来可能是孩子独自的哭闹,也有可能是独自安静地发呆。这种隐藏在心里的冲突则又会引发外在的现实人际冲突。虽说童年是幸福的、阳光的。但有阳光的地方,就会出现阴影、出现忧伤。童年蓬勃的生命发展欲求与尚未展开的理性之间不平衡而形成一种不可调和的冲突,时刻揪扯着儿童的心,影响他们的生活,将他们内心上下拉扯,左右推阻。
3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内涵
3.1从主体性来看,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是儿童与教师一起双向构建戏剧作品的教育活动过程,呈现双主体性
儿童与教师一样,同为戏剧教育的主体,与教师一起创作戏剧在戏剧教育里,不存在传统教学中“主客体二分”的关系。教师不再是教授的主体,而儿童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客体。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是撇开教学主体的二元分立,逐渐走向双主体共同建构戏剧活动的过程。在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有时是戏剧的引导者,并不直接参与,但有时根据情况需要,教师也可能“入戏”,这时教师就更同其他幼儿一样,只是扮演其中一个角色。戏剧活动如何进行下去?仅靠教师一人无法完成,或者可以完成,但是达到了结果预设的、高结构、高控制的效果。仅靠儿童来完成,或许可以完成,但肯定并不是最好的选择。戏剧教育活动是通过教师与幼儿这两类主体间的双向对话才可以建构完成的。此间,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而非领导,就好比多尔提出的“平等者中的首席”这个角色所发挥的作用。
3.2从过程性来看,学前儿童戏剧教育强调过程性的戏剧创作,而非结果性戏剧表演
那些偏离了过程性轨道,走上盲目追求表演结果道路的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片面强调速成的、演出的表演效果,让幼儿苦不堪言。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承载了太多杜威所说的“教育之外的目的”,领导检查、观摩要看戏剧教育的情况、节庆的庆祝需要表演戏剧等等,这些在幼儿自身需要之外的戏剧教育目的掩盖了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内在目的,过高的期望以及过度要求迅速取得成果,就造成了戏剧教育的各种“催促现象”产生。
给幼儿创造一个远离对失败的害怕、远离竞争与比较、远离讽刺性的评论的氛围,幼儿能给成人一个更大惊喜。给幼儿一个支持性的空间,他们能想象出比这个世界更大的世界;给幼儿一个信任的眼神,他们能做得比大人想象得更好。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孩子说,给我时间和空间,我能还原一切宇宙的美好。

幼儿园戏剧教育的内容、途径和实施策略-最新资料作文 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文案:

敲敲乐(打击乐)
活动目标:
1、熟悉歌曲的旋律和内容,感受劳动歌曲的风格。
2、能根据图示拍出相应的节奏型,感知节奏快慢的变化。
3、根据身体动作的图谱迁移配器,并学习看智慧来演奏乐器。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磁带。
2、铃鼓、大鼓、圆舞板。
3、幼儿坐成马蹄形、图谱。
活动过程:
1、教师请幼儿听乐曲,并说明歌词的情境,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1)教师:我们来听一段好听的音乐。想想跟我们以前听过的歌曲有什么不一样?
(2)教师随钢琴伴奏用稍慢的速度演唱歌曲,在唱到“嗬嗨”的时候,做挥拳动作,以表达充满热情活力的劳动状态。
2、引导幼儿学唱歌曲。
(1)感受劳动“号子”。
教师:刚才老师唱歌的时候做了一个动作,你们发现是什么动作了吗?谁知道老师是在唱到什么地方的时候做了这个动作的?教师:“嗬嗨”是劳动号子,喊出来可以鼓励我们大家加油干!
(2)幼儿学唱。
(3)教师和幼儿一起学唱歌曲衬词部分。
(4)教师和幼儿共同随钢琴和磁带的伴奏完整演唱两遍歌曲。
3、引导幼儿创编身体动作。
(1)引导幼儿随音乐拍击乐曲的节奏型,注意音乐的快慢。
(2)教师出示图谱,引导幼儿将整套节奏型转换成“身体动作总谱”。
(3)教师带领幼儿集体练习身体动作总谱。
(4)幼儿分声部练习身体动作。
4、引导幼儿进行配器练习。
(1)讨论配器方案。
(2)教师放慢速度演唱歌曲的旋律,同时面向不同小组做不同指挥动作。
(3)看教师指挥,按顺序集体演奏。
(4)改变配器方案。
(5)幼儿自由选择,交换乐器演奏。
(6)请个别幼儿尝试指挥演奏。
小手捏捏捏
活动目标:
1、使用泥和辅助材料表现动物或人物。
2、初步尝试给自己的泥塑动物及人物上色。
3、喜欢泥塑活动。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学习单
2、玩具小动物、动物图片、泥、泥工板、油画笔、颜料等。活动过程:
1、和幼儿一起回忆参观动物园的经验。
(1)教师:你喜欢那个小动物?
(2)它是什么样子的?
(3)身上的花纹是什么颜色的?
2、请幼儿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玩一玩。
(1)教师:仔细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重点请幼儿观察头、身体及其他特征明显的部位。)
(2)看看它身上有哪些颜色?
3、请幼儿看幼儿用书,说说画面中的泥塑有什么别的地方。
4、请幼儿尝试制作小动物及人物。
(1)教师:如果你在制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可以怎么解决?(可以看看玩具、图片、也可以请老师帮忙)
(2)鼓励幼儿大胆使用辅助材料。
(3)提醒幼儿完全制作好了再上色。
(4)提醒幼儿上色时,注意保持小动物形象特征的清晰。
(5)鼓励幼儿捏一个以上的泥塑作品。
5、让幼儿相互交流作品。
教师:这是谁?在干什么?它们说了什么?
泥娃娃
活动目标:
1、学习演唱歌曲,尝试根据歌词内容创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2、借助图片记忆歌词内容,在拍手动作的帮助下,学习歌曲弱起节奏。
3、体验关心别人的积极情感。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cd。
2、泥塑娃娃。
活动过程:
1、幼儿相互欣赏各自收集来的泥娃娃。
教师:这些天,我们收集了很多各种各样的泥娃娃,现在请把你们带来的泥娃娃拿出来和身边的好朋友相互欣赏一下。
2、学习演唱歌曲。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
教师:你觉得泥娃娃和我们有什么一样和不一样的地方?
(2)教师示范歌曲,引导幼儿关注歌词。
(3)教师带领幼儿听音乐念歌词。
(4)根据歌词内容创编动作并进行表演。教师用拍手的动作暗示幼儿掌握歌曲的弱起节奏。
(5)采用各种方式学习演唱歌曲。如:分男、女声演唱,分小组演唱等。
(6)体验歌曲中帮助别人的积极情感。让幼儿将自己带来的小

幼儿园戏剧教育的内容、途径和实施策略-最新资料作文 幼儿园戏剧教育活动文案:

幼儿园故事教学指导策略初探
语言是人类开展思维活动、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幼儿期要努力促进幼儿语言规范化地发展。故事教学作为幼儿园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故事本身具有主题单纯、内容浅显、情节生动、富有儿童情趣等特点,是幼儿接触最多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因此,在故事活动中采用多元策略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一、重视故事的选材,只有合适的故事内容,才能真正发挥故事教学的价值。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兴趣需要选择幼儿喜欢的故事,使幼儿感受到语言的美和趣味。选择的故事内容丰富、有趣,情节、线索清晰,便于幼儿理解。同时,通过故事能使幼儿分辨善恶、是非等,懂得一定的道理。在这些故事教学的活动中,我们选择了:
1、有奇幻色彩的故事吸引幼儿的兴趣,例如:《七色花》、《馅饼里包了一块天》、《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2、学习理解故事寓意的,例如:《胖嫂》、《咕咚》、《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老虎和黑熊》
3、有关创编续编故事,发挥幼儿想像力和创造力,例如:《乌龟翻身》、《小水滴历险记》;
4、分角色体验不同角色性格并尝试复述故事语言的,例如:《小壁虎借尾巴》、《乌龟和蜗牛》、《骄傲的大公鸡》等一系列的故事。我们以这些不同类型的故事内容为载体,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
二、有效的前期铺垫,帮助幼儿进行故事的感受与体验
教师要帮助幼儿从故事与童话的情节、人物出发去感受、体验,在模仿中接纳、学习,在想象中进行个性化的文学表达与表现。教师要选择中外优秀故事以童话作品为主,较深透地把握作品的文学特点与精神内涵进行故事前期的准备活动,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清除幼儿理解障碍;二是让幼儿对故事的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扫除语言障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针对影响理解故事内容的关键词和句而言的;其次针对故事中一些情感的感受迁移幼儿生活中的体验,如,我们结合“三八”妇女节之际开展了故事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我们首先让孩子们观察、交流妈妈怎样爱孩子、妈妈的辛苦的体验与感受:妈妈给我们做饭、洗衣服、帮我洗澡、妈妈还要完成单位的工作……在计算活动中我们丰富了高矮、远近概念的理解,为幼儿们感受和体验故事扫清障碍。
三、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幼儿倾听的愿望
导入方式设计的巧妙,不仅能马上引起幼儿的兴趣,而且使幼儿迅速步入精神兴奋状态,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从而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心理准备。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这样的导入方式经常在故事教学活动中听到,孩子们往往提不起什么兴趣,倾听也是被动的,给教师下面的一系列活动造成了消极的负面影响。但如果教师能精心设计导入环节,从上课的第一句话开始,就牢牢地抓住幼儿的心和神,而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幼儿则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提高活动的效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应认真阅读故事,根据故事的题目、内容等,精心设计导入方式,与自己的讲述自然衔接,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最能调动幼儿积极性的就是以幼儿提问的方式导入:这一方式的导入,教师可以把故事的题目告诉给幼儿,请幼儿听后说一说,自己想知道关于故事的什么内容。如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小壁虎借尾巴》《骄傲的公鸡》《聪明的阿凡提》都可以这样的方式吸引幼儿主动介入到故事的情境中来。根据教学实践,一开始幼儿提出的问题也许与故事内容无关,但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慢慢会围绕故事的题目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另外还可根据故事的角色用猜谜、出示图片、角色评议的方式导入:如故事《乌鸦和狐狸》,请幼儿谈一谈自己对两个角色的印象;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先请幼儿猜出谜底是青蛙的谜语等。又如在《萝卜回来了》的故事中,我们边用大萝卜的道具,同时用萝卜的语气提出问题:“我是大萝卜,我被主人送出去好多次,可是我又被送回来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这样的提问对幼儿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很快就进入故事的情景和氛围中,使幼儿乐于参与。
四、通过启发性问题,引导幼儿学会学习
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教师在提问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注意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分散教学的难点,减少思维障碍,保持幼儿的积极性。如在故事《小壁虎借尾巴》中,教师的第一次讲述可这样提问: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向谁借尾巴了?在第二次讲述后,进一步引导幼儿思考:小壁虎向小伙伴借尾巴时说了些什么?小动物们又是怎样回答的?渐进性的提问可以帮助幼儿逐步理清故事的脉络,让幼儿听的准,说的清。
教师的提问应有启发性,启发幼儿联想,引起想象,让幼儿有选择地运用现有知识进行分析和重新的组合。如《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中,教师这样设计提问:“如果你是这只小猴子,你会怎样做?”这样的提问能启发幼儿去寻找多种答案,使幼儿思路开阔、灵活,激发幼儿丰富的联想。比如《龟兔赛跑》,除了告诉幼儿骄傲必败的道理,如果这样引导幼儿思考:如果你是兔子,在比赛中输了你会有什么感受?如果你是乌龟会有什么感受?乌龟和兔子各自擅长什么?你觉得他们赛跑公平吗?为什么?也可以鼓励幼儿大胆设想,学习举一反三地思考问题:假如在比赛中乌龟叫醒了兔子,兔子又赢了这场比赛,那你又怎么样发这个奖牌?在老故事中用创新的眼光挖掘新的教育目标,丰富教学的内容,会为幼儿的创新性思维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如:故事《司马光砸缸》是教育孩子急人所急,培养创造思维的传统教材,在教学中,教师在讲故事只前,先提出“如果小伙伴掉进水缸里了,你怎么救他?”启发幼儿说出自己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听故事,老师再适当加以引导,孩子们就不光了解了司马光的机智,更感受到自身创造的乐趣,再引导幼儿用在故事中学到的:“先…然后…”的句式表述自己的方法,同时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运用视、听、绘画、操作等多种方式使幼儿对故事进行体验
故事教学与美术活动相结合,运用图片帮助幼儿对故事内容进行视觉的体验:其方式有排图讲故事、拼图讲故事和构图讲故事。如排图讲故事,即教师提供给幼儿一组顺序打乱的图片,让幼儿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为图片排序,并且按照排好的图片讲述故事。如:故事活动《渔夫和金鱼》,幼儿须按照其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老太婆让老爷爷找金鱼要了什么?有要了什么?老太婆想做什么?老太婆又想做什么?)进行排图。这种形式的教学对于培养幼儿思维的逻辑性、创造性,发展语言的连贯性有积极作用。构图讲故事中,教师可以请幼儿把自己对故事的感受及猜想运用绘画形式展示出来,如:故事活动《乌龟翻身》中,请幼儿们大胆猜想并用绘画展示出“乌龟怎样摔倒的,又有哪些小动物来帮助乌龟?”在故事活动中请孩子们进行创编讲述。
故事教学也可以与音乐活动相结合,如给故事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的欣赏水平,如在故事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中,我们在故事讲述之前以歌曲《变妈妈》调动幼儿生活中的感受与体验,在故事讲述过程中伴随《摇篮曲》的播放,一方面在温柔的乐曲中让幼儿欣赏故事;另一方面歌曲的内容与故事内容有机的结合,帮助幼儿对故事情节发展的理解与体验。
此外,故事教学还可以与电视、幻灯、录音等手段相结合,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如在故事《咕咚》活动中,教师首先播放木瓜落水发出的“咕咚”声音,在听觉体验的基础上,请孩子们进行猜想,并用运用问题调动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生活中遇到害怕的事情你会怎么样呢?”使孩子们能够理解小兔子惊慌逃跑的情节发展;同时在小兔子惊慌逃跑的环节中,教师配以快速的音乐渲染出紧张的气氛,更加使孩子们在视、听的多种感官的作用中,对故事内容进行深刻的体验。
通过故事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在理念的支撑下,我们将文字性的语言转化为动态的、可行性的实践策略。今后在实践中我们还将逐步丰富自己的实践策略,多听、多学、多看,提高自己在故事教学中的执教水平。


结语: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所见过的《幼儿园戏剧教育的内容、途径和实施策略-最新资料》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戏剧教育的内容、途径和实施策略-最新资料》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幼儿园戏剧教育的内容、途径和实施策略-最新资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