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历史复习教案作文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文案

2019-03-11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历史复习教案作文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历史复习教案作文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文案

历史复习教案作文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文案:

庆云四中学科教案编号:
年级七年级学科历史日期12.11课型新授课题第一单元主备人郭文文执教人郭文文使用时间12.17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掌握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掌握原始的农耕生活:河姆渡人、半坡人;了解华夏族的形成;掌握黄帝、禅让制的史实。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通过史料和图片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单元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远古人类、原始农耕生活、华夏族的形成教学难点原始农耕生活、禅让制教学方法讲解法自主学习课时分配1课时教学过程一出示复习目标1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2原始的农耕生活:河姆渡人、半坡人;3华夏族的形成;4黄帝、禅让制的史实二基础讲解(5分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第一单元,将本单元分为三部分中华文明起源(萌芽、发展、形成)。2生产工具发生了哪些变化?3用火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4生活方式的变化?5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他是谁?(自己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小组内讨论)三基础记忆(10分钟)1远古居民分布在黄河流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布在长江流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生产工具的发展:石块----()-----()-----青铜农具-----(和牛耕),生产工具的发展表明_________的发展。3我国最早的人类________,发现于__________,距今_______年,会制造______和知道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5北京人发现于______________,距今_________年,保留了猿的特征,但____________明显,使用______石器,会使用________并保留火种。由于________水平低,北京人过_______生活6山顶洞人发现于_________________,距今_______年,他们使用打制石器,但掌握了______和_______技术,并且_________代替天然火,靠_______和________为生,懂得爱美,用_______缝制衣服,死后________。他们用血缘结合成________。7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______、______的国家。8河姆渡居民分布在_________流域,距今_______,使用________耕地,种植______,住_______房屋,饲养_______,会制造______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9半坡居民分布在__________流域,距今_______,使用耒耜耕种,种植_____,开始吃蔬菜,住_________房屋,能够制造色彩绚丽的__________。10黄帝和炎帝在_______大战中打败蚩尤,并且结盟形成_________。11孙中山说“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轩辕”指________。黄帝被称为__________。12部落首领时间顺序:_______--尧--舜--________,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是__________。列举有关大禹的两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当堂检测1.“孔雀飞去回忆悠长,玉龙雪山,闪耀着银光,秀丽丽江,人在路上。”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河姆渡原始居民2春秋战国乱悠悠。“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争霸局面的出现,源自哪一制度的衰落?A.世袭制B.禅让制C.分封制D.郡县制3某同学绘制了一幅我国远古居民生活场景的想象图。下列内容与北京人相符的是①头部带有猿的某些特征②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③用火取暖,烧烤食物④种植水稻,蒸煮米饭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下列劳动工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打制石器②彩陶③磨制石器④骨针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④③②①D①④③②5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能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的原因()A农业生产的出现B火的使用C建造房屋D使用陶器6.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传承中华美食文化,引发广泛关注。右图是我国远古时期的陶制炊具,它距今约有A.一百七十万年B.六七千年C.四千多年D.两千多年9.下列考古发现的生产工具,代表我国原始居民生产力最高水平的是()A打制石器B骨耜C钻孔石斧D铁犁铧10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四层面积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这一发现,说明当时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是()A.会使用天然火B.种植水稻C.烧制彩陶D.铸造司母戊鼎11“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据考古发现,下列使用磨制石器的远古居民是()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半坡居民④河姆渡居民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2毛泽东曾写道:“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这里的“始祖”是指()A.禹B.舜C.尧D.黄帝13右图是一张摆满棋子的中国象棋棋盘。传说象棋是舜的弟弟象发明的,所以叫“象棋”。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中国象棋最早应出现于A.母系氏族时期B.父系氏族晚期C.夏朝D.商朝14“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材料中的“神农”是()A.炎帝B.黄帝C.尧D.舜15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一位著名的部落首领。下列有关该部落首领的传说,正确的是()①他联合炎帝,打败蚩尤②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③他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④他发明养蚕缫丝,创造了文字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④16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A农耕文明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C神话传说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12345678910111213141516
二非选择题(共19分)
17.阅读下列材料:(2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礼记》
①这段古文讲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1分)尧舜禹时期
②文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什么史实?(1分)禅让制
18阅读下列材料:(6分)
“古之人,借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①这段古文讲的是什么生产的情况?“神农”为什么“教民农耕”?(2分)
原始农耕人多肉少
②列举出这个时期我国长江、黄河流域的典型代表以及他们种植的农作物。(4分)河姆渡人水稻
半坡人粟
19.阅读下列材料:(4分)
材料一:考古学家曾在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了一枚骨针,这枚骨针长82毫米,有火柴棍那么粗,一头是锋利的尖,另一头是针眼,整个骨针都很光滑。
材料二: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考古学家发现了鱼骨和海蚶壳。同时还发现了一些有孔的兽牙和磨光的石球。
1材料一说明了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什么技术?(2分)
磨光和钻孔
②两段材料说明了山顶洞人的生活有哪些变化?(2分)
懂得爱美还会捕鱼
20.阅读下列材料:(3分)
材料1:古书上记载,尧虽是部落联盟首领,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粗米饭野菜汤,使用的是陶碗陶盆。但他却对百姓的生活十分关心,部落里如有人挨饿受冻,他就觉得是自己的过错。
材料2:舜也严于律己,处处以身作则……
材料3:禹治水十分辛苦,他与群众同甘共苦,节衣缩食,带头劳动,三过家门而不入。
请回答:①尧舜禹的部落联盟首领的职位是怎样产生的?(1分)
禅让制
②你是否觉得这种社会是一种理想的社会?请说明理由。(2分)
是(言之有理即可)
21阅读材料,完成问题。(4分)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叶等”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
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中,北京人只有过什么样的生活?(1分)
群居
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1分)
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3材料三反应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变化?从什么人生活的开始出现这种现象?(2分)
由使用天然火到人工取火山顶洞人

历史复习教案作文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文案:

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七国之乱。
二、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秦朝征收泰半之税,即农民要将收获物的2\/3以上交给国家,而汉文帝薄赋劝农,田租仅为三十税一,评价文景之治,使学生理解“治世”的概念。
三、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要从思想上明确一个道理: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国家的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先决条件。。
教学建议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这是我们理解为什么“秦亡汉兴”的重要内容。汉初之所以形成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为后世所称道,就在于汉初的统治者直接来自于秦末农民起义,能够认真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历史教训。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内容比较多,和随后出现的“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紧密相连,成为本课的重点。
汉初封国与西周封国的比较
通过比较汉初封国和西周封国的异同,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为巩固中央政权的手段,西周和汉初的封国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封国大多是由统治者的亲属掌握,享有很大的自治权,甚至成为国中之国,最后都酿成了叛乱;不同点也比较明显,由于周王室统治末期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国力衰落,无力控制封国,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战乱的局面,而汉初经过休养生息,国力强盛,采取有力措施,对王国的叛乱进行了坚决的镇压,解决了王国问题。比较两者的异同,既要看到历史的表象,又要根据当时历史发展的总的趋势去分析问题,难度较大,可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把握。
地位分析:
本课讲述的是西汉从建立到逐渐兴盛的历史,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速灭的教训,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汉景帝进一步推行了这一政策,景帝时平定了“七国之乱”,形成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为后来的汉武帝达到“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后世王朝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教法建议:
1.关于“西汉的建立和休养生息”一目。
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这一子目讲的是建立政权与巩固政权的内容。其次,教师应让学生理解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必然性与目的性。可以在赋税、徭役、刑罚等方面与秦朝进行对比分析。
2.关于“文景之治”一目。
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本上引用的史料和“缇萦上书救父”的故事进行讲述,让学生理解“文景之治”的成因:一是重视农业,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二是赋税、徭役轻,农民有相对宽松和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三是吸取秦亡教训,听取意见,减轻刑罚,减少冤狱,吏治清明。
3.关于“七国之乱”一目。
教师可与“西周分封制”对比分析,如可从分封目的、分封对象、受封者的权利与义务分封结果等方面比较分析。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难点:汉初封国与西周封国的比较。
教学思想:
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对比分析,从而初步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什么战争?结果如何?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请学生看课前提示,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
一、西汉的建立和休养生息
1.西汉的建立(前202年)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休养生息的原因和措施
1)原因
教师先解释何为”休养生息”,即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的宽刑薄赋政策,以保养民力,增殖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51页第三段大字和小字。
学生结合第10课内容讨论回答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教师总结:一是吸取秦亡教训,二是汉初经济萧条,国家极度贫困。
2)措施
学生看书回答。
教师总结: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稳定和巩固了汉朝的封建统治秩序。这种统治措施,使统治者、劳动人们皆大欢喜,到惠帝、吕后两朝,经济逐步恢复,到文景年间,社会经济全面回升,出现了治世局面--文景之治。
二、文景之治
教师出示相关的减轻租税的竹简图片和资料(见媒体资料)。学生看书,分类归纳文帝、景帝的措施。讲述”缇萦救父”的故事。
汉文帝与景帝共在位39年,实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措施,使得社会安定,人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后世对之评价较高,把这样的治世称为”文景之治”。然而,就在这样的治世时期,也有叛乱发生。这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景帝时为什么会发?quot;七国之乱”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三、七国之乱
方法一:
学生集体阅读思考:七国之乱与前面所学的哪个知识点的类似?然后教师安排一组简单介绍”西周的分封制”;一组介绍”七?quot;;其余同学从中找出异同点。教师最后点评并补充,介绍对比分析问题的方法。
方法二: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七国是什么国?七国为什么乱?七国之乱的条件?七国之乱的经过、结果?七国之乱与历史上哪个时期有相似之处?)
七国:是诸侯国。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巩固刘氏天下,大封刘氏子弟为王。诸侯王封地广大,他们在封地上享有任免官吏--独立的行政权,铸造钱币、收取租税--掌握财政权,拥有重兵--掌握军权,实际上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国中之国。
七国之乱的原因:为了争夺更多的权益。
七国之乱的条件:诸侯国数量多,势力大,占地面积大--相当于西汉全国面积的一半。其中以吴国、楚国实力最强。
七国之乱的经过:由于诸侯国的势力越来越大,汉景帝时大臣晁错建议削弱王国势力,即”削藩”。为了自己的
利益不受影响,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络其他六个王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号召,发动了叛乱。使晁错在叛乱中被听信谗言的景帝所杀。
七国之乱的结果:随着叛乱的进行,景帝认清了诸侯王反叛的真实面目,果断的派太尉周亚夫率兵平叛,三个月后叛乱被平定。从此,王国势力被大大削弱,再次叛乱的可能性大大减小,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教师提示学生回忆西周的封国情况,提出讨论:西汉封国与西周封国的异同。
相同点:
(1)分封目的:均为巩固中央政权。
(2)分封对象:均为亲属或功臣。
(3)封国的权利和义务:在封地上享有很大的权利,实际上形成独立的王国。都要服从天子或皇帝的命令。
(4)封国行为:最后均有叛乱。
不同点:封国的结果:
(1)西周:由于周王室衰落,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战乱的局面。
(2)西汉:对于王国叛乱进行了坚决的镇压,解决了王国问题。
结论:不管是西周还是西汉,分封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当中央政权强大时,能够控制封国,稳定统治,但当中央政权衰落时,将无力控制封国,其统治也将难以维持。
小结:
方法一: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西汉从废墟上建立到逐渐兴盛、经济发展的历史。从高祖刘邦下马治天下,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到文景年间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汉初顺应国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为西汉达到鼎盛时期奠定了好的基础。我们下节课就将学习西汉的强盛。
方法二:可让学生归纳西汉吸取秦朝灭亡的哪些教训,制作秦汉措施比较表,如赋税、徭役、刑罚等方面。更好的体会为何”秦亡汉兴”。七年级历史教案《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这一教

历史复习教案作文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文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出示与本课相关的史料,学生阅读史料提炼要点。小组合作,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多媒体播放视频短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和发展,是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难点:“文景之治”。
【学情分析】
学生对老子的“无为而治”,庄子的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的思想主张有了初步的了解,因而,认识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就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材料研读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教具】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西汉初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治理天下,实现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联系所学,首先要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回忆: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秦的暴政)思考: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了怎样的后果?由此导入新课。
一、西汉的建立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教材第54页的内容,从中找出描写西汉初年社会状况的句子。
学生回答: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得不到温饱。
教师讲解:确实如此,西汉初年,有三大社会问题非常突出:一是经济凋敝;二是边境不安;三是诸侯王割据称雄。其中经济问题最大,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投影展示: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汉书·食货志》
教师讲解:材料选自《汉书》,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初的经济状况,当时谷物奇缺,物价昂贵,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那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前面所学内容,讨论一下,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的原因是什么?
小组讨论:略。
学生回答: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的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农民战争的破坏以及楚汉之争的破坏。
教师引导:再具体一点。
学生回答:秦朝时,每年服徭役的人不下300万,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沉重的赋税使农民大量破产,使社会出现了经济凋敝的景象。再加上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影响,就出现了材料中所提到的现象。
二、休养生息政策
教师解读名词“休养生息”:国家在社会大动荡或大变革之后,统治者实行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加人口,以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政治统治的政策。
请学生看大屏幕,教师投影展示如下四则史料:
史料一秦之所以失天下者何?我之所以得天下者何?
——刘邦
史料二“兵皆罢归家”。诏曰:“……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汉书·高帝纪》
史料三……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汉书·食货志》
史料四农,天下之本……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
学生分析归纳出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学生小组合作,分析材料,归纳措施)①吸取秦亡的教训。②士兵还乡,释奴为民,增加农业劳动力。③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④重视农业生产。
教师设疑: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师生一起总结作用:(1)增加劳动力。(2)减轻人民负担。(3)恢复农业生产。(4)缓和社会矛盾→使汉初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三、“文景之治”
播放《文景之治》视频,思考什么是“文景之治”?
请学生看大屏幕,教师投影展示如下史料:
史料一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第五》
史料二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史记·孝文本纪第十》
史料三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dàn),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
——《汉书·文帝纪第四》
指导学生总结文帝、景帝时期的主要措施: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②提倡节俭,以身作则。③重视“以德化民”。
教师继续投影如下史料,师生共同归纳“文景之治”的表现。
史料一自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
——《史记·平准书》
史料二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资治通鉴》
史料三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
表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老师强调:“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局面。
合作探究: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
能与民休息,使人民安居乐业,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从而使粮价大大降低,农民能够稳定地提供赋税徭役,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朝统治进一步巩固起来。
畅所欲言:文帝和景帝的“勤俭治国”和“以德化民”给我们什么启示?对现在的国家治理有何现实意义?
成由俭、败由奢;我们现在既要依法治国,更要以德治国。
教师总结: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板书设计】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同步测试
练习题
1.(2018秋?滦县期中)“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是唐朝诗人王珪所作《咏汉高祖》中的诗句,下列属于汉高祖成就的是()
A.建立汉朝B.降低田赋,实行三土税
C.废除严刑苛法D.开创“文景之治”同面
【分析】本题以“《咏汉高祖》”为切入点,考查了刘邦建立西汉的知识。
【解答】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是现在的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故唐朝诗人王珪所作《咏汉高祖》中的诗句与刘邦建立汉朝有关。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刘邦建立西汉。
2.(2018秋?卓尼县期中)西汉初年,汉高祖采取以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为主要措施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其根本目的是()
A.吸取秦亡的教训B.巩固封建统治
C.发展经济D.减轻人民的负担
【分析】本题考查文景之治,知道封建统治者实行各种措施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解答】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了秦朝因暴政灭亡的教训,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同时这些措施的实行客观上起到了减轻人们负担和发展生产的作用。故西汉初年,汉高祖采取以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为主要措施的休养生息的政策,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文景之治,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封建统治者实行各种措施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3.(2018秋?阳新县校级期中)以下促进经济恢复的政策中,不是汉高祖所采取的是()
A.把田租税率定为十五税一
B.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
C.凡退役归农的军官士兵,免除若干年徭役
D.连续十五年全免田租
【分析】本题以“汉高祖”为切入点,考查汉初修养生息政策。
【解答】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让士兵还乡务农,又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注重农业生产发展,这些措施都属于休养生息。其中连续十五年全免田租是汉文帝时期的措施。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4.(2018秋?黔东南州期中)公元前202年()建立()朝,定都(),史称西汉。
A.秦始皇秦咸阳B.刘邦汉长安
C.刘秀汉西汉D.夏禹阳城
【分析】本题以“公元前202年”“西汉”为切入点,考查西汉的建立。
【解答】秦灭亡后,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汉的历史及对历史时间的识记和理解。
5.(2017秋?市南区期末)文物是物化的历史、凝固的历史,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佐证。从下面这幅汉墓出土的牛车的文物图片中,我们能提炼出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A.西汉初年牛车普及B.西汉初年经济凋敝
C.牛力气大,适宜拉车D.当时交通不便
【分析】本题以汉墓出土的牛车的文物图片为切入点,考查考查西汉的社会发展状况。
【解答】据所学知,经过秦末以来长期的战争,西汉建立初期经济凋敝,马匹稀少,所以出行只能用牛车。所以从如图这幅汉墓出土的牛车的文物图片中,我们能提炼出的最准确的信息是西汉初年经济凋敝。
故选:B。
【点评】注意对图片的解读,识记西汉建立初期的社会状况。
6.(2018春?龙凤区校级月考)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A.各处分封制弊端B.削弱王国势力
C.清除宦官专权D.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分析】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知道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所以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7.(2018秋?如皋市校级期中)下列属于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背景的是()
①兵皆罢归家
②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③吸取秦速亡的教训
④秦的暴政和秦末战乱导致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汉高祖时期,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开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统治者吸取秦速亡的教训,加上秦的暴政和秦末战乱导致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①是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史实。
8.(2018秋?萧山区期中)汉初统治者吸取秦王暴政,采取了什么政策来恢复经济()
A.统一货币B.分封制C.统一赋税D.休养生息
【分析】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知道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解答】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西汉建立后,社会十分贫困,汉高祖通过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来恢复经济、发展生产。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故汉初统治者吸取秦王暴政,采取了休养生息来恢复经济。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2018秋?鄞州区校级期中)《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俱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税一。”文中的“上”是()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武帝D.汉光武帝
【分析】本题考查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西汉初期的汉高祖及其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
【解答】由材料“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税一”可知这是描绘汉初经济的贫困,此处“上”指的是汉高祖。汉高祖为恢复经济的发展,采取了减轻百姓赋税、田租十五税一、徭役和兵役负担,发展农业生产的与民休息的休养生息政策。故“上”是汉高祖刘邦。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汉朝初年的状况以及休养生息政策。
10.(2018秋?市北区期中)西汉初年,在文帝和景帝的治理下,汉朝出现了一个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文景之治”,你认为形成“文景之治”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①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②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③重视发展农业
④以德化民
⑤焚书坑儒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分析】本题以“形成“文景之治的‘局面的原因’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内容。
【解答】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他们还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人民富裕起来,历史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据此①②③④符合题意。⑤焚书坑儒与秦始皇的治国措施有关。
故选:C。
【点评】本题掌握文景之治相关知识。重点熟记基础知识。
11.(2018秋?龙泉驿区校级期中)近年来,全国各地严抓醉酒驾车。运用所学知识,你来分析:如果是汉文帝,他会主张采取何种举措来治理醉酒驾驶现象?()
A.强迫人们遵守B.“德”教化人民
C.提倡以农为本D.轻徭薄赋
【分析】本题以酒驾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文景之治。
【解答】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国家统一,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故B选项符合汉文帝采取的措施。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我国历史上的盛世景象。
12.(2018秋?黔东南州期中)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与了很大的增强,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统治局面为()
A.刀耕火种B.炎黄子孙C.春秋战国D.文景之治
【分析】本题以“文帝和景帝时期”为切入点,考查文景之治。
【解答】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故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与了很大的增强,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统治局面为文景之治。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理解并识记历史上的治世局面。
13.(2017秋?梁平区期末)历史学科具有让后人吸取前人智慧的价值。“文景之治”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D.统治者可以通过调整政策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文景之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统治者可以通过调整政策推动生产力发展是“文景之治”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文景之治,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4.(2017秋?海港区期末)“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王朝,汉文帝、汉景帝励精图治、休养生息,为汉朝走向鼎盛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时期()
①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②提倡勤俭治国
③重视“以德化民”
④发生了楚汉之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他们还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人民富裕起来,历史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①②③正确,A项符合题意;楚汉之争发生在秦朝灭亡后,西汉建立前。④不符合题意,故选项BCD三项不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
15.(2018春?商水县期末)下面是四位同学排演的“文景之治”的课本历史剧,你认为不确切的是()
A.农民张三因为努力耕作受到政府奖励
B.县官王平因为关心农桑受到景帝提拔
C.文帝的夫人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
D.劳动人民摆脱了贫困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解答】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选项ABC均符合文景之治的史实;选项D当时劳动人民相对于前代虽然比较富裕,但没有摆脱贫困,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
16.(2018春?莒县月考)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历史期末考试,希望中学七年级一班的李刚以“和谐”为主题进行了知识总结:传说中尧舜禹的“禅让制”是古代最民主和谐的政治制度;秦朝蜀郡太守李冰建造的都江堰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春秋时期的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主张人与人之间和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人与自然应当和谐;西汉武帝时期的“文景之治”是古代封建王朝政治和谐的一个典例。你能发现李刚的知识总结中有几处错误()
A.1B.2C.3D.4
【分析】本题以“和谐”为主题的知识总结为依托,考查的是禅让制、都江堰的修建、百家争鸣和文景之治的知识。
【解答】都江堰是秦国的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不是秦朝。墨子是战国时期的鲁国人,不是春秋时期。文景之治指的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的统治,不是汉武帝。因此说李刚的知识总结中有3处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和谐”为主题的知识总结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禅让制、都江堰的修建、百家争鸣和文景之治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17.(2017秋?西华县期末)“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其经济文化发展都达到了较高水平。“文景之治”的表现不包括()
A.政治清明B.国力强盛C.人民富裕D.国库充盈
【分析】本题考查文景之治,知道“文景之治”的表现不包括人民富裕。
【解答】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故“文景之治”的表现不包括人民富裕。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
18.(2017秋?乌鲁木齐期末)西汉早期,为了恢复社会经济发展,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与汉文帝、汉景帝连续几代帝王都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这些措施的相同点是()
①都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②都吸取了秦亡的教训,轻徭薄赋
③都让士兵还乡务农
④都加强思想控制
A.①③④B.②③C.①②D.①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历史复习教案作文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文案:

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炎帝、黄帝的重要发明,尧、舜、禹的禅让等远古传说。
二、过程与方法
搜集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资料,讲述相关传说故事;思考和认识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作的贡献;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体验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学习大禹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重点: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难点:炎黄联盟;禅让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没有文献记载的历史传说,其中虽有不少夸张,但有的传说也生动反映了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远古传说?其中最有名的传说人物是哪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这段历史吧。
【内容探究】
一、炎黄联盟
师:阅读课本第14页炎黄联盟一目中第一段内容,并回答[导入新课]中的问题:你们知道哪些远古传说?其中最有名的传说人物是哪些?
生:“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炎帝、黄帝。
师:阅读课本第14页炎黄联盟一目中第二段内容,提问:距今五六千年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有哪些著名的部落?
生:主要有炎帝部落、黄帝部落、蚩尤部落。
师:随着部落逐步发展壮大,为争夺土地与财富,各部落之间爆发了一系列战争,其中最为著名的战争有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那你们知道“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吗?
生:从征战双方、征战过程、征战结果等方面进行概括回答。
师:炎黄战蚩尤的“涿鹿之战”只不过是黄帝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中的其中一个。那么,这些战争对原始社会后期的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生:原始社会后期,部落之间的战争打破了氏族界限,促进了部落间的交流和融合,尤其是涿鹿一战,促使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师: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教师引导学生区分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的关系——华夏族,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多媒体课件展示《湖南炎陵炎帝陵庙里的炎帝像》]
师:图中传说人物对中华文明有哪些贡献?
生:教民耕种、制作工具、种五谷蔬菜、制陶器、会煮盐等,还有制作乐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师:阅读课本第15—16页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一目中第二段内容,请简单归纳总结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学生讨论后回答: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弓箭。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
师:阅读课本第16页“问题思考”——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发明创造,你认为这些发明创造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哪些变化?有关先民的传说是否有科学依据?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答出:
(1)先民们会开垦耕种,种植五谷蔬菜;制作陶器、乐器,发明了纺织,制作衣裳,发明弓箭等,反映了先民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2)有一定的科学依据。那时能造宫室、制衣裳、挖水井、制陶器、出现文字、编制乐谱等有可信的一面,并且考古发现的实物,证实了其科学性。但把所有的发明说成是炎帝、黄帝、嫘祖、仓颉、伶伦等几个人的发明,就不科学了。以上发明应是许多人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不可能只是个别人的功劳。
师过渡:同学们,我们刚刚了解了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以及他们为中华文明所作出的贡献。那么黄帝之后,中国历史又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呢?下面让我们从尧舜禹的禅让中寻找答案吧!
三、尧舜禹的禅让
师:阅读课本第17页尧舜禹的禅让一目中第一段内容,回答问题: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主要有哪些部族?他们形成联盟后,联盟首领依次是哪些?
生: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族。部族联盟首领依次为尧、舜、禹。
师:尧、舜、禹部族首领通过什么制度选拔出来的?这种选拔制度的含义和实质分别是什么?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回答:禅让制度,即将部族联盟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其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族首领的制度。其表现有两点:新的联盟首领是通过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被推选出的联盟首领没有特权。
师总结:从上面可以看出,禅让制注重的是人的贤德。那么舜、禹有什么贤德之处而受到禅让呢?(从个人的品格和功绩来回答)
师:阅读课本第17页尧舜禹的禅让一目中第二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第一,禹和鲧的治水办法有何不同,其结果怎样?第二,我们可以从大禹身上看出中华民族祖先有哪些优秀的品质?第三,大禹治水成功对部落联盟发展和禹个人有什么重要意义?
生:(1)鲧采取围堵的办法治水,最终失败;禹采取疏导的办法治水,最终成功解除了水患。
(2)传说大禹治水历时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历尽艰辛,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3)大禹治水成功,保障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同时也使他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崇高的威望,为他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本课中介绍的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情况。我国原始社会的进步是原始居民集体的贡献,绝不只是几个神话传说英雄的作用。请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加深对原始社会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理解,并要求能相互讲解“炎黄子孙”说法的来历和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一、炎黄联盟
1.部落联盟
2.阪泉、涿鹿之战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炎帝的发明
2.黄帝的发明
三、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的含义、实质
2.尧舜的功绩和品质
3.大禹治水
教学至此,请使用学案同步训练部分。
7、我们各种习气中再没有一种象克服骄傲那麽难的了。虽极力藏匿它,克服它,消灭它,但无论如何,它在不知不觉之间,仍旧显露。——富兰克林
8、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9、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10、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11、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结语: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历史复习教案》作文的经历,对《历史复习教案》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历史复习教案》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复习教案》,希望对大家写《历史复习教案》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