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大数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力-最新资料作文 大数据与教育改革文案

2019-03-11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大数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力-最新资料作文 大数据与教育改革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大数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力-最新资料作文  大数据与教育改革文案

大数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力-最新资料作文 大数据与教育改革文案:

大数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力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数据的数量与更新速度前所未有。据著名咨询公司IDC统计,仅2011年全球被创建和复制的数据总量便为1.8ZB,远远超过人类有史以来所有印刷资料的数据总量(200GB)[1]。目前,大数据的一般范围从几个TB到数个PB(数千TB)之间。大数据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各领域竞争的新焦点。高等教育是一个信息储备、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领域,与大数据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大数据系统。大数据时代必将给高等教育领域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一、大数据的内涵与特征
2011年麦肯锡公司发布了《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的报告,率先提出大数据的概念,大数据(BigData)是指其大小超出了典型数据库软件的采集、储存、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2],即大数据是规模庞大、运转和增长速度极快、必须用特殊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的数据总和。大数据具有“4V”的特点:第一,数量大(Volume),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到互联网,每时每刻产生着大量的数据;第二,类型多(Variety),大数据中除了传统的结构化数据之外更多的是非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是大数据区别于传统数据的基本特征;第三,增长速度快(Velocity),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的处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效率;第四,价值性(Value),数据中蕴含着巨大的价值。
在大数据时代,事物研究的随机样本逐渐被全体数据所取代,大数据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对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将会成为对事物研究的新视角、新趋势。大数据是用来进行搜集、整理、分析预测的数据系统,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分析数据来预测事物的发展状况,从而预先制定相关策略,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大数据的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二、大数据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
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理念在高等教育发展中起着引领作用,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先进的高等教育必然要有先进的发展理念。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储存、处理系统不断完善和普及。对国家、高校以及个人的发展现状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从而形成先进的发展理念。第一,国家层面上就是把高等教育与中国的发展现状结合起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新型人才;第二,针对具体高校,大数据通过分析高校的实情,从自身出发制定出相关发展策略。同时,数据分析基础上的决策能有效地弱化行政权力,提高学术地位,推进教授治校和学术自由;第三,在个人培养方面,利用大数据搜索信息、分析个人发展状况,制定出适合个人发展的培养方案,由传统的重考试成绩转向重视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二)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活动,学习方式对教学效率产生重要影响。高等教育中传统的学习方式以课堂学习为主,兼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课堂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Mooc(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独统地位,使学习方式呈现多样化。网络教育平台的产生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可根据自身状况进行课程选择,实现了一对一甚至是多对一的个性化教学,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网络课程与传统课堂相结合,优势互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教学效率。
(三)推进高校内部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管理要从传统的经验管理走向以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管理,推进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公正化,开启教授主导下的“数据治校”模式。[4]首先,大数据能够推动高校内部管理的信息化,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为学生建立“个人信息档案”,将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监测到的数据与“个人信息档案”进行比较,从而可以预测潜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次,大数据可以促进高校内部管理的科学化。我国的高校内部机构多为“金字塔”式的层级模式,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不便,从而影响运转效率。高校内部数据库的建立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一矛盾,高校管理部门之间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库形成管理信息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同时数据库对外开放,数据信息的运转受到外界的监督。数据库的建立减少了部门间沟通与合作的障碍,将会大大提高高校内部管理的效率。其示意图如下:
三、高等教育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
(一)转变发展理念,顺应大数据发展趋势
理念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最根本的指导思想,面对大数据的发展,我们要顺应其趋势,及时转变发展理念。首先,国家应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分析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对高等教育发展进行积极引导,使之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服务;其次,高校要充分利用数据分析系统辅助决策,提高学术的地位,逐步达到学术自由、实现教授治校;最后,利用大数据的搜集、分析和整理,分析学生个体的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管理、引导,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建立和完善学情分析系统
传统的课堂教学有固定授课时间和地点,但是灵活性差,无法适应个性需求;网络课堂灵活性强,但缺乏必要的监督和保障。O2O教学模式(OnlinetoOffline)即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既利用网络在线教学优势,又强化面对面课堂互动、进行知识传授与探索的全新教学模式。[5]对该教学方式进行正确引导,既可以保障学习时间,又可以发挥其灵活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此外,还要利用大数据建立学情分析系统,通过搜索、挖掘和数字化建模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制定出个性化培养方案,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同时学情分析系统还包括及时反馈机制,及时测评教学效果,不断地改进教学活动和手段,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升级信息管理系统,提高高校内部管理水平
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数据的数量与更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升,传统的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无法满足大数据的运转,因此高校要加大投资,升级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应用平台,形成信息管理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的升级能够有效提高高校内部管理水平。例如,学校可以通过监测校园网的登录状况,分析学生在宿舍内上网的情况,推测学生们的作息和学习状况。高校内部应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网络,方便各部门间的信息沟通,高校师生也可以通过信息化网络提出自己的建议,信息共享的方便可以全方位的认识和分析高校内部事务,制定出可行性方案,提高高校内部管理效率。
大数据发展潮流势不可挡,其核心价值就在于通过分析数据来预测事物的发展状况促进事物发展。数据数量的增加、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的提升,不断提高人们的创新能力,对于高等教育中的问题也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从而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稳健地进行,努力将大数据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新动力。

大数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力-最新资料作文 大数据与教育改革文案:

对当前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考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已有上百年历史,无论从萌芽起步到各个阶段的发展,都与中国革命及改革进程息息相关、相互促进。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院校通过了一系列的调整来适应各个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高校“扩招”之前,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保持着精英教育的初衷和使命,目前已逐步迈向大众化教育的模式,教育质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扩招”不利于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毕竟面向少数人才的精英教育已经无法适应当时以及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按部就班势必会影响经济建设的步伐。回顾精英教育时代,大部分大学生能够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向专业学术研究,更多地关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和资讯,将体育锻炼和竞技比赛当作业余爱好。这一代大学生跻身各行各业的精英群体中,有的人已经成为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有的人已经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民公仆,有的人已经成为求真务实的商界巨子,现阶段我国高效率的政治经济体制几乎都是这一代人才在支撑和续航,他们是真正的领军人物。相比之下,“扩招”以后的大学教育体制似乎显得不那么得心应手,一下子扩大的教育需求让教育体制显得尾大不掉,因此教育体制与教育现实之间的不协调也间接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甚至被扣上了“病态”的帽子[1]。放眼当下的大学教育,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处于一种水深火热的矛盾之中:一边是标榜着培养专业人才和推崇科技文化,读大学的目的在于研习专业知识,构建思想体系;一边是考证、考级、考研、出国,大部分人把大学当成了一个临时寄宿的地方,“身在曹营心在汉”――身在大学却不搞学习。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和无奈。今天,我们就来深刻探讨一下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
教育体制包含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两个基本部分,其中,教育机构又包括管理机构和实施机构两大分支系统,教育规范主要指那些维系整个教育机构得以正常运转的制度、措施及方案等。因此,教育体制改革指的就是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这两个方面的改革与创新,狭义地讲,重点内容就是对其中的教育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围绕教育?C构职责权限相关制度的一系列改革和创新。
一、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良好发展,国内高校教育体制也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现对目前的高校教育体改工作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采取对策适应了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规模的需求;另一方面,教育体制问题屡见不鲜,已经严重制约了现阶段人才的自由全面发展。实际上,我国由于人口众多这一因素的影响,面对飞速发展的政治经济等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必然要在“穷国办大教育”的困境或逆境中进行改革,即便难以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因为这是当前唯一可行的方案。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紧缺的教育背景已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也制约着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扩招”是唯一正确的选择[2]。当前高等教育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或冲突,比如生存与竞争的问题、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大众化与教育质量的冲突等,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和持续发酵将不利于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的目标。
1高等教育面临着生存与竞争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因受历史渊源的影响,以及我国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目前在国际上并不占优势,总体实力上要低于欧美国家的高等教育。这导致我国在与欧美高等教育的生存竞争中处于“历史性的弱势地位”,现在我国已经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我国高等教育也步入挑战最艰难的一个时期,这也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所要正视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2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从起点、过程,还是从结果上都是不公平的。教育公平一直都是我们重点关注的话题,如果处理得不够恰当,极有可能会给高等教育的健康改革与发展带来创伤。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相对低下的情况下,过度关注教育公平问题可能会加剧教育资源的紧张程度。迄今为止,我国高等教育尚未在公平第一和效率第一这个“争议”上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因此对于当前高教工作的稳定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3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育质量之间的冲突
高等教育质量应该是最核心的部分,它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旋律。可以说,改革、创新都必须围绕质量来进行,否则将会出现“南辕北辙”。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已经开始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模式的转变,这需要一个长期的适应期,这期间,高校扩招之后生源数量的稳定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之间的问题逐渐凸显,必须要兼顾二者,才能少走弯路稳步前进。
此外,还存在着教育部门盲目追求高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符合当前社会大众对“扩招”后高校教育的实际需求,导致高校在培养高精尖人才方面“吃力”,而社会在吸收接纳高端人才时又“吃不消”的冲突和矛盾。再就是道德与科学精神方面暴露出的不良风气,比如学术造假及学术腐败问题,或者频繁的各种评审、评优与评奖等,以及校园暴力等不良行为,都成为寄居在高校这棵大树上的蛀虫,急需剔除。
二、高校教育体制问题的根源分析
高校教育是决定国家发展和民族兴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高教体制又对高校教育发展的速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恢复高考的四十年间,教育系统未曾放弃和停止对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国教育体制也因此得到了逐步的完善。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有累累硕果,也有司空见惯的“糟粕”,持续改革,坚持创新,既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时代重任,同时也是改革开放持续稳步进展的客观需要。因此,无论从国家的宏观战略角度考虑,还是从教育系统自身的“内需”去思考,都有必要对高教体制进行深刻的反思和科学的规划,坚决打好“教育胜仗”。谈及高校教育滞后的根源,体制异化难辞其咎。我国高等教育经历数十年的磨砺和洗礼,取得的重大成就在于大幅改善了高校办学条件,并能够与时俱进推动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同时,也暴露出创新能力滞后、教学质量走低等严重的问题和不足,受到各个方面的强烈质疑与批评[3]。鉴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两个主要目标就是教学与科研,前者“教学质量走低”,后者“创新能力滞后”,都出现了较大的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刻反思[4]。我们也能够看到,国家向高校投入的经费是逐年加大的,也推出了一系列促进教学培养的举措,但却正是在这样一种有投入、有政策的条件下出现了问题。由此看来,中国的教育并不是投入和关注度的问题,教育体制的不断异化,违背了教育规律,才会导致出现上述问题。
1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管得过严,妨碍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发挥
高校应该具备在科研上求真创新的精神和教学上努力培养人才的能力,因此必须给予高校充分的自主办学权利。办学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代表国家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还要能够携手社会来一起分担一部分责任,最大限度地配合高等院校完成科研和教学任务。高校发展自然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和指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面面俱到的全方位管控,要避免教育部门管理过多、过深、过细,杜绝政府“办学校”的误区,否则高校教育就会回到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懂得放权,让高校自由发挥。
2部分高等院校内部行政化、官僚化严重,校园内部缺乏活力
政府参与管理的内容和程序越多,对于高校的“熏陶”就越严重。这种情况下,高校管理变成了行政办公,内部形成了比较浓厚的官僚氛围,致使高校的行政机构成为了决策层,强调行政化的程序流程,奉行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管理模式,疏远了一线教职人员,阻滞了高校传播知识这一重要功能的发挥。再就是形成一套“官大学问大”的用人机制,挥霍宝贵的学术资源,毒害全校师生的心灵。
3高校的评价激励机制背离了教育规律
教育体制异化导致高校已经演变成为一个游离于政府和社会之间的行政机构,其办学水平的衡量也采用了行政化的标准,而且制定了偏离教育规律的评价激励机制。这些方面主要体现在:其一,教育主管部门成为评价的唯一官方权威机构,比如此前的本科教学评估就完全忽略了社会在高校评价体系中的实际作用,而评估方式也采用毫无新意的行政化定期检查;其二,科研评价完全与行政等级挂钩,比如根据刊物级别判定论文质量,根据授予部门的级别判定课题的重要程度,根据颁奖部门的级别判定奖项高低等。
以上问题是高等教育体制难以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结果。概而言之,就是教育体制上出现了异化,即本?碛Ω檬欠?务于高校和教育的体制,演变成服务于官僚和行政的体制,本质上出现了偏差。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势必难以真正地自主办学,就无法竭尽全力在教学和科研上求创新、上水平。

大数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力-最新资料作文 大数据与教育改革文案: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历程简要回顾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一个基本适应当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得以确立,有效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逐步确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恢复与调整阶段
“文化大革命”后,国家一方面恢复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另一方面开始着手恢复高等学校的工作。之后,开始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进行调整。1978年2月17日,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指出: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应根据与面向相适应的原则,进行必要的调整。面向全国和面向地区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少数院校可由国务院有关部委直接领导;多数院校由有关部委和省、市、自治区双重领导,以部委为主。面向本省、市、自治区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原则上由本省、市、自治区领导,有关部委要给予支持。
197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批转了教育部党组《关于建议重新颁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决定〉》,肯定了1963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决定》的试行效果,重申其基本精神和各项主要规定仍然是适用的,并要求各地研究执行。此后,国务院各部委和各省、市、自治区对各自所属的高等学校的领导关系进行了调整,逐步恢复了“中央统一领导,中央和省、市、自治区两级管理”的领导管理体制。
至1981年,全国有高等学校704所,其中由国务院各部委领导管理的有226所,由教育部直接领导管理的有38所,由省、市、自治区领导管理的有440所。
该管理体制在保证高等学校的投资、有计划地进行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足之处是部属或地方的高校都比较封闭,不利于学科的交流与发展,并最终形成“条块分割”的资源配置弊端。
二、改革思路的酝酿起步阶段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使高等学校具有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能力。
为了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5年8月18日通过了《关于设立国家教育委员会撤销教育部的决定》。
1985年8月13日,李鹏副总理受国务院的委托,在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全体会议上就设立国家教育委员会撤消教育部的议案说明指出:发展教育事业,改革教育体制,不仅要调动教育部门的积极性,而且要调动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办教育的积极性。为了保证和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统一部署和指导教育体制的改革,国务院需要有一个主管教育工作的综合部门,在简政放权的同时,保证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统一领导,加强宏观指导和管理,加强与有关方面的协调。
三、改革实践的积极探索阶段
党的十四大以前,教育改革是在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的大框架内进行改革的,之后面对的是逐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势要求教育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教育的管理工作,面临着由着重过程管理转向着重目标管理;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向重点运用立法、拨款、信息和政策指导等手段进行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将由对学校内部事务干预过多的状况,转向主要拟定法规、规划、政策和为基层服务的宏观管理。
为此,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4年7月3日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纲要》及其《实施意见》提出:高等教育改革重点要放在促进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逐步改变高等学校“条块分割”办学和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弊端。通过必要的政策导向和社会需求的调节机制,促进国家教委所属院校、中央业务部门所属院校、地方所属院校之间,以及地方院校之间的联合,鼓励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之间的联合与协作,合理调整高等教育布局,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办学效益。到2000年基本形成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的办学与管理的条块结合的新体制框架。
四、改革目标的突破阶段
1998年是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的一年。在国务院机构调整中,机械工业部等9个撤并部门的91所普通高校实行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建共管,其中81所实行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10所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72所成人高校基本转为地方管理。
1999年上半年,实施了对原兵器、航空、航天、船舶、核工业等五大军工总公司所属的25所普通高校、34所成人高校管理体制的调整。其中,7所普通高校划归国防科工委管理,其余普通高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
2000年上半年,在前两次部门院校管理体制调整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了对铁道部等49个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的161所普通高校、97所成人高校的管理体制调整。其中,22所普通高校划转教育部管理,22所普通高校与现教育部直属高校进行了合并,11所普通高校合并成5所学校后划转教育部管理,1所普通高校与国防科工委所属高校进行了合并,其余普通高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这3次调整中成人高校一律划归地方管理。
经过3次部门院校的集中调整,基本上完成了部门院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原来由62个国务院部门(单位)管理367所普通高校,变为现在只由10余个部门(单位)管理120所左右;其中,由教育部直接管理71所,其他少数部门管理50所左右。
由地方管理或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普通高校达896所。部门院校管理体制调整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原有的高教管理体制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新的两级管理体制的框架基本确立。
五、改革成果的巩固完善阶段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突破性的改革完成之后,是一个巩固和完善的过程。近几年所做的工作主要有:
首先,在法制建设层面。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把教育法制建设摆在重要地位。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教,进一步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推动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二是依法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推动学校建章立制、依法治校,依法加强教育管理,进一步增强学校自我约束机制;三是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转变政府的职能和管理方式。
其次,在管理制度层面。注重按照构建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强化和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包括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依法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理顺政府、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构建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等。
另外,加强了规范管理工作,2007年被称作为“管理年”,在提高办学自主权的同时注重健全自我约束机制。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过世纪之交的“突破性进展”,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深刻变革,基本形成“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的新体制”,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30年来我们之所以在管理体制上不断探索与改革,目的就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全方位变化及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有效地激发和释放体制的活力。体制改革紧紧围绕着“放权”和“激励”进行,具体包括政府间权力关系的调整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

大数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力-最新资料作文 大数据与教育改革文案:

科技创新论文
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实现科技教育跨越发展,确立目标——发展的基石:目标是努力的方向,目标是奋斗的动力,目标更是发展的基石。缺少了目标,工作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适时,就是要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适度,就是既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又要有一定的现实性,要立足本校的实际。
长乐小学根据自身的特点,围绕科技特色为主线,制订了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目标:以内涵发展为途径,夯实基础,开拓奋进;以营造少儿科技乐园为支点,开展科技主题教育活动;以规范管理为关键,健全机构,完善制度;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保证,抓紧培训,提高素质;以教育科研为龙头,探索创新,不断深化;以学科为基础,研究教学,提高质量;以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设施为基础,走近学生,走近教师,走向社会,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学习化环境。观念先行——发展的前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这只是教育变革的起步,更重要的是发生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变化,这些才是反映教育变革更本质、更深刻的东西,而基于这种变化最核心的便是教育思想。我们长乐小学主要从三个层面上把握。概念层面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一方面,我们要用足用好常规电教媒体;另一方面,我们要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计算机、校园网络等现代教育媒体成为学校的重要教育媒体。在长乐小学,我们大力倡导使用现代教育媒体,已经做到,人人会使用多媒体操作系统,个个会设计制作教学课件,每个教师都会上网,利用网络学习、备课,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教育理念层面我们根据整合小学科技教育的大趋势,从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科技素养培养的客观规律出发,通过“学科渗透、活动内化、环境熏陶”等三条实践途径,探索了“以改革课程结构、变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为重点;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搭建少儿科技乐园平台、丰富综合实践活动为依托;以良好的科学校园文化的创设为支点”的科技教育模式,形成了具有以“小创造、小发明”为主的学校特色,切实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层面上,我们不仅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发展个性,培育创新意识,塑造完满人格;在对象上,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在过程上,倡导自主创新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批判性学习;在价值观上,倡导开放和创造;在评价上,倡导形成性、激励性和多主体性。为了促进广大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我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资源优势,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1、网上科技沙龙活动。网上科技沙龙不受时空的限制,灵活多样,颇受欢迎。因我校的科技特色,网上科技沙龙就像一块磁铁紧紧吸引着学生,大家的思想在这里自由飞翔,情感在这里尽情抒发,思维在这里激烈碰撞。2、每天的学生作业,都及时发布在网上,学生家长都能及时看到,并及时督促孩子尽早完成作业。真正做到了家校统一、齐抓共管。3、科技课题推广活动。如科技月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兴趣活动、特长竞赛活动等。实现学生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团队精神、科学态度、兴趣特长、创新能力和自主意识。学校通过全面开放实验室、电脑室、科技阅览室、制作室等,配备教师,给予各种服务,引导学生进行专题自学,努力体现“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形成规范——发展的保障目前,学校已有100多台计算机,多媒体电脑教室1个,升级了数字校园音响系统、数码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校园通讯系统、数码摄像机、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系统各一套,改造了综合电教室,学校的局域网通过光纤与Internet连通,每个教室都安装了班班通,形成了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教育教学环境。科技教育要落实,必须做到管理系统化、目标明确化、责任到位化,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科技部,而且直接隶属于校长室管理,配备了相应的负责人,具体负责学校科技教育方面的工作(包括科技教学活动、校本课程的开设、教师的科技培训、学校的科技活动等)及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工作。其次,建立了科技教育的保障机制。主要体现在四落实上,即:落实场地,落实人员,落实课时,落实资金。落实场地:建立了电脑室、科技制作室、作品陈列室,购置了小制作、小发明、航模制作的基础工具、材料等,配备了大量的涵盖各科的科普书刊,为学生提供了知识的源泉。落实人员:配备有专长的专、兼职科技辅导员。落实课时: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每周在1-3年级开设一节科普启蒙课,在4-6年级开设计算机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以此提高全校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长乐小学十分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精心构建以“乐”为主题的校园环境,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个角落,远看似花园,走近细看则是可触可摸的科学仪器和科普设施。诸如霹雳魔屏、声控水车、光线折射仪、三棱镜、能量守恒滚盘,或在树丛中,或在拐角处,只要学生高兴和愿意,随时可以去摆弄,去探究,长廊里教室的周边都贴有科学家的肖像和名言,还有学生小发明、小创造的图片,每个角落里安装的各类科普设施,具有可看、可听、可摸、可玩的特点,整个校园充满浓浓的科技氛围,饶有情趣,富有特色。在开展全校性的学生科技活动教学实践中,敢于创新,敢于实践,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创造了小学生科技活动,鼓励学生把“好奇”变为“好问”,让孩子将发现的“问题”和“奇想”说出来——在“奇想”和“发现”中寻求快乐。好奇是创造力的种子,是创造思维活动的动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让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想入非非”,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要求每位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或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去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向书本、向老师、向家长、向邻居请教,或上网查询,把科技活动成为再学习过程——在再学习中享受快乐。校外科技活动是实施科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习得方式,是科学课程的补充与延伸。为此,我校开展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校外科技活动形式。家庭是孩子们最广阔的生活空间,遇到困难和问题,学生可以向家长、邻居和书本请教,因为是带着问题学,再认识再学习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这样获取知识自然其乐无穷。再者让孩子自己动脑动手,试一试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化“奇想”为现实——在动手动脑实践中体验快乐。每个学生都是拥有无数潜能和发展可能的鲜活生命体,学校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和自由辩论的舞台,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争辩中获取真知灼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奇思妙想,敢走思维的异路,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解决自己的问题。另有小伙伴联合起来,发挥各自特长,合作攻关——学会合作并在合作中延伸快乐。在学生选定问题的基础上,依据问题内容和时间的相同或相近性,成立问题探究合作小组,并由学生自己聘请有关教师、家长或者校外辅导员担任指导老师,发挥集体智慧、团队力量,攻克难关解决问题。做到“同组异质、异组同质”,以便加强探究过程中的同组和异组的竞争。
每学期末,学校组织一次问题研究成果汇报会,展示各小组的研究成果,让每个小组将自己的探究成果制成科技手抄报等形式,展示探究报告及相关的材料,每个小组安排同学解说、演示,并接受同学和老师的现场提问。同时,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强调无论是个人、小组所取得的成果,都离不开“乐园”提供的条件,离不开老师、家长和辅导员的指导与帮助,离不开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学生们在这样一个良好环境中共享着成功的快乐。多年来,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我校的科技特色教育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小小发明家。科技教育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个人素质中的“科技含量”提高了,极大地发展了他们的个性特长,学校的素质教育得到了有效的推进,校园文化环境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鲜明的办学特色已经形成,学校的品位进一步提升,我们长乐小学成为了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摇篮”。


结语: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大数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力-最新资料》作文的经历,对《大数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力-最新资料》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大数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力-最新资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数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力-最新资料》,希望对大家写《大数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力-最新资料》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