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关于如何学习成语作文 如何学到很多成语文案

2019-03-11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25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关于如何学习成语作文 如何学到很多成语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关于如何学习成语作文  如何学到很多成语文案

关于如何学习成语作文 如何学到很多成语文案:

四川省简阳市三星中学高2013级3班学生杨采东
【编者按】成语是在语言中经过长期实践,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它具有简洁明快、要言不繁、因近取譬、画龙点睛的特点,是汉语词汇中的精华。因而正确地辨析和运用成语也一直是历年高考试卷上的必考内容。
重视成语学习,加强成语积累,本应是语代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许多中学生在这方面却不懂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在成语学习上盲目随意,而且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方面也显得模糊混乱。本代就此浅析成语学习的一些方法,旨在交给中学生一把钥匙,以打开高考成语试题的这道小门。
一为“解字”。
即对成语逐字解释。尤要突破难点。这是理解整个成语意义的基础。有不少成语往往“一词当关,万夫莫开”,如“暴殄天物”的“殄”(糟蹋)、“不刊之论”的“刊”(删改)、“代不加点”的“点”(点除)、“吊民伐罪”的“吊”(慰问)等,这些往往成为理解全词的拦路虎,必须学武松打虎,整体意义才能迎刃而解。当然,办法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认真对待,勤查字典。否则,就要望代生义,贻笑大方了。不信猜猜“不名一钱”、“不足为训”的意思,再查查词典,是不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呢?
二是“本记”。
即识记原意或本意。成语的语意是比较丰富的,但它的所有意义都由原意或本意经由引申、转移、比喻等途径演变而来。理解并记取成语的本意,对理解其今意或它意很有帮助。如“对牛弹琴”,原意是用来讽刺“牛”(喻指谈话对象)愚蠢的,今意也用来讥笑说话做事不看对象,这是对原意换位思考的结果,这样一想,不仅几个意义都理解记住了,说不定还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再如“花花世界”原指繁华的都市,后来指“表面繁荣的社会”,今又指花天酒地的生活环境,细一想,这两个后起意不是对原意的否定和扩大而产生的吗?
三为“温故”。
温故而知新,多了解一些成语的典故,寻根探底,大有裨益。成语都是有来历的。它们的来源和出处主要有历史故事、寓言传说、民谚俗语、诗代典籍。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并借助这些背景知识,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三人言虎”、“独占鳌头”、“东施效颦”、“汗牛充栋”等,这些成语字面上的解释并无困难,可是整合起来还是不得其解,这时就必须要了解其来源和出处了。“三人言虎”语出《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
言而成虎。”意思是说,三个人谎传城市里有虎,听者就会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把谣言当事实;而元代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里有:“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之句。成语“独占鳌头”就语出于此,可见,其意为“中状元,居首位”。一般较大的成语辞典都会尽可能的列出成语的可靠出处。余例不再赘述。
四为“分析”。
即要注意分析成语词语间的语意关系、语法结构。成语是当时的情态语言直接保留或提纯下来的言简意赅的凝固结构短语,一定要细心推求其词语间的语意关系,分析其语法结构,才能避免误解。2002年的全国高考试题对“道听途说”提供的解释是“在道路上沿途听说的没有根据的消息”,迷惑了许多考生,究其原因,其实就是把“路上听来,又在路上传说”这样的顺承关系误解成了动宾关系!
成语的语法主要有并列关系(如:披荆斩棘,防微杜渐)、承接关系(如:见异思迁,出奇制胜)、目的关系(如:削足适履,杀一儆百,越俎代疱)、因果关系(如:捉襟见肘,水落石出)、主谓关系(如:毛遂自荐,杞人忧天,夜郎自大)、动宾关系(如:得天独厚,不见经传,棋逢对手,如释重负)、补充关系(如:退避三舍,无动于衷,荒谬绝伦,寿比南山)、动宾补关系(如:问道于盲,贻笑大方,拒人千里,守口如瓶)、连动关系(如:画蛇添足,抱薪救火,亡羊补牢)、兼语关系(如:请君入瓮,引狼入室,转危为安)、偏正关系(如:衣冠禽兽,扶摇直上,彬彬有礼)、变式关系(如:时而相当多的成语,都能够用“先分析其结构成分的意义,再综合词语整体意义”的方法去理解和解释。如“巧夺天工”,主谓结构,“夺”,胜过,“天工”,天然的精巧,那么,“巧”必然是指人工的精巧而不是天然的了,所以“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2000年高考题)这句中的成语“巧夺天工”就是使用不对了。
五为“辨异”。
对成语,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之上,还要重视成语在句子中的实践运用,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辨析成语之间的差异。
1.感情色彩方面。
不常用的成语,不要望代生义,主观臆断。“吊民伐罪”、“不刊之论”、“代不加点”、“不孚众望”“不足为训”等含有否定意义词的成语不一定是贬义词。而“目光如豆”、“一团和气”、“与世无争”等有肯定意义词的也不一定是褒义词。1997年高考的”趋之若鹜”、1998年考到的“处心积虑”就属于贬词误用。
2.词义轻重方面。
如“他的设计虽然有些缺点,但方向正确,无可非议。”既“有些缺点”,怎能“无可非议”?其实该用“无可厚非”。这就是不分轻重,错用了成语。2000年高考成语“洗心革面”的误用也属于这类错误。
3.适用对象或范围方面。
如:1999年的“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仑美奂。”“美仑美奂”形容房屋多而高大华丽,用以形容商品就不合适。2000年的高考题A选项用“汗牛充栋”形容“古人中刻苦学习的楷模”,2001年高考D项把谦词“蓬荜生辉”用于他人居室,也都是用错了对象。
4.与句中词语的搭配方面。
这类错误很多,也很复杂,尤其要注意。如2003年的高考题:“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手表,每当他向慕名前来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如数家珍”与句中“介绍这些宝贝”重复。1997年高考的“莘莘学子”也不能与句中修饰它的“两人”、“一位”搭配。
5.是否符合惯用句式。
如1998年高考的“望其项背”,多用于否定句或反问句中,而选项中却用于陈述句,显然是不合适的。
我国的成语浩如烟海,要一个中学生全部掌握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而近年来高考成语的考查又由知识型转化为能力型,重点考查学生对书刊报纸等常用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所以,我们只有把代中所谈的基本方法灵活掌握,综合运用,不断积累,才能真正拥有并运用好中华语言中的这块艺术瑰宝,并在高考中稳操胜券。

关于如何学习成语作文 如何学到很多成语文案:

学习方法的成语
饱学之士、博学多才、博学多闻、博学洽闻、不愧下学
不愧下学、不学无识、不学无术、才疏学浅、才学兼优
长材茂学、虫鱼之学、村学究语、道山学海、道学先生
调嘴学舌、斗酒学士、独学寡闻、笃实好学、笃信好学
笃学不倦、笃学好古、笃志好学、断织劝学、钝学累功
顿学累功、高才大学、高才绝学、高斋学士、孤学坠绪
邯郸学步、好学不倦、宏儒硕学、鸿儒硕学、绩学之士
记问之学、家学渊源、教学相长、钜学鸿生、口耳之学
款学寡闻、困而不学、困而学之、力学不倦、力学笃行
临池学书、敏而好学、末学肤受、贫不学俭、品学兼优
勤学好问、勤学苦练、青藜学士、青钱学士、曲学阿世
曲学诐行、诠才末学、上当学乖、市民文学、硕学通儒
宿学旧儒、通才硕学、通儒硕学、晚生后学、枉辔学步
文江学海、文人学士、文宗学府、下学上达、效颦学步
敩学相长、新学小生、学步邯郸、学而不厌、学而时习之
学而优则仕、学非所用、学富才高、学富五车、学贯中西
学海无涯、学究天人、学老于年、学浅才疏、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如穿井、学如登山、学识
渊博
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书学剑、学疏才浅、学无常师、学无止境
学以致用、牙牙学语、一家之学、以学愈愚、鹦鹉学舌

关于如何学习成语作文 如何学到很多成语文案:

国考必知:成语学习方法指导(一)掌握成语应注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先介绍前面两个方面,后两个方面红麒麟指导教师将会在成语学习方法指导(二)中为大家讲解。
一、把握成语的正确含义(比喻义),切忌望文生义。
成语的正确含义是约定俗成的,具有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在很特殊的场合可以单纯依据字面来解释,但这种情况根据上下文语境很容易能判断出来)。下面是部分易错成语,宜多加注意。
大方之家:意指饱学之士或学问很深的人,即著名专家学者。
屡试不爽:爽,差错。多次操作都未出现差错。
目无全牛:比喻技艺极为精湛纯熟,褒义词。
美轮美奂:只能形容宫殿、教堂等建筑高大美丽,不能用于形容人的品质或外貌。溢美之词:过分赞美的言词,有巴结之意。贬义,常误用于褒义。也常误用为“过于溢美之词”(重复,溢本身就含有过分的意思)。
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大家很满意,褒义。
不孚众望:不符合大家的期望,让人失望了,贬义。
差强人意:大体上使人满意,意指还过得去,还行的意思。多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明日黄花:过时的新闻报道或事物。不可改为“昨日黄花”。
弹冠相庆: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其他人互相庆贺,将有官可
做。后指坏人得意的样子。贬义。常被误解为中性的互相庆贺。
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常误用为知人善任,善
于用人。只能表贬义或自谦。
危言危行:讲真正的话,做正直的事。褒义。
白驹过隙:比喻时间是飞快,像骏马在缝隙前一闪而过。
不刊之论:形容不可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不易之论:易,更改。完全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
从历年国考和各地省考对成语的考查情况分析,成语除个别(如美仑美奂、高山仰止)较生僻冷门以外,绝大多数属于日常报刊杂志经常出现而且容易用错的成语。成语复习时,红麒麟指导教师认为无需刻意求难,
恰是那些常见而易错的成语需要我们多加注意。
二、把握意思相近成语的细微差别,准确而全面地分析语境。
国考对成语的考查,重头戏还在近义成语的辨析。这种“近义”的区分,最主要包括:感情色彩、词义轻重、适用对象三个方面。下面是部分近义成语比较。
耸人听闻骇人听闻:前者指“故意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震惊”,所说的事不一定存在,更不一定是坏事。描述特定民族或族群的特定习俗或传统常用前者。后者则指“事件本身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事件确实存在且令人震惊,事件一定是坏事或负面信息,事件往往超出正常伦理底线或让人难以想像的“恶”。
因势利导顺水推舟:都有“应势而为”的意思。前者褒义,强调“加以引导,使其走上正道”,多见于师生或师徒之间;后者为中性或贬义词,强调于“因形势变化而做出改变”。另眼相看刮目相看:前者用于将某人与其它人对比,表示看待某个人不同于其它人;后者表示同一个人前后两个印象的不同,意即去掉老印象,用新眼光看待。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前者仅表示徒有想像却不付诸于实际行动;后者表示虽有行动但不能解决问题。有无行动是二者最明显的区别。
迫不及待刻不容缓:都有“急迫”的意思,前者用来形容心情十分迫切,强调人;而后者则形容事情急,必须立即去做,强调事件本身。
色厉内茬外强中干:都有“外表强大而实质空虚”之意。前者强调精神状态。后者强调力量。
滥竽充数鱼目混珠:都有“以假充真”之意。但前者用于人或物,也可表自谦。后者一般用于物,不表自谦。
川流不息络绎不绝:都表示“人与物品来往频繁”。但前者表示往同一方向;后者既可表示往同一方向也可表示往不同的方向。
无所不能无所不为:前者形容人多才多艺或本领高超,指“什么事情都会做”,是褒义词;后者是贬义词,意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形容品质败坏。
信口雌黄信口开河:都指乱说。前者语意较重,指妄加评论、诬蔑和捏造事实;后者语意较轻,指说话不假思索或漫无边际。
大海捞针海底捞月:都有目的不现实的意思;前者强调实现目的的概率很低,但仍有达到的可能性;后者指目的完全达不到,根本不可能。
涣然冰释烟消云散化为乌有化为泡影:都有“消失”的意思,但对象不同,依次为“嫌隙或误会”、“事情或情绪”、“具体事物或念头”、“希望与打算以及诺言”等。
参差不齐良莠不齐:前者指众人水平不一,多为客观描述;后者指好人坏人混杂,带有较强主观色彩。
对非中文专业的考生而言,比较成语的细微差别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提高途径就是多看多练,没有捷径可走。红麒麟指导教师认为公考中出现的成语绝大多数都是常用成语,再强调一遍,无须刻意求难,更不必翻出大学中文教授才知道的成语。回顾历年真题,很容易发现真题中的成语往往反复出现,或者省考将国考成语题目换个语境再考。反复看,反复练,反复阅读答案解析,舍此别无它法。
[]

关于如何学习成语作文 如何学到很多成语文案:

关于学习方法的谚语汇编
1、铁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财富装潢门面,学识充实头脑。
4、当面是个人,转脸是个鬼。
5、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6、刀在石上磨,人在苦中练。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人无横财不发,马无夜草不肥。
9、挂羊头,卖狗肉。
10、日出唤醒大地,读书改变愚昧。
11、泉水挑不干,知识学不完。
12、善学悌者,登高望远。
13、胸有千秋业,腹有万卷书。
14、欲昌和顺行为善,想振家声在读书。
1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
16、勤学又勤问,不怕头脑笨。
17、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
18、上梁不正下梁歪。
19、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20、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21、积之平时,获之瞬间。
22、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23、学到知羞处,才知艺不精。
24、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25、勤人睡成懒人,懒人睡成病人。
26、要学好多动脑,要学深须认真。
27、明人不做暗事,真人不说假话。
28、家富长读心莫变。家穷苦读两三春。
29、痒要自己抓,好要别人夸。
30、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31、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
32、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33、边学边问,方有学问。
34、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35、学习如赶路,不能慢一步。
36、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37、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8、海有边山有路,学无涯不停步。
39、德积百年元气厚,书经三代雅人多。
40、字无前后贤者师,学无老少能者师。
41、多行不义必自毙。
42、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4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44、与其博爱万物,不如精通一事。
45、心慌吃不成热粥,骑马看不好《三国》。
46、学问学问,边学边问。(多问)
47、人有大德,目标高远。
48、好学深思,心知其义。(多思)
4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50、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51、东西越用越少,学问越学越多。
52、积学在身,事事好办。
53、有知识心胸宽广,有远见路途亮堂。
54、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记)
55、才华如快刀,勤奋是磨石。
56、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
57、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58、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
59、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劳。
60、天上掉下馅饼来。
61、树挪死,人挪活。
62、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63、如若难把功名进,也算知书识礼人。
64、好问不迷路,好做不受贫。
65、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66、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67、满瓶不动半瓶摇。
68、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
69、数不尽的沙粒,渡不尽的学海。
70、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多练)
71、创新钻研,贵在眼前。
72、欲高门第须行善,要好儿孙必读书。
73、万般技艺,多学益善。
74、读不尽世间书,走不尽天下路。
75、人无学识,处处招难。
76、猫哭老鼠假慈悲。
77、喊人不蚀本,舌头打个滚。
78、山有泉水才美,人有技能才好。
79、三人行,必有我师。(多问)
80、吃饭不嚼不知味,读书不想不知意。
81、手艺是活宝,天下饿不倒。
82、离家十里路,各处各乡风。
83、满招损,谦受益。
84、人在人前闯,刀在石上荡。
85、好铁要经三回炉,好书要经百回读。
86、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87、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他非。
88、愚昧来自懒惰,聪明来自勤奋。
89、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90、才出于学,器出于养。
91、只要脑筋动得好,不怕窍门找不到。
92、家丑不可外扬。
93、大人不记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
94、常说嘴里顺,常写手不笨。(多写)
95、不怕家里穷,只怕出懒虫。
96、人心齐,泰山移。
97、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98、书本不常翻,犹如一块砖。(多读)
99、细想出智慧,细嚼出滋味。
100、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101、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102、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103、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104、一勤生百巧,一懒生百病。
105、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106、好汉不提当年勇。
107、细水长流,吃穿不愁。
108、办酒容易请客难。
109、不能则学,不知则问。
110、平日不学,用之已晚。()
111、聪明靠努力学习,学识靠平时积累。
112、勤劳是个宝,一生离不了。
113、学文化,从字母开始;讲文明,从小事做起。
11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115、强中自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
116、薄技在身,胜握千金。
[]


结语: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关于如何学习成语》作文的经历,对《关于如何学习成语》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关于如何学习成语》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如何学习成语》,希望对大家写《关于如何学习成语》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