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二十四节气是按农历还是阳历作文 24个节气分别是哪24个节气文案

2019-03-10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二十四节气是按农历还是阳历作文 24个节气分别是哪24个节气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二十四节气是按农历还是阳历作文  24个节气分别是哪24个节气文案

二十四节气是按农历还是阳历作文 24个节气分别是哪24个节气文案:

农历二十四节气
节气起源
农历是阴阳合历,自从西汉太初历开始完整写入农历,是农历的太阳历成分,是农历(阴阳合历)标度太阳运动的成分,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历算家安照农历的规则,通过实际观测用天文算法计算的,和农历的阴历成分无关的,农历的月份和十二中气是基本对应的,而十二节气可出现在农历的上个月后半月和本月的上半月中。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在四时八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殷、周之交已分四时,春秋时代已有分至启闭八节。到战国晚期就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体系(天文位置已确定)。二十四节气是中历确定月名月序和设置闰月的凭藉,也是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节气由太阳位置决定,反映太阳的视运动。西汉初年制定的《太初历》,二十四节气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明确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后来,该历法经由西汉末刘歆改造而成《三统历》[4],又历经多个朝代的改进,基本形式没变。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
0101立春、0201惊蛰、0301清明、0401立夏、0501芒种、0601小暑、0701立秋、0801白露、0901寒露、1001立冬、1101大雪和1201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
0102雨水、0202春分、0302谷雨、0402小满、0502夏至、0602大暑、0702处暑、0802秋分、0902霜降、1002小雪、1102冬至和1202大寒等12个中气。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左右,现代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七言绝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口诀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农历二十四节气释义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太阳过黄经三百一十五度春季开始,是为立春。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草木开始萌芽,农民开始播种。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立春过后,太阳黄经三百三十度的位置,是为雨水。雨水本来是指冰雪融化成水。农民历书说:“门指壬为雨水时,东方解冻,冻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雨水时节,正是万物欣欣向荣,草木萌生的时候。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雨水过后,太阳过黄经三百四十五度的位置,是为惊蛰。约在公历每年的三月五日前后。惊蛰伏中的昆虫。这时节已经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共莺鸣叫、鸟儿高飞。春雷是这节常见的自然现象。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太阳过黄经零度,是为春分。春分是春天的中间。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芒种、小暑、冬至则处于各个季节的中间。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上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清明节4月5号(扫墓)太阳过黄经十五度的位置时即为清明,约为公历每年的四月五日前后。清明含有天气明朗、空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太阳过黄经三十度位置,农民布谷后望雨是为谷雨。约为公历上四月二十日前后。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节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丰沛的雨水灌溉滋润,俗语说:“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够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太阳过黄经四十五度位置,夏季开始是为立夏。古谚有云:“立夏小满,雨水相赶”。立夏是多雨的季节。传说古代君王常在这一天到京城外迎接夏天。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小满太阳过黄经六十度位置是为小满,约为公历每年五月二十一日前后。“小满”正当是农历四月中下旬,这时候田里的稻谷和麦子等农作物,渐渐结穗,看来丰实饱满的样子,就等待成熟。庄稼人眼见辛勤与努力,即将有了丰收,于是把这个节气形容成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太阳经过黄经七十五度位置即为芒种,约为公历每年的六月五日前后。这一节气,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天气相当炎热,麦类等芒作物成熟,大部分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芒种接近端午节。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至有极的意思,这是一年当中北半球白天最长的一天。太阳过黄经九十度位置,是为夏至。夏至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过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太阳过黄经一百零五度位置是为小暑。小暑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太阳过黄经一百二十度的位置是为大暑,大暑是一年最热的节气。
立秋:秋季的开始。太阳过黄经一百三十五度,秋季开始即为立秋。立秋是节气迈入秋
凉的先声,因为大暑过后夏去秋来,时序到了立秋,表示酷热难熬的夏天即将过去,凉爽舒适的秋天就要来临了。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太阳过黄经一百五十度位置暑气渐消是为处暑,秋季已到,夏天的暑气将要慢慢消退了。但有时也会热得如炎夏,即所谓的“秋老虎”,大概是夏季的回光返照,因此炎热程度不亚于盛暑,因此称为处暑。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太阳过黄经一百六十五度的位置是为白露。约为公历的每年九月七日前后。此时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秋分:昼夜平分。太阳过黄经一百八十度,太阳过赤道位置是为秋分。秋分是象征季节变化的节气。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一百八十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这时进入了凉爽的秋季,所谓的“一场秋雨一场寒”。
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太阳过黄经一百九十五度,夜寒水气渐凝结成霜是为寒露。约为公历的每年十月八日前后。民谚常说:“寒露麦,霜降豆”。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太阳过黄经二百一十度位置是为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一般在公历每年的十月二十三日前后。
立冬:冬季的开始。太阳过黄经二百二十五度,时序开始进入冬天,所以叫立冬。古谚:“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
小雪:开始下雪。太阳过黄经二百四十度位置,气候寒冷逐渐降雪为小雪。约为公历每年的十一月二十二日的前后。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至有极的意思,这是一年当中北半球白天最短的一天。太阳经黄经二百七十度为冬至。冬至日,刚好是太阳照射在南回归线上,所以北半球的日间最短,夜间最长。冬至过了之后,太阳照射的光线又向北回转,渐渐接近北半球的地面,日间就渐渐加长,相对的夜间渐短。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太阳过黄经二
百八十五度的位置是为小寒。冬至过后,天气日趋寒冷。小寒时节虽冷但还不算是最冷,所以就称为“小寒”。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太阳过黄经三百度气候严寒是为大寒。时序已到了隆冬,天气变得非常寒冷,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所以这个节气为“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按农历还是阳历作文 24个节气分别是哪24个节气文案:

二十四节气
1、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从立春交节当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期间,都被称为春天。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重大节日,叫春节(到民国后被易名)。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立春是一个时间点,也可以是一个时间段。中国传统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2、雨水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8-20日)。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
3、惊蛰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时间点在公历3月5-6日之间,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春雷响,万物长\"
4、春分
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日前后(公历大约为3月20-21日期间),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5、清明
兼具两大内涵,既是节气,也是节日。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清明节后气温变暖,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清明时节,大地呈春,阴阳转化,吐故纳新,生气始盛,万物皆洁齐,正是春祭好时段。
6、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每年4月19日~21日时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同时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气象专家表示,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
7立夏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每年的5月5日或5月6日,此为“立夏”节气。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这个节气在战国末年就已经确立按照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8小满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
9芒种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时。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10夏至
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
11小暑
公历每年7月7日或8日。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降水明显增加。
12、大暑
在每年7月22-24日之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雨水多,有\"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
13、立秋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14、处暑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处暑的\"处\"是指\"终止\",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夜晚观北斗七星,弯弯的斗柄还是指向\"申\"(西南方向)。
15、白露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时间点在公历每年9月7日到9日,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所以得名。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这时,人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因为白天的温度虽然仍达三十几度,可是夜晚之后,就下降到二十几度,两者之间的温度差达十多度。阳气是在夏至达到顶点,物极必反,阴气也在此时兴起。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称之为白露。
16、秋分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二是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此日同“春分”日一样,“秋分”日,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此日后,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
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
17、寒露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0月8日或9日。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如果说“白露”节气标志着炎热向凉爽的过度,暑气尚不曾完全消尽,早晨可见露珠晶莹闪光。那么“寒露”节气则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寒露寒露,遍地冷露”。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18、霜降
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秋晚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19立冬
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20、小雪
11月22或23日。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此时阴气下降,阳气上升,而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
21、大雪
时间是公历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进一步减少。
22、冬至
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
23、小寒
公历1月5-7日之间,这时正值“三九”前后,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中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24、大寒
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中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孩童们可以尽情在河上溜冰。

二十四节气是按农历还是阳历作文 24个节气分别是哪24个节气文案: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清明节是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所以日期不固定,是因为清明既是节日又是节气。二十四节气为24个特定的时刻,而非特定的24天。一个回归年实际长度为365。2422天,历法上的一年长度则为365天,因此每年会多出0。2422天,累积4年后为0。9688天,几近一天,故公历历法中有“闰年”制度,每四年会多出2月29日一天。顺延的结果,使得某节气的时刻也提前到前一日,因此会使节气的日期改变,但日期差异只会在3天内。故清明在每年4月4---6日之间。清明,华夏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百花盛开的时节,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去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西方的节日文化“大肆侵入”我国,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等,每到圣诞节来临,大街小巷火树银花,无数的圣诞老人笑容可掬的在各个商业场所迎接我们,酒店、饭店、酒吧、歌厅更是因圣诞而爆满,商家也借“圣诞”收获了一枚枚“金蛋”,鼓足了腰包,乐咧了嘴角……圣诞节实在不亚于我国传统的春节。再看情人节,到处玫瑰花飘香、巧克力诱人……
很遗憾,在圣诞节,当我们祈祷平安或者狂欢时,我们的青少年却离传统的节日渐行渐远。所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当从每一个节日开始:元宵节、植树节、清明节、端午节、教师节、中秋节等等,找到适合孩子的过节方式,多讲讲节日的由来和习俗,相信他们还是会很喜欢传统节日的,当然,这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
从清明节,想到上面这些,并不是想全盘否定或禁止西方的节日,只是不喜欢因西方文化节日的侵入,让我们的年轻一代忘掉了“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这绝不是守旧。提倡传爱护统节日,是对我们民族历史的一种继承和保护,现代中学生尤其要首当其冲,继承和发扬,只有尊重和保护传统节日,才能更多的了解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更加爱国,才能成才,才能为国家多做贡献。
从清明节,想到上面这些,并不是想全盘否定或禁止西方的节日,只是不喜欢因西方文化节日的侵入,让我们的年轻一代忘掉了“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这绝不是守旧。提倡传爱护统节日,是对我们民族历史的一种继承和保护,现代中学生尤其要首当其冲,继承和发扬,只有尊重和保护传统节日,才能更多的了解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更加爱国,才能成才,才能为国家多做贡献。

二十四节气是按农历还是阳历作文 24个节气分别是哪24个节气文案:

学习-----好资料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通过审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继京剧、珠算等第三十一个被列入该名录的项目。
1.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说法错误的是()。
A、雨水、谷雨反映降水现象
B、立春、春分反映季节变化
C、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
D、小满、芒种与农作物成熟和收成相关
【答案】B
【解析】
二十四节气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
(1)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表明季节,划分一年为四季的。
第二类是反映太阳高度变化的: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1)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第三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
(1)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气温变化和热量状况,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
(2)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3)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第四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
(1)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
(2)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惊蛰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清明反映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
故本题选B。
2.下列属于二十四节气中最热的节气是()。
A、立夏
B、夏至
C、小暑
D、大暑
【答案】D
【解析】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
故本题选D。
3.下列关于我国二十四节气的先后排序,有误的一项是()。
A.立春一谷雨一惊蛰一清明
B.立夏一小满一夏至一小暑
C.立秋一处暑一白露一寒露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D.立冬一大雪一冬至一大寒
【答案】A
【解析】
根据第二部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得知,二十四节气的排序是: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故本题选A。
4.判断题:
二十四节气是按阳历推算的,春分和秋分分别是春季、秋季的一半。
【解析】
√。二十四节气是按阳历推算的,是一年中十二节气和十二中气的总称,其中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两分(春分、秋分)、两至(夏至、冬至)为四季的一半。
5.下列说法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A、小满时节,我国东部由低温导致呼吸疾病明显增多
B、芒种时节,我国南方居民发现春困的感觉有所加剧
C、处暑时节,我国北方医院中暑病人相对有所减少
D、雨水过后,我国西部蚊蝇所传播的疾病开始明显增多
【解析】
A项错误,小满过后,我国各地渐次进入了夏季,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温度升高,降水进一步增多,呼吸疾病减少;
B项错误,芒种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温度升高,接近夏季,春困的感觉应该减少;
C项正确,处暑天气由热转凉,北方尤为明显,中暑人数减少;
D项错误,雨水时节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但仍处于初春低温时期,蚊蝇较少。
故正确答案为C
更多精品文档.
-----好资料学习
)6.下列诗句描写的情景和季节对应错误的一组是(
春季A、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春季C、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秋季冬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D
【解析】根据诗句描写的情景对应季节、根据节气对应季节是近两年常考的方式。“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出自南宋诗人范成大的七言绝项错误,C并非.梅子金黄杏子肥》,这首诗写的是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句《四时田园杂兴秋季。C。本题为选非题,股正确答案是,迎春花开春饼和春卷(咬春)立春:
雨水:天气回暖,无法形成雪花,下雨天气逐渐增多;所以古人提倡但是冷暖变化较大,雨水后天气回暖,容易引发身体不适,“春捂秋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柳树发芽,杏花开放,鱼跃水面;桃花开;冬眠的动物醒来,爬出洞外活动;二月二,龙抬惊蛰:祭拜“雷公”头;春日农家闲不住,赶马牵牛耕作忙春分:海棠花开清明:雨水渐渐增多,雨滴变大,太阳光照在上面,形成七色彩虹;踏青谷雨: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水开始变暖,鱼虾开始在暖海区活动,渔民们开始下海捕鱼;气候温暖,多雨潮湿,雨水大大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浮萍茂盛生长;牡丹花开,牡丹也被称为谷雨花;立夏:芍药花开小满:谷物颗粒已经开始饱满,但是还没有成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苦菜花开芒种:小麦成熟,谷黍播种;南方梅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合更多精品文档.
好资料学习-----欢树开花;螳螂破壳出生;端午节
夏至:鹿角脱落小暑:小暑和大暑指热的程度;西瓜成熟;荷花开大暑:气温最高;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萤火虫飞舞
立秋:早晚开始变得凉爽,但是白天依然炎热;天气不会立即凉爽,会有短期的回热现象,俗称秋老虎
处暑:“处”是“躲藏,终止”;
白露:桂花飘香秋分:动物开始准备冬眠,建造自己的住所;中秋节
寒露:重阳节霜降:木芙蓉开花;一场霜降,不耐寒的植物停止了生长,霜降一过百草枯
立冬: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阴,一冬温
小雪:
大雪: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冬至: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北方;九九歌:从冬至当天开始数,每九天为一个九,数完一九数二九,一直到九九。
小寒:大寒: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更多精品文档.


结语:《二十四节气是按农历还是阳历》怎么写呢?其实习作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素材学习写作知识的过程,同时更是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自然的一种手段。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二十四节气是按农历还是阳历》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二十四节气是按农历还是阳历》作文应该怎么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