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作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在诗中的作用文案

2019-03-10 高考作文 类别:素材 12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作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在诗中的作用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作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在诗中的作用文案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作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在诗中的作用文案:

出自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赏析】
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结构分析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思想感情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作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在诗中的作用文案: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知道这是谁写的诗吗?对了,这就是著名诗人杜甫写的《月下忆舍弟》。可是为什么唐代大诗人杜甫可以写出这么多优美的诗呢?这个问题可困扰了我很久。今天正是中秋佳节,我带着这个问题,和我的妈妈来到了世界闻名的杜甫草堂。
我们刚到门口就看到了:诗圣著千秋——隆重纪念杜甫诞生1300周年活动。怀着对“诗圣”深深地敬意,伴着悠扬的古曲声,我缓缓地踏入了杜甫草堂的大门。进入幽静的杜甫草堂,庭院四处都是风雅的翠竹,使人立刻就感觉出那种超脱哇世的神秘气氛。飘飘然,如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远离了喧哗的闹市,嘈杂的人群。这里每一棵,每一根草,每一丝空气都很特别,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
我们漫步在通幽小径,听风河水潺潺声,闻着竹叶的芳香,进入了一个纪念杜甫诞生1300周年杜诗书画展的长廊,欣赏到古今中外,众多书法家、军事家书写杜甫诗句的作吕。其中有许多是我们课本上学过的。真让人赞不绝口,叹为观止。
天色渐渐变暗了,月亮婆婆悄悄露出了圆圆的笑脸,像一个杏黄色的灯笼。整个草堂灯火通明,树枝上挂满了星星点点的小亮灯,树杆上是活灵活现的蜻蜓灯、蝴蝶灯,树下是可爱的蚂蚁灯、小书童灯……对了,树丛中随处都是打着芭蕉扇的“嫦娥”灯,骑着战马的“三国将士”灯。使我仿佛也置身在诗圣当年的朝代,感受到他凭栏远眺,吟诗垂钓的意境。
圆月渐渐升高,红晕晕的,月光穿过树荫,落下了一地闪闪烁烁的翠玉。前方围着一堆人群,我快步上前,原来是锦里小学的师生们穿着古装在举行吟诗、祭拜诗圣的活动。人们在这个中秋佳节的夜晚,用各种方式纪念我们伟大的诗人。有的在唱歌,有的在跳舞,有的在弹琴,有的在作画,还有的在供香……
月亮越升越高,月盘格外像一面明镜。皓月当空,胶洁如银霜满地。我点上了我的许愿灯,让它带着我的愿望:“希望世界和平,钓鱼岛早日收回。”飞上了夜空,飞向了月球!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作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在诗中的作用文案: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兴八首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迟。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美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初秋寄子由(选)
苏东坡
忆在怀远驿,闭门秋暑中。
藜羹对书史,挥汗与子同。
西风忽凄厉,万叶穿户牖。
子起寻裌衣,感叹执我手。
朱颜不可恃,此语君勿疑。
别离恐不免,功名定难期。
当时已凄断,况此两衰老。
失途既难追,学道恨不早。
买田秋已议,筑室春堂成。
雪堂风雨夜,已作对床声。
奉和初秋诗
落星初伏火。秋霜正动钟。
北阁连横汉。南宫应凿龙。
祥鸾栖竹实。灵蔡上芙蓉。
自有南风曲。还来吹九重。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作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在诗中的作用文案:

去秋行[唐]杜甫
去秋涪江木落时,臂枪走马谁家儿。
到今不知白骨处,部曲有去皆无归。
遂州城中汉节在,遂州城外巴人稀。
战场冤魂每夜哭,空令野营猛士悲。
【鹤注】当是宝应元年作,与上首宜合看。
去秋涪江木落时①,臂枪走马谁家儿。到今不知白骨处,部曲有去皆无归。
遂州城中汉节在②,遂州城外巴人稀。战场冤魂每夜哭,空令野营猛士悲③。
(《去秋行》,为战士丧败而作也。来自涪水,故白骨无归。没于遂州,故冤魂夜哭。)
①《元和郡县志》:涪江水西自郪县界流入,在射洪县东一百步有梓潼水,与涪江合流。按:涪江,在今重庆府合州。
②鲍钦止曰:段子璋反,遂州刺史嗣虢王巨修属郡礼出迎之,被杀。故曰“遂州城中汉节在”,盖伤之也。《唐书》:遂州遂宁郡,属剑南东道所领。按:遂州,今为遂宁县,属潼川州。潼川,即唐之东川也。汉节,暗用苏武节。
③汉高帝《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朱鹤龄曰:段子璋以上元二年四月反,五月伏诛。而此诗云“去秋涪江木落时”,则非子璋反时事。鲍注既未可据,黄鹤以前诗为马将军会讨子璋而死,其说亦岂足深信耶。次公谓其事在广德元年之秋,亦无所证明。大抵杜诗无考者,皆当阙疑,不必强为之说。
今按:唐史出于传闻,未可尽信。杜诗出于目击,不必致疑。史谓子璋平于五月,而诗云:“去秋涪江木落时。”盖至秋末而寇始削平也。且子璋反东川,陷遂州,地与诗合。其时月不符者,必属史传之误。此时舍子璋之外,别无叛东川者,黄鲍二注,恐未可尽非也。
-----------仇兆鳌《杜诗详注》-----------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结语: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作文的经历,对《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希望对大家写《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