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农民的行动逻辑-最新文档作文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原则文案

2019-03-10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农民的行动逻辑-最新文档作文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原则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农民的行动逻辑-最新文档作文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原则文案

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农民的行动逻辑-最新文档作文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原则文案:

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农民的行动逻辑
一、引言
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继土地改革运动之后发动的又一场导致农业和农村发生重大变革的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目的是多重的,然其根本目的是在农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用生产关系中生产制度的变革,达到发展农村生产力目的。农业合作化运动逐步推进(1953年至1978年),经过了几种经济形式:农业生产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和高级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以1958年为界,1952年至1957年,中国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高,每年增加4.5%,1952年我国粮食产量为1.6392亿吨,1957年粮食产量为1.9505亿吨。与中国不同的是,前苏联、东欧实行合作化后,其粮食产量均逐年减产。中国的情况,在当时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是十分罕见的,体现出“中国问题”的特殊性。然而,1958年至1961年,中国粮食生产逐年减产;1962年至1978年间,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1978年,以家庭承包制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制度改造,扬弃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使农村生产力迅速发展。同样的农民,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这需要我们从文化与经济、制度关系角度对农民的行动逻辑进行分析。
二、“差序格局”特征:公私相对差异与宗族、家族主义
农民的行动逻辑,受其文化所制约;要分析农民的行动逻辑,必须认识传统中国社会文化。费孝通在1947年《乡土中国》指出,与西方社会“团体格局”相比,传统中国社会是“差序格局”,并概括了其主要特征:(1)血缘关系之重要性;(2)公私、群己关系的相对性;(3)自我中心的伦理价值观;(4)礼治秩序,即利用传统的人际关系和伦理维持社会秩序;(5)长老统治的政治机制。“差序格局”的公私相对差异和宗族、家族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基本分析框架。
关注国人性格的学者绝大多数认为“自私自利”是国人的通病,费孝通也指出:“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但他同时认识到“公私、群己关系的相对性”。“所谓‘私’的问题却是个群己、人我的界线怎样划清的问题”,即是说公与私,自家与公家,在中国社会中,有着游移的边界,从不同层面,可以看到十分不同的公与私的涵义与结构。中国传统社会“为家可以牺牲族,为族可以牺牲国……这是一个事实上的公式。在这种公式里,你如果说他私么?他是不能承认的,因为当他牺牲族时,他可以为了家,家在他看来是公的。……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因此,从外向内看,差序格局中的各方都是私,或从内向外看,差序格局中的各方都是公。以下这段文字深刻揭示出中国农民行动的一般逻辑。
(1)农民的行动一般以家为界线。凡是自家的事情,也就是私人的事情,农民会做得很好,而公家的事情,则与己无关。在自家认同基础上的行动,不需要进行理性算计,而是依据个人的文化本能来尽义务。对于自家以外的事情,则一定会精于理性算计,从中谋取所有可能的好处。家是最基本的私的单位,在家庭内部,权利义务关系恰与家庭以外相反。林语堂也说:“中国的任何一个家庭都是一个共产主义的单位,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原则指导着自己的各项活动。互相帮助发展到了一种很高的程度。一种道德义务和家庭责任荣誉感促使他们要互相提携”。“中华民族是一个由个人主义者所组成的民族,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家庭而不关心社会,而这种家庭意识又不过是较大范围内的自私自利”。(2)在传统社会中,农民安土重迁,长期在一地生活,自家也指“以己为中心”构成的一个家庭、家族,甚至地缘而村庄、地域。这使得宗族或以宗族为基础的村庄构成了农民家庭以上的另一个基本的认同和行动单位。宗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聚族而居的村庄,构成中国传统农民生产、生活和娱乐三位一体的场所,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秩序。
产生家族集体主义认同,具有深厚的经济与社会根源。当国家还没有能力把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的时候,家庭这个强有力的认同和行动单位,也不能提供超出家庭层面却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品,因此,农民客观上需要有一个介于国家和家庭之间的认同和行动单位。历史上宗族,有自己的集体土地、集体财产、集体组织。家族在这种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了家族集体主义。农民对家族的奉献与投入,不仅可以获得光宗耀“族”的荣耀,而且在建设自己的“保险公司”。对家族史的考察,不难发现一个事实,即族权并不总是控制在族内地主的手中,按照家族辈分制度排列的族内等级秩序不一定与族内财富分布秩序相一致。杨懋春的研究发现,农村的财富分布秩序总是变动的,富与穷都不过三代。因此,无论是富户还是穷户,家族都有可能为落魄者提供精神的、物质的援助。因此在家族文献中,经常有族内富户捐献土地、银两的记载。例如,在南方一些家族集体主义兴盛的农村,任何一个族内地主所占有的土地都没有家族集体的土地多。家族集体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的家族集体共有制,这种共有制决定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互惠、互助关系;提供了族内福利、社会秩序与集体安全、道德建设等功能¨]。
总体来讲,传统中国社会中,宗族在维护农民生产生活秩序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以宗族为基础的村庄,被更多地凸显为血缘、地缘的群己。长期的家庭价值观和家族主义使得农民对家庭、家族利益以外的事情漠不关心,不大尊重与己无关或关系较远的人和集团的利益,而具有明显回归“自私自利”的倾向。而农民行动的逻辑,就在这文化无意识中产生,表现在农业合作化运动过程中不同的发展阶段上。
三、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农民的行为及其后果
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经济形式包括:农业生产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和高级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不同的组织形式农民有着不同的思想行动。
1.与传统文化结构自洽使农业初级合作获得成功。互助组是一种简单的劳动互助形式。在生产资料仍然私有和分散经营的基础上,只是在劳动上实行不同程度的合作或换工互助,其所得产品归生产者个人所有;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互交换使用中,除相互抵消的部分外,不抵部分以实物或现金的形式给于补偿。初级农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初级社)实行土地人股,统一经营,按劳动和股份进行分配。这时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仍保留私有权,年终按生产资料的股份取得一定的报酬;全社劳动力统一由社里调配使用,社员按完成的劳动日数取得报酬。
我们可以看出,两种组织形式都是以家庭所有权为基础。而且从互助组到初级社,作为合作化初期,农业合作的规模小,一般不超过村庄,合作组织成员基本上是亲朋邻里。同时初级社有比较清晰的私有产权制度安排,这种以家庭利益为中心,利用乡土关系进行的“互助合作”符合中国农民家族主义价值观念,符合农民的心理需求,能有效克服“搭便车”现象。在这一时期,由于土地、牲畜和资金不足,农民自发地结合起来,或亲戚、或邻居、或关系密切者相联合,户数不等,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有牛的帮没有牛的耕地,有车的帮没有车的灌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出现了“单干不如互助,互助不如合作”现象。因此,互助组、初级社的政策导向都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结构形成强烈冲击,相反,这些措施协调了国家政策与农民的自我行动,促使其内部质素的自治和统一,使其中所蕴含的积极能量充分释放,形成了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学者温铁军认为:互助组、初级社阶段中央关于农村的合作化政策基本是理性的、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只是到高级社,开始通过并大社打破传统小农村社经济……农业生产才受到较大影响。
2.高级社和人民公社制度失败源于超越了农民传统价值。我们知道,新中国并没有在以农民家庭利益为中心的互助合作的道路上发展下去,而是快速发展成更高级的集体经济形式――超越家庭宗族乃至村庄的高级社和全面升级为人民公社,也超越了家族主义基础上衍生的家族内部及乡土关系内部的集体主义。在高级社里,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全部为合作社所有,总收入中社员消费部分按劳动日分配,彻底消除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权。“大跃进”运动开始后,高级社开始全面升级为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既是政权组织又是经济组织。与此同时,把家庭劳动方式视作封建农民家庭经济或资本主义个体经济,把它当成落后的、必须加以淘汰的劳动方式给于批判。
不难看出,高级社、人民公社组织形式是外来的、非传统的,而农民的价值观念的根基仍是传统的。观念要体现为制度和机构,制度和机构的功能就是履行对价值观念的承诺。很显然,这一时期的农村制度和机构即组织形式与农民的传统价值不能统一,农民错误地认为集体利益是“家庭、家族利益以外的事情”――“公”――与己无关或关系较远,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又难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因此“偷懒”成为农民一种理性行为,这种现象农民称之为“窝工”。当偷懒行为又由于“亲亲”、“熟人”――“私”――没有得到相应惩罚的时候,“窝工”就变成了一种“集体行动”,集体灾难便形成了;以至到1961年后不得不退回一步,到“三级所有,队为基础”这种以村庄为基础的体制模式,1978年后最终退回到家庭模式。
当然,新中国也试图在价值观层次上对农民进行改造,不断地对农民进行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以期达到改变农民价值观念的目的,使中国农民观念与新的制度和政策相适应。但对农民的教育似乎并没有起到太大的效果,在大多数农民身上,文化传统顽固地延续着,发挥着深刻的作用。而新中国对家族主义的打击批判,却进一步消解了乡村的传统合作理念。
把农民组织起来,改变了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和组织形式,在小农经济的条件下,这种集体生产方式与独户单干相比,是组织制度的创新。集体劳动在开荒、兴修水利这些开发土地资源的劳动中,在当时缺乏机器的情况下,要比单户劳动具有更大的效率。这种效率直接表现为当时中国耕地面积的增长和农业粮食产量绝对值的逐年增加,但比照普遍的“窝工”现象,只能说明是农业生产的内卷化。
四、新农村建设应以自然村(村庄)为基础
人类的合作可以分外生秩序和内生秩序两种。当在国家(外生)没有能力为农民解决所有公共品,农民需要自己(内生)合作来解决时,内生合作的途径有:血缘、地缘、业缘,其中血缘是合作的天然最短途径。传统农民为解决与生产、生活和娱乐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合作与行动单位――家庭的宗族及以宗族为基础的村庄认同。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的经验表明:这种认同能极大地降低内部运作和组织成本。随着承包制的深入,农村专业户的出现和商品生产发展,“小而全”的家庭经营方式束缚使得人们再次寻求家族、血缘和地缘关系,外出经商打工的农民也倾向于与亲戚和同乡打交道,进行市场信息交流和商业合作,大大节约了交易成本,创造了一种适合农民社会自身文化的现代家庭经济发展方式。村民们以家族亲属关系构成了他们主要的社会经济网络。
笔者认为: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是国家准备重构农民的合作与秩序。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经验教训表明,国家必须重视和契合内生合作资源,让外生秩序和内生秩序相结合,才能产生巨大效果。以血缘、地缘结合的自然村,正是承接国家重构农民的合作与秩序的基础。
然而,当下为减轻财政压力而进行“并村”行动使国家原本面对的“半熟人社会”进一步成为“陌生人社会”。在目前中国还不是成熟的公民社会的条件下(改造传统社会,建设公民社会,对中国的现代化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这不是本文探讨的问题),在传统社会的巨大惯性下,“新农村建设”真正意义能否体现是一个不得不提出的问题。

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农民的行动逻辑-最新文档作文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原则文案:

专题限时集训(二)(时间:45分钟)
(对应学生用书第155页)
一、选择题
1.(2019·永州一模)《汉书》载:“卜式,河南人也……式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水居千石鱼陂……安邑千树枣……渭川千亩竹。”这反映出汉代()
A.传统农牧业的兴旺发达
B.出现了大规模私营畜牧业
C.土地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D.生产方式受匈奴影响较大
C[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而不是强调农牧业的兴旺发达,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式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可知私营畜牧业规模并不大,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式入山牧”“水居千石鱼陂……安邑千树枣……渭川千亩竹”可知土地利用形式多样化,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土地利用形式多样化,而不是强调匈奴的影响,故D项错误。]
2.(2019·菏泽一模)从下面表格信息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材料出处“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次山文集·问进士》“是时(指天宝五年),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山东境内)斗才三钱。”《新唐书·食货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少陵集》
A.开元年间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B.开元至天宝初农业较为繁盛
C.唐中期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
D.安史之乱未对农业造成破坏
B[根据材料“开元、天宝之中……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指天宝五年),海内富实”“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可以得出开元至天宝初农业较为繁盛,故选B项。]
3.(2019·成都一模)宋代“不抑兼并”,导致了土地所有权的竞争与垄断,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局面。这种局面客观上()
A.减少了土地的垦荒面积
B.适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
C.抑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加剧了土地的分散和贫富分化
B[由材料“不抑兼并”“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可知宋代保护土地私有及土地商品化,允许土地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买卖,故选B项;土地商品化扩大了土地的垦荒面积,故排除A项;土地私有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排除C项;“不抑兼并”的政策加剧了土地的集中而非分散,故排除D项。]
4.(2019·遂宁一模)
景德镇瓷窑性质统计表(单位:座)
元代明初明末清初官窑4758346官搭民烧(窑)—26941民窑220285356
上表可以用来说明,元至清初()
A.制瓷业利润日趋下降
B.官营作坊垄断地位被打破
C.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D.政府丧失了对经济的控制
C[材料反映了从元代到清初民窑的数量越来越多,体现私营制瓷业发展迅速,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元代到清初官窑和民窑的数量变化,不能体现出制瓷业的利润,故排除A项;材料能体现民窑数量上占主导,但不能表明官窑在制瓷业的垄断地位被打破,故排除B项;虽然民窑数量增加,但不能表明政府无法控制经济,故排除D项。]
5.(2019·南宁二模)秦汉时期,实行百工长期服役的制度,官府奴婢、刑徒和更卒(官府征发服役者)是官营手工业的主要劳动力。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百工番役(轮番服役)和工匠雇借制度。这一变化()
A.说明工匠对国家依附关系的松弛
B.顺应了农业发展的需要
C.有利于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D.导致了社会分工的扩大
A[由材料中工匠从长期服役到轮番服役和雇借制度可知,国家对工匠的束缚性逐渐减弱,故A项正确;由材料可知这一变化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工匠与国家的关系而非手工业技术,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工匠与国家的关系而非社会分工,故D项错误。]
6.(2019·昆明一模)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
B.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
C.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
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A[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府加强对民间手工业的控制,有利于经济的恢复,故A项正确。]
7.(2019·南通二模)下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农业现实生活。据表中信息推断合理的是()
时期图像名称牛耕法耕犁初唐陕西三原李寿墓壁画牛耕图二牛抬杠直辕犁盛唐敦煌23窟牛耕图一牛牵引直辕犁敦煌445窟牛耕图二牛抬杠曲辕犁晚唐安西榆林窟25号壁牛耕图二牛抬杠直辕犁
A.曲辕犁普及于盛唐
B.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
C.唐朝犁耕形式多样
D.晚唐新犁耕技术推广缓慢
C[从表中“牛耕法、耕犁”可以看出唐朝犁耕形式多样,故选C项;表中显示盛唐耕犁曲直并用,故排除A项;牛耕图不一定都反映西北地区,故排除B项;晚唐牛耕图直辕犁仍出现并不能反映新犁耕技术推广缓慢,故排除D项。]
8.(2019·襄阳二模)撰于北宋初的《太平寰宇记》所记外国,系抄旧史而成,杂乱无章,为人不取。南宋时进士周去非在广西仕宦期间作《岭外代答》,是书共记海外诸国40余,该书问世之后,未曾刻版发行,而“有多种抄本流传”。这一现象反映了()
A.朝廷对海外史地知识的轻视
B.时人的域外知识仍相当有限
C.东南地区经济发展独具特色
D.民间海上贸易渐趋松弛
C[由材料“《太平寰宇记》所记外国,系抄旧史而成,杂乱无章,为人不取”可知以往人们对国外认识不清楚,根据材料“广西仕宦期间作《岭外代答》,是书共记海外诸国40余”可知东南地区与海外交往频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岭南地区海外贸易兴盛,经济发展独具一格,故选C项;材料“《太平寰宇记》”和“《岭外代答》”均无法反映朝廷政策,故排除A项;从材料“有多种抄本流传”可知时人对域外有一定了解,故排除B项;民间海上贸易渐趋松弛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
9.(2019·开封一模)《宋刑统·盗律》中对于侵犯商人私人财产的处罚规定相当严重,如“诸夜无故入人家者,笞四十,主人登时杀者勿论”;有敢于“烧人舍屋及积聚之物而盗者,计所烧减价,并赃以强盗论”;“恐吓取人财物者,准盗论,加一等”。材料体现()
A.宋代政府惠商的经济政策
B.宋代新的经济观念的确立
C.宋代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D.宋代法律体系趋于完善
A[根据材料“对于侵犯商人私人财产的处罚规定相当严重”以及各种例子可知,宋代政府注重保护商人的利益,重视商业的发展,故选A项;中国古代的封建政府一直都坚持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新的经济观念的确立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对商人经济利益的保护而无政治地位的信息,故排除C项;仅根据材料信息无法推出宋代法律体系趋于完善,故排除D项。]
10.在我国“四大名锦”中,蜀锦历史最悠久,古人形容蜀锦“其价如金”。但蜀锦制作的某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就已失传。这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失传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利润小,学习这些工艺的人少
B.原材料供应出现匮乏的局面
C.工艺难度大,学艺周期长
D.“工官”制度造成的不利影响
D[A项所述“利润小”与材料中的蜀锦“其价如金”相矛盾,故排除;我国广大地区适合种桑养蚕,丝原料丰富,故B项错误;C项所述并不是该工艺在我国古代失传的原因,故排除;在“工官”制度下,制作工艺由官府掌握,技艺的传承具有封闭性,在民间得不到推广,容易失传,故选D项。]
11.(2019·济宁二模)清代北京门头沟煤矿矿工多系无籍流民,每年七月以后,窑主“按公平时价,雇人工作”,到次年五月,煤窑就暂时停工,“以避盛暑煤毒”,矿工“即行散工”。这表明当时()
A.工场手工业规模大、范围广
B.矿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C.煤窑停工使流民大量出现
D.窑主与矿工是隶属关系
B[题干中并未涉及门头沟煤矿的矿工人数及矿厂的规模,故A项错误;由题干中“窑主‘按公平时价,雇人工作’,到次年五月,煤窑就暂时停工,‘以避盛暑煤毒’,矿工‘即行散工’”可知,矿工可以自行散工,即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故B项正确;题干中提及的是矿工是“无籍流民”以及其停工是矿工自行选择的,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煤矿雇主与雇工为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
12.(2019·茂名一模)1683年,康熙帝指出“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具有裨益,故令开海贸易”。第二年,康熙帝下旨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材料表明()
A.清政府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B.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清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管制
D.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根据材料可知康熙帝下旨开海设关管理对外贸易,说明清政府放宽了对外贸易管制,故选C项;清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管制不等于实行重商主义政策,重商主义产生流行于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的西欧,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管制,无法体现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开海贸易,而不是闭关锁国,故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2019·德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古代海外贸易中,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丝绸、瓷器、茶叶、铜钱等。进口商品主要是香料、药材、犀象、珠玉等,这些商品未经加工或技术含量较少,在中国消费范围和消费量有限。唐代以前,活跃在印度洋至中国的航线上的主要是波斯和阿拉伯商船。宋代时,中国海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海船的地位,贸易活动远达东非沿岸,奠定了古代中国海上贸易的基本范围。该时期港口众多,海外贸易规模空前扩大。明代前期二百年,朝贡贸易成为唯一合法的贸易,排斥民间贸易,海外贸易下降。此后虽然有所回升,但远未得到充分发展。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材料二据统计,1864年中国的洋货进口额为4621万海关两(近代中国海关曾经长期使用的一种计算银两的单位),1894年为16210.2万海关两。进口货物以鸦片、棉纺织品和棉纱为大宗,其中棉纺织品和棉纱的进口量1884年后逐渐在进口总额中占据首位,其销售市场由华南沿海口岸逐渐推广到华北、东北等地和湖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在出口货物中,以茶、丝为大宗,棉花、大豆、烟叶、皮毛等出口数量也在持续增长,这使得棉花、蚕桑、茶、甘蔗、花生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日益扩大。
——摘编自李喜所、李来容《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半期中国对外贸易的新变化,并说明其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丝绸、瓷器、茶叶、铜钱等。进口商品主要是香料、药材、犀象、珠玉等,这些商品未经加工或技术含量较少,在中国消费范围和消费量有限”可知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中国处于优势地位;根据材料一“宋代时,中国海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海船的地位,贸易活动远达东非沿岸”得出海外贸易范围广;根据材料一“该时期港口众多,海外贸易规模空前扩大”得出宋代海外贸易空前发展;根据材料一“明代前期二百年,朝贡贸易成为唯一合法的贸易,排斥民间贸易,海外贸易下降”得出明代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海外贸易下降。第二小问,从农耕经济发达、手工业水平高、经济重心南移、航海技术提高、“海禁”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国商品的进口和中国原材料、农副产品的出口持续增长;西方输入中国的主要是机器工业产品;西方列强在中外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第二小问,结合第一小问的答案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推动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
[答案](1)特点: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中国处于优势地位;海外贸易范围广;宋代海外贸易空前发展;明代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海外贸易下降。原因: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达,手工业水平高;宋代经济重心南移;造船和航海技术提高,指南针用于航海;明代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民间对外贸易。
(2)变化:外国商品的进口和中国原材料、农副产品的出口持续增长;西方输入中国的主要是机器工业产品;西方列强在中外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影响: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推动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
14.(2019·绵阳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注释:①、②:为店铺幌子,各书:“孙羊店”“正店”;
③:灯笼
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中的情景,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图中提取一个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宋代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图片细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解析]根据材料注释“①、②:为店铺幌子,各书:‘孙羊店’‘正店’;③:灯笼”可以看出一些历史信息:如“店铺临街而建”“夜市”“饮食服务设施完备”,然后联系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进行说明,并对这些历史现象进行评价。
[答案]细节:店铺临街而建。
历史现象:宋代商业活动打破了空间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
概述:在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宋代改变唐代的市坊分离的局面,打破官府对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
评价:商业街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市坊分离的城市布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对城市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另外:1、灯笼→夜市,打破了时间限制;2、幌子→广告宣传;3、“孙羊店”→饮食服务设施完备;4、轿子、骑马、马车→交通工具多种多样。

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农民的行动逻辑-最新文档作文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原则文案: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思想1:生产力水平是社会发展的标志。“物”的发展、“人”的进步,构成社会的发展进步。
阐释:生产力包含人和物两方面。一个社会,如果物质世界更丰富了,人的认识水平提高了,那就是进步。资本主义社会比封建社会进步,因为工业生产代替手工劳动,致使物质空前的丰富,而人们的认识也相应提高了。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刚刚起步,在物质世界方面可能与资本主义社会有距离,但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已经超越了前面所有的社会形态的认识,所以我们可以相信,社会主义社会终究比以前的社会形态进步。
思想2:首要的生产力是人,而非物。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的代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阐释:人,是一切发展的关键因素。因为世界的改变源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一个社会,推动其发展的固然是整个社会民众,但是民众也有主要次要之分,起主导作用的民众是知识分子阶层。所以,荐贤兴国永远是历史的主题。唐太宗见新科举子云集殿下,不禁满怀喜悦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从新中国的建设发展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知识分子的作用。拨乱反正,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大胆启用人才后,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生机就展现出来。我们提出“教育兴国”的口号也证明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主导作用。在现代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重要性得到空前的体现,因为经济要发展,关键在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掌握者是知识分子。所以,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着名论断背后其实说的是人才,是知识分子的作用。只不过更直接,更有时代感。
思想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阐释:这是社会发展呈现出来的客观规律。生产力发展了,必然要求有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出现。机器工业的兴起必然要否定传统的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生产关系,建立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新型生产关系。我们也看到,当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建立后,生产力迅猛发展。所以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社会在一定时间里创造的物质财富是前面整个历史时代的总和。相反,一种生产关系也有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我国明末出现的资本主义的萌芽被扼杀,原因就是旧有的生产关系还气数未尽。这是说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农民的行动逻辑-最新文档作文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原则文案:

导语:农奴主可设私牢,把农奴当成“会说话的牛马”…曾经,西藏不到人口5%的农奴主占有全部耕地牧场,95%以上的人世代为农奴。1959年的今天,中央政府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百万农奴成为自己和西藏的主人!下面是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素材,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适用话题:农奴翻身、民主、自由、公平
50年的等待,50年的期盼,今朝夢圓。1月19日,西藏自治區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一致通過了關於設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的決定。消息傳來,西藏各界群眾無比欣喜。民主改革50年,西藏經濟成就非凡,社會變化日新月異,人民生活得到根本改善。一直以來,西藏人民群眾熱切期盼有這麼一個法定“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以表達昔日百萬翻身農奴的喜悅心情,頌揚社會主義制度下新生活的美好。
“3月28日,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也是最開心快樂的一天,也是從此走向幸福的開始。” 75歲的昔日農奴、西藏日喀則地區江孜縣班久倫布村米瑪頓珠異常激動,說自己已決定,要把這神聖的一天定為全家人的特大節日,今后,子子孫孫到了這一天,要像過藏歷新年一樣來慶祝。
位於班久倫布村的帕拉庄園是西藏保存最完好的奴隸主庄園。米瑪頓珠老人回憶說,自己13歲就在庄園當家奴,開始干點雜活,后來搞縫紉,每天工作16個小時以上,吃不飽,穿不暖,還經常遭毒打,生活不如庄園主的一條狗,是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革命救了自己,分了土地,得了牛羊,而今,還成了村裡的養牛專業戶,每年有一萬多元的收入,糌粑隨便吃,青稞喝不完,生活快樂悠閑,計劃今年再蓋一棟新房。
西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扎什倫布寺民主管理委員會主任薩龍?平拉說,飲水還需思源,隻有牢記往日苦難,才能珍惜今日生活美好。自己9歲進入扎什倫布寺,深知在舊西藏,寺廟也有剝削和壓迫,沒有自由,僧眾常年累月半飢半餓。如今,僧尼真正成了寺廟的主人,國家還給發工資,生活無憂,可以潛心修行,弘揚佛法。達賴喇嘛痴心妄想,妄圖恢復“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分裂祖國,嚴重違背佛教基本教義和戒律,其行徑遭世人唾棄,西藏人民和僧尼絕不答應。
農奴身上“三把刀”,差多、租重、利錢高﹔農奴面前三條路,逃荒、為奴和乞討。西藏人大代表、那曲地區申扎縣申扎鎮三村黨支部書記次旺說,舊西藏百萬農奴生活在最黑暗、最殘酷的社會底層,豬狗不如,是中國共產黨引領百萬農奴從黑暗走向光明,從此走向幸福的康壯大道,設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是280多萬西藏人民的共同心願,國家權力機關把西藏人民的意志放在了第一位,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需,為西藏人民謀福祉。
西藏政協委員、那曲縣那曲鎮六村牧民培杰說,民族改革,西藏百萬農奴翻身解放,是我們、也是我們的子孫后代必須永遠牢記、隆重紀念的重大歷史事件。經常聽父輩說,民主改革時,翻身農奴一齊拿出契約、地租和高利貸契約,當場焚燒,然后通宵達旦圍著篝火唱歌跳舞,許多人還跪下身去親吻自己分到了土地,感謝中國共產黨。設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這是黨和國家對舊西藏百萬農奴生命的尊重,是對百萬農奴人格尊嚴的尊重。
西藏人大代表、定吉縣江嘎鄉永貢村婦女主任尼瑪確說,去年,由於吉林省長春市的對口支援,村裡52戶農民每家無償拿到19000元補助款,買木材,購石料,蓋新房,自治區還配套10萬元修了進村公路。在舊西藏,農奴要是遭了災害,隻能自生自滅,政府死活不管。西藏50年的發展,翻身農奴的幸福生活,是全國人民關心支持的結果,是民族大團結的完美結晶。“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不僅是節慶之日,更是“感恩日”,昭示西藏人民要倍加珍惜中華民族大團結,倍加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倍加維護社會局勢穩定。
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嘎瑪說,設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是紀念西藏百萬農奴翻身得解放,徹底揭露舊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的反動與黑暗,是我們旗幟鮮明、針鋒相對同達賴集團斗爭的重大舉措。同時通過設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憶苦思甜,飲水思源,教育人民特別是青少年要永遠牢記西藏百萬農奴翻身解放的偉大斗爭歷史,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新發展、新變化、新生活,更加自覺地堅持“一個中心、兩件大事、三個確保”,更加努力地創造社會主義新西藏的美好明天。


结语: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所见过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农民的行动逻辑-最新文档》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农民的行动逻辑-最新文档》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农民的行动逻辑-最新文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