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最感人的美德故事作文 最感人的美德故事题目及答案文案

2019-03-10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最感人的美德故事作文 最感人的美德故事题目及答案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最感人的美德故事作文  最感人的美德故事题目及答案文案

最感人的美德故事作文 最感人的美德故事题目及答案文案:

司马光一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于朝廷。他地位显赫,德高望重,他不仅德行极为人们所推崇,他发乎真诚的友爱兄弟的情怀,更是流传千古。
司马光的哥哥司马旦,字伯康,兄弟两人的感情特别好。当司马光退居在洛阳的时候,每次返乡探亲,总会探望兄长,他对哥哥既敬重又极为关怀。当时伯康已八十岁了,而司马光也年事不小,但侍奉兄长就如同侍奉父亲一样地尽心尽力。尤其老人家体质较弱,消化不佳,为保康健常需少量多餐,故照顾颇为费神。所以每当吃完饭不久,司马温公总会亲切地问候哥哥:“您饿了吗?要不要再吃点东西?”几乎是时时刻刻地关注,就如同照顾婴儿般地无微不至。季节交替,气温变化很大,老人最怕的是着凉。所以天气稍稍转凉,司马光就常常轻抚着兄长的背,并关切地问道:“衣服会不会太薄?会不会冷?”日日嘘寒问暖。人的一生,和兄弟姐妹相处的时间,往往超过父母,所以应该彼此相互提携照顾。
司马温公虽然身居显贵,但照料兄长从不委由仆人代劳,巨细靡遗,都非常操持,这种至情至亲的手足之爱,与下人照顾是全然不同的。我们可以想象,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相互扶持、相互照顾,那是何等感人的画面!对于兄长伯康,温公是恭敬到了极处,也爱护到了极处,所谓“友爱至极,无以复加”。《礼记》云:“听于无声,视于无形。”难道不正是如此吗?的确,天底下很少有人能拥有这般幸福的手足之情,毕竟人懂得珍惜的时候短,往往是在失去之后才知后悔,为什么过去不对他好一点呢?所以珍惜亲情的可贵,是何其重要!
侍奉父母极其孝顺的他,在母亲去世之后,悲痛至极,三天三夜都滴水不进,哀痛逾恒,此中完全可以看到温公的风范。
司马温公的儿子司马康,也继承父志,自幼就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不仅学识渊博,更通晓经史,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史学功底,参与了父亲《资治通鉴》的编纂工作。司马康为人恭敬谨慎,不苟言笑。在路上,人们见到他温文的举止和脱俗的气质,即使不认识他,也知道他一定是司马光的儿子。因为温公曾在家训里说“留财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留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于冥冥当中积阴德,以为子孙长久之计”。严谨的家风,熏陶了司马康非凡的气宇,他能如此优秀,都与父亲的教诲息息相关。
司马光在六十八岁逝世时,哲宗皇帝为安排司马光的葬礼,拨千两银子给司马康,司马康拒而不受,后来没有办法才收下,但在治丧期间,则一切从俭,遵从了司马光生前的愿望。朝廷根据他生前的品德和政绩,赠他为太师温国公,用一品礼服装殓,谥号“文正”。在过去“文正”二字是不轻易谥人的,因为“谥之美者,极于文正”,司马光得到这一最为嘉美的谥号。百姓们听到司马光去世的消息,京城里停止买卖,四方的人不仅纪念他,而且还将他的画像供奉在家里,每餐前,都默默地祝祷他。
司马温公照耀青史的伟大风范,启发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人们从他不凡的品操中,体会到了真正的忠诚爱国与骨肉的至情,也见到了一位读书人能“退则独善其身,进则兼善天下”的卓绝操守。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身体力行,追随这种不朽的精神风范,世世代代绵延不绝、长盛不衰。
【注释】①宋朝司马光,字君实,人称司马温公,他对待父母极其孝顺,对待哥哥弟弟极其友爱,侍奉皇上极其忠心,对待朋友极其诚信,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贤明的宰相和知名的学者。他投注了一生的心血所编纂的《资治通鉴》,记载了中国历史中许多善恶成败的经验教训,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一部珍贵的政治殷鉴的宝典。
司马光六岁时,就具有非同寻常的气质。有一次他听到《春秋左传》的故事之后,非常的兴奋,回到家里就讲给家人听,对其中的道理都能很清楚地讲述出来。从那以后他就手不释卷、刻苦读书,有时读到入了神了,连吃饭睡觉都忘记了。在拜读圣贤书的过程中,他不但种下了对历史殷鉴的深刻印象,从而奠定了编纂《资治通鉴》深厚的史学基础,而且也树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所以,他一生不但在学问上博古通今,在品德上更是卓绝超迈。
有一天,他在书房里正专心地埋头读书,窗外同龄的小朋友都在开心地玩耍。突然间传来了一阵惊恐的呼叫声,紧接着一群孩子接二连三地都惊叫起来,后来声音渐渐远去,全都消失了,只剩下一阵阵哇哇大叫的哭喊声。司马光察觉到情形不对,赶紧合上书本走了出去,只见水缸里扑腾着两只手,惊慌失措地挣扎着,孩子的头不时地冒出水面。原来是一个调皮的孩子,爬到了水缸上面,一不小心就掉了进去。小朋友们被吓坏了,一溜烟全都跑得无影无踪。司马光突然看到旁边有一块石头,灵机一动,就把它用力地扛了起来,朝水缸狠狠地砸了过去。只见缸里的水哗哗哗地奔涌而出,水里的孩子总算是得救了。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几乎传遍了京洛一带。一时间,小小年纪的司马光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大家都对他智勇双全的表现赞叹不已。
时光荏苒,转眼间司马光已经二十岁了,他不但品格超群,而且书读得非常的精博,就在这一年考中了进士。生性简朴的他,一向不喜欢华丽,中了进士之后,要参加喜筵、觐见皇上,大家都穿上最华美的衣服,戴上大红花,而唯有司马光不愿意戴花。同僚就跟他说,这是皇帝所赏赐的,不能不戴,他才勉强地插上一支,由此可见,他是何其的勤俭。尤其当他官居宰相时,也依然是粗茶淡饭,衣着简单,生活简朴,一生保持着勤俭清廉的风范。
早年,司马光并没有小孩,他的夫人很着急,就为他寻觅了一个小妾,趁机送入书房,正气凛然的司马光明白夫人的意思,但却连正眼都不瞧一眼。此妾很想试探他,顺手取了一本书,柔柔地问他:“这是什么书?”话语间还故作妩媚之态。司马光不为所动,面容立刻变得更加严肃,他毕恭毕敬地站了起来,拱起手,非常郑重地回答:“这是《尚书》。”结果本想大献殷勤的妾,也知难而退。正由于接受了圣贤的教诲,刚正廉明的司马光才能把持住做人的分寸,丝毫不为所动。
司马温公一生不爱名利,行谊谨慎,从来不说虚妄不实的话。尤其他在晚年曾说过,他一生光明磊落,立身处世堂堂正正,从来没有一件事是不可告人的。也就因为他的磊落风范,这一段话成为流传千古的美德,也是后人对他最推崇的德行之一。当时王安石提出了新法,司马光看出新政对百姓的危害很大,所以他不畏权贵的迫害,极力地反对,得罪不少当权的政客,因此埋下了祸患,被降职外放,但他并未因此而畏惧权势,完全不计个人得失,仍然深切关怀着百姓的疾苦。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就是他高洁的风范。当时,司马光居住洛阳,想就此隐退,终老余生,但是百姓却希望他能继续在朝廷任职。史书记载,他们在家中日夜祷告,甚至在路上号呼哭泣,苦苦哀求他不要离开。这样的民心所向,哪里是普通的才智德能所能感得的?这是非比寻常的德行与真诚爱民,才能得到民心如此的拥戴。到了哲宗的时候,司马光重新被重用,成为当时的宰相。
与司马光卓绝高迈的品格一样流传久远的,是他用了十九年的时间,以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所编纂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这部史书,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举凡和民生休戚、国家政务有关的事迹,无论是善恶功过、是非成败,凡是可用来告诫后人的历史经验,都节录下来,以严谨的态度汇集整理成册,期望能作为往后的施政参考,借此惕励后人不要再重蹈历史的覆辙。展读这部《资治通鉴》,绵延不绝的历史经验,我们不得不由衷地感恩先贤的用心良苦。这是历经多少心血才得以承传,使我们能够汲取这么多先人宝贵的智能与经验。《资治通鉴》的历史经验无非就是我们的借鉴之镜。
勤政爱民的司马温公在晚年病重的时候,仍然拖着虚弱的身体,亲自处理公务,甚至通宵达旦地工作。有一次他病情加剧,昏迷了过去,口中仍喃喃自语,仔细一听,所说的全都是天下大事。
作为一位贤臣良相,司马温公贬官之时豁达超然,而当他重新掌握大权时,则毅然承担起拯治天下的重任,广开言路,举荐贤才,振兴国家,《宋史》称赞他建立的是扭转乾坤的不朽功业。他勤政爱民的风范,得到了天下百姓对他的爱戴,他也以光耀千古的德泽,得到了一代代的华夏子孙,对他不尽的感恩和追念。

最感人的美德故事作文 最感人的美德故事题目及答案文案:

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有多少感天动地的孝事至今仍铭记在人民心中。
古代有王祥卧冰取鲤;董永卖身葬父;孟宗哭竹生笋……
现代也有感人的故事,一位小姑娘骑着一辆破旧不堪的三轮车在捡完饮料瓶后向一个无人的胡同骑去,一个青年拦住了她的去路,用刀对着她,歹徒用力掰开她的手,而她却紧紧的攥着手里的钱死活不松手,还拼命呼叫,呼救声惊动了小巷子里的居民,人们闻声赶来,合力逮住了歹徒。众人带着歹徒搀着小姑娘来到了派出所,一位民警接待了他们。审讯时,歹徒对抢劫一事供认不讳。而那位小姑娘站在那儿直打哆嗦,脸上冷汗直冒。民警便安慰她:“你不必害怕。”小姑娘回答说:“我好疼,我的手指被他掰断了。”说着抬起右手,人们这才发现,她右手的食指软绵绵的耷拉着。而手里钱的数字让人们都惊呆了,手里总共只有8块5毛钱,全是一毛和两毛的零钞。
为了8块5毛钱,一个断了手指,一个沦为罪犯,真是太不值得了。
民警迷惘了: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这位小姑娘,使她能在折断手指的剧痛中仍不放弃这区区的8块5毛钱呢?他决定探个究竟。所以,将小姑娘送进医院治疗以后,他就尾随在小姑娘的身后,以期望找到问题的答案。出了医院她买了几种水果,最后她来到了墓地,在一块新墓地前跪了下来说:“妈妈,我已经还完了为您治病所欠下的钱。还挣了8元5角。妈妈我可以为您买水果,都是好的,您尝尝吧!这是您生前的小愿望,您虽不说但我知道。谢谢您…...”
这让我想起在报纸上看到的《孝子患绝症隐瞒七年六旬老母捐肝救子》的故事,更是让我更加深刻体味了母爱的伟大。儿子患病为让母亲安度晚年,撒了七年的爱心谎言;母亲得知真相后,决定捐肝救子。母亲只有一个心愿:“我只希望儿子好好活着。只要儿子能好,卸我身上哪块器官都行!”面对这样伟大的无私的母爱,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想,世上最伟大的爱是也不过如此。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正因为这样才显得我对父母的爱是那么渺小。她不图回报,只知奉献;她为孩子的进步、成功、幸福、健康而兴高采烈;她为孩子的失意、挫折、疾病而焦虑不安!只要孩子能好,她即使再苦再累也心甘;只要孩子能好,她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情愿。“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我们一生也永远报答不完的。
每个人成长的一生,都离不开父母的精心浇灌;每个人成功的背后,都凝聚着父母的爱心一片。向父母尽一份孝心,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有的人认为“只要让父母吃饱、穿暖、居安、行便”就是尽孝了,其实,也不尽然。老年人更需要感情上的温暖。孝心不是一桌山珍海味的盛宴,也不是一身花团锦簇的衣冠。是一个平常的电话:报声平安;是一次心境的交流:无所不谈;是一次举步之劳:常回家看看。无论是什么只要是发自内心的,在“孝”的天枰上它们都相等。都让父母感到无比温暖。
用心关爱父母,不要说还来得及,也许今天的错过,就成为了明天的终身遗憾。
让身为21世纪主人公的我们,把中华民族上千年的美德一代代传下去,也许在抬头的一瞬间你就会发现,时间的老人已在父母身上留下了痕迹,是永不磨灭的痕迹,但你还会发现父母笑了,开心的笑了,不是因为他们有了山珍海味…….而是因为又儿女陪在身边,让父母感到了欣慰。让孝道更好的发扬下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题记
敬老是一个永久的话题;老人,则是话题中不曾褪色的字眼。人生的问卷答到了这里,我们是否可以以耐心和爱心来续补这空缺的横线,在老人的阐述中重踏他们曾走过的路,从敬老的氛围中感受炽热的回忆……
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敬老爱老并非一个传说,你必须用真诚去充实它。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境贫寒,是不报复,但十分孝顺,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在外讨的食物,皆带回家去供奉二老。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侍奉他们。”听到的人感到他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话外音——若有亲孝驻心间,乞食下跪又如何?)
着名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老人的生活不应是黯淡的,更多的应富含生的气息与爱的欢笑。老一辈革命家朱德着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伟大主席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拗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名人尚且如此,我们是不是应该年迈的亲人做些什么呢?
其实,人生便是平日司空见惯的太阳。它日复一日地遵循着东升西落的轨道。没有永远的烈日当空,无论你的人生多么不凡,最后你也是会慢慢老去,逝去,最终缓缓地被人们遗忘。人生匆匆,如白驹过隙,,繁华如梦,往日岁月如云烟般流过天际而无可挽留,不奢求天空对它的眷恋,只为静静储蓄飞翔的力量。那些老人们便是我们前行的高标,你无法忽略他们的存在,试说,如果没有徐徐落下的太阳,又怎会有“夕阳无限好”的美景呢?百善孝为先,是中国的传统,现在它以飞快的脚步遍布世界,我相信,“孝”将会占据道德的核心,它将会是为人处事的底线。敬老爱老,应从现在开始。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终于结束了,回首人生所列出的假设而我的回答,你满分了吗?

最感人的美德故事作文 最感人的美德故事题目及答案文案:

本文是关于文明的话题作文,仅供大家参考!
1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2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3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4.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05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09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12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13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14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15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16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17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18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19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20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最感人的美德故事作文 最感人的美德故事题目及答案文案:

\"尊老爱幼\"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我们的身边也发生过许许多多的敬老故事。那一天,我在大街上走着,看到了那感人的一幕……
一位白发苍苍、面容憔悴的老婆婆,她手中拎着大包小包的食品,步履蹒跚地从超市走出来。此时,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太多了,毫不相让。老奶奶站在人行道上左看看,右瞧瞧,可是没有一辆车停下来让老奶奶过马路。这个老奶奶大约站了十分钟,已经拎不动那些食品了,她像是做出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拄着拐杖,小心翼翼地把她那颤抖的双脚伸了出来。这时,一辆红色的本田摩托车像没长眼睛似的横冲撞,吓得老奶奶立即把迈出去的双脚收了回来。
突然,一辆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光的银色奥迪在老奶奶面前停住了。车主把车开到了马路边,拎起老奶奶手中大包小包的食品,扶着她过了马路。待老奶奶安全地过了马路,开着银色奥迪的车主才慢慢地坐回汽车,把车开走了。
虽然这位叔叔只用了几秒钟的时间把奶奶送到路对面,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他\"尊老爱老\"的高尚品德。的确,孝敬老人真的只是举手之劳,是老人需要帮助时,伸过来的温暖的手。这样的美德就像是黑夜里的一盏灯。只要我们的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让老人的生活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


结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最感人的美德故事》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最感人的美德故事》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最感人的美德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在写《最感人的美德故事》上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