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常用典故作文 古诗词中常用典故文案

2019-03-10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常用典故作文 古诗词中常用典故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常用典故作文  古诗词中常用典故文案

常用典故作文 古诗词中常用典故文案:

在作文中不时加入典故,会让老师眼前一亮。下面请欣赏给大家带来的作文常用典故相关内容。
(1)揠苗助长
【典故】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释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2)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3)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4)亡羊补牢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hellip;hellip;”
【释读】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5)盲人摸象
【典故】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出处】
《大般涅槃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甕,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解释】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6)守株待兔
【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释读】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7)买椟还珠
【典故】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

常用典故作文 古诗词中常用典故文案:

语文是高考的第一场,语文成绩的好坏,对后面的考试有着重要影响。而语文科目中,古诗词文学鉴赏占有很大比重。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考古诗词常用典故汇总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1)斑竹:湘妃竹。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舜死后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2)比翼鸟: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3)碧血:常与“丹心”连用,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元郑元佑《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4)长城: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5)采薇: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唐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7)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为书信的代称。宋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8)登高:重阳节有登高习俗。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东山高卧: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唐李白《梁园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末应晚。”
(10)杜康:传说杜康(字仲宁)发明了酒,后以此作为酒的代称。三国魏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1)东篱:语出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宋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寒食: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该节由此而来。唐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3)汗青:古时字写在竹简上,先用火烧竹简,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后指书稿、史书。宋文天样《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4)红豆:南方的一种植物,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唐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之二:“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15)画眉:西汉张敞夫妻恩爱,曾为其妻画眉。后以此形容夫妻相爱。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16)金乌:传说太阳里有三足乌。后以“金乌”作为太阳的代称。唐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17)连理枝: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的树枝,比喻恩爱夫妻。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18)劳歌: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唐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9)楼兰: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唐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0)梦蝶:也称“化蝶”。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自己变成了蝴蝶。后比喻做梦、梦幻。宋陆游《闲游》之三:“困卧幽窗身化蝶,醉题素壁字栖鸦。”
(21)青鸟: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在永华殿祭祀,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东方朔说这是因为西王母要来了。后以此为传信的使者。隋薛道衡《豫章行》:“愿作王母三青鸟,飞来飞去传消息。”唐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2)三径:西汉末,王莽专权,刺史蒋诩辞官隐居,在园里竹阴下“开三径”,只和羊仲、求仲两人相交。后以此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东晋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唐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23)桑榆:传说太阳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树上。以此比日暮,后比喻人的晚年。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24)射天狼:天狼,星名。古人以为主侵掠。后以“射天狼”比喻打击入侵的异族。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5)双鲤:古人寄信,将信结成双鲤形状。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后因此将其比作书信。唐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双鱼”同义。唐李白《赠汉阳辅录事》:“汉口双鱼白锦鳞,令传尺素报情人。”
(26)黍离:语出《经?黍离》,东周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唐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27)商女:语出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宋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8)投笔: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爵封侯。后指弃文从武。唐骆宾王《宿温城望军营》:“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宋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9)阳关:阳关,古关名,今甘肃敦煌西南。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谱成送别之曲,名《阳关曲》。唐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
(30)折柳:汉代京城习俗,凡送远客,都要送到长安东面的霸桥,并折柳枝相赠。后指送别。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1)折腰: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遂辞官归隐。后喻指屈身事人。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颜?”

常用典故作文 古诗词中常用典故文案:

下面是由语文迷为大家提供的中国经典典故,欢迎阅读参考。
(一)邯郸学步
【典故】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释读】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二)井底之蛙
【典故】
《庄子秋水篇》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我独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
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不足以量尽它的深度。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早,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所属朝代】
春秋战国时代
【出处】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释读】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三)亡羊补牢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释读】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四)盲人摸象
【典故】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出处】
《大般涅槃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甕,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解释】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五)守株待兔
【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释读】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六)揠苗助长
【典故】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释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七)买椟还珠

常用典故作文 古诗词中常用典故文案:

成语典故
2刘备被曹操战败丧失地盘,投靠刘表。一天表请备喝酒聊天,备不胜酒力想起身如厕吐酒,
起身时摸了下自己大腿,发现肉猛长起来,不禁落泪。(髀肉复生,惊肉生髀,髀里肉生)
4郑国人被装珍珠的漂亮盒子迷住了,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下,却将珍珠还给了楚人。(买椟还珠)
6孔子的学生颜回家境贫寒,但不去求官做,孔子说:颜回吃的是一竹篓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屋子里,但十分乐观。(箪食瓢饮)
7从前有个商人过河去卖货,中途河中遇险获救,答应给一百两白银,反悔了只给了十两。第二次遇险,给三百两都没人救了,结果淹死了。(贾人渡河)
8范仲淹出身贫寒,在应天府书院读书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把粥分成若干块,把咸菜切成碎末,当作一天的饭食。(划粥割齑,断齑割粥,断齑画粥)
9安史之乱时,张巡、张远镇守睢阳,被叛军围困,饥饿的威胁越来越严重,于是张巡下令用网捕麻雀,掘洞捉老鼠,一切能填进肚子的东西都充饥用。(罗雀掘鼠)
10晋朝时,刘隗奸邪作恶,危害国家,但想把他铲除很难。就如同要挖掘狐狸,恐怕把城墙弄坏,要用火烧死老鼠,或用水灌死老鼠,又怕毁坏了神社庙宇。(城狐社鼠)
11北齐时,邺城有个人,熟读四书五经。一天他去集市上买驴,要写个交易凭证,结果写了密密麻麻三页的字,竟然连一个驴字都没有.(博士买驴,三纸无驴)
12梁鸿读书时人很贫穷,但他性情孤傲,不趋炎附势,一日三餐也和其他人分开做。一天同窗请他用自己的热炊具煮饭,梁鸿不领情,在自己的冷灶上升起火来煮饭。(不因人热)
13姜太公前妻马氏欲与其复婚,姜太公已看透了马氏的为人,不想和她恢复夫妻关系,便把一壶水倒在地上,叫马氏把水收起来。(覆水难收)
14周公待人接物,谦恭下士,为了怕怠慢客人,有时候洗一次头,三次握着散开的头发去见客;吃一顿饭,也往往三次吐出含在嘴里的食物去接待客人。(握发吐哺三吐三握)
15秦将邯郸围困,魏惧秦不敢出兵救赵。情急之下,信陵君以国家利益为重,置生死度外,借魏王如姬手窃得兵符,夺取兵权完成了救赵的使命,也巩固了魏的地位。(窃符救赵)
16郢人在鼻尖涂上像苍蝇翅膀一样薄的白粉,让石用斧子把这层白粉削去。只见匠人不慌不忙地挥动斧头,呼地一声,白粉完全被削掉了,而郢人的鼻尖却丝毫没有受到损伤。(鼻垩挥斤,运斤成风
郢人运斤)
17对付丞相公孙弘,就像揭开蒙盖在眼睛上的障碍,振落树上的枯叶那样容易。(发蒙振聩,发蒙振落)
18在河的最深处住着一条凶猛的黑龙叫骊龙,河里有许多珍宝。有人不顾危险去那里寻宝。最终得到了珍珠。(探骊得珠)
19战国时,梁惠王看见人牵一条牛去杀,他不忍看,教人用一只羊去替换那条牛。(以羊易牛)
20南朝宋的戴颗,春天常携带双柑和一斗酒外出。人家问他到哪里去,他说:去听黄鹤的叫声。后以其泛指春游所备食物。也用为春游或莺的典故。(双柑斗酒)
21晋代殷仲堪的父亲病中虚弱惊疑,听到床下蚂蚁的响动,以为是牛斗。后为病虚、心神恍惚的典故。(床下牛斗)
22春秋时,越王勾践为了动员百姓以报亡国之耻,曾投酒于江,表示与民同饮。后以之喻指与军民同甘苦。(箪醪投川)
23东晋人王恭从会稽回到京师,去拜访他的王忱见他坐着六尺竹席,以为他带回的不止这一领,就向他要。王恭等他走后,派人把坐着的这领送去,以后就坐在草垫上。王忱知道后非常不安。(身无长物)
24汉代王章在未出仕前,家里很穷,没有被子盖,在病中也只得以给牛御寒的覆盖物遮身。他对着妻子哭泣。(牛衣对泣)
25相传尧去世后,舜坐则见尧之幻影于墙,食则见幻影于羹。后以其指对先贤的思慕。(见羹见墙,羹墙之思)
26曹操临死立下遗嘱,叫嫔妃宫女常到铜雀台去,瞭望他西陵的墓田;所余的香料分给各个夫人;姬妾无事可做,可以学织鞋卖。后以其指临死时对妻妾的眷恋。
(分香卖履)
27晋祖逖统兵北伐苻秦,在渡江到中流时,击桨而誓:“我祖逖不能肃清中原而回来的话,就死在这江里!”表示誓死收复失地。(中流击楫)
28孔子晚年反复研读《周易》,以致编联竹简的皮绳也因经久摩挲而多次断了。(韦编三绝)
29相传春秋时,楚狂接舆躬耕而食。楚王使人聘他去治理淮南,他笑而不应。妻子认为君命不从非忠,从之又违义。夫妻两人就一个负釜甑,一个戴紝器,
远徙避世。(夫负妻戴)
30东晋谢安的侄女谢道韫嫁给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她很不满意,谢安问起时,她说:我家叔父辈有阿大中郎,叔伯兄弟中有封胡羯末,
想不到天地之间,还有王郎。(天壤王郎)
31唐大历中,有猴子数百集于古田杉林中。当地人企图伐木杀猴。有一只老猴忽然跳到附近一家去纵火焚屋。人们赶快去救火,群猴得以脱走。(亡猿祸木)
32晋嵇康、吕安被司马昭杀害后,他们的好友向秀过嵇的旧居山阳,听到邻人的笛声,不禁怀念起亡友,感音而叹,于是写了一篇《思旧赋》。后以此表示对亡友的哀念。(山阳邻笛,山阳闻笛
山阳笛声)
33大将冯异,每当别的将领在论功时,只是独坐在一棵大树下,不去参与。(大树将军,坐树无言)
34王羲之两子王徽之、献之都病重。献之先去世,王徽之入灵堂,取献之生前琴欲弹,但调不好音,于是掷琴于地,痛哭。(人琴俱亡)
35唐代翰林学士李程,性疏懒,每天都要到日影至阶前八砖时才入朝。(八砖学士,八砖步日)
36孟博有志澄清吏制,出仕冀州时,有个经典动作,吓得贪官望风而逃。(登车揽辔,揽辔澄清,孟博登车)
37公仪休当官期间,为了不与百姓争利,拔去自家园中的向日葵,禁止妻子织布。(拔葵去织)
38陈遵喜欢留客饮酒,曾将客人车轴两端的键投入井中,以挽留客人。(拔辖投井,孟公投辖)
39司马懿为了骗曹放松警惕,躺在床上装死,好像只剩下一口气的样子,曹果然中计。(尸居余气)
40对佛教教义误解,用以消除罪孽的一种苦行。用小铁钩扎入赤裸的肌肤,钩上挂小灯,储油而燃。(燃肉身灯)
41战国时,燕昭王为了广纳贤才,筑了黄金台,用来接待天下贤士。(燕金募秀)
42陈将要灭亡时,驸马徐德言与妻子乐昌公主难以相保,于是摔破铜镜各执一半,并约期借助售镜联系。(乐昌分镜乐昌之镜乐昌破镜)
43潘安长得特别帅,每次上街的时候,都会有爱慕他的美女往他的车上扔果子,每次都满载而归,甚至多得盛不下。(掷果盈车)潘郎车满
44春秋时,子路治理蒲县三年,颇有政绩;东汉时,卓茂为密县令,教化大行,路不拾遗。(蒲密之化)
45战国时,宋玉家邻居有美女倾心于他,三年间常爬上墙头偷窥,但宋玉从未动心。(邻女窥墙)
46秦穆公想吞并十七诸侯国,定计邀请各个诸侯国来临潼比赛宝物,好趁机劫持各诸侯。伍子胥使其阴谋未得逞。(临潼斗宝)
47战国时,已有拉关系走后门行贿请托之不正之风。送礼之人附上书信要求办事。(苞苴竿牍)
48晋代初期,有一名将,向客人称道其家有鹤善舞,结果等客人来请鹤舞的时候,鹤却不应。此典比喻名不副实。(羊公之鹤)
49古代南阳太守为一清官,府丞曾送鱼给他,他便将鱼挂在前庭上,用以杜绝送礼。(羊续悬鱼)
50卫玠的舅舅风度翩翩,特帅,但他见到了卫玠却感叹自己容貌不如外甥而羞愧。(自惭形秽)
51老子出函谷关时,关令尹喜见有祥瑞之征兆,料想有圣人到,果见老子在此经过。(紫气东来)
52子夏生活贫困却不愿做官,衣服破烂打结,披在身上象挂着的鹑鸟尾一样,衣衫褴褛却安贫乐道。(子夏悬鹑悬鹑百结衣如悬鹑)
53李倸和姐姐感情特别好。有次姐姐病了,李倸给姐姐熬粥,结果不小心燎着了胡须。(煮粥焚须)
54晋代邓攸,因避战乱,携儿子和侄子逃难。途中多次遇险。感觉事难两全,于是弃儿保侄。后来其妻不再孕,终生无子。(伯道无儿)
55秦末韩信,没有饭吃的时候,曾经在淮阴某地寄人篱下当食客。(昌亭之客)昌亭旅食
56嵇康之子嵇绍,官至侍中。八王之乱时,以身卫帝,血溅御服,后来帝为了纪念他,不让人把衣服上的血迹洗去。(嵇侍中血)
57商纣王为了取悦妲己,经常用酷刑折磨人,斫朝涉之胫,剖贤人之心,最后众叛亲离,自取灭亡。(截胫剖心)
58晋代的陶侃,家境贫寒,无法待客,陶侃的母亲把自己的头发剪去一绺卖了,得钱操持饭食,款待客人。(截发留客,截发留宾)
59唐代的时候,卢藏用想入朝为官,就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希望受到征召,后来果然被召入仕。司马乘祯也是这样做官的。卢指着终南山对司马说:此中大有嘉处。(终南捷径)
60楚汉相争,项羽粮绝,威胁汉王要蒸他的父亲为羹。汉王说:我和你受命怀王,约为兄弟,我爸爸就是你爸爸,你非要烹了,那就。。。。。。(分我杯羹,杯羹之让)
61尾生和女朋友相约在桥下见面,女朋友没来,可大水却来了,尾生为了守信,没有离去,抱住桥梁的柱子,大水不退,最后尾生抱柱而死。(抱柱之信)
62贺知章要学黄白术,持一大珍珠赠给卖药王老,老人得到珍珠,就把饼子给贺知章吃。(宝珠市饼)
63曹操被马超逼得走投无路,割掉胡子,丢掉大衣,及其狼狈。(割须弃袍)
64宋人陈某妻子柳氏凶妒无比,陈某非常怕老婆。人称他老婆河东狮吼,称他?(季常之惧,季常之癖)
65孔融年纪在陈纪和陈群父子之间,先与陈纪为友,后与陈群也成为朋友。(纪群之交)
66承宫小时候是孤儿,八岁就为别人放猪。路过学堂时,就停下来听徐先生讲《春秋经》,被先生留下边做杂活边学习。学成后也成为教书先生。(牧豕听经)
67陆机和朋友喝酒,对朋友诉说,自己的家乡江苏潥阳县有个湖,用湖里莼菜炖成的汤,不用盐豉调和,味道异常鲜美。(千里莼羹)
68汉代杨震路过昌邑,昌邑令王密在夜里揣着十斤黄金赠与杨震,杨震婉言拒绝。王密羞愧而出。(暮夜怀金,暮夜无知,暮夜却金)
69晋朝石崇在洛阳修建一个园子,和友人聚此饮酒作诗,诗做不出,就罚酒三斗。(金谷酒数)
70周幽王宠妃褒姒不爱笑,幽王命令点燃报警的烽火,骗诸侯来救援。当诸侯急如星火地赶到,发觉上当时,褒姒才大笑起来。(千金买笑,千金一笑)
71宋代欧阳修小时候,他母亲用芦苇在地上画教儿子读书;唐代柳仲郢小时候好学,母亲用熊胆制成丸子,给他夜里提神醒脑用。(画荻丸熊画荻和丸)
72汉代灌夫为人刚正不阿。一天,和窦婴一起去赴田蚡的宴会,看到田蚡傲慢无礼,于是借行酒之机指桑骂槐,看似骂灌贤,实则骂田蚡。(使酒骂座使酒骂坐灌夫骂坐)
73蔡邕才学和地位显著,但听说王桀来访,急于迎宾,竟然把鞋子穿反了。(倒屣相迎)
74西汉开国丞相萧何,创立了一系列的法规政令,他死后,新丞相曹参全部照章实行。(萧规曹随)
75刘禅见大势已去,率太子及群臣六十余人,反绑着双手,用车拉着棺材,向邓艾投降。(面缚舆榇)


结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常用典故》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常用典故》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常用典故》,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在写《常用典故》上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