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作文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文案

2019-03-10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2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辽宁大学经济学院作文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作文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文案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作文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文案:

2010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第一组政治经济学、规制经济学、劳动经济学
主席:侯仰德中共辽宁省委党校教授
委员:林木西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委员:张桂文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委员:栾福茂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委员:孙丽娟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委员:周健经济学系副主任、副教授
第二组经济思想史、西方经济学
主席:莽景石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教授
委员:杨玉生辽宁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委员:李平辽宁大学比较经济体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委员:黄险峰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委员:于占东辽宁大学比较经济体制研究中心副教授
委员:佟健辽宁大学比较经济体制研究中心副教授
第三组经济史
主席:莽景石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教授
委员:黄险峰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委员:高倚云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委员:于占东辽宁大学比较经济体制研究中心副教授
委员:叶满城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第四组国民经济学
主席:李华辽东学院院长、教授
委员:马树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统计学系主任、教授
委员:张静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系主任、教授
委员:张虹辽宁大学研究生学院副院长、教授
委员:果艺国民经济管理系副主任、教授
委员:侯向丽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委员:杨爱兵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委员:边恕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副教授
第五组区域经济学、政府经济学
主席:孟翔飞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教授
委员:林木西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委员:张静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系主任、教授
委员:崔万田辽宁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委员:张舒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委员:果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系副主任、教授
第六组财政学
主席:
委员:杨志安辽宁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
委员:孙丽娟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委员:赵桂芝财税系主任、副教授
委员:李宝民财税系副主任、副教授
委员:杨玉霞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第七组政策性金融学、金融学一组
主席:赵晓光中国银行辽宁省分行沈阳稽核中心高级经济师
委员:赫国胜辽宁大学研究生学院院长、教授
委员:张霓金融学系副主任、教授
委员:杨丽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委员:王立军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委员:徐明威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主任、副教授
第八组金融工程
主席:张日新辽宁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风险管理部总经理、副教授
委员:张荔辽宁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教授
委员:郭万山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委员:刘俊奇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委员:曲昭光辽宁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委员:桑榕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委员:禹钟华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第九组金融学二组
主席:张日新辽宁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副教授
委员:张荔辽宁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教授
委员:刘俊奇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委员:曲昭光辽宁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委员:桑榕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委员:禹钟华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第十组国际贸易学一组
主席:王大超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教授
委员:崔日明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委员:王厚双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教授
委员:刘向丽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副主任、教授副教授
委员:刘洪钟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
委员:徐坡岭辽宁大学比较经济体制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第十一组国际贸易学二组
主席:高丽峰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委员:崔日明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委员:王厚双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教授
委员:刘向丽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副主任、教授副教授
委员:徐坡岭辽宁大学比较经济体制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委员:杨哲英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第十二组国际贸易学三组
主席:孟炜中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委员:崔日明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委员:王厚双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教授
委员:刘向丽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副主任、教授副教授
委员:曲文轶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委员:徐春祥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第十三组统计学
主席:林凤彩沈阳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委员:马树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统计学系主任、教授
委员:陈瑾玫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委员:刘艳清辽宁大学公共基础学院副教授
委员:杨旭东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委员:刘治松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第十四组数量经济学
主席:林凤彩沈阳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委员:马树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统计学系主任、教授
委员:郭万山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委员:王青辽宁大学公共基础学院副院长、教授
委员:韩云虹统计学系副主任、教授
委员:孙雅娜辽宁大学新华国际商学院副教授
第十五组投资经济学
主席:王广林中国民主建国会辽宁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员
委员:马树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统计学系主任、教授
委员:张虹辽宁大学研究生学院副院长、教授
委员:张霓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副主任、教授
委员:曲赜胜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工程管理系主任、副教授
委员:徐明威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主任、副教授
经济学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2010年4月25日
打开百度文库APP阅读全文取消确定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作文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文案:

1.经济林:是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厂原材料和药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2.经济林栽培学:是研究经济林栽培理论及技术的综合性学科。
3.发展经济林意义:(1)是种植业最旺盛的经济增长点;(2)在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3)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重要作用;(4)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4.我国发展概况:面积扩大,产量不断提高;树种、品种多样化;储藏加工能力增强;出口创汇能力增加。
5.我国发展存在的问题:(1)经济林树种、品种结构不合理;(2)生产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单位面积产量低;(3)经济林产业化过程低,第二第三产业滞后,综合效益低下;(4)经济林总体发展水平不高;(5)管理体制不顺。
6.我国发展潜力:市场需求潜力大、可供发展的土地资源面积大、科技潜力大、群众发展经济林的内在积极性高涨。7.发展趋势:适生区化;基地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矮化密植;种类的多样化和良种化;无公害化;产品优质化;储运加工设备和手段现代化;旅游观光。
8.我国经济林分布的特点:(1)种类繁多,资源丰富;(2)栽培历史悠久,生产经验丰富;(3)充分利用土地,开展多种经营,多用途、多方面开发利用;(4)家生野生同时利用,广生生产门路。
9.经济林树木分类:果品类、木本油料类、香料调料类、饮料类、木本中药类、农药类、树脂树胶树漆类、料染料类、纤维类、栓皮活性类软木类、放养类、森林蔬菜类、淀粉类、色素皂素及维生素类。水果亚类:柑橘、香蕉、苹果、葡萄;干果亚类:核桃、板栗、柿子、枣;杂果亚类:山楂、杏、李子、樱桃、无花果、石榴、猕猴桃。食用木本油料亚类:油茶、核桃、油橄榄、香榧、油棕、文冠果、榛子;工业木本油料亚类:油桐、乌桕;香料亚类:山苍子、桉树、樟树、花椒、八角、松树、柏木、玫瑰;调料科亚类:八角、花椒、桂皮。
10.影响经济树木分布的因素:气候条件;地质和地貌;土壤条件;植物本身的适生能力和繁殖传播能力;人为的干预作用。
11.经济林木的分布:
东北地区:北温带和中温带,针叶林带,榛子、麻栎、核桃;华中地区: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油茶、油桐、板栗;内蒙地区:中温带,文冠果、桑、榆;华南地区:南亚热带和热带,橄榄、椰子、番石榴;甘新地区:全国最干旱的地区,枸杞、沙棘、核桃;康滇地区:分旱季和雨季,栓皮栎、黄连木、滇香樟;华北地区:南温带,板栗、柿、枣;青藏地区:高原气候区,花椒、漆树、核桃。
12.经济林区划的意义:为了解决缺乏全国统一的经济林树种、品种的栽培区划。
13.中国经济林区划分为4级:第一级为气候带,第二级为干湿区,第三级为亚区,第四级为小区。
14.经济林栽培区划:在研究经济林分布特征和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区划原则,对经济林的地理分布进行区域划分,为开展经济树木的引种驯化、指定经济林的发展规划和基地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5.经济林区划的原则:可持续性发展原则、遵循自然规律的原则(自然生态规律、社会经济规律、生态经济规律、协同性规律)、整体环境与局部环境相协调的原则、环境因子中的综合作用与主导作用的原则、环境的空间结构的原则。
16.生长:是指树体重量和体积的增加,是量的变化,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增大体现出来的。
17.发育:是指经过一定时期营养生长的积累,细胞组织开始分化,进入性成熟,出现繁殖器官,开始开花结果,是质的变化。
18.经济树木的生命周期:指经济树木一生中个体生长发育的变化过程。分为:营养生长期(幼年期)、结果始期(始收期)、结果盛期(盛收期)、结果衰退期(收获减退期)、衰老更新期。
19.年周期:经济树木在一年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呈现的规律性变化。
20.向心更新:徒长枝形成的树冠同样按离心生长和离心秃裸的规律形成的新的树冠,逐渐代替原来衰亡的树冠,使得优势部位逐渐下移。
21.离心生长:以根颈为中心,根和茎均以离心的方式进行生长,根具向地性,茎具背地性。
22.离心秃裸:以离生方式出现的根系自疏和根冠的自然打枝。
23.物候期:经济林每年都会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形态和生理机能的变化,并呈现一定的生长发育规律性,如萌芽、展叶、抽枝、开花、结果、落爷休眠等现象。
24.物候期的划分:萌芽期、展叶期、抽稍期、开花期、果实生长发育期、变色期、落叶休眠期。
25.物候期的特点:顺序性、重演性(重叠性)。
26.经济树木的生命周期:(1)营养生长期:从苗木定植到第一次开花结果为止。特点:以营养生长为中心,树体离心生长旺盛,地下和地上占据的生长空间迅速扩大。措施:保成活、土肥水管理;促生长、幼树整形。(2)结果始期:从开始结果到大量结果之前。特点:营养生长仍占优势,枝的分枝级次增加,树冠继续扩大,主枝逐渐开张,树势渐趋缓和,产量逐渐上升。栽培措施: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树体健壮生长;加强整形修剪,培养合理树体结构;调节生长和结果之间的平衡。(3)结果盛期:经济树木大量结实或树胶、树脂、树液盛收的时期。特点:树体构建完成,结果枝大量增加,产量达到高峰。养分多集中供应果实生长,消耗大,易造成营养失调,而形成“大小年”。栽培措施:加强光照、土肥水的管理和树体保护,调节生长与结果的关系。(4)结果衰退期:茎、枝先端停止生长,并开始向心枯死。产量逐年大幅下降。(5)衰老更新期:树体衰老至枝向心枯死,侧枝枯死量增多。新梢生长量少而细弱。根系分布范围更小。结少量果实。
27.经济林树木的年周期:(1)生长初期:绝大多数树木是从春季树液流动、萌芽起,至发叶基本结束止。特点:光合效能不高,主要利用贮藏营养。栽培要点:及时灌溉,补给稀薄追肥;抗性弱,防止春寒。(2)生长盛期:树木发生新叶结束至枝梢生长量开始下降为止。特点:树木生长旺盛,同化能力强。栽培要点:加强水肥管理、防止干旱、防治病虫害。(3)生长末期:从树木的生长量开始大幅度下降至停止生长为止。特点:生长量下降,木质化程度加重,为休眠作准备,营养物质转为贮藏状态。栽培要点:促进树木休眠,增加木质化强度;减少水、养,特别是N肥的供给。(4)休眠期:从树木停止生长至萌芽前的一段时期。特点:树木体内新陈代谢活动十分微弱与缓慢;树体抗性最强
28.栽培要点:移栽、整形修剪;施基肥。
29.根系类型:实生根系、茎源根系、根蘖根系。与地面近于平行生长的根系称为水平根,可分为深根性树种(核桃、板栗)、浅根性树种(桃、李)。与地面近于垂直生长的根系为垂直根。
30.根系功能:固定功能、吸收功能、贮藏功能、激素的合成。
31.根系的年周期:同株树的不同根系生长期不同;根系开始与停止生长的温度均较地上部分所需温度低;根系生长的旺盛期为春末与夏初。
32.根系的生命周期:根系寿命与树木寿命相一致;根系寿命受环境影响大。如高温、干旱等;根系寿命由长至短:支持根、贮藏根、运输根、吸收根;根系生长速度与树龄有关。
33.萌芽物候期:是由芽体开始膨大到幼叶展开为止。
34.芽的类型:根据芽的性质分:叶芽、花芽根据芽的位置分:顶芽、腋芽。
35.休眠芽:新梢上形成的芽第二年不萌发。不定芽:根或愈伤组织等处形成的芽。
36.芽的特性:芽的异质性、萌芽力、成枝力、芽的早熟性、芽的晚熟性、芽的潜伏力。
37.芽的早熟性:当年新梢的芽当年萌发,能连续形成二次梢和三次梢。
38.芽的异质性:同一枝条上不同部位的芽在发育过程中由于所在的环境条件不同,以及枝条内部营养状况的差异,出现芽体大小、饱满程度不同的现象。
39.萌芽力:一年生枝条上的芽能萌发出梢的能力。
40.成枝力:枝条上的叶芽萌发后能够抽成长枝的能力。
41.芽的晚熟性:当年形成的芽当年不萌发,要到第二年春才能萌发。如苹果、梨等。
42.芽的潜伏力:潜伏芽萌发抽生新梢的能力。
43.叶的功能:光合作用的场所;可直接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元素;可进行呼吸、蒸腾等生理功能;常绿果树的叶片还是养分贮藏器官;叶片的活动时树木生长发育形成产量的物质基础。
44.新梢生长包括:加长生长、加粗生长、抽梢次数。
45.枝干特性:顶端优势、垂直优势、干性、层性。
46.枝芽生长的三大优势:顶端优势、垂直优势、距离优势。顶端优势:树木顶端的芽或枝条比其他部位的生长占有优势的地位。垂直优势:因枝条着生部位不同而出现强弱分化的现象。
47.干性:树木中心干的强弱和维持时间的长短。
48.层性:主指在中心干上的分布或二级枝在主枝上的分布,形成明显的层次。
49.影响授粉和受精的因素:授粉媒介、授粉适应、营养条件、环境条件。
50.保花保果的措施:增强树体营养,促进花芽分化,秋基肥,春追肥;人工授粉,或果园放蜂;喷施硼肥。
51.防治果实脱落措施:防治病虫害,营造防护林,及时采收,低浓度萘乙酸喷施。
52.座果:经过授粉受精后,花的子房膨大发育成果实的过程。
53.果实生长曲线:以果实的总量为纵坐标,生长时间为横坐标,得到一条果实生长曲线,共有3种类型:单S形,双S形,三S形。
54.影响果实增长的因素:细胞数和细胞体积、有机营养、无机营养、激素、环境条件。
55.提高果实品质的技术措施:品种的培育与更新;保持合理的群体机构;增强树体的贮藏营养;摘心、疏花疏果,减少养分竞争;加强授粉工作,保证座果;合理施肥,增进果实品质;促进红色发育。
56.花芽分化:植物的生长点由叶芽状态开始向花芽状态转变的过程。是经济树木结果的首要条件,花芽的数量、质量又是形成产量的基础。
57.花芽分化的阶段:①生理分化期—花芽分化临界期。②形态分化期—形态分化期、萼片原基形成期、花瓣原基形成期、雄蕊原基形成期、雌蕊原基形成期。③性细胞成熟期。
58.花芽分化的特点:长期性、相对集中性和相对稳定性、临界期。
59.影响花芽分化的因素:芽内生长点细胞必须处于生理活跃状态;营养物质的供应是花芽形成的物质基础;内源激素的调节是花芽形成的前提;遗传基因是花芽分化的根据。
60.花芽分化具备的外界条件:光照:影响营养物质的合成与积累,内源激素的产生与平衡;温度:影响树体的生长,体内一系列生理过程和激素平衡;水分:控制和降低土壤含水量,可增加树体内的氨基酸特别是精氨酸的水平,并提高叶中的脱落酸的含量,从而抑制赤霉素的合成和淀粉酶的产生,促进淀粉积累,抑制生长素的合成,有利于花芽分化。
61.促进和控制花芽分化的途径:抓住分化临界期,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促控:增强树势,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控制旺长,减少营养物质的消耗;应用生长调节剂;满足或限制外界因子来控制;修剪调节树势,调节花叶芽的比例。
62.落叶:是植物的一种普遍现象,正常的落叶是树木完成营养物质积累而进入休眠期的标志,是树木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不良环境的特性。
63.休眠:是植物体全部或局部在某一时期表现为相对停止生长的现象。从秋季自然落叶到次年春季萌芽为止称休眠期。
64.根据喜光度分:阳性树种(核桃、油橄榄、板栗)、阴性树种(油茶、山核桃、八角)、中性树种(香榧、玉桂)。
65.充分利用光能:合理密植、复层群落、加强管理、培育优良株型和高光效品种。
66.温度三基点:最低温度、最高温度、最适温度
67.生物学零度:影响萌芽的平均温度称为生物学零度。
68.有效积温:生物学零度以上的日平均温度累积。
69.经济林基地规划:通常所称的经济林造林规划主要指基地规划。它往往是在总体规划的原则指导下,根据特定造林地的立地条件,通过详细的外业调查,进而开展具体的造林设计,落实到山头地块。同时还需对基地的种苗、劳动力及物资需求、投资数量及效益预估等作出更为精确的测算。包括:外业调查、功能区划分、种植区规划、道路系统规划、灌溉系统规划、排水系统规划。
70..适地适树:使栽植的经济树种的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造林地和造林树种的生产潜力,达到该经济树种在该立地和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能达到的较高产量和收入水平。
71.定性标准:是指营造的经济林要实现成活、成林、早实、丰产、稳产、优质、高校的经营目标。
72.造林整地的特点:整地方法和技术多样;整地需高规格严要求;整地需认真规划并进行质量验收。
73.造林整地的作用:改善造林地立地条件;改善土壤的物化性状;减少杂草、灌木危害及病虫害的侵扰;加强水土保持、减免地表径流;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林木生长。
74.整地的方法:全面整地、局部整地(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
75.合理密度:是林分最大限度的利用光能、林地肥水条件及生长空间,林分生长发育健壮稳定,经济林产量高、质量好、丰产稳产,经济寿命长条件下的群体密度。
76.造林方法: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分殖造林。
77.密度的作用:(1)对树体生长发育的影响(密度较小基本没有影响;密度较大影响大,实生林自然风化,无性繁殖林整体生长势下降)(2)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单株产量、群体产量随着树龄的变化而变化)。
78.确定合理密度的原则:(1)根据树种、品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确定栽植密度;(2)根据经营目的确定栽植密度;(3)根据经营技术条件确定栽植密度;(4)根据立地条件确定栽植密度;(5)根据砧木类型确定造林密度;(6)根据土地资源及苗木来源确定造林密度。
79.合理密度:是林分最大限度地利用光能、林地肥水条件及生长空间,林分生长发育健壮稳定,经济林产量高、质量好、丰产稳产,经济寿命长条件下的群体密度。
80.造林方法: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分殖造林。
81.间作的意义:(1)较好地完成对幼林的常规抚育管理工作,提高幼林的抚育管理水平,促进幼树生长,实现早实丰产(2)充分利用光能、林地及生长空间,增加经济收入,实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3)有效防止风沙危害,减轻地表水土流失。
82.间作的类型:(1)短期间作:适用于密植丰产园,间作年限一般为2-5年。通过以耕代抚,促进幼树的生长,同时增加一定的收入。(2)长期间作:农作物与经济树种较长时间地在同一地块上栽培形成合理的生态结构和立体种植模式,实现林粮双丰收。
83.间作物的选择:生长期短,需肥需水较少;植株矮小,不影响树体光照;能提高土壤肥力;病虫害少或间作树种没有共同的病虫害;间作物本身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84.深翻的意义: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加深土壤耕作层,促进根系向纵深伸展,根量及分布深度均显著增加。
85.覆盖的意义:保持土壤湿度;调节土壤温度;提高土壤肥力;节省中耕除草用工,避免土壤团粒结构的破坏;促进根系的生长和吸收。
86.林地覆盖的方法:地膜覆盖,树盘覆草。
87.中耕除草的意义:使土壤通气良好,加速土壤内的消化作用,使可给态养分增加;可以消除杂草,减少对养分、水分消耗;可以切断土壤毛细管联系,防止水分蒸发。
88.绿肥的作用:集中土壤养分;根系残留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性状;豆科绿肥作物可以固氮,增加土壤中氮素的含量;翻压后可改善土壤中水肥气热状况;沙地和盐碱地种植绿肥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善盐碱。
89.施肥的作用:是提高经济林木产量和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1)扩大光合面积,如氮肥扩大叶片面积(2)防止叶片早衰,延长光合作用时间(3)改善光合产物的分配利用(4)减少光合产物的消耗,光合强度大于呼吸强度。
90.施肥原则:根据经济树木生长发育进程施肥;根据不同树种、品种、树龄、树势特性施肥;根据环境条件施肥。
91.灌溉量:灌溉量=灌溉面积土壤浸湿深度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灌溉前土壤湿度)
92.灌水方法:喷灌、滴灌、沟灌、穴灌、漫灌。
93.保水:地膜覆盖;树盘覆草;修建水土塘坝;深翻扩穴;山地整平梯田面,并稍向内侧斜;平原林地,雨季前在树周围挖渗水坑,雨季过后封土保湿。
94.排水的意义:根的呼吸作用受到抑制,根系的生长和吸收受阻;根系进行无氧呼吸,积累酒精使蛋白质凝固,导致根系生长衰弱甚至死亡;微生物活动削弱,降低土壤肥力;未腐熟的有机肥或硫酸铵等化肥进行无氧分解,使土壤中产生一氧化碳、甲烷、硫化氢,一氧化铁等有害的还原性物质,严重影响树体根系和地上部分的发育。
95.排水系统:明沟排水是在地面挖成的沟渠,广泛地应用于地面和地下排水。地面浅沟排水沟通常用来排除地面的灌溉贮水和雨水。暗管排水多用于汇集地排除地下水,在特殊情况下,也可用暗管排泄雨水或过多的地面灌溉贮水。
96.整形和修剪:整形:是根据不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生长结果习性、不同立地条件、栽培制度、管理技术以及不同的栽培目的要求等,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培育一个有效光合面积较大、能负载较高产量、生产优质产品、便于管理的树体结构。修剪:是根据不同树种生长、结果习性的需要,通过短截、疏枝、回缩、摘心等技术措施,剪成所需要的树形,以保持良好的光照条件,调节营养分配,转化枝类组成,促进或控制生长和发育的技术。二者关系:整形是通过修剪完成的,修剪是在一定树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整形和修剪是密不可分的,是使经济林在适宜的栽培管理条件下,获得优质高产、低耗高效必不可少的栽培技术措施。
99.整形修剪的原因:①在果树生命周期中存在着衰老与复壮、生长与结果、个体与群体间的矛盾及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空间、不同器官的不协调状况,通过整形修剪可调节。②可以调节生长发育,提高产品产量、质量。
100.整形修剪的目的:提早结果,延长经济寿命;提高产量,克服大小年;改善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危害,提高果实品质;提高工效,降低成本;适应不良气候,增强抗逆能力,扩大栽培范围。
101.修剪的作用:修剪对树体的双重作用(局部促进、整体抑制);对树体营养运转分配的调节作用;对生长和结果关系的调节作用;对改善光照和光合效能的作用。
102.整形修剪的原则:有形不死,无形不乱;因树修剪,随枝造形;轻剪为主,轻重结合;平衡树势,主从分明;统筹兼顾,长远安排。
103.树形:有中心干形,无中心干形,扁形,平面形,无主干形。
104.主要树形:仁果类用疏散分层形,核果类是自然开心形,蔓性果树则用棚架和篱架形,而矮化密植时采用纺锤形、树篱形及篱架形,在超密植栽培中又出现圆柱形和无主干形。主干形:枣、香榧、银杏、核桃、橄榄。主干疏层形:苹果、梨。自然圆头形:枣、栗、柿、核桃、山楂大树。
105.丰产树体结构:就是经济树木中的一些基本结构因素,如干高、冠高、冠形、骨干枝数量、开张角度、结果枝组和枝、叶、花、果等,都能保证协调生长、良好结果的一种空间结构。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作文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文案:

《农业经济学》(一)(0137)自学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的目的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农业经济学是一门部门经济学科,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现代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运动及其应用,既研究农业生产力的组织,又研究现代农业中生产关系的协调。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基本概念较多、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要求学习者有较广阔的视野,理论联系实际学习。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
农业经济学是农学专业自学考试的专业课之一。可以对农学专业其他专业课学习奠定经济学基础,并在农业技术知识中融入经济学意识与思维。学习农业经济学的任务和作用是:阐明农业经济发展的经济规律性,并总结我国农业发展的经验,分析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存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研究合理配置农业资源、稳定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并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和完善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与措施。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总的要求是:在认识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及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基础上,掌握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资本和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运动规律;现代农业的产业组织与管理,特别是农业生产专业化与社会化、生产布局与结构,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农业综合开发的原理及其组织实施。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与本专业课开设课程联系紧密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是农业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课,学习农业经济学之前应先修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一)自学目的与要求
1、重点:(1)二战后西方现代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2)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2、一般了解:(1)西方农业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2)农业经济学的体系
3、一般掌握:(1)中国农业经济学说的形成与发展;(2)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熟练掌握:(1)二战后西方现代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2)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二)本章课程内容
第一节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
1、农业经济学的发展
2、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四)考核要求
1、识记:(1)二战后西方现代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
(2)中国农业经济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西方农业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2、综合应用: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农业、农村、农民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重点是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和农业的本质特征与一般特征,难点是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理论基础;了解农业的内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理解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特征;深入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
(一)本章课程内容
第一节农业
第二节农村
第三节农民
(二)考核知识点
1、农业的特征、地位和作用
2、农村的特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3、农民收入增加问题
(三)考核要求
1、识记:农业的内涵;农村的界定;农民的内涵
2、领会:农业的本质特征与一般特征;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理论基础;农民问题的界定;工业化与农民问题
3、简单应用: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特征;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及其影响
4、综合应用:农业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
第三章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重点是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难点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了解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以及农业现代化;理解现代农业的标志和特点;深刻理解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二)本章课程内容
第一节农业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现代农业的特点
第三节农业现代化
(三)考核知识点
1、农业的发展阶段
2、农业现代化的内容、指标体系
3、农业现代化的模式
(四)考核要求
1、识记:(1)原始农业;(2)传统农业;(3)现代农业;(4)农业现代化
2、领会:(1)现代农业的基本标志;(2)现代农业的特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3、简单应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4、综合应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第四章农业生产要素总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重点与难点是农业生产要素组合规律;了解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种类和特点;理解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功能;掌握农业生产要素组合应遵循的规律。
(二)本章课程内容
第一节农业生产要素的构成
第二节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特点及功能
第三节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
(三)考核知识点
1、农业生产要素的分类
2、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功能
3、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
(四)考核要求
1、识记:(1)农业生产要素的内涵;(2)农业生产要素的种类
2、领会:(1)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特点;(2)农业生产要素组合的原理
3、简单应用: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的功能
4、综合应用:农业生产要素组合应遵循的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规模报酬的变化规律)
第五章农业自然资源:土地和水资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重点是农业集约经营、农业规模经营,难点是在家庭承包制条件下我国农业级差地租的分配;理解农业集约经营的意义、农业规模经营的条件和级差地租;掌握我国农业集约经营的实现途径、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途径、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途径。
(二)本章课程内容
第一节农业土地资源的作用与特点
第二节农业集约经营
第三节农业规模经营
第四节地价与地租
第五节农业水资源
(三)考核知识点
1、农业土地资源的特点
2、农业集约经营的意义和实现途径
3、农业规模经营的条件和实现途径
4、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
5、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考核要求
1、识记:(1)农业土地资源;(2)农业集约经营的内涵;(3)规模经营与规模经济;(4)土地价格;(5)绝对地租;(6)级差地租Ⅰ;(7)级差地租Ⅱ
2、领会:(1)农业土地资源特点;(2)农业土地资源的作用;(3)农业集约经营的类型;(4)我国农业集约经营的意义;(5)规模经营的优点;(6)农业规模经营的条件;(7)水资源与农业发展
3、简单应用:(1)农业集约经营中的土地报酬变化规律;(2)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4、综合应用:(1)我国农业集约经营的实现途径;(2)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途径;(3)在家庭承包制条件下我国农业级差地租的分配;(4)我国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实现途径
第六章农业劳动力资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重点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途径,难点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理论;理解人力资本的概念、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形式;掌握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措施。
(二)本章课程内容
第一节农业中的人力资本
第二节农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第三节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考核知识点
1、农业人力资本
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四)考核要求
1、识记:(1)农业人力资本的概念;(2)农业劳动力;(3)农业劳动生产率;(4)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形式
2、领会:(1)人力资本的形成;(2)农业劳动的特点;(3)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理论
3、简单应用:(1)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2)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4、综合应用:(1)农业中人力资本的作用;(2)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3)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的途径和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率的措施
第七章农业科学技术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重点是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难点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与外部动力;理解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二)本章课程内容
第一节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概述
第二节农业技术创新
第三节农业技术扩散与推广
第四节农业教育
(三)考核知识点
1、农业科学技术进步
2、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3、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科学研究体系
4、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5、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四)考核要求
1、识记:(1)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2)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3)科技成果产业化;(4)技术扩散;(5)农业技术推广的内涵
2、领会:(1)农业技术科学体系;(2)农业科技进步的特点;(3)历史上的两次农业科技革命;(4)农业技术创新假说;(5)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途径;(6)易于扩散的农业新技术的特征;(7)农业教育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作用
3、简单应用:(1)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的关系;(2)农业技术创新的国际经验;(3)我国农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4)高效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条件
4、综合应用:(1)农业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与外部动力;(2)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方向与道路;(3)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第八章农产品市场供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重点是农产品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难点是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的因素;理解农产品供给原理和需求原理以及农产品供求均衡;掌握农产品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的内涵。
(二)本章课程内容
第一节农产品需求
第二节农产品供给
第三节农产品供求均衡
(三)考核知识点
1、农产品需求的原理
2、农产品需求弹性
3、农产品供给的原理
4、农产品供给弹性
5、农产品供求均衡
(四)考核要求
1、识记:(1)农产品需求;(2)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3)农产品供给;(4)农产品供给弹性
2、领会:(1)农产品需求定理与需求曲线;(2)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3)农产品定理与供给曲线;(4)农产品供给的特殊性
3、简单应用:(1)影响农产品需求的主要因素;(2)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
4、综合应用:(1)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影响因素;(2)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3)农产品供求均衡的蛛网理论
第九章农产品市场与贸易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重点是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难点是WTO对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了解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和农产品流通环节;理解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功能;熟悉WTO农业协议的内容。
(二)本章课程内容
第一节农产品市场
第二节农产品流通
第三节WTO与农产品国际贸易
(三)考核知识点
1、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农产品期货市场
2、农村市场中介组织
3、农产品流通渠道与流通环节
4、WTO农业规则
(四)考核要求
1、识记:(1)农产品市场的种类;(2)农村市场中介组织;(3)农产品流通;(4)农产品流通环节;(5)绿色壁垒
2、领会:(1)农产品市场构成要素;(2)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功能;(3)市场中介组织的形式;(4)农产品流通的特点;(5)WTO的基本原则
3、简单应用:(1)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2)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作用;(3)WTO农业协议内容
4、综合应用:WTO对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
第十章农产品价格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重点是农业产品比价,难点是工农产品剪刀差;了解各类农产品比价的含义;理解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因素和工农产品剪刀差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二)本章课程内容
第一节农产品价格的形成
第二节农产品差价和比价
第三节工农产品比价和剪刀差
(三)考核知识点
1、农产品价格的特征、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因素
2、农产品差价种类、农产品比价种类
3、工农产品比价、工农产品交换的剪刀差
(四)考核要求
1、识记:(1)农产品差价;(2)农产品比价;(3)工农产品比价;(4)剪刀差
2、领会:(1)农产品价格的形成基础;(2)农产品比价变动规律
3、简单应用:(1)农产品价格特征;(2)农产品比价种类
4、综合应用:(1)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因素;(2)剪刀差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十一章农村消费市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重点是我国农民消费结构的一般变化趋势,难点是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理解消费结构的含义,掌握恩格尔定律
(二)本章课程内容
第一节农村消费市场概述
第二节农民的消费
第二节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
(三)考核知识点
1、农村消费市场
2、农民的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
3、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
(四)考核要求
1、识记:(1)消费市场;(2)消费水平;(3)消费结构
2、领会:(1)消费市场的一般特点;(2)农村消费市场的内涵;(3)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特点;(4)农民消费结构的一般变化趋势;(5)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意义
3、简单应用:(1)影响农民消费水平的经济因素;(2)恩格尔定律
4、综合应用: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开拓策略
第十二章农业生产专业化与社会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重点是农业生产专业化与农业社会化,难点是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理解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农业社会化的基本内涵;深刻理解我国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实施和农业社会化体系建设
(二)本章课程内容
第一节农业生产专业化
第二节农业社会化
(三)考核知识点
1、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类型
2、农业生产专业化的条件
3、农业社会化的特征
4、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四)考核要求
1、识记:(1)农业生产专业化;(2)农业地区专业化;(3)农业企业化;(4)农艺过程专业化;(5)农业社会化
2、领会:(1)农业社会化的特征;(2)农业社会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功能
3、简单应用:我国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实施
4、综合应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第十三章农业生产布局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重点是农业生产布局政策目标,难点是农业生产布局的评价;理解农业生产布局的基本理论;掌握农业生产布局的原则。
(二)本章课程内容
第一节农业生产布局概述
第二节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农业生产布局的组织实施
(三)考核知识点
1、农业生产布局的理论
2、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因素
3、农业生产布局政策
4、农业生产布局的组织实施
(四)考核要求
1、识记:(1)农业生产布局;(2)农业生产布局政策
2、领会:(1)屠能的农业区位论;(2)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布局理论:(3)农业生产布局政策目标
3、简单应用:(1)农业生产合理布局的意义;(2)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因素;(3)农业生产布局的原则
4、综合应用:农业生产布局的评价
第十四章农业生产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是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理解农业部门经济的一般特征;深刻理解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二)本章课程内容
第一节农业生产结构
第二节农村产业结构
(三)考核知识点
1、农业生产的各部门
2、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四)考核要求
1、识记:(1)农业生产结构;(2)种植业经济;(3)林业经济;(4)畜牧业经济;(5)渔业经济;(6)农村产业经济
2、领会:(1)种植业经济的特点;(2)林业经济的意义和特点;(3)现阶段我国林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4)畜牧业生产的特点;(5)渔业生产的特点;(6)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3、简单应用:(1)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应协调好的关系;(2)如何发展我国林业经济;(3)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4)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的特征
4、综合应用:(1)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原则;(2)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第十五章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重点是农户家庭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难点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实施;了解产权及产权结构的基本含义;理解我国现阶段农户经营的特征;深刻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与组织实施
(二)本章课程内容
第一节现代农业中的产权结构
第二节现代农业中的家庭经营
第三节农业中的合作经济
第四节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考核知识点
1、产权与产权结构
2、农户家庭承包经营
3、农业合作经济
4、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考核要求
1、识记:(1)产权;(2)产权结构;(3)农业合作经济;(4)农业产业化经营
2、领会:(1)产权的内涵;(2)产权结构的类型;(3)现代农业中农户经营的特点;(4)农业合作经济的类型;(5)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
3、简单应用:(1)现代农业产权结构的基本特征;(2)我国现阶段农户家庭经营的“四个有机结合”;(3)合作经济的基本原则;(4)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5)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4、综合应用:(1)农业合作经济的功能;(2)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实施
第十六章现代农业的宏观调控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重点是农业宏观调控的内容,难点是农业宏观调控的手段。了解市场失灵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理解农业宏观调控的一般原则;熟练掌握农业宏观调控手段的运用。
(二)本章课程内容
第一节现代农业中的政府职能
第二节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和内容
第三节农业宏观调控手段及其运用
(三)考核知识点
1、市场失灵与政府的经济职能
2、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与内容
3、农业宏观调控的手段
(四)考核要求
1、识记:(1)外部性;(2)公共物品;(3)经济杠杆
2、领会:(1)现代农业中的政府职能;(2)市场失灵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3)农业宏观调控的一般原则;(4)经济杠杆的特点与功能;(5)法律手段调控经济的特点;(6)行政手段调控经济的特点
3、简单应用:(1)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2)现阶段我国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3)农业宏观调控中常用的价格政策;(4)税收杠杆的主要特点和主要作用;(5)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主要方面
4、综合应用:我国农业宏观调控的基本内容
第十七章农业综合开发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重点是农业综合开发目标,难点是农业综合开发的组织实施。了解农业综合开发的内涵;理解我国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客观必然性;深刻理解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原则和农业综合开发的组织实施。
(二)本章课程内容
第一节农业综合开发概述
第二节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农业综合开发的组织实施
(三)考核知识点
1、农业综合开发的内涵
2、我国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客观必然性
3、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目标和重点
4、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原则
5、农业综合开发的组织实施
(四)考核要求
1、识记:(1)农业综合开发的内涵;
2、领会:(1)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2)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扶持领域;(3)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的具体做法;(4)农业综合开发的配套投入机制
3、简单应用:(1)我国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客观必然性;(2)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目标;
4、综合应用: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组织实施
三、有关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编制本大纲目的和作用:本课程考试大纲是根据自学考试计划,结合自学考试特点而编写的。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本课程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本课程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内容以及深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选用或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社会助学、自学、命题的依据。
(二)本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本大纲与所选用教材的基本内容完全一致。教材知识内容只是大纲的扩展与发挥,故自学、助学、命题应以本大纲为依据,教材为范围。
选用的参考教材为自学教材同类,内容基本一致,只是作者不同,有顶替自学教材的作用。
(三)自学教材与参考教材
1、自学教材
雷海章主编现代农业经济学2003.4版,中国农业出版社
2、参考教材
朱道华主编农业经济学2000.10版,中国农业出版社
(四)自学要求与自学方法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计划和专业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明确了课程基本内容以及应掌握的程度。知识点是课程内容的主体,因此,课程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核知识点是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
在自学要求中,对自学教材各章、节内容掌握的程度要求由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依次是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与社会助学,本大纲对各章节指明了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为6学分。
(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要在自学后,在已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社会助学。60学时为限度。助学中主要辅导考核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
(六)对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的说明
本课程以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都作为考试内容,体现在各章节的考核知识点中。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特点不同,故分别按四个认识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识记:要求应考者能够对该知识点,如定义、名词、概念、性质等有清晰的认识,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领会:要求应考者能够对该知识点,在识记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理解,清楚地知道与有关知识点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做出正确的表述和解释。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作文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文案:

23一国收入的衡量
一、经济的收入和支出
·GDP衡量: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出的总支出。
·对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GDP衡量货币流量。
·两种计算GDP方法:加总家庭对于物品和劳务的总支出或加总企业支付工资、租金和利润的总收入。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
1、国内生产总值: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2、几点说明
·GDP使用市场价格。
·GDP不包括非法生产与销售的东西和家庭内的生产和消费。
·GDP只包括最终物品的价值。
·GDP包括有形的物品和无形的劳务。
·GDP不包括过去(一年或一个季度之外)生产的东西的交易。
·用两种算法算出的GDP差额为统计误差。
3、其他收入衡量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永久居民所赚到的总收入。=GDP+本国公民在国外赚到的收入-外国人在本国赚到的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NNP:=GNP–折旧(经济中设备和建筑物存量的磨损或消耗)
·国民收入:一国居民在物品与劳务生产中赚到的总收入。=NNP–间接的企业税+企业补贴
·个人收入:家庭和非公司制企业得到的收入。=国民收入–留存收益(公司获得但未支付给其所有者的收入)-公司所得税–对社会保障的支付+家庭从其持有的政府债券中得到的利息收入+家庭从政府转移支付项目中得到的收入
三、GDP组成部分
·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C+I+G+NX=Y
·消费: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投资: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政府购买(政府消费支出和总投资):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转移支付:改变家庭收入却没有反映经济的生产,不用于交换现期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不计入政府购买。
·净出口:外国人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支出(出口)–国内居民对外国物品的支出(进口)。
四、真实GDP与名义GDP
·名义GDP: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真实GDP: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真实GDP的变动只反映生产产量的变动。
·GDP平减指数=名义GDP\/真实GDP100
·GDP平减指数衡量相对于基年价格的现期物价水平。
·通货膨胀率:从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某个物价水平衡量指标变动的百分比。
·第二年的通货膨胀率=(第二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100%
五、GDP衡量经济福利
·对美好生活作出贡献的某些东西没有包括在GDP中,如:闲暇、在市场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环境质量、收入分配等。
·就大多数情况,GDP是衡量经济福利的一个好指标。
24生活费用的衡量
一、消费物价指数
1、消费物价指数CPI: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用于衡量经济的物价总水平
2、计算CPI需要五步
·固定篮子:确定哪些物价对普通消费者是最重要的。
·找出价格:找出每个时点上篮子中每种物品与劳务的价格。
·计算一篮子费用:用价格数据计算不同时期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把同时发生的价格变动的影响与任何数量变动的影响区分开。
·计算基年并计算指数:CPI=当年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基年一篮子的价格100
·计算通货膨胀率:第二年的通货膨胀率=(第二年CPI–第一年CPI)\/第一年CPI100%
·生产物价指数PPI: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预测CPI变动
3、衡量生活费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替代偏向:一些物品的价格上升得比另一些快,消费者倾向于用那些变得不太昂贵的物品来替代。——忽略了消费者替代的可能性,高估了生活费用的增加。
·新产品的引进:引进一种新产品时,减少了维持相同经济福利水平的费用,消费者有更多选择,钱更值钱。——没有反映出因引进新物品引起的货币价值的增加。
·无法衡量的质量变动:物品如果质量逐年变差,钱则愈发不值钱。
4、GDP平减指数与CPI
·GDP平减指数反映国内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CPI反映消费者购买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
·CPI比较固定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与基年这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偶尔改变),GDP平减指数比较现期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价格与基年同样物品和劳务的价格(自动变动)。——不同物品与劳务价格变动量不同则会有差别。
二、根据通胀的影响校正经济变量
·今天货币的数量=T年货币的数量今天的物价水平\/T年的物价水平
·指数化:根据法律或美元数量的协议对通胀的影响的自动调整。——税法只是部分的对通胀实行了指数化。
·名义利率:未根据通胀的影响校正的利率。
·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由于通胀是变动的,真实利率与名义利率并不总是同时变动。
25生产与增长
一、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
·由于增长率的差别,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按收入的排序会有很大的变动。导致人均GDP衡量的经济繁荣在世界各国差别很大。
·通胀率被高估暗含的是真实经济增长率被低估。
二、生产率的作用和决定因素
1、生产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
·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关键决定因素。
·生产率的增长是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决定因素。
·一个国家只有生产出大量物品和劳务,才能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
2、决定因素有四点:人均物质资本、人均人力资本、人均自然资源和技术知识。
·人均物质资本。物质资本(资本):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和建筑物存量。
·资本是一种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用于生产各物品与劳务,包括更多资本的生产要素。
·人均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工人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人均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由自然界提供的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投入。分为可再生和不可再生两种形式。
·自然资源的差别引起了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别。虽然很重要,但不是一个经济在生产物品与劳务方面具有高生产率的必要条件。
·技术知识:社会对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最好方法的了解。
·技术知识分为公共知识、私人拥有(秘方)和短期内私人拥有(专利)三种。
·技术知识指社会对世界如何运行的理解,人力资本是指把这种理解传递给劳动力的资源消耗。
3、生产函数
·产量=生产技术变量F(劳动量,物质资本量,人力资本量,自然资源量)=AF(L,K,H,N)=Y
·生产函数规模不变:xY=AF(xL,xK,xH,xN)
三、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
1、储蓄与投资:
·提高未来生产率的一种方法是把更多的现期资源投资于资本的生产。
·储蓄与投资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2、收益递减和追赶效应
·资本要受到收益递减的制约: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由增加的一单位资本生产的额外产量减少。
·在长期中,高储蓄率引起高水平的生产率和收入,但在这些变量中并没有高增长。
·追赶效应:开始时贫穷的国家倾向于比开始时富裕的国家增长更快的特征。
3、来自国外的投资
·外国直接投资:由外国实体拥有并经营的资本投资。
·外国有价证券投资:用外国货币筹资,但由国内居民经营的投资。
·利用来自国外的投资是一国增长的一种方法。
·鼓励资本流入穷国的组织是世界银行。
4、教育
·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对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繁荣至少和物质资本投资同样重要。
·人力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一样有机会成本。
·人力资本带来外部性——一个人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人才外流:许多受过最高教育的人移民到富国。
5、健康与营养
·健康与营养也是一类人力资本。
·引起更快经济增长的政策自然会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而这又会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6、产权和政治稳定
·市场经济如何运行的核心问题:保护产权和促进政治稳定。
·价格制度发生作用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经济中广泛尊重产权。
·经济繁荣部分取决于政治繁荣。
7、自由贸易
·内向型政策避免和世界其他国家相互交易来提高国内生产了和生活水平。
·外向型政策的物品与劳务的国际贸易能改善一国公民的经济福利——贸易是一种技术。
8、研究与开发:通过资助和专利制度的方式
9、人口增长:
·人口多意味着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工人多。
·人口增长导致自然资源紧张、稀释了资本存量(人力资本最明显),但也促进了技术进步。
26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一、金融机构
1、金融体系:经济中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的一组机构。
·分为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
2、金融市场:储蓄者可以借以直接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目标:把储蓄者的资源送到借款者手中。
·证券市场。债券:规定借款人对债券持有人负有债务责任的证明。
·债券有三个不同特点:期限(决定利率部分)、信用风险和税收待遇。
·股票市场。股票:代表企业的所有权和企业所获得利润的索取权。
·出售股票来筹资成为股本筹资,出售债券筹资称为债务筹资。出现困境先支付债券持有者部分。
·股票交易价格由公司股票供求状况决定,需求反应了人们对公司未来赢利性的预期。
·股票指数:计算出来的一组股票价格的平均数。
3、金融中介机构:储蓄者可以借以间接地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
·银行:起着金融中介机构和通过允许人们根据自己的存款开支票使物品与劳务的购买变得便利的功能。——帮助创造出一种人们可以借以作为交换媒介的特殊资产。
·共同基金:向公众出售股份,并用收入来购买股票与债券资产组合的机构。
·共同基金的优点是:使钱不多的人进行多元化投资、使普通人获得专业资金管理这技能。
·指数基金:按一个既定股票指数购买所有股票。
二、国民收入账户中的储蓄与投资
1、GDP组成部分
·封闭经济既不进行物品与劳务的国际交易,也不进行国际借贷;现实经济是开放经济——与世界上其他经济相互交易。
·封闭经济中: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Y=C+I+G
·国民储蓄:用于消费和政府购买后剩下的一个经济中的总收入。
·国民储蓄S=GDP–消费–政府购买=Y-C-G=I=投资
·私人储蓄:家庭在支付了税收和消费之后剩下来的收入。
·公共储蓄:政府在支付其支出后剩下的税收收入。
·国民储蓄S=GDP–消费–政府购买=Y-C-G=(Y-T-C)+(T-G)=私人储蓄+公共储蓄
·T=政府以税收的形式从家庭得到的数量–以转移支付形式返还给家庭的数量
·预算盈余:税收收入大于政府支出的余额。(即TG时T-G的部分)
·预算赤字:政府支出引起的税收收入短缺。(即TG时T-G的部分)
2、储蓄与投资区别:投资指设备或建筑物一类的新资本的购买。
三、封闭经济中的可贷资金市场:向储蓄的人借以提供资金、想借钱投资的人借以借贷资金的市场。
1、可贷资金的供需
·可贷资金:人们选择储蓄并贷出而不用于自己消费的所有收入以及投资者选择为新投资项目筹集资金要借的数量。
·可贷资金的供给来自有额外收入并想储蓄和贷出的人。——储蓄是可贷资金供给的来源。
·可贷资金的需求来自希望借款进行投资的家庭与企业。——投资是可贷资金需求的来源。
·可贷资金市场图:可贷资金为x轴,利率为y轴,供给向右上方,需求向右下方。
·利率调整可使可贷资金供需达到均衡水平,利率由可贷资金供求决定。
·可贷资金的供求取决于真实利率。
2、储蓄激励:
·由于既定利率,税收变动改变储蓄激励——影响可贷资金供给。
·储蓄征收税额减少,储蓄增加,可贷资金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右移)
·利率下降,投资增加。
3、投资激励:
·由于减免税收,改变投资——影响可贷资金的需求。
·企业收到增加投资的激励,可贷资金需求量增加。(需求曲线右移)
·利率上升,储蓄增加。
4、政府预算赤字与盈余:
·政府预算余额变动代表可贷资金供给变动(不影响家庭企业投资数量——不影响需求)。
·公共储蓄为负,减少国民储蓄,减少可贷资金的供给。(供给曲线左移)
·挤出:政府借款所引起的投资减少。
·利率上升,投资减少。
28失业
一、失业的确认
1、自然失业率:失业率围绕它而波动的正常失业率。
·尽管经济中总有某种失业,但自然失业率一直在变动。
·周期性失业:失业率对自然失业率的背离。
2、成人分为三类:就业者、失业者、非劳动力。
·劳动力=就业者+失业者
·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100%
·劳动力参工率=劳动力\/成年人口100%
3、区分失业者和非劳动力
·报告失业的人并未努力找工作。
·报告非劳动力的人实际上想工作——丧失信心的工人。
·大多数失业是短期的,而任何一个既定时间所观察到的大多数失业又是长期的。
4、失业原因
·摩擦性失业:由于工人寻找最适合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由于某些劳动市场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不足以为每个想工作的人提供工作而引起的失业。——由于工资高于均衡水平引起。
二、寻找工作:在工人的嗜好与技能既定时工人寻找适当工作的过程。
1、摩擦性失业不可避免
·部门转移:各行业或各地区之间的需求构成变动
·摩擦性失业因经济总在变动而不可避免。
2、公共政策与寻找工作:
·摩擦性失业没有准确数量。
·政府通过政府管理就业机构和公共培训计划促进寻找工作。
3、失业保险:当工人失业时为他们提供部分收入保障的政府计划。
·虽然减轻了失业的痛苦,也增加了失业量。(人们可能拒绝缺乏吸引力的工作)
·达到了降低工人面临的收入不确定性的主要目标。
·提高了一个经济使每个工人与其最适合的工作相匹配的能力。
三、最低工资法
·劳动市场图:劳动量为x轴,工资为y轴,劳动供给向右上方,劳动需求向右下方
·工资由于任何一个原因高于均衡水平,就会导致失业。最低工资导致出现的劳动过剩即为失业量。
·产生于高于均衡工资的结构性失业不同于产生于寻找工作过程的摩擦性失业。需要寻找工作并不是因为工资不能使劳动的供求平衡。
四、工会和集体谈判
·工会:与雇主就工资、津贴和工作条件进行谈判的工人协会。
·工会是一种卡特尔。
·集体谈判:工会和企业就就业条件达成一致的过程。
·罢工:工会组织工人从企业撤出劳动。
·工会是引起从工会高工资中得到好处的人与没有得到工会工作岗位的人之间冲突的原因。
·经济中工会的作用部分取决于指导工会组织和集体谈判的法律。
五、效率工资理论
1、效率工资:企业为提高工人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
·存在超额劳动供给时,企业保持高工资也是有利的,因为高工资可以提高企业工人的效率。
2、工人健康——解释欠发达国家的失业。
3、工人流动率——雇用并培训新工人需要成本。
4、工人素质
5、工人努力程度——激励工人不逃避责任。
29货币制度
·货币指人们经常用于购买物品与劳务的资产
·货币三种职能:交换媒介(提供用于进行交易的东西)、计价单位(提供记录价格和其他经济价值的手段)、价值储藏手段(提供把购买力从现在转移到未来的方式)
·有内在价值的货币不作为货币也有价值;没有内在价值的货币不作为货币就没有价值。
·货币以通货和其他各类银行存款的形式存在。
·联邦储备(美国央行)负责管理美国货币制度。
·美联储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控制货币供给:购买政府债券增加供给,出售政府债券减少供给。还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或降低贴现率来扩大货币供给,也可以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或提高贴现率来减少货币供给。
·当银行贷出一些存款时,增加了经济中的货币量。由于银行以这种方式影响货币供给,美联储对货币供给的控制不完全。
·联邦基金利率是银行向另一家银行贷款的利率。当美联储要实现这个目标时,它调整货币供给。
30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一、古典通胀理论
1、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
·通胀是关于货币价值的,而不是关于物品价值的。
·通胀涉及的首要并且最重要的是经济中交换媒介的价值。
·当物价总水平上升时,货币价值下降。
2、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与货币均衡
·前提:不考虑银行体系引起的复杂性,把货币供给量当做由美联储控制的政策变量。
·物价水平图:货币量为x轴,货币价值(1\/p)与物价水平(p)为y轴,货币供给垂直,货币需求向右下方
·货币需求反映了人们想以流动性形式持有的财富量,取决于人们能够从债券中赚取的利率。
·物价水平上升增加了货币需求量。
·在长期中,物价总水平调整到使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水平。
3、货币注入
·货币注入使货币供给增加,结果使货币价值下降,均衡物价水平上升
·货币供给增加更多货币时,物价水平上升,钱不值钱。
·货币数量论:可得到的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可得到的货币量的增长率决定通胀率的理论。
·超额的货币供给使人们购买物品与劳务、购买债券、把货币存入银行储蓄账户——增加了人们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但经济中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没有变。(25章5点决定物品与劳务产量)
4、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
·名义变量:按货币单位衡量的变量。
·真实变量:按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
·古典二分法: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的理论区分。
·相对价格不用货币衡量,相对价格是真实变量。
·名义变量受经济中货币制度发展的影响,而货币对于解释真实变量基本无关。
·货币中性:货币供给变动并不影响真实变量的观点。
5、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易手速度)与货币数量论方程式
·货币流通速度V=(GDP平减指数(物价水平)真实GDP(产量))\/货币量=(PY)\/M
·数量方程式: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物价水平产量=MV=PY
·货币流通速度一直较为稳定;当央行改变货币量时,名与产出价值(PY)的同比例变动;产量Y主要由要素供给和可得到的生产技术决定(货币为中性,不影响产量);央行改变货币供给,引起名义产出价值(PY)的同比例变动,反映在物价水平变动上——当央行迅速增加货币供给时,引起高速通货膨胀。
6、通胀税:政府通过创造货币而筹集的收入。
·政府可以简单的通过印发货币来为自己的一些支出付款。
·当国家主要依靠这种通胀税时,结果为超速通胀。
7、费雪效应:名义利率对通胀率进行的一对一的调整。
·当提高货币增长率时,长期的结果是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和更高的名义利率。
·费雪效应表明名义利率是根据预期的通胀进行调整的。长期中随实际通胀变动,短期则不定。
二、通胀的成本
1、撇清谬误:通货膨胀本身没有降低人们的实际购买力。
2、皮鞋成本:当通货膨胀鼓励人们减少货币持有量时所浪费的资源。——为使手头的钱少于没有通胀时的数量,必须牺牲的时间与便利。
3、菜单成本:改变价格的成本。
4、相对价格变动与资源配置不当:由于一段时间内价格只变动一次,所以通胀引起的相对价格的变动比没有通胀时大。——通胀扭曲了相对价格时,消费者的决策也被扭曲了,市场也就不能把资源配置到其最好的用途中。
5、通胀引起的税收扭曲:
·税收对资本收益(以高于购买价格出售一种资产所得到的利润)的处理——通胀增大了资本收益规模,增加了收入税收负担。
·税收对利息收入的处理。——税后真实利率提供了对储蓄的激励,在存在通胀的经济中,储蓄的吸引力比在价格稳定的经济中小得多。
·经济中的储蓄提供了投资资源,而投资优势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当通胀增加了储蓄的税收负担时,通胀倾向于抑制经济长期增长率。
6、混乱与不便
·增加货币供给并引起通胀时,侵蚀了计价单位的真实价值。
·通胀使不同时期的货币有不同真实价值,在存在通胀的经济中计算企业利润要更复杂。
·通胀抑制了金融市场把经济中的储蓄配置到不同类型投资中的作用。
7、任意的财富再分配
·未预期到的通胀以一种既与才能无关又与需要无关的方式在人们中重新分配财富。——经济中许多贷款是按货币来规定贷款条件的。
·未预期到的物价变动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进行财富再分配。
·平均通胀率低的国家,往往有稳定的通胀;平均通胀率高的国家,往往有不稳定的通胀。
31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
一、物品与资本的国际流动
1、开放经济与其他经济相互交易的两种方式:
·在世界产品市场上购买并出售物品与劳务。
·在世界金融市场上购买并出售股票和债券这类资本资产。
2、出口与进口
·出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与劳务。
·进口: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与劳务。
·净出口(贸易余额)=出口值–进口值


结语:《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怎么写呢?其实习作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素材学习写作知识的过程,同时更是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自然的一种手段。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辽宁大学经济学院》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辽宁大学经济学院》作文应该怎么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