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节气的含义及来历】作文 节气以及它的含义文案

2019-03-10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2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节气的含义及来历】作文 节气以及它的含义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节气的含义及来历】作文  节气以及它的含义文案

节气的含义及来历】作文 节气以及它的含义文案: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实际是四始八中。它们是界定四季的。可是四季又是什么意思呢?夏季不是热天吗?,冬季不是冷天吗?为什么快到了夏季的末尾才大暑,快到了冬季的末尾才大寒?这夏季和冬季不是歪了吗?
这个问题提得确实有道理。难道古人给四季定歪了吗?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奥秘。
原来冷和热虽然是依赖太阳的照射,但人们感觉到的冷和热却是原因很复杂的,太阳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比如一个大房子两头有两个门,冬天从左端门端进一盆火,慢慢向右门移动,最后从右端门端出去。您说是不是当这盆火移到中央的时候房子里的温度最高?肯定您说不是,是火移到偏右门时温度最高。原因是火向空气散热是需要时间的,火移到中间时,热还没有来得及散开。太阳照射与此类似,
四季八节是24节气的骨架,也是历法的骨架。其它十六个节气则是骨架上的枝条或肉。枝条或肉的用处是天文四季通向气象四季的桥梁。
我们看立春和春分之间三等分插入了“雨水”和“惊蛰”。这两个名字描写了春季上半季的气象或生物的特征。要开始下雨了,藏在地下过冬的小生命听见太阳的召唤要开始苏醒了。春分和立夏之间插入的是“清明”和“谷雨”。从“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们可以知道清明节气时的气候情况。从谷雨的字面可以知道这是庄稼需要雨水促长的季节。立夏与夏至之间插入“小满”和“芒种”。小满是小麦灌浆的时候,芒种是小麦收割和秋种的大忙季节。夏至与立秋之间插入“小暑”和“大暑”,这是最热的一个月了。立秋和秋分之间插入“处暑”和“白露”,这是暑威强弩之末,和早晚开始见露珠的初秋季节了。秋分与立冬之间插入“寒露”和“霜
降”,其意已见字自明了。立冬与冬至之间插入“小雪”和“大雪”;冬至与立春之间插入“小寒”和“大寒”,其气象意义就更清楚,不必解释了。总之一句话,八节之间插入的十六个节气,是用来描述中国黄河流域的气象和物候的。世界任何其它地区都可根据各地的气象和物候特征模仿为这十六个节气取适当的名称,就像世界时和区时的关系一样。所以说:24节气实际是全世界适用的。
24节气的天文意义明白之后,就知道历法以24节气为准绳是多么重要。但是24节气是按太阳在天空走过的大圆的24个等分角度来定义的,不是按一年24个等分时间来定义的,所以时间间隔并不相等,按近似的天数说,有的近似15天,有的近似16天。所以一年的月怎样分才能让既简明,又足够准确的表现24节气,使它们排列得有最简单的规律,让人容易记忆掌握,这是设计历法的重要任务。

节气的含义及来历】作文 节气以及它的含义文案:

二十四节气知识专题
班级:姓名:
一、二十四节气名称的由来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长期的耕作孕育出了与之相适应的农耕文明。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汉族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
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
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
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
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
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
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二十四节气图册
有一首二十四节气歌流传至今:(请在括号内写出对应的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满芒夏暑相连,(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二天。
二、二十四节气释义
立春:“立”即开始,“春”为蠢动,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天开始了。
雨水: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结束了冬天少雨的现象,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动物钻到土里冬眠过冬叫入蛰,至第二年回春后春雷轰鸣,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昆虫和动物,叫惊蛰。
春分:“分”是“半”的意思,它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也表示昼夜平分。清明:这个节气表示气温已变暖,含有天气清秀明朗朗、草木繁茂的意思。谷雨:即“雨生百谷”的意思。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够茁壮生长。
立夏:立夏是指夏季开始。炎热的天气即将来临,农作物渐渐生长,农事活动进入繁忙时期。
小满:小满是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灌浆乳熟,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芒种:芒指有芒作物,种指种子。芒种表明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可以收割了。
夏至: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
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小暑养生热,还不十分热。绿树浓荫,进入盛夏。
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
处暑:“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白露:气温下降,天气转凉,空气中的水汽在草木上凝结成露珠,故称“白露”。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
秋分:太阳直射赤道,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全球昼夜时间相等。秋分是表征季节变化的节气。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
寒露:露气寒冷,将要结霜,天气逐渐由凉转寒,是“已凉天气未寒时”。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
霜降:气候已渐寒冷,有白霜出现。但不等同与“降霜”,只是有初霜的现象出现。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
立冬:“立,建始也”,是开始的意思。冬,即终了,表示农作物应当被收藏起来。这一天是冬天的开始。
小雪:入冬以后,天气冷,开始下雪。但此时雪量小,次数少,是初雪阶段。
大雪:“大雪”表明这时降雪开始大起来了,降雪量和降雪次数增多,地面开始有积雪。。
“瑞雪兆丰年”,
冬至:冬至这天,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出现“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的现象。这一天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气候寒冷,开始进入数九天气。
小寒:寒即寒冷,表示开始进入冬季最寒冷的季节,霜冻会出现,但此时还不是最寒冷的时候,故称“小寒”。
大寒:天气冷到极点,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
三、二十四节气农谚歌
春社日_雨_年定丰秋社日雨年丰稔
正月:岁朝蒙黑四边天,大雪纷纷是旱年。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二月:惊蛰闻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月中但得逢三卯,到处棉花豆麦佳。三月:风雨相逢初一头,沿村瘟疫万民忧。清明风若从南起,预报丰年大有收。四月:立夏东风少病遭,时逢初八果生多。雷鸣甲子庚辰日,定主蝗虫损稻禾。五月:端阳有雨是丰年,芒种闻雷美亦然。夏至风从西北起,瓜蔬园内受熬煎。六月:三伏之中逢酷热,五谷禾田多不结。此时若不见灾危,定主三冬多雨雪。七月:立秋无雨甚堪忧,万物从来一半收。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留。八月:秋分天气白云多,到处欢歌好晚禾。最怕此时雷电闪,冬来米价道如何。九月:初一飞霜侵损民,重阳无雨一天晴。月中火色人多病,若遇雷声菜价高。十月:立冬之日怕逢壬,来岁高田枉费心。此日更逢壬子日,灾殃预报损人民。十一月:初一有风多疾病,更兼大雪有灾魔。冬至天晴无雨色,明年定唱太平歌。十二月:初一东风六畜灾,倘逢大雪旱年来。若然此日天晴好,下岁农夫大发财
四、节气与气象的农谚
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月半。雨浇上元灯,日落清明钟。
顶看初三,下看十八。立春落雨至清明。
春寒雨多,冬寒雨散。春黑冬白,雨仔泄泄。
早春晚播田。春雾曝死鬼,夏雾做大水。
春南夏北,无水磨墨。二月二打雷,稻尾较重捶。
雨打五更日晒水。一点雨一个灯,落到明朝也不晴。
三月死鱼鳅,六月风拍稻。四月芒种雨,五月无干土,六月火烧埔。西北雨,落不过田埂。小暑怕东风,大暑怕红霞。
空心雷,不过午时雨。六月初一,一雷压九台。
六一九,无风水也吼。七一雷,一雷九台来。
雷打秋,冬半收。好中秋,好晚稻。
快雨快晴。重阳无雨一冬晴。冬至天阴无日色。
十二月南风现报。大寒不寒,人马不安。
晨雾罩不开,戴笠披水衣。送神风,接神雨。
五、达标检测
(一)问答题
1、一年分为哪几个季节?(春、夏、秋、冬)
2、春季是从哪个节气开始?(立春)
3、表示各种躲藏起来过冬(冬眠)的动物开始被惊醒是哪个节气?(惊蛰)
4、表示降水开始,雨量增多的节气是什么?(雨水)
5、“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描述的是哪个节气?(谷雨)
6、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指哪个节气?(白露)
7、哪个节气的意思是说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末成熟?(小满)
8、表示进入秋天的节气是哪个?(立秋)
9、天气渐冷,开始有霜是说哪个节气?(霜降)
10、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最热的时候指哪个节气?(小暑)
11、哪个节气表示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处暑)
12、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是哪个?(大暑)
13、立夏表示什么?(表示进入夏天)
14、表示冬天来临的节气是哪个?(立冬)
15、表示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的节气是哪个?(芒种)
16、人们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是在哪一天?(清明)
17、我们这里,有些人家喜欢熏制腊肉、火腿。你知道他们习惯在哪一天腌制这种食品?(冬至)
18、一年中最冷的节气是哪个?(大寒)
19、我们这里的人们到了哪个节气开始上山摘茶籽?(霜降)
20、二十四节气是按农历推算的、还是按公历推算的?(是按公历推算的)
21、春季包括公历的哪几个月?(2月、3月、4月)
22、“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是什么意思?(表示春分、秋分这天的白天和黑夜一样长)
23、我们这里有这样一个习俗:在这天,大人会煮鸡蛋给小孩吃,意思是说这天吃了煮鸡蛋不会苦夏(害怕夏天)。请问这是哪天?(立夏)
(二)判断题
2、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4、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5、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6、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一年共经历24个节气,“节气”“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节气”。(√)
7、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公元前104年,邓平等人在《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
9、“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民众对此耳熟能详。(√)
11、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
14、清明是中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排在春分之后,有关清明这一节气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
15、清明最初与其他节气一样,只是一个补充辅助阴历,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
17、清明处在寒食后一天或两天,寒食禁火,而清明允许取火,一阴一阳,一息一生,表面看二者对立,实际上有着紧密的文化关联。(√)
19、古代在上巳节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类似西方的“情人节”,魏晋之后上巳节定在农历三月三日。(√)
20、明清之前,清明节取火、求新护生,上巳节人们洗濯除垢、踏青嬉戏,二者都体现了人们在美好的春日祈盼除旧迎新的文化心理。(√)
(三)综合探究
1、我校的读书节要编一期“自然杂志”,你是杂志编辑,请根据指导老师的要求完成杂志编写。
(1)请你选择二十四节气中的任一节气,搜集该节气的有关谚语,同时细心观察物候变化,记录下来。(至少一条谚语一个物候)
示例1:立春。谚语: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物候:天气回暖,万象更新,也标志着即将开始进行农事活动。
示例2:清明。谚语:清明风若从南起,预报丰年大有收。物候:天气清秀明朗朗、草木繁茂。
(2)请查找与该节气有关的诗歌,制作一张摘抄卡片。(至少两句,含作者、题目)
示例1: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宋)-《春日》
示例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唐)《清明》
(3)请查找该节气的相关民俗,制作一张摘抄卡片。(至少两个民俗)
示例1:饮春酒、打春牛、吃春饼等
示例2:踏青、寒食、扫墓等
2、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请同学们为读书节出一期以“春天的赞歌”为主题的墙报,歌颂你心目中最美的春天。
(1)为画题诗:请为右边的这幅画配上一首与春天有关的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唐)-《题都城南庄》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宋)-《春日》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2)画中民俗:请你为这幅画找出两个与之有关的节日,并写出它的民俗活动。只要与春天有关即可。如
示例1:饮春酒、打春牛、吃春饼等
示例2:踏青、寒食、扫墓等
(3)画里有话:请你根据画中的信息,判断农民伯伯们该做什么事了,并写出一句与之相应的农谚。
只要跟春天有关的农事活动即可。如播种、插秧、割冬麦等等。“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语出《大自然的语言》)

节气的含义及来历】作文 节气以及它的含义文案:

二十四节气
1、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从立春交节当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期间,都被称为春天。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重大节日,叫春节(到民国后被易名)。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立春是一个时间点,也可以是一个时间段。中国传统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2、雨水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8-20日)。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
3、惊蛰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时间点在公历3月5-6日之间,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春雷响,万物长\"
4、春分
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日前后(公历大约为3月20-21日期间),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5、清明
兼具两大内涵,既是节气,也是节日。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清明节后气温变暖,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清明时节,大地呈春,阴阳转化,吐故纳新,生气始盛,万物皆洁齐,正是春祭好时段。
6、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每年4月19日~21日时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同时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气象专家表示,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
7立夏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每年的5月5日或5月6日,此为“立夏”节气。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这个节气在战国末年就已经确立按照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8小满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
9芒种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时。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10夏至
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
11小暑
公历每年7月7日或8日。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降水明显增加。
12、大暑
在每年7月22-24日之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雨水多,有\"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
13、立秋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14、处暑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处暑的\"处\"是指\"终止\",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夜晚观北斗七星,弯弯的斗柄还是指向\"申\"(西南方向)。
15、白露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时间点在公历每年9月7日到9日,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所以得名。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这时,人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因为白天的温度虽然仍达三十几度,可是夜晚之后,就下降到二十几度,两者之间的温度差达十多度。阳气是在夏至达到顶点,物极必反,阴气也在此时兴起。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称之为白露。
16、秋分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二是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此日同“春分”日一样,“秋分”日,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此日后,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
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
17、寒露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0月8日或9日。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如果说“白露”节气标志着炎热向凉爽的过度,暑气尚不曾完全消尽,早晨可见露珠晶莹闪光。那么“寒露”节气则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寒露寒露,遍地冷露”。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18、霜降
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秋晚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19立冬
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20、小雪
11月22或23日。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此时阴气下降,阳气上升,而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
21、大雪
时间是公历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进一步减少。
22、冬至
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
23、小寒
公历1月5-7日之间,这时正值“三九”前后,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中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24、大寒
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中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孩童们可以尽情在河上溜冰。

节气的含义及来历】作文 节气以及它的含义文案:


结语:《节气的含义及来历】》怎么写呢?其实习作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素材学习写作知识的过程,同时更是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自然的一种手段。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节气的含义及来历】》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节气的含义及来历】》作文应该怎么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