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诗经二首复习资料作文 诗经二首的考点文案

2019-03-10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诗经二首复习资料作文 诗经二首的考点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诗经二首复习资料作文  诗经二首的考点文案

诗经二首复习资料作文 诗经二首的考点文案:

《诗经二首》复习
一、文学常识
1、《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2、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160篇)是周代各地的民歌民谣;《雅》(105篇)是周人的正统的宫廷乐曲,用于宴会的典礼,又分《小雅》和《大雅》;《颂》(40篇)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3、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1)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的修辞手法。
(2)比:比喻。
(3)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4、儒家的《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二、重点词语:
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好逑:好配偶左右流之:捞取淑:美,美好
左右芼之:挑选思服:思念寤寐:日日夜夜悠哉:悠:忧思的样子芼:挑选
琴瑟友之:友:亲密相爱,以弹琴奏瑟,比喻其相会相处时的和谐愉快。
钟鼓乐之:乐:使……快乐。
三、理解性背诵
1、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述。
2、诗中表达“君子”苦思采荇菜之女,又不可得的诗句是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3、诗中描写“君子”幻想与女子结婚的热闹场面的诗句是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4、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的字是“求”
5、描写劳动场景的句子: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
6、用韵方面采取偶句入韵,“之”字不入韵,之字前一字入韵。这首诗押韵的字是“鸠、洲、逑、流、求、得、服、侧、采、友、芼、乐”。
7、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惠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窃窕淑女,君子好述“这两句就是佐证。
8、关雎是一首优美的恋歌,开头两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为下文抒发爱情创造了情意绵绵的意境。
四、课文理解背诵
1、这首诗还采用了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2、《关雎》
主旨:表现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艺术手法:用“比兴”和“重章叠句”
3、关雎第一章以河洲上关关鸣叫求偶的雎鸠为“比”的对象,兴起淑女为君子的佳偶,借助鸟的行为来引出抒情主人公的对淑女的殷切盼望,以此情感总揽全诗。也是用雎鸠鸟成双成对在河州边鸣叫,用来比喻君子和淑女是很好的一对。
次章以水中左右飘摇荡动的荇菜为比,兴起君子欲求淑女动荡渴慕的心,当主人公求之不得,付出暂时没有得到回应的时候,甚至“寤寐思之”,“辗转反侧”。
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4、诗中写河洲、小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
引起后文(或,起兴)的作用。
5、本文主旨
本诗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是一首热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向往之情。
6、孔子说:“《关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关难》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不低俗,即所谓“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准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即所谓的“哀而不伤”。
7、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中两个“悠”字的作用?
连用两个“悠”字,加重感情色彩,把主人公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及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8、《关难)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之情,是一首爱情诗,为什么开头要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
《关雎》从“关关睢鸿,在河之洲”写起,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描绘了一幅美好的面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发出说耳的和鸣。这本是诗人眼前之景,但水鸟和鸣也可用来比喻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速”意义上有关联,这使得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契相合,浑然一体,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蒹葭》
一、词语解释:
1.蒹葭: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2.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萋萋、采采义同。3.为:凝结成。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5.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6.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7.溯洄:逆流而上。溯游:指顺流而下。8.从:追寻。9.阻:艰险。10.宛:仿佛,好像。11.晞(xī):干。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13.跻(jī):(路)高。14.坻:水中的沙滩
15.涘(s):水边。16.右:向右迂曲。17.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二、理解性背诵
1、通过重复唱沓,描写追求爱情的艰辛与漫长的句子: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2、《兼葭》一诗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而不可即的虚幻意境,蕴涵执着、炽烈的相思之情的句子是: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3、《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三、课文重点理解
1、主旨:表现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真挚和执著追求,抒写了欲见不得的惆怅之情。
艺术手法:用“起兴”和“重章叠句”
2、写作特色:
(1)蒹葭、霜露、秋水……渲染凄清的秋景气氛
(2)伊人(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可望而不可及
(3)上下求索的青年(道阻且右、道阻且跻、道阻且长)……执着追求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季节,渲染了一种苍凉萧瑟的气氛和色调,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4、蒹葭的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5、蒹葭中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作者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兼葭,茫茫的霜露十分协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6、蒹葭的起兴写作表现手法赏析
《兼葭》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7、蒹葭中男子的人物形象?
不畏艰难险阻,百折不挠,是个热烈向往爱情和执着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8、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的作用?
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9、赏析“兼葭苍苍,白露为霜”
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
10、“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赏析
这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儿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面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明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11、叙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描写的场景
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舞的形象栩栩可见。
12、课外对比
《关睢》和《蒹葭》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关睢》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都运用“兴”的手法,借物抒情、托物寄意;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都使用双声叠的词,富于声韵美。
不同点:《关雎》见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者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蒹葭》一诗歌则合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调怅和伤感。《关睢》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

诗经二首复习资料作文 诗经二首的考点文案:

3、双声叠韵
诗歌在用词上采用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两个韵母相同的)“参差”是双声;(两个声母相同的)“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自主学习】
1、注音:
蒹葭()伊人()溯洄()湄()
跻()坻()涘()
2、解释词语
蒹葭:
采采:
未已:
苍苍:
思服:
3、请阅读“课后练习三”,参照这一习题翻译《关雎》的形式,自己选取《蒹葭》中的任一章节,翻译成现代诗歌。
4、本诗选自,是一首典型的爱情(内容)诗。
5、本诗以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文本理解
1、理清作者思路:请概括出每个小节的内容。
2、说说诗人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4、请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意境。
探究点二:综合探究
5、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6、《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7、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拓展提升】
比较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
《诗经·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小木桩),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两首诗歌中划线的字的含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夕”都相同,而“月则不同B.“夕”都不同,而“月”则相同
C.“夕”都不同,而“月”也不同D.“夕”都相同,而“月”也相同
2、(1)、《君子于役》中最能表现妻子对丈夫委婉细腻的深情思念的句子是:________
(2)、《水调歌头》中集中表现苏东坡领悟人生哲理的豁达襟怀句子是:________
3、这两首诗歌都是怀念亲人的名篇,但产生的时代不同,怀念的对象不同,描写的景物和抒发的感情也不同。你更喜欢哪一首?理由是什么?(可以从描写的景物,抒发的感情,写作的方法,诗歌的主旨等方向去进行分析)
【当堂检测】
1、《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蒹葭的意思是,生于水边。
2、请同学们标注《蒹葭》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
3、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诗人追求伊人时的不同心情。
第一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第二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收获平台】
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
编写者:黄芬责任编辑:杨强
【学习目标】
1、通过综合性学习,增进对古典诗歌的了解,感受诗歌之美,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通过诵诗、唱诗、辑诗活动,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3、通过动手搜集和制作关于诗歌的卡片,提高自主探究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前准备】
1、背诵自己喜欢的诗歌。
2、知识竞赛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2)的诗歌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古代诗歌的分类:按音律分为诗和诗;按内容分为诗、
诗、诗、诗、诗等。
4)诗仙诗圣诗鬼诗豪
“大李杜”指和“小李杜”指和
3、每人制作一张关于诗歌的知识卡片。
诗歌知识卡片
【课堂学习】
1、声情并茂诵古诗
活动一:吟诵《诗经》中的《关雎》、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水调歌头》、岳飞的《满
江红》。
关雎(《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古诗诵读活动。
2、别出心裁品古诗
活动二: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种艺术形式,表现某一首诗歌的内容。
提示:艺术形式诸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
3、分门别类辑古诗
活动三:选定一个专题,将记忆中的相关古诗辑录到一起,制作诗歌卡片。
要求:从“风、花、雪、月、云、雨、酒、泪、愁”中任选一个,以“古诗中的”为
题,制作诗歌专题卡片。(提示:参考课本)
古诗中的“”
【当堂检测】
填写“我最喜爱的诗歌”推荐表
“我最喜爱的诗歌”推荐表
推荐人
诗歌作者推荐理由
【收获平台】

诗经二首复习资料作文 诗经二首的考点文案:

《采薇》教案
【学习目标】
1、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2、了解《诗经》的艺术特点,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4、反复诵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重点难点】
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是学习要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别又是学习的难点。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学习的要点。
3.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学习方法】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二、了解《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②孔子删诗说。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理解思想内容
1.学生诵读、翻译。
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
学生翻译,尽量由学生补充、订正,教师适时加以启发、指点。鼓励学生课前翻译全诗。
译文: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2.整体把握。
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探讨乡思情结的内涵
让学生找出诗歌中乡愁出现的场景,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最后再联系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揣摩乡思情结的内涵。(先分组讨论:前后座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再全班交流:由每一个讨论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再由学生自已汇总补充修正。)
乡愁出现的场景:《采薇》写的是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生活场景中的乡愁。
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乡思情结的内涵: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故乡常常被赋予的意义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在比喻意义上,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5、确艺术特点,熟读成诵。
再读《采薇》,围绕问题讨论:
(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读去看。答错了不批评。然后再分小组讨论发言,进行交流汇总。)
①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分三个层次: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
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②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③从4-5章来看,你又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师评: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6、交流延伸
1)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2)将你的诗先在小组交流、修订后,再在全班交流。
3)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
《诗经·卫风·氓》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基本常识,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
2.过程与方法:分析主人公复杂的心情和人物性格,了解叙事诗的特点与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赏析诗歌比兴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教学重点】
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一、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如:
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③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长干行》
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⑤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相传《诗经》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诗经》的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国风”,民间歌谣。共15国风,160篇。
“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
《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为“赋”“比”“兴”: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陈其事,铺陈,排比。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作比喻。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以上六项被称之为“《诗经》六艺(六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疏通字音(书下注释)
愆期qiān将qiāng子无怒载zài笑载言卜筮shì于嗟jiē
徂cú尔淇水汤汤shāng罔wǎng极
2.重点字词:
实词
⑴将子无怒愿,请。
⑵来即我谋靠近。甲骨文像一人跪坐锅前
⑶至于顿丘到,“于”为介词。⑷载笑载言动词词头。
⑸自我徂尔往。⑹女也不爽过错。
⑺言既遂矣言,助词。
⑻三岁食贫古时指“年”。岁岁年年。
⑼总角之宴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
通假字
⑴氓之蚩蚩蚩,通“嗤”。⑵匪来贸丝匪,通“非”。
⑶于嗟鸠兮于,通“吁”。⑷犹可说也说,通“脱”。
⑸隰则有泮泮,通“畔”。
实词活用
⑴其黄而陨形—动,变黄。
⑵三岁食贫形—名,生活贫困。
⑶二三其德数—动,使动用法,使“德”有时二,有时三。
⑷夙兴夜寐名—状,在早晨,在夜里。
3.内容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
(1)提问: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的情节线索是什么?
明确:一个女子的婚恋悲剧。
情节线索:“恋爱”——“婚变”——“决绝”
(2)提问:诗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层(1—2):追述恋爱生活。
第二层(3—5):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层(6):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3)从诗中可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女子在回忆往事时,心情是很复杂的。
从一二两章详写他们恋爱时的幸福可看出她对氓仍怀有一些感情。
从三四五章写他们婚后的痛苦可看出她对“氓”非常怨愤。
思前想后,对“氓”反感到极点,断绝关系。
四、分析诗中女主人公形象
1.诗中女主人公有着怎样的思想性格?
A.温柔、热情——“送子涉淇”“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B.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C.重情——“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D.清醒、刚烈、坚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你认为女主人公被弃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提示:(能言之成理即可)一般认为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是氓用情不专所致。
五、写作技巧
1.对比手法
①提问:诗文中怎样体现出氓用情不专的?
明确:使用的“对比”的手法。把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忠厚——“氓之蚩蚩”
婚后:变心、凶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
②提问:这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明确: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幸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后:痛苦——“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劳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精神痛苦)
③文中这两次对比有何作用?
明确:突出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生活。
2.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诗文中“赋、比、兴”的分布情况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提问:诗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
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作用:①结构上:
A.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平铺直叙。
B.起过渡作用。
②内容上:
A.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
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
变心的重要原因。
B.以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于生活气
息,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六、小结
这首诗以“恋爱——婚变——决绝”为线索进行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温柔、勤劳、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作业
1.背诵全诗,默写全诗。完成练习册习题。
2.预习《诗经·采薇》,完成预习题。
八、诗经原文及翻译
《诗经·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
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
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参考译文】
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有两说,皆可通。一是将“布”释为布匹,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布来换我的丝;二是将“布”释为古钱币,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钱来买我的丝)。他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来是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来的人。没看见那来的人,眼泪簌簌地掉下来。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对我开始施暴。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相伴到老的想法使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币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
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
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
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
拉着你的车子来,快用车子搬嫁妆。
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堪别嘴馋。

诗经二首复习资料作文 诗经二首的考点文案: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释义】:了解我心情的人,认为我心中惆怅;不了解我心情的,还以为我呆在这儿有什么要求呢。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风相鼠)
【释义】:人活着如果不重视礼仪,那么就如同死人。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释义】: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释义】: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别人正见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释义】:简单说,就是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释义】: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多被引用自作自受时的感受。也可以理解为:人的命运是可以改造的,所以“天作孽,犹可违”,但是自己不上进,就是“自作孽,不可活”。
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释义】:谦虚可以得到益处,自满会招致损失。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释义】:从,顺随。顺随善良象登山一样,顺随恶行象山崩一样。比喻学好很难,学坏极容易。
9、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释义】:多做恶事者,必自速其亡。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释义】:居,处于;思,想。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应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才可以做到遇意外事不慌张,正确处理。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释义】: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释义】:能认识别人的叫做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做高明。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释义】:真实的、值得相信的话语不会用美装扮起来的(也就是花言巧语);花言巧语是不能相信的。善良的人不会进行硬行地争辩;硬行地争辩的人是不会善良的。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释义】: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如果吸取经验并认真改变,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如果不认真做,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释义】: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警示人们再大的事情,再高的成就,都是踏踏实实,从小做起的。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释义】: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警示要谦虚谨慎,才容易汲取他人经验,以利自己。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释义】:欲:想做的事;勿:不要;施:强加。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释义】: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释义】:戚,忧愁、烦恼。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释义】:年岁寒冷,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的道理。比喻经过严酷考验,能力才会提高。
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释义】: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2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释义】:知道的人不会疑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惧怕。
2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释义】: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2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释义】: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结语: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读书我快乐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