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公共卫生安全评价作文 公共卫生安全评价体系包括文案

2019-03-10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公共卫生安全评价作文 公共卫生安全评价体系包括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公共卫生安全评价作文  公共卫生安全评价体系包括文案

公共卫生安全评价作文 公共卫生安全评价体系包括文案:

食品安全性评价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专业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公共卫生安全评价(Publichealthsafetyevaluation)
课程代码:504027030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48学分:3.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食品安全(foodsafety)是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威胁人类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以提高食品的卫生质量、保护食用者饮食安全的科学。食品安全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也是本专业学生必修的考试课程。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讨论、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从预防医学的观点出发,掌握食品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及预防措施,食源性疾病的特点、预防,食品卫生管理。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今后独立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熟悉和了解食品安全的最新国内外进展。
三、教学内容(注:下划双线为掌握内容,下划单线为熟悉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点。)(一)基本理论部分
公共卫生安全评价绪论
公共卫生、公共卫生安全的概念。公共卫生就是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医疗服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公共卫生安全-为尽可能减少对危及不同地理区域以及跨国范围公众群体健康的紧急公共卫生事件脆弱性而采取的预见性和反应性行动。
中国公共卫生安全主要的面临挑战。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性评价
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的概念。食品安全(foodsafety)-“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品安全法)”。食品卫生(foodsanitation)-“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用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
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食品安全管理状况,国际上食品安全管理特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特点。
食品安全性评价的概念:对食品中任何组分可能引起的危害进行科学测试、得出结论,以确定该组分究竟能否为社会或消费者接受,据此以制订相应的标准,这一过程称为食品的安全性评价。食品安全性评价的意义和目的。食品安全性评价主要是阐明某种食品是否可以安全食用,食品中有关危害成分或物质的毒性极其风险大小,利用足够的毒理学资料确认物质的安全剂量,通过风险评估进行风险控制。食品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食品安全性评价除了进行传统的毒理学评价研究外,还需有食品的成分、生产工艺、卫生学、食品质量标准、人体研究、残留量研究、暴露量研究、消费水平(膳食结构)和摄入风险评价等。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适用范围:适用于评价食品生产、加工、保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所涉及的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的化学、生物和物理因素的安全性,检验对象包括食品及其原料、食品添加剂、新食品原料、辐照食品、食品相关产品(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以及食品污染物。
受试物的要求:
1、应提供受试物的名称、批号、含量、保存条件、原料来源、生产工艺、质量规格标准、性状、人体推荐(可能)摄人量等有关资料。
2、对于单一成分的物质,应提供受试物(必要时包括其杂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化学结构、纯度、稳定性等)。对于混合物(包括配方产品),应提供受试物的组成,必要时应提供受试物各组成成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化学名称、化学结构、纯度、稳定性、溶解度等)有关资料。
3、若受试物是配方产品,应是规格化产品,其组成成分、比例及纯度应与实际应用的相同。若受试物是酶制剂,应该使用在加入其他复配成分以前的产品作为受试物。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内容:
1、急性经口毒性试验;2、遗传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组合及原则。一般应遵循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体内试验与体外试验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受试物的特点和试验目的,推荐下列遗传毒性试验组合:组合一: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或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小鼠精原细胞或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或啮齿类动物显性致死试验。组合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或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体外哺乳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或体外哺乳类细胞TK基因突变试验。
3、28天经口毒性试验;4、90天经口毒性试验;5、致畸试验;6、生殖毒性试验和生殖发育毒性试验;7、毒物动力学试验;8、慢性毒性试验;9、致癌试验;10、慢性毒性和致癌合并试验。(GB15193.1—2014)。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对不同受试物选择毒性试验的原则
1凡属我国首创的物质,特别是化学结构提示有潜在慢性毒性、遗传毒性或致癌性或该受试物产量大、使用范围广、人体摄人量大,应进行系统的毒性试验,包括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致畸试验、生殖发育毒性试验、毒物动力学试验、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或慢性毒性和致癌合并试验)。
2凡属与已知物质(指经过安全性评价并允许使用者)的化学结构基本相同的衍生物或类似物,或在部分国家和地区有安全食用历史的物质,则可先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和致畸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判定是否需进行毒物动力学试验、生殖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等。
3凡属已知的或在多个国家有食用历史的物质,同时申请单位又有资料证明申报受试物的质量规格与国外产品一致,则可先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和28天经口毒性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判断是否进行进一步的毒性试验。
4食品添加剂、新食品原料、食品相关产品、农药残留留和兽药残留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选择。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目的和结果判定。
进行食品安全性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因素:1、试验指标的统计学意义、生物学意义和毒理学意义;2、人的推荐(可能)摄入量较大的受试物;3、时间-毒性效应关系;4、特殊人群和易感人群;5、人群资料;6、动物毒性试验和体外试验资料;7、不确定系数;8、毒物动力学试验的资料;9综合评价。
食品风险评价。风险评价包括危害确定、危害鉴定、暴露量评估和风险鉴定。
食品中有害物质卫生标准制订。食品中有害化学物质(包括微生物毒素和放射性核素)的食品卫生标准是按食品毒理学的原则和方法制订的。制订步骤:1.确定动物最大无作用剂量;2.人体每日容许摄入量人体每日容许摄入量(acceptabledailyintake简称ADI)系指人类终生每日摄入该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无任何已知不良效应的剂量,以相当人体每公斤体重的毫克数表示;3.全部摄取食品中最高容许总量;4.各种食品中最高容许量;5.各种食品中的容许量标准。
2.1健康指导值(Health-BasedGuidanceValues,HBGV)人类在一定时期内(终生或24小时)摄入某种(或某些)物质,而不产生可检测到的对健康产生危害的安全限值,包括日容许摄入量、耐受摄入量、急性参考剂量等。
2.2起始点(PointofDeparture,POD)从人群资料或实验动物的敏感观察指标的剂量-反应关系得到的,用于外推健康指导值的剂量值,如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和基准剂量等。
2.3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no-observed-adverse-effect-level,NOAEL)
通过动物试验,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检测指标未观察到任何与受试物有关的有害作用的最大剂量。
2.4最小观察到有害作业剂量(lowest-observed-adverse-effect-level,LOAEL)在规定的条件下,受试物引起实验动物组织形态、功能、生长发育等有害效应的最小作业剂量。2.5基准剂量(BenchmarkDose,BMD)依据剂量-反应关系研究的结果,利用统计学模型求得的受试物引起某种特定的、较低健康风险发生率(通常定量资料为10%,定性资料为5%)剂量的95%可信限区间下限值(BMDL)。
2.6不确定系数(UncertaintyFactors,UFs)安全系数
在为制定健康指导值时所应用的从实验动物外推到人(假定人最敏感)或从部分个体外推到一般人群时所用的复合系数。
3健康指导值3.1日容许摄入量(AcceptableDailyIntake,ADI)人类终生每日摄入正常使用的某化学物质(如食品添加剂),不产生可检测到的对健康产生危害的量。以每千克体重可摄入的量表示,即mg\/kg体重。
3.1.1类别ADI(groupADI)
如果毒性作业类似的几种物质用作或用于食品,则应对该组化合物制定类别ADI以限制其累加摄入。制定类别ADI时,有时可根据改组化合物的平均NOAEL/BMD,但常用该组化合物中最低的NOAEL/BMD,同时还考虑个别化合物研究的相对质量和试验周期。
3.1.2无ADI规定
根据已有资料(化学、毒理学等)表明某种受试物毒性很低,且其使用量和人膳食中的总摄入量对人体健康不产生危害,则可不必规定具体的ADI。
3.1.3暂定ADI
当某种物质的安全资料有限,或根据最新资料对已制定ADI的某种物质的安全性提出疑问,如要求进一步提供所需安全性资料的短期内,有充分的资料认为在短期内使用该物质是安全的,但同时又不足以确定长期食用安全时,可制定暂定ADI并使用较大的不确定系数,还需规定暂定ADI的有效期限,并要求在此期间经过毒理学试验结果充分证明该受试物是安全的,将暂定ADI值该为ADI;如毒理学试验结果证明确有安全问题,撤销暂定ADI值。
3.1.4不能提出ADI
在下列情况下,不对受试物提出ADI:
a)可以利用的安全性资料不充分;
b)缺乏物质在食品中使用的资料;
c)缺乏物质的属性和纯度的质量规格。
3.2耐受摄入量(TolerableIntake,TI)
人类在一段时间内或终生暴露于某化学物质,不产生可检测到的对健康产生危害的量。以每千克体重可摄入的量表示,即mg\/kg体重,包括日耐受摄入量、暂定最大日耐受摄入量、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和暂定每月耐受摄入量。
3.2.1日耐受摄入量(TolerableDailyIntake,TDI)
类似于ADI,适用于那些不是故意添加的物质,如食品中的污染物。
3.2.2类别TI
如果毒性作业类似的几种物质用作或用于食品,则应对该组化合物制定类别TI以限制其累加摄入。制定类别TI时,有时可根据改组化合物的平均NOAEL\/BMD,但常用改组化合物中最低的NOAEL\/BMD,同时还考虑个别化合物眼镜店相对质量和试验周期。
3.2.3暂定最大日耐受摄入量(ProvisionalMaximumTolerableDailyIntake,PMTDI)
适用于无蓄积作业的食品污染物,由于污染物在食品和饮用水中天然存在,因此该值代表人类允许暴露的水平。对于既是必需营养素又是食物成分的微量元素,则以一个范围来表示,下限代表机体的必需水平,上限就是PMTDI。因为通常缺乏人类低剂量暴露的实验结果,因此,耐受摄入量一般被称为“暂定”,新的数据有可能会改变这个暂定的耐受摄入量。
3.2.4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ProvisionalTolerableWeeklyIntake,PTWI)
适用于有蓄积作用的食品污染物(如重金属),其值代表人类暴露于这些不可避免的污染物时,每周允许的暴露量。
3.2.5暂定每月耐受摄入量(ProvisionalTolerableMonthlyIntake,PTMI)
适用于有蓄积作用且在人体内有较长的半衰期的食品污染物,其值代表人类暴露于这些不可避免的污染物时,每月允许的暴露量。
3.3急性参考剂量(AcuteReferenceDose,ARfD)
人类在24小时或更短的时间内摄入某化学物质(如农药),而不产生可检测到的对健康产生危害的量。
4制定方法4.1收集相关数据
为制定健康指导值,首先应收集相关的毒理学研究资料,需要对来源于适当的数据库、经同行专家评审的文献及诸如企业界未发表的研究报告的科学资料进行充分的评议。对毒性资料的评价一般利用证据权重法,对不同研究的权重大小按如下顺序:流行病学研究、动物毒理学研究、体外试验以及定量结构-反应关系。
4.2起始点的确定
起始点的确定取决于测试系统和测试终点的选择、剂量设计、毒作用模式和剂量-反应模型等。常用的起始点有NOAEL和BMDL。
4.3不确定系数的选择
鉴于从实验动物试验结果外推到人时,存在固有的不确定性,包括物种间外推不确定性、人物种内外推不确定性、高剂量结果外推到低剂量的不确定性、少量实验动物结果外推到大量人群的不确定性,实验动物低遗传异质性外推到高异质性人群的不确定性等。
将动物资料外推到人通常以100倍的不确定系数作为起点,即物种间差异10倍,和人群内易感性差异10倍。当数据不充分时应进一步增加不确定系数,如以亚慢性研究结果外推到慢性研究、以LOAEL代替NOAEL、数据库不完整,而需要通过部分判断来弥补等,一般把每种不确定系数的默认值定为10。
对于无阈值的毒作用,如遗传毒性致癌物和性细胞致突变物,一般利用数学模型外推实际安全剂量。
4.4健康指导值的计算
HBGV=POD\/UFs
式中:
HBGV-健康指导值;
POD-起始点;
UFs-不确定系数
保健食品安全性评价
保健食品概述。保健食品的概念: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包括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营养素补充剂。
保健食品与普通食品的共性和区别
保健食品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或称为三代产品。
食品营养强化根据不同人群的营养需要,向食物中添加一种或多种营养素、或某些天然食物成分的食品添加剂,用以提高食品营养价值的过程称为食品营养强化。中国使用的营养强化剂分为三大类,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类。
营养素补充剂是指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而不以提供能量为目的的产品,也有将其称为膳食补充剂的。作用是补充膳食供给的不足,预防营养缺乏和降低发生某些慢性退行性疾病的危险性。
我国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法律法规。
保健食品评价试验包括:1、安全性毒理学试验;2、功能学试验;3、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检测;4、卫生学试验;5、稳定性试验。
保健食品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一、毒性及功能检验评价依据。二、评价的基本要求:1.配方:原(辅)料、用量、理化性质;2.剂量:食用方法及用量;3.工艺:规格化产品符合配方、工艺、质量标准;4.批号:注意批号是否一致,益生菌、奶制品等保质期短的除外。三、选择食品毒理学试验的基本原则:1.一般无需进行毒性试验的原料或成分:属于普通食品和卫生部规定的药食同源的物质,采用传统的工艺及食用方式;水提取物,常规服用量,无不安全性报道;来源、工艺和质量符合国家要求的营养强化剂或营养素补充剂。2.需进行一阶段和三项致突变毒性试验的原料或成分:属于普通食品和卫生部规定的药食同源的物质且用水提以外的其它常用工艺生产的;(1)服用量与常规用量相同:急性毒性、三项致突变试验。(2)服用量大于常规用量:还需加做30天喂养试验,必要时进行传统致畸试验和第三阶段毒性试验。3.需进行一、二阶段毒性试验的原料或成分:文献显示无危害,人群长期食用;具有国际性毒理学评价结果的已知的化学物质,产品质量规格与国外产品一致;国外广泛食用且能提供安全性评价资料;卫生部规定允许使用的动植物及其提取物或微生物。4.需进行一至三阶段毒性试验的情况:一、二阶段试验结果与国外产品不一致的;国外少数国家或地区食用的原料或成分;水提取物,大于常规服用量;用水提以外的其它常用工艺生产的,大于常规用量。5.需进行一至四阶段毒性试验的原料和成分国内外均无食用先例。6.敏感指标及敏感试验的保健食品不同食用人群和(或)不同功能的保健食品。
六、样品的预处理原则:1.介质的选择:应选择适合于受试动物的溶剂、乳化剂、助悬剂,要求无毒、与受试物不发生反应、稳定性好。2.液体类:受试物浓缩倍数应符合试验要求。浓缩方法不应破坏其有效成份。3.含乙醇类:(1)不需浓缩的受试物:乙醇浓度15%直接进行试验;乙醇浓度15%乙醇浓度应调至15%。(2)需浓缩的受试物:乙醇浓度15%浓缩后调至原乙醇浓度;乙醇浓度15%浓缩后调至15%乙醇浓度。在进行乙醇浓度调整时必须用原酒基。4.膨胀系数较高的受试物:选择可溶性介质:给受试物的方法:灌胃,其最高浓度最大灌胃量时达不到人体推荐量的100倍,按实际达到的倍数,标明受试物的膨胀系数。5.益生菌等微生物类保健食品:在进行Ames试验或体外细胞试验时需将受试物灭活。需浓缩的应采用低温干燥法或由企业提供所需浓度的受试物(附方法、技术参数)。6.以食品为载体的受试物:(1)有营养价值:按设计量进行饲料的营养成份调整,提供详细的说明。(2)大豆蛋白、乳清蛋白,如质量、工艺等符合食品标准和安全要求,允许去除。如仅以该原料生产的,可申请免做毒理学试验。
毒理学试验项目,按照《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进行。
保健食品安全性评价之原料管理:保健食品的原料是指与保健食品功能相关的初始物料。保健食品的辅料是指生产保健食品时所用的赋形剂及其他附加物料。原料和辅料应符合国家标准和卫生要求。如无国家标准,应当提供行业标准或自行制定的质量标准,并提供与该原料和辅料相关的资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不可用于保健食品的原料和辅料、禁止使用的物品不得作为保健食品的原料和辅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可用于保健食品的、卫生部公布或者批准可以食用的以及生产普通食品所使用的原料和辅料可以作为保健食品的原料和辅料。
新食品原料的安全性评价
新食品原料的概念新食品原料是指在我国无传统食用习惯的以下物品:
1、动物、植物和微生物;2、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分离的成分;3、原有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成分;4、其他新研制的食品原料。
新食品原料的要求:新食品原料应当具有食品原料的特性,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且无毒、无害,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慢性或者其他潜在性危害。
拟从事新食品原料生产、使用或者进口的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一)申请表;(二)新食品原料研制报告;(三)安全性评估报告;(四)生产工艺;(五)执行的相关标准(包括安全要求、质量规格、检验方法等);(六)标签及说明书;(七)国内外研究利用情况和相关安全性评估资料;(八)有助于评审的其他资料。另附未启封的产品样品1件或者原料30克。
新食品原料安全性评价评价原则:危险性评估、实质等同等原则。评价内容:申报资料审查和评价、生产现场审查和评价、人群食用后的安全性评价,以及安全性的再评价;申报资料的审查:新食品原料的特征、食用历史、生产工艺、质量标准、主要成分及含量、使用范围、使用量、推荐摄入量、适宜人群、卫生学、毒理学资料、国内外相关安全性文献资料及与类似食品原料比较分析资料的综合评价。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ModifiedFoods,GMF)的概念:是指用转基因生物制造、生产的食品、食品原料及食品添加物等。转基因食品和杂交有何区别:杂交只能在同物种之间发生,如水稻甲和水稻乙;而转基因则可以提取其它物种的基因,从而改变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有效的表达有关产物,并出现与原物种不同的性状或产物。
转基因技术的主要内容1.在供体细胞中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基因,以分离出含有特定的基因片段或人工合成目的基因并制备运载体;2、把获得的目的基因与制备好的运载体用DNA连接酶连接组成重组体;3.把重组体引入宿主细胞;4.筛选、鉴定出含有外源目的基因的菌体或个体。
国内外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国外对转基因食品管理的有关法规及我国的对策。
转基因技术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1.转基因技术的环境安全性;2.转基因技术的食品安全性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原则1、科学原则;2、实质等同性原则最早由国际经济互助开发组织于1993年提出,并已经被大多数国家所采用,存在局限性,有争论。3、个案原则;4、逐步原则。
实质等同性原则认为如果导入基因后产生的蛋白质经确认是安全的,或者是转基因作物和原作物在主要营养成分(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形态和是否产生抗营养因子、毒性物质、过敏性蛋白等方面没有发生特殊的变化的话,则可以认为转基因作物在安全性上和原作物是同等的,也就是说实质等同性原则认为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在对人类的影响方面是相似的。
评价的内容:1.成分比较。包括主要营养素、抗营养因子、毒素和过敏原。2.对植物来说包括其形态、生长情况、产量、抗病性和其他有关农艺性状。3、对微生物来说包括分类学特征、定殖能力或侵染性、寄主范围、有无质粒、抗生素抗性和毒性。4.对动物来说包括形态、生长生理特征、繁殖、健康特征和产量。
辐照食品的安全性评价

公共卫生安全评价作文 公共卫生安全评价体系包括文案: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及使用指南,旨在使组织能够提供健康安全的工作条件以预防与工作相关的伤害和健康损害,同时主动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绩效。这包括考虑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要求并制定和实施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
本标准适用于任何有下列愿望的组织:
a)建立、实施和保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提高职业健康安全,消除或尽可能降低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包括体系缺陷),利用职业健康安全机遇,应对与组织活动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体系不符合;
b)持续改进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绩效和目标的实现程度;
c)确保组织自身符合其所阐明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d)证实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本标准旨在适用于不同规模、各种类型和活动的组织,并适用于组织控制下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该风险考虑了组织运行所处的环境以及员工和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本标准未提出具体的职业健康安全绩效准则,也未规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结构。
本标准使组织能够通过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整合健康和安全的其他方面,比如员工健康/福利。
本标准未涉及除给员工及其他相关方造成的风险以外的其他问题,比如产品安全、财产损失或环境影响等风险。
本标准能够全部或部分地用于系统地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但是,只有本标准的所有要求都被包含在了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且全部得以满足,组织才能声明符合本标准。
注:有关本标准要求的意图的更多指南,请见附录A。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无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组织organization
为实现其目标(3.16)而具有职责、权限和关系等自身职能的个人或群体。
注1:组织包括但不限于个体经营者、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合股经营的公司、公益机构、社团、或上述单位中的一部分或其结合体,无论其是否具有法人资格、公信或私营。
3.2
相关方interested?party
能够影响决策或活动、受决策或活动影响,或感觉自身受到决策或活动影响的个人或组织(3.1)。
注1:本标准规定了与员工有关的要求,员工也属于相关方.
3.3
员工worker
在组织(3.1)控制下从组工作或与工作相关活动的人员。
注1:人员从事工作或与工作相关的活动有各种不同的安排方式,有偿的或无性的,比如定期的或临时的,间歇性的或季节性的,偶然的或兼职的。
注2:员工包括最高管理者(3.12),管理人员和非管理人员。
注3:在组织控制下从事工作或与工作相关的活动的可以是组织雇佣的员工,或是其他人员,包括来自于外部供方的员工、承包商的员工、个人,也包括组织对派遣员工有一定控制程度的情形。
3.4
参与participation
员工(3.3)参加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决策过程。
3.5
协商consultation
组织(3.1)在决策之前向员工征求意见的过程(3.25)。
3.6
工作场所workplace
组织(3.1)控制下的一个人需要在的或是因工作的原因需要去的地方。
注1:组织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3.1])中对工作场所的职责取决于对工作场所的控制程度。
3.7
承包商contractor
按照约定的规格、条款和条件在一个工作场所(3.6)向本组织提供服务的外部组织(3.1)。
注1:服务可以包括建筑活动。
3.8
要求requirement
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衙求或期望。
注1:\"通常隐含”是指与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3.15)一致的惯例或一般做法。
3.9
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要求legal?requirementsandotherrequirements
适用于组织(3.1)的法定要求(3.8),对组织有法律约束力的义务以及组织应遵守的要求。
注1:在本标准中,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要求指的是那些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3.11)相关的要求。
注2:有法律约束力的义务可包括媒体合同中的条款.
注3: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要求包括那些按照法作、法规、媒体合同和实践选举员工代表(3.3)的要求。
3.10
管理体系management?system
组织(3.1)用于制订方针(3.14)、目标(3.15)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3.25)所需的一系列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
注1:一个管理体系可关注一个领域或多个领域。
注2:体系要素包括组织的结构、岗位和职贵、策划和运行、绩效评价和改进.
注3:管理体系的范围可包括整个组织、其特定的职能、其特定的部门、或跨组织的一个或多个职能。
3.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ccupationalhealthandsafetymanagementsystem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anagementsystem
用于实现职业健康安全方针(3.15)的管理体系(3.10)或管理体系的一部分。
注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是预防员工(3.3)的伤害和健康损害(3.18),提供安全和健康的工作场所(3.4)。
注2:术语“职业健康安全\"(OHS)和“职业安全健康\"(OSH)含义相同.
3.12
最高管理者top?management
在最高层指挥并控制组织(3.1)的—个人或一组人。
注1:最高管理者有权在组织内部授权并提供资源,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3.11)承担最终责任。
注2:若管理体系(3.10)的范围仅涵盖组织的一部分,则最高管理者是指那些指挥并控制组织该部分的人员。
3.13
有效性effectiveness
实现策划的活动并取得策划的结果的程度。
3.14
方针policy
由最高管理者(3.12)正式表述的组织(3.1)的意图和方向。
3.15
职业健康安全方针occupationalhealthandsafetypolicy
职业健康安全方针OHS?policy
预防员工(3.3)的与工作相关的伤害和健康损害(3.18)并提供一个安全和健康的工作场所(3.6)的方针(3.14)。
3.16
目标objective
要实现的结果
注1:目标可能是战略性的、战术性的或运行层面的。
注2:目标可能涉及不同的领域(例如:财务、健康与安全以及环境目标),并能够应用于不同层面(例如:战略、组织范围、项目、产品和过程(3.25))。
注3:目标可能以其他方式表达,例如:预期结果、目的、运行准则、职业健康安全目标(3.17),或使用其他意思相近的词语(例如.目的、指标)等表达。
3.17
职业健康安全目标occupationalhealthandsafetyobjective
职业健康安全目标OHS?objective
组织(3.1)为了实现具体的结果依据职业健康安全方针(3.15)制定的目标(3.16)。
3.18
伤害和健康损害injury?andillhealth
对人的身体、精神或认知状况造成的不良影响。
注1:这些状况可包括职业病、疾病和死亡。
3.19
危险源hazard
可能导致伤宫和健康损害(3.18)的根源或状态。
3.20
风险risk
不确定性的影响。
注1:影响是指偏离预期,可以是正面的或负面的。
注2:不确定性是一种对某个小件,甚至是局部的结果或可能性缺乏理解或知识方面的信息的状态。
3.21
职业健康安全风险occupationalhealthandsafetyrisk
职业健康安全风险OHS?risk
一种与工作相关的危险事件或暴露发生的可能性和由此事件或暴露造成的伤害及健康损害(3.18)的严重程度的组合。
3.22
职业健康安全机遇occupationalhealthandsafetyopportunity
职业健康安全机遇OHS?opportunity
一种或多种可能导致职业健康安全绩效(3.28)改进的情形。
3.23
能力competence
应用知识和技能实现预期结果的本领。
3.24
形成文件的信息documented?information
组织(3.1)需要控制和保持的信息及其载体。
注1:形成文件的信息可以任何格式和载体存在,并可来自任何来源。
注2:形成文件的信息可包括:
a)管理体系(3.10),包括相关过程(3.25);
b)为组织运行产生的信息(一组文件);
c)结果实现的证据(记录)。
3.25
process
一组将输入转换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3.26
程序procedure
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3.25)所规定的途径。
注1:程序可以形成文件,也可以不形成文件。
3.27
绩效performance
可测量的结果。
注1:绩效可能涉及定量的或定性的结果。结果可能由定性的或定量的方法确定和评价。
注2:绩效可能涉及活动、过程(3.25),、产品(包括服务)、体系或组织(3.1)的管理。
3.28
职业健康安全绩效occupationalhealthandsafetyperformance
职业健康安全绩效OHS?performance
与预防员工(3.3)伤害和健康损害以及提供健康安全的工作场所(3.6)有效性(3.13)相关的绩效(3.25)。
3.29
外包outsource(verb)
安排外部组织执行组织(3.1)的部分职能或过程(3.25)。
注1:虽然外包的职能或过程是在组织的管理体系(3.10)覆盖范册内,但是外部组织是处在覆盖范围之外。
3.30
监视monitoring
确定体系、过程(3.25)或活动的状态。
注1:确定状态可能需要检查、监督或密切观察。
3.31
测量measurement
确定数值的过程(3.25)。
3.32
审核audit
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3.25)。
注1:内部审核由组织自己实施或以组织的名义由外部其他方实施。
注2:独立的过程包括对确保客观性和公正性的要求。
注3:“审核证据”包括与审核准则相关且可验证的记录、事实陈述或其他信息;而“审核准则”则是指与审核证据进行比较时作为参照的一组方针(3.16)、程序(3.26)或要求(3.8),GB\/T19011管理体系审核指南对它们进行了定义。
3.33
符合conformity
满足要求(3.8)
3.34
不符合nonconformity
未满足要求(3.8)
注1:不符合与本标准要求及组织(3.1)自身规定的附加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3.11)要求有关。
3.35
事件incident
因工作或在工作过程中引发的可能或已经造成了伤害和健康损害(3.18)的情况。
注1:有些人将发生了伤害和健康损害的事件称之为“事故”。
注2:未发生但有可能造成伤害和健康损害的本件通常称为“未遂本件”,在英文中也可称为\"near-miss\",\"near-hit\"或\"closecall\"。
注3:尽管一个事件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不符合,但没有不符合(3.34)时也可能发生事件。
3.36
纠正措施corrective?action
为消除不符合(3.34)或车件(3.35)的原因并预防再次发生所采取的措施。
3.37
持续改进continual?improvement
不断提升绩效(3.27)的活动。
注1:提升绩效是指运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3.11),实现符合职业健康安全方针(3.15)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3.17)的总体职业健康安全绩效3.26)的改进。
注2:持续并不意味着不间断,因此该活动不必同时发生于所有领域。
4?组织所处的环境
4.1?理解组织及其所处的环境
组织应确定与其宗旨相关并影响其实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能力的外部和内部间题。
4.2?理解员工及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组织应确定:
a)除了员工以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
b)员工及这些其他相关方的有关需求和期望(即要求);
c)这些需求和期望中哪些将成为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要求;
注:确定管理类员工和非管理类员工不同的需求和期望是很重要的。
4.3?确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范围
组织应确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边界和适用性,以界定其范围。
确定范围时组织应:
a)考虑4.1所提及的内、外部问题;
b)考虑4.2所提及的要求;
c)考虑所实施的与工作相关的活动。
范围一经确定,组织控制下的或在其影响范围内的可能影响组织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活动、产品和服务应纳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应保持范围的文件化信息,并可获取。
4.4?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组织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包括所需的过程及其相互作用。
5?领导作用与员工参与
5.1?领导作用与承诺
最商管理者应证实其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方面的领导作用和承诺,通过:
a)对保护员工的与工作相关的健康和安全承担全部职责和责任;
b)确保建立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并确保其与组织的战略方向相一致;
c)确保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过程和要求融入组织的业务过程;
d)确保可获得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
e)通过协商、识别以及消除妨碍参与的障碍或障碍物,确保员工及员工代表(如有)的积极参与;
f)就有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符合职业健康安金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进行沟通;
g)确保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现其预期结果;
h)指导并支持员工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做出贡献;
i)通过系统地识别和采取措施以应对不符合、机遇以及与工作相关的危险源和风险,包括体系缺陷,确保及促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以提商职业健康安全绩效;
j)支持其他相关管理人员在其职责范围内证实其领导作用;
k)在组织内培养、引导和宣传支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文化。
注:本标准所提及的“业务”可从广义上理解为涉及组织存在目的的那些核心活动。
5.2?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与组织各层次的员工协商后(见5.3和5.4)建立、实施并保持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环境方针应:
a)包括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条件以预防与工作相关的伤害和健康损害的承诺,并适合于组织的宗旨、规模、所处的环境以及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和机遇的特定性质;
b)为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提供框架;
c)包括满足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要求的承诺;
e)包括持续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见10.2)以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承诺;
f)包括员工及员工代表(如有)参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决策过程的承诺。
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应:
—保持文件化信息并可获取;
—向组织内的员工沟通;
—适当时,可向有关相关方提供;
—应定期评审以确保持续的相关性和适宜性。
5.3?组织的岗位、职责、贲任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内部各层次分配井沟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内相关岗位的职责、责任和权限并保持文件化信息。组织内每一层次的员工应承担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其控制部分的职责。
最高管理者应对下列事项分配职责和权限:
a)确保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b)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绩效。
5.4?参与和协商
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由所有相关层次和职能部门的员工和员工代表(如有)参与(包括协商)建立、策划、实施、评价和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组织应:
a)提供参与所需的机制、时间、培训和资源;
b)及时提供有关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清晰的、可理解的和相关的信息;
c)识别和消除妨碍参与的障碍或障碍物并最大限度地降低那些无法消除的;
注1:障碍和障碍物可能包括没有对员工的输入或建议作出回应,语言或读写障碍,报复或报复的威胁以及使员工丧失参与信心的或妨碍员工参与的方针或做法。
d)特别强调非管理类员工参与下述活动:
1)确定他们参与和协商的机制;
4)识别能力、培训和培训评价的需求(见7.2);
5)确定需要沟通的信息以及如何沟通(见7.4);
6)确定控制措施及其有效应用(见8.1,8.2和8.6);
7)调查事件和不符合并确定纠正措施(见10.1);
e)特别强调非管理类员工参与协商下述活动:
1)确定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见4.2);
2)制定方针(见5.2);
3)适用时分配组织的岗位、职责、责任和权限(见5.3);
6)确定外包、采购和分包商的适用的控制方法(见8.3,8.4和8.5);
注2:参与可能包括,适用时,积极参与健康安全委员会和员工代表。
注3:国际组织制定的国际劳工标准建议无偿向员工提供个人防护用品(PPE)以消除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妨碍员工参与的一个重要障碍。
6?策划
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6.1.1?总则
策划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时,组织应考虑到4.1所描述的因素(所处的环境)、4.2所提及的要求(相关方)和4.3(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范围),确定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以便:
a)确保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能够实现其预期结果:
b)预防或减少不期望的影响;
c)实现持续改进。
组织应考虑在策划过程中员工的有效参与以及,适当时,其他相关方的参与。
确定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时,组织应考虑:
对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连同组织及其过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变更,组织应评价相关的风险并识别相关的机遇。若是有计划性的变更,永久性的或是临时性的,该评价应在变更实施前进行(见8.2)。
组织应保持:
-需要应对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和职业健康安全机遇的文件化信息:
6.1.2?危险源辨识和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评价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过程,以持续积极地对产生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危险源辨识过程应考虑但不限于:
a)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和情形,包括考虑:
1)工作场所的基础设施、设备、材料、物质和物理条件:
2)因产品设计而产生的危险源,包括研究、开发、测试、生产、组装、施工、服务交付、维护或处置;
3)人为因素;
4)工作实际是如何完成的;
b)紧急情况;
c)人员,包括考虑:
1)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及其活动,包括员工、承包商人员、访问者和其他人员;
2)在工作场所附近的可能受到组织活动影响的人员;
3)在不受组织直接控制的地点的员工;
d)其他问题,包括考虑:
1)工作区域、过程、安装、机器/设备、操作程序和工作组织的设计,包括它们对人员能力的适应性;
2)在工作场所附近发生的由工作相关的活动造成的组织控制下的情况;
3)在工作场所附近发生的可能对工作场所中的人员造成与工作相关的伤害和健康损害的不受组织控制的情况;
e)组织及其运行、过程、活动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见8.2)实际或有计划的变更;
f)危险源知识和危险源信息的变更;
g)组织内部或外部曾经发生的事件,包括紧急情况及其原因;
h)工作组织形式和社会因素,包括工作量、工作时间、领导作用和组织文化。
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一个或多个过程,以便:
a)评价已识别出的危险源中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此时须考虑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要求以及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b)识别和评价与建立、实施、运行和保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关的风险。其风险可能来自于4.1所识别的问题和4.2所识别的需求和期望。
组织用于评价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方法和准则应在范围、性质和时机方面进行界定,以确保其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并且以系统的方式运用。应保持和保留这些方法和准则的文件化信息。
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一个或多个过程,以识别:
a)提升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机遇,此时须考虑:
1)组织及其过程或活动的有计划的变更;
2)消除或减少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机遇;
3)使工作、工作组织和工作环境适合于员工的机遇;
b)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机遇;
6.1.3?确定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要求
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一个过程,以便:
a)确定并获取适用于组织危险源和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最新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组织应遵守的要求;

公共卫生安全评价作文 公共卫生安全评价体系包括文案:

风险评价准则
1、目的
为确保公司生产活动平稳进行,减少或避免各种不必要的作业风险,根据国家危化品安全标准化《规范》及其其他相关内容,结合公司生产实际状况,特制定本评价准则,以期指导公司各系统生产趋于良性循环发展,使全员明晰本岗位影响安全的风险及控制措施,提升安全生产意识及知识水平。
2、适用范围
本评价准则适用于公司各部门(车间)及其基层诸项活动的安全生产、操作与各项检维修活动。
3、评价依据
a国家有关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b《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c公司的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
d公司安全目标中规定的内容;
e本公司和国内外所发生相类似的事故统计资料
4、评价方法
公司针对当前安全评价方法众多的实际,安全评价目的和对象的不同,因每种安全评价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应用条件,在进行安全评价时,应根据安全评价的对象和要达到的评价目的,选择适用的安全评价方法。
安全评价主要用的方法罗列如下:
序号风险评价方法名称英文缩写适用性概述备注1安全检查表SCL对各类静态设施罗列所需检查项目及标准的表格形式公司采用2工作危害分析JHA主要针对工作活动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风险性评价与辨识公司采用3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A按实际需要将系统进行分割并分析可能发生故障类型,以便采取相识对策,提高系统安全性未采用4故障树分析FTA重点对系统的危险性进行识别评价,可作为安全分析、评价、和事故预测未采用5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HAZOP目的是找出过程中工艺状态的变化(偏差),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后果及可采取的对策未采用6故障假设分析法WI对系统工艺过程或操作过程的创造性分析,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发现可能的事故隐患未采用7危险指数法RR通过评价人员对几种工艺现状,及运行的固有属性进行比较计算,确定工艺危险特性重要性大小,并根据评价结果,确定进一步评价的对象未采用8事件树分析ETA用来分析普通设备故障或过程波动(初始事件)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未采用9人员可靠性分析HRA一般建议将该评价方法与其他安全评价方法结合使用,能识别出具体的、有严重后果的人为失误未采用10定量风险评价方法QRA该种评价方法能提供足够的信息,为各级管理者提供有利的定量化决策依据未采用11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主要将作业条件的危险性作为因变量,采取对所评价的对象划分的危险程度等级表,查出危险程度的一种评价方法未采用
5安全评价所适用准则
5.1安全评价准则
公司制定的评价准则包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和事件后果的严重性S,以及与其对应的风险度R。风险度R=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事件后果的严重性S。
5.2安全评价的取值标准
根据公司实际经营情况,相关标准罗列如下:
5.2.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值大小判断准则:
鉴于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与及其发生频率与现有的防范、预防、检测和控制措施息息相关,倘若各项控制措施到位,并处于良好状态,则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值会大大降低。如下表所示,等级数值越大,说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等级(L)事件发生可能性(L)标准1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及保护措施,以及员工安全意识相当高,严格遵循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2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且行之有效,或过去曾经发生事故或事件。3没有保护措施(例无保护装置、个体防护用品),或未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或危害容易被发现(有监测系统),或曾经做过监测,或曾经发生过类似事故或事件,或在异常情况下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4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未做过任何监测,或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措施不力,或危害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5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控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5.2.2公司根据实际生产经营规模,将事件发生结果的严重性(S)罗列如下:
等级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人员伤亡情况财产损失\/万元停工情况公司信誉度1完全符合无人员伤亡无财产损失没有停工信誉没有受损2不符合公司的安全操作规程、标准轻微受伤、间歇不舒服<0.5影响不大,基本不停工公司范围内3不符合公司或行业安全方针、制度及规定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疾病等伤害>0.5车间一套装置停工或设备损坏公司周边区域4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丧失劳动能力>10公司或公司内2个以上车间停工行业内及市区范围内有影响5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人员死亡>20整个公司停工停产省内重要重要影响
5.2.3公司内各项活动存在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如下表所示:
风险度等级应该采取的控制措施实施期限<4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不需要采取措施,但需要保存记录4-8可接受风险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岗位指导书但需要定期检查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9-15中等风险可考虑建立目标、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年度大修时修理15-20重大风险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检测及评价在规定期限内整改20-25巨大风险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价及时尽快整改
6评价与治理
6.1风险评价的范围:
1.人——人的不安全操作行为;
机——物的不安全状态;
环——环境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管——规章制度的建立与落实
2.(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阶段;
(2)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8)企业周围环境;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
6.2评价
依据公司目前的实际状况,选择适当的安全评价方法,对作业活动、生产设备设施、工艺过程等方面进行危害识别,进而按照风险评价的准则进行风险评价,划分风险等级,确定风险是否属于可接受风险。根据风险值的大小将其分为第(五)项所制定标准,分为巨大、重大、中等风险等级别,分别确定整改的期限和整改措施,措施采取之后,应该再做一次风险评价,确定风险是否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否则应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整改,直至达到人员可接受程度。
6.2治理
对评价为重大风险以上级别的风险,各车间科室应该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按优先顺序进行控制治理。并且应对判定为重大风险的进行详细记录,并定期更新,各车间科室应针对具体措施采取严格控制的方式,严格按照“四定”措施,依次采取消除、抑制危害,修订操作规程、减少或控制暴露等措施,保证整改质量和效果。
6.3要求
6.3.1公司及各车间科室应该将风险评价的结果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对从业人员进行广泛宣传、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的风险及所应采取的控制措施。各车间科室应将已确定的控制措施,按照优先顺序,逐项进行落实,把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
6.3.2公司及各车间科室应对于常规活动每一年组织一次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对常规活动重新识别评价;对于非常规性活动,如拆除、新改扩建项目检维修项目、开停车、较重要的隐患治理项目和较严重的工艺变更等危险性较大的活动,在开始之前进行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在此基础上编写实施方案,并经有关领导严格审批。倘若对有发生严重事故可能的作业活动,还应制定应急措施、编写应急预案,并且在活动或施工前进行演练。
6.4评价的应用
6.4.1风险评价的内容应纳入安全教育培训内容,作为岗位人员应知应会的安全基础知识,并将其列入岗位转正、晋级(升)的考核内容。
6.4.2岗位安全生产常规活动评价的内容经公司安委会批准后应于岗位公示,便于岗位人员获知。
6.4.3对于公司各级安全管理部门查出的安全隐患存在异议的可运用评价方法进行评价验证。
7工作程序
7.1各部门职责
7.1.1公司安全环保科负责风险评价组织,评价汇总,经公司安全管理委员会批准后颁布实施。
7.1.2生产车间负责本车间范围内的岗位风险评价。
7.1.3公司安委会负责审核风险评价的批准实施。
7.1.4公司安全科负责岗位风险控制的落实督促。
7.2风险评价小组
为保证风险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风险评价管理小组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各班班组长各岗位一类工
7.3岗位风险评价实施程序
7.3.1、风险评价实施程序图例
7.3.2风险评价的控制
风险的控制程序按第六条之规定执行。
7.3.3风险评价实施时间进度
1)公司安环科于4月20日前进行风险评价方法培训;
2)4月20日—5月2日各车间科室全员进行岗位识别;
3)5月6日前各车间完成班组讨论并上报公司安环科;
4)5月20前完成岗位危害提示卡的下发,并跟踪落实评价出的风险消减措施。
5)5月25日---6月5日各车间科室进行专项教育培训,使之熟悉岗位工作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掌握落实应采取的控制措施,公司安环科进行抽查验证。
8罚则
8.1对不能严格按照风险评价要求积极落实的部门的负责人,给予200元处罚。
8.2对评价出的岗位危害不能及时告知、落实培训及整改的将追究部门负责人的相关责任。
9附则
9.1每年应重新进行风险评价。
9.2在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工艺设备发生改造变更、本单位或其他同行业单位发生安全事故及类似安全事故、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公司岗位作业规程等发生变更或改动时应重新进行评价。
9.3本准则最终解释权归能源公司安全环保科。
9.4本准则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10支持文件
1、各类活动风险评价报告
2、《各项安全作业活动的风险分析记录表》
3、《隐患整改制度》
11附:相关术语
危害: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风险:某一特定危害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风险评价: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允许的全过程。
风险度(R)=严重性(S)×可能性(L)。

公共卫生安全评价作文 公共卫生安全评价体系包括文案:

护士自我评价
我做为一名救死扶伤的护士,工作上,在科主任及护士长的领导下,我能做到上班不迟到、不早退。正确执行医嘱及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做好基础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三查七对制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工作中能理论联系实际,遇到不懂的问题能及时向护士长及年资深的老师请教,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对待患者能文明礼貌的服务,做到举止、态度和蔼,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除了完成常规的基础护理外,还熟练的掌握了专科知识和各项护理操作,经常下病房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心理,并做好健康宣教。
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凭着对成为一名优秀白衣天使的目标和知识的强烈追求,刻苦钻研,勤奋好学,态度端正,目标明确,基本上牢固的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作到了理论联系实际;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注意各方面知识的扩展,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
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要求积极上进,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各项方针政策,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能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能积极参加医院和科室组织的各项活动并能尊敬领导,团结同事。
学习成绩不是非常好,但我却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首先是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再有就是懂得了运用学习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要想学好只埋头苦学是不行的,要学会“方法”,做事情的方法。古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做什么都勤于思考,遇有不懂的地方能勤于请教。在学习时,以“独立思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不忘警戒。随着学习的进步,我的心智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能较快速的掌握一种新的技术知识,我认为这对于将来很重要。
光阴似箭,一晃眼,从学校走上社会,走进医院,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护士已经十几年了。真正接触到临床后,才发现,临床护理和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是存在着差距,自己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熟练的临床操作,良好的职业道德,还必须培养自己的耐心和爱心等等。然而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也使我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一定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思想政治觉悟才能在这个高科技突飞猛进的社会主义社会拥有一席之地。
生活仍在继续,我的努力也不会停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不断努力地学习,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从而使自己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更上一个台阶,以便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护士的自我评价范文
本人思想稳定,工作踏实肯干,专业理论扎实,技术熟练,服务态度好,受到医护患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在代理护士长期间,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狠抓规章制度落实,严格三查七对,杜绝了医疗事故及纠纷的发生,较好的完成了护理部交给的任务。在春节期间科室人员紧、班次重的情况下,放弃休息,主动承担了大量工作任务,保证了节日期间护理工作的安全。护士长命令下达后,很快适应了角色的转变,管理工作抓的有条不紊,使儿科工作秩序、服务态度、病室环境有了较大提高,病人对护理服务质量满意率达到了100%。在管理工作中本着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关心、爱护、体贴每一位护理人员,做到了作风民主,宽宏待人,提高了护理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激发了人员的服务热情,使小作科护理工作蒸蒸日上。-------通过半年多的护理工作实习,本人在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与耐心带教下,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法律法规,并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医疗事故护理条例培训,多次参加
护理人员学习,通过学习使我意识到,法律制度日益完善,人民群众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现代护理质量观念是全方位、全过程的让病人满意,这是人们对医疗护理服务提出更高、更新的需求,因而丰富法律知识,增强安全保护意识,并且可以使护理人员懂法、用法、依法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理论水平与实践水平有了一定提高。
在实习过程中,本人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实习护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病人,不迟到,不早退,踏实工作,努力做到护理工作规范化,技能服务优质化,基础护理灵活化,爱心活动经常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护理工作有措施,有记录,实习期间,始终以%26爱心,细心,耐心%26为基本,努力做到%26眼勤,手勤,脚勤,嘴勤%26,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全心全意为患都提供优质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医德医风。在各科室的实习工作中,能规范书写各类护理文书,及时完成交接班记录,并做好病人出入院评估护理和健康宣教,能做好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工作,认真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能做好术前准备指导,并完成术中,术后护理及观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能认真分析,及时解决,能熟练进行内,外,妇儿及重症监护等各项护理操作,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同时,本人积极参加各类病例讨论和学术讲座,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通过学习,对整体护理技术与病房管理知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将继续努力,牢记护士职责,不断加强思想学习与业务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综合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毕业上岗距今也有几个月的时间,从一名大学生,走进医院,我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护士,在完成身份转变的同时也接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让我不断进步。在学校的时候就一直一严谨的态度和积极的热情投身于学习和工作中,虽然有成功的泪水,也有失败的辛酸,然而日益激烈的社会竟争也使我充分地认识到成为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的重要性,现在参加工作终于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无论如何,过去的是我不断奋斗、不断完善自我的一年。在工作上,在科主任及护士长的领导下,我能做到上班不迟到、不早退。正确执行医嘱及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做好基础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三查七对制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工作中能理论联系实际,遇到不懂的问题能及时向护士长及年资深的老师请教,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对待患者能文明礼貌的服务,做到举止、态度和蔼,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除了完成常规的基础护理外,还熟练的掌握了专科知识和各项护理操作,经常下病房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心理,并做好健康宣教。
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凭着对成为一名优秀白衣天使的目标和知识的强烈追求,刻苦钻研,勤奋好学,态度端正,目标明确,基本上牢固的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作到了理论联系实际;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注意各方面知识的扩展,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积极上进,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各项方针政策,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向党递交入党申请书;有很强的上进心,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服从命令,听众指挥。能严格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能积极参加医院和科室组织的各项活动并能尊敬领导,团结同事。生活仍在继续,我的努力也不会停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不断努力地学习,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从而使自己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更上一个台阶,以便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结语: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公共卫生安全评价》作文的经历,对《公共卫生安全评价》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公共卫生安全评价》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公共卫生安全评价》,希望对大家写《公共卫生安全评价》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