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下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作文 下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与反思文案

2019-03-10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25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下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作文 下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与反思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下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作文  下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与反思文案

下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作文 下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与反思文案:

八年级历史期末考试卷面分析
一、试卷评价
1、题型与题量
全卷共有四种题型,分别为单项选择题(20分)、归纳列举题(20分)、材料分析题(30分)、综合探究题(30分)。
2、内容与范围
从考查内容看,几乎覆盖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中所有主要的知识点,而且试题偏重于考查教材中的主要章节。纵观全卷,所有试题所涉知识点均遵循《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3、试卷特点等方面:
从整体上看,本次试题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试题注重基础,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了实践性和创新性。突出了学科特点,以能力立意命题,体现了历史课程标准精神。有利于考察历史基础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学方法和学法的引导和培养。其具体特点如下:
(1)强化知识体系,突出主干内容。
本次试题以基础知识为主,既注意全面更注意突出重点,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保证了较高的比例,并保持了必要的深度。但个别题分值较高,答案不清晰,容易让学生出现混淆,学习成绩较好的也都出现了答错的情况。
(2)贴近生活实际,体现应用价值。
本次试题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索取题材,解决历史问题等形式让学生从中体验、感受学习历史知识的必要性、实用性和应用价值。
二、学生答题分析
1、基础不够扎实。
综观整套试题,可以说体现了对历史的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测试。尤其是本套试题提升了实践能力,是对学生学习的全方面情况进行了测查。我校学生在测试中,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一般,很多不应该错的题也出现错误,中上水平的学生成绩不够理想。
2、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分析材料,是历史课标中提出的最基本教学目标。本次试题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这一思想,暴露了个别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不足的缺点,对于讲过的题换一种问法就不会答了。特别是材料分析题第15题第三问,学生不会看分值,答案不全,普遍都扣分了,作探究题第17题第2问,学生没有分析清楚问题,“创举”是什么没有理解。
3、基本情况
年级参考数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最高分最低分八年级6687.8075.7610010060
三、错例分析
本次考试易错题主要集中在,材料分析及合作探究题中,特别是材料分析题第15题第3问和合作探究第16题第2问,学生不会看分值,答案不全,思路不清晰,普遍都扣分了,合作探究题第17题第2问,学生没有分析清楚问题,“创举”是什么没有理解,答案应该是赎买政策,结果大部分同学回答的都是三大改造,这说明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很不扎实,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四、教学反思
(一)此次测试,充分暴露了一些问题。现归纳如下,以便于将来改进。
1、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够。很多同学单凭个人感觉答题,忽视了基础知识是答题遵循的依据。个别学生审题不够认真,这些问题都是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是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察,很多同学只是对其进行片面的个人分析,并没有运用教材所学的知识。可见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还不够扎实。
2、部分学生审题能力较差。一个学生知识不懂,老师可以再讲,可如果养成了做题不认真的习惯,那可是谁也帮不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光但要注意知识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一些好习惯的培养。
3、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不强。
学生对基本的知识和概念掌握的不够牢固,应用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努力方向
1、课堂上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对重点知识、热点问题扎扎实实要求学生过手,务必牢固掌握,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注重对学生应试技巧能力训练,加强答题规范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规范习惯。审题、解题、答题、表述、书写的规范
2、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并根据自己班的学生实际,有针对性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的发挥课堂效益。
3、引导学生熟读课本,加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养成学生自学的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做好单元过关检测,强化基础知识训练——基础知识是根本,没有基础知识的支撑,材料分析题也就更难了。要以课标为纲,以课本为本,注重基础,稳扎稳打,适当综合,分层提高。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归类和疏理学习内容,形成知识网络,实现知识的迁移、重组和整合。
4、为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和考试改革的要求,有计划地长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迁移、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
五、命题建议
1、基础知识考察应适当减少,多一些分析和考察学生能力的题。
2、出题思路应更清晰些,材料的选取应更贴近教材和学生生活。
3、题目分值应更合理一些,多一些学生自主发挥的题,答案可以不唯一。
这是我个人对这份试卷的认识,请其他老师多多指导。
试卷质量分析
2013-2014下学期
八年历史
郝耘霄

下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作文 下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与反思文案: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试卷分析
一、命题指导思想和特点
(一)、指导思想
试题总体体现了以能力和素质立意的理念和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考查要求,以发挥历史教育测量的诊断功能和导向功能。
(二)、试题特点
1、总体平和,难度适中
试题的结构、题型与容量适度,有一定的效度、区分度。难度适中,全卷没有让所有学生都动不起笔的题目,也没有一个大题让相当一部分考生得满分的题目。全卷基本按照高考要求命制,让分科以后的文科学生见识一下高考模式的题目是很有必要的。
2、立足基础,贴近教学
试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识记和理解。尤其是对一些重要概念和结论的准确理解,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认识,以及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规律性总结。
二、成绩如下:
序号姓名成绩序号姓名成绩序号姓名成绩1艾仁布里克3417刘晓芹3833吴月332巴音3818刘鑫2834吴治383包艳4719马辉4135夏迪曼644查玉轩2420马占江3736谢家全645陈丹丹3121麦瑞3337徐华荣406都玛2422莫丽都尔2738徐俊哲287范亮亮3123欧登巴特3239伊力夏提328何见见6324帕孜丽亚4640糟毅549胡文波3325热依扎4541张琛琛4210黄磊2726苏亚萍5342张恒4711黄薇4527孙璇5043张静4112霍苗4228孙钰娴2844张全亮4113李新华4229王利民4545张友江3214刘冰冰3530王楠3746张玉昆4615刘佳文5131王鹏4647张正楠3616刘俊凯3632王文雷3248赵思奇60平均分
三、学生存在的问题
从阅卷结果看,主要有五大问题:基础知识不牢固、学科能力没形成、审题偏差大、书写不规范、新课程意识缺失。
1、基础知识不牢固
基础知识掌握较差,特别是对一些概念性的知识没有真正把握。
2、审题偏差大
本次考试因审题失误而失分显得特别严重。审题中抓不住关键性字词,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导致理解偏差,不按照要求回答,答非所问。
3、书写不规范
多数学生书写不规范,字迹不清晰;学生语文知识匮乏,不能有效组织答案,主要表现为知识要点不明确,没有层次性,出现口语化,文字表达不够严谨;不会使用历史学科语言或术语答题,出现许多无效文字;关键字词写成错别字。
四、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加强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教学
本次考试,反映出学生在历史概念上存在很大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将基本历史概念阐释清楚,让学生对一些历史概念烂熟于心。并适时进行跟踪检查,通过课前默写、课后作业、抽查等方式,增强对历史的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记忆。
2.教学重、难点分析应加重学生参与的力度
包括新课教学和试题练习和讲评,在培养对问题分析能力的同时,多给学生参与的平台和机会,因为学生参与,能有效及时地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偏向及思考方式的偏差。
3、适度进行基本的史学方法和史学理论的教学
4.对试题的解答,除加强对答题格式的规范外,更应该加强对解题方式的引导。
首先要学会读题审题,注意问题的细节,把握问题的时空界限、方向和侧重点;其次,学会读懂材料,有效把握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其主题意旨,能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有全面和清晰的认识;第三,在具体解答上,应注重尽量用教材中的内容或观点来表达,对于需要概括提炼的,力争做到简洁、精确、逻辑合理等。对于审题不周全,理解模糊的问题应重新加以审视,尽力做到不遗漏每一个问题,不留下任何一个空白,将能做到的力争做到最好
5.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鼓励士气,增进信心。我们还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历史的信心,因此应经常鼓励,在严格要求过程中应看到学生的进步,及时表扬他们的长处和优势,以利于提高整体水平和效果。
张红梅
2012-11-13

下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作文 下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与反思文案:

这次期末考试,我考得不是太好,语文96分,英语97分,数学98分,国学考试100分。刚考完时,我感觉语文能考98分,数学99分,英语98分,国学100分。可谁知,就国学如我所料,其它几门都没有达到我的预期。
我拿起试卷,开始寻找出错的题,一步一步地分析出错的原因,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粗心大意。语文写多音字,把一声看成了二声,结果组词组错了。数学,口算题竟然漏写了一道,你说可恶不可恶!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误认为是三角形的面积,多除了个2,哎,也不知道做题的时候脑子想什么呢!这都是粗心大意给我惹得祸!从现在起,我要和粗心这个大敌人说byebye,做到认真细致。
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语文判断题的最后一题:《落花生》一文,在赞扬花生埋在地里的特点同时,批评了桃子、石榴、苹果炫耀果实的特点。这句话应是错误的,我却打成对的了。这是我在平常学习的时候,不够扎实的表现,如果学精了,学透了,怎么会出这样的错误了?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扎扎实实,掌握好基础知识,不让这样的错误再次发生。
3、阅读能力欠缺。语文阅读理解有一道题,问静寂的草原和热闹的草原之间的分界线是什么?因为短文没有读懂,所以回答自然就错了。想想平时读书,光图故事情节了,看得怪快,从没有认真思考过,没有理解书中精华,没有读懂、读透。以后,看书的时候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思考,才会有进步。
4、英语的听力太差。这次英语的丢分全部在听力上,不能怪别人,只能怪自己,平常英语磁带听的太少,造成英语听力跟不上,与100分失之交臂。以后,我可不能再把听磁带不当一回事了,英语听力不好,100分就永远不会与我照面。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相信经过这次的认真总结与反思,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一定会取得好的成绩,向更高的山峰攀登。

下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作文 下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与反思文案: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1923年)
时间背景经过评价五四运动根本原因: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国际原因:导火线:爆发:口号:两大阶段(中心、主力、斗争方式)结果:性质:特点: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条件:外部条件:中共一大中共二大性质:特点:意义:工人运动高潮兴起原因: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任务组织()和领导()。顶点:结果:教训:
配套练习
1、(90上海)“五四”运动成为我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标志是因为(多选)A、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初步胜利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C、中国共产党给予重大影响D、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领导
2.(04江苏)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B.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C.十月革命的影响D.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3、(01上海)在20世纪第二个十年代间,堪称中国历史转折之里程碑的是A、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B、《新青年》创办、武昌起义C、五四运动、《新青年》创办D、中华民国成立、五四运动
4、(99上海)与中共“一大”相比,中共“二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确定了A、以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B、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C、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D、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
5、(00广东)中共“一大”确定的任务与目标包括①领导工人运动②打倒封建军阀③争取民族独立④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①②③④
6、(91上海)列举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有关史实,比较说明为什么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7.(01上海)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某要校举行新老党、团员宣誓仪式。请你为该校推荐一个在上海市范围内中共活动的重要纪念地,并作简要说明(应包括曾在该地发生的中共的重要活动及内容、影响和在该地举行宣誓仪式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6.中国有了一个统一的、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无产阶级政党,改变了过去只有资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状况,说明了无产阶级力量已壮大。联系“一大”代表来自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无产阶级已达到达200多万人。
中国共产党有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改变了过去反帝反封建不彻底的状况,使全国人民有了更明确的奋斗目标。联系中共的最低纲领并和同盟会纲领做比较。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放手发动工农群众,改变了过去资产阶级不敢发动群众的做法。联系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建立统一战线等。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改变了过去斗争老是失败的状况,使革命力量不断壮大,终于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联系反对北洋军阀或帝国主义或国民党反动派,壮大力量取得胜利的史实。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把民主革命引向社会主义的方向,开辟了革命新时期。联系中共最高纲领。
7.例:中共一大会址。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在此召开,会议选举了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党纲,从此中国出现了工人阶级的政党(或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在此宣誓,有助于坚定对党的信念
二、四次革命或战争(1924-1949年)
时间双方背景经过评价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国民革命)1.“”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2.“”惨案和()运动的教训。3.()提出了合作的建议。4.()为合作提供政治基础。兴起:第一次()的实现,()军校创建发展:()运动和()罢工,巩固()革命根据地。高潮:1.北伐战争(目的、对象、胜利进军的原因)。2.收回()()英租界。结果:性质:功绩:失败原因:教训: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或国共十年对峙)1.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的反动统治。国内社会()矛盾发生变化。2.国共两党代表的()利益不一样,()不同。3.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对共产党实行()政策。“工农武装割据”日本大举侵华:“攘外安内”与红军长征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抗日战争1.日本继续推行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政策。2.()在日本的建立。3.中国()给日本以可乘之机。4.世界主要大国对日推行()政策。5.()危机使日加紧侵华步伐。防御阶段:日本共产党国民党相持阶段:日本共产党国民党反攻阶段:日本共产党国民党性质:国内意义:世界意义胜利原因解放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1.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为()。2.美国推行()方针,国民党力图维护()制度。3.共产党七大提出()主张。争取和平民主: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结果:胜利原因基本经验


结语: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下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下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下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