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数学作文 数学符号文案

2019-03-10 高考作文 类别:其他 5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数学作文 数学符号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数学作文  数学符号文案

数学作文 数学符号文案:

总事件, 分事件,求概率。
且或非, 原逆否,断真假。
线线面面,几何图形,三维空间。
X Y原点,函数图形,千变万化。
不等方程,相互联立,区域求解。

数学作文 数学符号文案:

作为一名一线重点高中的数学老师,带重点班,觉得,学数学天赋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勤能补拙(120可得,除非江苏卷遇到葛大师出题),也有些方式可以弥补这些缺憾!
2.利用图形记忆,布赞的思维导图(高中数学做思维导图其实有点乱)告诉我们,图形很容易帮助记忆(提升100倍以上的记忆能力),所以我上课从来都说看图说话,用图形帮助记忆公式,帮助解题。
3.课后做好订正,错题本,哲学上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是做错的题目,往往学习偏差的学生还是会做错,防止做错的再做错,可以极大的提升成绩。
4.理解题目,为何要怎么做题,波利亚《如何解题》,学生是没空研究,但适当的问题串引领,比如问自己,为什么这一步要这么么做,为什么要化简,为什么要…这种思维习惯都可以提升你的解题能力,我上课也都是这样的问题串讲解。
5.适当的练习,题海战术我不推荐,但又最行之有效,但是是要在1.2.3.4.都做好的基础上,去练习,否则就是不求甚解。
,全部免费,每天推送题目,还是视频讲解,你一定会进步的!
————————华丽的分割线!
1-1如何听课——紧跟思路,大脑运转。
1-2如何听课——善于总结,化繁为简。
不知道老师上课做不做总结,他不做,就你做。我和学生说我不一定很聪明(谦虚一下),但是总结的能力是一流的,从个性中发现共性,能让你从学会一道题,变成学会一类题。好的老师,一般会对一类题型进行归纳总结,强调要点,所以这是你听课更要认真听的,而不是,这题会做了,我就做其他事情去了。我和学生说,归纳总结才是一节课的精华!这样才能把45分钟的知识\/题目转化为非常小的记忆单位,这才是高效的学习。
1-3如何做笔记——适当留白,有的放矢。
很多人抱怨,来不及做笔记,或者说记了不会看!很正常,记得满满当当,都是一种颜色的,颜值那么低,谁会愿意看?笔记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老师的黑板内容,而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加工成果!①一些无所谓的计算可以省略(省下时间),下课回去后慢慢补齐,练习计算很重要。②一些老师说的解释说明,没有抄在黑板上的,但你觉得有用,重要的,记下。不同颜色的笔或者荧光笔。③重要的口诀,归纳总结,步骤,记下。不同颜色的笔或者荧光笔。④易错点,关键字,不同颜色的笔或者荧光笔。这样的笔记,由点及面,要简单复习——荧光笔,详细复习,全看。⑤留白,水墨画的一种作画方式,适当的留出笔记中的一些地方,以后看到学习的时候精加工,和我以后说的错题本进行超链接!
————————下划线,第二次更新;下次更新666赞吧,要忙着做流氓方法解高考题的视频,估计没时间;
2-1用图形的方式帮助记忆。布赞说的思维导图可行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准备做一张高中数学知识的思维导图,有思维导图高手可以与我联系。但是思维导图的记忆,是一个节点不断向外延伸,延伸到另外一个节点,数学的知识有千变万化的联系,发散出去太乱了,一般也收不回来。愚见认为,现阶段(我想了一年),可能不太适合导图,如果非要做成导图,可以按照第一轮复习用书作为参考,试试看,做好的,我很愿意与之沟通交流。——以上废话。
2-3利用图形帮助解决问题,一些同学十分讨厌动手作图(每天看他们都懒得画图,这样2-2中知识点的记忆完全就不深刻,还有可能记错),做题的时候,也很难有直观的感觉。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华罗庚,数形结合是高中解题的两条大腿之一(下一期介绍另外一条大腿),很多题目配合上图形就豁然开朗。比如线性规划里面的各种问题的变式。距离,斜率,截距等等,这都是用形来解决数的问题。以后有机会做一期思想方法的数形结合的视频给大家看。
不过我怀疑我的方法是否适合理科生诶
------------------------------------
1.我对自己的要求:选择题不择手段,大题不假思索
即:选择题要灵活,方法要巧,能排除就排除,能用特殊值就用特殊值。大题要熟练,看到题目马上有思路。这个一是要求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熟练,二是要求做大量的题并且善于总结反思。
总结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选择题来说,不择手段做出来的题,要在考后用通法彻底弄懂。解答题我还是喜欢把相同、相似类型的题放在一起,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好多秘密。基础一定要扎实。
这个只要你听老师的话就一定没问题。填学案别眼高手低,基础知识梳理一定要耐心认真的写;上课别因为简单就不听,里面包含了很多易错点,别高估自己以为自己不会错;同时老师讲解的基本方法也是做解答题的基石,所以数学课也要做笔记,而且我的数学笔记是我最好的笔记之一;公式定理一定要背过,到了二轮、三轮复习的时候,有很多同学发现自己的数学瓶颈竟然在公式上,很可笑也很可惜,所以跑操之前的、熄灯之前的三五分钟,背背公式吧。限时练习。
因为我数学考试常常前松后紧答不完题,所以我给自己定的规矩是:平日练习当考试,限时、规范;考试当练习赶作业,稳准狠。研究答案,规范作答,得全步骤分。
会的题要通过规范作答必须得满分,不会的题也要通过写出基本步骤尽量多得几分。
2.考试时,统筹安排,顾全大局,勇于舍弃。
要做好时间安排。对我来说:选择填空30~45min,大题基本上10min一个题,如果某个大题三分钟没思路我就会跳过——但不是放弃。做完我拿手的导数题我会再回头啃它,而且几乎每次一回头我就有思路了。如果一次回头不行就多回几次。
做题时要精神高度集中,保证思路始终如一的清晰连贯。
对我来说,稍有一点恍惚,就会把7+3算成8,这也让我要求自己,稍一觉得恍惚就要回头检查。
高三下学期,一轮复习结束之后,我的纠错本已经覆盖了数学全部章节的大多数题型,也就是说对一般的题来说,“会”已经不成问题,但是在套题拉练中总有失误失分。这时候再一一纠错有点不值得,我就有选择的纠错,如果是新题型就整理在纠错本上。然后卷子都留着,粘成一摞,失误的错处狠狠地标出来,每次套题拉练之前都看(因为每次拉练都必须当高考),考完反思时也会看,要结合以前的错误进行进一步反思。到一模考试的时候,整张卷子那个地方容易出错我都了然于胸。一模考数学那天,从迷迷糊糊的午休到下午发数学卷子,我把易错点在脑子里过了不下五遍,考试时到了那个地方就特别注意。需要提醒的是,不要只盯着曾经错过的地方,因为错误是防不胜防的,这个参见第6条。
6月7号考完数学,我觉得考砸了,哭了一场,但从高考成绩看,我的数学居然是发挥的比较好的,所以在这里我想总结一下这场考试。
首先我高中三年一直非常重视数学,作为一名文科生,我一直非常热爱数学。高三的时候,我对数学的期望值最高,花在数学上的时间也最多,基础牢,练习也落实的很扎实。其次,高考时,平时总结的答题策略,在考数学时是应用的最好的。选择题30分钟,最后一题我不会,我果断放弃,猜了一个。不是瞎猜,我数了数前11个选择题,有3个a,3个b,3个c,2个d,最后一题我当然猜d,考后对答案,果然是。做完选择填空,刚好45分钟,其实我对自己并不太满意,因为这是我最慢的速度了,这意味着后边的大题必须10分钟一道绝不能拖拉。
开始做大题后我发现并不是那么简单,立体几何我就卡住了。好在平时拉练我立体几何必卡,一定要第二次看才攻克,所以这次我也没有慌,还以为只要先跳过等会就能把它拿下。然后是数列题,第一问并不难,但是有点绕,在考场那个紧张的环境下,我好长时间都没理清楚,到了该放弃的时间了,我的感觉告诉我,再坚持一下就好了,然后我就坚持做到最后,花了至少20分钟才搞定。这个时候我就有点慌,又回头去看那个立体几何,又纠缠了5分钟,还是没思路,嗯,更担心了。这时候脑子里什么都想了,首先想北大去不了了,然后想考砸了是不是要复读啊,还想其他人应该做的很顺利吧……但是没办法,必须逼自己别乱想,继续做。导数题好像比较变态,跟平时做的不太一样,所以虽然这是我的强项,但我还是做的不顺利,到最后得数算不出来,我就扔下了。因为我想剩下的时间解析几何至少要做一问,立体几何也必须拿下。又回头看立体几何,还是没有确定的思路,就是说有想法,但不敢贸然下笔,因为那个定理平时很少用。只好继续做解析几何。第一问很顺利,这时候还有15分钟。于是想立体几何绝对不能空着,那样我数学就完了,然后我就很勇敢的回头把那个不成熟的想法写上了,感觉整个立体几何都像是编上的。还有时间,我把解析几何第二问做了一半。收卷的时候我想,太遗憾了,如果有时间,也许第二问我就能做出来了。整个考试过程比较失败的地方就是胡思乱想。一模考试的时候我心态特好,我告诉自己“你一定要相信你的数学就是最好的,不要管别人翻卷子比你翻得快,他们翻卷子是因为不会做”,整个考试过程我都很沉着,很稳。高考的时候,忘记这一茬了,有点自乱阵脚。
给我增分的地方有:1.选择题最后一题勇于舍弃,并且有技巧的猜答案;2.蒙上的那个立体几何,应该是大部分对了,我觉得这得益于我平时对立体几何的“感觉”;3.导数题虽然没有做出结果,但思路是正确的,扣分不多;4.解析几何写上的步骤都是正确的,都得分了。所以基本上我不会的都没写,也就是没浪费时间,写上的都得分了,没做无用功。

数学作文 数学符号文案:

数学,一门古老的学科。从古代的绳结计算法,到如今的阿拉伯数字,四则运算,历经几千年。
有人说,数学天赋是与生俱来的,我却不这么认为。
我的数学现在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
记得刚遇到数字时,便和古人一样,扳着手指头算数。渐渐地,认识了大于10的数字后,手指却不够用了,老师教我用竖式进行计算,还千叮咛万嘱咐到:“个位要和个位对齐,十位要和十位对齐。”
之后,四则运算,乘除先算加减后算,小括号优先。在我心中,乘除好像一个贵族,什么事情都可以先来。小括号是一张票,有了这张票,便可以优先。
大了,小数加减乘除,分数加减乘除,方程x,比例......一切一切都好混乱,老师教了,只能记得如何如何算,可是,为什么要这样算呢?却成了我心中一个大大的问号。过了许久,发现,只知道怎样做,却还是不知道为什么!为什么?
小数分数加减乘除还好些,方程比例,几乎就是一个个大大的罩子,罩着我,看不清外面的世界,看不清它们的解法。屋漏偏逢连夜雨,这还不会呢,π来了,75π、216π......这些π好多啊!怎么办,怎么办。算着算着,头昏了,刚刚算的是多少?只好重新算来。
我不再只追求怎么做对,我开始用自己更简便的方法做。
开始,遇到了很多困难,自己的方法不对,老师教的还不懂......到底怎么办。
渐渐地,对于这个可恶的π,我有了自己的方法解决它:乘π时,把π放在后面,例如π乘252,2π等于6.28,5π等于15.7,背着公式,直接写起来,然后再把它们的和加起来,不用再一个个算了。
为什么答案不对?父亲解释了我的困惑,十位上的,例如2乘3.14,乘出的最后一位要放在十位上,15.7放在十位比18.84放在十位少了很多,因为,18.84是2位小数,而15.7是一位小数,在计算时,并不算小数点,在最后才算。
我听得朦朦胧胧,自己又算了一遍,用3.14乘5,发现是15.70,这时才明白为什么会错,0应该是对准最后一位的,而不是7。
我喜欢每道题在老师讲之前做出来,很多题都很简单,你认为难了,是因为这道题转来转去,绕来绕去,可是最后,答案往往很简单。不要被眼前的条件所迷惑,解题,只需要看问题,再找条件,有时候,条件是多余的。
记得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圆柱形,从侧面切开得到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直径是6cm,这个圆柱的面积是多少?
很简单一道题,我错了。我费尽千辛万苦算出了结果,6位小数,可是错了。为什么会错?因为我看完这道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底面周长等于圆柱的高。可是我却忽略了一点,这不是侧面展开,这是切面。
数学很狡猾,他会给你个大大的迷宫,让你在迷宫里钻来钻去去寻找出口,最后才发现,出口就在你的身边。

数学作文 数学符号文案: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大全
1.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
2.德摩根公式
.
3.集合的子集个数共有个;真子集有–1个;非空子集有–1个;非空的真子集有–2个.
4.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
(2)顶点式;
(3)零点式.
5.方程在上有且只有一个实根,与不等价,前者是后者的一个必要而不是充分条件.特别地,方程有且只有一个实根在内,等价于,或且,或且.
6.闭区间上的二次函数的最值
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只能在处及区间的两端点处取得,具体如下:(可画图解决问题)
(1)当a0时,若,则;
,,.
(2)当a0时,若,则,若,则,.
7.真值表
pq非pp或qp且q真真假真真真假假真假假真真真假假假真假假
8.常见结论的否定形式
原结论反设词原结论反设词是不是至少有一个一个也没有都是不都是至多有一个至少有两个大于不大于至少有个至多有()个小于不小于至多有个至少有()个对所有,成立存在某,不成立或且对任何,不成立存在某,成立且或
9.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原命题互逆逆命题
若p则q若q则p
互互
互为为互
否否
逆逆
否否
否命题逆否命题
若非p则非q互逆若非q则非p
10.充要条件
(1)充分条件:若,则是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若,则是必要条件.
(3)充要条件:若,且,则是充要条件.
注:如果甲是乙的充分条件,则乙是甲的必要条件;反之亦然.
11.函数的单调性
(1)设那么
上是增函数;
上是减函数.
(2)设函数在某个区间内可导,如果,则为增函数;如果,则为减函数.
12.如果函数和都是减函数,则在公共定义域内,和函数也是减函数;如果函数和在其对应的定义域上都是减函数,则复合函数是增函数.
13.奇偶函数的图象特征
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反过来,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奇函数;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偶函数.
14.两个函数图象的对称性
(1)函数与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即轴)对称.
(2)同底的指数和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
15.几个函数方程的周期(约定a0),则的周期T=a;
16.分数指数幂
(1)(,且).
(2)(,且).
17.根式的性质
(1).
(2)当为奇数时,;当为偶数时,.
18.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
(2).
(3).
注:若a>0,p是一个无理数,则ap表示一个确定的实数.上述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对于无理数指数幂都适用.
19.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式
.
20.对数的换底公式
(,且,,且,).
推论(,且,,且,,).
21.对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若a>0,a≠1,M>0,N>0,则
(1);
(2);
(3).
22.数列的同项公式与前n项的和的关系
(数列的前n项的和为).
23.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其前n项和公式为.
24.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其前n项的和公式为或.
25.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
27.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28.和角与差角公式
;
;
.
=
(辅助角所在象限由点的象限决定,).
29.二倍角公式
.
.
.
30.三角函数的周期公式
函数,x∈R及函数,x∈R(A,ω,为常数,且A≠0,ω>0)的周期;
函数,(A,ω,为常数,且A≠0,ω>0)的周期.
31.正弦定理.
32.余弦定理
;;.
33.面积定理
(1)(分别表示a、b、c边上的高).
(2).
34.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在△ABC中,有
sinC=sin(A+B),cosC=-cos(A+B),tanC=-tan(A+B)
35.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律
设λ、μ为实数,那么
(1)结合律:λ(μa)=(λμ)a;
(2)第一分配律:(λ+μ)a=λa+μa;
(3)第二分配律:λ(a+b)=λa+λb.
36.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
(1)a·b=b·a(交换律);
(2)(a)·b=(a·b)=a·b=a·(b);
(3)(a+b)·c=a·c+b·c.
37.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e1、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得a=λ1e1+λ2e2.
不共线的向量e1、e2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38.向量平行的坐标表示
设a=,b=,且b0,则ab(b0).
39.a与b的数量积(或内积)
a·b=abcosθ.
40.a·b的几何意义
数量积a·b等于a的长度a与b在a的方向上的投影bcosθ的乘积.
41.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1)设a=,b=,则a+b=.
(2)设a=,b=,则a-b=.
(3)设A,B,则.
(4)设a=,则a=.
(5)设a=,b=,则a·b=.
42.两向量的夹角公式
(a=,b=).
43.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
(A,B).
44.向量的平行与垂直
设a=,b=,且b0,则
Abb=λa.
ab(a0)a·b=0.
45.三角形的重心坐标公式
△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则△ABC的重心的坐标是.
46.三角形四“心”向量形式的充要条件
设为所在平面上一点,角所对边长分别为,则
(1)为的外心.
(2)为的重心.
(3)为的垂心.
(4)为的内心.
47.常用不等式:
(1)(当且仅当a=b时取“=”号).
(2)(当且仅当a=b时取“=”号).
(3)
(4).
48.均值定理
已知都是正数,则有
(1)若积是定值,则当时和有最小值;
(2)若和是定值,则当时积有最大值.
49.一元二次不等式,如果与同号,则其解集在两根之外;如果与异号,则其解集在两根之间.简言之:同号两根之外,异号两根之间.

.
50.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当a0时,有
.
或.
51.指数不等式与对数不等式
(1)当时,
;
.
(2)当时,
;
52..斜率公式
(、).
53.直线的五种方程
(1)点斜式(直线过点,且斜率为).
(2)斜截式(b为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
(3)两点式()(、()).
(4)截距式(分别为直线的横、纵截距,)
(5)一般式(其中A、B不同时为0).
54.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
(1)若,
①;
②.
(2)若,,且A1、A2、B1、B2都不为零,
①;
②;
55.四种常用直线系方程
(1)定点直线系方程:经过定点的直线系方程为(除直线),其中是待定的系数;经过定点的直线系方程为,其中是待定的系数.
(2)共点直线系方程:经过两直线,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除),其中λ是待定的系数.
(3)平行直线系方程:直线中当斜率k一定而b变动时,表示平行直线系方程.与直线平行的直线系方程是(),λ是参变量.
(4)垂直直线系方程:与直线(A≠0,B≠0)垂直的直线系方程是,λ是参变量.
56.点到直线的距离
(点,直线:).
57.或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设直线,则或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
若,当与同号时,表示直线的上方的区域;当与异号时,表示直线的下方的区域.简言之,同号在上,异号在下.
若,当与同号时,表示直线的右方的区域;当与异号时,表示直线的左方的区域.简言之,同号在右,异号在左.
58.或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设曲线(),则
或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上下两部分;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上下两部分.
59.圆的四种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
(2)圆的一般方程(>0).
60.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若,则
点在圆外;点在圆上;点在圆内.
6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
;
.
其中.
62.两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设两圆圆心分别为O1,O2,半径分别为r1,r2,
;
;
;
;
.
63.椭圆的标准方程及简单的几何性质
64.椭圆的的内外部
(1)点在椭圆的内部.
(2)点在椭圆的外部.
65.双曲线的内外部
(1)点在双曲线的内部.
(2)点在双曲线的外部.
66.双曲线的方程与渐近线方程的关系
(1)若双曲线方程为渐近线方程:.
(2)若渐近线方程为双曲线可设为.
(3)若双曲线与有公共渐近线,可设为(,焦点在x轴上,,焦点在y轴上).
67.抛物线的焦半径公式
抛物线焦半径.
过焦点弦长.
68.抛物线上的动点可设为P或P,其中.
69.抛物线的内外部
(1)点在抛物线的内部.
点在抛物线的外部.
(2)点在抛物线的内部.
点在抛物线的外部.
(3)点在抛物线的内部.
点在抛物线的外部.
(4)点在抛物线的内部.
点在抛物线的外部.
70.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弦长公式或AB=
(弦端点A,由方程消去y得到,,为直线的倾斜角,为直线的斜率).
71.证明直线与直线的平行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判定共面二直线无交点;
(2)转化为二直线同与第三条直线平行;
(3)转化为线面平行;
(4)转化为线面垂直;
(5)转化为面面平行.
72.证明直线与平面的平行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直线与平面无公共点;
(2)转化为线线平行;
(3)转化为面面平行.
73.证明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判定二平面无公共点;
(2)转化为线面平行;
(3)转化为线面垂直.
74.证明直线与直线的垂直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相交垂直;
(2)转化为线面垂直;
(3)转化为线与另一线的射影垂直;
(4)转化为线与形成射影的斜线垂直.
113.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内任一直线垂直;
(2)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内相交二直线垂直;
(3)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的一条垂线平行;
(4)转化为该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行平面;
(5)转化为该直线与两个垂直平面的交线垂直.
75.证明平面与平面的垂直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判断二面角是直二面角;
(2)转化为线面垂直.
76.空间向量的加法与数乘向量运算的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3)数乘分配律:λ(a+b)=λa+λb.
77.共线向量定理
对空间任意两个向量a、b(b≠0),a∥b存在实数λ使a=λb.
三点共线.
、共线且不共线且不共线.
78.球的半径是R,则
其体积,
其表面积.
79.柱体、锥体的体积
(是柱体的底面积、是柱体的高).
(是锥体的底面积、是锥体的高).
80.互斥事件A,B分别发生的概率的和
P(A+B)=P(A)+P(B).
81.个互斥事件分别发生的概率的和
P(A1+A2+…+An)=P(A1)+P(A2)+…+P(An).
82.独立事件A,B同时发生的概率
P(A·B)=P(A)·P(B).
83.n个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P(A1·A2·…·An)=P(A1)·P(A2)·…·P(An).
84.回归直线方程
,其中.
85.相关系数r
r≤1,且r越接近于1,相关程度越大;r越接近于0,相关程度越小.
86.函数在点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在点处的导数是曲线在处的切线的斜率,相应的切线方程是.
87.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1)(C为常数).
(2).
(3).
(4).
(5);.
(6);.
88.导数的运算法则
(1).
(2).
(3).
89.判别是极大(小)值的方法
当函数在点处连续时,
(1)如果在附近的左侧,右侧,则是极大值;
(2)如果在附近的左侧,右侧,则是极小值.
90.复数的相等
.()
91.复数的模(或绝对值)
==.
92.复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1);
(2);
(3);
(4).


结语: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数学》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写《数学》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优秀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