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项脊轩志》导学案与答案作文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文案

2019-03-09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项脊轩志》导学案与答案作文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项脊轩志》导学案与答案作文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文案

《项脊轩志》导学案与答案作文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文案:

高二语文《项脊轩志》导学案
【学习导航】:
1、了解作者其人其事、2、熟读课文,翻译全文、3、积累文言字词、
4、体味作者平淡的文字中的深情,学习作者捕捉生活细节、运用白描写人的手法。
【重点难点】:1、体味平淡文字中的深情、2、文言虚词的积累。
【知识链接】
1、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幼年丧母,仁途坎坷。
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
2、解题: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课堂导学】
一、初读课文,断句正音
尘泥渗漉()修葺()垣墙周庭()旧时栏楯()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无声象笏()
迨()诸父异爨()逾()庖而宴家有老妪()
先大母婢也()呱呱而泣()以手阖()门
令人长号()不自禁()余扃牖而居()先妣()
二、咬文嚼字,语篇疏通
1、疏通文本,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三、核心研读,披文入情:
1、第一自然段作者主要写的是什么?
2、通过写项脊轩来写作者“我”,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3、接下来的段落,作者写了那些事?写了那些人?表现了一个什么“我”?
4、写这些人物由一个什么字来统领?为什么这些人物给作者一种“悲”感?
5、分别说出作者都回忆了母亲、祖母、妻子那些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在课本上划出相关语句,仔细体会)
1)、对母亲的刻画及作者的情感。
2)、对祖母的回忆及作者情感。
3)、回忆妻子。
6、本文以什么为线索?作者写了哪些悲喜之事?
7、有人称赞归有光的文章“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本文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四、课后巩固,能力提升
1.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a.流入b.集中c.记载)。
②迨(a.趁着b.等到c.赶上)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③客逾(a.超过b.更加c.越过)庖而宴。
④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a.盖子b.遮掩c.伞盖)矣。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C.吾家读书久不效。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3.与下面例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分别是:
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A.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B.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C.瞻顾遗迹,如在昨日D.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②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B.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C.沛公不胜杯勺,不能辞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延伸阅读】
于无声处觅深情
——谈《项脊轩志》的空白艺术
作家汪曾祺曾说过:作诗文要知躲避,有些话不象别人那样说,有些话干脆就不说。这是讲写文章选择材料运用语言,应有取舍。有些文章,写了许多内容用了许多笔墨,看着却让人感觉枯燥乏味;有些文章,只选了稀稀疏疏的几件小事甚至几句话,读来却情味深长。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名作《项脊轩志》就是后者的典型。
《项脊轩志》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老屋的变迁,回忆与祖母母亲妻子的感情。照理,写的内容可以有很多。但归有光只选了一二件极细小的事或是极平常的几句话来写。全文一共才五百多字,但它却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产生这种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我想就在于归有光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空白”艺术。清袁枚说过:“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譬如一室之内……若窒而塞之,虽金玉满堂,而无安放此身处,又安见富贵之乐耶。”文章中的空白,就好象音乐中的休止,电影中的空镜头,能给人不尽的想象。
《项脊轩志》中的空白艺术特别表现在回忆与他最亲密的三位女性身上。
先写母亲。只引了老妪的两句话。一句写母亲生前曾站在某地;一句写母亲隔门询问老妪“儿寒乎?欲食乎?”句与句之间存在一定的跳跃性。作者没有主观地站出来,解释母亲生前对儿女是如何地疼爱,只在“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依据中让读者体味到了母亲生前与“我”与老妪之间的深情厚意。
次写祖母。相对其他两位而言,这是作者文字用得最多的一个。但也只回忆了祖母的三句话。三句话包含了祖母对孙儿既疼爱关切又殷切期望的复杂感情,对于担负着家族命运重任的作者而言,祖母的这番话对他应是深有触动的,但他没有写当时面对祖母时自己是如何回答她的,自己的感想如何。只是在“瞻顾遗迹”时,才写出了自己内心的伤痛,光阴易逝,辜负亲人重托的愧疚心情让读者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最后写妻子。妻子本该是与作者举案齐眉白首偕老的终身伴侣,但不幸早逝,作者内心的哀痛可想而知。但在语言上,归有光仍是用了淡淡的笔触。写妻子来归后,只用了一句话“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这使我想起了苏东坡在《江城子》一词中对亡妻的怀念:“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这俩者何其相似!所记的也是日常生活小景,无需再加叙述,读者自然会通过想象去补充作者未说出来的情感,让人感觉亲切而沉痛。这正是作者创作上的高明之处。再写妻子归宁后,述诸小妹们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想来他的妻子还应向小妹们解释“何谓阁子”的,然而就写到这儿,不写了。写出来,就失去了大半的意味,只写半句,反而使闺阁姐妹们的闲话神情鲜明地显映出来。古人所说的“花开一半,月留半圆,缘尽半分”,包含的也就是这种含蓄之美。
《项脊轩志》的结尾写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个中国古文中著名的结尾,在平淡中包含几许凄恻,读来令人感伤不已。换了别人,也许还要回忆一番当年妻子在庭中植枇杷之情之景,归有光把这些笔墨全省去了,在平淡干净的文字中让人感到他内敛的深情。
《项脊轩志》中运用的空白,并不影响全文的流畅自然。桐城派作家姚鼐曾评论,说“归震川(归有光,世称震川先生)能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正因为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这些空白,才让读者的情感不知不觉地加入其中,引起我们种种感慨,余韵无穷,使整篇文章的内在情绪得到连贯统一。阅读归有光,还让我想起苏格兰著名作家布朗的文字,同样的平静、干净,同样的运用空白,也同样地感人至深。从现代创作方法的角度看,归有光确实该算是中国古代作家中最有现代味的一位了。
【参考答案】
一、初读课文,断句正音
尘泥渗漉(shènlù)修葺(qì)垣墙周庭(yuán)旧时栏楯(shǔn)偃(yǎn)仰啸歌冥然兀(wù)坐,万籁(lài)无声迨(dài)诸父异爨(cuàn)逾(yú)庖而宴家有老妪(yù)先大母婢也(bì)先妣(bǐ)呱呱而泣(gū)以手阖(hé)门
象笏(hù)令人长号(háo)不自禁(jīn)余扃牖而居(jiōngyǒu)
二、咬文嚼字,语篇疏通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名词作状语】注;每(每次)移案,顾(回头看)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稍微)为修葺,使不上【名词作状语】漏。前【名词作状语】辟四窗,垣墙【名词用作动词】周庭,以(用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才)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优美的景致)。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声响)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美好的样子)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这、此),庭中通南北为一。迨(等到)诸父异爨,内外多置(设置)小门,墙往往(到处)而是(表示存在)。东犬西【名词作状语,向西面】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起初)为篱,已(不久)为墙,凡再(两次)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名词用作动词】二世,先妣(过世的母亲)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经常)谓余曰:“某所,而(你)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表修饰]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偏指一方,代“而母”)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指少年,古人15岁时将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以示成童,步入少年)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探视)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像)女郎也?”比(等到)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奏效、取得成果),儿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成,则(连词,倒是)可待乎!”顷之[音节助词],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表层接,相当于“而”]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看)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哭泣)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经过)。余扃牖而[表修饰]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总共)四遭火,得不焚,殆(大概)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女子出嫁),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有时)凭几学书。吾妻归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那么)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精神无所寄托),乃(就、便)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名词作状语,亲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伞)矣。
三、核心研读,披文入情:
1、第一自然段作者主要写的是什么?
(项脊轩经过修葺幽雅怡人。)
2、通过写项脊轩来写作者“我”,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由物到“我”。物皆着“我”色。“我”是一个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
3、接下来的段落,作者写了那些事?写了那些人?表现了一个什么“我”?
(事、:分家,人:母、大母、妻,“我”:感怀(悲)
4、写这些人物由一个什么字来统领?为什么这些人物给作者一种“悲”感?
(悲字统领,这些人物都与项脊轩有关,都离“我”而去了,所以都给作者以无限的悲感。)
5、分别说出作者都回忆了母亲、祖母、妻子那些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在课本上划出相关语句,仔细体会)
1)、对母亲的刻画及作者的情感。
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姬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问饥问寒的情景。
“某所,而母立于兹。”(作者幼年丧母,对母亲的回忆几近为零,追念亦无从依凭,以至于连别人旁述的母亲的点滴足迹亦深深记取。或曰,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这一细节看似平淡,实蕴深情。)
“妪亦泣”(侧面赞美了母亲的品德,照应“先妣抚之甚厚”。)
2)、对祖母的回忆及作者情感。
打开百度文库APP阅读全文取消确定

《项脊轩志》导学案与答案作文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文案:

项脊轩志
本课话题——思念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篇课文的结尾,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亲切面容,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寄托了作者对亡妻深切的思念。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苏轼种树悼亡妻
18岁那年,苏轼娶了15岁的王弗为妻,她是眉州乡贡进士王方之的女儿,贤淑、精明,正好与苏轼的旷达、坦率互补。王弗也颇有才气,红袖添香夜读之余,还能谈一点自己对文章的见解。苏轼不但对她倍加爱护,也视她为自己的良师益友。可惜的是,他们的幸福生活只保持了11年,王弗便染病去世了。苏轼在安葬爱妻的山坡上种满了青松,他有诗句记载此事:“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苏轼的思念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此后他一首接一首地写诗悼念亡妻,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那首《江城子·记梦》。
玫瑰易凋,青松长翠,苏轼以文人的浪漫和超人的执着,向爱人表达了一份感天动地的情意和最真挚的思念之情。
背诵——文学中的名言警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思念是翅膀飞过的痕迹。
——泰戈尔
如果一切真的消失地球也不见那我要我对你的思念再在世界里走几个光年。
——安东尼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渗漉(shèn)(lù)修葺(qì)栏楯(shǔn)
呱呱而泣(ɡū)扃牖(jiōnɡ)异爨(cuàn)
阖门(hé)垣墙(yuán)长号(háo)
老妪(yù)迨(dài)珊珊可爱(shān)
象笏(hù)偃仰(yǎn)先妣(bǐ)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归
(2)得
(3)置
(4)每
(5)当
(6)为
(7)所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雨泽下注(名词作状语,向下)
(2)使不上漏(名词作状语,从上面)
(3)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在阁子北面)
(4)垣墙周庭(名词用作动词,砌上垣墙)
(5)乳二世(名词用作动词,用乳汁喂养)
(6)执此以朝(名词用作动词,上朝)
(7)庭中通南北为一(数词作名词,一体)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室仅方丈
古义:一丈见方。
今义:寺院的住持。
(2)往往而是
古义:到处。
今义: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3)三五之夜
古义:指农历每月十五。
今义:表示数目不多,约数。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译文:项脊轩,(是)原来的南阁子。
(2)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
译文:这个老婆婆,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
(3)鸡栖于厅。(状语后置句)
译文:鸡在厅堂里栖息。
(4)其制稍异于前。(状语后置句)
译文:形式与过去稍有不同。
(5)而母立于兹。(状语后置句)
译文:你的母亲(曾经)在这儿站着。
(6)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译文:我从童年起就在轩内读书。
(7)以当南日。(省略句)
译文:用(北墙)挡着南边射来的日光。
(8)语未毕,余泣。(省略句)
译文:(老婆婆)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
(9)轩凡四遭火,得不焚。(被动句)
译文: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毁。
[常识·速览]
简介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散文第一家。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但仕途并不顺利,35岁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后迁居至嘉定(今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此读书讲道20余年,学生常数百人,世称“震川先生”。在文学上,以散文创作为主,取得较高的成就,使当时的文风有所转变,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他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被称为“唐宋派”主要作品著述较多,主要有《文章指南》《诸子汇函》《震川文集》等
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他的散文题材较狭窄,只是就日常交往、身边琐事,尤其是家人、父子、夫妇之情着笔。作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耳闻目睹,感受深笃,因而文字委婉凄恻,深刻动人。这一特点在《先妣事略》《寒花葬志》及本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作者35岁中举后,徙居嘉定安亭江上,授课讲学,不复回故里。由此可以推知,他18岁写此文,35岁左右可能在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因而补写了附记,其间相距十六七年,妻死之年手植的枇杷树也生长了约五六年。这样,不仅枇杷树“亭亭如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多在外”“不常居”之语也有了着落。

“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常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记事,如地方志、墓志、《三国志》等,还有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
[整体·感知]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文脉·梳理]
[文白·对译]
[精析·文本]
1.文章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项脊轩?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对应考点:考查文章的表现手法]
【答案】
时间特点文本语句手法修葺前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①对比手法,修葺前后的对比;②以动衬静,以“万籁有声”“小鸟时来啄食”等衬托环境的幽雅寂静破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阴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修葺后明亮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幽雅借书满架,桂影斑驳安静万籁有声,庭阶寂寂
2.课文第二段记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联起来的?
[对应考点:考查把握文章的内容]
【答案】这一段里一共记叙了有关母亲的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妪的回忆串联起来的。
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因此,老妪话语未毕,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这一笔明写老妪,实际上进一步赞美了母亲的品德。
3.本文主要是通过哪些手法来寄托自己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的?
[对应考点:考查文章的表达技巧]
【答案】(1)抓细节,忆往事:抓住富有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幸福和谐的夫妻生活。
(2)写景:亡妻留下的枇杷树,以景语结束全篇,引发读者不尽的凄婉惆怅。
(3)衬托: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
(4)今昔对比:“死之年”与“今”对比,暗寓“今不如昔”。这种手法是诗文中常用的,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第二部分补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有何作用?
[对应考点:考查文章语段的作用]
【答案】其作用主要是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和悲痛的心情。妻“时至轩中”“述诸小妹语”等写得如在目前,而“今已亭亭如盖矣”感慨尤深,让人落泪。这两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都是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细节描写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怀念之情,作者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来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达了出来。
打开百度文库APP阅读全文取消确定

《项脊轩志》导学案与答案作文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文案:

导语:母爱是阳光,洒在你心中每一方可企及的角落,母爱如春雨,在不经意的细微处默默抚平每一处曾经的伤痛!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素材开发
归有光自幼苦读,八岁能文,然科举不顺,35岁才中举人,其后连考九次进士,60岁方中,又因名次靠后,不为重用,多任州县小官。归有光一生大半时间在家乡度过,幼年丧母,23岁娶妻魏氏,27岁时妻病逝。其一生经历坎坷,所遭惨恻。
百年老屋几度兴废,离开家园年月已久,亲人多辞世,家庭多变故。但他们的举止动作、言语神情以及生活琐事却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联想议论型——
(提示:联想是写作贴近实际,打开思路的法宝!)
伟大的母爱
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份爱,将我们感动:这个人就是母亲,这份爱就是母爱。
在记忆中驻足,在迷茫中回首。我发现母爱以相同的方式向我们传递着不变的眷恋。
母爱是什么?是“孟母三迁”中那赶路的脚步,是“游子身上衣”中那密密麻麻针脚般的贴心的呵护,是送子远行的赵太后那双目里的不安与期待,是《项脊轩志》中那“儿寒乎?欲食乎?”的关切与问候。
母爱是阳光,洒在你心中每一方可企及的角落,母爱如春雨,在不经意的细微处默默抚平每一处曾经的伤痛!
让母爱绽放,在每一个孤独寂寞的夜里。
●拓展应用型——
(提示:没有拓展延伸,就没有升华,就没有创造!)
母爱·父情
在骄阳最炽热的那一刻,我感动于父亲盛夏里的一抹汗珠;在寒冬腊月刺骨的寒风中,我感动在母亲亲手缝制的温暖外套中。
回眸中一个真诚的微笑足以触动心灵的感动,更何况庄重刚劲的父爱和慈祥温柔的母爱。母爱是深夜桌旁的一杯热牛奶,母爱是布满星星的晨曦中母亲在厨房中忙碌的身影;父爱是时常扎痛我脸颊的坚硬胡茬,父爱是父亲打我以后那落得满地的烟头,父爱是心中不倒如山沉默无言的严肃背影。
母爱如水,涓涓地流淌过心田;父爱如山,巍巍地耸立于心间。
岁月的推移是亘古不变的规律,父母已人到中年,在心灵猛然间成熟的那一刻,我忽然发现,只要父母平安,健康,幸福,就是我一生最大的心愿!

《项脊轩志》导学案与答案作文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文案:

秦末,雄才并起,旌旗蔽日,战火连天。垓下被困,一败涂地,昔日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项羽,如今只得仰天长啸:“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最终西楚霸王空有一身雄才韬略,只给自己留下唯一的答案,便投江自尽,让千古才俊徒发幽古之思:“江东子弟兄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而今,盖棺定论,项羽只能成为刘邦的手下败将。然而转念一想,倘若项羽多给自己一个答案,随船渡江,恐怕今天历史就得改写,项羽也不必空自嗟叹。
自然万物本来就具有多样性,同样的二十个氨基酸,只要稍微换一下个数、种类、位置,便可产生截然不同的另一生物。自然界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美国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在研究电灯的时候,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当人们问他对自己的失败有何感想时,他并没有丝毫的泄气,只是说:“我又证实了一种材料不能用来作灯丝。”在实验了2700多种材料后,爱迪生终于成功地找到了理想的灯丝材料──钨丝,从而使人类迈进了电气的时代,走进了光明的新纪元。
试想,若爱迪生在失败了几次后便轻言放弃,电灯的发明不知将被向后推迟多少时间,人类文明又怎能得到如此飞速的发展?在工作学习上如此,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难道不也如此吗?蒲松龄七次赶考均榜上无名,而他并没有给自己唯一的答案,他选择了人生的另一个答案,放下功名,铺开笔墨,这样才有了流芳百世的《聊斋志异》。
我们年轻一代正处锦锈年华,我们应该对待人生的态度也正是如此,“天涯可处无芳草”,只有正确对待人生,只有在人生中遇到挫折时作出正确选择,不把自己死死地捆在一个答案上,才能走出困境,走向新的奋斗方向,从而实现自我价值,走向成功。
同学们,莫要学项羽,只给自己留下一个唯一的答案,让我们放眼未来,都给自己多留一个答案吧!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条条道路通罗马,成为一定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结语:《《项脊轩志》导学案与答案》怎么写呢?其实习作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素材学习写作知识的过程,同时更是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自然的一种手段。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项脊轩志》导学案与答案》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项脊轩志》导学案与答案》作文应该怎么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