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常用虚词的用法作文 常用虚词的用法有哪些文案

2019-03-07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25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常用虚词的用法作文 常用虚词的用法有哪些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常用虚词的用法作文  常用虚词的用法有哪些文案

常用虚词的用法作文 常用虚词的用法有哪些文案:

中职语文常用虚词“之”“而”的用法

1.代词: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我
②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它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他
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它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这件事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这一类
2.动词:一般来说“之”字后接(表处所的词),“之”字作动词用
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③辍耕之垄上
3.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彼童子之师
③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宾语前置的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4)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
(5)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译。
①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智)也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配套练习题
判断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
1.吾得兄事之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为之奈何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5.夫秦王有虎狼之心6.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9.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答案
1、人称代词,他;2、动词,到
3、指示代词,这件事
4、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助词,的
6、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助词,定语前置的标志
8、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9、之①动词,到;之②,助词,补充音节
10、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②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七)表示因果关系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②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八)表示目的关系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而”练习题:
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登高而招。()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6.吾从而师之。()
7.秦强而赵弱。()
8.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9.小学而大遗。()
10.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答案:1.(表转折);2.(表递进);3.(表并列);4.(表修饰);5.(表假设);6.(表顺承);7.(表并列);8.(表修饰);9.(表转折);10.(表因果)。

常用虚词的用法作文 常用虚词的用法有哪些文案: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若\"的用法
导读:(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蒲松龄《促织》)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二)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司马迁《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③更若役,复若赋……(柳宗元《捕蛇者说》)(若: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司马光《赤壁之战》)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司马光《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司马光《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常用虚词的用法作文 常用虚词的用法有哪些文案:


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例如:
(1)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有时和“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例如:
(1)山峦为晴雪所洗,捐然如拭。(《满井游记》)
(2)天子为动,改容式车。(《细柳营》)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1)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干将莫邪》)
(2)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
(3)为天下理财(《答司马谏议书》)
(4)纪渻予为王养斗鸡(《呆若木鸡》)
4.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作“为了”“为着”“因为”。例如:
(1)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包拯》)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3)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答司马谏议书》)
(4)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包拯》)
(5)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6)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
(7)本所以疑,正为此耳。(《乘船》)
5.与何构成介宾词组,译为“为什么”
(1)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乘船》)
(2)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答司马谏议书》)
动词
1.做、干。例如: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六则》)
(2)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陌上桑》)
(3)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儒。(《陌上桑》)
(4)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
(5)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祖逖北伐》)
(6)乃以正宗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涂厉为将军,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祖逖北伐》)
(7)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8)后特征为洛阳令(《强项令》)
2.发明、制作、制造
(1)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公输》)
3.当作、作为
(1)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
(2)亦以天下人为念。(《与妻书》)
(3)则亦以其父志为志。(《与妻书》)
(4)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答司马谏议书》)
(5)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4.成为、变成
(1)近岸,卷石底已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石潭记》)
(2)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帮”(《孙权劝学》)
(3)凡天地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欲也。(《订鬼》)
5认为: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2)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口技》)
(3)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答司马谏议书》)
(4)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害、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答司马谏议书》)
6.是:
(1)虽不谓吾言为是。(《与妻书》)
(2)此何以之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戴震难师》)
(3)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4)坊古东向拾级而上,崖半寝宫,宫北为石窟,再上则北岳殿也。(《游恒山记》)
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答司马谏议书》)
(5)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
7.欣赏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2)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十则》)
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的用法,译作“呢”例如: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练习: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3.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4.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5.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6.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7.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8.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9.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10.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11.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1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常用虚词的用法作文 常用虚词的用法有哪些文案:

【以】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介词,“用”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介词,“给”
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介词,“因为”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介词,“因为”
宁许以负秦曲。目的连词,“来”
传之美人,以戏弄臣。目的连词,“来”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目的连词,“来”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连词,“因为”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来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所以”连用,…的原因)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所以”连用,…的原因;连词,因为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之所以”连用,…的原因因为
何以知之?“何以”连用,凭什么
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以(之)为”,“把……当作或看作”。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以为”连用,认为。
【因】
相如因持璧却立连词,于是
不如因而厚遇之介词,在这里译为“由此”、“趁此”
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介词,在这里译为“趁势”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介词,经、由
【于】
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在”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介词,“在”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介词,“对”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介词,“对于”
秦王于群臣相视而嘻。介词,“与”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介词,“到”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介词,“比”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第一处,被动句中,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第二处,介词,“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中,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被动句中,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于是”连用,介宾短语作状语,译为“在这时”
于是王召见“于是”连用,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与现代汉语同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第一处,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与现代汉语同;第二处,介词,“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于是”连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关系,与现代汉语同。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于是”连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与现代汉语同
【而】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第一处,连词,修饰关系;第二处因果关系
秦王于群臣相视而嘻。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修饰关系)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第一处,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第二处,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第一处,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第二处,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而且”。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而后”,才,方才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已而”连用,不久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你有了解过《常用虚词的用法》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常用虚词的用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常用虚词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