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为农》作文 为农服务中心的主要内容文案

2019-03-09 高考作文 类别:素材 9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为农》作文 为农服务中心的主要内容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为农》作文  为农服务中心的主要内容文案

《为农》作文 为农服务中心的主要内容文案:

为农[唐]杜甫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远惭句漏令,不得问丹砂。
诗云“圆荷”、“细麦”,当是上元元年季春时作。《管子》:农之子恒为农。
锦里烟尘外①,江村八九家。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②。远惭勾漏令③,不得问丹砂。
(《杜臆》:此喜避地得所而作也。首句烟尘外,为一诗之骨,自安史倡乱,遍地兵戈,江村独在烟尘之外。如圆荷细麦,举目所见,景物可嘉,故将卜宅为农,有终焉之志。烟尘不到,便同仙隐,乃以不得丹砂为惭,戏词也。)
①锦里,锦城之地。烟尘,烽火之警。蔡琰《胡笳曲》:“烟尘蔽野兮。”
②颜延年诗:“去国还故里。”
③《九域志》:容州有古勾漏县城。《一统志》:勾漏山,在今安南,古勾漏县在其下。勾漏令,用晋葛洪事。《吕氏童蒙训》曰:潘邠老云:七言诗,第五字要响,如“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翻字、失字,是响字也。五言诗,第三字要响,如“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浮字、落字,是响字也。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窃以为字字当活,活则字字自响。
-----------仇兆鳌《杜诗详注》-----------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为农》作文 为农服务中心的主要内容文案:

有人问:“世界上最辛苦的人是谁?”答案多得很。有人说是公务员,因为他们勤恳工作,有人说是医生,因为他们救死扶伤。但我说是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充分说明了粮食是农民用汗水,辛苦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启示我们要好好珍惜粮食,杜绝浪费!
记得那是去年的秋季。稻子成熟了,也是农村大丰收的季节,各家各户都忙着收割。我们家在农村,所以当然也不例外,但是爸妈外出打工,家里收割的重担一下子就落到了爷爷奶奶的肩上,我们虽然地不多,只有两三亩地,可爷爷奶奶还是每天忙着收割。每天晚上回到家你,年事己高的他们有加上过度劳累,根本没有精力再去做饭,每天都是将就着吃,还好我寄宿在校,三餐都有吃的,饿不着我。
可是到了星期五的下午放晚学,按照规定我回到家后里,爷爷奶奶却还在田里劳作,还没有回来做饭,虽然饥肠辘辘,但只得等爷爷奶奶回来,一会儿爷爷奶奶回来了,只见他们汗流浃背,头发散乱,身上被泥土弄得早已狼狈不堪,再也没有力气,没有精力去做饭,只得吃冷饭,冷菜,吃冷饭,冷菜也好,可天偏不随不愿,竟然连菜也没有,只能干吃冷饭,这让平时养尊处优“大小姐”的我如何吃的下去,这不只吃一半,我就吃不下去了,可再看旁边的爷爷虽然也没有菜,可还是吃得津津有味像在吃山珍海味。正准备放下又想起平日里爷爷总嘱咐我:“要珍惜粮食,不能浪费。”可我转念一想:“现在正是丰收季节,粮食源源不断,应该不用再节约吧!”想到这儿,我放下碗,正准备下去看电视时,爷爷又唠叨起来:“怎么了,不吃了这可是一碗饭哪!要学会节约。”我不服气低声说道:“现在可是丰收季节,不缺粮食。干嘛要节约?”爷爷语重心长的说:“你可知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吗?虽然现在是丰收季节,但粮食来之不易这不我和你奶奶年龄这么大,还不是在辛苦劳作收获粮食吗?你可知道当你们在炎热的夏天里睡着午觉,坐在甜甜的梦时,而农民们却顶着炎炎的夏日在炙烤着的大地上埋头苦干。”真是听君一番话,胜读十年书啊!听了爷爷的话我羞愧地拿起碗,吃了碗里的饭。虽然没有菜,但我觉得非常香甜。
直到现在,我仍然记得爷爷的那番话,它时刻提醒着我:“要珍惜粮食,杜绝浪费!”

《为农》作文 为农服务中心的主要内容文案:

小时候,我跟着妈妈牙牙学语时,咿咿呀呀地念着唐诗,妈妈总是“触情生诗”。记得,我会念的第一首诗是《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想,是不是因为我吃饭时总是不听话呢?不过从此,我爱上了吃,也认识了不少写美食的诗人。
上学时,我在杂志上看到了一张金黄色的小吃图片,旁边还附了一首苏轼的诗:“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轻蘸嫩黄深。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传闻,这首诗是这样来的:一天,苏轼在黄州一条街上闲逛,找了家茶馆坐下,随意点了一盘寒具,这家店的店主本来就擅长制作寒具,只可惜那里人烟稀少,几乎没什么客人。苏东坡吃了一只寒具,顿时觉得来了精神,这寒具又香又酥又脆,太好吃了!于是他又点了一盘,便作下此诗。看完这个故事,我舔了舔嘴唇,哦,好想尝尝这金黄色的寒具呀!
再长大些,我就在杭州的楼外楼尝到了无敌的“东坡肉”。原来,苏轼还是个爱肉这人。妈妈便告诉我苏东坡还写了一首《猪肉颂》呢,“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首诗我懂。小时候,妈妈给我做红焖肉,就是这么告诉我的,她说,要给猪肉多煮一会,别心急,这样的红焖肉才好吃。然后,我就会在桌子边舔筷子,等着吃红焖肉。哈哈,从小我就是个吃货。
后来,我又读到了《初到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嗯,好像也是,看着腾涌的长江,就想到那儿的鱼味道很鲜美,看到竹子在山上郁郁葱葱,就想到鲜嫩的竹笋,看来,苏东坡对竹笋和猪肉情有独钟呢!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连打油诗也跟吃挂钩上了,其实苏东坡他老人家也是吃货一枚呢!
这样,我一首首地读,一边在脑海里想像,仿佛自己也吃到了美味。于是我又读了《饭罢戏作》,“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世上有多少诗人情钟于肉呢?放翁也不例外。他最爱吃排骨,用橙薤做酸酱烹制排骨,是放翁日常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常菜。读到这儿,我就奇怪了,排骨红烧也好吃,做腐乳也好吃,放翁居然爱吃酸味儿排骨,难不成这是糖醋排骨的原型?
我一边读,一边“吃”,古诗造就了一个吃货般的我。诗给予了我美的享受,意的教导。与诗同行,倾听诗的慢声细语,当心底花开时,转身,抑或前行,只为诗的美,诗的意,我的生命中就该有你,诗,让你与我前行。

《为农》作文 为农服务中心的主要内容文案:


结语: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为农》》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为农》》,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为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