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北宋】苏轼《定风波》作文 苏轼巜定风波原文文案

2019-03-09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2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北宋】苏轼《定风波》作文 苏轼巜定风波原文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北宋】苏轼《定风波》作文  苏轼巜定风波原文文案

【北宋】苏轼《定风波》作文 苏轼巜定风波原文文案:

杨雨品历代名家词连载来自喜马拉雅
37.【北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心情词签】
本期词签由冰黛雨独家提供
【本期关键词】诗意浪漫乐观下雨天
【诗词原文】
《定风波》北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精华赏析】
在悲情主旋律的诗词世界里,苏轼总是能让我们感受到乐观向上的人生姿态,正像前人评价的那样:“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鸡漫志》)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苏轼虽然对音律不怎么讲究,但他偶尔写起歌词来,总是能够让人耳目一新,和那些成天沉溺在“负面情绪”中的人不一样,苏轼总是能够让人的精神振作起来。
这首《定风波》,正是这一类“指出向上一路”的作品,也可以说是苏轼最有名的词作之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前半部分是写实:滂沱大雨打在山林的树叶上,发出密集的刷刷声,可那又怎么样?别去管那风声雨声了吧,还不如唱着歌吹着口哨淡定前行呢。拄着竹杖穿着草鞋,一身登山的打扮轻装前行,比骑马还显得轻快一些呢。
“莫听穿林打叶声”的第二个字最好读成第四声,因为不仅仅是格律要求第二个字是仄声,而且“听”读第四声的时候,更能够突出那种任凭、听凭的意思,而不仅仅是用耳朵听的意思。所以如果要用白话文翻译“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话,那就不是翻译成:你不要去听雨水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了。而最好翻译成,别去管那大雨穿林打叶的声音了!这两种不同的翻译,情绪也是很不一样。
最后两句是从真实经历中提炼出东坡式的人生哲理:“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场大风雨又有什么可怕?人生要经历那么多的风雨坎坷,既然躲不过,那就让我披一袭蓑衣,一直这样潇洒地往前走吧!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句子,真有一点沧海一声笑,笑傲江湖、笑对风雨的味道。但是“谁怕!”听上去只有简简单单两个字,真要做到什么都不怕,在人的一生当中该有多么艰难,需要怎样的智慧呢!要读懂苏东坡发自内心的“谁怕”,恐怕还必须先来了解一下,他来到黄州之前,到底遇到过怎样的狂风暴雨,那样的“狂风暴雨”可不是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雨那么好对付。苏轼究竟是如何面对这场风雨的洗礼的?快来收听本期音频吧。
【知识点·速读】
1、“乌台诗案”:北宋神宗年间,朝廷的政治矛盾主要集中在新党和旧党之间。王安石是新党的领袖,展开了“熙宁变法”;而苏轼作为旧党的代表人物,很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元丰二年(1079),御史台搜罗了苏轼的诗文作品,在里面煞费苦心要揪出苏轼讽刺变法的证据,说他不满朝廷,罪该万死。宋神宗勃然大怒,下旨逮捕苏轼。当时正在湖州知州任上的苏轼锒铛入狱,在监狱关押了130天。
苏轼入狱是一个震惊朝野的政治事件,不少正直之士都挺身而出,为营救苏轼而奔走出力。连他的政治对头王安石都亲自上书为他说情:“岂有圣明之世却杀害才学之士的呢?”太皇太后也被惊动了,亲自出面为苏轼求情,宋神宗这才对苏轼“网开一面”,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将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凡与苏轼有交游的人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处罚,例如苏辙被贬筠州(今江西高安),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也是北宋历史上的第一场文字狱。“乌台”是御史监狱的代称,因为汉代御史台外经常聚集很多乌鸦,不停地聒噪,充满着一种恐怖的气氛,所以御史台又被称为“乌台”。
2、闻名天下的“东坡肉”据说就是苏轼在黄州时期发明的美食。黄州虽然略偏僻,但其实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好地方,尤其是水产品丰富,猪肉尤其便宜,如何将这些价廉物美的东西制成美食,让苦难的生活增加一点情趣,这也是苏轼智慧的一种表现。为此,他还写下了一篇著名的《猪肉颂》。
【拓展推荐】
1、《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北宋·苏轼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2、《猪肉颂》北宋·苏轼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本期心语】
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无论活着有多么艰难,人,总是要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哪怕为此,你必须走向远方……
【合卷赏味】
本期书画由悦然阁主独家提供

【北宋】苏轼《定风波》作文 苏轼巜定风波原文文案: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课前练习: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4分)
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苏氏四门生为: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岁的考中进士。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发生“乌台诗案”,差点被杀。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后,又不能容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八年后回京,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三.其他材料:
1.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他追求的是一个可以无待(依靠)于外的完成。客观上不得意,还能不落迂腐消极,能够有积极的生活志趣,有持守的一种修养,这是苏东坡了不起的地方。
2.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鸡漫志》
3.东坡的父亲,喜欢到处边四方去游学,常常不在家,苏东坡小时受他母亲的教训。有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党锢之祸时被迫害的一个人,而他不逃避,为了理想付出了生命。东坡问母亲:他日儿要做范滂,母亲能做范滂的母亲吗?他母亲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欧阳修的母亲画荻教子,岳母刺字教子。
4.乌台诗案。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他写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差一点被处死。在这九死一生之后,东坡写了《念奴娇》(大江东去),在黄州写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所以经过忧患苦难,苏东坡还能写出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超旷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
要以无生(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的觉悟,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
四.赏析词文: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雨骤风狂。
2.“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闲适、坦然的心态。
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4.过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北宋】苏轼《定风波》作文 苏轼巜定风波原文文案:

一直在追寻古代诗人的美丽,然而,看到这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霎时有如“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透过这句诗,我看到了一幅超然物外的恬淡画卷。
喜欢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有谁可以学苏子对雨声的闻而不慌,何以众人皆狼狈,而苏轼不觉,能淡然处之?正是这恬淡的心境成就了苏东坡万世的文采。
仰慕李白的人和诗已经很久。他是贺知章所称赞的谪仙,是不畏权贵,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天子调羹的狂生。或许有人说太白不是恬淡的,但能够写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的诗句,足以见得李白超脱于权力功名荣华富贵之外了。在我心中,李白永远为那一朵青莲,有着出淤泥而不染的恬淡之美。
恬淡不仅仅表现为超脱物外,同时也为享受生活情趣。生活也许只是一杯白开水,很淡。享受生活也许只是看天上的鸟,观水里的鱼,采山上的花罢了。
恬淡的美丽是陶渊明东篱下那开得灿烂的秋菊。只是静静地看它悄然盛开,悄然而谢,落地无声。看着淡淡的暮霭溢满林间,鸟儿缓缓地飞行。恬淡也可以这样美丽,看别人所看不到的美景也可以这样简单,静下心来,毫无杂念地生活而已。
记得范仲淹的“看庭前花开花落,观天上云卷云舒”所描绘的意境——纯洁无瑕,不曾沾染人间半点尘埃。
恬淡只是李清照的“却把青梅嗅”,是李商隐的“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是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无论哪种,都充溢着一种不可言喻的美丽。
只是低声问世人,哪里有人淡于处世?哪里有人真正地欣赏生活的本身?何时可以再见“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画面?
恬淡的美丽在于其意境,其心境,其永恒。

【北宋】苏轼《定风波》作文 苏轼巜定风波原文文案:

《醉花阴》教学设计简案
【教学目标】
1、能够找出词中意象,说出意象背后的符号意义。
2、能够通过朗读和找词眼的方法,说出词中的愁苦意境。
3、能够找出作者的闲愁和离愁之苦,结合作者后期词作,说出作者创作风格。
【重点难点】
重点:找出作者的闲愁和离愁之苦,结合其后期词作,说出作者创作风格。
难点:能够通过朗读和找词眼的方法,说出词中的愁苦意境。
【教学过程】
无论是诗歌还是词曲,都应该反复朗读以抓住其感情基调。这是我们进入诗词情景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初步体会诗词的语言美,还能够借助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在朗读的同时体味诗词情感。
1、朗读课文,找出情感基调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全词的情感基调如何来形容呢?
教师点拨:初读便能感受到是一位少妇在重阳时节,伴黄昏的窗前,遥思远在他乡的丈夫。
2、细读词作,理解意象符号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上片提及到哪些意象?该如何描述上片所展现的画面?
教师点拨:薄雾、浓云、凉纱厨····
时薄时浓的云雾萦绕在窗前,真希望永远都是白昼,屋内瑞脑香在金兽炉中焚烧着,可我丝毫没有感到任何馨香。又到了重阳佳节,一个人孤单的卧房,不仅仅是玉枕和纱厨冰凉,连我这心也是冰凉的。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下片提及到哪些意象?该如何描述上片所展现的画面?
教师点拨:酒、黄花····
我独自凭栏饮酒直至黄昏时分,淡淡的香气充满衣袖,可是无悦己者相伴。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此时的人儿比那黄花还要消瘦。
☆全词上下两片,可分别用“愁”和“瘦”来概括作者的心情。那么同学们认为哪个字更能体现整首词的意趣呢?
教师点拨:“愁”字。“愁”就是这首词的词眼。“词眼”一词,首见于元代陆友仁的《词旨》。“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或者“词眼”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主旨所在。无论是“诗眼”还是“词眼”其典型作用都有以下四种:翻出新意;增添情趣;增强形象性;诗意的精确。
老师再给大家提供两首诗词,我们试着找出其中的“诗眼”或者“词眼”。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从军行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借助于对“词眼”的分析,我们再次朗读这首词。
3、概括主旨,归纳词人风格
这首词写作于赵明诚游宦在外,李清照独居青州,在重阳佳节,却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孤独之感。《琅嬛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
☆那么,我们来具体欣赏一下最后一句,首先同学们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点拨:以“菊花”作陪,既有形似也有神似。形似为:菊枝瘦细,菊瓣纤长对应相思中的女子憔悴瘦弱。神似为:清雅的芳姿、傲霜的神韵象征着高洁的品格。
☆结合李清照后期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两首词都诉说愁苦,那么这两种“愁”相同吗?说说你的看法。
教师点拨:结合作者所处的世代更替,可以看出作者前期:少有才名、伉俪情深;后期:中经丧乱、晚景凄凉。因此其风格也有变化,前期清丽婉转,抒发闲愁离愁;后期沉哀凄苦,抒发浓愁哀愁。
4、课堂背诵,课外拓展
通过讲解和体会,让学生尝试背诵《醉花阴》。
作业:
1、以作者的口吻,用“我”字开头,将全词有感情的描述一遍。
2、课外抄录李清照其他词作,并尝试用本节课的学习步骤分析其他词作。
【板书设计】
醉花阴
李清照
人比黄花瘦
黄昏时分举酒销愁
重阳佳节凭栏思君


结语: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所见过的《【北宋】苏轼《定风波》》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宋】苏轼《定风波》》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北宋】苏轼《定风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