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红色大系列作品作文 红色大系列作品图片文案

2019-03-09 高考作文 类别:散文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红色大系列作品作文 红色大系列作品图片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红色大系列作品作文  红色大系列作品图片文案

红色大系列作品作文 红色大系列作品图片文案:

“八一”愈渐临近,犹忆血火峥嵘。每到这个时候,我们都更加怀念在民族危难之际高举义旗,为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战的先辈们。近读贺捷生将军新作《今天谈信仰为何变得沉甸甸》,文中那些凝聚着生死、牵拽着命运的革命历史细节,不禁令人心灵震颤、神思感奋。作为一名曾经历硝烟并长期处于和平年代的军人,品读她的作品,我再次感到中国革命史与我们如此亲近,信仰的力量如此坚韧而持久。
同贺捷生将军的一系列“红色大散文”一样,《今天谈信仰为何变得沉甸甸》是一篇笔调沉静、感情炽热的思想教育散文,也是一篇立意清新高远、语言亲切质朴,让人过目难忘的美文。文中,她从一些人社会属性(责任)淡化、理想偏移、信仰滑坡的现象谈起,回忆中国革命史上那些永远都不该被遗忘的往事,记述长歌当哭的革命家史,用啼血的文字昭示呼唤信仰,昭示后人。血与火交织的一抹殷红,成为这篇文章挥之不去的悲壮底色:就在贺龙和战友们为革命征战正酣之时,其家乡却横遭敌人烧杀屠戮,惨至十室九空。空前的罹难和巨大的牺牲,没有让这位革命家和他的战友们产生丝毫的退却,反而使他们信仰更加坚如磐石,为革命胜利愈战愈勇。很快,贺龙麾下的湘西三千子弟以星火燎原之势成为南昌起义的主力,成为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军队的基石。悉数中国革命史,从贺龙投身革命到新中国成立,贺氏宗亲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2050人!正如一位诗人所言,那些烈士们“被掩埋做了永远不出土的根须\/却只见藤子领着芬芳的花朵\/爬满陌生人家的窗台”。如若说悲壮触动良知、良知唤起信仰的话,这正是贺捷生写作的初衷。她在文中写道:“我重提这些历史,绝不是要重温家庭的光荣,而是要说明信仰的力量和精神的旗帜……先辈们如若没有信仰,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就没有今天。”
作为开国元勋贺龙元帅的女儿,作为诸多革命历史事件的亲闻亲历者,作为一位热情而敏感的作家,多年来,贺捷生将军以一系列优美凝重的“红色大散文”探访革命历史、传承精神力量。《长征,我的生命之歌》、《归去来兮》、《母亲的追忆》、《丽江行》、《岁月悠悠,山路长长》、《桑植故里帅魂归》……一篇篇质朴、优美的作品逶迤而出,在时空和心灵中燃起信仰的熊熊火炬。她的散文集《索玛花开的时节》开篇之《深秋》,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作品。作者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追寻,为我们展开了催人泪下的红军战斗生活场景。不仅再现了贺龙、蹇先任、萧克等红军将士的英雄气魄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为我们勾勒出红军队伍里一个小生命降生时的欣喜与悲壮。戎马倥偬中,战况的残酷,生活的艰难,顾此失彼的疏忽,失而复得的离散,万般无奈的托付……血与火夹杂着人性中最柔弱的部分一起涌来,足可让顽石动容。靠着湘西老乡的养育,小女孩渐渐长大。而那种叫做“红泡”的小野果,她一直记着,即便几十年后她成了共和国的女将军,仍清晰地记得它的另一个名字叫做“救命粮”。
应该说,宏大革命历史画卷中这些难忘的片断,贺捷生将军脑海中这些无法虚构的故事,不仅是她散文创作中取之不尽的素材,也是中国革命的珍贵记忆和军事文学的“富矿”。她的经历,不仅是她创作的“绝对优势”,也使她的创作成为一种无可替代的存在。因为革命历史的有些细节,有些角度,有些往往被人忽略的认知,有些常人无法企及的独特感触,经由她的笔墨才艺术而真实地呈现出来。环顾当下,在女性散文作家中,以精微发现见长者有之,以语言灵性取胜者有之,以笔触细腻、情感丰沛而受到追捧者更是不乏其人。而贺捷生将军把“小我”之情融入“大我”之中,长期致力于革命历史题材散文创作,用手中的笔记述中国革命史上的人物和故事,用一篇篇美文感染人、影响人、教育人、鼓舞人。“作品是作家的通行证”。一大批优秀作品为贺捷生将军加冕,使她在行政职务和学术职务之外多了作家的身份,并成为“红色作家”中最为瞩目的一位。
军旅文坛的“贺大姐”,是我非常景仰的长者,也是我最喜爱的女作家之一。她传奇的人生经历,她柔韧而又仗义执言的品格,她激情常在、美文迭出的写作状态,都非常令人敬佩,引人奋发。
这些年,我每有游历,总能想到许多作家和作品。作为军人,我常到许多与革命历史息息相关的地方寻访前辈的足迹,倾听精神的回响。旅途上,伴我最多的便是贺捷生将军的作品。在人民军队的诞生地南昌,在索玛花开的长征故道,在江西、在延安,每每想到贺捷生将军笔下的革命故事和思想的光芒,心灵的向往便非常自然地引领脚步向历史纵深处走去。在前不久的湘西之旅中,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专程来到天子山瞻仰贺龙元帅的塑像。放眼如画江山,仰视着高大的塑像,吟诵着贺捷生将军散文《桑植故里帅魂归》中我非常熟悉和喜爱的句子,似见贺老总威风凛凛,迎面而来。不知是否有天人感应,就在这个时候,我得知,由我们《解放军报》长征副刊推出的贺大姐写贺龙元帅魂归故里的散文,在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暨2009年报纸副刊评选中,获得副刊作品金奖。
贺捷生将军的作品之所以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我想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她切入历史的角度。作为革命历史的“过来人”,她切入历史的角度往往是“我”——童年的我,少年的我,青年的我,中年的我,现在的我。一次次与历史对视,又一次次从历史中收回视线,在文字和现实中表情达意。革命家的后代,似乎对传承革命精神有着天然的自觉和高度的使命感。她铭记历史的胜利和经验,同时,历史进程中那些不可回避的困苦、迷茫、劫难,甚至牺牲,在贺捷生心中都化作哀而不伤的精神力量,铸就了信仰的坚实基座。她的作品记述自己几十年来的所见所闻,阐发自己的所思所想,宛若时空中一位导游,让人不经意间就走进历史,与历史作深度的对话与交流。
历史对现实的介入,在幸福明媚、晓歌晨舞的今天,有时似乎不合时宜。而事实上,处于一个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而信仰面临诸多危机直至周遭蚕食的时代,贺捷生和贺捷生们这精神火炬的传承事关重大、至关重要!漫说“文以载道”,起码,这些文字对我们是一种提醒,对社会是一种警觉。基于此,她的一系列“红色大散文”和其他作家同类题材的作品,应成为文学关照时代的“精锐之师”和文坛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军”。
贺捷生的绝大多数作品,不刻意在结构上“炫技”,而是很自然地表现为以文揖史的真实,表现为歌颂的真挚和沉思的真切。我们注意到,她许多作品的开头便和人物、地点、数字有关:“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方面军团从湖南桑植县刘家坪出发长征”;“1935夏,自中央红军长征进入川西北以来,就经受了敌骑兵的袭扰”;“2008年的7月18日,或许这是一个非常平凡的日子,但对于湘西数千名我们贺氏家族的英烈来说,这是他们期盼了半个多世纪的日子”……这表明,贺捷生作品的许多题材和故事,首先是历史史实,其次才是长期发酵于心的精神佳酿。之所以写下,多是由于在某年某月、某个情感基点上被触发出来。这样的作品,必然是首先感动了作者,然后点燃了读者。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贺捷生的作品恰如其人。她的语言清秀,诚恳,亲切,柔韧,平和,深情。在散文集《索玛花开的时节》扉页,有这样一段话:“又是索玛花开的时节。小时候妈妈说,索玛花,那是你最喜爱的花,红军叔叔从路边采一朵,插在你的襁褓上,你立即便停止了哭声,队伍里顿时呈现一片欢乐的笑声……”每次读到这样的文字,宛如贺大姐就在眼前。这,便是语言的独特魅力。她的语言于淡雅中显得亲切自然,温宛中透着直入肺腑的深情。即使状写战争场面,直面生死离别,陈述艰难困苦,也显得平静、平和。这种语言,叙事密度并不大,但恰能规避某些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中过于生硬、艰涩的流弊,给人以真实的质感,举重若轻地承载起讲述历史、传承信仰的大任。她的作品,为渐行渐远的革命历史和铁血洪流,增添几许温情,投注了几许亲情,平添了几许人文关照,在对历史的回望中多了几分凝重和深沉。许多作品中,抒情动机占据的分量并不重,却字字句句渗透着感情、涌动着爱憎,透露着对理想的憧憬和对信仰的礼赞。
我们生活在一个飞速发展中潜伏着巨大危机的年代,前行的路上既需要历史的点拨,也需要精神的烛照。文学或许很难直接地具备济世救人之功效,但品读贺捷生将军这些根植于历史血火中的作品,我们可见秉烛之明,可见信仰的火炬正如日中天!

红色大系列作品作文 红色大系列作品图片文案:

当代红色经典教学改革探讨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有一大批红色经典作品,如《狼牙山五壮士》《红岩》《暴风骤雨》《保卫延安》《红旗谱》等,过去这些作品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曾经起过重大的作用,可以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但是,随着作品反映的时代与当今现实越来越远,加上对红色经典教育的重视不够,现在许多青少年与红色经典已经形成了很深的代沟,很多大学生对红色经典都不感兴趣。面对这种状况,无论是中小学教育还是大学教育,我们都必须对传统的红色经典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这方面的一些尝试。
一、课堂教学xx“主客换位”
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单调乏味,不管是小学语文课还是中学语文课,都是老师一人讲到底。这种唱独角戏的讲授方法,一直沿袭到不少高校中文系的课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讲析红色经典作品时,教师仍旧采用这种方法。所不同的是,中小学教师讲析课文有一套模式,从时代背景、生字生词、中心思想到写作特色,面面俱到加以分析,红色经典课文的教学也不例外;而在大学课堂上教师往往抓住某些关键问题加以讲析,不会面面俱到而已,教师主讲的格局并没有改变。这种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感到乏味,达不到好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切不可一味单纯地由教师来讲析,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为改革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可以“主客换位”,尝试让学生当教师,上台讲析红色经典作品。师生换位之后,学生要充当教师的角色,他们要讲好课文和作品,就必须认真阅读原著,这样可以促进阅读效果的提高。
中小学课文中的红色经典及相关作品,都放在小学高年级以上,学生具备读懂作品的能力。目前的中小学教材中选用红色经典的课文不多,小学语文教材中只选了与红色经典相关的两三篇课文,如第八册的《飞夺泸定桥》《狼牙山五壮士》等;中学课文的红色经典,除初中第六册节选了贺敬之、丁毅等人的《白毛女》外,相关的背景作品也只有初中第二册选的陈毅的诗《梅岭三章》和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此外,一些地方教材还有少量篇目。由此可见,让学生讲析课文应该不成问题。
让学生上讲台来讲红色经典,事前教师必须周密布置。要根据不同的年级,对学生的预习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让中小学生预习课文,让大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原著等。《当代文学》讲到红色经典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教师角色。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不一定那么准确,因此在学生讲完之后,教师对其所讲内容还应进行小结,肯定其讲得好的地方;对其讲得不够全面的地方进行补充;对有些讲错了的地方要加以纠正。只有在学生主讲时前后配合,才能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现在很多红色经典作品都拍成了电影或电视剧,根据影视作品制作的VCD、DVD市场上几乎都可以买到,这就为我们的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段来反映时代和社会生活的,从文字到形象有一个转化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红色经典作品,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放DVD影片给他们看,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红色经典作品的感染力。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用多媒体进行红色经典教育可以极大地增加他们对红色经典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如讲到《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时,可以从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片中截取“飞夺泸定桥”一段放给他们看,使他们更真切地感受到十八勇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而接受红色经典教育。再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有同名故事片,可以课外安排学生观看,看过之后再讲课文可进入更深层次的教学。
为了提高学生对红色经典作品的兴趣,可以从当代新推出的革命战争题材的影视剧入手,组织学生先观看一些热播的红色经典作品。当代新创作的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中,不乏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诸如《亮剑》《潜伏》等作品就非常吸引人,学生肯定感兴趣,看过之后会喜欢上它们。看过热播剧后再来看课文中的红色经典作品,学生与过去的经典之间的距离缩小了,兴趣更大了,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高校现当代文学中的红色经典教学,多媒体的作用更大,它可以辅助学生阅读,节省大量的熟悉作品的时间。当前许多大学生对红色经典不感兴趣,不愿意阅读长篇红色经典作品,布置的阅读任务往往不去完成。由于对作品不熟悉,造成在课堂教学中对老师的讲析如云里雾里,找不到头绪,往往老师讲过之后什么都忘了。通过多媒体辅助阅读,可使他们轻松地了解作品内容,学得轻松留下的印象却较深。如《暴风骤雨》《保卫延安》《林海雪原》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红色经典,有的拍成了电影,有的拍成了电视连续剧,都可采取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当然,放DVD给学生看,不是一看了之。有的教师为了省事,经常利用上课时间放一些影片给学生看,自己也不呆在多媒体教室中陪看,一些不喜欢红色经典作品的学生趁机溜走。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总结,让学生看过之后进行讨论。时间允许的话,还可以通过对原著与影视作品的比较,探讨经典改编的得失,进一步深化红色经典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
三、延伸阅读举办研讨会
进行红色经典教育,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红色经典教育必须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联系,延伸阅读是一种效果较好的方式。中小学教材中所选录的红色经典作品数量与篇幅都是极为有限的,大学现当代文学课中教师对一部作品的讲析同样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延伸阅读。通过学习所选章节内容,让学生对整部作品产生浓厚兴趣,从而在课后将整部作品读完,达到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红色经典作品的目的。如《白毛女》在中学课文中只节选了其中一小部分,可以让学生找来整部作品阅读,读完之后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主题。
延伸阅读不是简单地把一部长篇作品读完就了事,不但要求认真读作品,还要结合所学的课文,可以经常性地开展一些与红色经典相关的读书研讨活动。如指定红色经典作品进行阅读,然后开展征文比赛,或举办故事会、作品研讨会。
延伸阅读的另一种做法,是与当代流行文化相结合,教师在课外阅读的辅导中,可以将红色经典作品与青少年喜欢的流行作品进行比较,通过对比让他们感悟红色经典的思想深度和高超艺术。不强加给他们,让他们自己通过阅读而潜移默化地接受,这样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在红色经典与当代文化的碰撞中,对于“红色经典”的审美价值认识各不相同,使许多青年学生未能充分认识和正确估价红色经典的价值。特别是“80后”现象出现后,他们中的一大部分人把郭敬明、韩寒等人的作品当成精品和经典,而对红色经典“敬而远之”。“80后”成员所写的作品并非一无是处,像《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三重门》等深受青少年喜爱,因为这些作品贴近他们的生活。但是,与红色经典相比,其思想艺术毕竟还是有差距的。在两种作品的文化碰撞中,红色经典教育所缺的正是让青少年进行比较和提高对红色经典审美价值的认识。郭敬明、韩寒等人的作品为什么成就无法与《红岩》《暴风骤雨》相提并论,没有比较,没有引导,他们就不得而知。
四、课外辅助红色教育
当前的红色经典教育之所以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主要是红色经典在青少年中还有一道代沟。
造成这种代沟有多方面的原因,而要消除这种代沟,必须加强历史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多方面接受红色教育。
围绕革命战争年代的重大事件,加强历史文化教育,使学生对历史的真实性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样反过来可以加强他们对红色经典的历史真实性的认识。许多青少年之所以不喜欢红色经典,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认为红色经典作品的情节是虚构的,是不真实的。他们与那个年代的人和事有代沟,不相信那个年代的人为了理想可以献出一切。因此,把文学教育与历史教育结合起来,增强青少年的历史文化知识,可以提高红色经典教育的成效。
在一些课外活动中,也可以将历史知识与红色经典教育相结合,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是寓教于乐的好办法。到革命烈士博物馆参观,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必然使青少年产生心灵震动;参观过渣滓洞,自然会相信《红岩》中描写的故事;到过上饶集中营参观,对方志敏所写的《可爱的中国》就会有更深感受。
无形之中,代沟就缩小了,教育效果也就出来了。
从接受学的角度来说,还必须从小对孩子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他们在日后的红色经典学习中有相应的思想基础。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曾开辟了一个专栏“永远的丰碑”,介绍刘胡兰、方志敏等历史上众多党的优秀儿女的感人事迹,让青少年看“永远的丰碑”既可以增加历史知识,还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要消除红色经典教育的代沟,就应该经常性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也就是要加强教育和历史的链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要经常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红色经典教育及其相关历史背景介绍,只有这样才能消除红色经典教育与青少年一代的代沟和距离。
课外辅助红色教育,还可以请老革命来现身说教。青少年之所以与红色经典产生代沟,主要是相距的时代久远,他们对战争年代的生活感到陌生,不相信当时的一些情况。让老革命现身讲亲身经历,可以拉近时代的距离。我们可以请活着的老红军、老干部来给他们讲当年的故事,要抓紧时间珍惜和利用这些宝贵的红色教育资源。

红色大系列作品作文 红色大系列作品图片文案:

红色大系列作品作文 红色大系列作品图片文案:


结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红色大系列作品》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色大系列作品》优秀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写《红色大系列作品》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