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心理考试重点作文 心理考试重点知识文案

2019-03-09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心理考试重点作文 心理考试重点知识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心理考试重点作文  心理考试重点知识文案

心理考试重点作文 心理考试重点知识文案:

1、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外来的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知觉的选择性可以使人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重要刺激排除次要刺激的干扰,从而更有效地感知外界事物适用外界事物。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加工过程,知觉的整体性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
知觉的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言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组织加工的过程。知觉的理解性与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密切相关,其可以帮助知觉对象从知觉背景中分离出来。
④知觉的恒常性:是指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知觉的恒常性是以经验,知识,对比为基础的。
2、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情绪:情境性、短暂性、冲动性表现为外显性多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④和动物都有,发生较早
情感: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表现为内隐性多与人的社会需要想联系④人所独有,发生较晚,
联系:情绪依赖于情感,人的各种情绪表现受已经形成的情感特点制约。另一方面,情感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总是在各种不断变化着的情绪中得到体现、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内在本质
3、情绪状态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
情绪状态指在特定时间内,情绪活动在强度、速度和持续时间上的综合表现。
①心境:一种持久而微弱的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特点为倾向性、微弱、平静、持久,具有弥漫性。
②激情:一种由生活中意想不到的强烈刺激引起的情绪,特点为猛烈、短暂、爆发,迅速。
③应激:一种人们遇到突然发生的意外事件或某种意外危险时机体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绪反应,同时也伴随强烈的生理变化,特点为由巨大精神或躯体压力引起。
5、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①生理的需要:个体生存必不可少的需要,它具有自我和种族保存意义,生理需要在人类各种需要中占据优势。
②安全的需要:当生理的需要得到一定程度满足后,随之产生了安全的需要,它包括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以及心理上的安全,以免威胁,孤独和他人的侵犯。
③归属和爱的需要:个体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群体中发展的,爱的需要包括接受他人和给予他人爱的需要。
④尊重的需要: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它包括自我尊重和受到他人尊重两个方面。
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最高层次是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现自身的价值。
6、简述气质的分类
神经类型神经过程的强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行为特点(气质类型)兴奋型强不均衡灵活攻击性强,易兴奋,不受约束。不可抑制(胆汁质)活泼型强均衡灵活活泼好动,反应灵活,好交际(多血质)安静型强均衡不灵活安静、坚定、迟缓、有节制,不好交际(粘液质)抑制型弱不均衡不灵活胆小畏缩,消极防御反应强(抑郁质)
7、简述精神分析的心理结构理论
心理活动分为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次。
①意识是与语言有关的、人们当前能够注意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但只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很小一部分,相当于海平面以上的冰山之巅部分。
②潜意识又称无意识,是个体自己不能觉察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是心理活动的极大部分,相当于冰山在海平面以下、始终无法看见的庞大的山体。通常潜意识的内容主要是不能被道德和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的要求和欲望,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不愉快的童年的经历,心理创伤等。
③前意识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或不在意识之中,但有需要时可以重新进入意识的关于事件和体验的记忆,相当于冰山的介于海平面上、下的部分,会随着波浪的起伏时隐时现。潜意识的欲望只有经过前意识的审查、认可,才能进入意识。
8、简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
人格包含有三个基本系统:本我、自我和超我。
1.本我是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人格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和欲望组成,是储存心理能量的地方,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本我处于潜意识之中,遵循“快乐原则”,本我与外部世界不能直接接触,其唯一出路就是通过自我。
2.自我从本我转化而来,可转化为超我,其动力来自本我,即要满足各种本能的冲动和欲望;但又在超我的监督下去适应外在的现实环境,遵循着“现实原则”调节和控制本我的活动。其大部分是意识的,小部分是潜意识的。
3.大部分属于意识。超我由自我转化而来,包括自我理想和通常所讲的良心,按“至善原则”行事。自我理想负责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而良心负责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
9、简述经典条件反射的特点
①强化:环境刺激对个体行为反应产生促进作用的过程。在经典条件反射中,非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反复结合的过程就是强化。
②泛化:反复强化的结果,即不仅条件刺激本身能够引起条件反射,而且某些与之相近似的刺激也可引起条件反射的效果,其主要机制是大脑皮层兴奋的扩散。
③消退:如果非条件刺激长期不与条件刺激结合,即取消强化作用,已经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就会消失。
10、简述心理防御机制表现形式
合理化:指以个人自己能接受的理由来解释自己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行为或未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以避免精神上的苦恼和不快,保持个人的自尊。
潜抑:个体把意识中对立的或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想法,情感或痛苦经历,不知不觉得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以至于当事人不能察觉或回忆,避免痛苦。
投射:指个体将自己所不喜欢的,所不能接受的欲望冲动和感受归于他人,以此来避免心理上的不安,维护个体的自尊。
④转移:是指个体将限于各种因素而不能释放的情绪反应转嫁给无辜的人或事物,以发泄内心不满,调节心理平衡。
⑤反向形成:是指个体将潜意识中的欲望,冲动,情感等,以截然相反的活动行为表现出来,使个体行为更易被社会所接受。
⑥补偿:是个体为弥补生理上或心理上存在的某种缺陷,或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受到挫折时,转而努力发展或从事其他活动予以替代,以减轻心理上的不适感。
⑦认同:是指在潜意识中个体力图等同于某一对象,甚至以他人自居。
⑧内投射:这是与投射相反的一种机制,是指个体吸收周围世界的各种感觉,欲望,观念和情绪态度,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把原本指向外界的冲动,情感转而指向自身。
⑨否认:指拒不承认已经发出的挫折和不愉快情境,认为它从没发生过,以避免心理上的不安和痛苦。
⑩升华:是指人们把本能欲望导向那些比较崇高,为社会所接受的方向,以社会可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
退行:是指个体在遭遇挫折时,放弃原有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态度,以不成熟幼稚的行为方式应付现实。
幽默:是指个体以某些合适的言行,来化解困境,渡过难关,维持心理平衡,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11、简述精神分析的原理
采用精神分析治疗的方法和技术,通过帮助患者将早年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主要是幼年经历的精神创伤和焦虑情绪体验挖掘出来,在意识层面加以分析与澄清,从而能使患者重新认识,并改变原有的心理行为模式,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
12、简述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区别:心理咨询:遵循发展与教育的模式.针对有现实问题或心理困扰的正常人.侧重于对来访者的支持、启发、教育和指导.④具有哲学社会学倾向.⑤咨询心理学工作者.
心理治疗:遵循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主要针对有心理障碍的患者.侧重于分析矫正消除症状重建人格.④具有医学倾向.⑤精神科医生,心理科医生,医学心理学工作者
相同:都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都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实施,服务对象都是需要给予心理帮助者,④都要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下进行,⑤咨询和治疗不能完全分开,⑥目的都是为了改变不良认识和行为,增强身心健康等
13.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智力正常②人际关系和谐、积极③情绪正常,情感生活健全④适应环境⑤人格完善⑥有一定的自知力,能正确评价自己⑦行为符合年龄和性别特征
10.知觉的基本特性有哪些?(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14、试述人的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5、简答有哪些因素导致冠心病?
答:(1)不同的地区差别(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对冠心病的影响;(2)不同的社会分工(职业)对冠心病的影响;(3)不同生活遭遇(生活事件)对冠心病的影响
15、试述心理社会因素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环境因素:高应激区的居民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率高。职业性质也影响血压水平。(2)情绪因素:西西弗斯反应几乎都会引起高血压以及多种心脑血管疾病;(3)人格特征:高血压人格是存在一种受压抑的故意或“窝火”。
16、遗忘的规律:1)遗忘进程先快后慢。2)遗忘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数量的关系。3)遗忘的多少与个体的态度的关系。4)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关系。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17、情绪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18、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神经质维度、内-外向维度、精神质维度。
19、心理障碍的判断标准: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20、简述心身中介机制影响健康的途径。
[答案]①心理-神经中介机制主要通过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进行调节,非特应系统功能增高,而与之对应的向营养系统功能则降低。如果应激源刺激过强或时间太久,也可造成副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增强或紊乱。②心理-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通过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进行调节,胰腺和甲状腺也起一定作用。③心理-神经-免疫机制免疫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进行着双向性调节。一般认为,短暂而不太强烈的应激不影响或略增强免疫功能,中等度的应激可增强免疫应答,强烈的应激则显著抑制细胞免疫功能。
22、应激源的分类:躯体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文化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
23、人格障碍的类型:偏执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冲动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
24、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①疾病的发生包括心理社会因素,明确其与躯体症状的时间关系;②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存在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③排除神经症或精神病。
25、失眠的原因和治疗
失眠的原因:(1)心理因素,包括各种应激有关因素、暗示因素等。(2)环境与外在因素。(3)疾病和药物因素的影响。
失眠的治疗:(1)对症处理。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睡前不饮酒,不喝咖啡或浓茶;睡前1~2小时不做使身心兴奋的脑体力活动;主动调节自己的不安情绪,创造良好的入睡环境等。(2)心理治疗:①消除心理压力,保持愉快的情绪,避免产生不良的自我暗示,减轻对睡眠的紧张、焦虑和不安,指导他们认识做梦是人的正常的心理活动。②安慰剂的应用。③放松训练、行为疗法或气功的应用。(3)药物治疗
16、心理治疗的原则
和谐性针对性计划性综合性保密性灵活性中立性回避性
1、医学心理学:指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在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作用规律,从而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的一门科学。
2、1)(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是现代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2)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3)“医学心理学”一词是由(洛采)提出的,他在1852年出版了一本命名为《医学心理学》的著作。
3、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4、潜意识:也叫无意识。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这个部分的内容通常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
5、知觉:是指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6、记忆:人脑通过对经历过的事物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的方式,在人们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它兼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特点。
7、遗忘:识记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称为遗忘,因为保持在头脑中的材料会发生变化导致的。导致遗忘的因素有:学习材料,学习程度,记忆任务的长久性等。
9、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过程,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在感知基础上实现的理性认识形式,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基本特征。
10、情绪和情感: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伴随着的心身变化,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出现的态度反映。情绪和情感反映的是一种主客体的关系,是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情绪侧重于外部表现,情感则侧重于内心的体验。
11、意志: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2、人格即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与世界观、自我意识等心理成分。
13、动机:动机是激发和维持及调整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其产生的必要条件是需要和刺激。
14、挫折:指动机受到干扰,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绪状态。挫折程度的影响因素有抱负水平与个人的容忍力以及外部因素等。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直接有效的心理特征,而不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全部心理条件。
15、气质: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一个人生来具有的典型、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总和,主要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
16、性格: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17、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也称心理卫生或精神卫生,是指以积极有益的教育和措施,维护和改进人们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当前的发展和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使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都保持良好或完满的状态的一门科学。
18、心理应激:当环境刺激威胁到一个人的重要需求和其应对能力时,个体所产生的一类特殊心理、非特异性生理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
19、第一反抗期:幼儿的人格初步形成,自我意识逐渐发展,在幼儿三四岁时开始出现自主行为,表现为不听话,对事物的评价常常有极大的主观性,心理学上称之为“第一反抗期”。
20、第二反抗期:一般指12-15岁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特征,这段时期的孩子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时期,他们对父母的管教沈伟反感,甚至在行为上发生反抗。
21、代沟:通常产生于青春期,是指两代人之间心理上的差异和距离,一般是指父母与子女在思维、行为尤其是在看待事物的观点上的差异。
22、应激源:就是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作用于个体,使之产生应激反应并处于应激状态下,可能进而损害躯体健康的主要刺激物即应激源。
23、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心理适应性反应,了调解矛盾关系,缓解焦虑,自我发展的一系列保持心理活动平衡和稳定的心理机制,使本我欲望能在为超我接受的情况下得到满足,又不至于引起严重的焦虑和痛苦。
24、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常称为应激的心身反应,它能唤起和发挥机体的潜能、增强抵御和抗病能力。但是如果反应过于强烈或持久就可能导致生理心理功能的紊乱。
25、心理评估: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多种途径所获得的信息,对个体某一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的过程。
26、行为样本:指有代表性的行为活动,或者说根据某些条件所取得的标准行为活动样本,能够真实准确反映某种心理现象。
27、常模:是指测验在某一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
28、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程度。
29、效度:指一个测量工具能够测量出其所欲测量东西的真实程度。
30、智力:是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表现,是观察、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能力的综合,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31、心理障碍:指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在临床上,常采用“心理病理学”的概念,将范围广泛的心理异常或行为异常统称为“心理障碍”,或称为异常行为。
32、心理治疗:受过专业训练的治疗师以医学心理学的各种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各种心理学技术以及一定的训练程序,改善病人的心理条件与行为,增强抗病能力,从而消除心身症状,重新保持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33、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由专业人员即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此概念有三层含义:1)心理咨询是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2)心理咨询是通过特殊的人际关系实现的。3)心理咨询是咨询者帮助来访者成长的过程。
34、心身疾病:狭义,专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如冠心病、胃溃疡等广义,包含着由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35、医患关系:指医护人员与病人之间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为了满足患者的健康需要,以医疗活动为中心的特殊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医疗情境中的一种具体化形式。
36、人格障碍: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特点:1)明显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2)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3)病人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
37、社会支持:指由他人提供的有益于应对应激的帮助。是个体与社会方面所产生的精神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心理考试重点作文 心理考试重点知识文案:

心理考试复习资料
1简述青少年的性格优化途径。P168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的水平差异主要指智力差异(即一般的能力的差异)2)年龄差异即能力表现早晚和发展速度上存在着差异3)类型差异
《1)能力的水平差异可表现在各种能力分类上的水平差异,如在液态能力与晶态能力,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不确定。
3什么是教学反思能力?结合实际谈一谈教室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反思。P262
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能力的分析。
5请从心理学的视角探讨故事中孙膑思维的特点,结合案例谈一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4\/6简述感知觉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P35
目标刺激物应达到一定强度2)注意扩大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异3)多采用活动教具,变静为动4)根据知觉的整体性,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7什么是心理健康,如何维护?
8简答遗忘的基本规律P45
遗忘随着时间的增加递增。学习材料有意义,形象,简单要比学习材料无意义,抽象,复杂的记忆保持要好。学习程度在一定范围内程度越大越有益于记忆。
9简述家庭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作用。P183
1)生活习惯的习得2)道德规范的掌握3)个性的形成发展
10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2)动机强度3)原型启发4)定势5)功能固定6)迁移7)个性特征
1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教育意义?P129
一类是基本需要,和人的本能相联系,若缺少能会引起疾病,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另一类是成长性需要,不受本能所支配,不受人的直接欲望而左右,以发挥自我潜能为动力,这类需要的满足会使人产生最大程度的快乐,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意义:(它把人看作多层次的组织系统,反映了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的趋向,也反映了需要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不仅对建设科学的需要理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12简述超常儿童的智力特点P170
智力一般在130以上,其共同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浓厚的认识兴趣,旺盛的求知欲,思维敏捷,理解力强,有独创性,敏锐的感知觉,良好的观察力,注意力集中不易转移,记忆速度快而准,进取心强,勤奋有坚持性。
13简述性格的结构特征P159
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认知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14什么是意志?意志有何特性?师范生如何在自我教育中运用意志规律P112~P116P124
意志是在实现预定目的是对自己克服困难的活动和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觉调节。
1相对自由性2社会制约性3认识基础性4情绪动力性5个体稳定性
1)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健康的人生观2)向自己明确地提出锻炼意志的任务3)要有系统的去从事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但却富有意义的工作4)充分利用意志行动中的理智成分和情感成分5)采取一些自警自戒,自律自助的具体方法
15气质类型及其教育策略?P156~158
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对于胆汁质或多血质的学生,严厉的批评会促使他们遵守纪律,改正错误,但同样的方法对抑郁质的学生则可能产生不良后果。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考虑学生的气质特点。又如,在改变作息制度和重新编班时,多血质的学生很容易适应,无需特别关心,而对于黏液质,抑郁质的学生则需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才能使他们逐步适应新的环境。
16什么是教师角色?如何培养教师的角色心理?P251P256
1.教师角色是指由教师的社会地位决定,并为社会所期望的行为模式。也即教师角色代表教室个体在社会团体中的地位和身份,同时包含着许多社会期望教室个体应表现的行为模式。
2.一,强化教师角色意识二,践行教师角色规范三,进行教师角色训练四,增强角色扮演能力
17试简述加登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并应用该理论帮助高三毕业生填报高考志愿。P173
加登纳认为,人类至少具有七种以上只能----语言只能,音乐智能,数学和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应该进行全面教育,开发每个人的七种智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
18高等师范学院的学生学习心理学的意义P24
有助于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有助于学会自我观察自我教育
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有助于培养教育科研素养
18简答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培养。
1.晓之以情,提高青少年道德认知水平2.动之以情,丰富青少年的道德情感3持之以恒,增强道德意志力4导致一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21简述气质在教学中的运用。
由于人的气质不同,所以要求教育工作中必须采取因材施教、个别对待的方法。绝不能孤立地考虑人们的气质特征,更重要的是培养积极地学习和劳动态度。
22简述青少年记忆的特点P45
1.记忆的有意性迅速发展,日益占主导地位。2.意义识记逐渐在学习中成为主要的识记方式。3.记忆有情绪体验材料的能力增强。4.记忆水平不断提高,能自觉分布复习。
23什么分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分心。表现有哪些?如何有限的控制和减少分心P89P90
1.分心是与注意相反的心理现象,指人的心理活动,在必要的时间内,不能的充分的指向和集中或者完全离开与当前应当指向和集中地事物而转移到无关的事物上去的心理现象。
2.1)注意的警觉水平降低对事物的活动不能产生清晰的反映2)注意的稳定性差,经常变换注意的对象,不能把注意长久的指向与集中于任何必须注意的事物或活动上,心理活动处于频繁的动摇状态。3)注意分配与转移困难,缺乏灵活性和必要的紧张性,不能根据需要分配注意,或不能及时的转移注意4)指向与集中水平低,把心理活动从当前所应指向与集中的对象上完全离开并指向或集中于无关的事物或活动上。
3.超前控制信号控制提问控制表扬(批评)控制特殊安排
25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1
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26心理学的任务P19
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阐明心理活动的规律,具体包括: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27感觉的基本规律、知觉的基本特征。P30P32
1。》即感受性的变化:感觉适应。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2》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28如何进行科学复习?P46
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复习是要做到“五到”4,复习方法多样化
29思维的心智操作过程P54
1分析与综合2比较与分类3抽象与概括4具体化与系统化
30注意的基本品质P76
即平时所指的注意力,包括: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31谈谈情感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P102
(一)教育育人1.在教育中确定情感目标2.在教育中通过认知信息回路调控情感3.在教学中通过情感信息回路调控情感
(二)自我教育1.重视情感价值2.追求高级情感3.尝试自我调控4培养积极心态
32教师的角色冲突有哪些类型,怎样解决?P257
教师的角色内冲突教师的角色间冲突
1.正视角色冲突增强角色适应能力2.角色行为注意角色学习提高角色知觉水平3.分清角色主次调节自身
33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及教育启示P132
叶克斯—多德森的定律:情绪唤醒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习,处于中等唤醒水平时,学习效果最好。启示:第一,对于高焦虑的学生应尽量少给他们学习上的压力,而对于低焦虑的学生应适应施加压力,是两者的唤醒者趋向于中等水平,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第二,对于简单的任务,如背外语单词,做口算题等,可以通过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果。第三,对于带有创造性的新学习或问题解决任务,不宜用开展竞赛等活动来施加压力,而应放宽时限,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效果更好。
34影响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因素P181
1.遗传2孕期和临产期的危险因素3家庭4教师5同伴6大众传媒
35教师影响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途径P188
1教师的个性2教师的观念与行为3教师的期望4教师的知识与经验
36谈谈如何对品德不良行为进行矫正
1创设良好的环境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2了解不良行为的动机从源头上解决问题3提高道德认知形成是非观念增强是非感4耐心教育巩固良好行为习惯5寻找外部原因形成教育的合力
36谈谈教师教育教学机智的表现形式P268
1观察敏锐善于因势利导2思维灵活善于随机应变3意志果断善于对症下药4情绪稳定善于掌握分寸
37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P195
一;积极作用;能够较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生活适应性和应变能力比较强二:负面影响:青少年缺乏足够的分辨能力,一些不好的内容可能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形式上形象化直观化容易对青少年的理性和逻辑思维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导致思维的简单化和平面化降低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阻碍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
38影响学生性格形成的因素P165
1生理因素的影响2家庭环境的影响3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4社会因素的影响5自我教育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39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P177
1.重视早期教育2.加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4.注意能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40气质有哪些类型?具体表现?P156
胆汁质:强大不平衡,感受性低、耐受性强、外向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于冲动心境变换剧烈等
多血质:强平衡且灵活感受性低耐受性高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易转移兴趣易变等
粘液质:强平衡但不灵活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内向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但难于转移善于忍耐等
抑郁质:弱感受性高耐受性低内向孤僻行动迟缓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到得细小事物等
41什么是无意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是什么?P73
1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地注意
2原因:一是刺激的强度,二是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或者对比关系,三是刺激的活动和变化状态
42什么事有意注意?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P74
1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意志努力地注意
2条件:一是加深对从事的某项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的理解。二是培养间接兴趣,三是合理的组织活动,四是减少干扰并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43什么是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各自产生的条件是什么?P67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过程。条件:要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丰富的表象储备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描述而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条件:1积极的创造动机2丰富的表象和知识储备3原型启发4积极的思维活动5灵感的作用
44简述情绪与情感的联系与区别P93
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情绪通常是指生理需要主导的,具有情境性,冲动型和外显性的态度体验,在描述动物和人时共用;情感通常是指社会主导的,具有深刻性,稳定性和内隐性的态度体验,只用于描述人。
45晶体能力与液体能力P170
液态能力是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和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
晶态能力是指接收后天经验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上的能力。晶态能力是决定后天的学习并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的能力。
液态能力和晶态能力有不同的发展规律。个体早期发展阶段,液态能力有比较明显的发展;进入成年期,液态能力有所衰退。晶态能力则不然,它伴随个体终生发展,到25岁以后发展速度才逐渐趋于平缓。

心理考试重点作文 心理考试重点知识文案:

高考前15天左右一般是考生自我备考阶段,也是考生心理最为紧张的时刻,因此在这段时间应该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一、在此期间,考生的心态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兴奋型,对高考的自信心强,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竞争意识,在内心深处往往有明确的竞争对手,或者有明确的竞争目标,斗志旺盛、感觉较佳;
2、平稳型,对高考表现出临阵不慌,心情既不过分紧张也不过分放松,感觉和平时的大型考试没有太大的区别,对高考的思想准备很充分,感觉心中有底;
3、紧张型,感觉信心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弱,患得患失,焦虑不安;
4、放松型,情绪松散低落,出现心理低潮,委靡不振,对考试悲观失望。
二、而直接导致考生在这段时间出现紧张情绪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首先,来自于自身。在临近高考时大量做题会使自己感觉到问题越来越多,造成自我压力过大,心理上不能承受,产生紧张。
其次,来自于学校与教师。感觉到老师和学校人为施加的高考氛围过重;对某些模拟题不加分析地与高考挂钩,一但考得不好,就产生心理负担。此外,对老师的经常表扬也会感到有压力,害怕达不到这个程度会被别人耻笑。
最后,来自于家庭。许多同学会感觉父母对待自己的态度转变太大,对这些变化有时感觉到不能接受,父母的笑脸越多,自己越怕辜负父母之心。如果家里人总是强调要对考试达到什么样的期望,更会加重思想上的负担。
三、对于全体考生来说,调整心态要重点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调整好复习的方法。不要耗费时间做大块成套的试题,因为这时候自己掌握的知识就像临近饱和的溶液,不可能会有太多的增加。应该多做一些提纲挈领的工作,例如查看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和公式,看读书笔记,翻阅以往的试卷,对前后知识进行穿线;要多熟悉历年考试的题型;对重点知识做好查缺补漏等等。
第二,要选好复习的场所。自我备考最好的场所是教室,因为教室环境是自己最熟悉、最习惯的。同学们在一起复习,能有助于相互鼓励,减轻压力。
第三,要调整好生活节律。除了要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之外,还应该自觉地、有目的地调整好自己的学习时间。不要晚上来了精神,到了白天就犯困。应该使头脑清醒的时段出现在白天,这样才能调整好、准备好临考的精神状态。
第四,要主动适应高考的气氛。把老师和家长的期望和要求,当做是一种动力;把学校和社会对高考的宣传,当做是一种鞭策;把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和体贴当做是一种支持。要使自己保持一种平静之心、竞争之心和自信之心。
高考在即,不少高三学生不免感到紧张和焦虑,严重者整天忧心忡忡,甚至失眠难寝。这些症状被称作考前焦虑。该如何有效缓解考前焦虑呢?心理专家提出了五条建议。
第一,充分复习。过分焦虑主要因为复习准备不充分,所以考前一定要全面、充分地进行功课复习。具体来说,要根据自己各科的基础和学习现状,有策略地复习;并认清自己的学习风格,不要盲目与他人比较,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
第二,心理暗示。考试前要不断地对自己进行肯定性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一定能考好。
第三,适当休息。适当休息可使心理压力大大降低,压力较大时,不要闷在心里,找你信任的人倾诉苦恼。
第四,保证睡眠。每天要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晚上不要超过10点钟才睡觉。如果一时无法入睡,可躺在床上先不要闭眼,什么都不要去想,等情绪放松后,才自然地闭上眼睛。
第五,在考前感到焦虑时,可想象一下:在家复习准备的场景,教师宣布考试的场景,被第一道题难住时的场景,以及时间快到了、而我无法交卷时的场景等等,这样,考试焦虑就会有所缓解。
保持良好的心态,在高考中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油!

心理考试重点作文 心理考试重点知识文案:

如何进行高前考前心理调试?1、面对成绩下降不要着急,因为越着急越学不好。
2、分析一下,看学习成绩下降是什么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3、降低心理预期目标,不要去想能考上什么大学,重视自己每一天的具体行动。
4、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计划里要有体育活动的时间。
5、平时做题时要模拟考试状态,不要听音乐、看电视,要按时间完成,如果平时紧张惯了,考试时就不紧张了。
6、多做题,少看书。最好在老师讲课时就同时把书看了,把重点画出并记下了,下课后就不再看书了。
7、重视基础知识,该死记硬背的要去背,争取基础题一分不丢。
8、上次考试错过的地方要争取下次不再做错。
9、做题的时候要善于归纳总结,不要死做。记忆的时候要把眼睛、嘴巴、耳朵、手全用上,记忆效果才好。
乐观积极:决定考试成功的第3因素
决定考试复习阶段效率的积极的心态。一个人若想取得考试的成功,基本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第一是你的智力因素,你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第二是你的学习动机,即你是否了解学习的重要性,是否努力。一般而言,面对中高考这样的决定人生命运的考试,一个人最不缺少的是动机,但动机是一个双韧剑,如果动机过强,太过于想考好,反而易引起考试紧张,事与愿违。而第一个因素即能力和智力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也相对不易改变。因此,常被人忽略的第三因素就是更为重要的,这一因素是你短期内能够控制和改变的,这就是乐观精神。
乐观使我们积极投入复习中,乐观令我们的复习有效,乐观使我们战胜身心疲劳,充满热情地投入学习。而复习效率低下的人大都是悲观的人。为什么在偶然的考试失败时,有些人可以很快过去,有些人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都没有恢复,差别就在于人们的解释形态不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认为,悲观的人对失败的解释与乐观的人有所不同,悲观的解释形态有三个特点:第一,时间维度上,悲观的人把失败解释成永久性的,如果一次考试失败了,他们倾向于在时间上认为,今后所有的考试都会失败,我不是一个学习材料,无论如何都注定考砸。而乐观的人则倾向于认为,这次考试失利是暂时的,下次就会考好了。第二从空间维度上,悲观的人把失败解释成普遍的,如果这个学期的英语考试失败了,他们倾向于认为语文、数学和物理都会考不好,认为自己会在所有考试中都失常,自己根本就不是学习的材料。而乐观的人则不将失败普遍化,认为英语没考好说明自己在英语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努力,与数学和物理没关。第三,悲观的人倾向于将失败解释为个人原因,认为只有自己对失败完全负责。别人都能把事情办得很好,都能正常地发挥,只有自己水平不够,能力不够,方法不懂。自己是一个糟糕倒霉的人,不配做成功的事情。而乐观的人则认为失败虽然有个人原因,但不只是个人的原因,有时一些无法抗拒的力量和运气也影响着成败。这三种解释形态是相对固定的,是长期生活影响的结果,是早期教育的结果。它放大了危险,妨碍一个人的正常决策,会使人陷入严重的忧郁症。
赛利格曼的理论向我们提示,只要改变学习障碍者的解释形态,就会使他们有信心去重新面对现实,鼓起学习的信心。
专家支招:缓解高三学生压力
“孩子的脾气最近越来越大,当家长的也不知道该怎么帮他?”“郑老师,越临近高考我心里就越紧张……”。日前,由课堂内外杂志社主办的“重庆市高考考生临考状态调整大型专题讲座”在沙坪坝区体育馆举行,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著名心理专家郑日昌教授和知名生理专家孙树秦教授等和我市上千名考生及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共同为缓解高三学生身心压力“出谋划策”。
适度紧张有好处
郑教授表示,从他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历届考生的情况来看,临考前适度紧张是必要的,由于担心考试失败而过度紧张,或一点也不在乎,都不利于考生发挥出正常水平,这两种心态的考生往往都不能考出好成绩。
郑教授表示,因为高考临近,由紧张引起的心理烦躁,情绪不稳定会造成注意力和记忆力、思维能力下降,甚至还会引起生理上的病症,严重影响考生复习甚至考试。为此,他建议学生在复习劳累的时候,可以多做放松的练习,比如深呼吸、放松肌肉、想象一些经历过的幸福快乐的事情,或是美丽的风景,甚至还可以想象自己崇拜的偶像等等。
现场有家长问道,高考的时候想去接送孩子考试,但又担心因此给孩子带来压力,对此,郑教授建议,家长是否接送孩子考试,最好还是由学生自己决定。
深呼吸后再答题
那么,在考试的时候又该如何把握心态呢?郑教授说,考场上,考生可以利用发试卷的空当,多做几次深呼吸,拿到卷子后再很快浏览一遍,有什么样的题,难易程度如何,做到心中有数,答题时一定要注意投入时间和产出分数的比例,处理好速度和准确的关系,不要放弃自己能力范围以内的每一道题。
合理饮食很重要
孙教授则从生理方面的角度,向家长们讲述了如何预防和缓解孩子学习劳累造成的脑疲劳。比如注意饮食上的科学,家长注意孩子摄入食物的多样化和进食量:主食大米和面食中富含淀粉和葡萄糖,瘦肉、鸡蛋、牛奶、鱼等富含动物蛋白,豆类食品中的植物蛋白,新鲜蔬菜和水果中的维生素等都对孩子有益,注意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加之适当的运动,劳逸结合,对缓解孩子后期紧张的复习备考,过度用脑造成的情绪不稳、学习能力降低和智力减退很有帮助。
避免过度焦虑四法
一、运用宣泄法。当自己处于一种莫名其妙而又难以言明的精神痛苦之时,整天心神不定,焦躁不安,看不进书、饭吃不香、觉睡不好,对一切都不感兴趣,甚至坐卧不安、心跳加快、胸闷气短、容易出汗时,可找朋友、同学谈心说笑,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使自己的焦虑郁闷情绪,在不同场合上得以宣泄而达到情绪的稳定。
二、采用理喻法。用理智战胜情绪上的困扰。正确评价自己,既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期望值不要定得太高,要正视现实,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不要太大。不妨调整一下自己的目标,就能从困境中得到解脱。
三、采用意控法。也就是借助于意念,“遇事不慌”“遇难不忧”自觉调节情绪,心平气和地进入考场,稳健自如地应付考试。
四、充足睡眠法。以足够的睡眠消除疲劳,换取充沛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足够的睡眠是从容应考的前提。考前如果经常失眠,可适当使用一些调节情绪的药物,如利眠宁、舒乐安定、氯硝安定等。
注意适当的作息,适时地娱乐,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就能及时排除心理压力;合理的饮食调整,就能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从而顺利度过高考关。
心理医生咨询:消除你的考前焦虑症
29中张同学:我是一名高三的学生,还有两个月就要高考了,最近我感到特别焦虑,该怎么办?
荣格心理咨询周先生:每年的高考前许多同学都会产生心情紧张、焦躁的表现。关键是我们应该找出原因,试着按下面的方法加以正确调整。
——复习充分
80%的学生考试焦虑是由于复习准备不充分引起的,所以在考前一定要认真复习。
——自我暗示
考试前要不断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相信自己,一定能考好”。
——学会放松、宣泄
身体的活动是使大脑放松、调节心态的最好方法。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这样心理压力会大大下降。倾诉法。压力大时,不要闷在心里,找你信任的人把苦恼说出来。
——睡眠充足
中学生每天应有7至8小时的睡眠时间,晚上不要超过10点睡觉。如果一时无法入睡,可“先睡心,后睡眼”,即躺在床上先不要闭眼,从头脑开始层层放松,待情绪放松之后,才自然地闭上眼。千万不要呈现紧闭双眼,面部肌肉紧张的睡态。
——系统脱敏
从防治考试焦虑的过程来说,系统脱敏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考试前,可想像一下:在家复习准备的场景;教师宣布考试的场景;我被第一道题难住了的场景;时间几乎快到了,我根本做不完的场景……当感到对这些场景都有足够心理准备的时候,考试焦虑就会有所缓解。
心理问答:我的成绩为什么上不去
接听的咨询电话,80%以上是抱怨成绩总是上不去而心烦意乱,我们都知道,这是处于学习和复习的“高原期”的缘故。为什么有高原期?每一位同学所处的高原期是否一致?解决的办法是否相同?
进入高三,就进入了紧张的学习状态,同学们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最大限度地拼出了自己的力量,将自己几乎所有的时间用在了学习和复习上,我们曾大踏步地进步过,也曾因成绩下滑而迷惘过,又在老师的帮助下或自己的调整中走出沼泽。尽管如此,我们仍有在原地打转的感觉,分数上不去、名次上不去,这让我们心急,让我们焦虑,让我们烦躁,真的是欲哭无泪,只恨不得出去打人了。别忙,别乱,我们一起来分析个中原因!在今天这个大拼盘中,总能找到一款适合你。
努力了为什么成绩还是上不去?
这很有可能是对自己缺乏准确的了解。
众所周知,知识体系是由许多知识点和能力点构成的。它们的难度,以及在平时的学习中出现的频率是不同的,有的甚至差别很大。从共性上讲,那些难度较低和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大家比较容易掌握;相反,那些难度较高和出现频率较低的知识点,大家往往掌握得比较差。从个性上看,每个人的思维特点、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过程千差万别,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偏点”现象。大家的难点,不一定是我的难点;而送分题却有可能就在我手里失去了。
在我们目前的教学中,由于学生数量众多和其他条件的限制,老师往往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甚至连学生有哪些“弱点”都很难准确地指出,整个教学只能按照“机会均等”的方式进行。这就使得本来掌握得较好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断被重复,而自己的“弱点”却难以得到特殊照顾。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做着大量的无效劳动,另一方面自己的“弱点”又难以得到强化,有的同学甚至连自己的弱点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整天忙忙碌碌地随大流复习,最终导致总成绩的徘徊不前,最后自己给自己下一个破罐子破摔的结论:“我不行,我努力了成绩也上不去。”许多同学就这样在高考来临之前“牺牲”。
那么,如何才能克服这种现象呢?
首先,要找出自己的“弱点”。为此,可对平时每次测验或考试的得分情况分项进行分析,就可看出自己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掌握情况,从而将自己的“弱点”找出来。
第二,针对自己的“弱点”,有针对性地准备一定数量的质量较高的复习资料或训练材料。确保质量是这一步的关键。在这方面,可利用老师这个资源,因为老师手里的资料一般都比较丰富,且老师的辨别力也要比同学们高得多,经验也多得多。但你绝对不能等老师来找你,一定得主动出击,主动找老师。
第三,拿出一定时间,针对自己的“弱点”进行定点训练,这是最重要的,也是实质性的阶段。若时间不够或各点的相关关系不大,则可先选择一二项提高空间较大或较容易提高的点突破,这样容易成功,让自己尝到甜头,也给自己增加信心。
这一做法增加了复习的针对性,克服了盲目性,因而不仅增强了效果,而且节省了时间,避免了大量无效劳动。
学习中为什么常常表现为“不踏实”?
这个问题常常表现在被人们称为“聪明”的同学身上。反应不快的同学,常常被人赞扬:“他很踏实。”“他虽然反应慢,但学懂了的东西就一定是他自己的了。”而反应快的同学常常被人评价为:“猴子掰包米。”这是为什么呢?
用于学习,我们有两个武器,一个是思维,一个是记忆。思维表现为理解力,也称为反应力。思维能力强的同学,也就是反应力快的同学有一个特点,就是思维活跃,也因此从小就被人们表扬着,很是得意。他们对于新知识常常理解很快,但与此同时,也常常表现出“蜻蜓点水”的德行,能很快“悟到”而不去“悟透”。“悟到”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进行的,而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记忆”尚未形成或不深刻,待到下一次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仍可借用“思维能力强”这把快刀解决问题,于是,记忆不深刻的弱点就被暂时掩盖了。但实际上,这类同学是只用了两个武器中的一个。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没有更多的要求,也忽略了对自己另一个潜能的开发。而反应不快的同学,在慢慢琢磨的过程中,其实是在边悟边记忆,等他弄懂的时候,记忆也形成了。所以,他弄懂一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就是他的了,他们在逐步学习过程中,问题越来越少,掌握的东西越来越多。而所谓“反应力挺快”的同学常常表现得手忙脚乱,常常在反复做一些类似的事情,也就是表现出了“不踏实”。有这类学习习惯或学习方法的人,在文科学习中受害更深,因为文科学习的特点是记忆的东西在前,分析在后,没有记忆为基础,连方向都摸不着,分析能力再强也无从下手。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首先,克服自己“快”的毛病,不急于求成,要沉下心来去悟。
第二,克服自己“蜻蜓点水”的毛病,在悟的过程中,一定要求自己要“悟透”。
记住,我们生就了两只手,干嘛留一只手不用?以搬重物为例,一只手也能搬动,但两只手搬不是更轻松,更稳妥吗?许多很聪明、反应力特快的同学,如果在高三时克服了这一弱点,不仅在高考中可以获益,更是给自己今后的人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不求尽善尽美
小王是重点中学的文科班学生,他的文综成绩令所有同学感叹:“遥不可及。”但他的英语成绩却显得有些“先天不足”,总是在年级的二三十名徘徊。为此,小王总是闷闷不乐,常常为自己的这一只“跛脚”唉声叹气,对自己能否将英语抓上去一点信心都没有。他开始埋怨过去,又担心未来,觉得自己真的很失败,自责自己“对不起老师,对不起父母,也对不起自己”。
关注自己的弱项,拾遗补漏,以期得到各科成绩的全面提高,这无疑是一种合理的要求。但有的同学常常把自己的优势忽略不计,老是面对自己的弱项发出感叹:“我就是不如别人。”“我真的完了。”这类同学是用完美的要求打击自己,而打击的结果是使自己的自信心大打折扣。当我们每人同时获得两包礼品时,你发现只有你的礼盒大小不一,如果你觉得大家得到的都是大包的那种,你就会觉得自己很亏,因为总的来说,你比别人少了一些;如果你觉得更多的人得到的都是小包的礼盒,你就会觉得自己赚了。从后一个角度看问题,你会很快乐,带着快乐的心情去学习、复习,效果会好得多。记住:人生本身就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它本来就没有你理想中的那么完美!不要把自己的一点点不足夸大为否定自己的一切。
戒骄戒躁
有的同学总是抱怨“没有多少收获”,声称自己努力了,但没什么效果。其实这类同学是想轻易得到一切,总是希望天上掉下馅饼来,这就是投机心理。投机心理是人类的致命弱点之一,而且自己常常难以觉察。因为想投机取巧,在学习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因急于求成而丢三落四的情况,其结果就会导致学习“不踏实”的后果。记住:只有让“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获得质的变化。
克服考试紧张有办法
考试紧张直接影响到知识水平的发挥,直接影响到考生考试成绩。现介绍克服考试紧张的几种方法,不妨一试。
①深呼吸法:考前找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站立,眼微闭,全身放松,深呼吸,同时默念“1—2—3”,心想:放松、放松。这样可以使血液循环减慢、心神安定下来,全身有一种轻松感。
②扮怪脸法:找一稍偏僻的地方扮怪脸,歪嘴扭唇、抬鼻斜眼,放松面部肌肉。如能面对小镜子看到自己的古怪神态,一定会忍俊不禁地发出笑声,一切牵肠挂肚的念头都消失了。
③精神胜利法:心里想,我一定能成功,一定能发挥超常,考出好成绩。我考不好,别人也不怎么样。反而会降低压力,保持平常心。
④临场活动法:由于正常的紧张情绪也会使体内产生大量的热能,所以可以在考试前稍稍活动活动,使热量散发。可走动、小跑、摇摆、踢腿;可以双手握紧再放开,让全身肌肉缩紧再放松;可在考试过程中用力拧一下身体的某一部位。这样紧张情绪会渐渐消失。
⑤闭目养神法:闭目,舌抵上腭,经鼻吸气,安定神情。可以设想一个人走在幽静的森林里,恬然自得。
⑥凝视法:确定一个距离较远的明朗的物体,凝神并细心地去分析、琢磨其颜色与远近。
⑦漫画消遣法:可翻翻夸张、逗趣的一些漫画作品,促使心情开朗、情绪高涨,重新占据优越感,恢复自信心。
⑧自我暗示法:“我已做好充分准备,不会考坏的”、“紧张是胆小鬼的行为”。
⑨类比法:“我考试紧张,任何人考试都紧张。”对此自己不妨泰然处之。
⑩联想法:紧张时,想自己曾经做过成功的事,回想成功时的心理体验,这样会感到非常满足,从而消除紧张。
心理专家:如何调整好考生情绪
家长不敢大声讲话,不敢大步走路,看孩子的眼神都怕惊动了孩子……这些都可能给考生带来压力
距离高考只有两个月时间了,很多学校已经给考生放假。考生正利用最后的时间做准备,家长该做些什么?心理学专家杨眉副教授谈了家长们在这个阶段该怎样和孩子相处,怎样帮助孩子调整状态、进行情绪管理。
情绪对考生的考试成绩有很大影响,积极愉快的情绪可以活跃思维,增强记忆力,而消极低落的情绪则会抑制思维。杨眉说,在最后半个月时间里,考生要做的事无非是学习和管理情绪,学习的事要由孩子自己负责,但就管理情绪而言,孩子和家长都能做,而且家长要做得更多。在帮助孩子管理情绪时,家长要制定最低目标和最高目标。最低目标是至少要维持孩子现有的情绪状态,不能让其情绪变坏。要达到这样一个最低目标,家长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是不能给孩子施加压力。给孩子的压力有正面压力和反面压力两种,反面压力就是直接批评指责孩子,现在父母一般都很注意不给孩子施加反面压力,但来自正面的压力却很多。比如,有的家长总是小心翼翼,不敢大声讲话,不敢大步走路,看孩子的眼神都怕惊动了孩子;有的父母故意装成什么事都没有,但对孩子关怀备至,一会儿给孩子送杯牛奶,一会儿削个水果,这些正面压力同样会加剧孩子的紧张心理,影响孩子的情绪。这段时间,家长要把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纳入正常轨道,如果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回忆一下以前孩子刚上高一或以前没有高考压力时是怎么做的。
二是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相比。有些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谈论别人的孩子,像“人家某某的妈妈说某某学习特别勤奋,每天晚上学习到深夜”或是“听说某某学习效率特别高,你向人家学着点”,这样比较容易让孩子受打击。
三是不要低估孩子的应付能力。孩子经过多年的训练,都有了比较成熟的应试能力,对此,家长应该有信心。例如,有的孩子喜欢一边听音乐一边做题,家长无法接受,但孩子已经形成了习惯就不要再去干涉,以免矫枉过正。在考试前夕,家长此时应该尊重孩子的习惯。
四是要控制自己对孩子的过多关注。最后阶段,不要违背孩子的意愿再去请家教或是做其他辅导,如果孩子有这样的愿望,再和老师商量,都认为有必要再去请。总之是以孩子的意愿为条件。
管理情绪的最高目标是让孩子和自己都心情愉快地去面对高考。这首先要求家长和孩子都换一种思路,不把高考当作一个战场,而是当作一次宝贵的人生体验去迎接,去珍惜。
其次,学会正视并接受目前的烦躁、紧张等情绪。高考毕竟是人生的大事,紧张烦躁是正常的,不紧张烦躁倒是反常的,适度紧张是必须的。
第三,家长要通过鼓励去强化孩子的积极情绪。不只是孩子,每一个人都有社会赞许的期望,如果家长每天对孩子有一两次鼓励赞扬,孩子的情绪就会变得高昂起来。这种鼓励赞扬不一定是学习上的,很琐碎的生活小事都可能让孩子高兴起来。但是鼓励和赞扬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
第四,创造愉快的家庭气氛。孩子考前半个月整天都在家里,家庭气氛对孩子情绪影响很大。家长应该想方设法活跃气氛,每天找一两件高兴的事去讲去做,都可以调动孩子的情绪。
杨眉认为,孩子的问题90%是家长的问题,所以,帮助孩子调整心态、放松情绪的关键在于家长给孩子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如何避免考生神经衰弱
考生中出现神经衰弱的人不胜枚举。为什么考生中出现神经衰弱的现象?这是由于考生的学习负担过重,脑细胞极力提高其功能,造成耗氧量过大。然而,这时,血红蛋白供氧能力还维持在平时正常水平。所以必然导致脑细胞缺氧状态,最终引起大脑功能减弱。在这种情况下,神经衰弱便悄悄地侵害到我们。神经衰弱就是大脑功能的病态表现。
大脑功能减退,直接影响到决定人体生物钟节律的松果体物质分泌异常,松果体分泌异常就会使决定人们正常起居的生物钟紊乱。它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失眠。也就是说,神经衰弱所表现的主要症状就是失眠。
良好的睡眠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尤其对考生更为重要。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缺乏睡眠比缺乏食物对人的危害还大。睡眠不但能消除疲劳,更重要的是人在睡眠的时候,大脑会对人白天接受的信息进行处理,对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长期失眠除了出现精神不振、记忆力下降现象之外,还会变得脾气暴臊,喜怒无常,这些异常,即是心理焦虑症状的一部分。心理焦虑加重将会引起身体不适,身体健康失衡损害。反过来更加重心理焦虑,从而打破考生身心状态的平衡。
溯其根源,要有良好的睡眠,就要防止神经衰弱。防止神经衰弱的方法有很多。适用考生采用的主要有;一、坚持正常的学习与休息的规律,在睡前半个小时使大脑处于放松状态。二、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卸去不必要的必理压力与心理恐惧。三、及时提高血红蛋白的供氧能力,维持脑细胞的营养物质平衡,避免脑细胞功能减退所带来的一系列恶果。
居住以清爽、安静、无蚊蝇为原则
居室应尽量避免太阳“当西晒”,太阳西下后应开窗通风,如是楼房,可在周围洒些水,使热气散放,尽快让居室从闷热的环境中解脱出来。如果在安有空调的屋内学习,应定时出来“透气”,确保大脑的需氧量。噪音常常干扰人的注意力,但过份安静也容易产生惶恐感,同样不利于学习,怎样为适度,这就要根据考生的自我感觉来定了。但有一个原则,在家庭,考生最好能单处一室,尽量不要出现高朋满座,吆五喝六,歌声缭绕的嘈杂场面。长期居住在城市的考生,如有可能远离喧嚣闹市,因新鲜环境的良性刺激,会对考生复习产生极为有利的影响。
蚊蝇叮咬,不仅使考生日不能静,夜不成眠,严重干扰其休息,还极易传播传染病,危害极大。因此,晚上打开窗户时一定要有纱窗阻隔,农村考生一定要挂蚊帐,必要时使用熏烤(尽量少用)的办法驱散蚊蝇。白天可备些清凉油、风油精之类抹擦在身体暴露部位,无条件的考生可将黄荆树叶捣烂涂抹,同样可以达到驱蚊避蝇的效果。


结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心理考试重点》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心理考试重点》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心理考试重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在写《心理考试重点》上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