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作文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文案

2019-03-07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作文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作文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文案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作文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文案:

1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2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2.1毕业生个人因素对就业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的择才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由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涮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外语能力。占47.7%。能力因素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还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非专业能力还有很多.如学习能力、应变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等,特别是学习能力.已成为现代用人单位考察的一个重点因素。
2.2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
近几年的高校扩招确实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但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据2005年全国l%人u抽样调查显示,全国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人仅占总人121的5.18%.而发达国家占20%以上。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达N3800美元左右时,需要10%左右的大专以上人才。绝对数是1.4亿人。现在我们这个数字是6300多万,2020年要比现在增加7000多万。也就是说,从现在到2020年,我们年均需要增加600万左右大专以上的毕业生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另外,(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缺口2000万人。这个数据分析反映出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理导致某些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多了。
2.3高校扩招
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的就业有多大的影响呢?我们可以从下表看出来,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09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00年的5倍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但从国家长远的利益看,高校的扩招也是迫不得已的一个选择。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有影响,但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主要的影响。
2.4大学生的就业流向
大学生就业的流向主要有5个方面,从这些流向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体现: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之占0.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
2.5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
大学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广州、上海、北京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很少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样就造成了重东部,轻西部;重高层,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如果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合理的话,就业问题就不会如此严峻或者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把就业问题转向西部是我们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发展水平的均衡,国家的共同富裕,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某种程度是相对的过剩,这与大学生的观念选择就业造成空间布局不合理密切相关。
2.6教育机制的弊端
我们的教育机制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大学教育的机制有关系,很多教育活动只是走走秀,搞搞形式,表面是完成了教育的任务,没有深入激发学生的潜能。有的大学生反应,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比高中时候下降了很多,而且为数不少。
3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3.1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大学生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与其它产品一样,高校培养大学生也存在着“产销”是否对路、供求是否平衡的问题。高校在设置专业时不能被就业市场牵着鼻子走,要认真研究、善于把握就业市场波动的规律,学会比市场变化快一拍,只有增设一些新兴的、前瞻性的专业。才能充分掌握就业市场的主动权。同时政府也应尽快建立完善预警机制,向高校随时发布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对于可能出现的专业设置供求不平衡给高校以警告。
3.2高校应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3.2.1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刨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其中,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所以高校应搞好专业技能教育。
3.2.2不能忽略非专业能力的培养
除了具备专业能力之外。非专业能力也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包括大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等。所以对大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尤为重要。
3.3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要将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相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传统的择业观必须改变。大学生应该面对现实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应该明白职业选择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大学生的择业观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3.4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择业就业
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看教育部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作为沟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部门不仅要承担起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和管理职能,而且要承担起向用人单位“推销”毕业生的职能。当前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应继续坚持将“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放在“请进来”.办好校园招聘会。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系统”网站,利用互联网拓宽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沟通渠道。
3.5政府应加大就业政策扶持力度
3.5.1政府应发挥政策效应.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2009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与此同时,各地千方百计帮助大学生就业,一些地方还通过“政府购岗”,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据教育部介绍,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工作.辽宁省开发了1万个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优先安置困难家庭毕业生和就业困难毕业生。由省财政提供工资补贴。同时,各地方扩大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县以下农村中小学一校一名师范类本科生计划”等项目规模.鼓励高校毕业生在项目结束后留在当地就业。
3.5.2政府应大力推进毕业生自主创业
政府要加大支持创业丁作力度.实现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明品增加。要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经费、政策、项目的支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创业实践。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引导、技能培训、专家指导等帮助和服务。
针对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要使问题得以缓解,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需要国家,企业,大学生自身,教育机构各个方面做出努力。
4参考文献:
[1]刘晖,马良,张彩霞.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
[2]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3]邹云龙,曹扬.关于大学生就业“基层”路径的探讨.东北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4]李迎军.大学生就业——高校的责任与对策.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5]刘东菊.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6]刘清亮,黄垄.大学生就业与就业能力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作文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文案: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要:近几年,大学毕业生需求量不断下降,而大学毕业生数量却不断上升,人才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观察,尤以内蒙古地区英语专业为例,分析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给予相应解决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英语专业;公务员热;考研;解决对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们群众获得收入,维持生计和进一步改善物质精神生活的基本途径。解决群众的就业再就业是解决民生的根本问题。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同时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添希冀,更是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机遇期和挑战期,为保持就业形势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有着更加现实的意义,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更为显著。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工市场已经出现了“粥多僧少”的局面,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
1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2015年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宏观就业压力不减。据分析,2015年就业需求与2014年相比没有明显起伏,而据中国教育部消息,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事实。
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学毕业生从以前的“精英”走向现在的“普通大众”,本科毕业生,甚至是研究生遍地都是,他们不再是天之骄子。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待业家中,成了啃老的蚁族;大部分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的工资远不如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从1998年高校实行扩招后,上大学不再是难如登天的事情。莘莘学子都有幸接受高等教育,于是乎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涌入市场,他们不再是新时代的宠儿,而是走进了弱肉强食的竞争时代。
我是一名英语专业的在读研究生,结合大学本科毕业这两年所了解到的本专业的就业走向,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基本比较好一点的是考入教师编制行列;个别去了比较发达地区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外企工作,还有的选择读研继续深造;跨专业考取公务员,事业编等;有的是自己创业,创办辅导机构做代课兼职等;还有一部分考去了定向招募基层服务项目,最不景气的是待业家中,等待寻求考试机会,当然这只是占了一小部分。
自从教育部改革以来,专业更加具体化,专门化,为许多领域输送了更加专业性人才,但是这里存在更大的弊端。毕竟精英型人才在于少数,很多领域需要人数有限,这就造成了很多只学自己本专业的学生,孤陋寡闻,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境地,无技可施。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其实就业面还是比较广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尴尬色彩。大部分在比较落后城市求学的学生只限于平时课程学习,很少有实践机会,而且专业仅限于学习英语,其他开设的课程比如商务英语,外贸英语,旅游英语等不过是蜻蜓点水般选修课范围,而且大部分学了也没有实际用途;很多开设课程还依然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设施落后,远远落后于南方地区高校,与这个时代脱轨。接触真正欧美本土文化的平台少之又少,很多来高校教课的外教不过是带着外国人的帽子与中国很多大学生做游戏,只是进行简单对话。学校重视英语专业的专四专八的过关率,而忽视了实际应用口语的锻炼与培养,结果过关率并不理想。当他们毕业后,又原原本本的把所学还给了学校。而且对于英语专业来说考上教师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职业,至少没有脱离本专业。但毕竟教师需求量有限,而报考英语教师的人数经常会达到一二百人去争一个饭碗的局面。因此很多学生开始准备报考公务员,可是当职位表出来的那一刹那,很多人都傻了眼,职位少之又少,只能去报不限,与众千人争抢一个“足球”。这仅仅是以英语专业为例,其他热门专业依然如此。
在“找工作难,找好工作更难”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将目光锁定在考研究生和公务员上,以缓解就业压力,寻求缓冲希望获得更好地平台,于是成为熙熙攘攘的考研大军和蔚然壮观的考公务员一族。据调查,“公务员报考热”逐年升温,公务员考试一变成全国高等学历人才竞争最激烈的“中国最难的考试”。根据数据显示,2007-2010年,我国公务员报考人数从74万上升到2010年审核通过人数144.3万,在经历2011年的141.5万和2012年130万小幅度下降后,2013年又首次突破150万,2014年国考公务员众多报考职位比例更是相差悬殊。而对于近两年的考研人数,中国教育在线据调查显示,近20年内,考研报名人数继2008年首次下降后,持续升温,直到去年研究生开启缴纳学费制度,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172万,比2013年减少4万;其中专业学位硕士报名人数68万,比2013年增加9万人。
近两年,我曾在通辽市,赤峰市,呼和浩特市大型人才交流市场及一些招聘网站,如58同城,赶集网,智联招聘网站发现很多公司招聘的岗位多为应用型人才,偏向理工类,而文科类多为文员,文秘等;还有一些房地产行业,辅导机构行业,保险行业等,这些大部分对学历无过多要求,基本为大专文凭,而填写本科的几乎算是高学历了。大部分应聘岗位工资为2000左右,有的国企像阳光保险行业会给予四险一金保障待遇,但大多数还是没有的。而机械工程类岗位工资较高,在6000-8000左右,但很多工作条件异常艰苦;许多销售行业工资一般在1500左右。工作其实遍地都是,不过就看大学生是否能够降低自己择业标准,转变就业心态,而非做啃老族,一事无成等着天上掉馅饼。
2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综合症,其形成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既有深层次的经济结构带来的隐患,又有浅表性的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既有高校教育的痼疾,也有学生素质的缺失;既有用人选才的偏见,更有择业求职的误区。因此,我们要结合主观与客观因素,全面应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难题。
首先,最重要的是从自身寻找原因。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都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变化条件,内因则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的,所以在大学期间,大学生一定要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和调整心态,降低择业标准,先就业再择业,不要过分高估自己,也不要妄自菲薄。充实自己和丰盈自己,为未来做好准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其次,需要国家和学校积极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教育部应全力做好引导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措施。要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要大力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各地各高校要进一步健全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服务保障机制,落实完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等政策;要建立健全职业发展和就业服务指导体系,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和政策宣传,推动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全能型人才。
3结语
解决就业问题,势在必行。这不仅仅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学校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更在于我们每一个大学生自身。所以我们更应该乘风破浪,勇敢面对。一时的失业并不代表永远的失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全面武装自己,为自己开辟崭新的局面,才不愧对奋斗多年的自己。有志者,事竟成。
参考文献
[1].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
[2].中国考研信息网的有关历年考研人数报告
[3]高校毕业生人数――就业频道――中国教育在线
[4].近几年高职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5].以上皆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晏娜,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山水是一部书,枝枝叶叶的文字间,声声鸟鸣是抑扬顿挫的标点,在茂密纵深间,一条曲径,是整部书最芬芳的禅意。春风翻一页,桃花面,杏花眼,柳腰春细;夏阳读一页,蔷花满架,木槿锦绣、合欢幽香、蜀葵闲澹,一派峥嵘;秋风传一页,海棠妆欢,野菊淡姿,高远深邃;冬雪润一页,水仙临水一舞,腊梅素心磬口,向爱唱晚。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作文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文案: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择业渠道不够畅通,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既有社会,又有用人单位、学校和毕业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改革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求职意识;政府应创造良好的就业竞争环境。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对策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一方面急缺大学生人才,而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在不断下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根据当前就业形势,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问题已成重中之重。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关系着劳动者、企业、乃至国家的未来。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基本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业形势也随之变动。21世纪头20年,中国16岁以上人口以年均550万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年龄总人口将达到9.4亿。但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中劳动力密集、就业弹性系数大的第三产业比例偏小,整体经济的就业弹性系数偏低,因此劳动力供应远远大于需求的现实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改变。未来十年内,就业将始终是个大问题,这其中就包括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据中国教育部统计,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万,待业人数约为30万。到了2005年,待业人数增加到93万,比2001年增加了三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产生的原因
(一)自我定位不准确,对工作期望值过高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不充足甚至短缺了。从高校毕业生整体的就业情况来看,也进入了一个“大众化就业”的时代。然而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的影响,中国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社会需求尚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不愿意到基层、艰苦岗位工作,一些大学生往往不切实际地盲目与别人攀比,简单地从“我想干什么”出发,拼命去挤“独木桥”。大学生在就业时自我定位不准确,对工作期望值居高不下,无形中形成了好高骛远的心理,人为地抬高了就业的门槛。
(二)大学生就业的自身“硬件”不硬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改组以及国际资本和技术的进入,形成了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局面,导致企业之间的人力资本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用人单位和企业的员工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还要求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忠诚的职业道德。而目前一些毕业生往往只是有着“优秀”的书本知识,动手能力和工作技巧较差,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团队精神、职业道德比较欠缺,心理素质脆弱,往往企业招录后需要进行再培训,客观上增加了用人单位和企业的引进人才成本,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三)人才高消费现象普遍存在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新技术的日新异,用人单位对人才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是大势所趋,但不是任何用人单位和每个工作岗位都需要高学历的毕业生。有些用人单位设置的招聘岗位,本科大学生甚至大专生已经足够胜任的,但其往往一味的给自己树“金字招牌”,体现领导在形式上对知识的尊重,纷纷打出了诸如“非重点大学硕士生以上学历不要”等招牌,以至于好多单位和企业在招聘中出现“唯名校”、“唯文凭”、“唯学历”论,严重浪费了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其结果是要么束之高阁,要么招聘的毕业
生工作专业知识不对口,学非所用,极大地影响了单位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一些单位的用人机制明显滞后,要么由于本身人才体制和激励机制的制约,招聘不到急需的、“优质低价”的毕业生;要么因其用人的苛刻性、聘人的随意性等,很难形成良性的留住人才机制。
(四)毕业生就业存在不公正现象
毕业生就业的不公正现象的产生,有着其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从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时代过渡,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才就业方面的不公正,这些不公正主要体现在就业政策、选人机制、性别、人才消费等方面。利用社会关系或其他不正当手段实现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表现较差的毕业生通过疏通关系找到了接收的单位,而对于缺乏社会背景的大学生却无法顺利就业,且常常遭遇“碰壁”的尴尬;部分单位不能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来进行选人,人情用人、任人唯亲的现象在一些单位和部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对策
(一)深化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毕业生的适应能力
1.强调通识教育,适应新形势对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识教育有利于培养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人才,确保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不同工作的就业能力。”[1]目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中,明确限定的公共必修课程主要是教育部规定的政治思想类、语言工具类、体育类、计算机类等四大类课程。而有关学生就业的课程设置则多属选修课的范围,师资力量也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离。更有些学校则根本没有这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这无疑会造成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就业期望值过高等不利因素,从而在客观上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因此,我们认为高校必须科学、全面、合理地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加强就业指导课、形势教育课、心理健康课等的设置,并扩大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范围与学分,调整必修课的比例,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教材编写工作,改革考试考查制度,最终形成一个科学、全面与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2.以就业为导向,合理调整和设置学科专业。以前我国的大学教育,由于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实行计划体制,所以学校不注重专业设置;现在是市场为导向,高等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人才的需求调整和设置学科专业,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并加强对新设置专业的建设和管理,把拓展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有机结合起来,研究人才需求状况,大力扶持和发展社会各行业急需或是有着巨大的社会需求潜力的专业,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社会需求日渐萎缩的传统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到停止招生。例如美国的大学在“行政管理、评聘教授、招收学生、筹集和分配经费、学科
和专业设置、学生选课等方面享有充分自主权,学校可依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及时灵活自主地调整,所以,对社会需求反射快,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强。由于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控机制和能力,因此,弱化了学校教育的滞后性,增强了适应性,
提高了就业率。”
(二)加大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1.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针对毕业生实际情况给予全方位辅导。学校就业指导机构是学生们最信赖的就业渠道之一,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是国家、社会、学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前提。各高校应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转变管理观念,强化服务意识。首先,高校要从人力、场地,特别是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重点抓好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应包括:校级领导(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专职干事)、院(系)就业指导责任人员(系主任、毕业生辅导员、班主任)等,形成金字塔结构,加强每一个环节的服务与教育,形成就业指导合力,保障指导工作的优质高效;其次,在校外,高校要建立广泛的联络网络,形成各用人单位、专业学会、政府有关部门、各行各业代表组织以及就业指导理论学者等与高校共同协作,促进就业指导的局面。
2.正确规划职业生涯,加强全程就业辅导。
高校就业机构要认清就业指导不是只针对毕业生而言的,帮助大学生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应该渗透到各个年级,从低年级抓起。同时要根据各个年级的不同特点确定指导重点:大学一年级应侧重职业认知与规划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以及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大学二年级则侧重自我基本能力的培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大学三年级侧重教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提高自身就业技能,培养自身实践能力、交际、组织能力;四年级则重点帮助学生掌握面试的具体技巧,克服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即使在学生毕业以后,“也可以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就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学生对就业辅导服务的意见和使用情况等加以调查和研究,建立起全程、动态的反馈和循环系统。”[2]
3.完善大学生毕业信息网络建设和就业市场建设。各高校要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国家、地方和高校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建设立体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积极开发以就业信息网络为核心的毕业生就业无形市场,建立完善的就业供需信息收集、处理、发布和交流系统,让大学生在校内就可以通过学校就业网站完成政策法规学习、求职简历发布、需求信息查询和网上竞聘等程序,帮助解决大学生信息渠道不畅、就业费用偏高等问题。此外,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要主动与用人单位、市场中介和校友会等加强联系和沟通,积极为大学生的就业牵线搭桥。
(三)培养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当下毕业生求职是“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希望用人单位降低门槛,给大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显然是不现实的。“就业竞争是残酷的,优胜劣汰,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就业竞争是实力、智力、精力、体力的大较量,也是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的大较量。”[3]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外语、计算机等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要求,仅靠单一的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社会现实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大学生应成为只有既懂专业基础知识又通览各方面的知识的“T”型人才,即复合人才,才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具有就业竞争力的优秀大学生,正是时代需要的、人才市场上需求的。就业竞争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体现,笔者以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一个人的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知识结构合理与否,决定其在求职时的成功率和相应的就业层次。所以,大学生在一进大学校门时就要自觉地把自己的专业与以后的就业联系起来,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自觉拓展知识面,把自己培养成为专才中的通才,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现代职场所需的各种能力。我国加入WTO后,社会对大学生就业所需要的能力要求更趋于规范化和多样化。具体来说,大学生必备的能力有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纸上得来终觉浅”,大部分能力是无法在课堂上或书本中学到的,需要在实践中慢慢加以积累。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尤其是参与与其专业相邻或同一范围的专业性社会实践,在真正进入职场前亲身体验岗位工作的各个层面,了解胜任专业岗位的基本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现代职场所需的能力,弥补自身在社会经验和职业履历上的不足。事实证明,许多的用人单位在进行选拔时对于有专业实践经验的应届毕业生给予优先录用权,无疑体现了社会实践锻炼现代职场能力的功效。
(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拓展就业思路,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求职意识
高校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观念也是就业力。毕业生就业的主导因素还是学生自己。因此,学校及有关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择业观教育,帮助他们解决择业思想矛盾,从而切实转变只追求稳定、舒适、高薪的岗位,只想去比较发达的地区的观念,鼓励、支持和引导广大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就业,这样“不仅解决毕业生就业,缓解城市就业压力,而且能改善农村和西部人口素质,带动农村和西部崛起,是我国社会进步和实现现化的必然选择。”[4]此外,高校还要加强对毕业生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的理念,贯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每一个具体环节;要有针对性地开设系列创业教育课程,通过大学生实践活动(如活动课程、勤工俭学、创业实习等),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各级政府要为大学毕业生自主就业创造条件,要营造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创业的社会环境,在投资基金、税收、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支持,努力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全心全意为大学毕业生创业服务。
(五)大力规范就业政策,完善就业市场,创造良好的就业竞争环境
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就业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笔者认为国家应该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法律法规,明确规范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学校有关主管部门之间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形成比较全面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供需双方利益的配套政策,使毕业生就业有法可依,有序进行。同时还要理顺人员选拔机制,尽量减少人情因素,真正做到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让毕业生们凭个人才能就业。要进一步完善以高校为基础的、多层次的、统一开放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打破地区、部门、行业的壁垒,消除生源地的户籍限制性别歧视,促进贫困生无障碍、平等就业和自由流动。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作文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文案: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本文在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政府、高校、大学生三个方面对改善大学生就业提出了初步的探索。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整体状况
从建国初期到80年代中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这时候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实行由国家负责,按照计划统一分配。1999年,国家开始实行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战略。自2006年起,中国每年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超过400万人,而大学生三年来就业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00多万人。虽然有些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供不应求,但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大,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理想就业。今天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这样,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有着重大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原因
(一)社会总的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渐走向深入,国民生产总值保持多年高速增长,但是并没有为社会提供数量充分的就业岗位。国企职工下岗失业,大批城镇下岗职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导致就业竞争非常激烈。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它们以农民工为主要劳动力,而且大学毕业生就业长期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地区和大中城市,致使这些地方人才饱和,供需失衡,人才供求分布不均匀,这些情况很容易造成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同时,受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在减少,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与岗位数量之间的供需比例在降低,这就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二)政府方面的原因
2002年之后,高校扩招后的大量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以国务院《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的发布为标志,确立了市场主导,政府调控,双向选择的大学生毕业就业模式。但由于转轨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正处在不断完善阶段,主要依靠“市场主导”模式来配置大学毕业生资源,其面临不少问题。但政府方面在劳动人事、户籍管理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度改革不够完善,许多用人单位,如中小私营企业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户口、编制、档案管理等问题,给通往基层、西部农村、艰苦行业、非公有制组织、私营个体等中小企业的毕业生制造了阻碍。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包括企事业单位,军队和各种非营利性组织构成的公共部门,将在大学生就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要不断吸纳具有较高生产能力的劳动力,但是政府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的公共部门就业机会少,这些都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三)大学生自身的影响
过去几十年里我国对大学生一直采取统包统分的政策,大学生被当做稀缺资源,毕业后马上由国家安排进入工作岗位。近年来,分配制度改革已稳步推进,但毕业生的思想观念没跟得上改革和时代的步伐。面对就业难的现实和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对职位期望和薪资期望有所降低,但思想意识中仍然存在只有到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到大城市或沿海城市才算真正就业的就业观念,没有意识到毕业生就业已从精英层面走向大众化层面,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部分大学生在校学习不努力,虚度大学时光,没学到真正的本领,造成自身竞争力不强,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四)高校方面的因素
因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总量大、增幅高,但是市场岗位只是小幅度增长,这就加大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这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同时,高校专业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市场需求,即专业不对口,从而导致市场实际需求和高校人才供给上的偏差。
三、改善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政府方面的职责
充分就业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邓小平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所以,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得靠发展来解决。国家和政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大学生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劳动者是生产力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所以改善大学生就业,这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人全面发展的要求。
1.扩大就业总量
一是采取区域协调政策以平衡经济的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和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二是要推广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强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扶持力度以提高就业总量。只有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城镇发展起来了,大学生在得到相对同等的生活待遇后,大学生就业才不会集中到东部沿海和大城市;三是要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以提高就业总量。
2.完善就业市场、健全就业机制、保障就业政策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是通过市场体制来实现劳动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种有效途径,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竞争性、积极性、创造性。我国的人才市场招聘和网络招聘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还很不健全。所以政府要把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有机的结合起来,畅通大学生就业渠道,完善就业市场,加强和规范就业市场中介组织建设,努力搭建起职业介绍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市场的法制建设,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保障就业政策。
3.提供便利条件和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大学生下乡从事基层管理工作;加强国际劳务输出工作建设。
(二)高校方面
1.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改进人才培养模式。1)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各高校应该及时调查研究社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状况,预测市场经济发展中各行业未来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要更新专业建设观念。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诚信观充实大学生,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结合起来,增加就业指导课时端正学生就业观念,加强就业指导。3)放宽学生的专业选择权,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尊重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严把高等教育质量关。
2.要完善大学生实习和毕业生见习制度,高等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一批高校毕业生实习、创业基地,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在企业和用人单位实习,增强大学生自身就业创业能力,高职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尽可能把课堂搬到企业生产线上,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3.大力推进中国职业教育,高校扩招,职业教育的比例反而降低了,中国目前出现的技工荒,就是人才结构和经济结构没有相协调的例子。因此,大力推进中国职业教育,培养一些以技工为主的人才,从而分流,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这也是一种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办法。
(三)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对策分析
1.端正就业心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要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就得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择业中,从自己的能力、性格、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适应社会的整合,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以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为主,兼顾自我价值的实现。高学历人才将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乡镇以上的国家公务员、村民委员会主任、农村种养殖业、家庭农场的主办人、乡镇企业、个体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很多职业的技术含量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越来越高,为大学生提供了实现自我的舞台。这样,在工作单位上,既可以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也可以是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在工作区域上,既可以在大都市,也可以在边远地区和乡镇。大学生就业在整个就业队伍中本来就占有优势,这样适当降低要求,找准实际定位,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目标,就业的机会就会更多了,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也就容易了。
2.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大学生素质应该是一种综合素质,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全面的知识结构,更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修养,吸取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和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潮之中,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2)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学习,掌握好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拓宽知识面。大学生毕业生发展的机遇很多,可能会在一生中从事多种工作岗位,而且知识时代要求专业岗位的人员要懂得更多的相关知识,拓宽知识面是大学生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3)同时要加强专业实践能力,锻炼自己的意志,努力培养创新精神和辨别能力。大学生只有拥有了坚强的意志力和辨别力,才能克服工作过程中的种种困难,抵御社会中的各种诱惑,而不随波逐流,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使自己的事业不断达到新的高度。


结语: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读书我快乐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