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预算经费监督情况的研究-最新资料作文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案

2019-03-09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预算经费监督情况的研究-最新资料作文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预算经费监督情况的研究-最新资料作文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案

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预算经费监督情况的研究-最新资料作文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案:

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预算经费监督情况的研究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对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很大,社会各界也相当重视对于农村义务教育预算经费的使用情况,在监督方面有所建树。
国家和政府逐步完善了有关该方面的制度与法制,力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缓解了相关人员无法可循、不知如何下手的窘境,也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相关资金的领取与使用。义务教育本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与发展而新近出现的,它是我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关注知识、精神方面需要的产物,有关立法与制度建设还很空缺,国家正在努力制定新规则,不断进行新的探索。
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管理存在诸多不足
(一)农村中小学对预算资金监督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不够发达,由此决定的民主观念、责任与义务观念比较淡薄。广大的农村中小学师生甚至校长们根本没有监督义务教育预算经费使用情况的意识,他们只习惯于从上级手中接受教育资金。资金从国库流出能到达基层学校历经了多次挤占、截留、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我们甚至不能否认某些校级领导也会分一杯羹,学校师生根本无从得知也从未奢求了解。
(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监督力度不够
重资金轻管理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教育资金监督检查力度不够,资金在运用过程中,被截留、挤占、挪用的现象比较普遍。某些地区仅对资金按照预定计划实施所谓对照式监督,只要账面上各级支出项目准确、金额没出现不符之处就算监管完成了,草草了事。
我们制订了很多的、实用性强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也总结了很多有益的经验教训,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好教育预算经费以及其他各项经费支出的监督工作,使每笔资金物超所值。我们的问题就在于监督范围的狭窄、深入程度的不足、监管严厉程度的缺乏。种种监督力度上的偷懒,使得许多的监督行为只是流于形式,只能治标却根本就没有接触到其实质部分,无疑监督作用就大打折扣。
(三)监督责任划分不清,实际监督混乱
监督责任划分不清,各级职能部门越位监督与缺位监督现象频发。对于某些重点利益项目多头监管,每个部门都来行使自己的权力,加以格外的“关怀”“问责”,打扰了基层项目的实际实施与进行;而对于那些看起来不太重要的工程空白监管,各级部门可能会抱有“能出什么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对待,往往在这种有意或无意的疏忽下会放掉很多漏洞,包庇利益主体,各种本可避免的问题也就会暴露出来。
责任的划分问题直接导致了责任不明,各级部门对自己应负的责任认识不到位,没有真正负起某项监管责任的意识,这就导致了实际监管混乱、相互责任推脱。一旦出了什么事故,社会根本不知向谁讨说法、求补偿,无疾而终。另外,在实际工作中监管责任划分不明还会出现各部门配合不协调的现象。
(四)监督机制不健全
总体来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预算经费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就目前而言,我国实行的监督方式主要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而实际情况却是法律监督滞后,行政监督缺乏有效手段,舆论监督力度不够,群众监督渠道不畅通。
法律监督方面,义务教育是一个新兴事物,我们没有古老的规则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边实行一边总结,所以说相关法律法规很是缺乏,对于许多具体行为没有界定其性质、没有上升到必要的法律层面,也就没有做出一定的规范。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不知何为对何为错的情况下,实行义务教育预算经费的监管就存在很多问题,各种不规范的无意过失与有意为之的打法律擦边球行为也就在所难免了。
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方面也做得相当不够。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广大媒体、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对国家各项建设事业都表现出了应有的关心和对各种知情权的需求,但是公共信息不透明的存在,网上公布的屈指可数的报表与汇报专业性太强,使得我们处于空有这股热情却不知洒向何处的尴尬。
这些都是导致义务教育高成本低效率运行、教育资源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客观因素。种种问题的存在,在要求我们完善相关监督机制。
二、对农村义务教育预算经费进行监督的作用
毋庸置疑,监督活动是必不可少的,种种监督活动的经验表明,有效的监督机制和体制安排对于实现义务教育预算经费使用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高其使用效率与价值,维护预算法规制度及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又能一定程度上减少腐败和浪费现象。
(一)制约性作用
这是监督活动的直接作用。监督制度的存在,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规范,约束着相关行为人的活动,使得农村义务教育预算资金的使用少了几分随意性、盲目性,而多了一些科学性与合理性。
(二)促进性作用
制约性作用不是监督制度的初衷,促进具体行为的顺利进行与圆满完成才是监督行为的本意。及时的监督活动能反映具体行动中的弊端与纰漏,可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改正,以避免事故的发生,从而保证按照合意的预定计划顺利进行。
三、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的思路与建议
(一)明确、完善监督管理考核目标
目标是我们行动的指南,能产生积极的心态,能使我们看清使命、产生动力,使我们感受到行动的意义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确定了目标我们就能把工作重点从过程转移至结果上来,不过分计较一时的得失,也不必纠结于目前的抉择,一心一意为最终的目标而奋斗。目标也有助于我们分清轻重缓急,过滤掉繁杂的细枝末节,直达要害、把握重点。对于监督活动而言,目标的重要性也不例外。我们需要事实求是的分析农村义务教育预算经费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哪些方面还可以加以完善,合理的确定监督活动的考核目标,以使我们的监督活动具有针对性、目标性。这样也方便我们进行行为考核,奖励先进、鼓励落后者,使得农村义务教育工作整体上都能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得以进行。具体而言,我们可以设定单笔资金绩效监督目标、项目资金使用效率监督目标、预算执行情况监督目标以及整体计划完成情况监督目标等,来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监督活动的进行,进而促进教育经费合规合法、科学高效的使用。
(二)加强自我监督
内部监督主要是指农村中小学的全体师生应共同监督学校的预算管理活动,农村中小学应将学校年度的预算、决算等张贴在学校的醒目位置,接受全体师生及学生家长的监督。
1.加强在校学生对农村义务教育预算经费的监督。在校中小学生是义务教育预算经费的直接受益主体、使用主体,我们关注的就是他们是否真正受益,是否真正享受到了国家的优惠政策,所以说,在校生有最大的话语权,也有最大的监督权力。
2.加强学生家长对农村义务教育预算经费的监督。家长是中小学生的法律看顾人,几乎可以全权代表学生。对其子女的相关权力的实行情况、收益情况有直接的联系,也有最直接的监督权力。
(三)加强外部监督
外部监督指应加强审计部门、财政部门及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加强预算的监督、考核力度,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格按照预算执行。
1.加强各级财政、教育部门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的监督。各级人民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在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时要切实做到公开透明,要把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责任与投入情况向同级行政部门报告,并向广大群众公布,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制订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广泛利用各种宣传媒介、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党的农村义务教育政策,使得这项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加强审计部门、监察部门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的监督。各级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安排使用、贫困学生界定、中小学收费等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有关反面资金使用的范围。
3.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的监督。提高义务教育资金使用情况的透明度,完善相关违规违法行为的举报制度,让社会舆论发挥必要的监督功能。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广大人民群众,并接受群众的严格监督,为人民办好每一件事。
(四)健全监督信息反馈机制
严格的监督还远远不够,对于群众反馈的问题我们应该及时、高效解决,不要仅仅让这种监督反馈机制成为一种表演。适时而必要的信息反馈能够及时、准确地处理信息,控制计划和经营管理,使之处于最佳状态,以便于控制计划和经营管理,也便于进行方案比较和择优,有助于进行预测工作。
要进行有效的信息反馈工作,我们应该做到信息反馈必须准确真实,尽量缩短反馈时间,而且要广泛全面,多信息、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信息收集方面,我们要建立并完善信息流通传导渠道,使得各界群众、组织反映的信息迅速、无障碍的传送至信息中心。处理信息方面,我们不能辜负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期盼,要及时、准确的解决反应出的问题,向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对于群众反馈的问题我们应该及时、高效解决,不要仅仅让这种监督反馈成为一种表演,群众失望之时,就是国家和民族最悲哀之时。另外,要同步开展必要的奖励措施,这对于完善信息反馈机制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预算经费监督情况的研究-最新资料作文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案:

摘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农村教育在这一伟大实践中稳步前进,但是农村教育实际上却是中国教育的最大瓶颈。农村教育的问题很多,这主要体现在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上。无数事实证明,目前中国农村教师存在的问题非常多,教师的专业发展着实令人堪忧,从而导致了中国农村教育的前景令人堪忧。农村教育对于农村的发展与稳定,以及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与稳定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农村教师在农村教育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是当务之急,尤其在当前中国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开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显得更为重要。
关键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队伍的素质对于学校教育质量、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中国的农村教师存在问题还很多,使农村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们要清楚了解农村教育中教师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和实施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强能力的农村教师队伍,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一、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思考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首先要明确存在的问题,才能根据问题找到可行的对策。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
农村的教师主要是以前的民办教师转正的,他们年龄偏大,致使他们思想陈旧,在很多方面转不过来弯,而且老教师的知识层次低,甚至于他们脑海的知识是大大落后的,教授给学生的东西陈旧,教育教学质量不高,教学任务难以完成。而且农村的工资待遇低,教育投入少,而且农村的生活、教书环境不是很好,使得农村学校难以补充新鲜的血液。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以及城镇的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去任教,从而使农村教师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老教师越来越老,又没有年轻的教师补缺。农村原来的那些老教师的思想已经不能适合时代发展,而且他们自身的专业素质也不高,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
(二)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整体不高
目前中国农村教师专业知识水平不高,农村教师很多学历比较低,知识面较窄。对于农村教师来讲,学历要达到国家要求的水平还需要一段时间,尤其是农村教师要达到本科水平,更需要较长一段时间。而且他们在学校的教学任务都很重,所以就只能采取函授等非脱产形式来完成学历的达标,这样的学习形式又因为工作上的事务干扰,学习的质量很难保证。2004年的一个调查显示,农村小学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占54.8%,25.7%的农村教师仅具有中师及中专学历,由于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薄弱,仅19.7%的农村教师能够利用教育信息资源;28.2%的农村教师没有使用过网络教育资源,主要通过报刊杂志、书籍等获取教育信息,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农村教师对现代化教学仪器和设备的使用基本属于盲区。而且农村教师中大部分是以前的老教师。
(三)教师分布不合理
2001年以前农村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乡镇中小学教师调整权力在乡镇,造成乡镇之间教师分布不合理,两极分化严重。按照现行教师编制标准,农村初中、小学的教师每人负担学生数分别为18人、23人,城市初中、小学为13.5人、19人。但是事实上往往难以达到这个标准。农村小学、中学的教师资源紧缺,并且仍存在大量的代课老师(据教育部统计,全国农村尚有36万名代课教师。),而且很难调来新的教师,造成很严重的后果;而城镇学校却教师资源浪费,有的学校教师严重超过编制,造成严重的不合理分配现象。
(四)农村教师待遇差,社会地位不高
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享受的却是比城市教师低得多的待遇。村小教师除了工资,没有任何奖金、福利,广大农村教师的待遇与城市相比极不公平。教师的工资、医疗、保险、养老等缺乏法律、制度保障。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福利待遇远不及城镇教师,导致教师教育积极性不高,不求上进,只是认为农村教育没有什么前途,抱有“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思想,最终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而且到改革开放后很多农村教师为了追求较高的工资待遇,想尽一切办法、找门路调离农村学校到城镇去,使得农村学校教师越来越少,而城镇教师资源浪费。另外,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明显不及城镇教师。
(五)农村教师流失现象严重
在农村尤其是在一些山区农村,低工资、艰苦的环境,使农村教师无法享受到舒适的生活,为了追求高的工资待遇;一些业务能力出众的年轻教师期望着自己的事业能有一个更宽广的舞台,以实现个人发展的目标;还有一些为人父母的教师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一个优良的环境中成长,最后选择离开,这些都是造成农村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农村教师的流失是种巨大的损失,特别是那些优秀的年轻教师和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另一方面,教师流失后补充又很困难。导致很多农村学校教师缺编现象严重。很多小学由于教师缺失而难以维系。
(六)农村教师的创新意识较低,教育科研能力低下
长期以来,农村教师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不得到重视。在教学上,通常采取的是照搬书本的方法,是典型的“唯书主义”。他们很少注重自身的创新意识,也不注意学生的创新才能开发。而且农村教师对于科研还比较陌生,在他们眼里,教书就是要满堂灌,他们的教育理念落后,不能接受多元化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而且把分数看成是唯一的评价标准。这些都阻碍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和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
(七)教师的道德水平缺失
在农村,由于各种条件都比较差,教师本身心有不平,认为是没有前途的,从而对自己的职业失去信心,间接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情绪,出现放弃现象,另一方面也是农村教师生活的环境特殊。农村教师的职业道德危机潜伏,教师人格魅力缺失。这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责任心、敬业精神不足,教学思想不端正,只是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不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
(八)家长以及农村环境对教师的制约
由于很多家长自身素质低下和农村社会人文环境淡薄,导致家长和社会对教育也有牢骚和功利性的看法,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的目的就是考上大学离开农村,成为跳出农门的唯一出路,认为孩子学不好就是老师的问题,是老师没有教好,无端的给老师巨大的压力,给老师脸色看。相反很多家长又提倡读书无用论,认为孩子外出打工一样可以挣到钱,不必要走读书这条弯路。这样就使得有的家长嫌学校教的不好,有的又不让自己孩子到学校读书,老师面临的压力很大。另一方面,农村的教育环境,尤其是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紧缺,与外界的联系困难都让老师的教学质量很难有提升的空间。
二、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尽管农村教师队伍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认真思考、深入调研、深化改革,探索出一条符合农村教育实际的路子,就能够解决制约农村师资队伍发展的阻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转变农村教育观念
解决农村教师存在的问题首先要转变农村教育观念,观念转变了,就是走出了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中国农村现在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最简单的是和城市相比。农村家长认为教育是为了孩子考大学,考大学是为了赚钱过好生活,而不是个人以及民族素质的提高。在21世纪的今天,农村人口也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大潮,不断的加大对子女的教育投入,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应该把教育看成是于国于己的责任,进而提高整个农村的素质及国民综合素质。
(二)政府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重视农村教师问题
针对农村教师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国家应根据农村实际情况给予政策倾斜,加大在农村地区的经费和人力投入,并不断落实,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缩小城乡之间差距,使农村教育平衡、稳定发展。中国农村人口多,农村中小学生占的比例也比城市大很多(我国13亿人口中,60%在农村;2亿中小学生中,1.6亿在农村;高中生中也有64%在农村),那么农村要投入的教育经费自然也多,国家要根据相关政策逐年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并根据地区经济状况分配经费。经费问题得到解决,人员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三)建立和完善城镇教师与农村教师互调制度
由于农村教师老化现象和教师流失现象严重,农村学校在编教师匮乏,导致教育教学无法正常进行,教学任务很难按期完成。对此,国家应该严格控制城镇中小学教师的编制,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的比例,积极促进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在城镇学校指派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定期轮流去农村任教,被指派教师按规定享有一定优惠政策并给予相应补助,并且被指派教师应该无条件认真去实施,保证农村教育任务保质保量的完成,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推行和鼓励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去学习任教,感受城镇的先进教育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城镇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先进经验,并选择性的用于本校的教育。
(四)完善志愿者服务制度
解决农村教师存在的问题,师范院校以及其他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以志愿者的形式到农村去任教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志愿者在农村任教可以为农村学校补充新鲜血液,给学生带去外界的新鲜的现代的知识信息,弥补农村学生知识上的空缺,对学生未来发展起积极作用。国家鼓励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师范大学毕业生去农村服务,国家对这些志愿者给予优惠政策,应该为他们中将来想继续深造的提供便利,为那些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的提供帮助。并且鼓励部分志愿者留在农村服务。国家应该不断完善志愿者服务制度。
(五)加强相关立法,完善法制
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根据农村教育的现状,在《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基础上多出台有关农村教育的法律法规,尤其是一些与地方实际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并切实赋予实施,对已有的法律法规要加大力度实施,不断完善农村教育教师法制体系。
(六)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和福利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改善农村教师的生存和生活状况,是确保我国广大农村教育发展的基础,也是关系到千百万农村孩子的前途命运所在。现在农村教师工资收入来源少且不稳定,生活困难,国家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要逐步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及其他待遇,使农村教师心态平衡,对自己的工作有信心,不至于得过且过,灰心丧气,对工作不积极不负责。提高工资及其他待遇是挽留教师的最直接的方法也是很有效的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提高待遇,才能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农村教育的正常开展。去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对教师待遇有了明确的规定。这个法律的第三十一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农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并指出:“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享有艰苦贫困地区补助津贴。”
(七)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
目前,中国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是很强,知识层次低,通过不断的学习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也为了不断的为现代教育服务,政府和学校应该定期对在职教师组织教学培训,加强教师之间的业务交流,学习先进经验,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实际教学能力和现代计算机知识,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为不断发展的教育服务。农村教师培训最主要的方式是校本培训。学校实施校本培训要以教师实际需要为目的,紧密结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要以“问题”为中心,着眼教材、教法、管理、师生关系中的问题解决,教师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通过组织大讨论等形式,解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农村教师应该学会就地取材,用农村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将课改理念融入到教学。
(八)积极鼓励并且组织落实高校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管培俊在2006年召开的教育部第四次新闻发布会上提出:“要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任教,采取得力措施,实现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跟大学生支援西部志愿计划,各级行政部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实现好这两个计划。同时积极引导、组织、促进高校毕业生服务农村教育。同时要选派一定数量的高校尤其是师范学校新聘的教师到西部任教,把这个同时作为锻炼高校青年教师的一个重要途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对于为农村教师补充新鲜血液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也是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发展农村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做到这些离不开毕业生自身的意愿,同时更要政府及相关单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留得住这些人才,使他们更好的服务于农村教育。
(九)实行农村教师本地化
目前农村教师绝大部分是当地人,当地人对当地的艰苦条件较为习惯,对当地人的生活习性较为了解,同时由于在当地建立了亲情网络,与当地有较深的感情,能够安心当地工作。当地教师一般不会强烈要求调动,能够扎下根来,愿意为农村的孩子付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教育任务,提高教育质量。故而建议要着力推动农村小学教师本地化工作,可以选聘本地优秀的大中专毕业生回到家乡学校任教,一方面他们对自己的家乡感情深厚,另一方面,政府可以以一定的优惠政策,动员在外地工作的本地教师回原籍工作,从而有效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中国大部分人口在农村,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点,教师又是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但是目前中国农村教师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教育事业的正常开展,不利于农村学生的成长发展,不利于农村教育的正常、持续发展和整个国家的教育发展,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所以,农村教师存在的这些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尤其在当前中国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建立一支数量合理,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孟凡平:农村教师与农村教育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教育报,2004年3月19日第5版。
[2]王行东: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探讨,人民教育出版社网,2007年6月7日。
[3]李建强: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思考,中国农村研究网,2005年1月28日。
[4]李建强: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信息报,2005年10月11日。
[5]幕阜山:加快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之我见,修水热线,2005年10月16日。

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预算经费监督情况的研究-最新资料作文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案:

.txt让人想念而死,是谋杀的至高境界,就连法医也鉴定不出死因。。。。。。
在此我不谈及教育体制的内容实质,中国的教育体制的实质问题就是谈十天十夜也讲不完,我只是针对我国现行教育政策,结合下乡所见所闻谈谈对贫困农村的影响以及我的认识。
一、基础教育
在大茂山我和我的队友主要调查的是当地的医疗和教育状况。单就教育状况来看,当我参观过南马庄乡中心小学后,为当地能有这样一个“样板”小学而吃惊,但一旦更深入的了解到整个南马庄乡教育的状况时,我更多的感觉是失望和愤怒。
在1985年颁布,1980年元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条中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而到2006年国家才宣布农村免除义务教育费。我们的农民兄弟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不仅要承受巨大的农业负担而且承担了绝大部分的义务教育费用。政府20年的违法行为一旦得到改正,我们的农民兄弟还要为政府停止的违法的行为感恩戴德,熟不知这是他们的孩子应该享受的权利。
不管怎样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毕竟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我们赞成拥护并予以表彰。我并不期待政府会大发善心,对他们二十年的违法行为向农民做出补偿,我希望的只是农村的教育走上正轨,我们农村的教育资源得到丰富和提高,我们农村的孩子能和城市的孩子一样站在一个公平的教育起点上。
但是在大茂山之行后,我不得不降低我的期待。对于那些贫困的地区,我现在只期待不要在教育上再给他们增加任何的负担。穷人有穷人的幸福,但对于贫穷本身他们是厌恶和恐惧的。贫穷意味着低起点,低起点本身就代表了一种竞争的劣势。因为穷,因为厌恶,恐惧“贫穷”,我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当地许多人把改变贫穷命运的希望寄予下一代,寄予了知识,虽然许多父母没有受过教育,也不懂教育,但他们重视教育,为了孩子上学他们甘心做出任何的牺牲。
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到目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的人口的快速增长得到了有效遏制,很多村庄的学龄儿童越来越少。几年前中央提出整合教育资源因地制宜的集中办小学,以提高农村基础的教育质量。农村的基础教育质量确实应该提高,而且集中办小学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集中办小学”这个政策有个很重要的原则是因地制宜,也就是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大茂山的调查中,我看到集中办学暴露出许多问题,“集中办学”后的很多学校教育质量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除中心小学外)。但群众负担倒是增加了不少,完全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我不知道当你看到一个不满十岁的孩子每天要走几十里,甚至几十里山路上学心里是什么感觉?对我来说,我实实在在的难受,忍不住要流泪。如果可以,我会向他表示深深的歉意—代表社会和国家。她也是个孩子,也是祖国的花朵,但她是一朵只会受到风吹雨淋的花朵,没有人为她提供庇护,她曾经也在温室里呆过,但现在温室没了。
“集中办小学”,尤其是在这种孩子越来越少的贫困山区是一项势在必行的政策,但也是一个难题。在山区集中办学有一个很值得考虑的问题—路途。山村很突出的特点:偏、远、散。学校一旦集中,孩子就必须要承受每天十几公里的山路的负担。而且我们还要注意到由于集中的是小学,孩子都还小,走几十里的山路,家长还要付出更多的担心,要么就要接送孩子,一个劳动力一天的功夫也就白白浪费在了“上学”的路上,更重要的是他们为此的劳动付出并没有使他们孩子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
因此,许多家长被迫陪孩子到县郊或县城去上学。在那里他们不得不承受更高的生活费用,也许还要承担一些择校费用,“两免一补”的减负作用基本被抵消。这些有孩子上学的家庭的教育负担甚至比“两免一补”以前还要严重,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负担在贫困山区就这样被农民重新抗起,虽然者负担的不是直接的义务教育学费负担,但却是不折不扣的政策导致的农民的相关教育负担。
有解决的办法吗?有,就是搞“寄宿制”,而且我的两名队友也十分的看好“寄宿制”。其实“寄宿制”应该是伴随着学校合并同时进行的,但由于众所周知的政府那点儿财政运作和办事效率,学校合并好几年了,“寄宿制”直到今天还没有看到多大的动作。而且就算搞“寄宿制”,也要考虑到对于三年级或更高年级的孩子也许还可以,但对于学前儿童及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行吗?要知道现在孩子上学的年龄要比以前早得多,所以低年级孩子上学依然成问题。
“因噎废食”是这样炼成的:
07年的实践队员和老师曾经提出一个“校车计划”,就是为了合并后的小学配一辆小型客车,其实合并后的学校学生也没多少,一辆载客7—8人的面包车完全可以承担接送任务,再者当地村村通工作做的还算不错。可是当地政府,其实也不仅是当地政府,宁可每年拿出十几万来让领导开车满街转,也决不愿拿钱来买、养“校车”;而且南马庄的办公人员告诉我说,主要是怕出事故,安全第一嘛!是啊,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口号下,“安全为纲”,一个官员怎么能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呢?政府要“以人为本”嘛,毕竟活着才是“本”!在这个“以人为本”,“安全为纲”的社会里,一切要低调,低调,破山沟还配什么“校车”。
校车是搞不成了,其实,我还有我的想法。“国际规范的法规指出,义务教育是强迫受教育和政府两方面,到适龄儿童必须上学,政府必须为学生付全额学费,双方任何一方违背了,都要承担《义务教育法》的违规责任”(刘道玉《中国教育需要一场真正的变革》)。公民接受教育,获益的不仅是公民个人,国家社会也是受益的主体之一,尤其是在全民的义务教育上,国家和社会将获得更大的利益。所以我个人更加强调国家和社会在义务教育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既然在山村农民教育相关负担的增加时国家改革导致的,那么国家也就应该承担起这些责任,而不是把负担转嫁到农民身上。
对于三年级及其以上的孩子可以在合并的小学进行寄宿教育,但对于学前儿童及一二年级的孩子则可以为他们配备一两名教师在本村学习。当然老师及教学的一切费用由国家来承担。也许有人会问这样做值得吗?行的通吗?行得通,一定行得通,它是可行的。问题是政府不愿行!关于值不值得?当然值得!据我了解,在县城的部分小学竟然用老师看大门,而且合并小学后亦有大量的老师富余,更何况我国每年师范大学毕业生待业者不乏其人,老师是不缺的,就怕政府不出钱。乡村老师往县里跑,乡村留不住老师,这在全国都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城里的老师多的安排去看大门,而乡下的老师却不得不一个人教多个年级,这样的教育怎么会公平?就连我们的免费师范生都不想往乡下跑,这就是中国大学实利教育的恶果!如果你的一个行动会改变许多人的命运,你将如何做?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而我们的老师就是知识的传播者,我们小学老师的一个行为可能影响一个孩子的童年,也可能锻造他的一生,间接地也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我们为这些孩子配备老师改变的或许就是他们的一生。而且我认为一个老师尤其在贫困山区,他承担的就决不仅仅是教育几个低年级的孩子的任务,他可以说是贫困山区的智库,完全可以为山村的发展出谋划策。而且我还希望他能承担起那里的扫盲的部分工作,因为我在大茂山的走访发现,成人文盲、半文盲,尤其是妇女,真的很多。
接下来再说一下初中,在大茂山的调查中,关于初中生一年的教育负担竟然至少在2000元,多的高达6000—7000元,这甚至高于东部地区初中生的教育费用,是当地人均收入的2—5倍;再者就是初中的中途辍学率高达50%左右,其实看一下初中教育负担和当地人生活水平也就不算太奇怪了。
这样高的初中教育负担真的太严重了,由于收入统计的失实及所谓的资金短缺问题,使很多家庭贫困的学生难以得到国家的食宿补贴,或补贴了也大打折扣。加之乡村教育质量实在不敢恭维,很多人因此中途退学,这就造成了新的知识型贫困,将来他们也只能在低端的岗位工作,加大了农村扶贫人力资源开发成本,贫困在恶性循环。
所以适当提高初中生的食宿补贴标准和补贴范围,尤其是在这种贫困山区,显得十分必要。还有就是乡村教育质量问题,真的已经到了必须要提高的时候了。十七大报告特别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如何公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城乡教育资源量的分配上要更公正些,长期以来教育资源就集中在城市,甚至还有进一步集中趋势。要想实现教育公平,很简单一点,就是加大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财政投入,不仅是总量上,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人均教育的公共经费投入上要公平。当然关于向农村教育投入的倾斜,我不是第一个喊的,我想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喊的,只是我们的政府要“行”啊!
二,中高等教育
当然,乡村地区是不太适宜发展中高等教育机构的,就算是职业性的技术院校也不会在这种穷乡僻壤发展起步,在这里我要关注的是中高等教育的接受者和接受情况。
调查的结果不太乐观,虽然我不太看好大学生,有些大学生确实不太好,但是作为文化知识的象征,接受大学教育还是显得很必要的。在当今大学生一抓一大把的中国,大学生在这里还是尤物,就连高中生也是不多见的,而我只有辛见了两个上职业高中的女孩。
拜改革开放所赐,虽然邓小平同志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口号,但我觉得我们国家没有将教育当回事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靠的是剥削教育的积累和投入。我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对教育发展的投入应不低于财政收入的4%。可是07年前为止,中国的教育投入还从未超过财政支出的4%,而且八十年代还超过3%,但到了九十年代对教育的投入每年都远低于3%的水平。八十年代还有一多半的孩子上得起高中,但到了九十年代则有一半多的孩子上不起高中了,农民的教育费用都用在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教育上了。
在大茂山这样的贫困山区,如上文所述,由于教育质量低以及初中教育负担过重能上高中(包括职业高中)的也就在15%左右,以后能上大学的就更少了。至此我们就可以分析当地未来的人口受教育情况了:50%左右文盲、半文盲以及初中未毕业人口,35%左右的初中文化程度人口,15%左右的大中专毕业生。在可预见的10—20年里,如果当地要继续开发扶贫,人力资源的开发将会付出巨大的成本。
我知道有人因为贫苦而放弃了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机会,但当我亲耳从一个当事人的妹妹和妈妈那里听到这样的故事后,我还是震惊了,继而伤心的沉默。女孩叫什么名字,我已经不记得了,只知道她当时考上了一所大学,但是家里贫困,而且妹妹又上初中,她只好选择了打工,现在在天津一个月几百块钱紧张度日,一个人的命运因为贫困就这样改变了。
中国的高等教育费用真的高的有点离谱,对于一个小康家庭还勉力承担,但对于贫困家庭简直是天文数字了。我知道国家对大学生有许多的资助政策,但是我认为对于那些家庭真正贫困的学生,国家再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上应该承担起更多(当然勤工俭学也可算作资助方式),毕竟就算完全供养,他们的家庭依然贫困。而且我真实的知道,并从许多学校了解到,为数不少的助学金没有发挥出它的作用。有些搞平均分,有些班级搞部分截流,充作班费供班级挥霍……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公共财政不应受到公共的践踏,公共“搭便车”行为不是大学生应行的。但是在助学金上我们看到大学生完全没有避开人性的丑陋。助学金制度在管理和发放上的问题我想另行讨论,在此不提。
现在想想可以入大学真的是一种幸福,那个女孩的妹妹也要考大学了,我希望她能坚持下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利国利民的百年大计”,教育的重要性我不想再提,也无须再提。关键是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要真正的重视起来,尤其是乡村教育,我们的农民已经荒废不起了,我们不想由于教育的不公正加剧农村下一代的贫困!

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预算经费监督情况的研究-最新资料作文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案:

对义务教育市场化下民办学校兴起原因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义务教育阶段由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发展,以及高水平的教育质量需求,造成教育市场的供给不平衡。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少数大中城市教育资源富集,广大小城市、和农村教育资源稀缺,义务教育愈加明显的呈现出市场化趋势,在这个背景下大量公办学校出现衰落现象,农村大量校点被裁撤,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私立学校建立并快速发展起来。
二、研究方法与目的
此项调查旨在明确义务教育市场化背景下民办学校兴起的原因与机遇。
在2017年9月期间调查小组前往信阳市固始县三所民办学校进行实地走访,以学校老师为主要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无结构访问等形式来了解民办学校的现状。同时也结合网络、文献资料等多种渠道来收集有关民办学校的信息虽因时间较短,样本数量较少及笔者能力水平有限等因素的影响难免有管中窥豹之嫌,但却足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义务教育市场化背景下民办学校兴起的一些因素。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固始县实验中学、桃花坞中学和蓼城中学,以实地走访及问卷调查的方式来开展,另通过书籍,网络等手段来收集资料,通过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形式来的对资料进行分析并得出如下调查结论:
三、固始县的基本状况
固始县总人口174万,是河南省的第一人口大县,学生人数众多。伴随着该县年轻劳动力大量南下务工、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把孩子送往县城读书。而且大多选择民办学校,致使民办学校的生源逐年递增。当地一些县城公办学校虽然也有发展,但是还是有大量县城和乡镇中学纷纷倒闭,越来越多的民办中学兴起。
以此次调查的三所民办学校为例,通过分析笔者收集到的资料,可以发现义务教育市场化下公办学校的不断衰落和民办学校的兴起,同时也说明了民办学校的兴起除了自身固有的优势外也存在着诸多外部机遇。
四、公办学校的现状
在民办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固始县的一些公办学校受到了严重冲击,尤其是随着县城的民办初中快速发展,地处乡镇的初中因生源锐减、教师流出而普遍面临空心化的命运,很多学校名存实亡。在当地乡镇许多初中因为既没有教师也没有学生已经被撤销,小学每个班只剩下十几个人。仍然存在着的村镇初中办学条件差,教师老龄化结构严重,实际上已经是相当衰败了,一些课程如信息技术、体育等不能正常开设。特别是在英语教学方面,老教师长期得不到新知识的扩容,知识结构出现了断层,满足不了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公办学校各方面的发展停滞不前使得学生纷纷转到县城读书,而去县城的学生大都选择民办学校。
五、民办学校的兴起
尽管对教育市场化存在诸多争论,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改革,教育已然悄悄地走进市场,中国的教育市场化表现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教育机构向市场寻求办学经费:在教育的各个阶段教育机构对家长收取高额费用:私立学校或民办公助学校的出现。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去民办学校就学。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前往信阳市固始县实验中学、桃花坞中学和蓼城中学进行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揭示了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学校的诸多优势,和所具有的机遇。本文以蓼城中学为例。
(一)、公办学校的衰落
在相关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民办学校飞速发展,伴随着这一现象,公办学校收到了极大的冲击,办学面临着多重困境,主要表现在教学设施缺乏,生源短缺,教学质量差、学校管理制度松散等方面。在固始县出现了公办学校萎缩的现象,许多农村中学纷纷倒闭学生流向县城民办学校。
与此同时,优秀的教师资源也流向私立学校。经调查得知,78%的老师认为公办学校存在教师流失,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待遇较低,其次是工作环境不理想,教学任务繁重。
(二)、固始?h自身的优势
经过在固始县几天的调查得知,固始县民办中学比公办中学的数量多,并且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升学率都比当地的公办学校好。这些现象与固始县自身的条件密不可分。
1、固始县人口基数大。固始县作为河南省的第一人口大县,有33个乡镇,总人口174万。巨大的人口基数,导致当地的学生数量也大,然而在公办学校数量有限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去民办学校,以此来缓解公办学校的学生压力。
2、留守儿童较多。伴随着这些年的民工潮,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固始县也不例外。家长们纷纷去外地打工,家里只剩下一双老人,没有人来照顾孩子,所以只能把孩子送到民办寄宿学校,来保障孩子的教育等问题,只能每两周回家一趟领取生活费。与此同时,固始县地处大别山之北,有许多村庄都在山上,孩子出行没有保障,因此大多数家长把孩子送往寄宿学校可以减少他们外出的风险,保证其安全。学生只能每两周回家一次,甚至是一个月一次去取生活费。
3、固始县交通便利。固始县城交通便利,即便是当地偏远地区的学生也可以十分方便乘车上学,导致越来越多的乡村孩子来城镇中学来读书,其中多选择私立中学,从而保证了生源问题。因此乘车方便,也是固始县民办学校发展的条件之一。
4、师资力量雄厚。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得知,蓼城中学72%的老师拥有本科以上的学历,50%的老师从事义务教育阶段工作十年以上,由此可见该学教师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这也是蓼城中学不断发展,吸引越来越多学生就读的重要原因。
(三)、民办学校基础设施齐全
以蓼城中学为例,学校校园环境优美,办学设施齐备完善,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配备有篮球场、乒乓球台、科技馆等各项基础设施,满足了学生运动和学习的需求。另外学生宿舍楼基础配备齐全,保障学生们的基本生活条件。
(四)、教师待遇好
与公办学校相比,私立学校的老师经济待遇较好。私立学校教师的薪水普遍比公立学校好,公立学校旱涝保收导致教师们的教学热情衰退,由调查问卷可知78%的老师认为公办学校经济待遇低并由此导致教师流失现象;而私立中学相比公办学校有较大的自主权,除却日常基本工资外教师们还可以开设各种兴趣班,补习课程增加收入。
(五)、蓼城中学校长的影响
固始县蓼城中学是先进教育工作者、原固始县三中校长、固始县XX局,XX局副局长陶大如于1999年创办的完全民办中学,自开办之初只有四个班,十几年一点点发展起来,目前拥有初高中两个校区在校师生5000余人,占地80000余平方米。初中部连续多年荣获县教育质量一等奖,高中部高考上线人数年年增长。其中蓼城中学学长――陶大如功不可没。许多学生家长也是因为陶大如校长自身的影响决定把孩子送蓼城中学读书。
六、总结
由于教育承载着重要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功能,因此,市场的操作方式极易于对教育造成影响,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市场化的操作会加重教育不平等。通过对信阳市固始县实验中学、桃花坞中学和蓼城中学三所私立中学的实地走访,采用发放调查问卷与访谈等方式对54名教师进行调查,了解到在教育市场化背景下公办学校衰落的现状与私立学校兴起的机遇。私立学校与公办学校相比拥有更大的优势,如教师待遇好、师资力量雄厚、学校基础设施齐全等。


结语: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预算经费监督情况的研究-最新资料》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写《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预算经费监督情况的研究-最新资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预算经费监督情况的研究-最新资料》优秀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预算经费监督情况的研究-最新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