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泉州植物园方案设计泉州植物种植特点作文 文案

2019-03-09 高考作文 类别:植物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泉州植物园方案设计泉州植物种植特点作文 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泉州植物园方案设计泉州植物种植特点作文  文案

泉州植物园方案设计泉州植物种植特点作文 文案:

泉州植物种植特点
1、华南地处亚热带地区天气比较炎热.多雨天气,在园林绿化种植方面有以下特点
1)、园林绿化种植应考虑夏天足够绿量,人行道等尽量考虑行道树遮荫效果。
2)、因华南多雨与台风,北方大多数植物怕积水,比如桂花,应种植排水好或地势高地方;南方植物有几种比较怕霜冻,比如桃花心木,仁面子,鸡蛋花.应注意冬季保暖,高大植物应做好台风防护措施。
2、南方植物大多为常绿植物,而开花植物多为落业植物,在植物分区种植时,当主景树为落叶树时,应考虑常绿植物搭配,整体为常绿。
3、棕榈科植物为华南植物一大特色,最能及时体现绿化效果,特别开盘与交房时及时效果,但应考虑整体绿化风格。
4、植物种植时,应考虑忌讳植物应用,比如小区尽量不种大规格榕树;靠近业主房间避免种植桃树、柳树、芭蕉等,小区公共空间可以种植。
5、植物情景塑造,应利用植物造型以及名字等,编制相应故事,赋予小区绿化文化性,比如菩提树、“鱼头树”等
6、植物苗木选择尽量选择袋苗(容器苗)或假植苗,种植时间必须半年以上.
1)、因福建大部分苗木采购于广州,便于长距离运送,
2)、袋苗或假植苗后期绿化效果好,不会出现枯枝等.
7、华南地区植物种植季节为两个阶段:
1)、绝大部分北方植物及大乔木种植时间应在11月左右。
2)、南方植物种植时间应在4月左右。
根据当年实际气候条件进行适当调整,北方植物地温不宜过高,不然成活率底,南方植物地温应比较高,种植效果比较好。
8、南方绿化注意细节处理,比如电力井等,通过大地被或盆栽植物进行遮挡,形成整体绿化,避免形成小块空间,影响整体绿化效果,当整体空间比较生硬时,通过预留小绿化地,种植地被,柔化整体空间,形成预想不到空间绿化效果。
泉州植物园规划设计竞标方案
位于洛江河市,占地约931亩规划设计竞标方案确定?本报讯?(记者林志党)泉州将有自己的植物园了。记者昨日从市园林局获悉,经有关专家讨论评选,植物园规划设计竞标方案已确定。?规划中泉州市植物园定址于洛江区河市镇小溪村,俞大猷公园边,规划范围北起小溪村山的红朵崖,南至小溪渡槽,西起相公庵小庙,东至后深溪水库河道小溪村段,占地约931亩,距离泉州市中心市区约25公里。植物园将突出自然野趣为特色,植物科研为内涵,引种驯化、科普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区域性植物园。?规划实施分两期:近期为2006年至2010年;远期为2011年至2020年。根据植物园功能,其布局结构形式为:一环(园内车行道形成的环线);五区(引种驯化区、实验苗圃区、生态保育区、入口管理服务区、植物展示区);十六园(闽台植物区、南洋植物区、盆景园、水生植物区、药用植物区、草本花卉园、藤本植物区、刺桐园、灌木彩叶植物区、萌生植物区、大花乔木区、桉树园、岩生植物区、茶园、果木园)。l2006-12-713:10l回复ll河市ll2楼2l2006-12-713:11l回复ll河市ll3楼3l2006-12-713:11l回复ll河市ll4楼4l2006-12-713:12l回复ll河市ll5楼规划建设3条综合游览线路和1条专项游览线?由于植物园面积大,建设投入多,必须从实际出发,远近期结合,便于分期开发建设,兼顾环境、社会经济效益。规划分两期建设,近期建设在2010年完成,远期建设在2020年完成。?近期的规划建设目标,包括完成一级车行道、二级车行道、步游道、停车场、入口管理服务区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引种驯化区及植物展示区的主要植物专类园(闽台植物园、南洋植物区、盆景园、水生植物区、药用植物园、草本花卉园、藤本植物区、茶园);同时,有效联结西侧俞大猷公园和东侧仙公山森林公园,形成带状生态保护区。?远期建设将采用高新技术、现代化设施建设实验苗圃区并完善各功能分区。按规划完成其他植物专类园(刺桐园、灌木彩叶植物区、大花乔木区、岩生植物区、竹类植物区、果木园)建设。生态保育区完成林相改造并形成良好生态景观。?因地制宜规划十六园?引种驯化区:植物引种驯化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通过引进其他地区的植物品种,经隔离试种、驯化,采用高新技术对有价值的材料进行快速繁殖并推广到生产部门。通过引种驯化,培育出观赏植物和园林植物的新品种,为城市绿化提供新的植栽品种,提高城市绿化和美化的品位和档次,为城市建设做出贡献。?实验苗圃区:将引种驯化选育出的新品种在实验苗圃地进行栽培实验,总结栽培经验。本区还可通过种子和无性繁殖、组织培养等生物技术,对珍稀濒危植物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生态保育区:对山体林相进行相应改造,丰富色彩变化,形成群落型景山林。严禁采石,对林中的采石坑需恢复植被,形成水土保持良好的山林生态。?闽台植物区:闽台两地植物区系的相识性程度很高,植物园设闽台植物区,可以显示闽台绿地植被的地带性特征,挖掘地带性南亚热带园林植物资源。本区展示台湾、金门适种于泉州的植物为主。?南洋植物区:本区以棕榈科植物具热带风情,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广布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种类达3000余种,有乔木,也有灌木及藤本类型。?盆景区:盆景园内设赏石馆,陈列赏石及岩石标本,也可结合裸露岩石种植岩生植物,布置成天然大盆景。?水生植物区:水生植物园是根据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特征及其对水动、静、深、浅的不同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而形成的园林景观。?竹类植物区:规划收集多品种竹子,选择南坡地形,形成一定规模的竹海。?灌木、彩叶植物区:收集多品种灌木,形成色彩斑斓的植物景观。?萌生植物区:萌生植物主要指虽阳光不足也能正常生长的绿色植物。?大花乔木区:大花乔木是园林绿化的重要品种,很值得研究和推广应用。?岩生植物区:根据园区的一些自然岩石,在其旁配植各种适合泉州生长的岩生植物。?药用植物园:即百草园,培植药用植物,让中医药学发扬光大。可根据植物的习性,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种植各种药用植物。?草本花卉园:本区含切花生产示范及草本花卉展示部分。?刺桐园:本专类园收集各种刺桐属植物。?茶园:泉州茶文化早已名满天下。结合自然山势地形规划茶园,形成层层梯田的茶园风景。?果木园:主要种植闽南的各种果树。?交通旅游便捷安全?根据地形及景区设施,充分利用现有线路,与环境协调,因地制宜进行道路和停车场建设。创造迅捷方便、安全的交通条件。?植物园东南面有一条沿溪走向的水泥公路通往河市镇(规划宽度20米)并和城市道路系统相接出入口设主入口、次入口各一处主入口设在植物园东南角,次入口在西北角,和对外交通的公路相接。?主入口、次入口各设一处生态停车场,一级车行道的沿途主要景点设两处停车场。各个路口设置指示牌,标明道路位置与景区游览线路。车行线路与步游道交叉时必须设置提示牌,确保行人安全。坡陡转弯处必须设置限速牌和防护桩,必要时可设置反光镜。险要地段设置警示牌和防护措施。?沿步游道在视野开阔,视觉良好的控制点设置几处观景平台与溪涧游憩平台、栈道等观景设施。?规划强调旅游者的自主性与参与性,让游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活动路线。为使旅游者领略到园区的整体魅力,规划确定3条综合游览线路和一条专项游览线,以适应各类游客的需要。综合游线分为半日游和一日游。□本报记者林志党

泉州植物园方案设计泉州植物种植特点作文 文案:

千年梨园,传承经典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与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在以她为核心的闽南文化圈内,至今仍然传演着一种极富生命力的古老剧种――梨园戏。梨园戏以其雍容典雅的音韵唱腔、曼妙多姿的舞步手势、异彩纷呈的服饰造型、栩栩如生的唐风宋韵,深受当地民众乃至海外侨胞的喜爱。自汉至于唐、五代及宋初,梨园戏在泉州孕育形成并发展成熟,经历了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它在传递闽南民众的民族情感、传播闽南区域的文化精神,展现闽南艺术的独特魅力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另一方面,闽南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人文氛围又为梨园戏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肥沃的现实土壤与精神养分,使其经过千年考验,依然奇迹般地存活传衍下来。因之,研究两者之关系对传承与传播梨园戏与闽南文化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梨园戏的历史地位
泉州自古以来就是歌舞兴盛之地,所谓“千家罗绮管弦鸣,柳腰舞罢香风度”,正是唐宋之际泉州歌舞升平之写照。在这片被河洛古语浸润的土地上,上至官宦士大夫,下至市井百姓都奉中原移民衣冠南渡后带来的“泉腔”为母语,就在这种浓厚的地域声腔文化中,流行于泉州一带的民间优戏杂剧吸收了宋末元初传入泉州的温州南戏的剧目和表演艺术,同时融合自安史之乱后散落泉州的梨园“七子班”,最终以“泉腔”影响改造外来的两种戏路,形成了“上路”、“下南”、“七子班”三派鼎立之势,统称为“梨园戏”。因梨园戏孕育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在泉州进行,又因上述三个流派均以泉腔为主要语言表达方式,故梨园戏与泉州有着密切的关系。吴捷秋先生在其《梨园戏艺术史论》一书中认为,梨园戏以声腔而非以地域命名的现象是“全国所有剧种在历史的递嬗、声腔传衍与变化中所未见的。”[1]1正因为此种独特现象之存在,奠定了梨园戏在全国剧种中的特殊地位。梨园戏在闽南文化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首先体现在这个剧种本身就具有悠久灿烂的发展衍化史。
(一)与衣冠南渡后的泉州移民史相伴而生,同步发展
众所周知,闽南原是闽越族人的聚居之地。自秦汉开始,中原汉民开始进入闽南,在与闽越族人长期磨合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在闽南地区定居繁衍下来,并在历史上出现三次影响深远的移民高潮,奠定了闽南移民社会的基本格局。据历史考证,闽南地区的第一次移民高潮出现于西晋“永嘉之乱”之后。这场起事于外族发乱而致中原朝廷内乱的宫廷政事引发了大量中原人口南迁福建,进入闽南,史称“衣冠南渡”。《八闽通志》引宋《太平寰宇记》述泉州:“东晋南渡,衣冠士族多萃其地以安堵。”[2]77在这场浩浩荡荡的晋代衣冠南渡运动中,盛行于中原一带的汉歌楚曲也随之流播至泉州。正所谓“南渡衣冠留晋俗”、“离乡不离腔”,从梨园戏的“泉腔”音韵之美及其音乐形式依托弦管南音的“弦管饶拍”等“遗声旧制”,足见中古河洛音乐文化对传播至泉州的梨园戏浸润日久,影响深远。
(二)与唐宋盛世的泉州城市化进程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继西晋“永嘉之乱”后的衣冠南渡,泉州在唐朝时期又迎来了两次移民高潮,即陈元光父子平定“獠蛮啸聚”,请置漳州(669―683年),以及王审?、王审知兄弟于885年为躲避唐末黄巢起义而举兵五千迁入闽南,随后占据整个福建。在这两次中原入闽运动之后,福建人口剧增,汉族社会形成,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泉州亦成为东南重镇。随后,泉州便在“酒坊饮客朝成市,佛庙村?兑棺鞒钡墓蠢竿呱嶂?间开启了城市化的进程。“中国的市井文化,是在‘拿村落野夫罕得入城的窘态以资笑端’的勾栏瓦舍之间开始的。中国戏曲的兴盛、成熟乃至繁荣,也是在‘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的勾栏瓦舍之间开始的。”[3]40勾栏瓦舍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剧场的正式形成,预示着梨园戏作为一种逐渐成熟的剧种其传演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的艺术活动,其艺术形式与表现方式也逐渐走向程式化的成熟期。
宋元时期,泉州愈加突显的地理优势与日渐兴盛的海外贸易活动,促使其商贸经济高速发展,泉州港被赞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苍官影里三州路,涨海声中万国商”便是对当时泉州港的繁盛之境的最好写照。繁荣的经济、海纳百川的气魄,促使泉州歌舞百戏呈现百花齐放之景象。此时的泉州,“一方面是海舶聚集风樯蔽日的喧嚣,一方面是灯市鳌山勾栏瓦舍的繁华”,“正是在这种‘太平处处是优场’的繁华里,梨园三派形成汇流之势,开演了宋元盛事泉州戏曲之文化图景。
(三)从明清开始走向民间社会,与泉州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连
明清以降,倭寇的入侵与朝廷的“海禁”政策,使泉州的海上贸易活动与商业经济受到了直接的打击,“市井十洲人”的刺桐时代,自此一去不复返,泉州也从帝国的贸易中心退缩到了偏于一隅的“边陲城镇”。此时,梨园戏的影响也远不如宋元盛世,但其并未偃旗息鼓,而是从典雅的舞台中心走向民间社会,与繁复多彩的泉州民间信仰与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明陈懋仁在《泉南杂志》中提到:“迎神赛会,莫胜于泉”[4]858,而这些大大小小的地方各路保护神的诞辰节庆无形中便为梨园戏的演出与流传创造了广阔的表现空间,“赛社演剧,在所不禁”,“泉南民俗文化中这种繁复的铺镜祭祀节庆代替着昔日的市井勾栏瓦舍,在明清之间继续支撑着泉腔梨园戏的兴盛。”[3]117也是在明清时期,梨园戏拉开了向外传播的序幕,先是漳州与厦门,再是台湾。随着泉州的海外移民,梨园戏亦散播到海外,如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几乎有闽南语的地方,有弦管南音的声音,也就有梨园的戏文名曲的传播。其中,较为典型的事件便是随着大量泉人大规模地移民台湾,梨园戏也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戏曲剧种。清康熙年间郁永河《台湾竹枝词》谓“妈祖宫前锣鼓喧闹,侏璃唱出下南腔”。此外,梨园戏文刊本也随着明清之间福建书林的兴盛,流传到欧洲。
(四)《陈三五娘》与泉州梨园戏的繁盛与衰落
梨园戏的全盛时期,是以七子班的《陈三五娘》为标志的。《陈三五娘》从民间传说、传奇小说、梨园戏文的脉络发展,一脉相承五百多年,形成了《荔镜记荔枝记四种》的辉煌成就。其刊本繁复、体制宏大,堪称中国戏曲界的翘楚之作,影响波及海内外。20世纪30年代对《陈三五娘》进行专项研究的陈香先生在欣赏完《大闷》一折后,用“美视美听,难以形容”来表现该剧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然而,随着刺桐港的日渐式微,泉腔梨园也难逃衰败的命运,历史将其戏曲桂冠的位置转让给了后来居上的昆曲。民国时期,梨园戏的喧嚣繁华也到了曲终人散的时候了:20世纪30年代,梨园三派已零落不全,戏班纷纷解散解体,梨园戏甚至连常规的演出活动也取消了。
然而,梨园戏的命运就是这般地曲折传奇,到1952年,在当时“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曲改革方针的指导下,当时的晋江文化馆馆长许书纪集结了一批散于各处的梨园艺人对《陈三五娘》进行口述、记录与排演,并将改头换面后的《陈三五娘》搬演上了剧场舞台。该剧在1954年华东戏曲观摩汇演中囊括了包括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导演奖、乐师奖、舞美奖和四个演员一等奖六个最高奖项,声震戏曲界,梨园戏也因此重获新生,重放光彩,真可谓“一出戏挽救了一个剧种”。在传统戏曲日渐没落的近代中国,像梨园戏这种“起死回生”的剧种并不多见,它们更多的是在现代性的侵袭下,永远地尘封在岁月的记忆中。这或许也可证明,梨园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潜隐在闽南人的“集体无意识”中,在闽南文化的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二、梨园戏的当代价值
梨园戏历经岁月千年洗礼、洗尽铅华后仍如钻石般璀璨夺目,在以泉州为核心的闽南文化圈中依然具有不可撼动的位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与地方政府、学术团体共同关注于保护与传承梨园戏
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戏曲文化生态兴荣,在堪称戏剧大省的福建省也是名列前茅。2006年5月20日,梨园戏打败了其他的闽南剧种,紧随昆曲,在被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戏剧”部分排名第二,足见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与非凡的文化价值。
国家文化部门与行政部门的双重肯定,带动了地方政府对梨园戏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更是从硬件与软件上大力保护与支持梨园戏的传播与传承事业。硬件方面,如2006年2月在福建省政府的支持下,泉州启动了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梨园古典剧院,旨在使之成为梨园戏的剧目生产、艺术研究与展示中心。这项工程将梨园古典剧院与新门街、芳草园、泉州南音艺苑连结成一体。自2008年12月29日正式启动以来,泉州梨园古典剧院已经上演了包括《陈三五娘》、《李亚仙》、《吕蒙正》、《郭华》等梨园经典剧目,使梨园戏在得到全面保护的同时亦发挥传承与传播闽南文化之功能。泉州黎园古典剧院已成为泉州市民以及海内外游客了解泉州梨园戏与泉州文化的一个主要阵地。
泉州市政府对梨园戏的软件投入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泉州人民非常重视传统节日,以元宵节最为著名。在元宵节的前后几天,泉州市政府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在梨园古典剧院连续上演的梨园戏专场演出便是花样繁多的民俗活动中的重头戏;二,依托以“闽南文化”为议题的文化活动,向世人展示梨园戏的独特魅力。如2013年世界闽南文化节在泉州市举办,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团体、学者、民众等亲身领略了梨园戏之美,进一步扩大了梨园戏的传播空间。
梨园戏博大精深的艺术内蕴也吸引了专家学者与学术团体的共同重视。如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曾经举办“南戏学术讨论会”、“96泉州中国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以加强海内外尤其是闽台两地梨园戏艺术与学术交流活动。1997年,台湾中正文化艺术中心也举办“海峡两岸梨园戏学术研讨会”,两岸学者就梨园戏的渊源形成、历史地位、艺术成就,乃至于闽台的传播、剧团之营运、新人之培养等,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会后又编印了《海峡两岸梨园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这些学术团体与泉州市政府对梨园戏的通力支持与合作,一方面证明了梨园戏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传统的梨园戏从凝固的“活化石”角色和被束之高阁的“博物馆”身份重新走上了流动的时空舞台,从文化遗产的静态状态走向动态的传播行为。
(二)艺术团体与梨园艺人共同致力于振兴与发展梨园戏
如果说国家重视、政府资助、社会支持是发展梨园艺术的外部推动力的话,那么,几代梨园艺人子弟的薪火相传,则是其得以延续不绝的内在动因。因此,我们不应忘了梨园艺术长河中那一串闪耀的名字。
前文已述,梨园戏到了民国时期便难改其衰颓之局势,后来在戏改方针的指引下,通过对古老剧目《陈三五娘》的整理与改编,并以在1954年的华东汇演的一举成名而迎来了梨园戏的春天。在对梨园戏剧本的抢救与恢复、对梨园戏艺术表演的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许书纪起了带头引导的作用,蔡尤本则致力于梨园艺术的口传身授,而林任生在恢复与整理梨园古老剧目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此外,诸如何淑敏、许志仁、陈家荐、姚望铭、姚苏秦、李清河等老艺人始终活跃在梨园戏的表演舞台上,共同传承这一戏曲艺术中千年的瑰宝,他们为传承梨园所做出的贡献令人动容,也激励着后代梨园工作者们前仆后继。
1952年,“晋江县大梨园实验剧团”建立。1953年,“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成立,它在1958年改名为“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该剧团自创立以来,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梨园戏艺术工作者,其中既有吴捷秋、苏彦石等国家一级导演,王任杰、李文章、许长欣等一级编剧、一级作曲家、一级舞美设计师等,也有曾静萍、龚万里等国家一二级演员,他们共同致力于梨园戏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传承与发展事业,使古典的梨园艺术重放光彩。在对梨园戏的古典意蕴与现代意识进行有机融合以适应现代审美需求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提到的是王任杰与曾静萍两位艺术家。王任杰的代表剧目是《董生与李氏》、《节妇吟》、《枫林晚》等,其中《董生与李氏》获得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被台湾媒体评为“最受欢迎的十大剧目”之一,2004年它又以戏曲类第一名的佳绩获评2003―2004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等殊荣。该作品以“古朴典雅、和谐细腻的风格,显示出梨园戏丰富的艺术生命力,使梨园戏传统焕发出璀璨光彩,奠定了梨园戏在中国戏曲界不可撼摇的地位”[3]200。王任杰先生也因此被评为“福建剧坛最优雅的古典诗人”。综观其代表作《董生与李氏》、《节妇吟》,其思想观念与艺术创作上的矛盾双重性格展露无遗,如若从思想主题上探讨,可归结为“崇儒”与“反儒”、“理”与“情”之间的对立与统一;而若从艺术表现手法上论,则充满着“传统”与“现代”、“精英式的典雅”与“平民化的粗俗”相映成趣的效果,正是这种内在张力与对立统一使其剧本蕴含隽永,优柔婉媚。这种二元对立的精神气质与闽南人的性格气质、闽南文化的精神内涵巧妙地接合了起来,难怪乎赢得了现代闽南观众的喜爱。(2)此外,传统的梨园剧目更多地是从外部情节环节的改变来推动戏剧的发展,而王仁杰的剧作则专注于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来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董生与沈蓉是“义”与“理”的代言人,但其内心始终经受“情”与“欲”的召唤,而李氏与颜氏内心中上述两股力量之间的牵扯与较量则更加明显,独居女性心中的幽微复杂之情态被王任杰刻画得入木三分。其实,透过王仁杰的创作,我们已然可以窥探出王任杰梨园戏创作中的独特艺术个性,即将梨园戏的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观剧审美品味接轨与交融,用他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也就是“传统戏曲与当代意识相结合”。梨园戏与王仁杰的相遇,成就了王仁杰本人,也成就了梨园戏,使其在影视传媒充斥现代人的文化生活的时代也占有不可动摇的一席之地。
自称是为梨园戏而生的国家一级演员曾静萍从14岁开始学习梨园戏。1987年在福建省首届水仙花青年演员比赛中,她凭借饰演《朱文太平钱》中的纯情少女一粒金而全票夺得“最佳女演员奖”。同年,她在首届中国戏剧节上,又因成功塑造了《节妇吟》中的寡妇颜氏,获得了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奖项――梅花奖。这位技惊四座的梨园名旦将其细腻柔美、灵巧传神又优雅规范的表演与现代审美旨趣天衣无缝地嫁接在一起,赢得无数佳评。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教授王安祈先生在他的《李氏的“虚形境界”》一文中对曾静萍出神入化的表演做过精辟的勾勒:“曾静萍饰演的李氏,踩着细弱碎步,悠悠忽忽,蹴三致一,忽而颓然步软、花落无声;忽而飘忽挪移,柳絮随风;才见她蜷起身子、如猫儿般搓腻懒怛;稍一个没留神,竟已如水流涓涓游移到了另一边。这般花落无声、行云有影的身段,既是‘穿幽静,过回廊’形象的摹拟,又似是‘流荡心绪’的立体化。初则如一池春塘水波,溶溶泄泄,东风无力,欲皱还休;继而转为热烈奔放,化身一片骀荡春风,销蚀尽虚伪文饰,钩掘出所有人心底的幽微情思。而摹拟傀儡的身影,偶尔出现棱角的顿挫,就在这一瞬间,曾静萍每每掌握住时机,露出‘顾盼自得’之态,一副‘唔,渐次入我彀中矣’的神色!是这样的演员,策动全身每一寸肌理,色诱全场观众销尽温柔。看曾静萍的表演,虚幻迷离的眼神、飘渺惝?U的韵致,凝眸深处,竟将戏牵引向了虚实边际。这般眼底风韵,放眼当今名旦,或仅昆剧华文漪可相提并论,若论妖娆,曾静萍还胜三分。”[3]216以上生动传神之点评,形象细致地将曾静萍之表演造诣与艺术修养展现出来,梨园之美也因有曾静萍等杰出的艺术家而大放光彩。
(三)闽南民众与海外侨胞共同承担于传承与传播梨园戏
如前已述,自明清以来,梨园戏从勾栏瓦舍走向民间大众,并且与闽南地区繁复的民间信仰习俗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形成了有民俗活动必敷演戏曲的传统。对于闽南人来说,一年之内有无数的理由可以演戏,如节令、神佛圣诞、庙宇庆典、做醮、谢平安、民间社团祭祀公业、家庭婚丧喜庆以及民间社团、私人间的罚戏演出等。[5]27这些民间信仰和习俗活动,无论是对于定居在闽南地区的民众,还是对于长年漂泊海外的闽南移民来说都起到了向心力与凝聚力的作用,同时也使得传统的乡土文化观念、民间信仰等地方性知识,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深植人心,流传后世。
自古以来,戏曲就具有“娱神”与“娱人”的双重功能,形成“宗教仪式”与“成人游戏”的双重品性。就“娱神”的功能与“宗教仪式”的品性来看,闽南地区的民间信仰的神系十分复杂,各村供奉的神系也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主要的保护神和许多较次要的神。每个神都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生日,每个佛生日都要演出几天戏,少则两三天,多则三五天,甚至连演几个月,这便为梨园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拓宽了发展的空间。闽南民众在通过梨园戏“娱神”的同时也实现了“娱己”。据80高龄的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副社长郑国权老先生介绍,解放前,每逢民俗节日,中山路上能同时开演几十台戏,热闹非凡,各大名班大唱对棚戏、连棚戏,各角纷纷拿出看家本领互相较劲,令观众大饱眼福和耳福。[6]即便是现在,闽南民众高涨的信仰热情和众多的民俗节日,依然是闽南戏曲演出蓬勃发展的主要动力。据统计,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在2008―2010年之间就有300多场下乡演出活动,尤以《陈三五娘》为代表的泉州梨园戏更是深受闽南民众的喜爱,历久不衰。
此外,由于闽南地区既处于大陆的边缘地带,又处在与异域文化交流的前沿,为了在中华文化中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地位,闽南民众比起内陆人民来说反而更加渴求精神内核的稳定性。因此,闽南人非常重视乡土、血缘、宗族等传统观念,也十分固执地传承中原文化传统。而潜藏在闽南民众中的这种集体无意识除了体现在繁复的民间信仰活动中,还体现在岁时节庆与人生礼俗活动中。前者如春耕秋收等季节性仪式或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闽南地区都盛行演戏祈福或欢庆;后者如生育礼俗、成年礼俗、婚姻礼俗和丧葬礼俗等,亦要邀请民间戏班来演戏,热闹一番。甚至诸如庆祝中举、当官、考上大学、发财还愿等亦有演戏活动,娱神亦娱己。三、梨园戏的海外传播盛况
闽南戏曲向海外传播的情况由来已久。从明嘉靖到万历年间,随着大量的福建戏班下南洋过台湾,福建民间戏曲也开始广泛传播到台湾至东南亚,其中,梨园戏的传播尤为值得关注。在福建现存较有影响力的几大剧种(梨园戏、高甲戏、莆仙戏、木偶戏、歌仔戏)中,梨园戏的传播可谓最早。康熙20年至27年(1685―1688年),福建梨园戏戏班曾到泰国,并被邀请到皇宫为法王路易十四派往泰国的大使举行庆宴演出,其“华丽而庄严的排场”、“严肃而认真的表演”,给外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7]在此之后,梨园戏在整个20世纪形成了三次传播高潮。时间划分期限分别是20世纪20―40年代、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
20世纪20―40年代,以《陈三五娘》为主的梨园剧目于1925年随双凤珠班赴印度尼西亚的泗水演出,同年,新女班又赴新加坡进行演出,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在此演剧热潮的推动下,《陈三五娘》开始引起海内外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出现了向达的《瀛涯琐志――牛津所藏的中文书》、陈香的《研究》、吴守礼的《荔镜记戏文研究――附校勘篇》以及《荔镜记》、《荔枝记》系列校理本。在海峡两岸共同关注研究的局势促动下,福建省梨园剧团新编的梨园戏《陈三五娘》在1954年的华东戏曲汇演中,一举获得了剧本一等奖等六项大奖,轰动了当时的整个戏剧界,泉州梨园戏和《陈三五娘》一时声名鹊起,蜚声海内外。
20世纪80年代,梨园戏在海外的传播日益广泛。自1980年至1990年这十年期间,梨园戏共出访海外三次,出访地包括日本、菲律宾和中国香港地区。比如,1980年9月11日至9月18日,应香港福建旅港同乡会、福建商会和福建体育会的邀请,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在卢令和的带领下,一行59人赴香港作商业性演出;1986年10月20日至11月20日,福建省梨园戏剧团又接到了菲律宾文化中心、皇都影剧中心等31个菲华社团的邀请,在许在全的带领下一行55人赴菲律宾作商业演出,此次出行共演出了30场,《李亚仙》、《陈三五娘》、《高文举》等传统剧目均引起了场场爆满的轰动效应。[8]36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21世纪初,泉州梨园戏在海外的传播与交流频繁,演出规模与影响力也逐渐扩大。1991年10月,应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基金会邀请,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在团长李联明的带领下一行53人赴新加坡访问演出。在新加坡国家剧场共演出七场,上演了《陈三五娘》、《吕蒙正》、《苏秦》、等经典剧目;1991年8月11日,梨园戏剧团在吴凤章、庄顺能的带领下应台湾新象文教基金会的邀请,赴台湾作为期一周的访演,8月17日即上演《陈三五娘》,在台湾岛内引起了轰动效应。[8]48

泉州植物园方案设计泉州植物种植特点作文 文案:

泉州植物园方案设计泉州植物种植特点作文 文案:


结语: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泉州植物园方案设计泉州植物种植特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写《泉州植物园方案设计泉州植物种植特点》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泉州植物园方案设计泉州植物种植特点》优秀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泉州植物园方案设计泉州植物种植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