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文言文必修知识点归纳作文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高中文案

2019-03-09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文言文必修知识点归纳作文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高中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文言文必修知识点归纳作文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高中文案

文言文必修知识点归纳作文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高中文案:

《兰亭集序》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面对面”)
二、古今异义
①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②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
③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④信可乐也(信:古义:指实在;今义:指书信)
⑤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
⑥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水边;今义:指次序或质量差)
⑦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
⑧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
⑨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
三、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1一觞一咏(觞:喝酒)2映带左右(带:环绕)
动词作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眼睛、耳朵)
动词的使动
1引以为流觞曲水(流:使??流)
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使??兴,使??产生)
形容词作名词
1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的人、贤士)
2少长咸集(少长:少者、年轻的人)
3无丝竹管弦之盛(盛:热闹的场面)
形容词的意动
1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
2当其欣于所遇(欣:以??为欣、对??感到高兴)
数词的意动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
副词作动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
四、一词多义
1之
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到达”)
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
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
向之所欣(音节助词,不译)
2修
茂林修竹(意为“高”)
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
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
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
3虽
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
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
4于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介词”)
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
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
5以
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
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
6一
若合一契(一起)
其致一也(一样)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看作一样)
一觞一咏(有的,表示分指,一边??一边??)
悟言一室之内(数词,一)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死生亦大矣(语意上构成判断)
②固知一生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③其致一也
2倒装句
状语后置亦将有感于斯文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当其欣于所遇
终期于尽
不能喻之于怀
定语后置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3省略句
(众人)列坐(于)其次
(众人)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悟言(于)一室之内
放浪(于)形骸之外
六、古今异义
1.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②次要的地位。
2.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3.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
4.以为
古义:把??作为。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今义:认为。
5.所以
古义:①所用来。如:所以游目骋怀;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7.品类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
七、涉及成语
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
《赤壁赋》
文言实词
一、通假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二、古今异义
徘徊于斗牛之间
徘徊古义:明月停留
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斗牛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竞技方式
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人
三、一词多义
(1)东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如诉如泣(副词,像)
(5)白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歌曰:“??”(歌词,名词)
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调或节拍,名词)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2名词用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下江陵(攻占)
顺流而东(向东进军)
3名词的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
4动词的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5形容词用作动词。正襟危坐(整理)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二、文言虚词
1.而连词,表转折。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连词,表修饰。倚歌而和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连词,表承接。正襟危坐而问客
连词,表并列。侣鱼虾而友麋鹿
2之
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哀吾生之须臾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吾与子之所共适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它们。
耳得之而为声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去,往)
3.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徘徊于斗牛之间\/
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托遗响于悲风\/
于是饮酒乐甚
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4.乎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呢
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反问,吗。\/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表疑问,吗。
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
郁乎苍苍\/知不可乎骤得用在句中表停顿或舒缓语气,语气词
5.其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指示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6.然凌万顷之茫然\/苏子愀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其声呜呜然(语气词,相当于“焉”,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三、文言句式
判断句固一世之雄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游于赤壁之下\/渔樵于江渚之上\/
寄蜉蝣于天地\/托遗响于悲风\/
月出于东山之上
2.宾语前置句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
3.定语后置句凌万顷之茫然\/客有吹洞箫者
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
疑问句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四、成语
羽化飞天不绝如缕正襟危坐横槊赋诗逝者如斯杯盘狼藉如泣如诉遗世独立
《游褒禅山记》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古义:周围;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到达,达到,动词;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三、一词多义
1.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2.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掩饰)
5.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
6.舍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
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
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
7.以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词,在、从)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
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
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与“故”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因此)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
8.其
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
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代慧空禅院)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代华山洞)
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
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作“那”,“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
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那些,代游客)
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四、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状语
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名词作动词①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②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①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③往往有得。得:动词作名词,心得,收获。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
形容词作动词①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②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形容词的使动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弄错,使??错。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昏暗:使动,使人感到模糊迷惑。
副词作动词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五、特殊句式
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者,??也)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
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
倒装句
状语后置句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定语后置①有穴窈然。
省略句
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宾语)
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宾语)
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
五、文言固定句式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文言文必修知识点归纳作文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高中文案:

1、《论语》六则,出自论语的《学而》《为政》《公冶长》《述而》。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扁鹊见蔡桓公》作者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之大成。
3、《宋定伯捉鬼》出自《搜神记》,作者干宝,字令升,东晋蔡人。
4、《狼》出自《聊斋志异·狼三则》,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5、《桃花源记》出自《陶渊明集》,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紫桑人,著名诗人。
6、《弈喻》出自《潜研堂文集》,作者钱大昕,字晓征,又字辛楣,号竹汀,清朝嘉定人,著有《廿二史考异》、《潜研堂文集》。
7、《口技》出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本文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朝福建晋江人。
8、《活板》出自《梦溪笔谈》,作者沈括,字存中,北宋杭州人,科学家、文学家。
9、《核舟记》出自《虞初新志》,本文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10、《说虎》出自《诚意伯文集·郁离子》作者刘基,字伯温,浙江人,有《诚意伯文集》。
11、《为学》出自《白鹤堂集》,作者彭端淑,著有《白鹤唐诗文集》。
12、《爱莲说》出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宋代道州人,字茂叔,又名濂溪先生,哲学家。
13、《陋室铭》出自《全唐文》作者刘禹溪,字梦得,唐代洛阳人,著名诗人,著有《刘宾客集》。
14、《伤仲永》、《谈孟尝君传》出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
15、《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列子,字列御寇。
16、《得到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
17、《岳阳楼记》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18、《醉翁亭记》出自《欧阳文忠公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19、《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公元前722年以下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0、《黄生借书说》出自《小仓山房文集》,作者袁枚,字子才,号随园主人,清朝人,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集》。
21、《童区寄传》出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
22、《出师表》出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
23、《满井游记》出自《袁中郎集》,作者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县人,文学家。
24、《少年中国说》出自《饮冰室合集》,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著作收在《饮冰室合集》中。
25、《陈涉世家》出自《史记·陈涉世家》,作者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6、《李广》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作者司马迁。
27、《陈叔宝亡国》出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28、《龚遂治渤海郡》出自《汉书》,《汉书》是继《史记》之后的重要的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作者班固,自孟坚,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29、《马说》出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
30、《捕蛇者说》出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
31、《养鱼记》出自《欧阳文忠公集》,作者欧阳修。
32、《日喻说》出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者苏轼。

文言文必修知识点归纳作文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高中文案:

《论语》是记载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为语录体。《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孟轲(约前—前),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学大师,有“亚圣”之称。《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教育、伦理,。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认为“人性本善”。(见第五册)
荀子(约前—前),名况,战国时赵国人,著名思想家。主张“法后王”“性恶论”。《荀子》为荀子和其弟子所作,是先秦儒家重要作品。
庄周(约前-前),战国宋人,古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之一。《庄子》为他和其弟子所作,文学性强,多寓言,是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与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合称“老庄”。
贾谊:西汉洛阳人,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著作有《新书》、《吊屈原赋》等。
司马迁(约前-约前),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包括本纪(帝王传记)、世家(诸侯传记)、列传(著名人物传记)、表、书,共篇。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关于《史记》见第六册)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年出生于江苏东海。年出版散文集《背影》,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另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采莲赋》:南朝皇帝萧统著。
《西洲曲》:南朝乐府中的诗。
周瘦鹃:现代作家,翻译家,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文学流派)代表作家。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的主将,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他在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十六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其一生人格精神的写照。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末年著名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出自他的《挽歌》。
《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巨著,作者为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
金圣叹:名人瑞,字圣叹,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曾把《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与《西厢》合称“六才子书”,并对后两种进行批改。其批改《水浒》,成书于崇祯末期,将七十一回以后关于受招安、征方腊等内容删去,增入卢俊义梦见梁山头领全部被杀死情节,以结束全书。批语中颇有独到之见,也表现了反对农民起义的立场。
顾炎武:号亭林,字宁人,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著有《日知录》。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京派小说”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乔治?桑:法国女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康素爱萝》、《安吉堡的磨工》。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按照鲁国国君的世系纪年,记载了我国自公元前年以后多年的许多史料。也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到周贞定王十六年间的史实。
《战国策》是记载西周、东周及各诸侯国历史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经西汉刘向整理,共篇。

文言文必修知识点归纳作文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高中文案:

很多人都觉得语文很难去学习,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高中语文文学常识,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古代官职名称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3.古代常见官名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一般只设一个丞相,俗称大丞相,有时分为左右两个丞相,右丞相专门管理国事,左丞相是皇帝“私人顾问”。不需要管理国事。
【太师】指官职又名太宰
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太子太师】太子太师属“东宫三师”为名义上太子老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称“三孤”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雍正帝建造辅佐皇帝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简称,最初是丞相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极地方长官,总揽一省军事、吏治、刑狱等事,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职。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公差。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水浒传》中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官名,主管训练、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太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省辖市市长。
【刺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京兆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太尉】 秦至宋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部长。
【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大臣。相对最高法院院长。
【吏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部长。
【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观政务,百官之长。相当于行政院长。
【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相当于元帅军衔。
【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官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
【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通判】 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
【县丞】 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主薄】 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教授】 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厅长。
【游击】 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负责防御工作师级。
【侍郎】 宿卫侍从皇帝官员。中央警卫局官员(一说相当于现在副部长)。
小编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愿各位愉快!


结语: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所见过的《文言文必修知识点归纳》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必修知识点归纳》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文言文必修知识点归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