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心理学章节练习题(完整版)作文 心理学各章节重点文案

2019-03-08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心理学章节练习题(完整版)作文 心理学各章节重点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心理学章节练习题(完整版)作文  心理学各章节重点文案

心理学章节练习题(完整版)作文 心理学各章节重点文案:

心理学章节练习题(完整版)
第一章《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个体心理发展包括认知能力的发展、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2.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3.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在个体心理发展方面,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性的观点是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理论。
5.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6.自我是本我在与现实的接触中分化出来的那部分人格结构,遵循现实原则。
7.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
8.皮亚杰认为,守恒是具体运算阶段区别于前运算阶段的重要标志。
9.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成熟、练习与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四个方面。
10.维果茨基从种系与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1.维果茨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是由工具与符号为中介的。
二、选择题
1.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是遵循()。
A.快乐原则B.现实原则C.道德原则D.利己原则
2.埃里克森认为,在儿童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阶段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与疑虑,体验着()。
A.希望的实现B.意志的实现C.目的的实现D.能力的实现
3.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出现“自我中心”特征是在()。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4.皮亚杰通过一系列守恒实验,发现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获得“物质守恒”的时间是()。
A.6~8岁B.7~9岁C.8~10岁D.9~10岁
三、名词解释
1.心理发展——
2.学习准备——
3.图式——
4.最近发展区——
四、简答题
1.简答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2.简答埃里克森关于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
3.简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4个阶段理论。
五.案例分析题
吴某是初二年级的一名男同学,学习成绩在班上属于中上水平,智力较好,对教学比较感兴趣。但是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在家里,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就使性子,甚至离家出走。父母都从事旅游事业,经常在外,与之交流时间比较少。上一学期的一天早上,因洗头与母亲大闹一场。他母亲认为,早上时间太紧,因而要他晚上再洗。中午,他与同学喝酒,借此来气他的母亲。还有一次,放学路上与一群社会青年一起玩耍,其中有几人抽烟,邻居发现后告诉了他的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他趁机跑出家门,在外流浪两天后才回家。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也很尖锐。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瞪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与老师讲道理。在初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老师发现他与其他班级的同学打架,把他叫过来进行教育,本来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他担心老师会惩罚他,于是就一口否认,并且与老师大吼大叫,叫老师找出证据和证人。
问题:1.造成吴某叛逆行为的原因有哪些?
2.作为他的班主任,你将采取哪些措施对他进行教育?
3.这个案例有什么教育启示?
6.论述题
1.论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2.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如何依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进行课堂教学。
第二章中小学生注意、感知和记忆的发展与教育
注意的思考与练习:
1、填空题
1.专心孜孜、心无旁骛、朝三暮四、胡思乱想等指的就是(注意)。
2.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
3.根据注意过程中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4.(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注意,目的或任务越明确、越具体,随意注意越易于引起和维
5.一般而言,注意的品质有(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广度)、(注意分配)、(注意转移)等几个方面。
6.同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
7.根据当前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这是(注意的转移)
2、判断题
1.学生在听课时只注意听老师讲的东西,而对上课无关的东西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这是注意的指向性。(×)
2.它不是一种独特的心理活动,而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或方式。(√)
3.无意注意更多是一种积极的注意,它是注意的初级形式。(×)
4.有意注意是注意的一种消极、主动的形式。(×)
5.注意起伏是指注意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现象。(×)
6.一般说来,注意对象的组合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相互之间能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
7.在打篮球时,既要分一部分精力去防守,又要随时想到进攻。这是注意的分散现象。(×)
3、名词解释。
1.注意
2.注意的分配
3.有意后注意
4、分析题
一位老师在上某一节课时,有意地采取了以下做法:(15分)
(1)走进课室时,将画好的小黑板画面朝里,放在不显眼处,等到讲课需要时才亮出。
(2)上课时先给学生讲解这节课的目的、任务,然后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所讲知识。
(3)当他发现有学生做小动作时,不是点名批评,而是突然停止讲课或提高说话的声音。
这位教师这样做的心理学依据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教材P25:无意注意的规律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5、论述题
试述注意规律在教学上的应用。
(答案:P25-27:注意规律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概括要点说明)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
一、判断题
1、我们认出正在阅读的字母是“T”,或听清某同学说话发出的声音,这种心理现象属知觉。(×)
2、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80~780毫微米的光波(电磁波)。(√)
3、静觉是对人体做加速或减速的直线运动以及旋转运动所产生的感觉。(√)
4、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之中,我们会选择一定的事物作为对象,而未能被注意到的其它事物则成为背景,这是知觉的整体性。(×)
5、看见一个苹果,听一首乐曲等是感觉心理现象。(×)
6、知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或源头,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7、知觉作为一种认识活动过程,包含了觉察、分辨、识别和确认等几个相互联系的过程。(√)
8、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为20~20000赫兹的声波,在这个范围以外的声音是听不见的。(×)
9、“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属于时间错觉。(√)
10、一般来说,事物的关键部分、强的部分在知觉的理解性中起着决定作用。(×)
二、填空题
1、(知觉)是有机体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的过程。
2、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
3、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感觉,它主要是由(光刺激)作用于人眼所产生的。
4、人类语言信息和其他与声音有关的信息主要就是通过(耳朵)获得的。
5、根据所知觉的事物的特性,可把知觉划分为(物体知觉)知觉和(社会知觉)知觉。
6、(时间知觉)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7、社会知觉是指对人的知觉,包括(自我)知觉、(人际)知觉及(对个人)知觉。
8、(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9、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的“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疑人偷斧”等指的是(错觉)。
10、(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是运用外部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形态的一种计划性和目的性很强的自觉感受活动。
三、单项选择题
1.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毫微米的光波(电磁波)。
A.360~760B.380~780C.480~780D.400~800
2.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之中,我们会选择一定的事物作为对象,而未能被注意到的其它事物则成为背景,这是()。
A.知觉的选择性B.知觉的整体性C.知觉的逻辑性D.知觉的恒常性
3.看见一个苹果,听一首乐曲等是感觉心理现象。
A.感觉B.知觉C.视觉D.听觉
4.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为()赫兹的声波,在这个范围以外的声音是听不见的。
A.20~20000B.16~20000C.400~2万D.200~2000
三、名词解释
1、知觉
2、时间知觉
3、知觉整体性
4、错觉
四、问答题
1、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P27感知的含义)
2、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P28-29)
3、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P31)
五、案例分析:
1、为什么教师板书时,有时用彩色粉笔?为什么有的教科书某些地方用粗体字或加上着重点?有些人读书,为什么在书上做上各种记号?
参考答案:a.符合知觉选择性原理;b.结合例子分析
第三章记忆的思考与练习
一、填空题(每个空格1分,共20分)
1、记忆包括(记)和(忆)两个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2、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记忆)就是对信息的选择、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
3、按记忆信息保留的时间长短,把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记忆系统。
4、按记忆内容,可将它分为运动记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情境记忆)、逻辑记忆。
5、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7±2)模块。
6、(保持)是指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与巩固的过程,是记忆的中间环节。
7、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遗忘的速度是不均衡的,呈(先快后慢)的趋势。
8、(再认)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呈现在面前,觉得熟悉,能够确认或重新认出来。
9、(前摄抑制又称前摄干扰)是指先前学习过的材料对识记、保持和回忆以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10、一个人的记忆力水平综合起来,可以从记忆品质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和(备用性)等四个方面来衡量和评价。
二、判断题(错打×,对打√)
1、记忆是反映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不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2、记忆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心理过程。(√)
3、记忆联结着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
4、形象记忆通常以想象的形式存在。(×)
5、长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或是几分钟的记忆。(×)
6、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环节,是保持和回忆的目的。(×)
7、大量实验表明,机械识记的效果优于意义识记。(√)
8、一般而言,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的时间为2:3比较恰当。(√)
9、学习强度达120%的过度学习,保持效果最佳;超过120%则记忆效果不再有明显增加;(×)
10、长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主要有语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类。(×)
11、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12、回忆是指过去经历的事物出现时而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
三、案例分析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位教师的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参考答案:
1、这些教法应用了意义识记(意义记忆或理解识记)的心理学原理。
2、意义识记是指通过理解材料的意义,把握材料内容的识记。
3、这位教师教“买”与“卖”这两字时,向学生指出只有多了才能,少了则就要回买来,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而针对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时,则教学生“干燥”与“火”有关,“急燥”与心情有关,心急是总会跺脚,因而是“足”傍。
四、问答题
1、如何复习才有较好的效果?
有较好复习效果应做到:
①及时复习。
②清晨起床和睡前复习。
③把握好复习时间间隔。
④试图回忆。
⑤过电影。
2、比较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区别与联系。
持续时间编码形式容量是否有意识储存与提取举例瞬时记忆(5分)一瞬间的记忆;1至2秒钟左右外界刺激物的形象瞬时记忆的容量较大,一般为9~20比特无意识视觉后像短时记忆(5分)1分钟以内或是几分钟的记忆听觉编码为主;少量的语义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2模块有意识信息提取是较完全的;串行加工平行加工打电话时复述电话号码长时记忆(5分)在1分钟以上乃至终生的记忆。1.语义编码2.形(表)象编码容量极大,包括人所记住的一切经验一般意识不到平时永久性记忆的人或事联系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它所留下的痕迹为瞬时记忆,没注意便消失。如加以注意,就转入短时记忆,不及时复述则遗忘。如加以复述,并编目归类就转入长时记忆,在长时记忆内储存。在一定条件下又被提取出来。提取时,信息从长时记忆回到短时记忆,从而被意识到。
3、影响识记的因素有哪些?
识记方法有很多,比较有效的实际方法主要有:
(1)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2)有明确的识记目的;
(3)整体识记与部分识记相结合;(4)集中识记与分散识记相结合;(2分)
(5)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6)多种感官并用。
第三章思维与想象
一、填空
1、思维的特点包括、。
2、根据思维凭借对象的不同,思维可以分为、和。
3、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
4、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划分为、。
5、梦是的极端形式。
6、指向未来并能实现的想象称为。
7、凭借头脑中已有的形象或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类型是。
8、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属性的思维过程称为。
9、在头脑中根据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按不同的顺序与层次组成一定系统的思维过程称为。
10、思维的最基本的单位是。
11、判断由组成,以的形式表现。
二、选择
1、由于思维的(),人们才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感知到的事物。
A.抽象性B.概括性C.独立性D.间接性
2、三个数字ABC,其中AB、BC,可知AC,这属于()
A.逻辑思维B.发散思维C.动作思维D.创造性思维
(多选)3、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们练习写出白纸的不同用途,这个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
A.集中思维B.发散思维C.动作思维D.创造性思维
4、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获得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是()。
A.形象思维B.抽象思维C.动作思维D.创造性思维
5、作为思维的重要过程之一,()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他们的相同点、不同点极其关系。
A.分析B.比较C.综合D.抽象与概括
6、()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事物的非本质属性。
A.分析B.抽象C.综合D.概括
7、个体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这一思维活动以后,最可能进行的思维过程是()
A.分析B.抽象C.综合D.概括
8、在阅读鲁迅的《阿Q正传》时,头脑中形成的阿Q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是()。
A.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幻想D.表象形成
9、鲁迅在创作《阿Q正传》时,塑造的阿Q形象的心理过程是()。
A.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幻想D.表象形成
(多选)10、按照想象活动是否有目的性,想象可以划分为()。
A.有意想象B.创造想象C.幻想D.再造想象
11、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但其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
A、形象抽象思维B、理论型思维C、辨证思维D、经验型思维
12、高中学生的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性、概括性,并开始形成()。
A、抽象逻辑思维B、发散思维C、辨证思维D、形象抽象思维
13、初中学生的想象()
A、多为有意识有目的的B、全属有意识有目的的
C、意识性目的性较差D、多为无意识无目的的
三、名词解释:
1、思维
2、定势
3、想象
四、简答题
1、思维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分别有哪些种类。
2、想象的种类。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中小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
5、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6、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7、思维的品质。
五、案例分析
1、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相关原理进行分析。
2、有时候,我们在以某种方式解决问题以后,在随后解决有类似特点的问题时,会不自觉的沿用这种方式。很多时候,人们都认为床单只能用来铺床、玻璃瓶只能用来装水,而不知道他们还能有其他用途。请依据问题解决的相关原理进行分析。
六、论述
1、中小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2、中小学生良好的想象力的培养。
答案:
一、填空
1、间接性概括性2、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3、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4、有意形想象无意想象5、无意想象6、理想7、形象思维
8、分析9、系统化10、概念11、概念句子
二、选择
1、D2、A3、BD4、D5、B6、B7、D8、A9、A10、ABCD11、D12、A13、A
三、名词解释
1、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
2、定势:由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3、想象: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四、简答题
1、1)按照思维凭借的对象,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2)根据思维过程指向的不同,分为集中思维、发散思维;3)根据思维创造性程度,分为常规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2、1)根据想象活动有无目的性,分为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其中有意想象根据创造性的不同,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3、1)问题情景;2)知觉特点;3)知识经验;4)定式;5)功能固着;6)原型启发;7)动机、情绪与个性因素。
4、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2)想象的创造性成分逐步增多;3)想象的现实性逐渐增强。
5、1)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2)形式逻辑思维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3)思维独立性与批判性日益增强;4)思维中的自我中心性逐渐消失。
6、1)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2)思维的基本过程逐渐发展并日趋完善;3)初步具备逻辑思维各种形式,辩证逻辑思维开始萌芽;4)思维品质不断发展,表现出显著的个体差异性。

心理学章节练习题(完整版)作文 心理学各章节重点文案:

十二、实例分析题
1、做一个小实验:举起你的双手,手指伸直,让十指交叉。请注意看,是你的左拇指在上呢,还是右拇指在上?如果左拇指在上,那你就属于“艺术型”的人;如果右拇指在上,那你就属于“思想型”的人。请分析说明这个小实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答:这个小实验的理论依据是:大脑左右两半球的机能不同,左半球主要机能是抽象逻辑思维,右半球主要机能是具体形象思维;又由于大脑两半球对肢体的支配是左右交叉的,左手属右半球支配,右手属左半球支配。所以,右拇指在上就可能是“思想型”的人,左拇指在上就可能是“艺术型”的人。
2、有一位学生在田间小路上行走,突然看见一条蛇,这是什么心理过程?看到蛇后感到恐惧害怕,这又是什么心理过程?这两种心理过程有什么关系?答:这位学生在行走中看见蛇,这是认识过程。看见蛇后感到恐惧害怕,这是情感过程。这两种心理过程密切联系着,认识过程是情感产生的基础,情感产生于认识,反过来又影响认识,积极的情感推动认识,消极的情感阻碍认识。
3、为了把课上得生动形象一些,胡老师今天带来了不少直观教具,有标本、图片、实物等。进教室后他把这些教具放在了桌上,有的挂在黑板上。他想,今天的教学效果一定很好。可是,结果并非如此。请运用注意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一下原因。答:利用直观教具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这是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来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但教具过多,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特别是老师进教室后把教具放在讲桌上或挂在黑板上,学生的注意会被这些教具所吸引而不注意听讲。等到使用教具时,这些教具已经失去了刺激的新异性,已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因而教学效果不理想。
4、教师讲课,声音要有抑扬顿挫;板书时要用彩色粉笔标示重点;教科书的某些地方用黑体字排印或加重点号。请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答: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对象与背景的对比程度,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引起学生的注意,以便更准确、更清晰地选择知觉对象。这是知觉的选择性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5、在一次识记效果的考查试验中,对甲、乙两组被试分别呈现下列两行数字,然后让他们进行书面再现。甲组:7142856112224;乙组:7,14,28,56,112,224。试验结果表明乙组被试对材料记得又快又准。请用识记原理分析其原因。
答:因为甲组呈现的一组数字没有明显的内在联系,被试只好采用机械识记;乙组呈现的一组数字中包含着明显的倍数关系,容易为被试所理解而进行意义识记。识记原理表明,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因而,乙组对材料记得又快又准。
6、1922年党派萧楚女同志去四川开展工作,他应邀担任了《新蜀报》主笔,几乎每天都以“楚女”之名发表文章。由于他文笔潇洒,很快名声大振,后来竟有不少男青年写来求爱信寄至编辑部。请你试分析造成这种误会的原因。
答:这是由再造想象所引起的错觉造成的误会。萧楚女同志以“楚女”之名发表文章,由于语言的描述,“楚女”人们很可能理解为“楚楚动人之女子”,在头脑中产生“楚女”的再造想象。所以,有些男青年就写来求爱信。
7、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一般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先点名,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另一种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点名回答。你认为哪一种做法比较好?为什么?
答:第二种做法比较好。这是因为:(1)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面向全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点名回答,能使学生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被提问的可能,从而能使每个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2)面向全班先提问后点名,有利于降低学生的紧张情绪对思维活动的干扰,有利于提高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8、心理学家得出这样一个公式:感情表达=7%的言词+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你认为这个公式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这个公式说明了人的情感具有信号交际功能,信号交际功能主要是通过人的表情实现的,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肢体表情,其中面部表情占的比例最大。
9、革命烈士江姐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地说:“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请通过这一实例说明什么是意志,并分析说明江姐的意志品质。
答:江姐为了革命的利益,面对敌人的严刑折磨,坚贞不屈,自觉地忍耐着严刑拷打的痛苦,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这个事例说明,意志是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江姐在狱中同敌人斗争的事例,表现出江姐的意志品质有:(1)自觉性;(2)果断性;(3)自制性;(4)坚持性。
10、王胜川老师被誉为工读教育专家。有一次,两个学生打架,大的一下把小的推倒在地,两个扭结着来见王老师评理。王老师非但没有批评,反而表扬起来了:“看到你们的进步,我真高兴。打架是你们多年的恶习,可你只推了他再没有打下去;而你呢,也没有还手。要是过去,非打个你死我活不成。是不是?”一席话,像春风化雨,说得两个学生都露出了感激的笑容。原来他们都进步了,老师不说自己还真不知道呢!请分析说明王胜川老师采用的这种方法运用的是什么心理学原理。
答:运用的是保护自尊心,激发上进心的原理。王老师善于在学生身上发现被淹没在错误、缺点中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重新点燃自尊心的火种,激发起上进的信心和勇气。
11、在小学低年级儿童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同学之间因小事争吵不休,互不谦让,然后到老师那里去“告状”。请分析说明低年级儿童为什么喜欢“告状”?
答:低年级儿童喜欢告状,是因为他们正处在道德评价能力的启蒙期,对于是非好坏的理解,带有明显的直观、具体、肤浅的特点,加之儿童年龄小,情感易外露,所以往往因一点小事就引起矛盾,而解决矛盾只好找自己最信任的老师。这是儿童喜欢“告状”的主要原因。其次,低年级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落后于对别人的评价,他们常常看到别人的缺点,却不善于分析自己的行为。所以争吵时都以为自己有理,谁也不认输,那就只好找老师评判。再次,儿童找老师“告状”,也说明他们缺乏独立的道德评价能力,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在儿童的心目中,老师最公正,所以找老师“告状”。而老师处理“告状”的过程,就成了儿童自我评价能力发展的过程。
12、有这样一个实验:把同一个人的照片分别呈示给两组学生(被试)看,在看之先,主试告诉甲组说:“这是一名罪犯的照片”;而告诉乙组说:“这是一名科学家的照片”。看过之后,两组学生分别描述照片上的这个人的形象如下:
甲组:(罪犯的形象)深陷的双眼隐藏着凶光,一副外翘的下巴显示着他干罪恶勾当时的“死不回头”。
乙组:(科学家的形象)深陷的双眼蕴含着深邃的思想,流露出睿智的目光;一副外翘的下巴显示着他克服困难的毅力。
请分析说明这个实验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什么。
答:这个实验说明了“先入为主”的成见效应的作用。认知者对被认知者事先有一种“成见”,会妨碍认知者看到被认知者的真正特点。这种“成见效应”对形成一个人的初步印象会产生一定的认知倾向,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心理。教育过程中师生的人际交往也会产生这样的“成见效应”。教育工作者应当注意预防和纠正这种“成见效应”。
13、东汉名将马援,小时候并不怎么样聪明。有一次,他见到同学朱勃,朱勃年方十二,能口诵《诗》、《书》,举止娴雅,学识渊博。马援见了又羡慕又惭愧。他哥哥安慰说:“朱勃是小器,早成;你是大器,晚成。”马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奋发努力,更加刻苦,后来很有作为,成为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牛顿出生的时候是个奄奄一息的病婴,体重只有三磅,素质很差。稍大一些也看不出有什么惊人的智慧。可后来发现了牛顿三大定律,成了伟大的物理学家。试从这两例来说明人的智慧才能存在着什么差异,教师在培养人才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答:人的智慧才能存在着不同的类型差异、发展水平的差异和表现早晚的差异。这两例都是非早慧者“大器晚成”的典型。人的资质才能确实存在着高低不同和表现早晚的差异,既有“早慧”,也有“大器晚成”。马援和牛顿都属于“大器晚成”。教师的职责是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我们一方面应该及早地发现超常儿童,对他们加以精心培养;另一方面也要用适当的方法去启发教育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都能得到发展,不能只抓“尖子”而忽视了那些学习成绩平平、能力表现一般的学生。
14、儒林小学六年级有这样几名学生:
张勇强,男,热情,直率,做事果敢但有点急躁,容易发怒,常与同学吵嘴打架。
杨敏丽,女,活泼爱笑,情绪多变,动作敏捷,说话快,写字慌,上课不专心。
王拴成,男,沉着耐心,说话迟缓,对人冷漠,不好交往,学习特别认真踏实,但脾气有点执拗。
刘玉兰,女,柔弱易倦,富于自我体验,爱写日记,胆子小,做事格外细心。
请分析说明这四名学生各属于什么气质类型,如何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
答:张勇强,属胆汁质;杨敏丽,属多血质;王拴成,属粘液质;刘玉兰,属抑郁质。张勇强一类胆汁质的学生,对其教育时,要尽量避免心理冲突,千万不要激怒他们,要耐心启发和协助其养成自制的好品质。李敏丽一类多血质的学生,对其教育时,应严格要求,丝毫不能放松,使其不感到无事可做,让其在有意义的活动中养成扎实、专一和克服困难的精神。王拴成一类粘液质的学生,对其教育时,要注意以情动情,不能以冷对冷,也不能求之过急,要允许其有考虑问题和作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刘玉兰一类抑郁质的学生,对其教育时,切忌公开批评指责,要加倍关怀体贴她们,可根据这些学生的能力、体力状况适当降低或调整要求,鼓励她们积极进取,勇敢前进。
15、做一个小实验:把小学五年级学生分为甲、乙两组做数学练习,这两组学生的演算能力基本相同,练习内容也相同,不同的是练习方法。甲组由老师改正练习作业,乙组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改正,并将每天练习的正确与错误答案列成表,使学生了解自己进步的情况。一学期后,乙组学生成绩提高比较快。请分析说明乙组学生进步比较快的原因。
答:这是乙组学生做练习时,在老师指导下自己检查练习结果,发现自己的错误后及时加以改正,这样做比起甲组来,乙组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练习成绩,知道自己的演算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同时,由于乙组学生了解自己每天进步的情况,增强了自信心和进取心,因而,乙组学生的练习成绩进步比较快。
16、我国许多优秀教师在面临学习、纪律都差但爱好体育活动的班级时,常常先组织体育竞赛活动或提出在运动会上争优胜的目标,待经过全体努力取得成绩和名次后再让大家谈感受,总结经验,引导班集体向“四好”奋进。结果全班学习进步很快。请分析说明这种教育方法利用的是什么心理学原理。
答:利用的是动机迁移的心理学原理。由于学生在参加体育竞赛的强烈动机的支配下,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有条件发挥自己的长处,并取得了只要下决心齐心奋斗就能为集体争得荣誉的经验,他们就有可能把这种劲头与经验迁移到学习、纪律上来,成为推动学习的力量,使班级面貌大为改观。
17、据历史文献记载,我国明朝初年,明成祖朱棣夺取了建文帝的皇位后,把建文帝2岁多的小儿子朱文圭监禁起来,下令禁护人员除按时给他吃饭、按季给他穿衣之外,不许任何人与他讲话,就这样把朱文圭从2岁一直关到55岁。朱文圭虽然血统很“高贵”,曾经是“皇太子”,但等到他被放出来时,却成了一个“初见牛马,亦不能识”的大白痴。请分析这一实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此例说明了人的心理的正常发展,离不开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如果离开了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纵然有良好的遗传素质,心理也不可能得到正常的发展。这一实例也说明了人的心理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心理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18、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一般只能记住25%左右,而通过听觉获得的知识一般只能记住15%左右;若把视听结合起来获得的知识就能记住65%左右。这个实验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何启示?
答:这一实验对我们的启示是:在课堂学习中要想使学生记住学习的材料,(1)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多种形式地呈示学习的材料;(2)让学生多种感官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眼看、耳听、口念、心想、手做,多渠道地感知和处理信息,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果。
19、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课上,老师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有一个学生朗读得结结巴巴,很不流利,自己也感到在全班同学面前丢了脸。此时,老师的做法有三种:其一是对学生说:“你读得不好,回去先坐下,好好听别人读!”其二是只说“回到自己座位上去吧!”其三是用鼓励的目光望着学生说:“你能认真地读,比上次有进步,这很好!但有些地方读得还是不理想,注意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以上三种做法,你认为哪种比较好一些?为什么?
答:第三种做法比较好一些。因为这样做能给学生一个情感回旋的余地,不致于在同学面前出丑。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有一定的发展,自尊心很强,如果老师当众批评或讥讽,可能会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情感障碍,引起逆反心理。第三种做法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所以比较好。
20、优秀班主任任小艾老师为了让班上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长处,在班上组织开展了评选“全班之最”活动。这一评,什么样的“最”都有了,有人字写得最好,有人歌唱得最好,有人学习最勤奋努力,有人最关心集体┈当评判一个名叫方强的小男孩时,谁也想不出他有什么最好。但任小艾老师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就鼓励小方强自荐优点。在老师的鼓励下,小方强说:“我养鹦鹉最好!”有人不服,第二天他带来了一对鹦鹉,漂亮极了,大家刮目相看,就评他“养鹦鹉最好”。请分析说明任小艾老师是根据什么心理学原理开展教育工作的?
答:任小艾老师用辨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才能特长,采取灵活而有原则的方法,对有自卑感的学生,通过启发、暗示、表扬鼓励等方式,使其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扬起前进的风帆。任小艾老师的班级工作很出色,依靠的就是心理学这把金钥匙。
21、小学低年级学生经常把相似的数字和相似的文字相混淆,如把6看成9,把“折”写成“析”,出现“b”和“d”不分,“己”和“已”不分等等。请解释这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并提出避免这种现象的方法。
答:这主要是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知觉事物不精确所致。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较笼统,不精确,分析和综合能力水平低的特点,在教学相似的数字与文字时,应该间隔一段时间,以避免彼此相互干扰。要特别注意在教学中运用比较,辨别出相似的数字与文字的异同,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提高感知的效果。
22、一位年轻教师喜欢穿款式新颖、颜色鲜艳的服装,而且变换得很频繁。请分析说明这样的服装对课堂教学有什么消极影响。
答:根据新异刺激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的规律,上面这位教师的服装在课堂教学中会引起学生的分心,成为教学活动的干扰因素。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老师的服装上,而没有在教学内容上。这样教学的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
23、郝老师上课时,对于迟到的学生总是边讲课边招手让学生进来,而马老师上课时则要盘问学生为什么迟到后再日昂学生进教室。两位老师的做法,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答:郝老师的做法比较好。因为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迟到的学生会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老师用招手示意让其进教室,不中断讲课,可以保持听课学生的有意注意。
24、音乐教师王爱琴发现上小学的儿子王乐群一边听音乐,一边看书。当即批评儿子说:“一心不能二用,你这样做,啥事都干不好!”王乐群不服气地说:“你也不是一边弹琴,一边唱歌吗,怎么就不能一心二用呢?”究竟能不能一心二用,请结合此例谈谈你的看法。
答:“一心二用”是指注意分配的情况。小学生注意分配的能力还比较差,常常顾此失彼,所以王乐群还不能做到一心二用。注意分配的条件是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中只有一种活动是生疏的,其余都是熟练的达到自动化的程度。王乐群看书和听音乐都是生疏的,很难实现注意的分配。而王爱琴是音乐老师,一边弹琴一边唱歌,符合注意分配的条件,可以做到“一心二用”。
25、小学低年级学生看一部电影,听一个故事,往往表现聚精会神,对其内容也容易记住。但是对于书本上的概念、法则、公式、道理等在学习时常常精神不集中,即使老师再三强调,反复讲解,也不容易记住。请分析说明这是什么原因。
答:这是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概念记忆能力还比较差的缘故。电影、故事中的内容情节一般比较形象生动,学生容易记住;书本上的概念、公式则比较抽象,学生难于记住。教师在教学中应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利用儿童的记忆特点来提高教学效果。
26、华明在中考前把功课复习得透熟,可是一进考场,就把原来记的东西忘了,出了考场以后却又想起来了。请分析说明这是为什么,怎样才能防止和克服这种现象?
答:华明进考场,由于情绪过分紧张,对原来熟记的知识起了抑制和干扰作用,发生了暂时性的遗忘。出了考场,华明的紧张情绪消失了,就对考试内容又回想起来了。要防止这种暂时性的遗忘,一是放松情绪,排除紧张情绪的干扰;二是使注意转移一下,先选容易的会做的题答,等情绪慢慢稳定下来,被暂时遗忘的知识也就能够回忆起来了。
27、考生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做选择题比做填空题较容易一些。请分析说明其中的心理学道理。
答:考试答题需要回想所学过的知识,这个心理活动过程包括再认和回忆两种方式,再认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接触时能识别出它,回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当前而能在头脑中呈现出它的映象。选择题属于再认性的,填空题属于回忆性的,由于再认较回忆容易些,所以,做选择题较填空题容易些。
28、熟记一篇文章,往往是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容易记住,而中间部分难于记住。请分析说明这是什么原因。
答:(1)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是影响记忆效果的客观因素之一。一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的材料数量少于中间部分,数量少,记忆就容易些,中间部分材料数量多,记忆就较难些。(2)由信息干扰产生的抑制现象是影响记忆效果的主观原因之一。记忆一篇文章时,先学习的开头部分的材料信息会干扰后学习的中间部分而产生前摄抑制,而后学习的结尾部分的材料信息也会干扰先学习的中间部分而产生倒摄抑制。由于记忆中间材料受到来自开头和结尾两方面的信息干扰,既产生前摄抑制,又产生倒摄抑制,所以中间部分较难记住。
29、一位教师给学生教了“果实”这个概念之后,学生只知道果实是树上结出来的,并认为果实都是可以吃的。请用学生掌握概念的心理学原理来分析说明这位教师教学的缺陷。
答:这位教师在教学中的缺陷主要有二:一是没有充分运用“变式”,致使学生误认为只有树上结果实,缩小了“果实”这一概念的外延;二是对“果实”这一概念没有下准确的定义,使学生误认为果实都是能吃的,把非本质属性当成了本质属性。
30、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时,总是习惯于把底边画在下部的水平方向上。请分析说明这样做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什么不良影响。
答:这位教师教学等腰三角形时,没有充分利用变式进行教学,以突出等腰三角形的本质特征。这样做会造成学生对底边不在下部水平方向的等腰三角形的误解,认为不是等腰三角形,这样就影响了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概念的正确理解。
31、白云小学的五年级学生林云在参加郊游时,想象到将来能在天上去旅游,自己就像一只快乐的小鸟自由地在空中飞来飞去。于是,他把这个想法写进了自己的作文里面。老师看了以后在旁边批道:“这真是异想天开,太天真了!”请分析说明老师这样的批语合适吗?为什么?
答:老师这样的批语不合适。学生幻想将来能遨游天空,虽然脱离现实有些天真,但这是学生可贵的品质,应该加以保护和支持。小学生富于幻想,什么鸟兽虫鱼、山川河流,都可能是他们幻想的对象。教师对学生的幻想应该给予热情的支持和引导,不能指责、讽刺。
32、当你让某个学生去倒
垃圾时,你依据什么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乐意参加义务劳动?
答:主要依据学生的面部表情和回答时的声调表情来判断。因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内心体验,情感是通过表情动作表现出来的,表情主要有面部表情、言语表情、肢体表情等。
33、小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奖励,往往会使他们学习、工作的劲头更足,这如何解释?
答:这是由于积极的情感对人的行动具有强化和巨大的推动作用。取得优异成绩,受到表扬、奖励,这本身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反映,而且是理智感的表现,理智感能够强化人的学习、工作行为,并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34、生物课上,老师正准备做解剖青蛙的实验时,却发现解剖用的小刀不翼而飞了。原来有个调皮的学生悄悄把小刀藏了起来,结果实验无法进行。老师大发脾气,责令谁拿了小刀立即交出来。结果无一人回答,老师很尴尬。请分析说明为什么无一人回答,教师应该如何处理这一偶发事件?

心理学章节练习题(完整版)作文 心理学各章节重点文案:

选择题
1.学生在上课时,既要注意听,又要注意看;既要积极思考,又要记好笔记,这是注意的(C)
A.分散B.转移C.分配
2.在解决问题时,能从各个不同的地方作出多种的解答方案,这是(B)
A.求同思维B.求异思维C.创造思维
3.在行动中,既不轻易接受外界的影响,也不拒绝一切有益的意见,我们说这个人的意志品质有(B)
A.果断性B.自觉性C.自制性
4.经过努力钻研与思考,终于把难题解决了,这时表现出来的无比喜悦的心情是(B)
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
5.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A)
A.先快后慢B.先慢后快C.一样快
6.教师用红笔批改作业,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是运用了知觉的(A)规律
A.选择性B.恒常性C.理解性
7.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C)
A.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B.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C.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8.班主任的职责是(C)
A.管好全班学生的纪律B.管好全班学生的学习思想C.对全班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负责
9.学校工作应坚持以(C)为主
A.思想教育B.智育C.教学
10.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这说明在教学时必须贯彻(C)原则
A.循序渐进B.启发性C.巩固性
11.学校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C)
A.前提作用B.重要作用C.主导作用
12.教师和学生用口头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是(B)
A.讲述法B.谈话法C.说服法
13.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B)
A.条件B.基础C.前提D.关键
2.“南人善泳,北人善骑”主要说明了(B)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A.遗传B.环境C.教育D.实践
3.“勤能补拙”说的是(A)相互促进的关系.
A.性格与能力B.气质与能力C.气质与性格D.能力与兴趣
4.在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统帅着整个各个管理过程的环节是(A)
A.计划B.实施C.检查D.总结
5.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B)文件
A.指令B.指导C.参考D.永久
6.培养学生(A)是美育的首要任务
A.正确的审美观B.感受美的能力C.鉴赏美的能力D.创造美的能力
7.长期的教育实践表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A)
A.过渡期B.安全期C.危险期D.关键期
8.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老师做好工作的(C)
A.基本方法B.根本措施C.前提条件D.必要途径
10.王老师带领班上的同学去春游,回校后她问大家:看见了多少种花?这些花有什么特点?结果多数人不能正确回答.这种现象是由于观察和识记都缺乏(C)造成的
A.自制性B.恒常性C.目的性D.趣味性
11.教学过程以教学(A)为主
A.间接经验B.直接经验C.生活经验D.生产经验
12.小明解开了一道数学难题,感到无比轻松和愉快,这种情感表现为(B)
A.道德感B.理智感C.激情D.美感
13.陶行知先生最根本的教育思想是(C)
A.乡村教育B.民主教育C.生活教育D.生产教育
14.条件反射是(B)
A.遗传的B.后天形成的C.不学就会的
15.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左顾右盼”,对老师讲授的内容全然不知或只知一鳞半爪,这与注意的(B)有关
A.广度B.稳定性C.分配D.转移
16.当收音机里播出《唱支山歌给党听》时,无论是男高音还是女高音独唱,抑或是童声独唱,你都能辨认出来,这是因为人的知觉有(C)
A.选择性B.理解性C.整体性D.恒常性
17.从爱听童话,神话故事发展到爱听英雄模范故事,这是想象(C)发展的表现
A.有意性B.创造性C.现实性D.概括性
18.学生运用学习过的原理,解答教师布置的作业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思维过程是(A)
A.具体化B.抽象化C.概括化D.综合化
19.一个人偶然的情景性的表现不能当作是个性的特征,只有一贯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得以表现的心理现象才是个性的反映,这体现个性具有(A)
A.稳定性B.整体性C.社会性D.个别性
20.我们登上长城时,感叹祖国江山如此多娇,这种情感表现为(D)
A.心境B.道德感C.理智感D.美感
21.我国实行(B)制义务教育
A.七年B.九年C.十一年
22.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是(A)
A.重视基本知识掌握及基本技能的训练B.智力开发与非智力品质培养并重
C.重视智力开发及能力的培养
23.学校必须坚持以(B)为中心工作
A.思想品德教育B.教学C.劳动
24.我国把每年的(A)定为教师节
A.9月10日B.10月9日C.9月9日
25.教师使用教科书进行教学,应(A)
A.以教科书内容为主要材料,适当补充其他有关资料
B.按教科书内容照本宣科C.脱离教科书安排一套教学内容
26.学校的中心工作是(B)
A.思想政治工作B.教学工作C.行政领导工作D.总务工作
28.《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满(B)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A.5周岁B.6周岁C.6周岁半D.7周岁
30.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中,应该是(D)
A.德育为首B.智育第一C.体育第一D.五育并重
31.学生边听课、边记笔记,运用的是(D)记忆
A.形象记忆B.运动记忆C.瞬时记忆D.短时记忆
32.学生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知觉活动,这是(D)
A.记忆B.思维C.想像D.观察
33.一种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这是(C)
A.心境B.应激C.激情D.热情
34.“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C)
A.卢梭B.陶行知C.杜威D.布鲁纳
35.某学生神经系统类型偏重于强、平衡而不灵活,心理特征表现为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动作迟缓、内心少外露、坚韧、执拗、淡漠,此人的气质属于(C)
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
36.衡量学校的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是(D)
A.课程评价B.教材评价C.教师授课质量D.学生发展水平
37.“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是注意的(D)
A.转移B.范围C.分散D.分配
38.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比较系统地论述教育理论的著作是(B)
A.《劝学》B.《学记》C.《三字经》D.《师说》
3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认识能力的是(D)
A.记忆能力B.想像能力C.推理能力D.操作能力
40.人际关系的主要心理成分是(B)
A.认识成分B.情感成分C.意志成分D.行为成分
41.地震工作者根据动物的反常现象来分析,预报地震,这是思维的(C)
A.概括性B.直接性C.间接性D.灵活性
42.“化悲痛为力量”、“不要意气用事”,这是(C)
A.意志对认识的影响B.情感对认识的依赖C.意志对情感的作用D.情感对意志的影响
43.随着教育机会的逐渐均等化,现代教育由职前准备教育向(B)过渡
A.大学教育B.终身教育C.函授教育D.成人教育
44.形成和巩固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最有效方法是(C)
A.榜样示范B.情感陶冶C.实际锻炼D.奖励与惩罚
45.以下表述中,(C)不符合个体心理发展关键期的含义
A.不可逆转的时期B.某种能力获得的最佳时期
C.0—3岁的时期D.错过这个时期,个体难以获得某种发展
46.在朗诵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词时,头脑中浮现出一幅祖国美好山河的景象,这种心理现象叫(A)
A.再造想像B.创造想像C.幻想D.表象
47.汽车司机在驾驶汽车的同时要集中精神注意观看周围道路上的情况,这种注意品质称为(C)
A.注意的广度B.注意的稳定性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转移
48.某人对某种制品的用途总是有一种惯常的固定模式,很难想到它的其他用途,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B)
A.定势B.功能固着C.顿悟D.认知风格
49.有的小学生往往会背“小学生守则”,但在行为上却不会做和不能做,这是由于(D)造成的
A.缺乏道德认识B.缺乏道德情感C.缺乏道德意志D.缺乏道德行为训练
50.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唯一方法是(C)
A.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B.知识与能力相结合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51.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
A.班级授课制B.现场教学C.课外活动D.个别教学
52.因材施教适用于(D)
A.有特殊才能的学生B.对教学内容“吃不饱”的学生
C.图、音、体等术科的尖子D.全班所有的学生
53.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该以(D)为开端
A.道德认识B.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C.道德情感D.知、情、意、行皆可
汕头2000年招聘新教师的选择题没整理,是不定项,没答案
54.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是(A)
A.感知觉B.记忆C.思维D.想像
55.“灯是照明的工具”这种认识反映了思维的(A)
A.概括性B.想像性C.间接性D.直觉性
56.下列活动属于条件反射的是(D)
A.咳嗽B.食物入口会分泌唾液C.异物入眼会流泪D.“望梅止渴”
57.教师顺利开展教育工作最重要的条件是(D)
A.有较高学历B.尊重领导C.教师团结合作D.热爱学生
58.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教学方法是(A)
A.发现学习法B.非指导性学习法C.情境学习D.暗示学习法
59.下列的心理特征,最难以改变的是(B)
A.兴趣B.性格C.气质D.能力
60.“报纸可以用来阅读、包东西、遮阳、扇凉,还可以在上面练写字,甚至可用于燃烧、擦手……”这种思维属(B)
A.形象思维B.发散思维C.抽象思维D.集中思维
61.最先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理论阐述的是(B)
A.杜威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布鲁纳
62.知识的材料在保持过程中,(C)会发生变化
A.量B.质C.量和质D.不
63.下列哪一条不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的权利(C)
A.按照章程自主管理B.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C.自主收费的权利D.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64.教育机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A)特点
A.创造性B.示范性C.复杂性D.长期性
65.“人逢喜事精神爽”,是属于人的(B)
A.激情B.心境C.应激D.美感
66.下列活动中,不属于条件反射的是(C)
A.写字B.弹琴C.咳嗽D.做体操
67.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的是(A)
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
68.谦逊、自信、骄傲、自卑都属于(D)
A.自我意识B.能力C.气质D.性格
69.在学生的智力构成中,核心因素应该是(D)能力
A.注意B.观察C.记忆D.思维
70.“望梅止渴”现象属于神经系统的(C)
A.想像B.幻想C.第一信号系统的作用D.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
71.“笔是写字的工具”,这种认识反映了思维的(D)性
A.直觉B.形象C.创造D.概括
72.从事一切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叫(C)
A.创造能力B.再造能力C.一般能力D.特殊能力
73.“临危不惧,舍己救人,化险为夷”,这种情绪状态称之为(C)
A.激情B.心境C.应激D.热情
74.对待同一种现象,常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主要是由个人知觉的(B)性导致的
A.选择B.理解C.整体D.恒常
7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A)特点
A.示范性B.创造性C.长期性D.复杂性
76.及时复习的理论依据是(B)
A.记忆恢复现象B.艾宾浩斯遗忘曲线C.前摄抑制D.倒摄抑制
77.童年听过的故事,至今还能自然而然地记住,指的是(B)识记
A.有意B.无意C.机械D.意义
78.教师在儿童发展中起(A)作用
A.主导B.主动C.决定D.辅助
79.美育就是(B)
A.教会学生画画和唱歌B.审美教育C.美化校园
80.少先队辅导员是少先队员的(C)
A.领导者B.组织者C.亲密朋友和指导者
8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C)
A.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B.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C.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82.人的喜怒哀乐属于(C)
A.认识过程B.意志过程C.情感过程
83.(A)是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A.理解B.巩固C.应用
84.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C)
A.做好个别教育工作B.了解和研究学生C.组织和培养学生
85.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如果只重视思想和道德准则的教育,或只重视实际锻炼和训练,那就违反了(A)
A.言行一致的原则B.正确诱导原则C.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
86.启发式和注入式是两种根本对立的(B)
A.教学原则B.教学思想体系C.教学方法
87.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根本动力是(C)
A.良好的学校教育B.家庭亲人的期望C.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斗争
88.社会主义学校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是(A)
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
89.理解教材关键的一环是(C)
A.感知B.想像C.思维
90.小学生听老师讲故事,头脑中产生的形象是(B)
A.有益想像B.再造想像C.创造想像
91.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它的组成部分或是把事物的各种属性分离出来,这叫(B)
A.比较B.分析C.综合
92.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建立在(B)的基础上
A.认知B.情感交往C.行为

心理学章节练习题(完整版)作文 心理学各章节重点文案:

心理学
第一章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它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3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4(定义见后)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需要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需要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兴趣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5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6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7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主观原因。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8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意志常常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作用。
9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0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心理特征。
11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气质和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
12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和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心理学有时也可以叫做行为科学。
13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
14无意识(即下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15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16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7唯理论法国的笛卡尔,他最早用反射概念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人的某些无意识的简单行为,相信“天赋观念”。
18经验论英国哲学家洛克,主张“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最初像一张白纸,没有任何观念,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从经验中获得的。
19德国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称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20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代表人物铁欣纳;内省法,意识元素、意识经验。
21机能主义美詹姆士,代表人物杜威;心理机能。
22行为主义美华生,后期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行为。
23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整体”、“完型”。
24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无意识。
2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信息加工。
2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和罗杰斯;以人为本,反对行为主义。
第二章
27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计教学课程、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
28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于教学活动各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9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或称中间学科(前沿学科、综合学科)。
△30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1中国最早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是廖世承于1924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32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改造、繁荣、破坏、新生四个时期。
33改造期学习苏联心理学。繁荣期1963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
☆34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5高教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教育任务不同、教育对象不同、社会职能不同、地位作用不同、培养方式不同。
36教育心理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学习活动问题。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就是探讨大学生的学习活动。
△37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1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2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3研究对象的主体是大学生;4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和应用适应高等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三大社会职能:教学、科研和直接服务社会)。
☆38大学老师问什么要学习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意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1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2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39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
△40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口头、书面);4.个案法。
4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要遵循教育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即在研究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
第三章
42角色,也称社会角色,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的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
43社会按照各类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要求每个社会成员,这被称之为角色期望。
44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在某一条件下所担负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对他相应的角色期望时,便产生了角色意识。
45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46教师的多重角色:
1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3榜样和模范公民;4学生灵魂的塑造者;5教育科学研究人员。
☆47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
1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2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3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4教师的举止言谈对学生的影响。(有声的言教,无声的身教)。
48教师的领导方式对班集体的社会风气有决定性影响,可分为四种:强硬专制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是最理想的。
49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的特点。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形式: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
50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期待、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师生态度产生的相互交流与反馈在心理学上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赏识教育)。
☆51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
1角色认知阶段;2角色认同阶段;3角色信念阶段。
52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
1正确认识教师职业;2树立学习榜样;3积极参与教育实践。
△53效能感指认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能否成功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54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称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55教学效能感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成分。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就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
56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一般教育效能感与班杜拉的结果预期相一致,个人教学效能感与效能预期相一致。
l57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58内部因素是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关键。科学的教育观和良好的自信心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59教师自身提高教学效能感的途径:一是向他人学习;二是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
☆60教学反思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总结,而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61教学反思的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反思最集中地体现在观察和分析阶段。
62教学反思的成分:认知成分、批判成分、教师的陈述
☆63教学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和行动研究。
△64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根据教学监控的对象,可以把教学监控能力分为自我指向型和任务指向型两类。根据作用范围,可分为一般型和特殊型两类。
☆65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1.计划性与准备性2.课堂教学的组织性3.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4.沟通性5.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6.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7.职业发展性。
√66教学监控能力的特征1能动性2普遍性3有效性。
√67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其教学监控能力往往也高。在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以后,教学监控能力已成为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68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及趋势:1.从他控到自控2.从不自觉经自觉到达自动化3.敏感性逐渐增强4.迁移性逐渐提高。迁移性的增强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真正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69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做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70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1.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2.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3.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
☆71教育机智表现的方式:
1.善于因势利导,就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利用病调动积极因素,循循善诱,使学生扬长避短,正确成长。
2.善于随机应变,教师随机应变能力是教育机智的集中体现,是教育艺术的高度表现,也是教育机智的重要特征。
3.善于对症下药,教师能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巧妙地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方法,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4.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教师要讲究教育的科学性、严肃性,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时,能实事求是,分析中肯、判断准确、结论合理,对学生要求适当,使学生心服口服。
☆72教师的威信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
73教师威信是如何形成的:1.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获取威信的基本条件2.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3.良好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有助于教师树立威信4.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也影响威信的树立(首因效应)5.严格要求自己,有自我批评的精神。
☆74教师威信的维护和提高:1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2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3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4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75师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教育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师爱的特征:1职业对象性2原则性3广博性。师爱是教师职业活动的要求,更是责任感和事业心的表现。
△76师爱的心理功能:1激励功能2感化功能3调节功能4榜样功能。
△77师爱的表现形式:1关怀和爱护学生2尊重和信任学生3同情和理解学生4热情期望与严格要求。
第四章
78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79次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类学习要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有目的、自觉地、积极主动的过程。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80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81加涅(美)的学习层次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82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教授认为学生的学习可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83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一、学习内容上的特点:1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2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二、学习方法上的特点: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84学习的联结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在S—R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习惯。
85俄国巴浦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86食物叫无条件刺激,铃声由中性刺激变成了条件刺激,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即能引起的反应叫做条件反应。
87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获得律与消退律2刺激泛化与分化律3高级条件作用律。
88获得律指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被试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消退律指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泛化律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它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分化律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89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是行为主义学派的,重在操作性。
90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91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和操作性行为(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对操作性行为的研究更能揭示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学习规律。
92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强化有阳性强化(积极强化、正强化)与阴性强化(消极强化、负强化)之分,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无论是阳性强化还是阴性强化,都能增加以后发生反应的概率.
93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94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并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
☆95布鲁纳(美)认知—结构学习论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96☆学习的本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就是编码系统。含的三个过程:1新知识的获得2知识的转化3评价。
☆97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98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1动机原则2结构原则3程序原则4强化原则.
99奥苏伯尔(美)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00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接受者(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3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先行组织者”就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4接受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
5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6信息流是加涅提出的。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1.信息流2.控制结构
7当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时,信息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即要经过编码过程。
8控制结构包含期望事项与执行控制。
9学习阶段:动机、领会、习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阶段。
10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11建构主义学习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2学习观3学生观.
12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已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第五章
√13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14动机有三种功能: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强化功能。
☆15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16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17学习需要可称为学习驱力。
18学习驱力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1认知内驱力(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3交往内驱力(也叫附属内驱力,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19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为实现家长的期待,并得到家长的赞许。到了青春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
l20学习期待是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21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够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22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23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两者密切相关。☆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
24学习动机的种类: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1)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或者是正确的与错误的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的,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25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26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四大类:1.报答性和附属性学习动机2.自我实现和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3.谋求职业和保证生活4.事业成就的学习动机。
△27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28强化动机理论(由行为主义学派提出)认为: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等级、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其相应的学习行为。
29成就动机是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30成就动机理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1力求成功的动机(50%)2避免失败的动机(特难特易)。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而成功的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的几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
31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P75图表)。
32自我实现理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
☆33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34(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5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成功的经验会提高效能期待,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效能期待。
36如果个体把成功的经验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运气、难度)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如努力)也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
37对新异刺激进行反应的倾向,是动物和人类原始的学习需要。
38学习动机是有效地进行学习的前提,学习动机的巩固和发展又依赖于学习效果。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理学章节练习题(完整版)》作文,希望在写《心理学章节练习题(完整版)》上能够帮助到大家,让大家都能写好《心理学章节练习题(完整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