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2020年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88个易错易误知识点归纳总结作文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完整版文案

2019-03-08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2020年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88个易错易误知识点归纳总结作文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完整版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2020年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88个易错易误知识点归纳总结作文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完整版文案

2020年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88个易错易误知识点归纳总结作文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完整版文案:

2020年高考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88个易错易误知识点归纳总结
1.人们的精神产品源自物质载体。
纠错: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而不是源自物质载体,因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故错误。
2.文化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
纠错:文化的性质不同,其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故错误。
3.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
纠错: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不能将文化的反作用看作基础性的、决定性的,故错误。
4.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
纠错: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故错误。
5.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
纠错: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完全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6.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纠错: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7.一定的文化决定一定的经济、政治。
纠错: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8.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纠错: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9.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式各样的文化现象。
纠错: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10.对于文化环境的影响人是无能为力的。
纠错: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11.文化支配人们的交往行为。
纠错:文化只能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而不能支配人们的交往行为。
12.文化对人肯定不会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纠错: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虽然不能说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会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但也不能因此否定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13.积极参加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纠错: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14.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纠错: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15.文化决定人的价值取向。
纠错:文化具有影响人和塑造人生的功能,不具有决定人生的功能。
16.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决定作用。
纠错: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能起决定作用。
17.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纠错: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展示,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18.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
纠错: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使得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世界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19.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纠错: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不同民族文化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不会消失。
20.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纠错: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实践。
21.数字媒介阅读比图书阅读重要。
纠错:不同传播手段各具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和对象,不能简单、笼统地说哪种手段重要,故错误。
22.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纠错: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非主要途径。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注意区分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文化传播的手段。
23.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会促使旧的传媒的消失。
纠错: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但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故错误。
24.我们要热情欢迎各国文化在中国传播。
纠错:各国既有优秀文化,又有落后文化,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故错误。
25.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需要保持稳定。
纠错: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6.传统文化就是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
纠错: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7.传统建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纠错: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8.传统思想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纠错: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9.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
纠错: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但不是传承的前提,故错误。
30.承袭传统习俗,提高道德修养。
纠错:传统习俗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传统习俗的作用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传统习俗应批判继承,故错误。
31.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纠错: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故错误。
32.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
纠错:文化并不是在继承之后才发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先后两个过程,故错误。
33.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纠错: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
34.科学技术发展决定文化的性质。
纠错:科学技术进步能极大促进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但不能决定文化的性质,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的性质。
35.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纠错: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36.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不具有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纠错: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既具有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又具有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37.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纠错: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故错误。
38.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纠错:文化创新的灵感来源于社会实践,而非作者的灵感;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故错误。
39.文化创新的渊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纠错: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故错误。
40.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纠错: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故错误。
41.文化创新,表现在为时代精神注入传统文化的努力之中。
纠错: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42.推动文化发展,基础在创新,关键在继承。
纠错:推动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
43.文化创新要广泛地引进和吸收外国文化。
纠错: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积极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故错误。
44.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纠错: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文化交流借鉴是文化创新的具体途径之一,故错误。
45.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纠错:地域可以影响文化,但不能决定文化,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
46.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
纠错: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故错误。
47.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纠错: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中华文化不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各民族文化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故错误。
48.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同。
纠错: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故错误。
49.史书典籍印证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纠错: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通过史书典籍看不出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故错误。
50.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
纠错: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故错误。
51.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是指中华文化能够吸收、借鉴一切外来文化。
纠错: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是指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故错误。
52.中华文化的力量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决定力量。
纠错: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而非决定力量,故错误。
53.中华餐饮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
纠错:中华餐饮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并不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故错误。
54.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中。
纠错: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故错误。
55.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纠错: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故错误。
56.自强不息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纠错: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自强不息精神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故错误。
57.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须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
纠错: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外来落后、腐朽文化的影响,故错误。
58.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心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纠错:“主心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了“主心骨”,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故错误。
59.人人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源泉。
纠错:人人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体要求;其源泉是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故错误。
60.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
纠错:中国人民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博大的胸怀,即坚持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民族文化,也尊重其他民族的利益和文化,努力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同世界上各民族共同进步和发展。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故错误。
61.经典文化才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
纠错: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这既包括经典文化,也包括流行文化,故错误。
62.大众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
纠错:大众文化并非都是先进文化,不一定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故错误。
63.文艺表演应该立足于满足市场需求。
纠错:文艺表演应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故错误。
64.流行文化代表着主流文化,就是经典文化。
纠错:流行文化并不代表着主流文化,经典文化可以是流行的,但流行文化不一定是经典文化,故错误。
65.弘扬主旋律是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纠错:培育“四有”公民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故错误。
66.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抵制农村通俗文化。
纠错:农村通俗文化不一定就是落后腐朽文化,不应该一律抵制,故错误。
67.对落后文化要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纠错:对落后文化,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对于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故错误。
68.传统习俗都是落后文化。
纠错:传统习俗既有前人积累的文化精华,也有流传下来的文化糟粕,不能一概而论,故错误。
69.先进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一回事。
纠错: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二者具有一致性。但先进文化主要侧重于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后者则指文化的发展趋势,故错误。
7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纠错: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故错误。
7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前进,关键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
纠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故错误。
72.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的原因在于中华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
纠错: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故错误。
7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为根本任务。
纠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培育“四有”公民为根本任务,故错误。
74.科学技术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纠错: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故错误。
75.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纠错: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故错误。
76.公益广告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纠错:公益广告是以取得利润为目的,属于文化事业的范畴,故错误。
77.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人的思想道德水平。
纠错: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不能决定经济发展水平,故错误。
78.精神文明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纠错: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故错误。
79.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原则。
纠错: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故错误。
80.培育“四有”公民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纠错: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故错误。
8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
纠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
82.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纠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故错误。
8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纠错: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故错误。
84.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要求。
纠错: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故错误。
85.思想道德修养比科学文化修养更重要。
纠错: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各有侧重,缺一不可,二者相互促进。认为思想道德修养比科学文化修养更重要或科学文化修养比思想道德修养更重要都是错误的。
86.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客观世界的长期过程。
纠错: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
87.思想道德修养是科学文化修养的基础。
纠错: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但并不是它的基础,故错误。
88.思想道德修养是科学文化修养的表现。
纠错:思想道德修养不同于科学文化修养,不是它的表现,故错误。

2020年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88个易错易误知识点归纳总结作文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完整版文案:

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精华篇
1、、“三皇”:伏羲、女娲、神农;“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
2、“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3、“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4、五音不全中的“五音”:宫、商、角、徵、羽。
5、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双手双脚;五谷指稻、黍、稷、麦、豆。
6、佩服得五体投地:五体指四肢加头。
7、中国古代学校教授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8、《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9、汉字的六种构字方式: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10、“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11、“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
12、《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系西汉刘向编订。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3、名:在婴儿出生后由父母或尊长取名,供长辈叫唤。人在成年后一般不能直呼其名,只用于传记、自称或所厌恶的人。
14、字:男20岁、女15岁也由父母等尊长取字,称别人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不是每个人都有字,只有有地位、有权势的人才有。
15、号:由自己取定。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16、谥号:从西周开始,朝廷对皇帝、皇后、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追加的称号。谥号有褒扬、同情、批贬几类。如隋炀帝中的“炀”就是个批贬的谥号;个别的有民间赠予的谥号,比如陶渊明民间赠他为“靖节”。
17、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18、称籍贯:如柳宗元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19、称郡望:郡望表示某一地域的名门大族。比如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世人称韩愈为韩昌黎。
20、称官名:如孙权被称为“孙讨虏”,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王羲之称王右军;王维称王右丞;杜甫称杜拾遗、杜工部。
21、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称刘豫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22、年龄称谓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3)始龀(chèn):指儿童换牙时,五六岁。
(4)垂髫:指3-9岁的儿童阶段。
(5)总角:指10-14岁的少年阶段,男女均可。
(6)豆蔻:只指女子十三四岁。
(7)及笄(jī):指女子十五岁。女子成年
(8束发:指男子十五岁。
(9)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称“弱冠”)。男子成年
(10)而立:指三十岁。
(11)不惑:指四十岁。
(12)知命: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3)花甲:指六十岁。也称“耳顺”。
(14)古稀:指七十岁。
(15)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
(16)期(jī)颐:一百岁。
23、敬称、谦称、讳称和贱称
(1)敬称:
②加“令”字。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伯、令叔、令兄、令弟、令妹、令郎或令息(对方儿子)、令爱或令嫒(对方女儿)等;加“贤”字,如贤伉俪(夫妇)、贤乔梓(父子)、贤弟等。
(2)谦称:
①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此乃愚见。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鄙人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敝人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卑职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常有冒失、唐突之意;如“窃以为不可”。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
②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愚”“犬”等谦词。
“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舍”“愚”“犬”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愚弟、犬子、犬女等。
③用“先”表示已经去世的长辈,如先父、先母。
④向对方有所馈赠,要用谦称。
如菲仪(菲薄的礼物)、芹献(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
寸志(指微小的心愿)等,是说自己的东西微不值钱,不过是借以表示小小的心意。
希望对方收下礼物,则要说“恳请笑纳、敬请哂纳”等,意思是让对方见笑了。
(3)讳称:古人对“死”的称呼。主要有:
①天子之死:崩、驾崩、山陵崩等。(如果是掌朝权的太后、王后死了,也可以用崩)
②皇后、一二品高官、王侯、皇子、妃子之死:薨。
③大夫之死:卒。
④士之死:不禄。
⑤佛道徒之死:涅槃、圆寂、坐化(佛);羽化、仙游(道)。
(4)贱称:是对他人的侮辱、轻视的称呼。
称百姓:布衣、黔首、黎民等。
称少数民族:北戎;南蛮;西狄;东夷。
6.古代职官
【爵位】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类似的还有亭长、保长、什长等。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文职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及武官考核)、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7.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词语
(9)大臣辞职:退、请老、悬车(古人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云)、移病、乞身、乞骸骨
8.古代的刑罚
(1)黥(qíng):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3)笞(chī):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5)膑:剔去膝盖骨
(15)枭首:斩下首级悬于高处示众
9.科举制度
【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三十一年废止)
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wéi)”,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考中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中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一般是皇帝主考。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庠xiá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之人。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10.古代历法
(1)古代纪年法
①干支纪年:(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其特点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②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③王公谥号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④年号干支兼用: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2)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
(3)季节,一季三个月顺次称孟、仲、季,如孟春(一月),仲春(二月),季春(三月)。
(4)每月的特殊日子有特定称呼,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
(5)一天分十二时辰,用十二地支称呼,每时辰两小时。
11.古代主要节日及有关习俗
(1)元日:正月初一。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
(3)上元: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4)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
(5)寒食:清明前两日。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之山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
(6)清明:四月初,主要习俗是踏青和扫墓。
(8)端午: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
(9)七夕:七月初七,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10)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11)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12)重阳: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
(13)冬至:又叫“至日”,冬天过了一半,一般有祭祖习俗。
(14)腊日: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喝“腊八粥”。
(15)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12.风俗礼仪
(1)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4)太牢、少牢:牛、羊、猪为“太牢”。羊、猪为少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7)朝觐: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春见曰朝,秋见曰觐”,合称为朝觐。
(9)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10)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11)顿首: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14)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15)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16)座次:皇帝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
(19)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20)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13.古代地理
中国:泛指中原地区。
中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江河: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山东:指崤山以东。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古代别称:南京又称建康、建业、金陵、江宁、白下、石头城;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杭州又称临安、钱塘、武林;扬州又称广陵、淮上、江都、维扬;苏州又称姑苏、吴郡;武汉又称夏口、江夏;北京旧称燕京、大都、北平。
附:高中课本出现的古代文化常识
1、禁军:封建时代直属帝王,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因时代、文化与地域的不同,有其他异名同义的名称,如禁卫军、亲卫军、近卫军、御林军等不同称呼。
2、刺配:在犯人面部刺字,发配边远地区。有几百里到几千里不等。
3、接风、洗尘:一般连在一起用,但“接风”着意于迎接;“洗尘”就是以酒为水,洗去被迎接的人的身上的尘埃,实际上是洗去心上的疲劳。
4、石(dàn):古代体积单位。一石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规定,在汉朝,二千石算太守之类的中级官员,相当于现在省部级。
5、旬休:西汉吏员五日一休沐,放假洗澡更衣,修发刮脸。到了唐代,改为\"旬休\",官员每10天休息一天,分为上旬、中旬、下旬,当时叫做上浣、中浣、下浣。\"浣\"也是洗头洗身的意思。
6、三秋:1、七八九三个月;2、深秋。专指九月;3、三年。
7、请缨:指请求给他一根长缨,比喻主动请求担当重任。一般指请求交给杀敌任务。
8、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9、持节:节代表皇帝的身分,凡持有节的使臣,就代表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权利。
10、趋庭:恭敬地快步走过庭前。袖手低头碎步疾行,以示敬畏。社会发展到了今天,“趋”步见父亲老师的人越来越少,“趋”步见权贵者却不见减少的迹象,这也算是社会的一种悲哀吧。
11、登龙门:比喻得到有名望、有权势者的援引而身价大增。后亦指科举时代会试得中。
12、高山流水:\"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13、表:\"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14、期、功强近之亲: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月,小功服丧五月。亦用以指五服之内的宗亲。
15、举孝廉、秀才、明经: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16、东宫、中宫:中宫,是皇后居所的代称,也可用以代称皇后。东宫:借指太子。

2020年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88个易错易误知识点归纳总结作文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完整版文案: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解读: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晓。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有一种主要的联系形式就是因果联系,即事物之间那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春江水暖”和“鸭先知”之间就是这种联系。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解读:花落燕归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无可奈何花落去”,其寓意为事物的变化具有规律性,人们无法改变。
3.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解读: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有时并不是一致的。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人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有意栽花花不发”是指人们违背了客观规律,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无心插柳柳成荫”是指人的行为顺应了客观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解读:混乱和有序,胆怯和勇敢,弱小和强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乱和治、怯和勇、弱和强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
解读:要想治好心头之病,必须用治心病的药;要想把铃铛解掉,还要请来拴铃铛的人。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各不相同,各有其特点,即矛盾具有特殊性。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到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该名句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
6.贤士徇名,贪夫死利
解读:道德高尚的人为名节而牺牲,贪婪的人为私利而亡。哲理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反对错误的意识。
7.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解读:国家每一代都有才华出众的人出现,他们都可以凭自己卓越的才能名扬数百年。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
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正是发展观点的体现。
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解读:野火烧不绝那些顽强的野草,只要春风一吹,它们便又蓬勃地生长出来。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它的成长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努力促进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9.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解读:有和无相伴相生,难和易相互形成,长和短互相对照,高和低互相依附,音和声互相应和,前和后互相跟随。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是矛盾,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又互为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统一体中,同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该句中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矛盾的双方,它们既对立又统一。10.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解读:提起渔网上的总绳一撒,网眼就全部张开;解释清楚一卷的内容,其余篇目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其他矛盾为次要矛盾,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举一纲”、“解一卷”就是抓主要矛盾。
1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读: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到来,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与曲折,不能灰心丧气。“长风破浪会有时”寓示的就是这个道理。
1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解读:其寓意在赞扬那种辛勤为民、毫无私心、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哲理分析: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该句反映的是一种高尚的人生价值取向。
13.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
解读:堆积九仞高的土堆,就是差一筐土也不能成功。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从量变开始,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又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该句寓示人们,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平时要注意量的积累。
14.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解读:君主就像船一样,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水能够承载船,也能够打翻船。
哲理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荀子把君王和老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船和水的关系,意在告诫统治者,要想坐稳江山,就要对老百姓施行仁政,轻徭薄赋,减轻刑罚,只有这样,才能得民心,老百姓这片水才能承载君王这只船。反之,横征暴敛,严刑峻法,鱼肉百姓,老百姓就会打翻君王这只船。
15.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解读:过去我看人,听了他们的言辞就相信了他们的行动;现在我看人,不仅听他们的言辞,也观察他们的行动。
哲理分析:“听其言而观其行”强调认识应当和实践相结合,也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6.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解读:宇大得没边没沿,宙长得无始无终。
哲理分析:天与地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或神居住的天国。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1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解读:不同的人,由于他们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总会有差别。
哲理分析: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
18.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解读:面对干旱的天气,种田人焦急万分,吹打着乐器到龙王庙去祈雨。而那些朱门富户却在家中欣赏歌舞,还害怕真的春阴下起雨来使乐器受潮,发不出清脆的声音。
哲理分析: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评价也会不同。
19.“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解读:宇宙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天地、阴阳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物质实体乃产生精神的基础,气是变化的物质实体,理不能脱离气而存在。
哲理分析: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上述两句话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20.“吾日三省吾身”“人贵有自知之明”
解读:一个人对自己的状况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哲理分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的态度,就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现实状况,反思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用正确的认识指导行动。
21.富润屋,德润身
解读:正确的意识对提高自身修养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当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哲理分析:意识不仅对人之外的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也对人自身具有调节作用。错误的意识不利于人的健康成长,正确的意识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
2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读: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能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表明对自己的认识是正确的,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也是一种正确的心态,是有智慧的表现。
哲理分析: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人之外的客观事物应当如此,对自己也应如此。看待自己,同认识周围的人和事一样,都要坚持唯物主义的态度。
2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读:事物的未来是由现在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其结果既有好的可能,也有坏的可能,如果没有“远虑”,对坏的可能估计不足,不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到时候真的出现了坏的结果,那就变成了“近忧”。
哲理分析: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将某一事物当做原因来看待,预见它可能产生的结果,尽力争取未来好的结果。
24.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解读:在对弈中、战争中都会出现由于局部的失误而造成全局失利的情况。
哲理分析: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这要求我们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必须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只有把局部搞好了,才能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5.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解读:不会谋划全局的人,也就不会谋划一个部分或单位的发展。哲理分析: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统率地位。这要求人们从整体出发,在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关系中综合考察对象,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
26.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解读:从国家的法规、时代的趋势,到人伦事理、社会风气,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
哲理分析: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这句话体现了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解读:(时间像流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动,一去不复返。哲理分析: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变化、发展的历史。孔子的这句名言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8.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里余,行止自成行。冬节
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解读:自然界生物的活动与环境之间具有某种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是有规律的。
哲理分析: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29.“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解读: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不因为尧是圣人而存在,也不因桀是暴君而灭亡。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而取消冬天,地也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而缩小面积。
哲理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上面两句名言揭示了自然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
30.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解读:专心致志地思考,思绪连接古今,心为所动,情为所感,自是动人心弦,于是,感觉上自己仿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不同风光。哲理分析: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都有其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仅停留于当前,也要考察过去、预测未来。
31.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
解读:(人们只要遵循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哲理分析: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变化发展又都是有
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按照事物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是做事成功的前提。
32.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解读:这段话揭示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就是这个道理。
哲理分析: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33.吃一堑,长一智
解读:受到一次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训,增长一份才智。
哲理分析: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实现挫折向智慧的转化,必须善于分析导致失败和遭受挫折的原因,吸取教训,并在实际行动中加以改正。
34.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解读:金子没有百分之百的纯度,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哲理分析: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3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解读:没有“跬步”的积累,就不能到达“千里”外的目的地;没有“小流”的汇聚,就不能形成浩瀚的“江海”。骏马飞奔,也要一步一步地跑;劣马虽然走得慢,但只要不停地走下去,同样能够到
达目的地。哲理分析:事物的变化发展始于量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我们不能忽视那些看起来不显著却有着重要作用的量变。哲理故事求生反应与速度竞争有两个人在树林里过夜,早上,突然从树林里跑出一头大黑熊,其中一人忙着穿球鞋。另一人对他说:“你穿上球鞋有什么用?我们反正跑不过熊啊!”忙着穿球鞋的人说:“我不是要跑得比熊快,我是要跑得比你快。”故事听起来有点无情,但竞争就是如此残酷。因为我们面对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变数并且竞争非常激烈的世界,比跑得快不快,很可能成为决定成功与失败的关键。美国思科公司总裁约翰·钱伯斯指出:“现代竞争已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的吃慢的。”这无疑是成功者的经验之谈。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人们的活动中表现为客观实际和主观认识的关系。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错误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是主观和客观相背离,主观与客观相脱节。故事中“从树林里跑出一头大黑熊”,“我们反正跑不过熊”,是客观实际,就看你怎样想,怎样行动了。当今,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将对整个社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竞争将异常激烈,谁能抢先一步获得信息,抢先一步做出应对,谁就能捷足先登,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在这“快者为王”的时代,速度已成为人们的基本生存法则。老鼠困毙与“度”的把握一只饥饿的小老鼠遇到了一只盛满大米的米缸,看着白花花的大米,小老鼠兴奋不已,每天跳进跳出,想吃就吃,但是缸里的米一天天减小,缸口与米之间的距离一天天拉大。当小老鼠所能跳过的高度低于缸口与米之间的距离时,它没能摆脱米的诱惑,仍跳入缸中享受米的滋味,但就这一跳,使小老鼠在吃完缸中的米之后,困毙在缸中,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超越了“度”,事物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小老鼠的悲哀就在于没有把握好能够跳出米缸的“度”,以至于最后一跳,误了卿卿性命。“老鼠困毙”的故事,体现了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坚持适度的原则。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的两种状态,事物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适度原则。由于量变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因此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这就要求我们做事情时,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坚持适“度”原则,否则,事情做得过了头,就会出现“老鼠的悲哀”。同学之间相处也有一个“度”。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个“度”就是“良言”。当同学受窘时,不妨说几句解围的话;当同学
沮丧时,不妨说几句热情的话,给他提个醒;当同学自卑时,别忘记用他的“闪光点”燃起他的自信心;当同学痛苦时,应尽量设身处地说些安慰话;当同学犯错误时,换个角度想一想,自己犯错误时需要听哪些话语。龟兔重赛与战略运筹有一则新寓言故事:兔子与乌龟赛跑,兔子跑输了以后,好好总结一下教训,并提出与乌龟重赛一次。赛跑开始后,乌龟按规定线路拼命地爬,边爬边想:这次我输定了,不过比赛不是目的,只要我尽力而为,赢不赢都达到了锻炼自己的目的。可当它到了终点,却不见兔子。正在纳闷之时,才见兔子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乌龟问:“兔老兄,难道这次又睡觉了?”兔子哀叹到:“睡觉倒没有,却是跑错了路。”原来兔子求胜心切,一上路就埋头狂奔,估计快到终点了,才发现跑在了另外一条路上,不得不返回叉道口重新跑,因而还是落在了乌龟的后面。这则新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在竞争的道路上,即使你条件再好,实力再足,也要依赖于明智的战略指导,可以说战略决定胜负。任何研究过程,如果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就要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不懂这种方法,结果如坠烟海,抓不到中心,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重蹈“兔子”的覆辙。驴之死与风险防范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节目中介绍:有一种生活在非洲的蝙蝠,专爱吸驴的血,当这种蝙蝠飞落到驴身上时,起初驴会本能地抖动身体或用尾巴去驱赶;但当蝙蝠用细小的舌尖轻轻地舔驴,驴立即产生一种麻丝丝痒乎乎的快感,再也不驱赶它了。于是,蝙蝠开始吸驴的血,一只蝙蝠吸饱飞走后,又会飞来另一只蝙蝠继续吸,驴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干血死去。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个字诠释上述故事,真是恰如其分。“驴被小小的蝙蝠吸干血死去”,究其原因,尽管有多种解释,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这就是缺少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安而忘危,缺少远虑。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具体的、有条件的,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这就要求人们应当根据某种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结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了对后果的科学预见,才能正确指导自己的具体行动,促使事物向人们所期望的结果发展。反之,如果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必然会走“驴”的老路。因此,我们必须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2020年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88个易错易误知识点归纳总结作文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完整版文案:

101、 哀兵必胜:遭受压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必定胜利。【易错点】易误解为:哀丧的军队必定胜利。
102、 哀而不伤:悲哀而不过分。多形容诗歌、音乐等具中和之美。【易错点】易误解为:悲哀伤心。
103、 爱莫能助:虽然同情,但无力帮助。【易错点】易误解为:喜爱,但帮助不了。
104、 安土重迁: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易错点】易误解为:重视迁移。
105、 安之若素:指遇到不顺利或反常的情况,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易错点】易误解为:心里安稳。
106、 白头如新:指彼此交情不深。【易错点】易误解为:夫妻恩爱到老。
107、 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定,不易揣测。【易错点】易误解为:时间飞逝。
108、 比翼双飞:指夫妻亲密无间,形影不离。【易错点】易误解为:并驾齐驱。
109、 筚路蓝缕:形容创业艰难。【易错点】易误解为:生活困顿、拮据。
110、 便宜行事:根据当时当地情况,自己决定适当的处理方法,不必请示。【易错点】易误解为:做事很方便。
111、 表里山河:形容地势险要。【易错点】易误解为:做表面文章。
112、 不甘寂寞:形容不甘心被冷落或急于想参与某件事情。【易错点】易误解为:不甘心孤单、冷清。
113、 不胫而走: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易错点】易误解为:东西丢失。
114、 不可收拾:指事物败坏到无法整顿或不可救药的地步。贬义。【易错点】易误解为:一发而不可收(事情一经发生,就发展得十分顺利和迅速,继而保持不断发展的状态。褒义)。
115、 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易错点】易误解为:不约而同。
116、 不速之客:不请自来的客人。【易错点】易误解为:没有迅速来的客人。
117、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正确的。【易错点】易误解为:不放在心上;无所谓;不重视。
118、 长袖善舞:形容有财势有手腕的人善于钻营取巧,贬义词。【易错点】易误解为:有能力、善于运作。
119、 朝思暮想:形容非常想念或经常想着某一件事。【易错点】易误解为:向往、希望、梦寐以求。
120、 城下之盟: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易错点】易误解为:主动签订合同、条约。
121、 尺布斗粟:形容数量很少。也比喻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和。【易错点】易误解为:寻常之物
122、 充耳不闻: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易错点】易误解为:做事专心,没有听到其他声音;不闻不问。
123、 穿靴戴帽:写文章或说话在头尾部分套用一些空洞说教。【易错点】易误解为:穿戴靴子和帽子。
124、 穿云裂石:形容声音高亢嘹亮。【易错点】用于形容歌声,易误解为:声音大。
125、 春兰秋菊:比喻各有所长,各有值得称赞的地方。【易错点】易误解为: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
126、 春意阑珊:指春意将尽、衰落。【易错点】阑珊:衰落。易误解为:春意正浓。
127、 椿萱并茂:比喻父母都很健康。【易错点】易误解为:树木繁茂。
128、 粗茶淡饭:形容饮食简单,生活简朴。【易错点】易误解为:一个人生活境遇恶劣。
129、 蹉跎岁月:指虚度光阴。【易错点】易误解为:岁月艰难、艰苦。
130、 大快人心: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而感到痛快。【易错点】易误解为:好事使人愉快。
131、 道路以目:形容人民对残暴统治的憎恨和恐惧。【易错点】易误解为:彼此陌生,互不认识;或彼此怨恨,怒目而视。
132、 灯火阑珊: 指人烟稀少、比较冷清的地方。【易错点】易误解为:灯火辉煌。
133、 等量齐观:对不同的人或事物同等看待,常用于否定。【易错点】易误解为:规模、数量等相等。
134、 冬温夏青:儿女侍奉父母无微不至。也称冬暖夏凉。【易错点】易误解为:气候适宜。
135、 洞若观火: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象看火一样。【易错点】易误解为:了如指掌。
136、 独步天下:指独一无二,无与伦比。【易错点】易误解为:一个人走天。
137、 独到之处:指与众不同的特殊的地方或见解。【易错点】易误解为:某种特点。
138、 独具只眼:具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形容眼光敏锐,能看到别人不易发现的事物。【易错点】易误解为:只有一只眼。
139、 对簿公堂:指在公堂上受审问。【易错点】易误解为:双方打官司。
140、 二三其德:三心二意,没有定准。形容心意不专,反复无常。【易错点】易误解为:品德低劣。
141、 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易错点】易误解为:气势宏伟。
142、 繁文缛节:指繁琐的仪式和礼节。【易错点】易误解为:语言繁琐、罗嗦。
143、 反戈一击:掉转武器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进行攻击。【易错点】易误解为:反击。
144、 沸沸扬扬:形容人声喧闹。【易错点】易误解为:场面热闹。
145、 风流倜傥:形容人有才华而言行不受世俗礼节的拘束。【易错点】易误解为:作风不检点。
146、 风声鹤唳:惊慌疑惧,自相惊扰,常与“草木皆兵”连用。【易错点】易误解为:战斗激烈。
147、 风雨飘摇:比喻局势动荡,危机四伏。【易错点】易误解为:自然现象的风雨或摇摇欲坠。
148、 风雨如晦: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易错点】易误解为:有风有雨的坏天气。
149、 逢人说项:比喻到处为某人某事吹嘘,说好话。【易错点】易误解为:到处说人坏话。
150、 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装饰等豪华气派。【易错点】易误解为:人有风度,有气派。
151、 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易错点】易误解为:旧貌换新颜。
152、 甘之如饴:指为了从事某项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易错点】易误解为:生活甜蜜。
153、 高山景行:指崇高的德行。【易错点】易误解为:高山美景。
154、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易错点】易误解为:大自然的山水;自然流畅。
155、 高山仰止:比喻道德高尚。【易错点】易误解为:望着高山就停止,像山一样的高度。
156、 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易错点】易误解为:行为高尚,觉悟或水平高。
157、 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易错点】易误解为:互不相同,不能结合。
158、 更仆难数: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易错点】易误解为:更换的仆人很多。
159、 耿耿于怀:形容事情老放在心里,不能忘怀,牵萦回绕。【易错点】易误解为:怀恨在心。
160、 功败垂成:将成功时遭到失败,含有惋惜之意。【易错点】失败后又取得成功。
161、 功高不赏:形容功劳极大,无法赏赐。【易错点】易误解为:有大功劳不用奖赏。
162、 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艺术技巧精巧。【易错点】易误解为:大自然的精巧。
163、 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分了,如同做得不够一样。【易错点】易误解为:过去了就没有了。
164、 骇人听闻:使听的人十分吃惊害怕,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易错点】易误解为:让人听了害怕。
165、 含英咀华: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易错点】易误解为:含苞待放。
166、 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易错点】易误解为:冰雪融化或烦恼消除。
167、 豁然开朗: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易错点】易误解为:人的性格开朗。
168、 火中取栗:比喻为别人冒风险,徒然吃苦头而得不对好处。【易错点】易误解为:冒着危险做某事或获取利益。
169、 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易错点】易误解为:只言片语。
170、 计日程功:形容进展快,成功指日可待。【易错点】易误解为:算着日子哪一天成功。
171、 济济一堂:形容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易错点】易误解为:一般人多的场面。
172、 加人一等:形容才学出类拔萃。【易错点】易误解为:给予的比别人多一等。
173、 见危授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易错点】易误解为:在危急时刻接受任务。
174、 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易错点】易误解为:江河的水一天天减少或江河枯水。
175、 今是昨非:指认识过去的错误。【易错点】易误解为:面目全非。
176、 金针度人:比喻把秘法、诀窍传给别人。【易错点】易误解为:医生治病。
177、 噤若寒蝉: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易错点】易误解为:十分寂静,寒冷,冷得不敢出声。
178、 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易错点】易误解为:拒绝别人的要求。
179、 举重若轻: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易错点】易误解为:说是很重要,其实很轻视。
180、 绝无仅有:形容非常少有。【易错点】易误解为:绝对没有。
181、 君子不齿:君子不屑与之并列。【易错点】易误解为:君子不耻(君子不认为羞耻)。
182、 开门揖盗:比喻引进坏人,招来祸患。【易错点】易误解为:打开大门抓强盗。
183、 空穴来风:指消息、传闻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易错点】易误解为:虚假传闻。
184、 苦心孤诣:苦心钻研或经营,达刭了很高造诣。【易错点】易误解为:苦口婆心。
185、 困兽犹斗:比喻在绝境中还要挣扎抵抗。【易错点】易误解为:被围困的野兽还有斗争的勇气。
186、 良莠不齐:好人和坏人掺杂在一起。【易错点】易误解为:参差不齐。
187、 梁上君子:躲在屋梁上的先生。代称窃贼。【易错点】易误解为:行为高尚的人。
188、 两袖清风:比喻做官廉洁。【易错点】易误解为:清贫。
189、 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法纪严明,严格执行。【易错点】易误解为:禁止。
190、 另起炉灶:比喻放弃原来的,另外从头做起。【易错点】易误解为:重新建造。
191、 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易错点】易误解为:聪明智慧。
192、 洛阳纸贵:比喻作品有价值,广泛流传。【易错点】易误解为:物价上涨。
193、 落花流水:比喻被打得大败,也指残乱而零落的样子。【易错点】易误解为:大自然的花落、水流。
194、 满城风雨:比喻消息一经传出,就到处轰动起来,议论纷纷。贬义。【易错点】易误解为:大自然的风雨或局势混乱。
195、 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丽。也形容布置、装饰等华美。【易错点】易误解为:一般事物的美好。
196、 名山事业:指著书立说。【易错点】易误解为:人很有成就。
197、 名正言顺: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易错点】易误解为:说法与实际情况相符。
198、 鸣锣开道:比喻为某事物出现制造舆论。【易错点】易误解为:敲锣让人让道。
199、 木人石心:比喻人受诱惑不动心。【易错点】易误解为:愚笨、迟钝、不开窍。
200、 目不窥园: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易错点】易误解为:不要窥探、刺探他人隐私。


结语: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2020年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88个易错易误知识点归纳总结》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0年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88个易错易误知识点归纳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2020年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88个易错易误知识点归纳总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