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道德与法治1复习要点新人教版精作文 道德与法治人教版知识点文案

2019-03-08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道德与法治1复习要点新人教版精作文 道德与法治人教版知识点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道德与法治1复习要点新人教版精作文  道德与法治人教版知识点文案

道德与法治1复习要点新人教版精作文 道德与法治人教版知识点文案:

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
1、宪法以法律的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奋斗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基本原则。
2、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宪法确认我国的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4、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5、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主要包括政治权利和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人身自由、平等权、宗教信仰自由等。
6、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途径和形式:广大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贯彻于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
7、宪法明确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目的: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归根结底就是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的权利。
8、我们怎样当家作主:我们要依法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担当起国家主人应尽的责任。
9、为什么要尊重和保障人权?
①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②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③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
④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
10、尊重和保障人权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人权和保障人权的理念,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和保护人权。
11、在我国,人权的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等。不仅保护个人,
也保护群体。
12、宪法保护的人权内容也很广泛,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也包括
劳动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
13、我国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权?
①立法方面: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广泛的基本权利,法律进一步明确了公民
享有的各项具体权利,规定了侵害权利的法律责任。
②执法方面: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坚持依法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
③司法方面: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④宣传方面: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为现实。
14、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
15、各级国家机关如何产生?
①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②我国宪法第三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③“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16、宪法通过组织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特定职权,明确国家机构的组成、任期、工作方式等内容,使得国家权力的运行稳定有序。
17、国家机构依据宪法行使权力,守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18、我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主要表现为:
①在国家机构与人民的关系方面,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由人民人民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中居于主导地位;
②在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的关系方面,中央和地方的国家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③国家机关内部做出决策、决定时,实行民主集中制。
19、宪法为什么要规范权力运行?
①权力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于民;如果被滥用,则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必须对权力的行使进行制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②规范国家权力运行可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这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
20、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是:规范国家权力运行可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
21、权力如何规范运行?
①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国家机关行使权利应当有法律依据,不能超越权限行使权力,也不能滥用职权。任何超越权限、滥用职权的行为均应承担法律责任
②人民通过宪法和法律将国家权力授予国家机关。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来说,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懈怠、推诿。
③宪法和法律还规定了国家权力行使的程序,要求国家权力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凡不按法定程序行使权力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④国家权利的行使不能任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22、国家机关行使权力应当有法律依据,不能超越权限行使权力,也不能滥用权力。
23、任何超越权限、滥用职权的行为均应承担承担法律责任。
24、对国家关及其工作人员来说,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懈怠、推诿。
25、凡不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行为。
26、只有依法规范权力运行才能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第二课保障宪法实施
27、我国现行宪法除序言外,设有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力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
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共四章一百三十八条。
28、宪法的重要性(或本质):我国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的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29、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30、宪法是根本活动准则的表现?
①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②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
31、如果宪法没有权威,法治的权威就树立不起来;
32、如果宪法受到漠视,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
33、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34、中国共产党如何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①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②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③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35、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36、坚持依法行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37、宪法的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率。
38、为什么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②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
③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④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⑤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
39、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有何意义(作用、原因)?
一方面使得宪法的内容具有更广泛的民意基础,另一方面可保障宪法的长期稳定性,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
40、宪法的规定具有原则性的特点,各种法律制度是对宪法规定的具体落实。宪法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确认和保障,其他法律也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1、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监督是权力正确行使的根本保证,不受监督的权力将导致腐败。
42、如何监督权力行使?(注意角度)
法律方面:①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
②地方各级人大及在本行政区域内负有保证宪法和法律实施的职责。
公民方面:公民对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以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等方
式行使监督权。作为公民,我们要学好宪法和法律,通过合法途径和方式来监督权力行使。
43、行使监督宪法实施职权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44、对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行使监督权的机关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
45、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行使监督权。
46、为什么要增强宪法意识?
①加强宪法监督,既需要完备的制度措施,也需要人们增强宪法意识。
②增强宪法意识,对国家公职人员来说尤为重要。
③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的一生都离不开宪法的保护。
47、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国家公职人员的宪法意识,让他们珍惜宪法赋予的权力,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48、国家宪法日:12月4日
49、如何增强宪法意识?
①学习宪法:着重领会宪法的原则和精神;还应积极参与宪法宣传活动;
②认同宪法:认同宪法的价值,增强对宪法的信服和尊崇,自觉接受宪法的指引与要求;
③践行宪法: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学会运用宪法精神来分析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坚决维护宪法的权威,自觉抵制各种妨碍宪法实施、损害宪法尊严的行为。
50、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5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我们坚持宪法至上,自觉践行宪法精神,积极推动宪法实施。
第三课公民权利
(1)公民基本权利
(2).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1、我国公民享有哪些权利和自由?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①含义: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②重要性: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
3.政治自由
(1)包括: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2)政治自由的重要性:有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4.监督权
(1)含义\/内容:①我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②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2)重要性:公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行使监督权,有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力:
(1)重要形式: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2)重要方式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最主要途径:依法有序地参与选举。
6.人身自由
(1)含义: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2)地位: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只有在人身自由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公民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
(3)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①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②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4)人格尊严权包括: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
(5)住宅不受侵犯:住宅是公民享有安宁生活和安全感的私人空间。
(6)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①法律规定:宪法规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②对通信进行检查的条件: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
(7)公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劳动就业和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8.)社会经济权利:
①财产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内容:占有、使用、受益、处分。
②劳动权: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③物质帮助权:宪法规定:公民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9)文化教育权利:
①受教育权:公民有按照其能力平等地从国家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并获得相应物质保障的权利;
②文化权利:科学研究的自由、文学艺术创作的自由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③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制度。
(10)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国家采取了什么政策?—国家制定资助政策。
(二)依法行使权利
1.公民行使权利有何限制?
①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他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
②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③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为代价。
④每个人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都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我们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也不得损害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2.依照法定程序维护自身利益
(1)原因或遵守正当程序的作用或意义?
遵守正当的程序,有利于公民(享受权利,有效避免和化解纠纷。
(2)公民应怎样行使权利?
公民行使权利应依照法定程序,按照规定的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
(3)公民应怎样维护自身权益?
每个公民都应树立按照法定程序办事的意识,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4)公民应树立什么意识?树立按照法定程序办事的意识
3.维护权利的方式:①协商;②调节;③仲裁;④诉讼
(1)协商
①特点:协商是一种快速、简便的争议解决方式;
②常见:权益争议——消费、劳动争议和交通事故纠纷。
(2)调解——是解决纠纷的有效方式。
①调解方式有:人民调节、行政调解、司法调解。
②调解的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社会公德
(3)仲裁——当事人——仲裁协议——提交仲裁庭审判
①特点:是解决纠纷的又一方式。
②适用于:公民与其他个人和组织之间发生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争议时
(4)诉讼——向人民法院起诉——依法维权
①民事诉讼——人身关系或财产关系的争议;
②刑事诉讼——侵犯人身权、财产权的行为;
③行政诉讼——对行政机关的违法或明显不当的行政行为
第四课公民义务
(一)公民基本义务
1.公民基本义务有哪些?
①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②维护国家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保证,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③依法服兵役,是公民的光荣义务,我们要自觉履行。
④依法纳税是每个纳税人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2.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
(1)原因: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职责。
(2)表现: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怎样遵守宪法法律?
①遵守宪法就是要忠于宪法,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
②建设法治社会,我们要认识到法律既是保护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自觉做到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共同营造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③我们要自觉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程序规定,同时,以法律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依法办事。
3.公民维护国家利益的表现: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②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是: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
5.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6.维护国家安全包括:维护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受侵犯,国家秘密不被窃取、泄露和出卖,社会秩序不被破坏等。
维护国家荣誉包括:维护国家的尊严不受侵犯,国家的荣誉不受玷污。
维护国家利益包括: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等各方面的利益。
7.依法服兵役
(1)原因: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公民的光荣义务。为了保卫祖国,我们要自觉履行这项义务。
(2)我国的兵役制度:我国兵役法规定,我国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3)兵役分为现役和预备役。
8.依法纳税
(1)原因: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2)偷税的后果:任何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依法纳税与什么有着密切联系?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及企业、单位、个人的直接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
9.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其他义务:
①劳动的义务;②受教育的义务;③夫妻双方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④父母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和成年子女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二)依法履行义务
1.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①公民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
行促进权力的实现.
②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可以激发公民主人翁意识,调动其履行义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承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反过来,公民自觉履行义务,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又为其权利的实现提供和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③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公民权利的实现依赖于义务的履行。
④既是公民权利也是义务:(劳动和受教育)
2.公民权利的实现,有何作用\/意义:可以激发公民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其履行义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承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3.公民自觉履行义务,有何作用\/意义: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又为其权利的实现提供和创造更好的条件。
4.怎样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任何公民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不应只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
5.法定义务
(1)法定义务: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具有强制性。
(2)为什么必须履行?\/原因:
①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是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
②依照法律规定,有的法定义务要求公民必须做作出一定行为,公民必须按
照法律要求去做。否则,就可能构成违法甚至犯罪,会受到法律的追究。
(3)如何依法履行义务?
①捍卫国家主权,与一切危害国家主权的行为作斗争;
②配合国家安全机关的工作,为国家安全机关执行工作任务提供便利条件;
③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坚决反对一切侵略、占领国家领土的行为;

道德与法治1复习要点新人教版精作文 道德与法治人教版知识点文案: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1.置身社会生活的意义:
(1)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
(2)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
(3)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如果把每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大网”。
(2)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3.“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的原因:
(1)通过父母的抚养,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和社会的关爱等,我们逐步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2)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4.养成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
(1)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亲社会行为。
(2)亲社会的行为有利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和认可。
5.养成亲社会行为的做法:
(1)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2)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3)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6.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
(1)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已的过程。(2)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已的人生价值。
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
1.网络的特点:
(1)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
(2)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空间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3)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2.网络推动社会进步的体现:
(1)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网络促进政治的进步
(3)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3.网络交往的负面影响:
(1)网络信息良莠不齐(2)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3)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
4.如何正确利用网络:
(1)理性参与网络生活:a.要提高媒介素养B.要学信息节食c.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d.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
(2)传递网络正能量:a.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b.我们要在网上传递正能量。我们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
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1.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1)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
(2)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2.社会规则的含义及种类分别有哪些?
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如道德,纪律,法律等。
3.遵守社会规则有什么作用?规则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安排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如何作为社会一员享有权利,承担责任,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从而使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4.社会规则的作用: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有序进行。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既有法律,纪律等规定的强制性措施,也有道德,风俗等包含的非强制性手段。
5.社会规则与自由的关系: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6.如何做到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1)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
(2)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已行动的准绳。
7.怎样维护与改进规则:
(1)我们要坚定维护规则。一方面要从自已做起,自觉遵守规则,另一方面要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基础上,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
(2)我们要积极改进规则,为新规则的形成建言献策,使之更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
1.尊重他人的意义:
(1)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在修养的外在表现。
(2)尊重使社会和谐融洽,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
(3)尊重是相互的,尊重能形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
2.如何做到尊重他人:
(1)积极关注,重视他人
(2)平等对待他人
(3)学会换位思考
(4)学会欣赏他人
3.文明有礼的重要性的体现:
(1)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2)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3)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
4.怎样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
(1)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
(2)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
(3)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5.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一个价值准则,是一种道德规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也是一项民法原则。
6.讲诚信有什么重要作用?
(1)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
(2)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3)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
7.如何做一个诚信的人:
(1)树立诚信意识(2)运用诚信智慧(3)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1.什么是行为?行为主要有哪些类型?(1)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2)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型,行为分为民事行为,行政行为和刑事行为。
2.怎样区分一般行为和犯罪:民事行为和行政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行为。刑事行为是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无论是一般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3.如何认识一般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自已的行为: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自已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辨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已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犯罪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5.什么是刑罚?刑罚有哪两大类?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容。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型两大类。
6.如何加强自我防,预防犯罪:(1)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3)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7.遇到侵害怎样依法求助?(1)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2)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3)受到非法侵害,用诉讼方式维护合法权益。
8.诉讼的特点: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9.青少年如何做到有勇有谋,应对犯罪:(1)同犯罪作斗争,是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2)我们要善斗争,在保全自已的前提下,同犯罪作斗争。(3)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第六课责任与角色同在
1.责任的含义及来源:(1)含义:责任是一个人分应该做的事情(2)来源:责任来自对他的的承诺,职业要求,道德规,法律规定等。
2.人因不同的社会角色而负有不同的责任:(1)在社会生活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2)每一种角色都意味着承担相应的责任。
3.对自已负责,对他人负责的重要性:(1)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首先要对自已负责(2)很多人在为我们的成长和幸福生活承担着责任(3)我们应学会感恩,主动关心帮助和服务他人。
4.承担责任既要付出代价又往往伴随着回报:(1)代价:因为承担责任不仅意味着付出时间,精力和时间,而且意味着可能因为做得不好而受到责备,甚至受到处罚。(2)回报:承担责任往往伴随着获得回报的权利,如良好的自我感觉,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赞许。
5.要学会作出自已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我们既然选择了自立自强的人生,就应该有勇气凭借自已的经验和智慧,对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作出正确的评估,作出合理的选择。无论怎样,我们一旦作出选择,就应该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应负的责任。
6.为什么说我承担我无悔:虽然有些事情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我们仍应该自觉承担相应的责任。只要我们把它们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同样能够把事情做得很出色。这样,我们就可以自豪地说:我承担,我无悔。
7.承担责任的重要性和怎样承担责任:(1)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履行社会责任却不计代价和回报的人,有了他们,我们的生活才更加安全,更加温暖(2)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履行责任的能力。
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
1.关爱的含义和作用:(1)含义:关爱,就是关心爱护(2)作用:a.关爱传递着美好情感,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是维系友好关系的桥梁b.关爱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和正能量。
2.关爱他人的意义:关爱他人的人往往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帮助,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从一定意义上说,关爱他人就是关爱和善待自已。
3.关爱他人的做法:(1)关爱他人,要心怀善意(2)关爱他人,要尽已所能(3)关爱他人,要讲究策略。
4.服务社会的原因:(1)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2)服务社会能够促进我们全面发展
5.怎样做到服务和奉献社会:(1)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2)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热爱劳动,爱岗敬业。
第八课国家利益至上
1.国家利益的含义: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总和,关系到民族生存,国家兴亡。
2.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没有国土,人口和主权,国家就不能生存。没有和平的周边环境,充分的能源供应和平等的贸易关系,国家就难以发展。
3.国家核心利益的围: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4.国家利益具有至高无上的特点:在我们国家,国家利益反映广大人民的共同需求,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二者相辅相成。
5.人民利益的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繁荣富强,国际地位提高,人民的生活就充满希望,心就感到自豪和骄傲。反之,如果国家利益得不到保障,人民利益就会受到损害,人民就会遭受奴役,欺凌和屈辱。
6.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1)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相辅相成,国家利益只有反映人民利益,依靠人民艰苦奋斗,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2)在当代中国,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是高度统一的。
第九课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1.维护国家安全的意义:(1)国家安全是实现国家利益最根本的保障,关系人民幸福,社会发展进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3)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的前提。
2.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涵:以人民为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3.履行维护国家安全法定义务的做法:(1)我们要认识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法治意识(2)每个公民都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履行法定义务,不断提高防意识和能力,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自已的力量。
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
1.祖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1)人民生活的变化(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
2.社会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人均国生产总值的世界排名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部分群众生活面临一些困难。3.劳动的作用: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今天,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广大人民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换来的,中国人民用实干精神创造了今天的辉煌。
4.把美丽的中国梦变成现实需要发扬什么精神?把中国梦变成现实,创造未来的美好生活,需要一代代人埋头苦干和接力奋斗,需要每个人在各自的岗位上付出更多的辛勤和汗水。只有继续发扬实干精神,才能用我们的劳动创造新的辉煌。
5.青少年为实现美丽的中国梦作哪些贡献?我们是祖国的未来,一定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努力学习,积极探索,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担负起历史重任,让青春绽放绚丽的光彩

道德与法治1复习要点新人教版精作文 道德与法治人教版知识点文案:

东江秀田学校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知识考点
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
1.强国富民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2.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追求强国富民做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饱经苦难的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
(2)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3)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3.基本路线是:
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4.我国是怎样推进改革开放的?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5.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哪些成就?
(1)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2)我国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6.改革开放有哪些重要意义?
(1)改革开放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7.40年来,中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8.中国腾飞的表现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获得幸福生活的体现
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
10.改革开放给世界带来哪些影响?
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着世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11.改革开放的地位是什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2.中国新的历史方位是什么?
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3.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
14.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5.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16.我国为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哪些努力?
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7.我国经济发展中还面临哪些问题?应对举措及意义是怎样的?
(1)问题:还面临区域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2)举措: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3)意义: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18.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19.怎样继续深化改革?
全社会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
强不息、自我革新,才能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
20.党和政府为什么把共享作为发展的重要理念?
(1)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3)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21.如何实现共享发展成果?
(1)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2)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3)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实保障。
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
1.从个人生活层面正确认识创新?
(1)生活处处有创新。(2)创新具有独特性,是区别已有的。(3)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2.创新带来的情感体验?
(1)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2)创新点燃激情,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我。
3.从人类社会实践方面认识创新
知识的创新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技术的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财富,制度的创新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
4.创新的根本目的:让生活更美好。
5.创新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发挥的重要作用?
(1)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2)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3)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6.改革与创新的关系
(1)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创新通过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7.现阶段,我国为什么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1)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2)目前,我国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但从整体上看,我国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8.现阶段,我国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1)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2)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3)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9.教育的重要作用
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10.我国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获得巨大发展,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11.怎样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创新不唯年龄、不唯学历、不唯职业,每个人都是创新者,都向往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创业不分男女、不分城乡、不分行业,每个人都是创业者,都可以通过辛勤劳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12.企业为什么要提升创新能力?
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
13.创新精神的表现是什么?
创新精神,表现为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表现为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表现为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表现为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
14.创新的时代要求我们怎样对待知识产权?
(1)创新的时代,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创造、保护创新。当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时,我们要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2)学习相关法律,如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
(3)当未成年人的知识产权遭到侵犯时,可以由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出面请求有关机关予以法律保护,要求侵权人承担法律责任。
(4)拒绝购买盗版产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5)对自己的发明创造成果及时申请专利保护。
15.创新的目的
(1)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
(2)创新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让我们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第三课追求民主价值
1.民主的价值及其实现?
一般来说,民主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民主价值的实现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一个国家选择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取决于它的具体国情。
2.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的真正确立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真正确立。
3.全体中国人民共同价值追求
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4.法治与民主的关系
实践证明,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
5.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民主?
它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具有强大生命力。
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和特点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7.人民民主的真谛: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8.人民民主的形式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发展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在民主实践中,我们既强调选举民主的作用,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又注重发挥协商民主的优势,通过广泛协商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
9.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10.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保障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强调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4)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11.公民通过哪些途径行使民主权利?
(1)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2)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3)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12.民主选举的形式、原则、对公民的要求有哪些?
(1)形式:例如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等。
(2)原则:公开、公平和公正。(3)要求:公民要积极、主动、理性地参与民主选举。
13.民主决策的要求、形式有哪些?
(1)要求:保证广泛的公民参与,决策方认真听取各方意见,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2)形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等。
14.增强公民民主意识的必要性及意义是什么?
(1)必要性:在现代社会,民主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
(2)意义:增强我国公民的民主意,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15.公民参与民主生活需具备的能力
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16.现代公民如何培养民主意识?
塑造现代公民,需要增强民主意识,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为公民的自觉信仰,体现在日常言行中,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1)首先,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
(2)其次,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意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
(3)最后,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
1.法治的含义是什么?法治的作用有哪些?
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法治的基本含义(良法、善治)
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法治的意义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4.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5.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
6.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总目标分别是什么?
(1)原因: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7.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要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8.法治国家的道路选择: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9.我国政府的作用
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10.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11.法治政府的含义
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12.依法行政的地位、要求、核心分别是什么?
(1)地位: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2)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3)核心: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13.如何实现依法行政?
(1)政府: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2)公民: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14.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15.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16.厉行法治的要求
(1)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全利,履行义务。
(1)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2)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
(3)国家(社会):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17.国家和社会治理怎样发挥法律和道德的作用?
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
1.中华文化的形成、特点及组成
(1)形成: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中华文化。
(2)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3)组成: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
2.文化发展与国家、民族发展的联系: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4.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原因
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5.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6.文化对国家、民族的价值: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7.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8.文化自信的来源
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9.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和措施
必要性: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措施:既要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要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10.中华传统美德的地位
(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11.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
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中,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
12.青少年如何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1)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2)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13.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的区分
(1)中华文化:以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由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中国所有民族(即中华民族)的文化总汇。
(2)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道德与法治1复习要点新人教版精作文 道德与法治人教版知识点文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一、我与社会
1、感受社会生活(特点)——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2、置身社会生活的意义
(1)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
(2)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3)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4、人的身份是如何确定的?
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5、社会生活中有哪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
从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可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1)血缘关系:是由于婚姻或生育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亲戚关系。
(2)地缘关系:是由于地域上的临近和日常生活的交往而形成的关系,如同乡、邻居等。
(3)业缘关系:是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同学、同事等。
二、在社会中成长
1、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通过父母的抚育、与同伴交往、老师的教诲、社会的关爱等,我们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2、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
(1)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3、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那些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
4、亲社会行为有哪些?
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
5、为什么要培养亲社会行为?
(1)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2)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意义)
6、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1)途径: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2)要求: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7、参与社会、奉献社会的意义
(1)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
(2)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
一、网络改变世界
1、网络丰富了日常生活
(1)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速;
(2)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3)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借助互联网,不用舟车劳顿,我们就可以结交朋友、查阅资料、学习新知、购买物品、寻医问药、休闲娱乐,从而大大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2、网络推动社会进步
(1)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互联网大大促进了人才、资金、技术、物资的流动,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新工具、经济贸易的新途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推到了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新业态,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
(2)网络促进了民主政治的进步。
互联网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使人们更加便利、有序地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对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挥着重要作用。
(3)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界限,极大地扩展了文化交流的内容、场合及范围,提高了文化传播的速度。
互联网促进了科技创新所需要的物质与信息资源快速流动,加速了各种创新资源的汇聚、融合与共享。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众多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
3、(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的弊端有哪些?
(1)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2)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
(3)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
4、各种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表现及影响
如信息泄露、手机窃听、窥密偷拍等。会给被侵权人造成困扰和伤害,给社会带来恐慌和不安。
二、合理利用网络
1、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1)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2)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工作有关的信息,要学会“信息节食”。
(3)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4)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2、传播网络正能量
(1)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2)我们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共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高扬主旋律。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
道德和法律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两种主要社会规则,我们要学习和践行道德和法律规范,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一、维护秩序
1、什么是社会秩序?
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2、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秩序有哪些?
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等
3、社会秩序的意义:
(1)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每个社会成员都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大家有序地占据一定的社会资源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2)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序、整洁、安全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享有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享有公平的发展机遇,从而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情。
4、社会规则的含义
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调节行为的规则。
5、社会规则有哪些形式?
纪律、法律、道德等。
6、社会规则如何维护社会秩序?
(1)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
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规则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安排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如何作为社会一员享有权利,承担责任,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从而使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2)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社会规则明确了当有人破坏秩序时该如何处罚,从而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既有法律、纪律等规定的强制性措施,也有道德、风俗等包含的非强制性手段。
二、遵守规则
1、自由与规则的关系是怎样的?
自由和规则不可分,表现在:
(1)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到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2)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为了限制自由,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有序运行。违反规则、扰乱秩序的行为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
2、怎样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1)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遵守社会规则,既需要监督、提醒、奖惩等外在约束,即他律,又需要自我约束,即自律。自律就是严于律己,不断自我反省,克服已经发现的不良习惯,做到自觉遵守规则。
(2)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怎样维护规则?
维护规则一方面从自身做起,自觉维护规则;另一方面在保护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
4、劝导他人遵守规则的技巧有哪些?
有“礼”;有“理”;有“节”。
5、为什么说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
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些原来没有的规则,需要制定;一些原有的规则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需要废除;一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生活的变化,需要加以调整和完善。
6、我们应怎样积极改进规则?
我们要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寻求共识,积极为新规则的形成建言献策,使之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
一、尊重他人
1、为什么要尊重他人?
(1)尊重是交往的起点。(2)尊重即尊敬、重视。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3)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4)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意义)
2、尊重他人的做法?
(1)积极关注、重视他人。(2)平等对待他人。(3)学会换位思考。(4)学会欣赏他人。
3、平等对待他人原因和做法?
(1)原因:我们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
(2)做法:平等待人要求我们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人格,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社会生活中,我们不能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原因而轻视、歧视他人。
二、以礼待人
1、礼的含义和主要表现
(1)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
(2)主要表现: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
2、文明有礼的意义
(1)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文明有礼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文明有礼会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
(2)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
文明礼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维系社会正常生活的一种道德行为规范,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诚恳、谦逊、平等、友善、倾听的态度,能够给对方亲切感、受尊重感,有助于人们友好交往,增进人们的团结友爱,有利于形成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
(3)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
在与外国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中国形象。我们举行的各种仪式,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
3、怎样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
(1)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
(2)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
(3)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懂礼、明礼、守礼的人。同时,我们要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创建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
三、诚实守信
1、诚信的含义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
2、如何理解诚信无价(诚信的意义)
(1)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一个价值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也是一项民法原则。
(2)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诚信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
(3)诚信是企业的资本,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标识。
一个企业只有坚持诚信经营、诚信办事,才能塑造良好的形象和信誉,赢得客户;才能带来持久的效益、长盛不衰。
(4)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
国无信则衰,社会成员之间以诚相待、以信为本,能够增进社会互信,减少社会矛盾,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能够降低社会交往和市场交易成本,积累社会资本;能够提高国家的形象和声誉,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3、如何做一个诚信的人?
(1)树立诚信意识。
我们要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我们不轻易许诺,答应的事就要做到,做不到要说明理由。勇于承认过错,主动承担责任。
(2)运用诚信智慧。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我们有时会面临两难的选择。当尊重他人隐私与对人诚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应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权衡利弊,做到既恪守诚实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隐私。
(3)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
个人诚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日益受到重视,个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不断完善,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处处受限。我们要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共同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良好风尚,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营造社会诚信环境,努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一、法不可违
1、法律规范的社会作用(法律规范的重要性)
(1)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和方向。(指引作用)
(2)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法不可违,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结论)
2、什么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违法行为的种类有哪些?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内容名称不同点违反的法律社会危害性法律后果实例民事违法行为民事法律相对轻微(一般违法)民事责任(p48相关链接)如欠债不还、捡到他人手机据为己有、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行政违法行为行政法律相对轻微(一般违法)受行政制裁(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p48相关链接)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谎报险情、破坏铁路网、殴打他人、吸毒刑事违法行为刑事法律最严重(犯罪)刑事处罚(p54相关链接)如故意杀人、抢劫、故意伤害致人重伤
4、一般违法行为与严重违法行为(犯罪)的区别、联系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区别:一般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犯罪(刑事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严重。
联系: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都属于违法行为,都触犯了法律,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违法行为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
5、身边违法行为的主要表现
(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线、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2)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6、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针对治安管理违法行为)
(3)在社会交往中,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法行为。(针对民事违法行为)
二、预防犯罪
1、刑法的作用和内容
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是犯罪,以及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1)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应受刑罚处罚性——是前二者的必然法律后果
3、刑罚的含义
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4、我国刑罚的种类
刑罚分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主刑只能单独使用)
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附加刑可以同时使用)
5、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危害)。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行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p55相关链接: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律规定)
6、预防犯罪,遵纪守法的具体要求
(1)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的规定,给我们划清了是非的界限,标示了生活中的“雷区”。)(具体p56相关链接)
(3)生活在法治社会,应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4)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三、善用法律
1、寻求法律救助,依法维护权益的途径和方式?
(1)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援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如: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
(3)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我们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使用诉讼手段,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
2、诉讼含义、作用、类型
(1)诉讼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
(2)诉讼是处理纠纷、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3)诉讼通常分为三种类型: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
3、青少年如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1)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2)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
(p61相关链接: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3)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4、做守法的公民的要求(本课总结)
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总的要求),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行为要求),努力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努力目标)。
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
第六课责任与角色同在
一、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
1、责任的含义和来源
(1)责任是一个人分内应该做的事情。
(2)责任来自对他人的承诺、职业要求、道德规范、法律规定等。
2、责任和角色的关系(角色不同,责任不同)
(1)在社会生活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随着时代发展和所处环境的变化,我们会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
(2)每一种角色都意味着承担相应的责任。
作为子女,孝敬是我们的责任;
作为学生,遵守学校纪律、认真学习是我们的责任;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遵守社会规则、维护公共秩序;
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做到“位卑未敢忘忧国”,心系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3)只有人人都意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承担应尽的责任,才能构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有和谐相处的社会。(意义)
3、每个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及意义)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小到按时完成作业、为自己的一次约定守时,大到终身信守承诺、认真做事,都是对自己责任的表现。(表现)
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才能资格、有能力、有信心承担起时代和国家所赋予的使命。(意义)
4、他人对我负责的表现及意义
(1)表现(p68)
(2)意义:很多人在为我们的成长和幸福承担着责任,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没有他们履行各自承担的责任,很难想象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5、我对他人负责的表现及意义
我们应该学会感恩,主动关心、帮助和服务他人,在辛苦付出中体验对他人负责的快乐和幸福。只有人人具有责任心,自觉履行应尽的责任,我们才能共享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二、做负责任的人
1、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是什么?
(1)代价:承担责任不仅意味着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而且意味着可能因为做得不好而责备,甚至受到处罚。
(2)回报:这种回报,既包括物质方面,又包括精神方面。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回报,如良好的自我感觉、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赞许等。
2、如何选择和担当起应负的责任?
既然我们选择了自立自强的人生,就应该有这样的勇气和信念,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对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进行正确评估,做出最合理的选择。无论怎样,我们一旦做出选择,就应该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应付的责任。(要学会作出合理的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3、如何对待生活中不可推卸的责任?
(1)虽然有些事情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是我们仍然应该自觉承担相应的责任。
(2)我们虽然无法改变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位置,但可以改变我们对待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的态度。
(3)只要我们把它们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全身心地投入,同样能够把事情做得出色。
4、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履行社会责任却不计较代价与回报的人。(意义)
正因为他们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担当,我们的生活才更加安全,更加温暖,更加充满阳光和希望。
5、如何做负责任的人?
(1)要学会作出合理的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2)自觉承担应尽的责任,无怨无悔。


结语: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道德与法治1复习要点新人教版精》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写《道德与法治1复习要点新人教版精》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道德与法治1复习要点新人教版精》优秀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道德与法治1复习要点新人教版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