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古诗词赏析古诗词赏析八开作文 八 古诗文案

2019-03-08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古诗词赏析古诗词赏析八开作文 八 古诗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古诗词赏析古诗词赏析八开作文  八 古诗文案

古诗词赏析古诗词赏析八开作文 八 古诗文案:

古诗词赏析古诗词赏析八开
古诗词赏析试题汇编
七年级上册
1、《木兰诗》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
士十年归。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
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
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①策勋十二转②当户理红妆...
6.第①段画线句意在表达什么?
7.从遣词造句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2、《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由当前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的憧憬。
16.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这首诗的作者是;标题中的“乐天”是指诗人。
8.用“\/”划分下面的诗句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9.这首诗的颈联蕴涵了什么道理?
4、选出对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
A.这首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抒发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B.诗涛的颔联,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C.诗的颈联,运用比喻抒发计人身世之感,其中也包含着事物新陈代澍的哲理。
D.诗的尾联,“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明诗人并不消极气馁,而是要重新抖擞振作。
5、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作者为答谢白居易而作的。
B.“二十三年弃置身
C.诗的颔联用二则典故写出了人事的变迁。
D.诗的颈联作者以“沉舟
8.下面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凄凉地
B.诗的颈联富有哲理,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C.“长精神
D.全诗慷慨激昂、感情豪放,蕴含哲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7、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按要求答题。
(1)诗歌首联“”和“”这两个词写出了作者被贬谪、遭
弃置的境遇,也表达了作者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
(2)诗歌颈联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你认为理由是什么?(提示:可从其哲理性及
表情达意方面来思考)
湖南省长沙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8.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9.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
广东湛江)
(1)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
(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广西桂林《江南春》杜牧《山行》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对两首诗歌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特点。
B.“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千里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
C.在《山行》中,诗人以“枫叶”自比,表达了珍惜生命,老而弥坚的人生态度。
D.杜牧笔下,无论春秋,大自然都充满了无限生机。所以即便是凌霜的枫叶也比早春二月的
鲜花更加美丽,更加鲜艳。
7.对两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有诗人认为《江南春》中“千里”的“千”字实为“十”字之误用,因为“千里莺啼,谁
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这是很有见地的。
B.《山行》用一“生”字,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初现,萦绕山梁的情景,化静为动,增加了画
面的层次感。
C.《江南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征,写得十分传神。D.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怀之作,所写之景虽然不同,却都显得格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1.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
断了一样,突山了泰山的形象。
2.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理解。
湛江市《望岳》杜甫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2)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东泰安)《望岳》杜甫
22.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A.由近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
23.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24.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5.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
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
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山西省】《望岳》杜甫
6.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
我选:赏析:
【四川省宜宾市】
16.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的两个字是
17.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
【四川省德阳市】《望岳》杜甫
A.一二句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岱宗即东岳泰山。
B.第五句的意思是诗人看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曾”通“层”。
C.七八句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抒发了诗人登上泰山之后的感受。
D.全诗切着“望”字而写,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也透露出诗
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七年级下册
河南《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2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资阳《饮酒》(其五)陶渊明6.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
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
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湖北随州)《饮酒》(其五)陶渊明
14.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15.“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16.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滨州《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湖南娄底《次北固山下》15.这首诗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1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
何处答:
【湖北省襄阳市】《次北固山下》
10.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风正”,。
11.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对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理解。
【四川省内江市】《次北固山下》
15请找出本诗前两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
16请你谈谈本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颈联:
尾联:
(娄底)《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0.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D.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
11.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
盐城《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8.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
9.“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湖北省十堰市《雁门太守行》
23.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
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
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
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四川南充《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河北省】《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7.这首元曲的作者是____(人名)。
8.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9.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云南《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8.“天净沙”是这首散曲的,“秋思”是首散曲的。
9.这首散曲通过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梨的思想感情?
云南曲靖《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四川省乐山市】《渡荆门送别》李白
①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冈《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4.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15.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1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所望所感都缘自“”一词,透过这个词,我们读出了
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2分)
1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河南省】《春望》
2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1.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湖北省黄石市】《春望》
13.这首诗的题目为“春望”,请细读一、二两联,说说杜甫望见了哪些景象?这是一种什么
抒情手法?。
1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
(湖北荆州)《春望》
8.诗歌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9.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南省湘潭市】《春望》杜甫
17、首联中描写“城春草木深”的景象有什么用意?
18.从全诗来看,诗人“白头搔更短”的原因是什么?
(四川乐山)《春望》
⑴本诗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⑵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本诗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
八年级上册
河北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7、这段文字节选自唐代诗人杜甫的《》
8、这段文字中,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9、请对这段文字中划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答:
(内蒙古赤峰)
(四)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和《过故人庄》,完成19—22题。(14分)
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
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
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
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
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9.请分析《桃花源记》选段与《过故人庄》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0.解释下边句中加点的词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便要还家()...
(3)黄发垂髫()(4)青山郭外斜()...
21.下列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安陵君其许寡人B.乃不知有汉凡三往,乃见....
C.具答之肉食者谋之D.不足为外人道也中轩敞者为舱....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的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湖北省鄂州市】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古诗词赏析古诗词赏析八开作文 八 古诗文案:

——李煜《相见欢》
相见欢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自号钟隐、莲峰居士,徐州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宋开宝八年(975),宋军长驱直入,围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送解到汴京,受封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两年后去世被宋太宗恩赐死。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简析: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经典诗词鉴赏
望江南·江南月
王琪
江南月,清夜满西楼。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圆缺几时休。
星汉迥,风露入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天上共悠悠。
作者介绍
王琪,字君玉,华阳(今四川双流)人,王珪从兄。进士及第,曾任江都主簿。北宋天圣三年上时务十事,仁宗嘉之,命试学士院,授大理评事、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知制诰。嘉祐中,守平江府。数临东南诸州,政尚简静。以礼部侍郎致仕,年七十二卒。《宋史》附传王珪。著有《谪仙长短句》,已佚。《全宋词》录其词十一首。
赏析
王琪的这首咏月词,借景抒怀,托物言情:夜月的圆缺不休,象征人事的聚散无常;嫦娥的形象寄寓深沉而痛切的离愁,写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全词写景生动,体物精微,意境悠远,含蓄蕴藉。
起句“江南月,清夜满西楼”,写一个天朗气清的秋夜,明亮的月光洒满了西楼。“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月升月落,月圆月缺,不知重复了多少次。上句写天上月,云堆散开之时,圆月如冰鉴(镜)高悬天宇;下句写江中月,浪花绽放深处,缺月似玉钩沉落江心。前句“鉴”写月圆,后句“钩”写月缺:“冰吐鉴”、“玉沉钩”,句式新颖别致。本应是“冰鉴”、“玉钩”为词,作者以动词“吐”、“沉”隔开名词词组“冰鉴”、“玉钩”,这样冰、玉状月色的皎洁;鉴、钩描明月的形态,不仅句式有顿挫峭拨之妙,而且词意上也颇具匠心。上片结句“圆缺几时休”,既承接收拢了前两句,又以月圆月缺何时了的感慨,十分自然地开启了下片。
下片首句“星汉迥,风露入新秋”,写斗转星移,银河迢迢,不觉又是金风玉露的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月中丹桂四时不谢,虽然它不会因秋而凋零;但月中嫦娥离群索居,无休止的孤寂的生活中,肯定体验到了离别的痛苦。素娥,嫦娥之别称。丹桂,神话传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斫之,树创随合(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结句“天上共悠悠”,道出了人间离人和天上嫦娥,都为月缺人分离、月圆人未圆而黯然神伤。悠悠,忧思绵远的样子。一个“共”字,收到了“一石击双鸟”的艺术效果。
这首咏月词,留给读者的回味是深长悠远的。那清丽潇洒、简约含蓄的风致,确乎是人们难以忘怀的
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欧阳修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赏析】: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与欧阳修过从甚密的刘敞(字原甫)知制诰;喜祐元年(1056),因避亲出守扬州,欧公便作此词送给他。欧公曾于仁宗庆历八年(1048)知扬州,此词借酬赠友人之机,追忆自己扬州的生活,塑造了一个风流儒雅、豪放达观的“文章太守”形象。词中所写平山堂为欧公任扬州太守时所建。
这首词一发端即带来一股突兀的气势,笼罩全篇。“平山阑槛倚晴空”,顿然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矗立,其高无比。这一句写得气势磅礴,便为以下的抒情定下了疏宕豪迈的基调。接下去一句是写凭阑远眺的情景。据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登上平山堂,“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则山之体貌,应该是清晰的,但词人却偏偏说是“山色有无中”。这是因为受到王维原来诗句的限制,但从扬州而望江南,青山隐隐,自亦可作“山色有无中”之咏。
以下二句,描写更为具体。此刻当送刘原甫出守扬州之际,词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平山堂,想起堂前的杨柳。“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深情又豪放。其中“手种”二字,看似寻常,却是感情深化的基础。词人平山堂前种下杨柳,不到一年,便离开扬州,移任颍州。这几年中,杨柳之枝枝叶叶都牵动着词人的感情。杨柳本是无情物,但中国传统诗词里,却与人们的思绪紧密相连。何况这垂柳又是词人手种的。可贵的是,词人虽然通过垂柳写深婉之情,但婉而不柔,深而能畅。特别是“几度春风”四字,更能给人以欣欣向荣、格调轩昂的感觉。
过片三句写所送之人刘原甫,与词题相应。据《宋史》卷三百十九《刘敞传》记载,刘敞“为文尤赡敏,掌外制时,将下直(犹今语下班),会追封王、主九人,立马却坐,顷之,九制成。欧阳修每于书有疑,折简(写信)来问,对其使挥笔,答之不停手,修服其博。”九制,是指九道敕封郡王和公主的诏书,刘原甫立马却坐,一挥而就,可见其才思的敏捷。此词云“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不仅表达了词人“心服其博”的感情,而且把刘敞的倚马之才,作了精确的概括。缀以“一饮千钟”一句,则添上一股豪气,于是乎一个气度豪迈、才华横溢的文章太守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站我们面前。
词的结尾二句,先是劝人,又回过笔来写自己。饯别筵前,面对知己,一段人生感慨,不禁冲口而出。无可否认,这两句是抒发了人生易老、必须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但是由于豪迈之气通篇流贯,词写到这里,并不令人感到低沉,反有一股苍凉郁勃的情绪奔泻而出,涤荡人的心灵。
欧词突破了唐、五代以来的男欢女爱的传统题材与极力渲染红香翠软的表现方法,为后来苏轼一派豪放词开了先路。此词的风格,即与苏东坡的清旷词风十分接近。欧公政治逆境中达观豪迈、笑对人生的风范,与东坡何其相似乃尔!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简析】:
这首词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即思妇的别恨,从游子和思妇两个不同的角度深化了离别的主题。全词以优美的想象、贴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含蓄蕴藉地制造出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的情思,一种情深意远的境界。
上片写游子旅途中所见所感。开头三句是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的人就在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缰,赶马行路。梅残、柳细、草薰、风暖,暗示时令正当仲春。这正是最易使人动情的季节。从「摇征辔」的「摇」字中可以想象行人骑着马儿顾盼徐行的情景。以上三句的每一个静态或动态的景象,都具有多重含义和功能。廖廖数语,便写出了时间、地点、景物、气候、事件和人物的举动、神情。
开头三句以实景暗示、烘托离别,而三、四两句则由丽景转入对离情的描写:「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因为所别者是自己深爱的人,所以这离愁便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象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此二句即景设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写得自然贴切而又柔美含蓄。
下片写闺中少妇对陌上游子的深切思念。「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过片两对句,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从「迢迢春水」到「寸寸肠」、「盈盈泪」,其间又有一种自然的联系。
接下来一句「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在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也是思妇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踪影又明知徒然的内心挣扎。
最后两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在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在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如此写来,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
此词由陌上游子而及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上下片层层递进,以发散式结构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这种透过一层从对面写来的手法,带来了强烈的美感效果。
【分析】:
此首词,上片写行人忆家,下片写闺人忆外。起三句,写郊景如画,于梅残柳细、草薰风暖之时,信马徐行,一何自在。「离愁」两句,因见春水之不断,遂忆及离愁之无穷。下片,言闺人之怅望。「楼高」一句唤起,「平芜」两句拍合。平芜已远,春山则更远矣,而行人又在春山之外,则人去之远,不能目眺,惟存想像而已。写来极柔极厚。
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
欧阳修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1]。
思往事,惜流芳[2]。易成伤。拟歌先敛[3],欲笑还颦[4],最断人肠。
注释
⑴远山:形容把眉毛画得又细又长,有如水墨珈的远山形状。比喻离恨的深长。
⑵流芳:流逝的年华。
⑶敛:收敛表情。
⑷颦:皱眉,忧愁的样子。
译文
清晨起来,将帘幕卷起,看见满地清霜。天气太多,你用热气呵着纤手,试着描画梅花妆。都因离别的幽恨,所以你故意把双眉画成山的式样,浅淡而又细长。思念往事,痛惜流逝的年华,更是令人感伤。想要唱歌却先收起微笑,想要微笑却又愁上眉头,这真是最令人断肠的事情。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赏析
这首词抒写女子的离愁别恨。词以形传神,从人物的外貌转而深入其内心世界,通过描写一位歌女的生活片断,即在冬日的清晨起床梳妆时的生活情景,展现了歌女们痛苦与苦闷的内心世界。
上片即行点题。首二句以素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图画:主人公于冬日凌晨临镜梳妆,精心地在额上涂出梅状五色花朵。“帘幕卷”,暗示她已起床;轻霜,气候只微寒;因微寒而呵手,可想见她的娇怯;梅妆,是一种美妆,始于南朝宋寿阳公主;试梅妆,谓试着描画梅花妆。后二句写她本有离愁别恨,所以把眉画得像远山一样修长。古人有以山水喻别离的习惯,眉黛之长,象征水阔山长。用远山比美人之眉,由来已久。此处取意于汉伶玄《飞燕外传》:“女弟合德入宫,为薄眉,号远山黛。”又取意于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以上,读者从歌女一番对镜梳妆、顾影自怜的举动中,尤其是从她描眉作“远山长”当中,可以窥见她内心的凄苦和对爱情的渴望。
下片极其成功进行了心理刻画,描写了歌女内心的凄苦和悲凉。首三句写她追忆往事,哀叹芳年易逝,内心伤感不已。此三句,寥寥数语便道出了女主人公对于自身命运不能自主而只得让美好年华虚度在陪人欢笑上的痛楚。结尾三句,以女主人公“拟歌先敛”(刚想开口唱歌又蹙起双眉)、强颜欢笑、寸肠欲断的情态,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歌女无法获得幸福生活而为生计被迫卖唱的痛苦心情。“拟歌先敛,欲笑还颦”八个字,透露了这位靠色艺谋生的歌女不得不强颜欢笑的苦闷。自己卷起带霜的门帘,然后呵手试妆,可见其孤独困苦。是对卖笑生活的总结,也是对从良后的现实的概括。末句“最断人肠”隐含着作者的同情,语简意深,十分传神。
此词写人眉目传神,入木三分,将歌妓的怨嗟和悲苦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足见词人生活体验和艺术功力之深。
宠辱不惊放声高歌
——苏轼《定风波》赏析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
写作背景
该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即乌台诗案发生后的第三年。1069年至1073年,王安石陆续推出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苏轼初入仕途便遇上王安石变法,他站到了反对派一边。这在当时非常不合时宜,立即遭到了革新派攻击。于是他离京先后出任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的地方官。此间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片面夸大变法在施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二十八,宋神宗接受何正臣、舒亶等人对苏轼的指控,派人到湖州将他押解到京,打入大牢。何正臣、舒亶等人将苏轼写的有关变法的诗文无限上纲,而与变法无关的诗文则引申曲解,牵强附会,欲置之于死地。对此神宗并不以为然,又怜惜苏轼的才华,加上太后和官员们的营救,百姓的焚香祷告,苏轼最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该词便在此情况下写就。
内容赏析
上片主要写词人在绵绵春雨中的所见所感。“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表现了词人的豁达与洒脱,恼人的春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词人却毫不在意,并劝大家不要将其放在心上,是一种坦然面对风雨的态度。然后,将“竹杖”、“芒鞋”与代表身份地位的“马”作一比较,一个“轻”字显出对官场的漠视。“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为全词点睛之笔。词人不怕被贬,无惧生活坎坷;“一蓑烟雨任平生”透露出人到中年的沧桑阅历,几又几多轻视、几多豪气!任凭道路泥泞,衣衫尽湿,心灵仍然充满“晴”意,放声高歌。
下片写的是春雨初霁,夕阳晚晴。“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此时词人已物我两忘,面对“微冷”时忽逢晚照暖身,本应欣喜,然而苏轼既不以风雨为忧,也不为晚晴而喜。继续了自己的旅途,将一路的阴晴冷暖抛在身后,一种淡然的心境跃然。这应是经历坎坷波折、大起大落之后的平淡与坦然。
语意双关是这首豪放词应为其主要特色。表面上是写在路途中所遭遇的自然界的雨,实则暗指词人在官场仕途中所遭遇的政治风雨。其中,“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句表现了词人无视官场风波、宠辱皆忘的旷达情怀,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句则是词人远离官场、回归自然的愿望的生动体现。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②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jì)③。落日楼头,断鸿④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⑤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⑥,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⑦何人唤取?红巾翠袖⑧,揾⑨英雄泪![1]
注释
①建康:今江苏南京。
②遥岑:远山。
③玉簪螺髻(jì):玉簪,碧玉簪。螺髻螺旋盘结的发髻。皆形容远山秀美。
④断鸿:失群的孤雁。
⑤吴钩:指吴地特产的弯形宝刀,此指宝剑。
⑥流年:流逝的时光。
⑦倩:请托。
⑧红巾翠袖:代指女子。
⑨揾(wèn):擦拭。
译文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远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吴地产的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评价
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这是稼轩早期词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也渐趋成熟境界:豪而不放,壮中见悲,力主沉郁顿挫。上片以山水起势,雄浑而不失清丽。“献愁供恨”用倒卷之笔,迫近题旨。以下七个短句,一气呵成。落日断鸿,把看吴钩,拍遍栏杆,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凸现出一个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下片抒怀,写其壮志难酬之悲。不用直笔,连用三个故实,或反用,或正取,或半句缩住,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叹手腕出之。结处叹无人唤取红巾“搵英雄泪”,遥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抒慷慨呜咽之情,也别具深婉之致。
赏析
该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古诗词赏析古诗词赏析八开作文 八 古诗文案:

人教部编教材八下诗词赏析
1、《关雎》(《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雎鸠鸟在河心小洲上关关和鸣。那文静美好的姑娘,是小伙心中好的配偶。
河中的荇菜参差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取。那文静美好的姑娘,小伙日日夜夜想着追求她。追求却无法得到,小伙日日夜夜思念她。那绵绵不尽的思念啊,叫他翻来覆去睡不着。
河中的荇菜参差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摘。那文静美好的姑娘,小伙梦想弹琴鼓瑟亲近她。河中的荇菜参差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挑选。那文静美好的姑娘,小伙梦想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2、《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畔的芦苇生长茂盛,深秋的白露凝结成霜。那日夜思念的心上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那水的中央。
河畔的芦苇生长茂盛,清晨的露水尚未晒干。那日夜思念的心上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高峻。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那沙洲中间。
河畔的芦苇更为繁茂鲜明,清晨的白露依然逗留。那日夜思念的心上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迂曲。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水中沙洲上。
赏析:
1、关于《诗经》: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②《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
赋:就是直陈其事,直接抒写。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比和兴在诗歌创作中有时会兼用,共同创造诗歌的艺术形象。
③《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摹貌。《诗经》中诗的标题一般取自该诗的第一句。
诗意理解:
2、《关雎》:出自《诗经·周南》,是《诗经》的第一首。
①、主题:今人多认为是表现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
②、内容——全诗分三章:
第一章四句,以水鸟和鸣起兴,引出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
第二章八句,写小伙子对意中人的思念、追求,和因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形。
第三章八句,写小伙子想象中的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诗的格调一变而为轻松明快,与第二章的迂回低缓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以“琴瑟友之”表现恋爱生活的和谐美满;以“钟鼓乐之”来描绘婚礼的盛况,着墨不多,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男主人公愉悦的神态也跃然纸上。
③、艺术表现的独到之处:
A、开篇即以关雎和鸣引出男女相思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切合诗意,自然流畅,显现了婉曲动人的艺术魅力。
B、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尤其善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短短三章,就把青年男子的爱慕之情和相思之苦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大胆热烈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C、诗中运用了双声词、叠韵词,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的生动性。
3、《蒹葭》:出自《诗经·秦风》
①、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中写深秋露重霜浓,水边芦苇苍苍,诗人冒着秋寒徘徊岸边,思慕的人儿却在水一方。诗人逆流而上去寻找,道路崎岖而漫长;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又在水中央。伊人似近而远,忽隐忽现,可望而不可即。
②、全诗分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
A、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主题——追寻“在不一方”的“伊人”;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这不仅使诗歌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还起到了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B、每章的开头均以景起兴,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
C、三章又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再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艰险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③、这首诗朦胧、含蓄,历来被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
④、人们对《蒹葭》主题的理解:
长期以来,人们对《蒹葭》主题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接导致了对诗中“伊人”形象的多重理解。持“爱情说”者,认为“伊人”是意中人;持“政治说”者,认为“伊人”是贤能之人;持“理想说”者,认为“伊人”象征着理想。其实,无论“伊人”是何人,指的是什么,诗歌中的主人公都是经历了许多波折,一直苦苦追寻着“伊人”。这其实体现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意义,美好的事物总是可望难即的,不管最后主人公是否寻得“伊人”,这追寻过程本身就具在极大的意义。
4、《关雎》和《蒹葭》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上的异同:
相同点:A、《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
A、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寓意;
C、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
D、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
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音韵美。
不同点:《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八月里秋风怒吼,卷走了我屋顶上多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挂缠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转转落沉到池塘水中。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喝止不住,回来后靠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屋顶漏着水,屋里床头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地下着。自从经历安史之乱,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1、相关常识:
A、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现实主义诗人。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他的诗作现保存约1500首,集为《杜工部集》
B、背景: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诗中的茅屋即指杜甫求亲靠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的草堂。
C、古代诗歌分类知识:照古人的诗体分类,汉魏以后的五七言歌谣、乐府古辞、拟题乐府、歌行诗、新乐府诗和其他五、七言古诗,都可称之为古体诗,又称为古诗或古风。古体诗与近体诗比较有这些特点——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各句字数也没有严格限制;用韵灵活,可以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还可以中途换韵;不讲究平仄、对仗等等。
2、整体感知:
A、这首诗写八月秋风破屋,大雨接踵而至,满屋漏雨,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
B、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3、内容分析:
第一段:写秋风怒吼,吹飞屋上茅草。表现出诗人痛惜焦急而又无可奈何的情状。
析: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描写秋风威力。“风怒号”以拟人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卷……三重茅”,写出狂风威力之大。这些描写,动态十足,惊心动魄。
第二段:写村童“趁风打劫”,偷茅而去,诗人空自叹息。表现出诗人的愤懑焦灼和无奈。
析: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起初还表现得较为平静,但面对顽童抱茅,他却真的动了肝火。文中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率真。“自叹息”中,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总之,焦灼之后,他转为沉静,渐而苦苦思索。
第三段:写秋雨漏屋,生活简陋,表现出自我反思、自我哀怜的情感。诗人由愤懑无奈转向悲凄愁苦。
析:诗人的悲凄愁苦不仅限于这一夜也不仅限于个体的遭遇,而是由“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扩展到对安史之乱以来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思,是一种忧国忧民之感。“而长夜沾湿何由彻”,则是一种对于黑夜、阴雨快快过去的热切期盼。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描写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给人以压抑之感;不言大雨,而大雨迫至。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描写被子破烂冰冷、屋漏湿冷,透出一个“寒”字,令人悲悯;又以“娇儿恶卧”映衬其间,更觉苦寒不堪。
第四段:写广厦存寒士的人生理想,坦露出不顾己身、“大庇天下”的广阔无私胸怀。
析: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这一段抒写自己的心愿。这是从个人生活的苦难中迸发出的强有力的呼喊。
“安得广厦千万间”三句,理想崇高,境界阔大。又以“呜呼”一转,发出“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感慨,既有对理想难于实现的感慨,又有一种百折不挠的决心,更有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定悲壮感。
4、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作者发出的不只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作者希望天下寒士能居“广夏”、安居乐业,反映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5、杜甫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还如:他在兵荒马乱中写的“三吏”,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即《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这些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困苦生活状态的同情。
6、体裁: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
4、《卖炭翁》(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因烧炭而黑黑的。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在担心炭价太低希望天更寒冷些。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两个骑着马轻快而来的人是谁?是穿着黄衣的太监和和他手下的爪牙。太监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调转车头吆喝着牛朝北面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驱赶着,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挂在牛头上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1、相关常识:
A、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B、背景:《卖炭翁》是诗人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
2、整体感知:
A、《卖炭翁》讲述了一个宦官及爪牙强夺百姓财物的故事:卖炭老人含辛茹苦烧出来的一车炭,被宦官及其爪牙以极低的人价钱夺走。这揭露了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的社会现实。
B、这是一首叙事诗。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内容分析:
第一节:写卖炭翁劳苦悲惨的生活。
析:
开头先交代人物的基本情况,继而对他的肖像做了精练传神的描绘“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写两鬓可见其苍老,写面庞、十指可见其生活之艰辛。这一肖像描写,把卖炭老人灰尘满面、十指熏黑的形象刻画得极为生动传神,两鬓花白与“十指黑”的对比,见出年高与劳苦,让人为之心酸。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用一问一答,将老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炭是老翁的全部生活依托,但也不过是换取起码的温饱而已。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对卖炭老人心理活动的描写,身上衣单与“愿天寒”形成不合情理的鲜明对比,“心忧炭贱”又使之完全可以理解,读之催人泪下。这一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翁的悲惨境遇。
“晓驾炭车辗冰辙。”这一动作描写,写出卖炭老人早起驾车、踏雪辗冰的艰辛,画面感颇强,读之如在眼前。
“市南门外泥中歇。”“泥中歇”更写出了老翁精疲力尽的情态。
第二节:写“宫使”对卖炭翁的掠夺。
析:
前四句描绘“宫使”横行霸道的丑恶行径:“翩翩两骑”写出其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神态;“手把”“口称”见其仗势欺人、专横跋扈;“回”“叱”“牵”这一连串动作,则刻画出其蛮不讲理、霸道凶残的面目。
后四句写被掠夺的结果:“一车炭,千余斤”极言其多,而且是老翁生活的一切依凭,却只因为是“宫使驱将”,所以“惜不得”——看似轻描淡写的三个字,多少无奈,多少悲愤,多少绝望,尽在其中。“半匹红纱一丈绫”,数量极少,价值极低,与“一车炭,千余斤”构成强烈反差,宫使竟将其“充炭值”,明明是光天化日之直赤裸裸的抢劫,却要打着“宫市”的旗号,无耻的嘴脸更是暴露无遗。
4、归纳:
诗人没有直接发议论,对统治阶层罪恶的揭露和控诉,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都蕴含在情节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中,这是《卖炭翁》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
5、本诗体裁:这是一首乐府体古诗。
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卖炭翁》比较:
1、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侧重于表达自己渴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而《卖炭翁》更多是对底层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2、两首诗都有较强的叙事性,也都有比较精彩的描写。不同在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末节还有作者的内心独白,是直接抒情;而《卖炭翁》则只是记叙和描写,并没有观点和情感的直接表达。
3、同样是表现诗人现实关怀的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有诗人的议论和直接抒情,而《卖炭翁》则全用记叙和描写,没有直接议论抒情的语句,两种写法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写的是诗人自己在一场暴风雨中的经历,这个事件本身可以生发出许多不同的主题,但诗人并未停留于对自身境遇不幸的描述,而是推己及人,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从而体现了一种博大的胸怀。不借助直抒性的表达,读者是无法感受到的。
而《卖炭翁》则直接将目光投向了底层的劳动人民,卖炭翁就是千千万万底层劳动人民的代表,卖炭翁的故事本身就已经足以令人动容,任何议论和直抒都是多余的。诗人几乎不露声色地平静地讲述了整个故事,让故事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反而更含蓄,更有余味,更令人深思和感愤。

古诗词赏析古诗词赏析八开作文 八 古诗文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清单
野望王绩(jì)
东皋(gāo)薄暮望,徙(xǐ)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dú)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wēi)。
1、词语解释①薄暮:傍晚②徙倚:徘徊③犊:小牛,诗中指牛群
④禽:泛指猎获的鸟兽⑤采薇:采食野菜,比喻隐居不仕
2、《野望》中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彷徨心情的两句诗是: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3、《野望》中运用对偶修辞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写景)两句诗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4、《野望》中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两句诗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5、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答:颔联和颈联主要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颔联写远山近树,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苍茫静穆,颈联写牧人和猎马的出现,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动静结合,描写了一幅略显苍凉的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
7、本诗的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8、《野望》中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运用了“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黄鹤楼崔颢(hào)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zǎi)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词语解释①昔人: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②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③晴川:晴日里的原野④历历:分明的样子
⑤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⑥乡关:故乡
2、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两句诗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黄鹤楼》中崔颢运用对偶,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两句诗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两句诗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崔颢在《黄鹤楼》中直抒胸臆,表现乡愁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仿。
6、诗中颈联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答:天气晴朗,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可见,鹦鹉洲上的草木繁茂浓绿。
7、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思乡之情。
使至塞上王维
单(dān)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sài),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hòu)骑(jì),都护在燕(yān)然。
1、词语解释①单车:一辆车②使:出使③问:慰问④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⑤征蓬:飘飞的蓬草,比喻远行之人。⑥孤烟:烽烟⑦长河:黄河
2、《使至塞上》叙述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写此诗的两句诗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3、《使至塞上》点明时间,运用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内心激愤、抑郁,表现诗人失意情绪和飘零之感的两句诗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4、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两句诗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使至塞上》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战事频繁的两句诗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6、用自己的话描写颈联所展示的“千古壮观”之景。
答: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将落日映衬得更红更圆。
7、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颔联的理解。
答: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忧怨难言的激愤抑郁之情。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词语解释①从:往②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③楚国:楚地④怜:喜爱
⑤海楼:海市蜃楼,诗中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色。
⑥月下飞天镜: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2、《渡荆门送别》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两句诗是: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3、《渡荆门送别》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意境的两句诗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4、《渡荆门送别》中运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上云的美丽景象,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的两句诗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5、《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两句诗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6、颔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从写作手法方面进行赏析。
答: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7、颈联在写景上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亮比作明镜,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8、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山随平野尽”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
答:“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词语解释①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②初:刚刚
②云脚低:白云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③暖树:向阳的树
2、《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动物),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诗人喜悦之情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运用拟人,化静为动,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植物),通过花草来体现西湖早春生机勃勃的两句诗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钱塘湖春行》中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两句诗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钱塘湖春行》中写出诗人观景的地点,写出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美景的两句诗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6、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的?
答:颔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颈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颔联和颈联一起是动静结合来描写钱塘湖的景色。
7、诗歌颔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答:“几处”照应“早莺”,“谁家”照应“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wèi)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1、词语解释①奇树:佳美、珍贵的树②华:花③荣:花④滋:繁盛⑤攀条:攀引枝条
⑥遗:给予、馈赠⑦盈:充满⑧致:送达⑨经时:历时很久
2、诗中的“花”具有深远的意义,请进行赏析。
答:①暗用比兴。以花衬托人物的心境。花事兴盛,人却孤独。②先抑后扬。突出了诗歌的主题,增强了诗歌的感情。
3、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主旨)
答:这首诗表达了一位妇女对远行丈夫的深切的怀念之情。
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jì)伏枥(lì),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词语解释①竟:终结,诗中指死去②腾蛇:传说中一种腾云驾雾的神蛇③枥:马槽
④骥:骏马、好马⑤永年:长寿⑥烈士:有气节有壮志的人
⑦盈缩:人寿命的长短⑧养怡:调养身心,保持心情愉快
2、《龟虽寿》中用两个比喻转折说明死之不可避免,神仙长生不老的虚妄的句子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3、《龟虽寿》中阐述作者生命哲学,生命长短不由天定,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饱含朴素的辩证见解的句子是: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4、《龟虽寿》中最能体现作者慷慨激昂,雄心壮志的比喻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5、请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做简要赏析。(诗歌主旨)
答: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突出的写出了虽然年老,却仍然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慷慨激昂,表达了诗人远大的雄心壮志。
赠从弟(其二)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lí)凝寒?松柏有本性。
1、词语解释①亭亭:挺拔的样子②一何:多么
③罹凝寒:遭受严寒④罹:遭受⑤凝寒:严寒
2、《赠从弟》中以山风的猛烈反衬松枝的刚劲的两句诗是: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3、《赠从弟》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本性,勉励从弟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要正气凛然的两句诗是: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4、这首诗歌的寓意及思想感情是什么?
答: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柏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以及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气节,以比兴之法寓意自己的性格抱负,也寄寓了堂弟无限期望,勉励堂弟要永保坚贞。
梁甫行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1、词语解释①异气:气候不同②殊:不同③剧:艰难④宇:房屋⑤何:多么
⑥妻子:妻子儿女⑦林阻:山林险阻之地⑧翔:自在的行走
2、《梁甫行》中以气候灾害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恶劣的两句诗是: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3、《梁甫行》中通过对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蛮荒及边海人民的凄楚恐惧的两句诗是: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4、请从描写的角度鉴赏尾联。
答:通过对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蛮荒和边海人民的凄楚恐惧。
5、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答: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xiàn)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huán)。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词语解释①结庐:建造房舍。结:建造。②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③尔:如此,这样
④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⑤山气:山间的云气⑥日夕:傍晚
⑦相与还:结伴一起归来。还:归来
⑧欲辨已忘言: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2、《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两句诗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3、《饮酒》中富含哲理,写出人生际遇实际只是人的一种感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诗的主旨句)的两句诗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4、《饮酒》中表现了诗人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旷达胸襟的两句诗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饮酒》中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表现心与物遇,进入物我两忘境界)意境相似的两句诗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6、《饮酒》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两句诗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7、请用自己的话描写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展示的情景。
答:我在东篱下采摘菊花,闲适淡泊不经意间看见了美丽的南山。
8、请用自己的话描写诗中“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示的情景。
答:傍晚时分山间的云气秀丽迷人,归巢的鸟儿结伴一起归来。
9、请用自己的话描写诗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所展示的情景。
答:此情此景中包含着人生的许多真谛,我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10、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1、词语解释①国:国都,指长安②城:长安城③烽火:借指战事
④浑:简直⑤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2、《春望》写出望中之所见,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两句诗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春望》中承上启下,春天的花开、鸟鸣引发诗人的忧国和思亲之情,表明诗人作者移情于物,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两句诗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春望》中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两句诗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春望》中诗人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表现
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诗歌描写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答:诗歌描写了安史之乱中长安城惨败荒凉的景象,当时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感时伤怀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雁门太守行(xíng)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sài)上燕(yān)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wèi)君死。
1、词语解释①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②燕脂:即胭脂
③摧:坍塌(tāntā)④临:临近⑤玉龙:指宝剑
2、《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两句诗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雁门太守行》中借用典故“黄金台”,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抒发将士誓死报国,忠心耿耿的两句诗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这首诗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主旨)
答:诗歌描绘了将士们在边关要塞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颂扬了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赤壁杜牧
折戟(jǐ)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词语解释①戟:古代兵器②销:销蚀
③将:拿,取④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遗物
2、《赤壁》中借古物,兴感慨的两句诗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3、《赤壁》中运用议论手法诗中隐含作者独特的见解,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情绪,以小见大,借二乔的命运反映赤壁之战重大影响的两句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赤壁》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作者夸大东风的作用,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这首诗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这首诗的写作手法是议论和以小见大。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抑郁不平,胸襟豪爽的思想感情。蕴含哲理:任何英雄人物都不能凭空的创造历史,都要受到时代的制约,人和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条件和机遇的,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
渔家傲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yīn)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jiē)日暮,学诗谩(màn)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词语解释①云涛:如波涛翻滚的云②星河:银河③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④殷勤:情意恳切⑤报:回答⑥嗟:叹息,慨叹
⑦谩:同“漫”,空,徒然⑧举:高飞⑨蓬舟:像飞蓬般轻快的船
2、《渔家傲》中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并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的两句是: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3、《渔家傲》中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以及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不满的两句是: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4、《渔家傲》中运用屈原《离骚》诗句典故,词中意境壮阔、想象丰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句子是: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5、《渔家傲》中表达了词人决心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乐观地寻求幸福的理想与愿望,也是本词的主旨句是:“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6、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词通过描写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画,以及与天帝的问答,抒发了词人烦闷的心情。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之情。
浣溪沙晏(yàn)殊
一曲(qǔ)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sì)曾(céng)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páihuái)。
1、词语解释①几时:什么时候②似曾:好像曾经
2、鉴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伤春怀旧,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蕴含哲理:美好事物的消逝,常常会伴随着新事物的重现。
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词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美好的春天之景,表达了作者伤春怀旧,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惆怅之情。
采桑子欧阳修
轻舟短棹(zhào)西湖好,绿水逶迤(wēiyí),芳草长堤,隐隐笙(shēng)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liányī),惊起沙禽掠(lüè)岸飞。
1、词语解释①棹:船桨②逶迤:绵延不断③琉璃:词中比喻水面平静澄澈。
2、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yǐng)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悠闲愉悦的心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相见欢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zān)缨(yīng)散,几时收?试倩(qìng)悲风吹泪过扬州。
1、词语解释①缨:帽带②簪缨:代指达官显贵
③收:收复国土④倩(qìng):请人代自己做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huán)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延残喘,不图恢复国土的愤慨和抗议。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词语解释①日暮:太阳快落山的时候②溪亭:溪边的亭子
③藕花:荷花③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这首词用词简练,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你有了解过《古诗词赏析古诗词赏析八开》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词赏析古诗词赏析八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古诗词赏析古诗词赏析八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