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渔家傲秋思优秀教案作文 渔家傲秋思优秀教案详案文案

2019-03-08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1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渔家傲秋思优秀教案作文 渔家傲秋思优秀教案详案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渔家傲秋思优秀教案作文  渔家傲秋思优秀教案详案文案

渔家傲秋思优秀教案作文 渔家傲秋思优秀教案详案文案: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教学难点:
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教学方法:教师朗读指导、提问、交流、点拨
学习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挥联想和想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作者简介(略)
背景介绍(略)
三、自读欣赏,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齐读
3、自由读(提出质疑)
四、品析词作内容
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吗?
(一)、品析上阕的景物描写
1、写了哪里的景色?你觉得这里的景色与作者家乡的景色一样吗?
2、景色的不同体现在哪一个字上?(“异”字,以异统领)
3、“异”在何处?(再次自由阅读,合作讨论,找出“异”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紧闭
4、以上的景色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荒凉、萧条、寒冷)
过渡:此景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去体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
(二)、体味词人的思想感情
1、作者和将士们长期生活在如此荒凉的边塞之地,他们的内心感想会是怎样的呢?(寂寞、孤独、思乡)
2、从哪些词句的描写中,体现出他们的这种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思乡忧国,但功业未成无归期悠悠羌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无奈、凄凉、苦闷、悲愤(深入理解燕然未勒后的心情)
师: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在寥寥的几十字间,作者既写了景,又融入了情。最后让我们带着此情此意,再一次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五、背诵并默写。
板书设计:
渔家傲[
雁去无留意风景异[边声四起]荒凉、萧条、凄清孤城紧闭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情[]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忧国思乡壮志未酬

渔家傲秋思优秀教案作文 渔家傲秋思优秀教案详案文案: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教学难点:
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教学方法:教师朗读指导、提问、交流、点拨
学习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挥联想和想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岑参:《白雪歌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陆游:《十一月四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描写边塞生活的。(板课题)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作者简介(略)
背景介绍(略)
三、自读欣赏,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齐读
3、自由读(提出质疑)
四、品析词作内容
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吗
(一)、品析上阕的景物描写
1、写了哪里的景色你觉得这里的景色与作者家乡的景色一样吗
2、景色的不同体现在哪一个字上(“异”字,以异统领)
3、“异”在何处(再次自由阅读,合作讨论,找出“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紧闭
4、以上的景色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荒凉、萧条、寒冷)
过渡:此景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去体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
(二)、体味词人的思想感情
1、作者和将士们长期生活在如此荒凉的边塞之地,他们的内心感想会是怎样的呢(寂寞、孤独、思乡)
2、从哪些词句的描写中,体现出他们的这种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思乡忧国,但功业未成无归期
悠悠羌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无奈、凄凉、苦闷、悲愤
(深入理解燕然未勒后的心情)
师: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在寥寥的几十字间,作者既写了景,又融入了情。最后让我们带着此情此意,再一次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五、背诵并默写。
板书设计:
雁去无留意
风景异[边声四起]荒凉、萧条、凄清
孤城紧闭
渔家傲[
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抒情[]忧国思乡壮志未酬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这五首诗词。
2、能力目标: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3、情感目标:走近诗人、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当时的思想感情,激发自己的诗兴。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2、体会豪放词的风格特色
三、教学难点:
1、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感悟该词的豪放特点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
五、课时准备: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3、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4、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分组比赛交流]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范仲淹的《渔家傲》
(二),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三),品读《渔家傲》: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个人表现读:(学生品评:发表看法..)
3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四),赏析《渔家傲》:
1、赏析上阕: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视觉上悲凉]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听觉上的震撼]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2、赏析下阕: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3、课文小结:
这首词在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边塞诗派的形成及特点
九、板书设计
《渔家傲》?秋思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难点:品味赏析体悟
学法指导:
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一、导语设计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边塞诗词名句同学们还记得吗(师打出课件图片让学生说相关的古诗名句)师:看来同学们积累的都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边塞的词,齐读板书课题:渔家傲。秋思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通过相关的诗词图片把学生带到学过的诗词名句当中,使学生不但复习了旧知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
了解作家作品(课件打出以填空的形式出现)
三、新授出示课件课文
(一)读(要求:注意读音、节奏、感情)
1、指导读
2、自由读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4、通过以上的读同学们还有哪些字词不明白提出来。(提出难懂的字词,大家一起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词的节奏美韵律美,能在读中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译
1、在理解词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看课文下注解结合自己的理解翻译这首词内容。
2、再读译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这首词主要写了什麽
(2)、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麽(学生回答后师板书:戍边图思乡图)
设计意图:(通过读译使学生对这首词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此基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这首词的结构层次,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
过渡:那麽上片写了那些景物那这些景物有什麽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品读这首词的上片内容。
(三)品读
1、上篇写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异”在何处(课件逐句打出并分析)
(1)、雁为何无无留意人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异寒)
(2)、边塞之声和号角声混在一起渲染了怎样的一种氛围(异声)
(3)、千嶂、长烟、落日构成了一副诗情画意,而“孤城闭”有暗示我什么,渲染了怎样一种气氛(异势)
3、总结:通过上片景物的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势此景会令人产生怎样的感觉(师板书:荒凉萧瑟)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图文对照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感悟戍边图悲凉萧瑟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渡:下片主要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思乡图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1、出示思考题:
(1)、一杯浊酒,万里家园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出一种怎样情绪
(2)、“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未勒,何谈归家之事,又是何等胸怀
(3)、“羌管悠悠霜满地’指的是什么时间听到幽怨的羌笛声,戍守边关的将士们会有什么感受
(4)、人为何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表达了作者及戍边将士怎样的情感
2、学生归纳下片主要表达了戍边将士怎样的一种心情(师板书:思乡愁苦)
3、找出词中总束全词的一句,这句表达了戍边将士及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乡忧国)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学习,在读中体会词人及征夫那种思乡愁苦、壮志难酬的矛盾心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教师小结:在寥寥几十字间,描写了景融入了情,将宏达广博浓缩在咫尺之间,真可谓是:古诗词哪!想让我不爱你可不容易!
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再来读一遍。
五、巩固练习:背诵这首词。
六、作业课外积累
积累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设计意图:(通过布置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积累古诗词名句。)
板书设计:戍边图------荒凉萧瑟
}思乡忧国
思乡图------思乡愁苦
《渔家傲》《天净沙·秋思》
范仲淹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边疆战士生活的艰辛和秋景的萧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词曲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感悟词人功业未立、思念家乡的复杂情感及游子思乡的愁绪。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边疆战士生活的艰辛和秋景的萧瑟。
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感悟词人功业未立、思念家乡的复杂情感及游子思乡的愁绪。
★教学难点
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词曲的意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我请大家静静地用心去听一首歌,听完了谈谈自己的感受(播放歌曲《渔家傲》)。(学生:苍凉、悲凉、伤感、思乡、慷慨、悲壮、沉郁……)可见,作者在这首歌词里寄寓了极其复杂的情感。请大家把课本打开到P64,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地品悟这首北宋范仲淹的《渔家傲》(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首先请大家带着刚才感受到的情感基调,自由地放声朗诵这首词。
2.两位学生展示,点评、正音。根据刚才同学的朗诵,老师提示大家注意这些字音。
塞下sài嶂zhàng浊酒zhuó燕然未勒yānlè羌管qiāng寐mèi
3.通过刚才的诵读,大家应该知道这是什么体裁(词)既然是词,词牌是什么(渔家傲)题目呢(没有,有的版本给它起题为“秋思”,即《渔家傲·秋思》)(板书“·秋思”)词的内容一般分为两段,我们称之为什么(上下阕)
三、理解全词。
1.下面我们分为两大组,分别朗诵上下阕。(学生分组齐读上下阕)
2.大家读得很准确,也满有气势。下面我们在两大组内,以合作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分别自主地理解上下阕内容,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全班范围内交流讨论。
塞下:边境险要之地,这里指西北边地延州(陕西延安)当时是防西夏的军事重阵,离长城不远,故称塞下。
异:概括写出了延州境内的风光与内地大不相同的感受。
对话:如果词人是边地人,他对边地风光的感受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差吗哪位同学

渔家傲秋思优秀教案作文 渔家傲秋思优秀教案详案文案:

12词四首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
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孤城闭)。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明确:“浊酒一杯”“家万里”多年戍守边疆,离家千万里,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燕然未勒”运用典故,写出了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的现状,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这两句抒发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明确:这句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示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体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情怀。
3.把握主旨,品味情感。
结合全词内容,简要说说这首词的主旨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主要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表现了戍守边疆的艰辛和将士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抒发了词人的报国之情。
目标导学二:《江城子·密州出猎》
1.品词入味,理解内容。
(1)在上阕中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狂”的?
明确:①“狂”在装备齐全,何等威武——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②“狂”在随从众多(阵容庞大),何等雄壮——千骑卷平冈。
③“狂”在倾城观猎(场面热烈),何等感人——为报倾城随太守。
④“狂”在自比孙郎,何等豪气——亲射虎,看孙郎。
(2)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这些“狂”态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①因老当益壮而“狂”——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②因雄心壮志而“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下阕中词人由“狂”转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愁绪的是哪句?
明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句词人运用典故,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何日”表达了苏轼渴望建功立业的紧迫感。这句词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希望得到重用的报国之志。
(4)再读全词,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主要描写出猎的盛况,下阕主要抒发自己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2.赏析本词的艺术手法。
苏轼的这首豪放词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他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①衬托,“鬓微霜,又何妨!”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②用典,“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以少年孙权自比,显示作者的狂劲和豪兴;“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明苏轼渴望像魏尚一样得到朝廷的信任,表现出他要为国立功的壮志。
③隐喻,词中以“天狼”隐喻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④寓情于景,借出猎表达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表达了词人希望为朝廷效命,抗击强敌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三、板书设计
渔家傲·秋思写景:荒凉、萧瑟
抒情:思乡、报国借景抒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上阕装备齐全
随从众多
倾城观猎
下阕益壮而狂
雄心壮志气势磅礴
报效朝廷
第2课时《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副对联:上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下联“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郭沫若先生为辛弃疾纪念祠(济南大明湖公园内)题写的对联。上联写出辛弃疾的艺术造诣,下联写出他的政治抱负。辛弃疾为什么会得到郭沫若如此评价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来寻找答案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
辛弃疾年轻时参加抗金起义,失败后南归,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
陈同甫(1143—1194),名亮,与辛弃疾都力主抗金,志同道合,结为挚友。其词风格与辛词相似。
2.研读细品,理解本词的情感与主旨。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作者为什么要“醉”?词人挑灯看剑,在梦中回到连营体现了什么?
明确: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所以借酒浇愁。体现出词人强烈的杀敌报国、驰骋疆场的愿望。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气氛?“沙场秋点兵”中的“秋”字又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营造了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气氛。“秋”字,即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3)任选角度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明确:①手法:运用夸张、比喻、对偶、用典的手法,从侧面烘托了将士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②情感:抒发了作者爱国卫国之情。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事?这几句中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是哪个词?这个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天下事”是指收复中原,统一国家;“可怜”;“可怜”一词使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抱负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5)再次朗读这首词,试归纳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这首词表现了词人醉里挑灯看剑所引发的关于战斗生活的回忆,刻画了一位忠勇的将军形象,表现了词人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3.探究诗词的写作特点。
(1)朗读这首词,找出这首词的“词眼”。
明确:“壮”。这个字是本词的“词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
(2)这首词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壮”的特点?
明确:①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非常勇猛、雄健;②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词人有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却又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③从语言风格上看,本词壮丽豪放。所以叫作“赋壮词”。
目标导学二:《满江红》
1.认识作者,了解创作背景。
秋瑾(1875-1907),原名秋闺瑾,字璇卿,自号鉴湖女侠,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她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1904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参加起义,被捕牺牲。
这首词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这首词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欲展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这句包含了哪些信息?
明确:这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中秋节,北京城。
(2)请分别归纳词的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明确:词的上阕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词的下阕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
3.品析词句,理解情感与主旨。
(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这句化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化用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2)怎样理解“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的内涵?
明确:这句进一步说明了自己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了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
(3)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明确:①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作者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②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词人的抱负和思想感情的转变,表达了她虽然身为女儿身,但反抗压迫寻求解放的决心绝不会比男子差,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苦苦挣扎的现状。
(4)再次朗读本词,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这首词写出秋瑾对身为女子、受礼教束缚、被人轻视、不得施展抱负的愤愤不平,表现了她侠义满胸怀、肝胆过男子的气概,表现其不满封建婚姻,反对封建压迫,要求男女平等的思想。
目标导学三:对比阅读,分析词的异同
对比阅读这四首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明确:相同点:①感情上都与爱国紧密联系;②风格上都具有豪放、开阔、雄壮的特点。不同点: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渔家傲·秋思》是与思乡紧紧联系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满江红》则是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三、板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上阕:描述军旅生活挑灯看剑沙场点兵
下阕:描写战斗场面马作的卢弓如霹雳可怜
白发生
满江红
上阕:回顾过往生活——苦闷、不屑
下阕:展望未来前途——忧虑、期待
可取之处四首词都是豪放词,豪放笔墨显见于词中。因此,四首词都从把握词的内容,赏析词句入手,进而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不足之处对于四首词的一些细节方面,未过多提及,如词的韵律,词的艺术特点等。此外,对词作背景也仅作简单提及,没有深入,这也导致了学生对这些词作的理解不够深刻,难以与词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渔家傲秋思优秀教案作文 渔家傲秋思优秀教案详案文案:

渔家傲·秋思
【文学常识】
范仲淹(989年—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脑残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中心思想】
这首词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
【原诗】
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原诗注释译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衡(héng)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语。相传北雁南飞,到湖南的衡阳为止。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北方的大雁毫无停留的意思就向南方的衡阳飞去了。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边境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角】军中的号角。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千嶂】崇山峻岭。【长烟】荒漠上的烟。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管】悠悠霜满地,【羌(qiāng)管】羌笛,羌族乐器的一种。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不寐(mèi)】睡不着。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伤心眼泪。
【赏析】
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庆历三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勒字此处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练习与检测】(共25分)
1.《渔家傲·秋思》的作者字。北宋家,家,谥号“”,有《》传世。(6分)
2.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是:,。(2分)
3.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
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4.有人认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你的看
法呢?请简要说一说。(3分)
5.请你谈谈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感悟。(3分)
6.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哪些景物?请用原词中的关键词语回答。(2分)
7.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阅读“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时在脑海中出现的画面。(3分)
8.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练习与检测参考答案】
1.范仲淹,希文。政治家,文学家,“文正”,《范文正公集》。
2.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C
4.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它揭示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
因为战事未平、军功未建。这一矛盾心理正是词作所揭示的主题。
5.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
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6.衡阳雁、边声连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7.参考示例:西北边塞荒芜萧索,边地的悲凉之声和着营地的号角从四
面八方传入耳中,重重叠叠的山嶂里,长烟直上天空,落日斜照,孤城紧闭,举
目望去,一片凄凉。
8、对家乡的怀念和忠贞的爱国情谊。


结语: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渔家傲秋思优秀教案》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写《渔家傲秋思优秀教案》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渔家傲秋思优秀教案》优秀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渔家傲秋思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