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考作文 > 正文

客体关系理论对0~3岁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年作文 文案

2019-03-08 高考作文 类别:叙事 3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客体关系理论对0~3岁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年作文 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客体关系理论对0~3岁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年作文  文案

客体关系理论对0~3岁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年作文 文案:

客体关系理论对0~3岁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客体关系理论概述
客体关系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以后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发展起来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克莱因(MelanieKlein)、费尔贝恩(irn)、温尼科特(ott)、雅克布森(EdithJacobson)、玛勒()和克恩伯格(OttoKernberg)等。客体关系理论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是儿童的人格发展),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客体的寻求(objectseeking)”即人类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而非弗洛伊德所强调的“快乐的寻求”[1]。弗洛伊德的理论认为:“客体是原欲驱动的目标。客体不一定非要是人,也可以是物,它可以是一件衣服或一件艺术品——只要拥有释放能量的潜力”[2]。而客体关系理论则认为:“客体指人类,即与他人的关系,这些关系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可以是虚幻的,也可以是真实的,它们的本质都是基于与他人的互动。”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儿童的内在世界是一个人际关系世界,而这个内在世界的基础是儿童早期与父母的关系,主要是母子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的先驱者克莱因指出:婴儿的客体关系发展分为两个基本的状态:一是“偏执——分裂状态(paranoidposition)”,始于从出生至三、四个月。婴儿出生的痛苦以及子宫内安全感的消失使其觉得被迫害、被攻击,此阶段婴儿与母亲的乳房、头发和手等部分客体互动中,其需求不能总获得满足,比如乳房奶水时而充足时而不足,因此,婴儿从心里把感到害怕的、受挫的映像和感到舒服的、良好的映像分离,这种分裂是不可逆转的,这种早期分裂代表了婴儿调节内在冲动的原始方式。二是“抑郁状态(depressiveposition)”,始于婴儿出生后第一年的第二季度并一直延续到第二年的开始。此阶段婴儿从与母亲的部分互动变成与整个母亲互动,将母亲做为一个完整的客体接受,把母亲的好与坏进行整合,对于前一阶段自己带给母亲的痛苦感到内疚,发展了共情的能力,以内疚感替代破坏性的冲动,这是儿童宽容的最初来源。
儿童的人际关系分裂经历四个阶段:母性分裂、想像分裂、自体分裂和认同分裂。前三个阶段描绘了从对“外在”母亲的体验转变到对自体的体验的好与坏的分裂;第四个阶段则显示了分裂是如何被嵌入成人自体的不同认同之中的。个体心理的发展从最初的母子共生、分裂到好与坏分裂的整合与平衡。如果好与坏分裂的整合不完全,“儿童以及若干年之后的成人,对他的人际环境中的人的反应要么是严厉的、拒绝的,要么是给予不切实际的满足。这两种状态皆起源于早期客体关系,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导致了成人客体关系的破裂,并最终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2]。
二、客体关系理论对加强0~3岁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客体关系理论对于家庭中如何加强0~3岁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其一生心理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很多方面的启示。
1.做个足够敏感的母亲
“一个真实的母亲对婴儿所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足够敏感”(温尼科特)[3]。婴儿哭闹的时候,许多母亲只是以为孩子饿了,习惯用乳房来缓解孩子的哭闹。更有甚者,把孩子放到婴儿床上,任其哭闹,只是在他哭闹很严重的时候才偶尔抱一下,认为抱多了,孩子被抱上瘾,以后要经常抱着孩子,会很累。实际上婴儿除了有吃饱穿暖的生理需要,还需要母亲的抚触。20世纪40年代初期,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的哈洛博士()对于恒河猴的研究也证明,猴子喜欢母亲抱,在铅丝妈妈和绒布妈妈共存的环境中,恐惧出现时,小猴子会抱紧绒布妈妈寻求安慰。婴儿多次哭泣都得不到母亲的回应时,就在潜意识中形成了一个严厉的超我,其关键的信念是:“如果我足够好,别人就会爱我,如果别人不爱我,那就是我还不够好”[4]。
对自己是好人还是坏人的关注与个人是否有可取之处的感受密切联系在一起。对被抛弃的恐惧也确实根植于真实的被抛弃[2]。不够敏感的母亲,在婴儿有需要时如果经常不出现,儿童就会产生自己不够好的感觉,产生被抛弃感。虽然这种感受发生在儿童还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时期,但对儿童形成自我价值感产生重要的影响。
1岁前是自我价值感形成的关键期。瑞士心理学家维雷娜?卡斯特在她的力作《克服焦虑》中对婴儿出生的头半年获得爱和关注与其建立自我价值观提出精辟的论述:“对6个月内的婴儿就必须表现出感情移入和兴趣,这样婴儿才会感觉舒适并且得到很好的发展。如果孩子因太少受到关注而不安吵闹的时候,亲近对象总是不能适当地给以抚慰,那么就会消弱孩子的最初的信心,而这种信心正是形成足够稳定的自我价值感的基础。……一般认为,在最初的这6个月中,如果对孩子没有必要的感情移入,如果不向孩子表明他是一个值得爱的个体,那么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信任就会形成不稳定的基本状态”[4]。
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与某种重要冲突有关的人格危机,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婴儿期(0~1.5岁)面临着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即时出现满足孩子的需求,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希望的美德,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5]。没有建立起信任感的儿童会形成胆小惧怕的性格。个体从出生后,对好与坏的关注从未消失。分裂是正常的,但当儿童对“坏母亲”的体验尤为令人沮丧,或这些体验近乎整体拒绝时,异常分裂便会发生。儿童发现这些体验如此令人痛苦,因此他们把这些体验排斥到意识之外,人际关系的病理种子便被种下了[2]。如果在大多数情况下,母亲对婴儿足够敏感,给婴儿足够好的养育,婴儿会从“偏执——分裂状态”发展到“抑郁状态”,发展出基本的宽容和信任,为以后的心理健康奠定基础。否则,他就会一直在极端的“好”和极端的“坏”之间挣扎。
2.父母切勿用体罚教育儿童
“我们通过并入重要他人,并从心理上将他们转化成自体,我们就成了我们的他人”[2],因此,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很多“我”,他们组成了我们特定的内在关系模式,它主要是一个孩子6岁前与父母等重要他人的关系模式,这个模式最终被孩子内化成“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所谓“内在的父母”是父母一方角色的内化,而“内在的小孩”,则是孩子自己一方角色的内化。这种关系模式是儿童以后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6]。如果儿童自出生就被父母等人虐待,那么他的“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是分裂的,为了化解冲突,儿童把二者分离开来,或以“内在受虐的小孩”自居,而把“内在暴虐的父母”投射出来,允许他人虐待自己或表现出自残行为;也可能把“内在受虐的小孩”投射给弱者,以暴虐的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弱者。
内在关系分裂的儿童无论采用什么方式与他人建立关系,都表现出异常心理问题,不能建立有效的、积极的人际关系,深层次的原因是婴儿期爱的缺少和自卑。
许多青少年的行为异常都能在早期客体关系形成中找到原因,而且大部分与父母的虐待、忽视及恐吓等有关。
3.父母亲要保持积极、健康、稳定的情绪状态
0~3岁的儿童,积极情绪的建立与其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父母情绪喜怒无常,在与儿童互动中成了费尔贝恩(irn)所说的令人不能满足的或坏的客体,即“令人兴奋的客体(excitingobject)”和“拒绝性的客体(rejectingobject)”。前者是以逗弄、挑逗和其他方式引诱儿童,使儿童逐渐感到沮丧和空虚;后者是儿童与带有敌意、退缩的母性人物之间的互动,感到自己不被人爱,且不受欢迎,并逐渐对此感到愤怒[2]。这两种客体都会产生自我分裂。“‘令人兴奋的客体’会导致‘婴儿式原欲自我’的产生,也就是心理上一直感到饥渴但从未被满足的那一部分,被这种自我状态控制的儿童会永久地感到受挫和被剥夺。‘拒绝性的客体’会产生‘反原欲自我’,这是自我中充满了憎恨和报复心的那部分,儿童大部分时间都是满怀憎恨的”[2]。母亲令人舒服的和有回报的方面则是“完美客体”,它会产生“中心自我”,使儿童适应环境。“只有‘中心自我’有助于儿童在真实世界里与真实的人物互动,另两种状态因为会引发痛苦被潜抑,这使儿童的内在世界变得支离破碎,且使自体的大部分被隔离于意识层面之外,为精神疾病的产生奠定了基础”[2]。
一些离异家庭,比如说孩子与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对父亲充满敌意,在带孩子时,经常抱怨父亲的过错和不负责任,想让孩子和她一样憎恨父亲,而且剥夺父亲看孩子的权利,这样会无形中导致孩子内心世界的分裂。因为孩子不会理解母亲的言语抱怨,反而会本能地认同父亲;但为了获得母亲的爱,孩子会采用心理防御机制压抑对父亲的忠诚而表现出心理问题。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说,不管在什么情形下,孩子都本能地想向父母认同,这种认同中的一个重要含义是:“我承认,我是你的孩子”[7]。因此,聪明的父母,不要把自己的问题带给孩子,虽然离异了,还是让孩子感受到另一方对孩子的爱,这样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完整的,而且会形成乐观性格。在这一点上,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母亲的教子经验值得学习。奥巴马的母亲经常向他说父亲的优点,让他以自己是黑人骄傲,使他没有因为家庭的残缺导致心理的不健全。“亲近对象的快乐也能引起孩子的快乐,发展心理学家马拉泰斯塔提到,稳定的关系能力——也包括足够稳定的自我价值感——主要取决于在1岁之内是否交换快乐的感受”[4]。
对于留守儿童的母亲来说,要在孩子满1岁后再去打工。如果急于出去,也最好在孩子满6个月后再把孩子托给其他人照顾。因为,生命最初的半年,孩子能否得到足够的母爱与其一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很大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对前恋母时期的儿童进行了研究,把儿童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从弗洛伊德的6岁定终身缩短至前恋母时期,把0~3岁期间婴儿与抚养者的互动如何被孩子内化为人生体验、进而影响其成人后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作了深入分析,对于初为人母者如何成为称职的抚养者、对于如何在早期教育中培养儿童形成积极乐观的情绪并为其一生心理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是十分有启示的。

客体关系理论对0~3岁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年作文 文案:

设计思路
中班年龄段的幼儿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因为一点小事就会与同伴发生争执,不会与同伴友好相处,更不知道如何关心、帮助同伴。《悄悄话》这个故事正是关于同伴之间如何互相帮助,阅读这个故事能够使幼儿体验帮助同伴的快乐,学习如何关爱他人。
活动目标
1、观察、了解“小羊遇到困难,同伴们一起帮忙”的故事情节,愿意在故事情境的表演中学说故事中的对话。
2、体会帮助别人是很快乐的事情。
活动准备
大图书悄悄话》、动物头饰、PPT、故事录音。
活动过程
一、欣赏故事画面,表演故事情境
师:今天,老师带一个有关“悄悄话”的故事。你们看,发生什么事情了?从哪里看出是小羊家的门被堵住了?小羊的表情是怎样的?谁愿意扮演这只“大吃一惊”的小羊?
(在欣赏故事的第一部分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幼儿“一块大石头堵住了小羊家的门”,而是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自己观察故事画面,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搭建一个“脚手架”,使他们了解如何通过观察画面之间的联系理解图意,当幼儿回答“看到门上有小羊照片的牌子”时,我知道他们已经看懂了故事画面。小羊的面部表情也是我强调让幼儿重点观察的地方,从小羊的面部表情可以联想到它的心理活动,从而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情境表演。)
师:小羊是怎样做的?我们一起帮它加油。石头被推开了吗?小羊想了什么办法?小羊的朋友都有谁?谁愿意扮演这些动物朋友?
师:小羊、小鸡和小青蛙用尽全力去推石头,可是石头实在太重了,三个小伙伴还是推不动。眼看着天就要黑了,小羊却回不了家,大家帮小羊想想办法吧。
幼:请大象帮忙,请鳄鱼帮忙……请小熊帮忙。
师:为什么会想到请小熊帮忙呢?
幼:因为小熊的力气大。
师:对啊,小熊是森林里的大力士。森林里正准备举行一场动物奥运会,小熊报名参加了举重比赛,这几天小熊每天都在练习举重。当小羊它们找到小熊帮忙的时候,小熊刚练习完举重想回家睡觉。小青蛙会怎么对小熊说呢?小熊为什么没有答应帮助小羊推石头呢?
幼:小熊每天都在练习举重,太辛苦了,它想赶快回家睡觉。
(在这里我增加了“小熊要参加动物奥运会”的情节,使故事更加完整,也更有利于幼儿展开想象,他们都能想到小熊并不是故意不愿帮助同伴,而是因为练习举重太辛苦了。幼儿对情境表演也很感兴趣,他们都会用简单的语言为小动物们加油:“一、二、三,用力推……”通过表演,幼儿完全沉浸在故事情节中。)
师:你们谁帮小羊劝劝小熊呀?小鸡想出了什么好办法?小鸡会对小熊说什么呢?(请一个幼儿扮演小熊,教师扮演小鸡,以说悄悄话的形式告诉幼儿故事的结尾部分。
二、听赏故事
师:现在,我们一边听故事,一边看故事书吧。
(我认为早期阅读重在对幼儿阅读习惯的培养,如怎么翻书,先看哪一页等,因此我在故事录音中也加入了这部分的内容,让幼儿在听赏故事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活动反思
仔细阅读了《悄悄话》这个故事后,我发现故事内容中存在着“空白点”,即“小熊不愿帮助小羊推开石头”这部分,作者没有说明小熊为什么会拒绝帮助同伴,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显得不够合理,而且这样的情节安排也会对幼儿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通过增加一些情节以填补故事中的这一“空白点”:小熊要参加森林里的动物奥运会,每天都在练习举重,当同伴们请小熊帮忙的时候,小熊刚练完举重,觉得很累,想回家睡觉。
在活动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引导幼儿观察故事画面以及表演故事情境上。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都非常投入,始终和教师一起沉浸在故事情境中:当他们知道小羊、小鸡和小青蛙推不动大石头的时候,他们想到要找小熊、大象等力气大的动物帮忙;当他们发现小熊不愿意帮助小羊的时候,就想了很多的办法劝说小熊;当小熊推开了大石头,他们和小动物们一起欢呼雀跃,一起夸奖小熊。可以看到,幼儿很喜欢这个故事,并从中体会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情感。
但本次活动的不足在于主旨不够鲜明,即“悄悄话”这一主题不够突出。在欣赏故事前,教师可以先丰富幼儿关于“悄悄话”的相关经验,如让幼儿说说听到过哪些悄悄话,听悄悄话时的心情怎样。在活动结束部分可以让幼儿和同伴或教师说说悄悄话,以突出主题。
另外,由于活动中的情境表演过于频繁,相对弱化了幼儿的观察,尤其是小羊、小青蛙和小鸡一起推石头的那部分,可以让幼儿仔细观察它们的表情与神态,把它们气喘吁吁的样子表现出。
附:故事《悄悄话》
一天,上滚下一块大石头,堵住了小羊家的门。
小羊拼命推石头,咩咩咩,推不动。
小鸡、小青蛙帮忙,叽叽叽、呱呱呱,还是推不动。
小熊,快帮忙推石头!
不推,不推,我要回家去睡觉。
小鸡对小熊说:“小熊,推开大石头,我跟你说句悄悄话。”
小熊好奇地答应了。
一、二、三!小熊把大石头推开了。
小鸡在小熊的耳旁轻轻地说:“你是个好孩子。”小熊听了真高兴。
活动评析
“悄悄话”这一阅读活动遵循了“让幼儿的阅读与生活相链接”的理念,从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通过对故事原有内容中的“空白点”进行填补,使故事情节更完整,更便于幼儿的理解、体验与表达。同时,通过精心设计活动,让每一个幼儿积极参与活动,较好地实现了对幼儿生活的关注,从中我们能依稀看到“幼儿在生活中阅读、在游戏中阅读、在学习中阅读”的具体体现。特别在活动的最后环节,教师和幼儿一起在柔美的音乐伴随下,边翻看故事书边听故事,教师适时地给予语言提示,帮助幼儿养成有序看书的阅读习惯。
从活动内容的选材看,本活动在对幼儿当前生活实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如何引导幼儿主动关心帮助他人”为切入口,选择故事《悄悄话》作为活动素材,充分体现了早期阅读在选材上对幼儿生活的关注。同时,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故事情节进行了补充、完善,力图使故事既能尊重原有情节,又能为幼儿发展服务,成为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
从活动设计上看,本活动明确了活动目标、准备与过程设计,应该说活动设计的基本要素是完备的。
但是,全面审视整个活动设计时会发现:1.设计活动目标时,并未提出“悄悄话”这种形式,只提到“体会帮助他人是很快乐的事情”,而在活动过程的最后部分由教师提出“悄悄话”这一主题,不仅显得突兀,也弱化了活动应有的教育意义;2.纵观整个目标,其实重心是放在“通过情境体验说说故事中的对话”,因此整个活动中教师预设的情境表演的成分过多,而忽视了让幼儿在阅读中“观察理解、想象表达、体验创造”,幼儿在阅读中的仔细观察、自主表达也显得有些欠缺。同时,由于过多地按教师的要求进行情境表演,幼儿没有想象的空间,因此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这个活动中未能很好体现。

客体关系理论对0~3岁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年作文 文案:

儿童发展的关键期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存在各种能力发展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就是发展的关键期,儿童心理、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认为“这是自然赋予幼儿的生命助力,如果敏感期的内在需求受到妨碍而无法发展时,就会丧失学习的最佳时机,日后要想再学习此项事物,不仅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时间,成果也显著”。儿童智力发展的速度与大脑的发育一致,3岁以前大脑发展最快,以后逐渐减慢,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追踪研究,如果人的智力17岁达到100%,那么4岁会达到50%,4-7岁达到80%,8-17又获得另外20%,因此7岁以前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3岁以前尤为重要。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就是抓住关键期。
2~3岁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要特别注意用标准语言准确表达想要告诉孩子的意思。
4~5岁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要注意孩子语言表述的规范和文明。
2~3岁学习计数能力的关键期给孩子确立数字顺序概念,教孩子按物点数。
2.5~3.5岁学习守规矩的关键期学习简单的社会规范和生活规则,对培养以后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很有帮助。
3~5岁学习音乐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对音色、节奏都有很强的感受。
3~8岁学习外语的关键期8岁以后学外语在语音方面可能就会受到母语影响。
4~5岁学习辨认图像的关键期经常让孩子看一些彩色图片,有利于他以后像视觉的发展。
5~6岁学习汉语词汇的关键期多给孩子讲些儿歌、童话、故事、古诗词等可以诱发孩子的
感性认识,奠定向文学方面发展的基础。
关键期1初生到4岁是儿童视觉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儿童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训练方法:在宝宝周围放置一些五颜六色的布制小猫、小狗等,时常移动玩具刺激他的视觉。在墙上贴上一些画,指给他看,并且告诉他画的名称和内容。在给宝宝看某样东西时,同时让他用小手去摸,并用清晰准确的语言告诉他这样东西的名称、用途等,充分刺激宝宝的感觉器官。让宝宝多看、多听、多摸、多闻,以促进各种感知觉功能的发展。
关键期2听觉发展的关键期
宝宝出生1周后,就能辨别给他喂奶的妈妈的声音,4周就具有对不同发音的辨别力。从出生到1岁是语言的准备期,是语言发生的基础。研究表明,天才人物的语言训练是从摇篮期开始的。
训练方法:妈妈经常唱歌或放音乐给宝宝听。妈妈经常对宝宝说话,教他人物或物品的名称等;经常带宝宝到户外聆听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声音,如狗叫声、喇叭声、自行车铃铛声、门铃声等,并向宝宝一一解释;模仿动物的叫声,鼓励宝宝模仿;利用游戏的机会,让宝宝辨别从各个不同方向传来的声音;多与周围的人接触,让宝宝感受不同的声音特点和模式。放莫扎特或贝多芬等名家的音乐给宝宝听,既训练宝宝听觉,又对宝宝的性格以及智力发展有益。
关键期32岁之前是动作发展的关键期。
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是活泼好动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训练外,孩子要重视小肌肉的练习,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这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训练方法:抓住动作成熟的关键期,提供合适的条件和合理的外界刺激促进动作的发展。例如:满月起,用手推着孩子的脚丫,训练他爬行。4个月左右的宝宝喜欢用手玩弄胸前的玩具,可在宝宝3个月时,在他小床的上空悬挂一些玩具,使孩子双手能够抓到,锻炼他的手眼协调功能。8、9个月的宝宝俯卧时能用双膝支撑着向前爬,可在宝宝6、7个月时就开始设法创造爬的机会,如让宝宝俯卧着,放一两件玩具在他前方,吸引他向前爬,尝试着去抓取玩具,以促进他动作的发育。
让宝宝跟着音乐的节奏运动,如拍手、摇晃身体、打拍子、做操、跳舞等,感受音乐的节拍和运动的快乐。在宝宝蹒跚学步时,选择阶梯不高、坡度较小的楼梯让他进行上下楼梯练习,宝宝的兴趣会很浓的。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如把小球放入小瓶中、把圆圈套在木棍上、抛接球、折纸、画线、搭积木、穿绳、涂色等,促进宝宝手眼的协调性。
关键期43岁前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孩子从呱呱落地到3岁,是掌握口语的最佳时期。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觜形,并发出牙牙学语声时,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因此,父母应经常和孩子说话,讲故事,或多用“反问”的方式,加强孩子的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训练方法:在训练宝宝发音及说话时,引导宝宝把语音与具体事物、具体人联系起来,经过多次反复训练,宝宝就能初步了解语言的含义。如宝宝在说“爸爸”、“妈妈”时,就会自然地把头转向爸爸妈妈;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有了初步的记忆,看到爸爸妈妈时就能说出“爸爸”、“妈妈”。还可以利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物向宝宝提问,如散步时问树叶是什么颜色等,并要求宝宝回答,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利用日常生活中和宝宝说话的机会,鼓励宝宝多说话,注意让宝宝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求。耐心纠正宝宝表达不完整或不准确的地方。父母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对宝宝有深刻的影响。因此,父母在平时说话时,要努力做到用词准确、吐字清晰、语法规范,让宝宝多接触正确的语言。
关键期54~5岁是儿童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期。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能力的关键期。
训练方法:可以通过游戏、实物、儿歌、识字卡等教宝宝说话,背诵简单的儿歌及复述简单的故事,培养宝宝辨音能力,丰富宝宝的词汇。设计很多有趣的游戏,如填字比赛、汉字接龙、制作字卡、踩字过河等,让宝宝在游戏中学习汉字,向宝宝解释汉字的字形和结构,引导宝宝精确地感知和辨认每一个字。通过各种练习,让宝宝加深对汉字音、形、意之间联系的了解,让宝宝牢固地掌握汉字,增加宝宝使用汉字的机会,如教宝宝读报、写信、写留言、做电话记录等,扩大宝宝的词汇量,鼓励宝宝多读书、读好书,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
关键期63岁是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年龄,掌握数字概念的最佳年龄是5岁至5岁半。
训练方法:利用日常生活的各种机会,经常数数给宝宝听,如给宝宝糖果时、上下楼梯时;借助不同的物品,如手指、积木等,和宝宝一起数数,增加宝宝对数字的感性认识;利用生动的形象,教宝宝认识数字符号,如1像筷子,2像鸭子,3像耳朵等;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宝宝做,如让宝宝从数字卡片中找数字;运用具体实例,教宝宝加减法。如用苹果、积木等演示;提供足够的实物材料,让宝宝自己动手,寻找数字间的联系。
调动多种感官学习数学知识。如利用实际的物品产生触觉感受,听声响的次数产生听觉上的印象,利用身体的跳跃次数或拍球的次数形成动作上的感受。教宝宝掌握时间概念,如与孩子讨论一周中的7天以及每天的时间,了解今天、明天和昨天,了解月份和季节。当宝宝说对时进行表扬。所数物品的数量从少到多,富有变化地重复,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用具体、生动、形象的形式呈现出来,循序渐进,不让宝宝感到枯燥而失去兴趣。
关键期73~5岁是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年龄。
2周至3周的婴儿,已有明显的听觉,能对声音作出各种不同的反应。2到3个月时,能够安静地倾听周围的音乐声和成人的说话声,3到4个月时,听到声音头就会转向发声的一侧,视觉和听觉开始建立联系。2个月的婴儿已能分辨出性质不同的声音,如风琴声和摇铃声,到5个月就能辨别母亲的声音,1岁后孩子对声音很着迷,很爱听音乐,3岁左右能分辨出他熟悉的歌是否唱走了调,以及不同乐器演奏的声音。5岁左右是孩子音乐智能发展的关键期,父母应该让孩子多参加以音乐为中心的活动。
训练方法:选择适合孩子的歌曲、世界名曲、童话故事音乐等,与孩子一起欣赏,同时进行讲解,或向孩子提出问题,激发孩子的想象。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歌曲,教孩子唱。根据孩子的兴趣、特长和其他条件选择合适的乐器,如钢琴等。选择好乐器后,每天引导孩子坚持练习。对孩子进行早期音乐能力的培养,要从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出发。音乐能力的早期培养不仅限于开发孩子的音乐天赋,它对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关键期8想象智能发展期
训练方法:3岁左右,幼儿的想象是很活跃的,他们的脑子里经常装着许多神奇、美妙的东西。此时,家长首先要创造机会多让幼儿想象,发展幼儿的有意想象。如给孩子讲故事时,讲到关键的地方停下来,以下的情节让幼儿自己去想象,然后家长再讲;让幼儿看着无文图画讲故事。幼儿的想象如果富于创造,别出心裁,那就应该受到称赞;其次,让幼儿自由地去想象,不要干涉,要引导;再次,要扩大幼儿的知识面,幼儿有了丰富的感性知识,想象力才能展开翅膀。因此,家长除了让幼儿多观察、多参观、多看电影、儿童电视片外,还应该让幼儿多看、多听一些适合幼儿的童话和科学幻想故事。此外,让幼儿多做游戏,多画画,这也是培养幼儿想象力的一种好形式。
关键期9人际智能发展期。
训练方法:促进人际智能的发展,首先要帮助幼儿认识五官,懂得它们的功能。如用眼睛判断物体的大小,用耳朵辨别物体的声音,用舌品尝食物的味道,用手感觉物体的冷暖、厚薄等;其次,应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用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如使孩子善于发现别人的特征,帮助他快速识别出电影或电视里的人物是否反面角色。鼓励他演短剧和小品。看过一场电视剧,同他谈谈戏中的角色,尽量要求他将戏中的主要人物的特征述说一遍。最后,还应帮助孩子掌握观察方法,按正确的顺序,从多种角度观察事物。
关键期103~8岁是学习外语的关键期。
训练方法:经常让孩子听一些浅显的、有趣的外语故事,选择一些浅显的、优秀的外语读物,让他通过查字典自己阅读。用不同的语言讲同一个故事,利用不同语言做各种游戏,如组词造句、猜谜、编故事等。有条件的父母可以用自己掌握的外语来教孩子,没有条件的可以送孩子上相应的兴趣班或者请个老师。注意学习一定要吸引孩子的兴趣,充分调动他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在儿童的智力发展中,遗传是自然前提,环境和教育是决定条件,其中教育起着主导作用。抓住儿童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施行早期教育,为儿童创造更为优越的客观条件,儿童的智力潜力就会得到更大的发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可提高儿童的智商。超常儿童虽然有比较好的先天素质,但如果不在关键期给予教育,将永远达不到他们原来应该达到的水平。所以,关键期对孩子一生智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千万不要错过。而在关键期内施行的教育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有心的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和爱好,选择合适的方法,并注意不断尝试新的做法,尤其要充分利用游戏,通过做游戏教会孩子各种知识和技能。注意及时对孩子的进步进行表扬和强化,给孩子一些成功的感觉,以使孩子保持学习的兴趣。

客体关系理论对0~3岁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年作文 文案:

学前儿童心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要点
第一章绪论
1、如何理解关键期的概念?
关键期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得以形成的意思。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一种比较灵活的方式是把个体对某一刺激特别敏感或发展水平最高的某一特定发展阶段称作敏感期,这可能要比关键期的概念更符合发展的事实。我们要正确领会概念的内涵,防止滥用和误用。
2、什么叫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它们各有什么利弊?
(1)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2)纵向研究: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即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4)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的利弊:
横向法:时间短且省力;数据有代表性和稳定性;但难以寻找转折点;有抽样误差;。
纵向法:直接测量可得到第一手资料;有利于对某种心理现象的探索;\/研究耗时费力;难以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3、观察法有哪些分类?
从时间分有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从范围分有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从规模分有群体观察和个别观察;从观察者的参与程度分有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从使用工具情况分有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从设计程度分有结构性观察和非结构性观察;从观察目的分有验证型观察和非验证型观察。
4、为什么说无论是实证研究还是理论研究,都离不开哲学方法论的指导?(P17最后一自然段)
5、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儿童发展观?
(1)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前提。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是在人的活动中得到统一的。
(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又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3)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客观过程,任何一个个体的心理发展都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当代儿童心理学强调要尊重儿童发展的差异性。
(4)关于关键期的概念
关键期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得以形成的意思。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关键期,尤其是人类的关键期是一个值得大力研究且必须慎重使用的概念。一种比较灵活的方式是把个体对某一刺激特别敏感或发展水平最高的某一特定发展阶段称作敏感期,这可能要比关键期的概念更符合发展的事实。
6、研究儿童心理学为什么既要重视实证研究法还要重视理论研究发?(P16最后一自然段—P17第一自然段)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1、亲代的性状怎样遗传给子代?
性状的遗传是父母(亲代)通过生育过程把遗传物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基因)传递给子女(子代),使后代表现出同亲代相似的特征,比如体态、相貌、气质、音容相似等。
2、简要回答大脑的机能发展。
儿童大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2)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增强;(3)第一、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发展等几方面。
3、母亲对胎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母亲年龄(育龄)、营养、药物、辐射、健康状况、Rh因子以及情绪和态度等。
第三章学前儿童的心理过程
1、儿童记忆策略发展的阶段和种类是什么?
儿童记忆策略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视觉复述策略(18—24个月)、特征定位策略(5岁以上)、复述策略、组织性策略(4岁)、提取策略。
2、思维与感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思维则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思维又离不开感知觉活动所提供的感性材料,二者密不可分。(P69第三四自然段)
3、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什么?
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直觉行动思维在前,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这个发展顺序是固定的、不可逆的。
在学前儿童的思维结构中,特别明显的具有三种思维方式同时并存的现象。这时,在其思维结构中占优势地位的是具体形象思维。
4、皮亚杰认为婴幼儿的思维有哪些特点?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分为六个子阶段:反射练习时期;习惯动作时期;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时期;感知运动智力时期;智力的综合时期。
前运算阶段(2-7岁)。分为两个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和直觉的半逻辑思维阶段。后一阶段中,儿童思维的显著特征是仍然缺乏守恒性和可逆性,但直觉思维开始由单维集中向两维集中过渡。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自我中心,即儿童只注意主观的观点,只考虑自己的观点,从自己的身体、动作或观念出发,以自我为认识的起点或原因的倾向,而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最重要的表现是获得了守恒和可逆性的概念。
形式运算阶段(从11岁或12岁开始)。儿童可以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甚至还能以概念、架设等为前提,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得出结论。儿童是否具有假设演绎运算能力是判断智力高低的极其重要的尺度。
5、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上学期的《心理学》P152)
6、婴儿的基本情绪有哪几类?
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这种微笑的出现,增加了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依恋。总的说来,婴儿的微笑反映的是快乐的情绪。
痛苦与悲伤:对于儿童来说,身体和心理的分离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儿童学习的失败也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
焦虑和恐惧:儿童惧怕的对象随着年龄增长与经验的丰富而有所变化。
愤怒:是指幼儿由于某种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是一种激活水平很高的爆发式负面情绪,表现出哭闹、滥发脾气、粗暴的对待他人、骂人、顿足打滚等表情动作。
7、为什么说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人的认知能力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具体的说,人的获得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为我们提供有关物理世界的知识,还能使我们对人的心理和心理状态本身形成认识。对心理状态的认识是一个人日常生活认识的核心。
8、现在有许多家长喜欢在婴儿的床头挂很多玩具以开发智力,试用所学知识分析之。
可从促进触觉的发展;促进视觉集中的发展和视觉调节机能的发展;视敏度和颜色视觉的发展;促进多通道知觉、听觉及空间知觉的发展等方面分析。
9、试述婴幼儿的情绪理解和情绪调控的发展如何体现心理过程的协调发展?
(1)情绪理解的发展与认知能力的发展是相联系的。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4—5岁的幼儿能正确判断各种基本情绪产生的外部原因。
(2)情绪调控能力的发展与意志的发展相联系。婴儿的情绪调控能力是很有限的,通常2岁的儿童能表达他们的情绪,并学会采用一定的方式来控制它们。3岁的儿童开始运用有控制的表情来表达快乐、惊讶等情绪。儿童学会调控自身情绪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观察与学习、不断形成新的条件反射和不断接受强化的过程。
(3)学前儿童的情绪理解和情绪调控实质上就是情绪与认知、意志的关系,它们体现着心理过程的协调发展,也体现着人际关系与儿童情绪发展的本质联系。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社会化
1、简述母爱剥夺实验。(P107第二自然段)
2、简述玩具及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1)玩具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玩具在儿童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发现,儿童的活动空间过小或者没有足够数量的玩具,儿童之间打架和吵嘴的现象更容易发生。
(2)电视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电视的普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给儿童提供娱乐,提供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使孩子学习及掌握大量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信息,对儿童的反应能力及智力发育有很大的好处;但儿童较长时间地看电视,会使儿童的活动范围变小,与周围客体交互作用的机会减少了,这种单向的灌输形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儿童的思维活动,并且容易形成刻板的、模式化的行为方式。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观看暴力电视节目与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有关。收看电视节目占用了儿童大量的时间、电视中不健康的内容可以影响孩子的上进心。因此,对儿童看电视应加以正确地引导,家长采用一些灵活的限制措施,如限定看电视的时间及所看的内容,电视对儿童的智力发育是有益无害的。
3、简述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P127—128)
4、试述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婴儿早期的依恋质量可以预测他们在幼儿至成人期的行为。安全依恋的婴儿到有幼儿期仍然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乐于与人交往、乐于探索,自信,对周围有很好的控制感。到小学期仍然与父母保持良好的情感联系;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则较多的发展处退缩、交往能力差、不自信、情绪不稳定等特点。
【对情感发展的影响】如果儿童能够形成良好的依恋,将导致一个人的信赖、自信,并且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和后代,反之,可能成为一个缺乏来自依恋力量的不牢靠的成人,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好的父亲或母亲。
【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安全依恋儿童的认知通常也表现出较高的发展水平,对于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安全依恋的儿童能热情主动地接近问题,乐于求助,寻求合作;而不安全依恋的儿童表现为对问题不感兴趣,很容易失望、放弃问题,忽视成人的指导等消极的情绪反应。
5、结合儿童发展的实际,论述社会化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可从有利于儿童言语能力的发展,认知能力的发展,道德的发展,使儿童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等方面论述。
第五章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1、简述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趋势。P139—142
2、简述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趋势。P147—150
3、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游戏的发展趋势。P160—163
随着年龄的递增,儿童的社会性游戏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从独自游戏到平行游戏、从平行游戏再到联合游戏,最后发展到作游戏。
6、试述游戏活动中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P154—160
第六章学前儿童个性有关因素的发展
1、简述研究儿童气质的意义。(P180最后一自然段)
2、简述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方面。
(1)我意识发展的过程
对身体的认识: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开始认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认识自己的整体形象;意识到身体内部状态;名字与身体联系
对自己行动的认识:区分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出现了最初的独立性;支配自己的动作
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3岁儿童开始意识到愿意和应该的区别;4岁儿童开始出现了对自己的认识活动和语言的意识。
(2)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①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如下: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对自己的个别性和多面性评价;从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内心品质的评价;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
②自我体验的发展:呈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生理性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的特点。
③自我调节的发展: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
3、联系实际谈谈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如何关注性别化的问题。
(1)儿童的性别概念
儿童的性别概念包括三部分: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
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即掌握自己的性别属性或相应的作用。大多数研究认为,儿童的性别认同出现在1.5—2岁之间。
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儿童在3—4岁的时候开始认识到一个人的性别在一生中是稳定不变的。
性别恒常性:儿童对一个人不管外表发生什么变化,而其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
(2)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时个体关于男性或女性各自适宜的行为方式和活动的认识。
性别角色的发展阶段:生物取向阶段——社会取向阶段——心理取向阶段。
第七章儿童心理学发展理论
1、华生认为哪些因素影响动作习惯的形成?P196
年龄;练习的分配
2、消极强化与惩罚有什么不同?(P98倒数第二自然段)
3、什么叫观察学习?(P199第五自然段)它与模仿有什么不同?(P199第四自然段)
4、观察学习有哪些模式?请结合实例简析。(P200—201)
5、格赛尔提出哪些发展原则?P203
发展方向的原则;相互交织的原则;机能不对称原则;个体成熟的原则;自我调节的原则。
6、格赛尔学派提出哪些教育的忠告?P206第2自然段
7、结合实例,分析儿童的实在主义有哪些表现?P208第1、2自然段
一是表现在智力活动中
二是表现在道德认识中
8、简析思维与言语的关系。P210第3、4自然段
9、高级心理学机能指什么?(P213第2自然段)它与低级心理机能有什么联系?(P213第3自然段)
10、最近发展区指的是什么?P216倒数地2自然段
11、今天学习格塞尔的成熟势力学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1)个体成熟的原则的含义:
个体的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绝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儿童在成熟以前,处于学习的准备期。
(2)对我们儿童教育的借鉴及启示:
不要以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你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发展新事实;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不要老去想\"下一步应发展什么了\"?应该让你和孩子充分体验每一个阶段的乐趣。
12、皮亚杰对儿童的最大发现是什么?在儿童教育实践中有什么价值。
(1)皮亚杰的主要成就是发现儿童不同于成人,儿童的的思维发展有着自己的阶段,其核心特点是自我中心;
(2)教育必须按照儿童的智力或思维结构及其发展阶段来组织和实施;
(3)教育既要适应儿童的智慧结构,又要促进这个结构的不断发展。
2、今天学习格塞尔的成熟势力学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1)个体成熟的原则的含义:
个体的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绝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儿童在成熟以前,处于学习的准备期。
(2)对我们儿童教育的借鉴及启示:
不要以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你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发展新事实;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不要老去想\"下一步应发展什么了\"?应该让你和孩子充分体验每一个阶段的乐趣。
13、皮亚杰为什么强调学习要适应儿童的发展阶段?P211第二自然段
14、维果茨基认为婴幼儿的“学习大纲”是什么?P217倒数第3自然段
心理咨询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辅导1来源:考试大【关注考试大,就是关注自己的未来】2009\/2\/27学习目标:
1.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
3.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尤其是观察法和实验法
学前儿童是指从出生到上小学之前的婴幼儿,即0-6岁的儿童。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作为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以个体发展为研究重点的发展心理学,可以细分为:儿童心理学(以0-17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其中儿童心理学最有活力。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心理发展是个体在活动中整个反映结构不断改造更新的过程。更准确地说,“发展是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过程。
二、个体的心理发展
理解以下观点:
1.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前提。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是在人的活动中得到统一的。
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又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3.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客观过程,任何一个个体的心理发展都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当代儿童心理学强调要尊重儿童发展的差异性。
4.关于关键期的概念
在早期教育领域,关键期是一个最引人注目的概念,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得以形成的意思。这是著名习性学家洛仑兹1935年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他发现很多动物有印刻现象,而且印刻现象不可逆,致发生于关键期内。在胚胎学中,关键期是一个关键性的概念。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关键期的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关键期的问题比当初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因此,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关键期,尤其是人类的关键期是一个值得大力研究且必须慎重使用的概念。一种比较灵活的方式是把个体对某一刺激特别敏感或发展水平最高的某一特定发展阶段称作敏感期,这可能要比关键期的概念更符合发展的事实。我们要正确领会概念的内涵,防止滥用和误用。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一)实证研究法
1.实证研究法:研究者必须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从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来。
2.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3.纵向研究: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即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4.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的差别:
横向法:时间短且省力;数据有代表性和稳定性;但难以寻找转折点;有抽样误差;。
纵向法:直接测量可得到第一手资料;有利于对某种心理现象的探索;\/研究耗时费力;难以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5.横向和纵向的研究取向可具体体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三种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儿童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细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的特点的方法。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学前教育的老师们最常用、最实用的研究法观念法。
(2)调查法
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和产品分析法。
(3)实验法
实验法是一种有计划、有控制的观察。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实现拟定周密的设计,把与研究无关的因素控制起来,让被研究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引发出某种行为,从而研究一定条件与某种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实验法是以中较严格的、客观的研究方法,在心理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二)理论研究法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学习目标
1.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2.初步了解遗传的作用、机制及胎内环境的重要性;
3.理解大脑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性等
一、遗传及其机制
1.遗传,就是父母(亲代)通过生育过程把遗传物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基因)传递给子女(子代),使后代表现出同亲代相似的特征,比如体态、相貌、气质、音容相似等。
2.遗传具有重要作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二、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1.大脑的结构与发展
大脑的结构分为左右两半球;大脑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脑重量的增加(即6、7岁时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脑重的90%。12岁达1400克,即成人脑的平均重量);大脑皮层结构的复杂化。
2.大脑机能的发展
儿童大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2)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增强;(3)第一、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发展等几方面。
三、胎内环境
影响胎内环境的因素主要有:母亲年龄(育龄)、营养、药物、辐射、健康状况、Rh因子以及情绪和态度等。
心理咨询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辅导2来源:考试大【考试大:助你将考试一网打尽】2009\/2\/27
一、儿童语言的发展
1.前语言的交流:通过非言语的方式进行。
2.学前儿童口语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语用技能的发展等方面。
4岁以上的儿童一般都能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
积极词汇:儿童能听懂,也能正确使用的词汇。消极词汇:儿童能听懂,但是不会使用,或不能正确使用。在发展思维的过程中,帮助儿童把消极词汇变成积极词汇,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加速其思维发展的重要措施。
语法结构的发展主要表现出如下趋势: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句子长度由短到长。
3.学前儿童语言的交际功能
皮亚杰将儿童的语言划分为两大类:自我中心语言和社会化语言。
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之上的现象。在语言方面的自我中心则表现为讲话者不考虑他在与谁讲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他讲话,他或者是对自己说话,或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自我中心语言分为重复、独白和双人或集体的独白三个范畴。


结语: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客体关系理论对0~3岁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年》作文的经历,对《客体关系理论对0~3岁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年》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客体关系理论对0~3岁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年》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客体关系理论对0~3岁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年》,希望对大家写《客体关系理论对0~3岁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年》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