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三作文 > 正文

《纪念白求恩》作文 《纪念白求恩》课文内容文案

2019-03-13 高三作文 类别:读书笔记 2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纪念白求恩》作文 《纪念白求恩》课文内容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纪念白求恩》作文  《纪念白求恩》课文内容文案

《纪念白求恩》作文 《纪念白求恩》课文内容文案:

诺尔曼·白求恩,一个在中华大地传颂了半个多世纪的英名! 中国人民对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可以说是妇孺皆知。我最早了解白求恩还是在中学课本里,那时只是觉得白求恩伟大、了不起,虽然知道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但是却并没有真正读懂这位非凡的人物。
真正了解白求恩,还是最近加强党性学习,满怀着对白求恩无限敬仰的心情,我抓紧一切时间、珍惜一切机会,充分利用各种文献去熟知白求恩、解读白求恩。一个伟大的、可敬的、动人的、丰满的白求恩大夫的形象穿越历史的硝烟,慢慢地在我的眼前展现出来,他不仅仅是一位医学专家、一名国际主义战士,他还是一个发明家,一个散文家,一个热爱艺术、富有情趣的人,一个忠贞的爱人!
1890 白求恩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个牧师家庭里,他从小就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自幼勤奋好学,受其祖父的影响,从8 岁开始就对医学产生了兴趣,后来考入多伦多医学院并获得博士学位,为了支付大学的学费,他做过侍者、消防队员、记者、伐木工人、小学教师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报名去法国战场当过担架员,还参加过英国海军。1929 年轻的他就荣任了加拿大维多利亚皇家医院的外科主任,几年后,他已成为著名的胸外科专家。他先后改进过12 种医疗手术器械,包括肋骨剥离器在内的许多医疗器械直到今天仍然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中。他发明了“人工气胸”疗法治愈了自己所患的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的肺结核。在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战场上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流动医疗车,它可以储备为500 个人进行包扎和做100 个手术所需的药品和器械。
凭着白求恩的天赋和不懈追求的奋斗精神,他完全可以过着充裕富足的生活,但是,他追求真理、为了世界和平,决然的选择了另一条路,一条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路。于是,他来到了中国,来到了抗日战争的最前线。到达武汉后,他首先拒绝了国民党的优越待遇,执意要到最艰苦的延安工作,后来他又要求到抗日前沿晋察冀军区,在那里,他谢绝了毛泽东主席和聂荣臻司令员为他提供的每月100 元的生活津贴,在当时战士们每天只有几分钱的菜金,聂司令员每月也仅有五元钱生活津贴的艰苦岁月,100 元的确是一笔非常丰厚的馈赠。白求恩坚持同战士们吃一样的饭菜,穿一样的粗布衣服,并且喜欢大家喊他“八路”,他曾认真的说过:“我是一名共产主义战士,不应该有特殊享受,假如我要想吃的好、穿的好,我就留在加拿大,不来中国了”。这就是白求恩的精神世界!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我仿佛看到了,白求恩大夫在简陋的前沿阵地救护所里,救治着几百名、几千名的八路军战士和民兵。夜以继日的抢救伤员成了他的职业习惯,最长的一次他连续工作了69 个小时,为115 名伤员做了手术,在他日夜辛劳、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不顾大家的再三劝阻,仍坚持为一位大腿骨折的伤员献了300 毫升鲜血,每当伤员需要输血的时候,他总是说:“我是O 型血,我来输”。白求恩拼命的在战地工作,就是在左手中指感染以后,还在争分夺秒的抢救伤员,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在给聂荣臻司令员的告别信中这样写道:“在中国的最后两年,是我一生中最重要、最有意义的时光。我有时也感到孤单,但我却在最亲爱的同志们中间获得了最大的满足。”
在奔波于中国抗日战场、救死扶伤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白求恩总是在每天长达18 个小时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坚持写战地医疗手记。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勉强能挣扎着坐起来的时候,白求恩仍洋溢着情感和灵性,挥笔记录下自己对生命的思考,“人体多么优美,器官多么精巧完善! 他们的运动精确无误,非常驯服,非常自豪和强壮。当人被撕碎的时候,它们一下变得非常可怕。生命的小火焰一点点地弱下去,最后闪烁一下,终于完全熄灭,就像蜡烛一样燃尽,无声地、轻轻地。它对剿灭生命的人进行了抗争,但最终又屈服了。它呼叫过,但还是沉默了。”
白求恩对妻子忠贞不渝的爱,同样是感人至深。当白求恩发现自己得了肺结核时,他的妻子弗朗西斯要求陪伴在他身边,但白求恩坚决要求同妻子离婚,并把她送回了苏格兰。因为这种病在当时还是一种不治之症,他决定接受这不可避免的死亡,而不想因此拖累弗朗西斯。离婚后,他们一直有书信往来,甚至是在中国战地恶劣的条件下,他仍坚持给弗朗西斯写信。白求恩在遗嘱中所提的惟一要求,就是希望给其前妻弗朗西斯·佩尼一些经济补偿,他写道:“对于她,我始终是应该负责任的。”
手术刀就是武器,白求恩作为一名医生,他曾用他最熟悉的武器在医务方面进行斗争,并且把他的伟大的技能贡献给了世界反法西斯的战斗中,他以惊人的忠诚、决心、勇气和技能完成了那个时代放在人人面前的重要任务。白求恩是一个真正的国际主义战士,国际主义是放大了的爱国主义,他把这一伟大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正如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所盛赞过的话,只要有了白求恩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文章杂而不乱,能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纪念白求恩》作文 《纪念白求恩》课文内容文案:

最近,有幸看了《红色之旅》,感想颇多,值清明节之际,写出来,以表达对先烈们的无限悼念。
每一个人的生命在历史长河中,都是平凡而渺小的。但当这平凡而渺小的生命,义无返顾地将每一个细胞、每一滴鲜血都交付于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交付给正义、真理,交付给历史发展必然的民主、自由时;当其为这一切,不惧地狱烈火的煎熬,虽九死而不悔,这平凡而渺小的生命就由此而燃烧并发出永不熄灭的光华。这就是革命先烈故事,这一切在今天的文明社会里,似乎已被历史的尘封所覆盖。
《红色之旅》又一次把我们带回到上个世纪那腥风血雨的年代:硝烟弥漫于整个中国大地,中华民族深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而无法自拔,国家四分五裂,国恨家仇??那是一段屈辱史!然而,时世造英雄,无数仁人志士怀着一颗赤忱的爱国心,为解救人民解救民族而艰苦探索……在此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带着历史的必然应运而生,登上历史舞台,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创业,从此,中国的面貌涣然一新!
一直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似乎已渐渐地淡忘了这种幸福的创始者--伟大的革命志士们。二十四烈士、杨靖宇、黄励、刘胡兰、江姐、叶挺、小萝卜头………
这些名字时常提醒我们要不忘历史,不忘伟大的先烈们用鲜血换来得胜利。可是,他们究竟伟大在哪里呢?或许有人会说,他们如何不畏牺牲,宁死不屈,又如何信念坚定、英明勇敢,这话虽然不错,但似乎又缺了些什么,其实,要真正的理解他们的伟大之处,我们必须用心去体会,去感受烈士们对革命的那份挚爱。
在书中我们住足在刘胡兰纪念馆时,刘胡兰气宇轩昂、正气凛然的雕像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又一次使我们想起这位正值妙龄的少女悲惨而悲壮的命运。时年不足十五岁的共产党员在敌人的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毅然选择死亡,坦然躺在刀坐上,迎接死亡的到来。在临刑前她大呼:“怕死不当共产党。”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一身骇然正气!她牺牲了,然而革命胜利了,刘胡兰永活在我们心中
出生于富商家庭的共产党员刘国志,当亲友知道他被捕后,利用上层社会关系四处营救。其五哥专程由香港赶回买通特务头子营救,只要他在悔过书上签个字,脱离共产党便可摆脱这炼狱的痛苦。而他却断然拒绝了。不是他不渴望自由,不是他不珍惜生命。在亲情与酷刑、生与死的抉择中,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后者。他说“我们没有玷污党的荣誉,我们死而无愧……”“有党在,我等于没有死!”这种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生命曾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顾二者皆可抛”。为了党和新中国,不惜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
在曾经囚禁了无数革命者的白公馆、渣滓洞,我仿佛看见国民党人狡猾的目光正不怀好意的注视着眼前那张写满正气的脸,他自作聪明的认为只要他用残忍的手段(灌辣椒水、用鞭子抽)就能使人屈服,但他们看错了对象。也或者说是他们高估了自己得能力。有着崇高信念的人决不会因为一点折磨而放弃追求,他们深信即使自己受迫害而死也会有更多的人加入革命的队伍,所以他们从不畏惧死亡,而只有为革命事业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信念。像小萝卜头,年龄不足10岁,却成了传递情报的老手;像江姐,一位身高不足一米六的女子,却成了革命者中的光荣典范。这一切只因为他们对革命的那份执着与热爱。在革命胜利的前后,革命志士们从未改变过自己的信念,他们才是真正的伟人,是为崇高事业奋斗着的强人!
在这《红色之旅》即将结束之时,我不禁思绪腾飞:虽然革命先辈们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赞颂,他们正如不灭的烈火,照耀在今天每一寸幸福的国土上!

《纪念白求恩》作文 《纪念白求恩》课文内容文案:

今天,我们学校五年级全体学生,穿着整洁的校服,戴着白手套,手捧亲手做的白花,在校领导和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涝河桥烈士陵园,祭奠面对生死无悔无怨的革命先烈。
到了涝河桥烈士陵园门口,我听到了奏乐师奏出深情、激昂的乐曲,奏给先烈们听,祈祷先烈安详长眠、笑留人间。
进入陵园后,我看到来纪念先烈的人可真多呀!有市领导、解放军叔叔和中小学生……他们神情严肃,怀着崇敬,带着自豪,缅怀革命先烈。
在陵园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高大的纪念碑,纪念碑的正面用红漆刷了八个醒目的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在反面刷了很多小字,记录着烈士们的英雄事迹。还有一个革命先烈题字碑,在一个很大的展亭里放着许多无名烈士的墓。在纪念碑的周围,花草树木像卫士一样在给先烈们守陵。
扫墓活动开始了,首先是给烈士敬献花圈。只见十二位解放军叔叔,每两人举一个花篮,排列整齐,庄严的举着花篮,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台子,轻轻的把花篮立在了纪念碑前。
过了一会儿,主持人宣布:由少先队员为革命先烈献词。我们班是第一个献的。主持人绘声绘色的朗诵着,我们跟随着主持人的节奏边作动作边朗诵。也许是由于伤心,也许是由于紧张……我们的声音很小,但是场内十分安静,我相信少先队员对革命先烈深情怀念的千言万语已借着清明的风,伴着清明的雨,清洗着每一位先烈的墓。
朗诵完后,我们排队依次将自己亲手做的白花轻轻地放在了烈士的墓前,以此表达对烈士的深深敬意。最后,我们又跟着讲解员参观了展厅,了解了烈士的英雄事迹,他们为了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置生死于不顾。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些革命先烈在战场上奋勇搏斗的身影,耳畔回响着阵阵枪声。烈士陵园里的树木经过细雨的清洗仿佛更绿了,花朵更加美丽鲜艳了,我深深地体会到这是烈士的鲜血浇灌的。。
革命先烈虽然安详长眠了,但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做为新一代的少先队员,我决心要好好珍惜,发奋学习,天天向上。

《纪念白求恩》作文 《纪念白求恩》课文内容文案:

观影片《白求恩大夫》有感-1600字
“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多做点奉献。”这是白求恩大夫所说过的一句话,他也真真切切地把生命里最耀眼的青春都献给了中国。1890年3月4日,一个特殊的日子,诺曼底?白求恩就在这日诞生于坐落在加拿大的格雷文赫斯特小镇。1938年,又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日子,作为共产党员,他不辞万里,风尘仆仆地来到了中国革命根据地延安。一场感人肺腑的革命故事就此拉开了序幕……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里提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在我看来,白求恩大夫不仅杏林春暖,更是有一番崇高的理想抱负和舍生忘死的伟大精神。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白求恩大夫知道他的医术不仅关系到战士们的安危,也时刻牵绊着中国的抗日战争。因此,他总是那么专心致志,不敢有一丝疏忽大意,蜘蛛结网一样,不仅“织”好了伤口,还在每个战士的心底里“织”了一份无与伦比的幸福感。
他带领流动医疗队不辞辛苦、日夜奔波于山西、河北两省,面对炮火连天的社会,自己朝夕不保的处境,还主动冲锋在前线,就地施行医疗手术,病员的死亡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白求恩大夫也因此受到了人民的尊重与爱戴。同年,他还为部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医护工作者,这又为展开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我幸运观看了电影《白求恩大夫》,因为在白医生身上,我感受到了毛主席所说的“毫不利己的动机”,也深深受“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的影响。静静地坐在电脑前,看着黑白交替的屏幕里白大夫天使般的身影,即使十分模糊,却让我身体里一下子蓄足了劲,眼睛像星星一样闪亮。破庙里阳光的普照下,他亲自用嘴吸出战士伤口上浓浓的血;简陋的小屋里,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崎岖的山路上,他日夜兼程;里炮火最近的地方,他正竭尽全力抢救着每一个奄奄一息的战士……
白求恩的革命医学道路绝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一路的坎坎坷坷却从未阻挡他至死不渝的革命信仰。在我们中国人眼里,白大夫就如同扁鹊再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谱写了一段特殊的、永恒不变的历史,使正在被日本侵略的中国人民空虚的心灵,终于不再流泪,不安的脚步,终于可以停歇。直到那一幕的出现——伟大的白求恩同志放弃了回加拿大的机会,毅然地选择了留在战场,一次的黄土岭战役中,白求恩正在做一个手术,突然遭到了敌人猛烈的进攻,白大夫舍己为人,不听劝阻坚持做完了手术,不幸的是,在手术中手指却被划破,谁知这一划破却促使了一场悲剧的发生——白大夫患上了血液中毒症。由于根据地无法提供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白求恩经抢救无效,不幸病逝,像水仙花凋零时一样,不伶俐,不张扬……
看着屏幕里白求恩原本和蔼可亲的面容,恶病缠身时却肃穆得怕人,似乎可以感受得到他的鼻尖上正沁出一些汗,正油亮亮地发着光。我的心眼里不觉泛起一阵忧伤,好像有什么美好的东西从我的面前溜走了、消逝了一样。中国的过去经历过那么多的风风雨雨,终于在改革开放后以醒狮之势,震惊轰动了整个世界!我是幸福的90后,我出生在高科技,高水平的文明年代,在祖国妈妈的怀抱里,在党和亲人们的哺育下,我们这批少年正羽翼渐丰。惨痛的历史教训,我们铭记在心,以作今日之鉴。
“东亚病夫”已封存于历史,我们一定努力站在世界的峰头浪尖!我骄傲,我自豪,只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今的医学世界也随着科技的发展而逐渐壮大,许多疾病都有了治愈的方法。生活中难免生病,小到门诊部,大到手术室。因此医生护士便成了那个最亲切的人,他们携手病人一起与病魔作斗争,让疾病不再困扰着人们。在这里,我想高歌,高歌白求恩大夫,高歌所有尽职的医生,高歌那个年代为革命作出贡献的人。“你们的岗位永不调换,你们的足迹却遍布四方;你们的岁数逐年增长,你们的青春却百年不衰!”这是我的心声,也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心声。直至今日,我依旧难忘这句话——“我在这里非常快乐,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多做点奉献。”


结语: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所见过的《《纪念白求恩》》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纪念白求恩》》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纪念白求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