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三作文 > 正文

电影《芬芳》观后感作文 芬芳这部电影的感悟文案

2019-03-13 高三作文 类别:观后感 12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电影《芬芳》观后感作文 芬芳这部电影的感悟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电影《芬芳》观后感作文  芬芳这部电影的感悟文案

电影《芬芳》观后感作文 芬芳这部电影的感悟文案:

走出电影的特设情节和氛围,我仍旧泪眼迷离,情绪久久不能平复。
细细品味电影的四个小故事,心疼少年们的遭遇,感动学高德馨的老师,领略教育的真谛。没有经历过生死的少年,走不出亲人离世的阴霾,但有折翼的天使——老师带他们飞出阴霾,勇敢的飞向太阳。
序幕拉开,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打破了本来的安宁。一夜间,一切都毁了。泥石流不仅卷走了少年们亲人的生命,同时也带走了少年对世界的憧憬。他们眼里无泪,也无光,只剩下忧郁和无尽的悲伤。他们坐上校车,却不知开往何方……
人间沧桑,大爱无疆。国家关怀灾区的孩子,为他们重建了一所学校——博飞中学,这里成了这些流离失所,失去亲人的孩子们的“新家”。在这里,以爱育爱的老师们,给这些身处阴霾的少年伸出了援助之手,带他们脱离苦海,成为他们最亲最爱的人。也许是这些少年经历了灾难,让他们更有决心,更勇敢。他们努力学习,大学毕业后,他们选择回报社会。在文县泥石流灾害中,他们冲锋陷阵,争取救助更多的人。
电影最动人心弦的是“赈灾救人,教育救心”的主题,天使般的老师手持爱的钥匙,打开了四个孩子沉重的心灵枷锁。第一个少年多吉,他不能释怀妹妹和父母的离世,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那里只有黑暗和无望……他不愿与别人交流,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绝望,以至于他选择在浴室里自杀。周老师和江老师为解开他的心结带他回到家乡,让他自己释怀,代替父母和妹妹继续好好的活着。第二个少年井晓晓,她因为没能抓住妈妈的手,自责不已,认为是她害死了最爱她的妈妈。由于家庭原因,她的爸爸没有给她足够的关心而更多的是责骂,让她内心充满恐惧。周老师为解开她的心结,让她的爸爸给于井晓晓更多关心。最后,井晓晓与父亲相拥,彼此都解开了心结。第三个少年苗郎,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地,自己与爷爷相依为命,他不能接受爷爷的离世,当看到爷爷的搅团车被砸毁时,他觉得爷爷真的已经不在了。当同学们和老师为他还原了爷爷的搅团车,他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执念,真正的面对爷爷去世的事实。第四个少年云草,灾难给她的心里敷上了冰霜,她身体并没有任何问题,但她却站不起来,自我封闭。为了让她重新站起来,周老师费尽心思。终于,在自己搭档的鼓舞和引领下,她从轮椅上站起来了。四个少年,在他们最害怕,最无助的时候,两个手持爱的火炬的老师,点燃了他们内心希望的火苗。让他们能勇敢的面对生活,面对现实,面对未来。
“人生并不是一条笔直的路,有逆风,也有急转”、“低着头只能看到脚面,抬起头可以看到广阔的天空”这是《芬芳》中的金句,也是主题,它道出了教育与生存的实质。老师们“大爱”的教育方式令人感动。师德、师魂、师表,跃然荧屏,也深入人心。
电影《芬芳》每一个情节都扣人心弦,结尾江老师对着空旷的山呼喊,既是对逝者在天之灵的告慰,也是对同事周老师失踪的寻找。
影片告诉我们,面对苦难和挫折,我们必须学会坚强和勇敢。爱在,花儿就会开放,芬芳就会永续。而爱的传播,离不开人民教师。老师是不仅要讲授知识,更要传递爱。唯愿电影《芬芳》能启迪每个教育有误的父母能重视孩子的教育;愿每个人名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能传播爱;愿身处灾难中的孩子们,能不惧挫折,勇敢面对生活!

电影《芬芳》观后感作文 芬芳这部电影的感悟文案:

电影是用镜头讲故事的视听艺术。一部电影是否精彩,能不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主要在于故事情节能否令人动容。《芳华》于情节上的前后照应,以一位女兵的讲述缓缓展开,包涵了丰富的内容。经典的细节描写,反映了文革时期的社会情态。
军装照
故事的主人公身世凄惨,梦寐以求做军人以躲过他人的排挤。去照军装照却引发一场轩然大波,心寒后把照片撕了塞在地板下。电影的情节上设置得很巧妙,前后相互照应。这撕掉的照片被刘峰发现并将它贴好,重逢时送到小萍手中。这样的镜头,使得人们不禁回忆起何小萍的芳华,很好的呼应了主题。穿着英姿飒爽的军装也让人物形象更丰满,更加有血有肉,即使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世态的炎凉,也不改心底的那份善良,让人心底泛起淡淡的钦佩之情。
病后草地起舞
电影中两位主人公命运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刘峰调走,小萍心寒,去了医疗队救助伤员,见过太多残酷的东西,对她没什么影响,反倒是机缘巧合成为英雄后却接受不了这种荣耀,竟意外变成一名精神病患者。在一次演出时小萍听到乐曲后,迷离的眼神中透出了光,身子还摇晃着走到了空旷的草地上翩翩起舞,步履轻盈,曼妙的舞姿,随着音乐上下起伏。她也许忘记了很多东西,但舞蹈却在她的心上烙下了印。这一镜头,可悲可叹,很好地诠释了属于何小萍的芳华。与特定背景结合起来,展现了平凡人命运的无可奈何,引起我们对自己的反思,这处细微的镜头实在不失为一处有意义、有内涵的细节。
芳华逝去长椅相拥
电影结尾刘峰和小萍一起去墓地看了逝去的战友,最后回到长椅上,刘峰向小萍讲述自己的经历,并点了一只烟,芳华逝去,容颜沧桑。华发丛生,皱纹遍布,岁月同样在小萍的身上留下了痕迹。命途多舛的共同经历让他们两人紧紧相拥,他们是不幸的,但同时又是幸运的。不被善待的人往往会更加珍惜,而不会把善良当做理所当然。关于这一点,这部电影给了我们很深的启发。
一部有意义的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一段厚重的历史。对那样一个时代,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百态,特殊背景下好人命途的多灾多难。更让我们以史为鉴,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更加充沛的热情和不竭的动力。
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情节波折性较强,于平常之中生意外,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电影《芬芳》观后感作文 芬芳这部电影的感悟文案:

浸透人生感悟的沉思
这张图片是影片《芳华》的最后一个长镜头。刘峰漫无目的的凝视着没有诗歌的远方。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是充实的,充满自信的力量。
缓步走出影院,这个镜头似乎变成了一部放映机,整部影片都装在里面,一一重新闪过一遍.....
一个被不待见与被损害人和一个被误解或者说被不理解的人,在经历生活的多种坎坷、曲折、精神创伤后走到了一起。这种“一起”远远超乎了世俗婚姻的一般概念......
网络上对《芳华》有一个倾向性的评论:”好人没有好报”。此论不全错也不全对。社会生活中,好人的确存在“没有得到好报”的例证;但是,作为社会思想、风气教化功能作用最大化的艺术作品是不能这样去写的。
我对《芳华》中的好几处细节描写是质疑的。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关于艺术问题的信中这样说过,现实主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有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否则会完全毁掉整个作品。看完《芳华》,我第一时间找到我的一个好朋友,她有着与女一号几乎完全相同的经历:特招入伍大部队当文艺兵,回来有改行做了军医,有20年的军旅生涯,与《芳华》反映的时代是完全吻合的。
我的质疑是:1,政审历来都是证兵的首要条件,《芳华》中的人物要么是还没有得到平反、解放的领导干部子女;要么是还在“劳改服刑”的犯罪分子子女;还有“隐姓埋名”低调的云南军区副司令之子,则是比较符合时代特征的,。2,那个年代,全国学习雷锋,居然在部队里居然常常公开调侃,揶揄,开涮“活雷锋”刘峰?3,目无官长,没有一点组织纪律性,女队长的话和“命令”根本不听,得不到执行。4,影片反映的时间跨度是从60年代----80年代,差不多20年,70年代左右的女人,在生活中还没有使用“内衣”。小说中这些涉及政策,思想,纪律,生活方式的细节,在意视觉形象为主的影片中被自然这是影片《芳华》的最后一个长镜头:何小萍带着一丝浅浅的微笑斜靠在刘峰的肩头,手里拿着入伍第一天“偷”林丁丁军装照的照片。刘峰腕抱着何小萍而然的凸显放大,令人骨鲠在喉,芒背在刺,如坐针毡!
朋友的回答是:1,部队的文艺兵是有一点优越感的;2,这些细节“过分了”;3,部队上公开调侃“活雷锋”刘峰是不可能的。自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至”20世纪末也是不可能的;只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一些别有用心的民粹情绪才敢于无理取闹......
真正能够引导观众读懂《芳华》的现实主义艺术价值是影片最后一个长镜头:何小萍在烈士墓地邂逅刘峰,交谈彼此离别后的际遇。何小萍问刘峰,你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你觉得值吗?刘峰回答,看见这许多好战友躺在地下,我还能够活着,值了!刘峰反问何小萍今后有什么打算,何小萍说,”有一句话我含在嘴里早就想说,有十年了”,这个时候,何小萍拿着刘峰为她拼接的照片,也就是那张她入伍第一天“偷”林丁丁军装找到那张像片,头斜靠在刘峰的肩上,脸上泛起一丝足以看得见的浅浅的笑靥。刘峰腕抱何小萍,眼睛凝视远方,饱含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淡定,踏实与充实.....影片到此戛然而止。其实,这才是影片深刻主题思想和审美价值的栖息地儿。
诗有”诗眼”,报”报眼”,影片也有“片眼”,“片眼”往往在片尾。《芳华》的“片眼”是极富于艺术感染力的,更是哲学的。它能够包容40后--90后形形色色的人在各自形形色色的人身经历记忆中触摸到那一根最相近似的神经,能够准确的刺激到他们每一个人的泪点,并引起不同程度的认知和情感的共鸣。用一句艺术评论中的老话,这个“片眼”非常成功的给观众留下了认识社会和审视自己的理性思维空间:我该怎样活着去走完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
冯小刚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芳华》的“片眼”竟如此高明,竟如此饱含现实主义的审美价值和引导社会教化的伟力!从这个视角看,《芳华》是冯小刚所有执导的影片中最成功的一部,也是30多年以来中国电影中屈指可数的成功影片之一。
萧穗子、林丁丁、郝淑雯、小芭蕾,这些人在我们当今现实生活中仍然那个似曾相见,擦肩而过......
不抱怨、不气馁、不失落,向刘峰那样永远不忘初心向前看,一定会方得始终!

电影《芬芳》观后感作文 芬芳这部电影的感悟文案:

究竟这个时代带给了我们每一个人是什么,是一种高高无上的善良,还是低低垂下的自卑,或许在不同的时代,我们总会遇到不同的人,总会在跌宕徘徊之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影子。
对于冯小刚来说,我并不是第一次观看他拍的影片,我认为他对于电影的诠释已经达到了一种崭新的境界与高度。从影片的发展来说,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变化,以及每一帧之间的审美冲击都完成的非常出色,让观众真正意义上的感受到了美,感受到了在那个时代的一种美。
《芳华》这部电影上映之前,我有幸的听到了老师讲述关于这部书的故事,其实我当时的第一感觉是,这个电影应该讲述的是一个女孩,或者是一群女孩的故事,她们用她们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为我们奉献上了一首赞歌。
其实文工团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在***那时是非常流行的,文工团的职责就是为前线的士兵送去精神上的粮食,那时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或许唯一的消遣方式就只能是看文工团的演出。
对于我而言,我对于文工团有一种微弱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如同我看一层细沙般,在我小的时候,我也时常在部队里生活,对于部队而言,那时的我只是一味的觉得那些叔叔阿姨保卫我们的国家是理所应当的,他们是值得我们称赞的人,可是我渐渐的发现,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的,我理所应当的考上一个好大学,前提就是必须要努力的付出才可以得到。
《芳华》为我们讲述的是一种善良与理所应当之间的故事,随着《芳华》的热映,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这部电影背后所带给我们的东西,大时代之下的小时代。
我们总是一味的强求国家,强求别人带给我们什么,那么我们又是否能够换位思考,我们带给别人,我们带给国家的又是什么呢?
其实我很喜欢直来直往,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思想感情,我觉得一个人要做就要做到真挚,真实,没有任何的虚伪成分掺杂其中。有时,我甚至觉得我就是刘峰,我就生活在那样的一个年代,人们无法与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谈一场不让人恶心的恋爱,人们无法克制住自己对于一个人的喜爱,在那个什么都不让干的时代,这种举动无疑是天大的笑话。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铲平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保罗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的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我是一个文科生,我想对于所有的人来说,《芳华》就如同分配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关系一般,只有在这样一个狭小的天地中,我们才能发现大天地的广远与伟大。
我们每一个都不是神,都不是什么都会的人,都处在一个不断磨练与充实的阶段,或许在这个阶段中,我们略感艰难与无奈,但是或许我们越过了这样的一座座坎,就会获得我们想要的成功!《芳华》同样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
点评: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情节曲折,叙事过程有一定的起伏感,体现了情节的曲线美,引人入胜。


结语: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所见过的《电影《芬芳》观后感》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芬芳》观后感》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电影《芬芳》观后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