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三作文 > 正文

教育方面怪现象作文 教育现象问题文案

2019-03-11 高三作文 类别:议论文 12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教育方面怪现象作文 教育现象问题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教育方面怪现象作文  教育现象问题文案

教育方面怪现象作文 教育现象问题文案:

教育的功能就是把人由无知变为有知,由愚昧变为聪明,由不谙世事变为知书识礼,学会与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教育可以把一个野蛮人变为文明人,可以把一个凶残的人变为一个人道主义者。由教育完成的这些功能,使一个生物人变成一个社会的有用人。这都是教育正常的、基本的功能。但是还有一种教育,非但不能使人聪明,反而使受教育者越来越愚昧。即使是“天才”,这种教育也能使“天才”变为“庸才”。把一个庸碌的人变为一个“天才”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客观条件,比如优美的环境、名校、名师、家学渊源等都具备了,但由于受教育者无心向学,无学习的天份,资质平平,如此这般确实也是很难将其培养成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所以说,“因才施教”这句话在现实中是有一定的道理。把一个“天才”培养成“庸才”是很容易的事,它不需要有多渊博的学问,在特定的环境下,一般人都可以做到,且筒单易行。仅以学校的教育工作而论,下面这五种手段,我认为都是误人子弟的教育方面的怪现象,需要废弃。
一,用“统一标准”要求所有学生,凡是与此不一致的观念与行为以及不一致的教材,“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有独立见解的学生,不允许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只准用现成的“标准答案”,凡是与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不一致的,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不正确,一律打错。让他们在班里备受打压,不允许他们当班干部,削弱他们在班集体中的威信,见他们做出成绩也不准表扬,更不准奖励,让他们的自尊心严重受挫,让他们尝试一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滋味。
二,让所有受教育者,死读书,读死书,让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两眼不看窗外事。即使让他们读点课外书,也严加筛选,不能任由他们随心所欲,想读什么就读什么。因为让他们这样想读什么就读什么,他们早晚就会觉醒,就会知道是非曲直,所以像防火、防盗、防爱滋病一样,提防他们读课外书。
三,不让所有受教育者,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独立思考的基因永远酣睡。比如解答题,教科书上的解答就是最佳最权威的解答,不许他们对此有异议。凡是老师说的都是正确的,当然校长说的又比老师的正确,比校长权力大的,说的又比校长说的正确。
四,加大学生的作业量,使学生没有喘气的机会,这是一种最常见且有效,最不被学生及家长反对,还会让人美其曰:“乃是为学生好,工作认真,责任心强!”这是目前学校教育最普遍最流行的方法,这绝不会遭到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学生本人的反对。如果老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每天做到大哭,做到深夜都做不完,试问:这样发展下去,他们还有时间阅读课外书,做自己有兴趣的事吗?即使有心也已没力了。
五,三天二头考试,考完试后排名次,给他们加大精神和体能方面的压力,让他们整天因考试而大伤脑筋。谁没自尊心呢?谁不想自己的名次靠前?谁愿意让别人在自己后面戳脊梁骨?那就不得不按老师教的去学,不得不按老师说的去做,否则就有你“好戏”看。
一般来说,采取这样的教育手段去教学生,大部份学生就不会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就不可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因为他们锋利的棱角会被砍掉并被磨平,天生的灵性也会泯灭并完全不复存在。倘若还采取这样的教育手段,天才不变庸才怪!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高三:植振华

教育方面怪现象作文 教育现象问题文案:

曾经读到过韩寒的一篇关于评论中国教育的文章,题为《穿着棉袄洗澡》。文章中深刻揭露了中国教育的弊端,毫不留情的痛斥了中国现今的教育制度,让人读完后不禁拍案叫绝,大呼过瘾。可以说韩寒的这篇文章是向中国教育发出了一次挑战,代表了广大学生的心声。可是韩寒的敌人是强大的,为了让韩寒知道他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今天,我这样无足轻重,位卑言轻,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一个同样被中国教育压的喘不过气的高中生,要站在这里与韩寒并肩作战,要为中国千千万万受苦受罪的中学生兄弟姐妹们“登高一呼”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一位美国教育官员在访华时曾去过北京的一所中学听课。当他看见学生整齐划一的坐在椅子上,课堂井然有序时大为感慨,断言到:“20年后中国的教育必定会超越美国”如今30年过去了,中国教育依然落后美国教育。我不禁要笑那位官员的无知:20年超越美国真是一个笑话,殊不知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的时代就实行了这种授课方式,可最后还不是落得个被列强瓜分的局面。美国的课堂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而中国的课堂则讲究“专心致志,唯师知惟听,读死书”在这种“现代私塾”的授课模式下妄图20年超英赶美实乃天方夜谭。
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建筑工地上一个工程师和一个民工闲聊,无意中发现两个人竟参加过同一年的高考而且报考的是同一所北京院校,工程师(北京籍考生)以462分的成绩被录取,而民工(湖北籍考生)竟然以571分的成绩落榜,出现这种结果主要是因为两地录取分数线不同。其实这种事例在中国以是屡见不鲜,这种情况出现主要是地方保护制度的实行。
近年来中国频繁出现高考移民的现象,屡禁不止。这也是地方保护在作怪。地方保护制度的实行导致各地的录取分数线高低不平,考生家长为了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迫不得已才出此下策——实行高考移民。
本人对地方保护制度的实行颇为不解:同样是录取中国的考生,为何各地录取分数线参差不齐,折中做法对于考生是极其不公平的这本身就高考公平、公正的精神。如果对待考生不能一视同仁,那么这种考试制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的“九品中正制”有和区别?只不过是范围扩大了一点罢了。
中国人是很仿古的,做什么事都想要从古人那里得到一些所谓的“启示”生搬硬套过后还大言不惭的美其名曰为“批判的继承”正如今天一卷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正是“科举制”活生生的翻版吗
教育部也曾三番五次的提出改革,可哪次改革不是浅尝辄止、未见成效的。每次政策出台后等个三五个月,然后再由几位领导作着用国家教育经费买的轿车到北京的各个学校“视察”一番,看一看样子工程,然后就敢厚颜无耻的对着媒体大言不惭的宣布:“我们的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良好成效”中学生减负计划的实行就是一个力证。一些领导只看到北京地区的学生按时放学,节假日休息。就天真的认为减负计划成功。放眼全国,哪个地区真正作到了真正的减负?学生还是要早上五点上学,晚上十点放学,整天面对着题山题海,工作强度超过十七个小时。尽管是这样的疲劳也不敢在课堂上打瞌睡,因为老师会骂:“要睡回家睡去”可等到了回家要睡觉的时候父母则会说:“这么早就睡怎么考重点啊?”减负验证了一个数学定理——“减负”等于加“正”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中学生彻彻底底变成了“牲口”听说中国近年欲取消死刑刑罚,我认为大为可行。因为一个人若犯下死罪又何必费时费力的枪毙,让他回母校重读几年,表面上从人道主义出发,实际上让他尝到了生不如死的滋味,岂不一举两得。
中国的教育已是穷途末路,如果教育部再不进行一次大刀阔斧、行之有效的改革,那么中国未来的教育势必会隐没与深渊。
我期待着一场“文革”风暴的到来。

教育方面怪现象作文 教育现象问题文案:

现在的这个社会已经糟透了。如果要说现今的应试教育怎样,就像拿起块石头砸自己,不但没叫疼,反而说是给自己搔痒。——这就是现在所提倡的“减负”教育。
想必现在的中国教育局里养了一大批老鼠吧!他们昨天仍沉思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里,今日却得到西方十字架的耶稣的指点,竟想出神州六号冲破云霄的突想,打出“改革高考,为学生减负,为高校公平选拔人才”的旗号。——其实是换汤不换药。
看起来中国的教育越改越像这个社会——三国中,诸葛亮难以扶起的阿斗。说也奇怪,当代的教育家一转身成了实干家。说干就干的强大火焰就算用几列火车运载的二氧化碳都扑灭不了。转眼,一大叠草纸似的文件下达到各省。说什么改革高考,什么?
这么多年来,应试教育一直在改革,活像一只无处容身的流浪猫。就拿我来说吧,我这个人其实很随和,不怕被人利用(只要是好的方面)。所以,自我上初中以来就成了科学家不锈钢笼里的“白老鼠”,一直活在令我无法抵抗的“应试教育”中。对于现在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有大部分人都在抵触单尖人才,热求全面发展的人才。想罢,这也许是教育家所谓的改革的效应。如果要我做那些高份低能的所谓人才,把那一把一把的生命费消在着改革得面目全非的应试教育上,兼之的是还把那染满父母灵气、血气的人民币一堆一堆的扔进死海,虽说扔到死海的钱还有浮上来的可能。所以请不要让我再当那活了今天不知明天如何的白老鼠,我不希望我最后的下场是死在这应试的炮灰下。
我不否定在应试教育下不能出那一两个奇才。殊不知盘古自开天辟地,撑天吐云,造就了世界。但现今的社会靠着两个奇才来开天辟地就可以了吗?我看美国布什做梦也想不到伊拉克会冒出个拉登和萨达姆两个“奇才”来,搞的整个美国鸡飞狗走局势动荡得如开车前往农村——一路跳着去,蹦着回。难不成教育界也要弄出一两个这样的“奇才”来“整顿整顿”这个社会?
经常在招聘界跑动的朋友说,现在的社会表面上是急需人才,实际是急需全才。就算有大学毕业证的大学生,也未必能找到工作,这样简直就是为难我们嘛。想想也罢,如今的应试教育也不尽如人意,炸得各个学校浓烟滚滚。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吧,自从新课标课本实行,不仅学生学得没底,甚至连老师也无法捉摸,使得教学素质上不去,就如用细绳从井里提水,快也不行,慢也不行,又如处在珠穆朗玛峰的腰部,进退两难。而我的一个同学倒也学得轻松,活得自在,与世外桃源中的人没什么两样。最欢喜的是不用担心应试教育改革如何,因为他采用所谓的捷径来应付考试。如语文诗歌鉴赏,只须记住顺口溜便能出色的完成;什么作家的什么也无须看,只需死记编排出的规律也能完成。他还举了什么快速妙记单词(英语)、瞬间解题等等的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东西。行不行,鬼才知道。管他呢,时势造“英雄”啊!有什么“乱世”就有什么被“乱世”所腐化的“英雄”。
时势所趋!高考改革方案一推再推,定在某月底出炉。逼得我们这一届的白老鼠品尝着还冒着热气的“高考面包”,当高考过后,不知我们是被“面包”烫伤了舌头;还是被面包噎着;或者有能吞下这“面包”的,但小肠起泡,造成消化不良;也许有能吞下并消化这“面包”的,也许应该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吧。最后怎样,我没有神话中的时间轮,所以没法给予证明。唉,总之还是要看我们的造化了。
现在这个时势,应试教育也该修改一下顺应天命了,教育家借高考方案的修改来打响了头炮。值得关注的是能否一炮惊人,为后世创造良好的应试制度。最不希望看见的是放了一炮后见回音了了,便放出老方法“拖着拖着也就不了了事了”,来一个石沉大海或泥牛入海,一去杳无踪影。这就仿佛有人在炎热的夏天里,一衣不披的出门,狂叫“凉爽”;又或者盖上几层被子,然后大叫“热死人了”吧!我曾听同学说过,“高考改革?太好了,我正愁没地方发挥呢。这一改,不正合我口味!”。最终他能否考好,我无法预料。所以现在的应试教育改革问题没有人会一尘不变或一衣不披的出门乘凉的但有太多的人会盖着几层被子叫热。先不说其人是否正常,只要踮起脚尖向远望一望,可能便会发现有什么不对吧!

教育方面怪现象作文 教育现象问题文案:

教育是一个恒久的议题。社会需要发展进步,便需要契合的人才来有意识地推进。而人才从何而来?教育便是其源头。而在当今社会,教育千篇一律的现象时而有之,而人工智能的发展亦给教育这一个过程带来了诸多需要直面与思考的问题。如何应对?答曰:培养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创造性的人才。
丰子恺先生曾有过画作,一位工匠用同一模具捏出众多一模一样的泥人。借以讽喻教育的死板。而多年过去,这种情况又何曾真正改善?有小学生用“子”字组了“中子”这个词,都被老师判错。原因竟是:没有学过这个概念,与标准答案不符。多么荒唐可笑!当学习成了一味追求标准答案与程式化教育成了这一趋势的引导。人都一模一样,不再不同,世界定将变得毫无生气。人才需要多样化。加之现在面对的已不单单只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人类这一群体本身,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来自于人工智能的挑战,重复和乏味的工作早已不需要人力,机器完全可以取代甚至更好地完成任务。简单的劳动力将被淘汰。面对如此来势迅猛的挑战,人类应充分利用好自己创造力的优势,在重复劳动之上有智慧创新的突破,做机器所做不到的。以此才能稳步立足,将社会更加推进一步。因此,教育培育出的人才要有创造性。
海德格尔曾经质问:“在这个技术化的千篇一律时代,人类是否和如何还能拥有家园?”面对千篇一律,教育应当充分发挥其引导润泽的功能,减少刻板的训练,而更为灵活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人的特质加以潜移默化的,有意识的引导。热爱科学的孩子便多带他观察自然激发想象力。热爱艺术的孩子便带他多去博物馆从而有所积淀。这样人与人才是不一样的,花园中百花齐放,姹紫嫣红,方更美丽而多姿。
而人与机器最大不同则在于人会创造,有情感。教育更应当充分地以情感来滋润孩子的心灵。有了情感之水,头脑方能不会僵化,方能在人际之间有更顺畅的交流,碰撞出更绚烂的火花,从而人们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富创造力。
面对教育中的诸多挑战。不应坐视不理亦不要整日烦心。正视挑战,培养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相信人类自身。这样才能应了阿德克拉克所言:“关于未来,我们唯一能准确预测的是它必将无比精彩”。


结语: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教育方面怪现象》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写《教育方面怪现象》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方面怪现象》优秀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教育方面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