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三作文 > 正文

知与行作文 文案

2019-03-11 高三作文 类别:其他 12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知与行作文 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知与行作文  文案

知与行作文 文案:

行动是知识的积累,也是知识的验证,这是我一直崇高的真理。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便是我所推崇的无上箴言。这句话出自《礼记?中庸》。
大意是:广泛的学习,详细的询问,对自己所学的东西要慎重地思考,做出准确的辨析,然后踏踏实实地去实践。此句说的不正是知与行的关系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讲的是求知的过程,“笃行”是要求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学,就要学会;问,就要弄懂;思,就要有所得;行,就要执着。
从认识到实践,不断努力,就会不断增涨才智和能力。
这也是一种知与行的关系。先知而后行,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去亲身实践,得出正确的结论。记得刚上初中时,一时间不适应这种快节奏,制定了很多学习计划,希望可以提高学习成绩。
但制定了却没能去做,学习自然不会进步。后来,爸爸发现了这种情况,便向我讲了这条格言。他说:“在古人看来,耳闻、目见、心知、力行是认识事物的四种途径,但以‘力行’最为重要。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让知与行结合起来。知是行的前提和向导,反过来行又会进一步促进知的深入发展,只有这样才会更快的进步。”爸爸的一番话,不仅使我醒悟,也因此让我喜欢上了这条格言。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我发现了很多人因为做到“力行”、“审问”而有所成就。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墨子是最讲究实际行动的。他和他的弟子,都在实践中推行墨家的施政思想,使墨家成为春秋著名的学派。
自古以来,也有很多思想家、学问家在知与行的问题上做了有益的探索。李时珍走遍了南方各省,收集民间药方,逐一加以验证,写成了不朽的医学名著《本草纲目》。无数实例证明:那些仅仅靠书本获得知识而缺乏实践的人,是很难成为大学问家的。
在当今社会中,知识的重要性非比寻常。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才能取得成就。而得到知识最有效的方法除间接经验外,还可在实践中获得。
从现在开始,我就要按我喜爱的格言去做。努力学习各个科目,做到广泛的学习;节约每一分每一秒,少与同学打闹,多看一些各种领域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遇到不理解的问题,要主动问老师,请教同学,弄懂为止;对书本上所学的知识,要用自己的大脑加以分析,独立地思考,不盲目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对任何事物都要有自己的看法;对待知识要辨析地想,找出不同的意思。无论要实现这些事情有多难,我都会一如既往下定决心做下去。
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我的知识,这样才能使我们排斥虚伪、拒绝空想、亲身行动,得到最正确的结论,获得丰富的知识。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才是最正确的方法。知与行,知识与行动,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与亲身实践、积极行动相结合,才会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光辉灿烂,使中华传统美德经久不衰,在我们当今社会中熠熠生辉。

知与行作文 文案: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何为“行”?行,就是行动,就是实践,就是探索。行而知之,就是在不倦的实践中、勇敢的探索中获得真知,从而更好地“行”。
  我们回首沧桑的岁月,抚摸那亘古不变的信条——“行而知之”;我们迎着那穿越时空的猎猎阵风,领略那弥漫天际的“行而知之”的求知风尚。“行而知之”,这难道不是先贤对我们的祝福与嘱托吗?
  “行而知之”——它是五千年流淌不息的河流所蕴含的历史底蕴与积淀,是一代代先贤以他们的亲身经历而总结的精华。这精华,非实践无以明,非实践无以立,非实践无以用。
  行而知之,有行才有知。
  你看那碧天里翱翔的大鹏,如果不是飞行,又怎能振翅逐风,而知天空的辽阔,而有抟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壮志豪情?你看那浩瀚的大海里远洋的巨轮,正是航行,才有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想和信念,驶往那太阳升起的彼岸。
  行而知之,无实践,何来收获?
  作为中华文化精粹之一的“棋”,可以说完美地诠释了“行而知之”的重要功用。棋盘之地,方寸之间,一步棋走下去,死生不可知。即使你手上有一本绝世棋谱,不通过实践将它转化为自己的东西,那绝世棋谱也不过是废纸一张。有的人棋风大气沉稳,有的人棋风沙场之气十足,这棋风光靠看无法获得。它必定经过无数次对弈搏杀的磨砺实践方可练就。“行而知之”是我们主宰棋局生死的武器;通过实践,我们方能举一反三,提前明了对手的意图,从而笑傲棋局,主宰生死。
  棋如此,人生亦然。这世人不知有多少不重实践而错失了获取“真知”的良机,而荒废了大好青春。面对一场考验,面对一个未知的领域,你在惊疑退缩间便与探寻的机遇擦肩而过。海洋深邃神秘,充满了未知,可我们若不勇于实践,又怎能获得深邃海洋之“知”呢?蛟龙号通过一次又一次探索深海的实践,让我们领略了海洋的神奇与美丽。蛟龙号的实践为我们打开了深海研究的又一扇大门,让我们认识一个全新的深海世界。
  在生活中,“行而知之”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态度,一种气派。深谙此道之人必定虚怀若谷,从善如流,腹有乾坤。他们不古板,善总结,懂谋划,知创新。这样的人才是当今社会所急需的,而这一切都是实践的功劳。通过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所长,从而开创这盛世繁华,看遍这江山如画。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在我看来,又何尝不能改为“我行故我知”呢?行而知之,有行才有知。
点评: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全文清新秀逸,亲切委婉,朴素而不落俗淘,值得借见。

知与行作文 文案:

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
故庄子云:“道在便溺”。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
老子云:“大象若希”。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非仅仅为热则却衣寒则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观察。没有这用心,何来常识?没有常识,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祸患。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又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地广与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国坚壁清野而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
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行之,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还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为知易而行难。行难,故特以行之。常识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分天下,是刘邦知楚强汉弱而强赴鸿门。对常识的行之,是顺应自然、顺时而动,故可避害趋利,所以才有一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
所以对于常识,要行之。
至于对于常识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后更高的要求。正因为常识之常,所以无形中被我们忽略、习惯,然世间万物莫不在变易中永恒,拘泥而行自己不适合,若死守既得,便永无进步可言。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因为对常识的思之,爱氏提出了相对论,玻尔提出了量子力学;之于历史的,不正是由于对意识形态的思之与变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开放而至于今日之中华崛起?
“易与天地准”,也正是凭借常识,凭借与常识同行,我们维系了一个旷古的文明,然而无论是生活还是发展,不知常识无语进步,不行常识无以趋利避患,不思常识却也无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于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说,对于常识,我们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则有泰然的生活与不断的前进。
【点评】
点评人:胡家俊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编辑
高考评卷在内容方面以“切题”为第一考察点,本文围绕“常识”这一主题词作文,对“常识”的内涵有较深刻的理解。作者从“易有三训”开始,导引出“常识”的三种境界。然后从如何应用“常识”的三种境界,分别论述对于“常识”,要知之,要行之,要思之,层层深入。相对于众多考生对于“常识”的平面理解,该考生的理解深刻程度是要高人一筹的。
在表达方面,本文论证技巧运用娴熟,把丰富的材料信手拈来,运用到文章中去,论据的使用精而恰当。全文结构严谨,环环相扣,互相照应,浑然一体。文章语言流畅,且略带古典气息。说这是一篇有一定文化含量的高考作文,实为不过。
当然,本文也有些不足之处,比如在运用古语时,记得不够准确。例如:“老子曰:‘大象若希’”应为“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希形。”还有“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原文来自《大学》,应为:“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考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大致记得古籍的意思,尽管引用还不够准确,但瑕不掩瑜,作者的阅读视野、文化底蕴还是值得肯定,值得学习的。

知与行作文 文案:

言与行
言与行,常常联系在一起。人们常说“言行一致”、“言行不一”,就可见言与行的紧密关系了。言,往往是行的先导;行,往往是言的实践。
有的人,喜欢“言”在“行”前。豪言壮语,意气风发,一派志在必得,胸有成竹的气势,但是,却常常有言无行,使人只听到“雷声”却不见“雨点”;或是眼高手低,不能行,落得个尴尬的结局,留下笑柄。这一类喜言少行的人可谓是爱好形式,不重内容或是自负自傲之流了。
但也有人常常是“行”在“言”前。他们行动前悄无声息,默默无闻,只有孺子牛的干劲,却没有霸王的沽名钓誉,待正果修成,事物圆满之后才放出言论,或仍是一言不发,只留待他人评说。这一类喜行少言的人可谓是实干家,脚踏实地,认真处世,他们的“言”可
算是一字千金,货真价实。
也有一些人,既“言”又“行”。他们志向明确,意志坚定,态度认真,行动踏实,坚持言行一致,言出必做。可称之为说一不二,对自己的言论认真负责的行动者,他们与那些“大炮”们形成极鲜明的对比。
当然,还有一些人不“言”不“行”,甘于沉默,甘于退化。他们毫无进取之心,冷眼观世界,恹恹欲睡,一副老朽垂死状,渐渐进入行尸走肉的状态中。这类人只能被认为是在慢性自杀,消极沉沦。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同的人对于“言行”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注释。从一个人对待“言”与“行”的态度就可以看到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对生命的理解,也就能看出他的人生的成败与否。
“言”与“行”,永远值得人们深入思考。
解剖:本文在围绕“言,往往是行的先导;行,往往是言的实践”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过程中,分别对“言”在“行”前、“行”在“言”前、既“言”又“行”、不“言”不“行”这四种类型加以分析评价,所采用的正是并列式分层论述法,从而使文章显得条理分明,思路清晰。


结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知与行》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知与行》优秀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写《知与行》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