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三作文 > 正文

品味苏东坡传作文 文案

2019-03-10 高三作文 类别:读后感 15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品味苏东坡传作文 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品味苏东坡传作文  文案

品味苏东坡传作文 文案:

品《苏东坡传》苏东坡,或许在众多人心中,是一位名垂千尺的诗人,一位家喻户晓散文作家,稍了解一点的人知道他是一位书画家,佛教徒。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真实的苏东坡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精神世界更为丰富,人生阅历更为精彩的苏东坡。
苏轼热爱写作。他的作品,之所以能称为杰作,因为它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所淹没,甚至历久而弥新,必然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就犹如宝石之不怕实验,真金之不怕火炼。他是位彻头彻底的文人,他一生没有停止过写作,即使是身居高位还是被贬域外,无论是孤身一人还是全家团聚,甚至在知道“祸从笔出”的情况下,都积习难改,热衷写作,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泄于笔端,或抒发儿女私情,或感慨兄弟情谊,或描绘山间美景,或鞭挞政治腐败。无论是散文,记叙文,还是诗词,小说,写得都如行云流水一般,表现精妙而得心应手,文章的简洁,自然,轻灵,飘逸,能不求而自至。
苏轼是一位“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他被贬谪到黄州期间,他修筑了一座临皋亭,据作者所言,这座亭子并不见得是可夸耀的,但在这位乐天派而言,却能见到、感到别人即使在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在被诬陷而受牢狱之苦时,依旧能够酣然大睡,也因此得到信任而释放。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他一生几乎走遍了中国的南北,虽然是被贬而迫不得已,但他随遇而安,自得其乐的性格深深扎在了大江南北百姓的心里。
苏轼也是一位幸福的人。他的三任妻子都对他帮助甚大,在他背后默默鼓舞着他,教他如何提防那些过于坦白直率的泛泛之交(苏东坡有一条原则“天下无坏人”),在他的一生中也添加了不少乐趣。他有一个与他志趣相投的弟弟苏辙,两人在一生坎坷的旅程中总是互帮互助,对彼此都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父母也都是明事理的学问人,对他从小的培育,从小的熏陶也是他成功必不可少的关键。
苏轼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百姓中的好朋友。他坚持“君之为君……乃得自人民之拥护”并且坚持要革除王安石的新政中青苗法等一系列法律。即使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依旧不计后果的坦率表达自己对百姓的感慨。从一个奏院监管到一个登州太守,又从翰林学士知制诰到被贬海南,他从未改变过自己的主观原则。
苏轼是水利工程师,是酿酒师,是书法家,是制墨家,是医生,是建筑师,是瑜伽大师,是佛教徒,是皇帝秘书……。在林语堂的笔下,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性格多变,才华横溢的大家风范。
写一篇传记并不容易,需要收集各种资料,不能杜撰也不能仅仅是资料集合。林语堂先生用其犀利幽默而又独具特色的文笔描述一代天才,让读者读得畅快淋漓,且让我在不经意中也积累了不少苏轼名言。或许林先生与苏东坡有些许相似,一样的直率,一样的乐观,一样的幽默,一样的热爱生活,否则怎能把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把握得如此恰当而又准确?而且他们的行文都是行云流水一般,简洁自然,少了一份矫揉做作。仿佛这就是一篇自传,就是在从苏轼的眼中看待世界万物,让我们为他的升迁而喜,为他的贬谪而叹息,为他的释然而乐,为他的执着而感动,为他的才华而敬佩,为他的命运多舛而感慨。
整本著作思路清晰,每一章节都时时刻刻吸引着你让你读完,引用许多经典实例以及运用精彩幽默的文字描绘一位大家的出生到他逝世,让我们看到了最真实的苏轼。“苏东坡这位天纵大才,所给予这个世界者多,而所取这个世界者少,他不管身在何处,总是把稍纵即逝的诗的感受,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而使之长留人间。”苏轼丰裕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感谢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同感怀这位旷世奇才苏轼吧。

品味苏东坡传作文 文案: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东坡传》有感
苏东坡的形象近乎完美,无论是历史正传乃至野史,这个人身上似乎探究不到任何瑕疵。在中国历史中,未见其人未闻其事,单是一首诗词便能让人心悦诚服的人寥寥无几,若潇洒恣意而笔下生仙的李白,若轻视官宦而悠然简朴的陶潜,再若命途坎坷而豁达纯真的苏东坡。
文学大家的名号、作品听久了,自会心生仰慕。读此传前,我本也是怀着对一个屡遭贬谪却心胸开阔的诗词作家的倾慕。只是倾慕,在我细细品读苏东坡一生后,发觉这是一个多么浅薄单调的词语以期表达对这样一个立体的、血肉筑成的、真正的完人的情感。
苏东坡临终曾言“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众人皆知苏东坡三次被贬偏僻蛮荒之地并对当地贡献巨大,但实际上苏东坡的命途多舛和爱民惜民并不是这三个简洁的地名所能说清的。王安石变法是苏东坡一生坎坷的开端,他在朋党斗争中不断被外放归朝,又外放又归朝,官位可以高至翰林学士,亦曾低微至贬谪海南。他被一道道圣旨带往凤翔、杭州、密州、徐州、黄州、英州、广州、惠州、儋州,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中国,至儋州这个环境恶劣的野地时,已居花甲却仍能笑谈死在床柱上的白蚁。简略的言语不足以说明他身世起伏所带给人精神上的打击,然若展开他每段旅程的颠簸、危险和不适,以天来计算,以路程计算,他一次旅程可达六个月,一千五百里,跨越令人望而生畏、许多人有去无回的关隘。如此多马背小船上度过的艰险旅程,占据了他辗转来去的大半生。然而即便自己的身世如此,令他心神俱疲,他仍是集中精力防洪、护湖、赈济、修医馆学堂,脚踏实地地造化眼前急需他体恤保护的百姓,对于朝堂空乏自私的争斗行为和贬谪之举,他只当上位者跳梁小丑,默默疏解君主看不到的民生疾苦。
这位大家的魅力便在于他云淡风轻似乎一切都能付诸笑谈的态度。他的好友章惇掌握权势后,先是调充苏东坡英州太守,在其拜访弟弟子由之后又降其官位一等,迫害元佑儒臣的行动使他又一次被贬,第四次被贬时,他正乘官船往南昌码头,官位下降使他的船要中途收回。漂泊无依本已是令人心生悲凉,更何况这宦海沉浮中还有好友反目陷害。但他从来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和开阔的胸怀,在外流放时每日都点香静坐,赏山水花鸟,饮酒作诗,研究制砚、酿酒、烹饪、医药、佛道。晚年归朝章惇之子请求他宽恕父亲,他也淡淡称“但已往者,更说何益”。
林语堂大赞苏东坡身上的人道主义胸怀,除却他宽待旧友一事,他书信反对杀婴恶俗,上书太后宽免贫民欠债。当庙堂时,他屡次上书中止王安石变法;当江湖时,他以诗词讥讽小人当权乃至入狱。他身上最耀眼的精神便是那一颗赤子心,坦白无畏地直陈时弊,表达渴望和抱负,自嘲自己被聪明误了一生,不愿做那沉默寡言、唯唯诺诺、圆滑逢迎而明哲保身之辈。但中国历史的演进需要这样清醒又具有勇气的人把黑暗割裂出一道缝隙,这样才能有后起之辈寻到光明的方向,努力掀开黑暗。
谈及苏东坡,不可避免的要谈论他作为一个读书人的造诣。他博闻广记,所拟圣旨永不需查书,典故旧辞信手拈来;他能言善辩,政论文章是神宗茶饭不思时的开胃之物;他的诗、词、记,无一不精妙真挚,动人心弦;他弱冠之年即官袍加身,得榜眼之誉。对佛道的参悟又使他鹤立于偏好华辞文饰、钻经据典的腐儒,文章自带其个人对自然生活的思考和轻松豁达的态度,将一种正气所系的真意传达。他把词从香艳的闺阁带到了清新的自然和洒脱的生活,引一派豪放词风;他将书信尽数送出,供世间学子描摹一代名家随性自然、潇洒轻快的行书;他将“得意忘形”的中国哲学融入文人画,以诗入画。
苏东坡一生至此,形象伟大而又鲜活,其多才、忠勇、幽默、知足、豁达、坚毅、宽容、善良、正义,把人所潜藏的所有美好品质都尽数表现于言行举止。阅读至此,心情难以平复。苏子瞻被聪明误了一生,我们或许还想“愚且鲁”吗?

品味苏东坡传作文 文案:

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
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的旋律;
他用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
人如其文,苏轼是一杯清茶,他将伴我一生。苦涩中遮不住的淡香溢出翠玉般的碧壶,沁满心田,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也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哀思。这种苦涩的思念被寄予给一杯清茶,被寄托给一轮明月。淡的相思,浅浅的哀愁无需言语,沉郁便是所有。
苏轼是一江碧水,他将伴我一生。掩饰不住内心的寂寥,倾诉不尽“高处不胜寒”的苍凉。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寂。在鬓发几百之际,故人不在,源于内心的寂寥。埋葬,便是所有。
苏轼在他用文字编织的梦幻中遨游,在他用诗堆积的象牙塔中放纵。“浮游天地间”“放浪形骸外”是他全部思念的凝结点,是里程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首苏轼,我无语。因为我正在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风流。阅读苏轼,品位苏轼,我终于明白,一切痛苦只是过眼云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如茶,伴我一生让我平淡;
苏轼如水,伴我一生让我宁静。
苏轼:我心中的永恒!

品味苏东坡传作文 文案:

林语堂先生以后世的眼光为苏东坡作注,认为他,思维豁达,知道生命凝结于刹那之上;思想民主,救贫民于饿殍;一生流离,却闪耀着智慧与从容之光。他对苏东坡的评价之高,可以用12个字来概括:细批流年,盖棺定论,无可指摘。因而,王安石这个几乎影响苏轼宦海浮沉的政治人物,就站在了苏东坡的对立面。林语堂评价王安石时说:对国运为害之烈,再没有如庸妄之辈大权在握,独断独行时之甚的了。
一个“再”一个“庸妄”,愤恨之情得以彰显。而正是这样的政治视角,让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陷入了舆论的漩涡,毕竟以后世的目光来看,王安石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他的思维远超于同时代的人,他提出的多项经济主张,于现在依旧适用。最主要的是,国人习惯从人品与出发点来评价事物的对错,王安石是个严于律己的人,一生清廉,而变革的主张也是以国富兵强为出发点,事实证明确实使得宋朝国库充裕,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军费开支。近现代以来,为王安石翻案的人不再少数,认为他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但任何的评价都应该放在当时的时间背景下,以审判者的眼光来评价过去的是非,其实都是极端不公平不公正的。林语堂先生说,无论是王安石还是苏东坡都没有坚持到看到新政带来的恶果,王安石深爱的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受尽凄寒苦楚,这一点他其实是非常遗憾的。我们不得不承认,没有不流血的革命。虽然王安石的新政,使宋朝陷入朋党之争,无数贤良被迫害,但一切革命都是阶级斗争的结果,因为旧党、士大夫对新政的抵触,才导致了王安石只能任用奸佞和心狠手辣的大臣,王安石需要成功,而纵使这些人使得百姓颠沛流离,但是不得承认,这些官员确保了新政的强有力执行。而王安石确实实现了宋朝的国富兵强,至少司马光的政策不能确保军费开支,而纵使后期宋室宫阙在北方铁蹄之下化为灰烬,新政也确实让宋朝苟延残喘了一段时间。
不过,就新政对当时的社会影响而言,我们仍旧有理由说新政对社会的危害是巨大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项看起来百利而无一害的政策没有结合时代背景与民情,产生的影响是迫害性的。政治格局大换血,奸佞当道,让朝堂再无贤臣良将可抵御北方强兵;税负沉重,百姓颠沛流离,社会动荡不安,也无人成为宋朝强有力的后备军。百姓、军队、国家,每个人,每个集体都在垂死挣扎,不能说这是新政的错,这是大厦将颓,一个朝代走向末路时的必然场景。但我们依旧可以说,新政是压垮大厦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一切都有了归因,后世之人也可以聊以自慰。
只想说林语堂先生和其他反对者的观点没有对错之分,站在不同的立场,以不同的眼光去审视,都会让自己的结论有据可依,只要保持着对历史的宽容,又不忘对历史的审判,个人的观点没有高下,不过是自己的一点执念与坚持。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品味苏东坡传》作文,希望在写《品味苏东坡传》上能够帮助到大家,让大家都能写好《品味苏东坡传》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