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三作文 > 正文

品书知日本征文优秀范文作文 文案

2019-03-09 高三作文 类别:其他 15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品书知日本征文优秀范文作文 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品书知日本征文优秀范文作文  文案

品书知日本征文优秀范文作文 文案:

《日本人》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和外交家赖肖尔(auer,1910.10.15–1990.09.01)于1977年出版的大作。赖肖尔不仅出生在日本,后来还娶了一个日本女人为妻,是美国公认的日本问题专家。他的著作有《日本的过去和现在》、《需要一个亚洲政策》、《美国和日本》,还和费正清合著了《东亚:伟大的传统》。在60年代初,因修改日美安保条约而导致日美两国关系紧张,他在这种情况下出任美国驻日大使(1961—1966年),他利用对日本社会的深刻了解、通过自己的日本友人和自己的学者身份与日本的各界人士进行接触,以便于美国推行更灵活的对日政策。1966年他执意辞职回到哈佛,继续他的学者生活,直到去世。
日本与美国在近代的交集甚多,发生过战争、被美国占领过,以及战后紧密的经贸合作,但与此同时美国人却常常对日本人感到迷惑不解,所以《日本人》这本书写作的目的就是帮助美国人和世界其他民族了解日本人。此书和日本《列国志》一样,语言朴实,但却饱含深情。从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社会情况、政治制度和外部环境来分别介绍日本的概况。但这并不是简单的文字性说明,而是加上作者对日本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写出来的。日本所处的相对孤立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大部分历史时期里都与世隔绝。[1]这也就造就了日本人孤立、孤独而独特的性格。
本书通过对日本孤立状态的描述,突出了日本人在文化上的独具一格,孤立状态驱使其创造出可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类似民族还要多的、并更具有自己显著特征的文化,日本在如文字、语言、饮食和天皇的存在等方面都与众不同。虽说在如今,日本的独立状态早已不存在了,已与世界连为一体,但日本的特殊性仍一直存在。
日本人孤立、孤独而独特的性格,使得日本人特别强调集体的重要性。大多数日本人在穿着、举止、生活方式,甚至思想上都符合集体的准则,“面子”在日本人心中占有很大的份量,但他们最关心的则是自己在本团体其他成员面前的“面子”。[2]公司的员工把自己看成是整个公司的一员,而不是某个行业的一员。日本的农村从古代开始就有“村八分”的制度,就是与村里不合群的村民绝交,不让其参加除了“丧”、“娶”之外的活动。日本人经常会担心由于自己的不争气而让家庭和社会蒙羞,并由此会产生有罪的心理,而不是羞耻的心理。即使是社会的反叛者,通常也是一个组织严密的小团体中的成员,而不是一个孤立的或行为古怪的个人。[3]
日本人孤立、孤独而独特的性格虽说带来了日本人的合群倾向和相对主义的伦理道德观,但这并不是说日本人就是顺从、没有个性、墨守成规的民族。他们的文学作品、艺术的表现都表明日本人是非常有活力,且富有创造力的民族。这就是说日本人在从属于集体的同时,更多地保留自己的个性。如日本的枯山水、花道、茶道,此外还有日本的传统艺术(能、歌舞伎、相扑)等都体现出了日本人的创造力。
日本人孤立、孤独而独特的性格在日本与外界的接触中,则是一种累赘。日本人自己拥有的与众不同的强烈意识及其严密的社会组织,是他们与外界社会交往时的障碍。例如他们独特的语言,使日本人显得与众不同。日语的局限性使得日本在与外界世界之间交往时,存在着巨大的语言障碍。由于日语和世界其他语言之间的差别很大,这就增加了外国人学**日语和日本人学**外语的难度。而日本在世界上的重要性远未受到广泛的重视,外国读者在很大程度上对日本的兴趣不大。[4]而绝大多数日本人生活在自己的语言圈子里,他们很少意识到这方面所存在的缺陷。虽说现在日本人学**外语的人数增多,日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增大了,但由于日语和世界其他语言的差异很大,加上历史因素,日语几乎不可能成为国际上通用的主要语言。语言不通成为日本与外界的交流的障碍。
在全球化时代中,日本人孤立、孤独而独特的性格在对待其他民族的态度中显得格外明显。虽说日本已融入世界,但日本人总是有强烈的意识,认为自己是日本人,而其他人则是“非日本人”。日本人去国外,总是把自己看作是整个日本民族的象征,而不仅仅代表他们自己。日本人的团结性和排他性观念在他们对待生活在日本本土的外国人的态度上尤为明显,他们认为外国人终究是外国人,也就是局外人。所以久居日本的外国人一般很难找到归属感,这并不是因为日本人的优越感或者是轻视别人,而是因为日本人认为自己与其他人不同而已。夸张一点说就是日本人认为自己是有别于人类的另一种动物。[5]
总之,日本人孤立、孤独而独特的性格体现在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虽说现在处于地球村时代,日本与外界的交流也日益增多,但日本人固有的这种独特性格却始终保存至今,这是日本民族的核心。我们在与日本交往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处理中日关系的时候,理应注意到日本的特殊性,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而是应该理解日本特殊性的前提下与之开展交往,只有互相理解,才能发展更好地、更理性的关系。

品书知日本征文优秀范文作文 文案:

青春也许是人生最好的年华,然而那些青涩的记忆,那份懵懂的情感,甚至经历的惘然、悲伤、分离乃至背叛,却又是通过一场又一场内心惨烈的战争而换得的绷着纱布的伤口,无论此后身在何处,又经历过怎样的沧桑,一旦触碰,它随时随地都会渗出血渍,隐隐地疼痛。即使你白发苍苍,垂垂暮老。
这是我读完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给我最深切的感受。《挪威的森林》就是村上君从思想上流露出的一个时代的孤独,一个日本60年代的孤独,更是一个青春的独孤。拜读过完村上君的文笔,突然觉得有点《百年孤独》般的韵味回荡在记忆里。记得那是一个下午,在读完村上春树的这篇小说,又找到了披头士的《Norvegain Wood》。整整一个下午我沉浸在一种无法言说的忧伤里不能自拔,青春里那些挣扎、那些迷茫、那些疼痛再一次袭击了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我不得不佩服村上春树,在他那些平缓舒雅的文字背后,你会发现那些年轻时代特有的伤感和激情会再一次涌动在心中,并随着他的诉说跌宕起伏。
人的思想与行为必然受到年龄和时代的影响,所以青春年华里存在那么多失落、颓废、挣扎、碰撞就显得合情合理,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青春这段艰难的岁月,每个人的成长都经历过青春这场无声无息却惨烈无比的战争。
《挪威的森林》这部小说的主线是主人公渡边彻与直子和绿子这两个女人之间纠结的爱情故事。木月是渡边彻高中时候唯一的朋友,也是直子青梅竹马的男朋友,三个人经常一起出没,感情十分要好。可是木月却在他十八岁那年在自家车库中毫无征兆地自杀了,这给直子和渡边彻都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创伤。于是渡边彻离开了神户,去了东京,开始了同敢死队同寝的大学生活。他第一次在车站偶遇了直子,于是往后常常一起走路,只是漫无目的地散步、吃饭,偶尔也讲敢死队的趣事。渡边彻带着蛋糕去给直子过20岁生日的时候,直子出奇地健谈,后来却放声大哭。
一觉醒来以后,直子不告而别,后来来信说她将休学去疗养院。渡边彻去了直子所在的疗养院,并结识了她的室友玲子。一个偶然的机会,渡边彻认识了绿子,一个十分有个性的女孩子,并与她相知相惜。绿子在父亲死后出售了小林书店,并和姐姐搬了家,渡边彻也搬出了宿舍。渡边彻因为玲子来信说直子的情况不好而无限悲伤,于是忽略了旁边来找自己的绿子,绿子因此找借口离开了。整整两个月以后,绿子主动找了渡边彻,并因为喜欢他而同那个人断交了。渡边彻终于明白自己对绿子的感情了,却又觉得对不起直子,心里很是矛盾,于是写信给玲子倾诉,玲子也给出了客观的解答。
不久之后,玲子来信说直子在小树林自杀死了,葬礼很是凄凉。渡边彻进行了一次一个人的旅行,想了很多很多关于直子的事,回来之后心里仍旧悲伤不已。玲子从疗养院出来了,她在开始新生活之前来看望了渡边彻。渡边彻给绿子打了电话,想要从头开始。可是当绿子问他在哪的时候,他茫然了,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哪,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绿子。
小说从主人公渡边彻对直子的回忆慢慢进入,直到回忆不再像回忆,而是像正在发生正在继续的故事。小说开头说,“即使在经历过十八度春秋的今天,我仍可真切地记起那片草地的风景……在那个年龄,无论目睹什么感受什么还是思考什么,终归都像回飞镖一样转到自己手上……就连直子的脸,一时间竟也无从想起。我所把握的,不过是空不见人的背景而已……原来我的记忆的确正在步步远离直子站立的位置,正如我逐渐远离自己一度站过的位置一样……尽管如此,记忆到底还是一步步远离开去了……想到这里,我悲哀得难以自禁。因为,直子连爱都没爱过我。”一个人回忆十八岁的感觉,一切都终归会回来的无奈,无法记起却又无比重要的脸庞,记忆远去的无助,没有被那个人爱过的悲哀,一切的一切在开头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孤独磁场,将读者的心纳入其中。
其实,每一个人的离开,无论是生命的戛然而止,还是某个角色的不告而别,或多或少都会让我们有一种孤独感,就如同自己的生命旅途里少了一个人的故事,总有一种失落感。木月将自己的生命定格在了年轻的十八岁,毫无征兆地选择了自杀,谁也不知道他这么做的理由,或许村上自己也不知道。是因为孤独么?我们只能揣测,这将是一个没有答案的谜。
木月的死使得渡边彻失去了朋友,使得直子失去了恋人;敢死队的离开让渡边彻身边又少了一个人,少了些许欢笑和谈话;永泽的离开让渡边彻身边少了一个带自己花天酒地和激励自己的人,也让初美失去了爱情;初美的死使得永泽失去了一个深爱自己的女人,使得渡边彻失去了一个像姐姐一样的朋友;直子的死使得渡边彻失去了最牵挂的人,使得故事失去了女主角;玲子的离开让渡边彻为之高兴,却也同样失去了某些东西;而找不到绿子从头开始,这让渡边彻彻底茫然和恐慌了。一个一个的都走了,还剩下些什么呢?可能每个人的人生都大致如此,因此这个时代也大致如此。那个时代的青年人大概就是在压抑、空虚、孤独、迷茫的生活中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岂料却又更加孤独。
村上通过对那个时代的日本青少年内心的观察和研究,再加上自己的思考,描写了青少年们孤独、迷茫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无助和无奈,同时反映出整个时代的孤独。当我们看到渡边彻、直子或者绿子时,我们大概都能引起共鸣。在经济越来越发达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抵触和逃避社会现实的心理,慢慢地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于是一不小心就迷失了自己,时常感到彷徨、迷茫和孤独,内心的空虚感和无助感肆虐。因此,我们应该在自己的人生中找到平衡点,即使青春是孤独的,但我们也不会害怕孤独。

品书知日本征文优秀范文作文 文案:

在科技进步,工业化机器复制时代中,凝结着日本匠人精神的日本千年和纸、和菓子、有田烧、二郎寿司等通过食物或者器物融合感觉、嗅觉、触觉、审美等传达出自然之美,技艺之独特,品质之卓越,传统内涵之丰富,自然人文之和谐,甚至以时间的温婉变迁唤醒审美和回忆。在一种看似无声胜有声中,日本工匠完成了一方文化,一种工匠精神对于器物的滋润和渗透。
纵观日本人的工匠精神渗透在日本的各个方面,诸如日本的园林、茶道、绘画以及现代的工业设计、科技创新等。现代技术带来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变化,但日本的工匠精神却在现代化变迁中独树一帜。为什么会这样独特?背后是什么在支撑,或者是什么因素成就了日本的工匠精神?在探究日本工匠精神的过程中,《菊花与刀》或许有迹可寻。
日本工匠精神源于国民性格的双重矛盾属性,体现在对于审美、技艺和品质的极致追求,保持传统却又极力变革创新。本尼迪克特的《菊花与刀》中分析日本人的好斗与和善、蛮横与文雅、勇敢与胆怯、保守与求新、尚武与爱美、刻板与适应等的矛盾性。但是,本尼迪克特忽略了日本自然环境对于人性格的形成和塑造方面的作用。日本濒临海洋和陆地,人口众多,在长期的资源、人口和自然关系动态发展中,逐渐形成这种具有诸多矛盾的双重性格。总之,在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自然和社会因素作用下,这种矛盾性格使得日本人保持传统,追求传统审美、技艺的极致化。同时,日本人在现代技术和科技进程中不断突破,追求技术的创新和品质的极致。因此,日本国民性格的双重矛盾属性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日本工匠精神。
日本工匠精神是日本注重精神追求、耻辱感、牺牲精神的综合体现。根据本尼迪克特的研究,认为“美国人对物质的信仰同日本人对精神的信仰之间的决斗。”《菊花与刀》中提到日本人在战争中宣传的日本人的精神是一切是永恒的,物质东西是必要的但是却是次要的和暂时的。尤其是在百姓生活方面日本当局同样实行精神胜于物质的信条。日本工匠精神中潜藏了一种“日本精神”和耻辱感。日本人在战争中,认为“世界上所有人的眼睛都在注视着我们”,正是日本文化深处的这种观念使得日本人十分重视在世人面前的形象。同时,日本人的牺牲精神,在战争中极端行为表现为不投降主义,即使处于绝境仍旧是为国家和家庭荣誉而战。否则,就会荣誉扫地。因此,这种耻辱感的存在,加上日本人重视荣誉、敢于牺牲,注重追求精神使得日本人投入到一件事情和一个岗位上为家庭和国家荣誉,去牺牲去奉献去把事情做到极致。当战争的结束,在日本面临战后的复兴和现代化建设中,日本国民文化中的这些精神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演变为一种工匠精神,成为日本文化的象征。
日本工匠精神源于对秩序和等级制度的遵守。在日本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环境中,日本人因信赖等级秩序和制度而“各守本分”,并且建立起日本人人际关系和国家关系的准则。日本人的社会等级制度从天皇道平民的严格划分;家庭的等级制度:年龄、男女、婆媳、辈分、性别、世袭等级身份制度;氏族的制度化、敬神、孝行,甚至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礼仪要求等各个细节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因此,这种严格的等级社会不可避免进行划分、规范着日本各行各业及其操作规范和职业道德。日本工匠精神并不仅仅是日本手工行业,而是渗透在日本各行各业都在一种规范、有序的运作中,追求技艺的进步、自我要求、职业道德完善,最终以持续不断地进步和创新凝成日本人特有的工匠精神。以日本手工艺为例,家庭式的技艺传承和世袭制,使得日本人祖祖辈辈恪守着传统的技艺、家族理念,传承着其中渗透的文化核心内涵而成为日本人的信仰,在传承创新中成为日本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
日本人的修养为日本工匠精神的持续生长提供了营养。本尼迪克特分析,不同于美国人作为“专业”的修养,日本人的修养分为两种:一种产生能力,另一种产生高于能力的东西即“练达”,其实质是一整套自制力和自控观念,其功能在改善一个人处事态度。日本人的自我负责精神从儿童的教育延伸到成人的自我修养中,刀在日本成了自我负责的象征。日本人的道德和文化约束下,刀成为日本文化的一种象征。自制、自控、自我负责为日本人耐得住孤独,不断突破创新提供了一种责任、约束、平和的内在力量,形成一种独一无二的工匠精神。
总之,日本工匠精神成为日本的独特印记,而形成日本工匠精神的实质是日本独特的自然和人文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日本的工匠精神有形而又无形,无形但却有形。正是因为这种思考和探究追踪到《菊花与刀》这本书中,去追踪去反思去探究日本国民性、日本文化研究等。虽然《菊花与刀》中发现了日本工匠精神的踪迹,但是仅作为一种思考,缺乏一种实证性和更深层次、更科学的学术研究与论证。希望通过对日本的工匠精神的形成、发展和运行的研究能为中国的发展转型提供反思和借鉴的可能。

品书知日本征文优秀范文作文 文案:

第一次接触《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是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和好朋友在学校的阅览室看杂志,里面介绍了这本书,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从阅览室出来,我们一直念念不忘,经常一起谈论里边奇妙的火车教室、大树校门和可爱的小豆豆。
很有缘份,在不久的五一假期,和妈妈去书店,惊喜地看到了这本书,把它带回了家。每天晚上睡前,都会捧着它看,开始真正认识、了解小豆豆和她的巴学园——被她可爱的样子迷住、被他们愉悦的学**气氛所感染、为他们充满爱心的运动会感动、也对她的蝴蝶结产生幻想……因为对《窗边的小豆豆》的喜欢,后来陆陆续续买了很多黑柳彻子的书籍,《小时候就在想的事》《丢三落四的小豆豆》《小豆豆动物剧场》等等,在欢乐与感动中陪伴我度过了快乐的时光。那时幼稚的自己,常常幻想着,长大了也开一家像巴学园一样的学校,将这种快乐与真爱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一定是种莫大的幸福和享受。
后来,在中学的学**生活时段里,它在我心里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在宿舍里谈论的理想与它有关、写作文的素材受到引导、高考志愿的填报向它靠近......正是由于对它的喜爱、热爱和感动,让我有了恒心,也慢慢奠基了我对《窗边的小豆豆》的理性态度,亦即对其的思考。为什么她能成为这样的小豆豆,为什么我会如此喜欢这个巴学园呢?我想,是小林先生的影响。因为小林先生的教育理念和他对教育的宽容和仁爱,让小豆豆和她的同学能够真实地表达自我,能够感受到平等,更重要的是在爱中学会去关爱他人。渐渐地,我心中立下了要成为像小林先生一样的教育家的志向。于是,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我选择了与教育相关的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初入大学时的心情,充满了热情,希望自己能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教育梦。可是,在专业化的学**中,自己的专业更为强调的是“政治性”,而不是“教育性”,所以给自己立下了一个目标,即在不影响专业学**的基础之上,在大学这个宽松自由的环境里,多学**自己的兴趣。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独立地走上了追求梦想的道路。在大学四年的学**里,我从自己的本专业学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从辅修专业应用心理学中,学到了人的复杂性和可教育性;我通过旁听一些教育学专业的课程中,认识到教育态度、方式和内容对下一代的影响力;我从课后的阅读中,看到了个人积淀对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教育的大千世界里,我的大学生活打开了我的教育眼界。虽然也知道,自己学得不是那么好,也有过挣扎和沮丧,但也都是小豆豆的乐观态度和小林先生的教育理念一直激励和鼓舞我前进的步伐。
在本科即将毕业时,我来到了人生的又一个十字路口——是要去工作还是继续学**深造呢?我认真地分析了自己的职业倾向,比较随性、喜欢自由,希望以这样的方式来开展教育。如果自己去中小学,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是不合适的。加之,自己独立追求教育梦的开始是在高校这样活泼的环境里,自己的内心早已被大学环境所深深吸引,进入高校实现教育的理想在心里逐渐扎根生长。经过一些了解,对高校教学门槛有了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只有通过继续深造学**,才能不断趋近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理想。因此,我又一次给自己选择了发展道路,就读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
现在,已经是研究生二年级的自己,经过这一年多的学**和经历,对自己的人生发展道路越来越明晰。身处教育的大环境里,有了比以前更多的机会去体会教育的意义,更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也更有能力和底气去践行这一理想目标。尤其是在教育与现实关系方面,自己有了能够鉴别教育事态的能力,希望自己从身边的教育做起,用真正的行动,一点一点去学**、了解、改善我们的教育,关注人的身心健康与发展。
无论是小学、中学、大学还是研究生,我都在《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里收获启示,书写成文。通过这不同阶段、一系列的文字,我看到了自己思想的进步成熟,同时,《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所蕴含的精神品质也在不断影响我的成长。我相信自己也会带着这股精神品质,在教育的行动中越做越好,成长自我,也能够影响他人、帮助他人成长。


结语: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读书我快乐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