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三作文 > 正文

写托物言志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作文 文案

2019-03-08 高三作文 类别:叙事 2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写托物言志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作文 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写托物言志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作文  文案

写托物言志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作文 文案:

写托物言志类作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人的一生总要不断与物打交道。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风光声色,器物用具……往往能引起人的某种联想,寄托某种情思。屈原喜橘,李白爱月,高尔基赞海燕,闻一多惜红烛,郭沫若颂雷电……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不难看出,这些自然之“物”,一旦被摄取入文,它就会被赋予人格化的特点,表现作者的爱好、情趣、心志。杨朔的 茶花赋 ,茅盾的 白杨礼赞 ,巴金的 灯 日 月 等文章,尽管在选材、立意上各有不同,但在运用“托物言志”这一表现方法上却是相似的。写作这一类作文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托物言志类的文章,“物”是材料,是作者寄情托意的载体。体物是为了写志,描形是为了传神。写作中既要捕捉住“物”的外在的“形”,更要挖掘出“物”的内在的“神”。巴金的 灯 ,选材跨越古今贯通中外:夜色浓重里,灯光扫淡黑暗,风雪迷途中,灯光指引归路,哈里希岛上孤灯远照,陌生人家中油灯长明……作者在文中没有止于对灯光表象的描摹,着力表现的是灯光给人以精神的、心理的巨大影响,突现灯光扫荡黑暗给人们带来的惊喜,灯光驱除阴影给人们带来的快慰。文中的灯成了一种象征,是希望和温暖的物化。作者描写它,歌颂它,旨在给身处黑暗中的人们以慰藉,给心境悲凉的人们以鼓舞,使人们增添冲破黑暗奔向光明的勇毅。茅盾笔下的白杨,作为一个具体的物来说,枝、叶、根、本可供描写的角度很多,作者只抓住了枝干笔直“决不旁逸斜出”这一特征,勾勒出白杨质朴无华的外形,突出了白杨挺拔伟岸的气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北方农民的崇敬赞美之情。
二、托物言志类的文章,文中之物,不是作者的信手拈来,也非一味刻意搜寻的结果,而是作者的情思感悟与某种外物自身特性的自然契合与沟通。摄取入文的物,无所谓高下优劣,也不论巨细新旧,巍峨的山峰,飘零的树叶,一串脚印,一根火柴,时钟的“滴答”,泉水的“叮咚”,只要是令你心有所动,情有所钟的,都可以由你任意驱谴,把自己对生活的思索和领悟准确形象地揭示出来。
三、托物言志类文章,“言志”与“托物”不能割裂游离,二者在文中浑然天成,要力避人为附会的斧凿之痕。文中所言之志,应是所托之物固有特征给读者的自然启示,因而,决不能架空游离于物外,随意引申,牵强生发。日本女作家壶井荣的 蒲公英 ,表达了憎恶战争,向往和平以及热爱劳动者的思想感情。文中描摹蒲公英的具体形象,突出它不怕践踏不怕蹂躏的倔强;叙写蒲公英的故事,诉说了战争年代的悲惨和战争遗孤的不幸。在此基础上,文章以一段深情的议论点明主题:“须知你们是从被践踏,被蹂躏里,勇敢的生活下来的。今后再遭践踏、再遭蹂躏,还得活下去,却不要再尝那已经尝过的苦难吧!”作者“无声的呼唤”发人深思,撼人心魄,毫无生硬突兀之感,自然会激起读者和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与之应和共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已外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成了笔下景、笔下物、笔下人的灵魂。秦牧的 土地 ,写劳动人民成了土地的主人之后,广袤的沙漠出现了绿洲,濯濯童山披上了锦裳,刀切似的公路,棋盘般的田园,奔驰的车队,沸腾的工地,这一切神奇的变化,怎能不令读者对人民群众焕发出的改造土地、建设土地的热情发出由衷的赞叹!
四、托物言志类的文章,“志”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受作者认识水平和审美情趣的制约,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个性化的色彩。相同的“物”可以表达多样的“志”。巴金的 灯 ,以灯光象征希望,表达的是作者对民族解放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俄国作家弗·柯罗连科的 灯光 ,写秋夜泛舟在西伯利亚一条阴暗的河上见到火光闪烁的感受,他要告诉读者的是:生活的河流是无止境的,要在这一河流中搏击前进,才能达到光明的境地。有时同样的物,表达的“志”甚至抑扬相反。都以梅花为吟咏对象,陆游抒发的是封建士大夫怀才不遇孤芳自赏的个人情绪,毛泽东主席反其意而用之,表达革命领袖傲霜斗雪的俊洁人格和“悄也不争春”的宽广胸襟。面对“夕阳”在山,李商隐轻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嗟叹青春不再、似水流年的无奈;叶剑英元帅高歌“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抒写无产阶级革命家青春永驻壮心不已的豪迈。
总之,写作托物言志类的文章,“言志”必须思想正确、深刻,情趣健康、高雅,应能给读者以美感的享受,哲理的启示,有益的鞭策。文中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要像水乳般的自然交融,不能简单粘合,不可生硬搅拌。既不要把欲言之志搁置一旁,对物作纯客观的描摹状写,也不要扭曲变形物的固有特征去任意附会图解概念。

写托物言志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作文 文案:

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2、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卒章显志、象征、衬托、想象、 联想、乐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顺叙、倒叙、插叙、用典、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古讽今、以小见大、以动写静、烘托、对比等
3、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互文、借代、双关等
4、 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5、结构:承上启下、照应、铺垫、伏笔、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先总后分、悬念
2.小说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1、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对偶、引用……)
2、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
3、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
小说阅读之情节 情节的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刻画人物性格。
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⑥照应前文或总结上文。
⑦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3、情节安排评价的解题技巧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
4、情节安排顺序的解题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作用是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文章脉络清晰,结构更加严密、紧凑,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小说阅读之主题鉴赏
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
①. 设置了悬念。
②. 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
③. 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④. 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
⑤. 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5.归纳小说主题方法
1.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
2.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3.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4.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5.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作品主题概括的形式 作品主题概括的形式一般为:文章通过……的情节,表现了\/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了\/批判了\/颂扬了……现象\/ 性格\/情感\/思考。
主题的评价:以小见大,立意深远。
6.概括主题的基本术语
1、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3、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4、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5、表达\/表现了什么情感。
主题挖掘的基本途径
1、从作品题目看主题
2、从作者背景看主题
3、从人物特征看主题
4、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5、从精巧的构思中看主题
6、从作者的褒贬看主题 小说阅读之环境描写
7.归纳总结---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答题思路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
③人物(烘托,映衬)-→
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二)具体内容——背会
8.总结概括 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
(1).指向本身: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指向人物:①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
(3).指向情节:①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
(4).指向主题:
①揭示或深化主旨。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9、归纳总结---表现人物的方法:
⑴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⑵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
10、人物鉴赏类试题答题思路:
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人物性格决定
情节发展)→环境(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人物)→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定位)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11.描写人物的技法及其作用
①外貌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②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 作用: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心理描写,有时可直接由作者来进行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进行披露,有时也可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动作、所处环境及遭遇来进行折射。
③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它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④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作用:刻画人物性格。
⑤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⑥塑造次要人物:小说中有一个人物自始至终出现在故事中,是故事的见证者。
作用:
①穿针引线,推动情节的发展。
②对比反衬以突出主要人物。
12.常见题型: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 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结局
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好处:
①内容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结构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标题
一、小说标题的含意(双重或多重)
1、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
2、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
3、一语双关,双层含义。
二、小说标题的用意(原因、作用、效果、好处)
1、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2、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
3、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4、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开头和结尾 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开头的作用
1、点明文章主旨。
2、定下文章感情基调。
3、引出下文。
4、交代写作意图。
5、制造悬念,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
6、写景为了渲染气氛。
7、介绍人物。
8、抒发感情。
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本文内容生动丰富,语言新颖清爽,结构独特合理。

写托物言志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作文 文案:

写托物言志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作文 文案:


结语: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写托物言志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写托物言志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写托物言志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在写《写托物言志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上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