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二作文 > 正文

“见义勇为”与“见义智为”作文 见义勇为与见义智为的案例文案

2019-03-13 高二作文 类别:话题 10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见义勇为”与“见义智为”作文 见义勇为与见义智为的案例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见义勇为”与“见义智为”作文  见义勇为与见义智为的案例文案

“见义勇为”与“见义智为”作文 见义勇为与见义智为的案例文案:

“见义勇为”与“见义智为”
开封市五中李念军
三个大学生,一人不慎落水,另外两人见义勇为,跳入水中施救之前,竟没有想到利用江边的一堆木料,结果三人全部溺亡。由此引出是应该“见义勇为”还是应该“见义智为”的辩证思考。
我以为,“见义勇为”与“见义智为”,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见义能够“勇”为者,必然有一定的救人技能、智慧;见义能够“智”为者,也必然有其勇敢精神。对溺水“见义勇为”的人,一定会游泳,也就是必然有其“智”;否则,无异于送死。
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救人是有紧迫性的,是有风险的。如果非要有百分之百的“智”的运用,才能“见义勇为”,否则就是“见义‘愚’为”,那么在很多的情况下,我们就只能见死不救。需要有多大的把握才必须救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就要放弃施救?这中间的形势判断,全在于施救的人一瞬间的全方位思维,全在于施救的人的“勇”或者“怯”、“智”或者“愚”。
救溺水的人,必然是时间紧急,如果先去把那木料抬入水中,也许溺水者早已经被江水吞没了,还上哪里去救。其他情况下的施救,也必然存在类似时间紧急、条件限制等等的问题;并不是你想从容地用“智”就可以从容地用“智”的。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是傻子,也是圣人;知其可为然后才为之的,是所谓的“聪明人”。但是,最值得赞扬的却是,不知其可为还是不可为而为之的人,他们是这个社会无数的一般意义上的好人,这无数的朴实无华的好人,正是我们这个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三位大学生,一同到江边玩耍;一人溺水,另外两人不顾生死,跳入江中施救。他们之间的兄弟之情,或者是姊妹之情,感人肺腑,可歌可泣。我们又怎能要求施救时的他们先做一番是“勇为”还是“智为”的选择?
这个世界上,自古及今,路见不平,路见不幸,陌生人之间的出手相救,甚或牺牲了自己生命的事例,数不胜数。重要的不是他们是“见义勇为”还是“见义智为”,而是他们之间的亲情,友情,萍水相逢之情,以及一切的情。情义无价,这是这个世界之所以让我们感到无限美好的重要因素之一。
“勇”离不开“智”,“智”离不开“勇”。“见义勇为”与“见义智为”,二者本质相同。“勇”和“智”更离不开的是“情”!
(20131206)
原作文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电视新闻:三个大学生去江边玩耍,一人不慎落水,另外两人脱下衣帽往身边的一堆木料上一扔,就跳入水中施救,结果三人全部溺亡。人们都感叹:那些木头是多好的救人材料呀!
请围绕“见义勇为与见义智为”做一番辩证思考,然后,自命题目,将思考结果,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思辨性议论文。注意行文的逻辑性。
高二:李念军

“见义勇为”与“见义智为”作文 见义勇为与见义智为的案例文案:

近日国家修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将其中的“见义勇为”改为“见义智为”。忖度其中的含义,大概是说凡事应量力而行,不要逞一时之勇。
记得马末都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记叙他在新疆买杏。守着一大片果实累累的杏林的老汉说,两脚钱一脚。他惊喜天下怎么会有如此买卖。他提了桶到杏林深处挑了一棵粗壮的果实压枝的老树,使足了劲狠踢过去。结果,“脚腕子都青了”,而老树只晃了一晃,一个杏都没有掉下来。他吸取教训,再踢时乖乖找了棵小树,轻踢一脚,倒也掉了半桶杏。
读罢故事,捧腹之余也不禁想,要是马先生一时性急,不自量力地跟老树较上了劲,只怕杏虽好吃,却也没有那口福了。马先生自己感叹说:“想来做事都应量力而行,否则不但无益,反而会带来损失。”
马先生的故事趣味中蕴含着深刻哲理,但不自量力的结果,却往往让人扼腕叹息。
今年长江流域两男孩溺水,一群年轻气盛的大学生发扬舍身救人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感慨万端。其中有那一些“旱鸭子”和窈窕淑女们也组成人梯下水救人,结果中途有有人体力不支又遇上暗流,其中九名大学生落水,三名不幸溺水而亡。他们的用心确实值得我们大大地佩服,但“三命换一命”似乎代价太大。长江水险,既是长江流域的学生,自然是知道这一点的;既然如此,又何必连不会水的人也跳下去呢?关键时刻,见义勇为也是需要多一些理智的,若不是谙熟水性,怎好说跳就跳?如果不加理智地思索,贸然跳下去所带来的后果,也不能不令人叹息。
我又想起了前些年来为救森林大火而光荣献身的英雄少年赖宁。早些年他是我们大力弘扬而学习的榜样;而现在,我们却要教育青少年学生们,三思而后行。曾见过电视上的森林大火,其火势凶猛让人胆战心惊,若不量力而为,就好比飞蛾扑火,岂是智者所为?国家提倡见义勇为到见智勇为,可见是认识到了量力而为的重要性,应该也是青少年学生的一种保护。
比起那些自不量力硬充英雄好汉的逞一时之勇者,我更欣赏那些在珠峰海拔6000米处悠然下山去的登山爱好者。清楚自身实力,明了对方高度,不勉强,不盲目,量力而行,这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量力而为,也是人生的一种智慧。

“见义勇为”与“见义智为”作文 见义勇为与见义智为的案例文案:

见义勇为
见义勇为这个从我们识字学习开始就已记于心底的词汇,如同一股暖暖的春风吹化了我们心底冰凉霜雪,如同一阵绵绵细雨滋润了我们灵魂的干裂土壤。
可是,这股暖暖的春风,这阵绵绵细雨,却在这个由钢筋混凝土组成的城市中,如同进入“作茧自缚”的蚕宝宝,没有音讯了,我们怎样才能找回这让我们心头一暖的能量呢?
激励见义勇为要靠培养社会责任感。
见义勇为,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变现。“最美妈妈”吴菊萍在危急时刻双手接坠儿,挽救了一个摇摇欲坠的生命,这不正是体现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责任感吗?这种见义勇为的行为,不正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吗?所以。要激励见义勇为行为的发生,就需要每个人提高自身的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就需要有一颗乐于奉献的心,懂得大爱无疆的精神。
我相信,只要社会上每个人都有一颗正直的心,每个人都有希望奉献于社会的责任感,那么见义勇为这股暖流就会迅速激励开来。
激励见义勇为要靠一定的嘉奖于鼓励。
江西省“夺刀少年”柳艳兵、易正勇在全车人生命受到威胁时,毅然带伤挺身而出,见义勇为制服歹徒,但因伤憾失高考。国家对其进行表彰,多所大学也向其抛出“橄榄枝”,这无疑是对见义勇为行为的一种鼓励,但是,在全国各发生的“扶老”事件,路人热心帮助却被老人索要赔偿,法院也判定需要赔偿,这种事件的发生让见义勇为的人伤了神,寒了心。
见义勇为需要勇气,有时甚至会付出沉重代价,国家和社会有义务通过各种方式给予一定的嘉奖,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励见义勇为,才不会让这些热心的英雄寒了心。所以见义勇为要靠鼓励,以彰显社会的公平正义,消除百姓对见义勇为的顾虑,避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丢掉挺身而出的果敢。
所以,鼓励与嘉奖对见义勇为有很大的激励作用,才有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只要整个社会齐心协力,每个人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每个人都体现出热心肠,社会再加以良好的引导与支持,用不了多久,整个社会就会被温暖环绕,见义勇为的行为就会越来越多,社会正能量就会畅行无阻!
见义勇为作文900字

“见义勇为”与“见义智为”作文 见义勇为与见义智为的案例文案:

假如为了这么一点小事而大打出手,那可太不应该喽!放学了,我骑着自行车奔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前面两辆自行车撞到了一起,车上的两个人都来不及下车,一起歪倒在地上。路上的行人都停止了行进,我预感到一场“战争”就要爆发了。
果不其然。倒在地上的两个人一爬起来,就怒目相向。我定睛一看,是两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他们扶起地上的自行车,就大声责骂起对方来。
“不长眼啊你!怎么骑的车?”
“你的眼长哪里去了?我使劲往这边躲,你愣是往上撞,找打啊你?”
两个人撸起袖子,拉开打仗的架势。围观的行人默默地看着他们俩,竟然没有人上前去阻止,眼看就要打起来了。我心里害怕极了,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这时,我真盼望哪一位叔叔、阿姨上前劝劝他们,可围观的人都无动于衷。
我的心里极其矛盾:上前劝架吧?自己是个小女孩,万一他们……不劝架吧?又害怕他们打得头破血流……突然,不知从哪里来了一股勇气,我猛地冲上前去,站到两个人中间,大声说道:
“大伯,不要打架好不好?你们都不是故意的,只要没撞坏了就好,为什么要打架呢?”
两个人低头一看,中间突然插进来一位小姑娘,觉得非常吃惊,听到我说的话,感觉有点不好意思了。这时,围观的行人也纷纷说话了:“就是,人家一位小姑娘都知道打架不好,亏你们还是两位大人!”“只要没撞出毛病来就算了,打架有什么好处?让一让就过去了!”“对呀,让一让就过去了……”
大家七嘴八舌,一会儿就把两个怒气冲冲地人说得脸红了。
这时,其中的一个对另一个说:“你的车子没事吧?”“没事,就是屁股有点疼!”“对不起,对不起……”“没事,没事!以后骑车注意点,多亏没撞出毛病!”两个人倒客气起来,一会儿气全消了,便骑上自行车各自走了。围观的行人也散去了,我赶紧骑上自行车,飞也似的回了家。
回家之后,我把路上发生的一幕告诉了爸爸妈妈。妈妈惊讶地说:“你真够大胆的,如果两个人不听你的劝怎么办?”“没事的!
旁边还有那么多人围观!他们不会把我怎么样的!”“现在的人素质就是差,连个劝架的都没有,还不如个小孩子,唉!人心不古呀!咪呢,你做得对!只是有些冒险,以后要见机行事呀!”爸爸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


结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你有了解过《“见义勇为”与“见义智为”》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见义勇为”与“见义智为”》,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见义勇为”与“见义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