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高中作文 > 高二作文 > 正文

重阳养老问题作文 2021年重阳节老人养老现状调查报告文案

2019-03-09 高二作文 类别:叙事 1200字

下面是文案网小编分享的重阳养老问题作文 2021年重阳节老人养老现状调查报告文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重阳养老问题作文  2021年重阳节老人养老现状调查报告文案

重阳养老问题作文 2021年重阳节老人养老现状调查报告文案:

今年重阳是中国第一个法定老人节,养老问题由此引发热议。有句老话:“养儿防老,积谷防荒。”但现在的孩子不啃老就算大幸,别指望他们养老。况且现在独生子女多,一对夫妻也担负不起两代老人的养老任务。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把养老纳入国家保障体系。中国,除了公务员以及比照公务员待遇的部分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外,绝大部分人都缺乏养老保障。企业职工的退休工资,虽然每年都在以10%的速度增长,但一年也就加了千把块钱,远远跟不上消费水平的增长。前一阵子,养老金缺口的“谣传”一度引起社会恐慌。后来虽经国家权威部门多次辟谣,但社会公众依然将信将疑,这说明我们政府的诚信度在降低。
最近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房养老”成为热门话题。何谓“以房养老”?就是:先留下你的房子,再为你养老。“以房养老”实际上是一种“倒按揭”模式,买房时到银行做个按揭,按月还贷。退休时再把房子买给银行,银行以“倒按揭”的方式,按月支付给你养老金。比如你30岁时买了一套100万的房,向银行贷款80万,每月还贷3000元,还款期为30年。60岁退休时刚好把贷款还清,再把房子交给银行,银按月给你支付养老金。当你离开这个世界时,房屋就归了银行。不说人的一生,成了一个十足的“房奴”。问题是30年后这房子是否还值80万?每月是否还能拿到3000元?30年后的3000元又能值几个钱?
如果命运不济,退休一年就驾鹤西去,这房子不就等于白送给银行了吗?反过来,若是过了百岁依然鹤发童颜,阎王没有一点想召你的意思。银行还会按月给你钱吗?另外还有70年房屋产权的问题,30岁时买的房,到他离开这个世界时,留给银行的只是一处产权到期的房子,银行能对此没有顾忌吗?民众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目前“以房养老”尚缺乏可行性论证。2007年上海就酝酿过“以房养老”,但推行多年仅成功6例。
“以房养老”还有一个伦理道德障碍。在中国,子女继承父母遗产已成传统。因财产分割,而造成兄弟反目,父子成仇的事例,屡见不鲜。父母健在时就把房产抵押给银行,子女不恨死你才怪。还能指望在生活不能自理时,得到他们的照料吗?记者对部分北京老人做了一次随机调查,老人们坦言,自己在感情上难以接受以房养老模式。把房子留给儿女,天经地义。上海民政部门也做过类似统计,有90%的老人拟将房产留给子孙,愿意倒按揭的不到10%。民众对“以房养老”依然疑虑重重。
养老是一个涉及到伦理道德的社会问题,不仅仅要解决老人温饱,还需提供服务。2000多年前,中国先贤就提出“七十者衣帛食肉,斑白者不负载于道。”的养老理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老人不仅要活得好,还要活得有尊严。何谓活得有尊严,就是老人不需要看别人的脸色。吃穿不愁、居有所屋、病有所医,无后顾之忧。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只能是政府把责任承担起来。“以房养老”是一个商业行为,本质上是金融机构提供的一个商业产品。金融机构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不可能提供伦理道德层面上的服务。政府企图让“以房养老”产业化来带动经济增长,应该慎重。公益事业产业化,弊多利少。我们不妨看看教育产业化带来学费贵和医疗产业化带来看病贵的后果。养老和教育、医疗一样,与民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政府不能以产业化来规避自己的责任。

重阳养老问题作文 2021年重阳节老人养老现状调查报告文案:

重阳节也称作老人节,既然如此,那就理应把为老人祈福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我们这里却很少有见到如此的,也许是缘自忌讳。人到暮年,脑子已大不如壮年时灵光,想得最多的就是大限之时。愈想愈怕,于是愈发受不得一点刺激。别说是祝福长寿了,光是翻翻日历都会默然良久。比如我外婆寿已七十有六,眼睛也不大好。我们这一带以九的倍数为人寿的灾祸之年,视为不祥。比如二九十八岁,八九七十二岁等等。时不时就听见外婆叹气,八九七十二,要不要还呐。逢年过节给我们压岁钱时总以“现在不给就来不及了……”开头。我望向夕阳,西沉的日头给眼睛带来一丝刺痛。很多老人就是这样的心态,固执得像一头牛,什么重阳不重阳对他们来说真的没有什么意义。
渐渐发现,现在的节日更像是一种为了忘却的纪念,忘却古老,忘却过去。在我们一次次用食物和整天的锣鼓喧嚣深化节日这个仪式时,节日真正的精神与内涵却在渐行渐远。若有一日一觉醒来,重阳节凭空消失,如同从未出现过一般,不知我们是否会感到讶异,寂寞,抑或是漠然。
也许一个节日最好的结局是这样的:最后一个记得这个日子的老人躺在一把摇椅上,目光随着落日下降,渐渐闭上。这就如同一个文明的覆亡。别妄想与天地同寿,那只不过是一个水中的梦。当社会已不再需要,当再也没有更多的理由让它存在时,有一个完满的终点,比它如何开始更为重要。
当然也有可能是由这个节日衍生开去,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新的含义,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比之彻底消亡的说法,我也更为认同这种说法,毕竟走极端的只是少数,完全维持中平不被同化的概率几近于零,还是融合来得更为妥当,弱化了具体的概念,而能将精神内核提炼出来。
于是就想到一个关于民族大同的问题。早些时候我对他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后来砖头与我提起,一个民族的走向,无非是两种,即同化他人和被同化。对当今这个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的世界来说,出现统领全局的文化只是迟早的事,当然现如今这个问题便转化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争斗,简言之就是中华文明与欧式文明的一场战争。中华的儒家文化存在了几千年,自然有它的道理。平正,中庸,凡事不争第一也不落最后,于是团队作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欧式文明更讲究竞争,也催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这场战争也许会旷日持久,也有可能因为一个微小的细节而闪电结束,总之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许要靠来自外太空的非自然可抗力了。砖头更倾向于中华大同思想的最终获胜,但究竟以何种方式来结束,就要留给历史来印证了。
一个文明的推演,要依靠一次次的铭记与深化;而希望这一次,不会仅仅流于形式。

重阳养老问题作文 2021年重阳节老人养老现状调查报告文案: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时光如白驹过隙。去年重阳节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今又重阳了!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便成了我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日子。在这里不禁会有人问,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用得着你在这里提醒我们吗?的确,我国历朝历代都有关爱老人的政策法规,例如汉代就明确指出“凡不孝者,斩之。”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还专门下令各州府给当地为人正派的老者月月供米,年年供肉。但我在这里想告诉在座诸位一组数据。曾经《东方时空》作过一个调查: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结果是怎样,70%的人知道,而30%的人知道其中一位或不知道。或许你会想,知道的还是大多数呀,但是如果我们以此为样本,你就会发现这实在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要知道,我国上网的主要人群是中青年人,他们大多是具有一定文化素养,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和民族的希望。但他们竟然忘记了父母的生日,忘记了有生养之恩的父母,这样的人怎么能说他会为人民服务呢?更有甚者,有些人不但不照料父母,反而还打父骂母,横眉冷对,视若旁人。要知道,我们也有老去的那一天,常言道:“儿子打老子,一辈还一辈!”关爱老人,更是关爱我们自己!从1950年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世界老人数量增长176%,中国老人数量增长了217%;在本世纪未来的25年,世界老人将增加90%,中国老人将增加111%。我们正在逐步向老龄化社会过渡,老人将作为一个更大群体参与社会的各方面工作。自80年代起,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关于老年人的立法和努力建立健全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以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在我看来,只有千千万万家庭的问题解决了,社会这个大问题也就解决了;只有每个人都关爱老人了,这个社会自然会走向和谐的道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实,对于老人,他们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他们中有很多人依旧“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其中“感动中国”的当选人年逾九十的学术泰斗季羡林,笔耕不辍,在晚年的著作中,对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纪的人类文化等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今年已经95岁的两院院士侯祥麟老人,每天上午9点准时到办公室上班,继续为发展我国的石化和石油事业做贡献……这足以说明,老年人拥有的丰富知识与阅历是我们社会的宝贵财富“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们尊重老人、敬重老人就是在尊重他们的人生历程,就是在对他们的生命致敬。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碰见挫折与失败。但当我们将心平静下来与老人交谈一下时,你就会感到他们是如此的饱经沧桑,他们用自己一生的时间逐渐积累下来的经验是如此精辟。作为“过来人”他们用自己经历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他们以健康乐观的心态,自强不息的精神,表里如一的品质,超然脱俗的情操,坚忍不拔的意志,善良平和的为人,不畏艰难的勇气,勤俭节约的美德激励着后人向前行进。“家有一老,犹有一宝。”难道我们不应该为这些对祖国做出过贡献,对我们所在家族做出过贡献的老人做些事情,爱惜他们、帮助他们吗?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关爱老人。

重阳养老问题作文 2021年重阳节老人养老现状调查报告文案: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所以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取九月九日“久久”长寿之意。XX年国务院又将“重阳节”确定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据史料考证,重阳节始于远古,形成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节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重阳正式被定为节日是始于唐代。也许这就是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的原因。咏唱重阳节的诗章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其一,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的活动。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汉代《西京杂记》就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求寿的习俗。这是受古代巫师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的宴会发展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宴”。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
其二,重阳节的原型是古代的祭祀“大火”星的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九月隐退。“大火”星的退隐,让一直以“大火”星为季节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也让把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恐惧。因此,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星的仪式逐步衰落,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如果说上巳(清明节)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节日,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们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间有清明节“踏青”,重阳节“辞青”的风俗。
其三,重阳节的起源。据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宫女贾某被逐出宫,从而将饮宴、赏菊等风尚传入民间。


结语: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重阳养老问题》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重阳养老问题》,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重阳养老问题》吧